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,也就是昭明太子的弟弟,名叫萧纲,字世缵,小名六通。他出生于天监二年十月丁未,地点是显阳殿。五年的时候,被封为晋安王,食邑八千户,妥妥的小王子待遇。八年,他当上了云麾将军,还负责石头戍的军事,自己也开始管辖下属官员了。
九年,升迁为使持节、都督南北兖、青、徐、冀五州诸军事、宣毅将军、南兖州刺史,这官职听着就厉害,管辖好几个州的军事呢!十二年,调回朝廷,当了宣惠将军、丹阳尹。十三年,又外放,担任使持节、都督荆、雍、梁、南北秦、益、宁七州诸军事、南蛮校尉、荆州刺史,将军的职位不变。十四年,调任都督江州诸军事、云麾将军、江州刺史,还是那个使持节。十七年,被召回朝廷,担任西中郎将、领石头戍军事,没多久又当回宣惠将军、丹阳尹,还加了个侍中的头衔,官越做越大。
普通元年,他被任命为使持节、都督益、宁、雍、梁、南北秦、沙七州诸军事、益州刺史,结果还没正式上任,就改成了云麾将军、南徐州刺史。四年,再次调动,担任使持节、都督雍、梁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,平西将军、宁蛮校尉、雍州刺刺史。五年,官位又升了,成了安北将军。七年,权力进一步扩大,被委任为都督荆、益、南梁三州诸军事。这一年,他母亲穆贵嫔去世了,他上表请求朝廷允许他回去奔丧,皇上批准了,让他回去处理丧事后再回来继续任职。
中大通元年,朝廷下令给他配备一套鼓吹乐队。二年,他又被召回朝廷,担任都督南扬、徐二州诸军事、骠骑将军、扬州刺史。三年四月乙巳,昭明太子去世了。五月丙申,皇帝下诏说:“要治理天下,必须公正;要治理四海,必须博爱。尧舜禅让,靠的是德行;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,得到了上下的拥戴,名扬四海。如今,皇位空缺,国家面临艰难,社会风气还需整顿,百姓生活还不安定,如果没有明智、贤能、文武兼备的君主,怎么能承担起这份重任,继承皇位呢?晋安王萧纲,文采出众,天资聪颖,孝敬父母,自然而然,威望远播,德行高尚,深受百姓爱戴。可以立他为皇太子。”七月乙亥,萧纲在皇宫里被册立为太子,负责修缮东宫,暂时住在东府。四年九月,才搬回东宫。
公元504年(太清三年)五月丙辰日,高祖驾崩了。五月辛巳日,我继位当了皇帝。我发布诏书说:“我资质平庸,年纪轻轻就承担了丧父的重担。先帝驾崩,离开了万民,我悲痛欲绝,无处安放哀伤。我德行浅薄,却承继了帝位,心中惶恐不安,不知该如何是好,只能依靠各位大臣辅佐,才能保住江山社稷。我将遵从先帝的遗志,继承先帝的恩泽,惠及天下百姓。特此下令,大赦天下!”
五月壬午日,我又发布诏书说:“治理天下应该以宽厚为本,对待百姓应该以仁惠为先,兴盛王朝的根本,并非奴役百姓。有些人因为奉献国家而被俘虏,有些人因为在边疆而被抢劫,两国互相争斗,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?我能力不足,继承了先帝的伟业,如今统领天下,施政于寰宇,怎么能让那些人继续做亡命之徒呢?所有州郡里被北方人当作奴婢的,包括他们的妻儿,都应该释放。”五月癸未日,追封王氏为简皇后。六月丙戌日,任命南康嗣王萧会理为司空。六月丁亥日,立宣城王萧大器为皇太子。六月壬辰日,封当阳公萧大心为寻阳郡王,石城公萧大款为江夏郡王,宁国公萧大临为南海郡王,临城公萧大连为南郡王,西丰公萧大春为安陆郡王,新淦公萧大成为山阳郡王,临湘公萧大封为宜都郡王。
秋七月甲寅日,广州刺史元景仲勾结侯景叛乱,西江督护陈霸先起兵讨伐,元景仲自杀身亡,陈霸先迎接定州刺史萧勃担任广州刺史。七月戊辰日,在吴郡设立吴州,任命安陆王萧大春为刺史。七月庚午日,任命司空南康嗣王萧会理兼任尚书令,南海王萧大临为扬州刺史,新兴王萧大庄为南徐州刺史。这个月,九江地区发生了大饥荒,百姓互相残杀,饿死的人数以万计。八月癸卯日,征东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南徐州刺史萧渊藻去世。十月丁未日,发生了地震。十二月,百济国派使者进贡。
公元550年正月初一,因为国家处于丧期,所以没有举行朝会。皇帝下诏说:“治理天下是至高无上的责任,古代的三皇五帝,也不是主动想当皇帝的,所以帝王的功业,不过是圣人的额外事情,荣华富贵,只不过是身外之物罢了。太祖文皇帝胸怀广阔,奠定了西周那样的基础;高祖武皇帝的德行遍及天地,智慧通晓万物。 正逢齐朝内乱,礼法崩坏,兄弟之间互相残杀,君主贪得无厌,我们才不得不挺身而出,顺应民心,报仇雪恨。这并非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百姓。所以功成之后我们不居功自傲,住简陋的宫殿,吃简单的食物,施以大慈大悲,多次下诏安抚百姓。 如今已经过去四十年了,没有人能做到像我们这样。我能力有限,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,百姓已经饱受苦难,我却无法挽救一切,只能默默承受,努力继承先祖的遗志。 目前的成就微不足道,远远不够。我深感痛心,也更加明白自己的不足。我应该更加谨慎内敛,一心为公。即使王道尚未完全实现,天命也尚未完全掌握,我也要依靠各位大臣,共同治理国家。 现在我登基称帝,一切都要遵循旧制。特下令大赦天下,将太清四年改元为大宝元年。” 正月十四日,天下下黄沙雨。正月十六日,太白金星横贯天空,直到正月十八日才消失。西魏军队攻打安陆,俘虏了司州刺史柳仲礼,占领了汉东地区。正月二十二日,白天出现了月亮。正月二十九日,前江都令祖皓起义,攻打广陵,杀死了南兖州刺史董绍先。侯景率领水陆军队攻打祖皓。
二月初七,侯景攻陷广陵,祖皓等人全部被杀害。二月十日,任命安陆王大春为东扬州刺史。撤销吴州,恢复为郡。皇帝下诏说:“最近东边战乱,江阳地区也比较混乱。多亏了各位大臣的运筹帷幄,将士们的英勇奋战,吴郡和会稽郡已经平定,济州和兖州也恢复了平静,京师和附近地区也都安全了,可以解除戒严。”二月十三日,任命尚书仆射王克为左仆射。这个月,邵陵王纶从寻阳到达夏口,郢州刺史南平王恪将郢州让给了邵陵王纶。二月十五日,侯景逼迫太宗皇帝逃往西州。
五月初七,征北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鄱阳嗣王范去世。从春天到夏天,发生了严重的饥荒,人们互相残杀,京师的情况尤其严重。六月初八,任命南郡王大连代理扬州事务。六月十日,前司州刺史羊鸦仁从尚书省逃往西州。七月初五,叛军行台任约攻打江州,刺史寻阳王大心投降了任约。这个月,任命南郡王大连为江州刺史。八月初七,湘东王绎派遣领军将军王僧辩率领军队逼近郢州。八月九日,侯景自封为相国,被封为汉王,拥有二十个郡。邵陵王纶放弃郢州逃走。
十月初二日,侯景再次逼迫太宗皇帝逃往西州,在西州设宴,自封为宇宙大将军、都督六合诸军事。立皇子大钧为西阳郡王,大威为武宁郡王,大球为建安郡王,大昕为义安郡王,大挚为绥建郡王,大圜为乐梁郡王。十月十七日,侯景杀害了南康嗣王会理。十一月,任约攻占西阳,又分兵攻打齐昌,俘虏了衡阳王献,押解到京师后将其杀害。湘东王绎派遣前宁州刺史徐文盛率领军队抵抗任约。南郡王,前中兵张彪在会稽若邪山起义,攻破了浙东的几个县。
公元551年二月,邵陵王萧纶跑到安陆的董城,结果被西魏军队打败,战死了。
三月,侯景带着他的军队从西边打过来。 丁未日(具体日期),侯景从建康的石头城出发,一直打到新林,船只首尾相连,浩浩荡荡。四月,到达西阳。乙亥日,侯景派假冒将领宋子仙和任约去攻打郢州。丙子日,他们抓住了郢州刺史萧方诸。闰月甲子日,侯景又攻打巴陵,湘东王萧绎派出的领军将军王僧辩,几次跟侯景交战都没能取胜。
五月癸未日,湘东王萧绎又派游击将军胡僧祐和信州刺史陆法和去救援巴陵,侯景派任约率兵阻击援军。六月甲辰日,胡僧祐他们打败了任约,还把他抓住了。乙巳日,侯景赶紧撤兵逃跑了,王僧辩带着军队追赶侯景。庚申日,他们攻下了鲁山城,抓到了魏国的司徒张化仁和仪同门洪庆。辛酉日,王僧辩又包围了郢州,攻下了郢州,抓住了叛军将领宋子仙等人。 以前跟着鄱阳王萧恢的将领侯瑱也起兵了,他袭击了侯景手下的仪同于庆,于庆被打败逃跑了。
七月丁亥日,侯景又回到了建康。辛丑日,王僧辩的军队到了湓城,负责江州的叛军将领范希荣丢下城跑了。八月丙午日,晋熙人王僧振和郑宠起兵攻打郡城,伪晋州刺史夏侯威生和仪同任延也逃跑了。戊午日,侯景派卫尉卿彭俊和厢公王僧贵带兵冲进皇宫,废掉了梁元帝萧绎,把他封为晋安王,关在永福省。 然后侯景又杀害了皇太子萧大器、寻阳王萧大心、西阳王萧大钧、武宁王萧大威、建平王萧大球、义安王萧大昕以及寻阳王的二十个儿子。侯景假造梁元帝的诏书,把皇位禅让给了豫章王萧栋,还大赦天下,改元。 他还派人杀了南海王萧大临、南郡王萧大连、安陆王萧大春、新兴王萧大庄。
十月壬寅日,梁元帝萧绎对他的舍人殷不害说:“我昨晚梦见吞土,你帮我分析分析这是什么意思。”殷不害说:“以前晋文公重耳也曾经吃过土块,后来还是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。陛下您做的梦,跟这个是不是很像啊?” 这时候王伟他们端着酒杯给梁元帝敬酒说:“丞相知道陛下您忧虑很久了,所以让我们来给您祝寿。”梁元帝笑着说:“祝寿酒,难道不能喝个痛快吗?” 于是大家一起喝酒吃菜,还拿出了曲项琵琶给梁元帝演奏助兴。梁元帝知道自己活不成了,就痛痛快快地喝了个烂醉,说:“没想到我还能享受到这样的快乐!” 喝醉了之后就睡着了,王伟和彭俊拿来了一个装满土的口袋,王修纂坐在口袋上,于是梁元帝死在了永福省,享年四十九岁。侯景假称他为明皇帝,庙号高宗。
公元某年,三月癸丑这天,王僧辩带着百官,隆重地把太宗皇帝的灵柩抬进朝堂。世祖皇帝追封他为简文皇帝,庙号太宗。四月乙丑,太宗皇帝下葬在庄陵。
唉,说起太宗皇帝,他被囚禁的时候,在墙上写下了一段话,自己做了个序言,大概意思是:“我是梁朝的正派官员兰陵萧世缵,一生光明磊落,始终如一,即使遇到再大的风雨,也像鸡鸣一样坚持不懈。我连在黑暗的屋子里都不敢做坏事,何况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呢?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,也是命吧,还能怎么办呢!”他还写了两首《连珠诗》,文字非常悲痛。
太宗皇帝从小就聪明过人,理解能力超强,六岁就能写文章了。他爷爷高祖皇帝都不敢相信,觉得太不可思议了。于是就在御前考了他一下,结果他写得辞藻华丽,文采飞扬。高祖皇帝感叹道:“这孩子,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啊!”(东阿王指才华横溢之人)他长大后,为人宽厚仁慈,从不轻易动怒。脸庞丰润,胡须像画一样漂亮,眼神明亮有神,让人不敢直视。读书一目十行,过目不忘,九流百家、各种典籍,看过一遍就能记住;写文章更是提笔就来。他博览群书,精通儒家经典,还能讲玄学道理。十一岁的时候就能处理政务了,到各地任职,都干得很出色。他母亲穆贵嫔去世的时候,他悲痛欲绝,瘦得皮包骨头,日夜哭泣,连坐的席子都被眼泪浸湿烂掉了。
在襄阳的时候,他上表请求北伐,派长史柳津、司马董当门、壮武将军杜怀宝、振远将军曹义宗等率领大军出征,攻克了南阳、新野等郡,魏国的南荆州刺史李志也投降了,一下子就扩大了千余里的疆土。他当官后,很宽容大度,对下属也很体恤。处理政务一丝不苟,从不弄虚作假。他很欣赏有才华的文人,经常接见他们,和他们一起讨论诗文,自己也写了不少文章。高祖皇帝编写的《五经讲疏》,他曾在玄圃宫殿里宣读过,当时听的人挤满了整个朝廷。他还特别喜欢写诗,他自己写的序言里说:“我七岁就喜欢写诗了,一直写到老,乐此不疲。”不过他的诗风比较轻浮艳丽,当时人们都称之为“宫体诗”。他写的《昭明太子传》五卷、《诸王传》三十卷、《礼大义》二十卷、《老子义》二十卷、《庄子义》二十卷、《长春义记》一百卷、《法宝连璧》三百卷,这些书都流传于世。
史学家说啊,太宗皇帝小时候就聪明睿智,问问题特别有见地,天赋异禀,超过古今多少人。不过呢,他年轻的时候,有点轻浮,爱耍小聪明,这是君子所不齿的。等到他到东宫修行,名声传遍了天下,后来继承皇位,那真是个好皇帝的料子。可惜啊,赶上文帝、景帝那种时代,国运就像《周易》里的“屯”卦和“剥”卦一样,衰败艰难,还被奸臣控制,没法施展他的抱负,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,真是令人惋惜啊!
唉,想想也挺让人感慨的。 他要是能早点掌握权力,说不定历史就改写了。 “方符文、景,运钟《屯》《剥》”,这几个字就点明了他那个时代有多么的艰难困苦。 可惜啊,英雄无用武之地,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。 “终罹怀、愍之酷,哀哉!” 这句真是让人心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