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周的皇帝,名字叫宇文纬,字仁纲,是武成皇帝的长子。他母亲胡皇后曾经梦见自己坐在海上的玉盆里,太阳落到裙子下面,之后就怀孕了。天保七年五月初五,宇文纬在并州的府邸出生。他从小就长得漂亮,武成皇帝特别宠爱他,立他为王世子。等到武成皇帝继承大业之后,大宁二年正月丙戌日,立宇文纬为皇太子。河清四年,武成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了他。
天统元年夏四月丙子日,皇帝在晋阳宫正式登基,天下大赦,把河清四年改为了天统元年。第二天,丁丑日,皇帝任命贺拔仁为太师,侯莫陈相为太保,冯翊王润为司徒,赵郡王睿为司空,河间王孝琬为尚书令。戊寅日,又任命尉粲为太尉,斛律光为大将军,娄睿为太尉,赵彦深为左仆射。六月壬戌日,文昌东北方向出现彗星,一开始像手那么大,后来慢慢变长,长到一丈多长,一百天才消失。己巳日,太上皇(武成皇帝)派王季高出使陈国。七月乙未日,太上皇下令增设一位都水使者。十一月癸未日,太上皇从晋阳回来了。己丑日,太上皇下令把“太祖献武皇帝”改称“神武皇帝”,庙号“高祖”,“献明皇后”改称“武明皇后”,至于“文宣”的谥号,就交给有关部门去商议决定。十二月庚戌日,太上皇到北郊打猎;壬子日,到南郊打猎;乙卯日,到西郊打猎;壬戌日,太上皇到晋阳去了;丁卯日,皇帝从晋阳回来了;庚午日,有关部门奏请把“高祖文宣皇帝”改称“威宗景烈皇帝”。这一年,高丽、契丹、靺鞨都派使者来朝贡,河南地区还发生了大瘟疫。
公元某年(丙戌年,也就是某年)正月初几(辛卯日),皇帝去圆丘祭祀了。 过了几天(癸巳日),在太庙举行大祭,皇帝下令,对那些犯了罪的人,处罚轻重各有不同。 又过了几天(丙申日),把吏部尚书尉瑾升职,让他当尚书右仆射去了。 再过几天(庚子日),皇帝去晋阳玩儿了。
二月初几(庚戌日),太上皇从晋阳回来了。 接着(壬子日),陈国派人来进贡表示友好。 三月初几(乙巳日),太上皇下令,把三台(指三个台阶)赐给兴圣寺。 因为闹旱灾,皇帝下令减轻对犯人的处罚。 到了四月,陈国的皇帝死了(陈文帝殂)。
五月初几(乙酉日),让兼任尚书左仆射的武兴王普当了尚书令。 又过了几天(己亥日),皇帝给太上皇的几个儿子封王:一个封东平王(俨),一个封齐安王(仁弘),一个封北平王(仁坚),一个封高平王(仁英),还有一个封淮南王(仁光)。 六月,太上皇下令让兼散骑常侍的韦道儒去陈国访问。
到了八月,太上皇又去晋阳了。 十月初几(乙卯日),皇帝调整了一批高官的职位:让侯莫陈相当太傅,任城王湝当太保,娄睿当大司马,冯翊王润当太尉,韩祖念当司徒。 十一月,下大雪,太庙里的皇帝衣服被偷了! 十二月初几(乙丑日),陈国又派人来进贡了。
这一年,河间王孝琬被杀了。 突厥和靺鞨这两个国家都派使者来进贡。 这一年是周朝的天和元年。
公元某年(具体年份原文未提及),正月初几,太上皇从晋阳回来了。没几天,下大雪,积雪厚达两尺!之后,太上皇下令,让京官、各级官员推荐人才,三品以上官员每人推荐三人,五品以上官员每人推荐两人,七品以上官员以及一些特定职位的人员每人推荐一人。哎,倒霉的是,邺宫的九龙殿居然失火了,还烧到了西廊。
二月初一,皇帝举行加冠礼,全国大赦,所有手工业者都升四级,百官都升两级。四月,太上皇派司马幼之出使陈国。五月,太上皇任命东平王俨为尚书令。这天,刮了一场大风,天都黑了,树都给刮倒了,房子也受损不少。六月,太上皇封皇子仁几为西河王,仁约为乐浪王,仁俭为颍川王,仁雅为安乐王,仁统为丹阳王,仁谦为东海王。六月闰月,左丞相斛律金去世了。第二天,太上皇任命东平王俨负责尚书省事务,赵彦深为尚书令,娄定远和徐之才分别担任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。
八月,太上皇又大规模调整了朝廷官员的职位,任城王湝为太师,冯翊王润为大司马,段韶为左丞相,贺拔仁为右丞相,侯莫陈相为太宰,娄睿为太傅,斛律光为太保,韩祖念为大将军,赵郡王睿为太尉,东平王俨为司徒。九月,太上皇下令,取消一些寺庙机构下属的杂户,让他们归属到郡县管理,和普通百姓一样。之后,太上皇又去了晋阳。这一年秋天,山东大水,百姓饿死了不少,路上到处都是饿死的尸体。十月,突厥、大莫娄、室韦、百济、靺鞨等国都派使者来朝贡。十一月,晋阳的大明殿建成了,为此大赦,文武百官都升了两级,并州太原一郡的租赋都免除了。之后,太上皇又回到了京城。十二月,太上皇下令追封已故的左丞相赵郡王琛,让他在神武庙享祭。
公元某年,正月里,皇上发布圣旨,说要让故清河王岳、河东王潘相乐等十个人一起在神武庙里配享祭祀。 然后,癸亥日(具体日期),太上皇又下令,让兼任散骑常侍的郑大护出使陈国。
三月乙巳日,太上皇又发布圣旨,任命司徒、东平王俨为大将军,南阳王绰为司徒,开府仪同三司的徐显秀为司空,开府仪同三司、广宁王孝珩为尚书令。 这可是一连串的人事变动啊!
到了四月辛未日,哎,倒霉事儿来了,邺宫的昭阳殿着火了,连带着宣光殿、瑶华殿等宫殿都被烧着了。 这火灾可真是让人心疼啊! 没几天,辛巳日,太上皇就去了晋阳避暑去了。五月癸卯日,皇上又调整了朝廷官员,让尚书右仆射胡长仁当了左仆射,中书监和士开当了右仆射。 壬戌日,太上皇从晋阳回来了。 从正月开始就没下雨,一直到这个五月才算完。 六月甲子朔日,终于下大雨了! 甲申日,又刮起了大风,把树都刮断了。 这个月,天上还出现了彗星,在东井星附近。
秋天九月丙申日,周朝派人来跟咱们和谈,太上皇就派侍中斛斯文略去周朝回访。 到了冬天十月辛巳日,皇上又调整了官员,让尚书令广宁王孝珩当了录尚书,左仆射胡长仁当了尚书令,右仆射和士开当了左仆射,中书监唐邕当了右仆射。 这官场上的变动,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! 十一月壬辰日,太上皇又派兼任散骑常侍的李翥出使陈国。 这个月,陈国的安成王顼废掉了他的君主伯宗,自己当了皇帝。
十二月辛未日,太上皇驾崩了。 丙子日,朝廷大赦天下,全国的工匠都升了四级,朝廷百官都升了两级。 戊寅日,追尊太上皇后的尊号为皇太后。 甲申日,皇上又下令,取消了细作制度,还有各地的手工业作坊也都停了。 同时,还下令让掖庭、晋阳、中山宫里的宫女,以及邺下、并州太官的官奴,年龄六十岁以上的,或者有疾病的,都可以回家养老了。 庚寅日,皇上又下令,把天保七年以来因为牵连而被流放的人,都赦免放回去了。 这一年,契丹和靺鞨都派使者来朝贡。
公元566年正月初几,皇帝下令把金凤等三座还没搬进寺庙的台子,都送去大兴圣寺。这个月,还杀了定州刺史、博陵王济。
二月初几,皇帝下令,所有该受宫刑的人都免除刑罚,改做官府的杂役。 接着又下令禁止捕猎鹰隼,以及圈养和放养那些鸟类。 再往后几天,大莫娄国派使臣来进贡了。 然后又把东平王改封为琅邪王。皇帝还派侍中叱列长叉去周朝当使臣。这个月,还杀了太尉赵郡王睿。
三月初几,任命司空徐显秀当太尉,同时把尚书令娄定远降职为司空。这个月,皇帝去晋阳玩儿了。四月初几,皇帝下令把并州的尚书省改成大基圣寺,晋祠改成大崇皇寺。 过了几天,皇帝就从晋阳回来了。
七月初几,皇帝下令,对犯错的人要根据情况分别处罚。 过了几天,皇帝又下令派人去河北各州检查,那些没下雨的地方,如果特别旱,就减免他们的租税。十月初几,皇帝下令禁止酿酒。十一月初几,皇帝把斛律光升为太傅,冯翊王润升为太保,琅邪王俨升为大司马。
十二月某天,皇帝任命开府仪同三司兰陵王长恭为尚书令。 又任命中书监魏收为尚书右仆射。
公元570年正月初一,改年号了。哎,就在这天,太师、并州刺史、东安王娄睿去世了。过了几天,戊申日,皇帝下令让散骑常侍裴献之去陈国当使臣。
二月初九,任命百济王余昌为使持节、侍中、骠骑大将军、带方郡公,他的王爵不变。己巳日,任命太傅、咸阳王斛律光为右丞相;并州刺史、右丞相、安定王贺拔仁为录尚书事;冀州刺史、任城王湝为太师。丙子日,朝廷对死刑以下的囚犯进行了减刑。
闰月戊戌日,录尚书事、安定王贺拔仁也去世了。三月初八,任命开府仪同三司徐之才为尚书左仆射。六月初六,任命广宁王孝珩为司空。甲辰日,因为皇子恒出生了,朝廷大赦天下,百官普遍升两级,各州的工匠普遍升四级。己酉日,皇帝下令任命开府仪同三司唐邕为尚书右仆射。
七月初十,封孝昭皇帝的儿子彦基为城阳王,彦康为定陵王,彦忠为梁郡王。甲寅日,任命尚书令、兰陵王长恭为录尚书事,中领军和士开为尚书令。癸亥日,靺鞨国派使者来朝贡了。癸酉日,任命华山王凝为太傅。八月初八,皇帝去晋阳了。
九月初四,立皇子恒为皇太子。十月初八,任命司空、广宁王孝珩为司徒,任命以上洛王思宗为司空,封萧庄为梁王。戊子日,并州的死刑以下的囚犯也减刑了。己丑日,又重新修改了威宗景烈皇帝的谥号,改为了“显祖文宣皇帝”。十二月二十七,皇帝的车驾从晋阳回来了。皇帝下令让右丞相斛律光沿着晋州的路线,去修缮城防工事。
公元577年正月十四,皇上派兼任散骑常侍的刘环俊出使陈国。十五日,任命百济王余昌为使持节、都督、东青州刺史。二月初九,任命录尚书事的兰陵王长恭为太尉,同时免去录尚书事赵彦深的职务,改任他为司空;尚书令和士开升任录尚书事;左仆射徐之才升任尚书令;右仆射唐邕升任左仆射;吏部尚书冯子琮升任右仆射。
四月初九,任命大司马琅邪王俨为太保。十一日,陈国派使者来请求联合,计划一起攻打周朝,朝廷没同意。六月,段韶攻打周朝的汾州,攻克了汾州,还抓住了刺史杨敷。七月初七,太保琅邪王俨假传圣旨,在南台杀了录尚书事和士开。当天,又诛杀了领军大将军厍狄伏连、侍御史王子宣等人,右仆射冯子琮也在宫中被赐死。八月初六,皇上前往晋阳。九月初八,任命太师任城王湝为太宰,冯翊王润为太师。 十六日,左丞相平原王段韶去世了。二十一日,对并州境内死罪以下的犯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罚。二十三日,杀了太保琅邪王俨。二十五日,陈国人来朝贡。十月,取消京畿府,将其并入领军府。初六,皇上从晋阳回来了。十一月二十日,皇上派侍中赫连子悦出使周朝。二十三日,任命徐州行台广宁王孝珩为录尚书事。二十七日,任命录尚书事广宁王孝珩为司徒。三十日,任命右丞相斛律光为左丞相。
公元某年(具体年份文中未提及)正月初几,皇帝去南郊祭祀。过了几天,追封已经去世的琅邪王俨为楚王。二月某天,任命卫菩萨当太尉。又过了几天,把吏部尚书高元海调到尚书省当右仆射。再过几天,把左仆射唐邕提拔为尚书令,侍中祖珽接替唐邕当左仆射。这个月,皇帝下令编撰《玄洲苑御览》,后来又改名叫《圣寿堂御览》。
三月某天,皇帝下令让五品以上文武官员每人推荐一个人才。同一个月,周朝杀了他们的宰相宇文护。四月,周朝派人来跟我们朝拜访。七月某天,皇帝杀了左丞相、咸阳王斛律光和他弟弟,幽州行台、荆山公斛律丰乐。八月某天,把斛律皇后废掉,贬为平民。然后,任命任城王湝为右丞相,冯翊王润为太尉,兰陵王长恭为大司马,广宁王孝珩为大将军,安德王延宗为司徒。派使者封辅去周朝联络感情。又过了几天,立胡氏为皇后。再过几天,任命北平王仁坚为尚书令,许季良为左仆射,彭城王宝德为右仆射。之后,皇帝去晋阳玩了一趟。这个月,《圣寿堂御览》终于完成了,皇帝下令把它放到史馆保存。后来,这本书的名字又改成了《修文殿御览》。九月,陈朝派人来朝贡。十月,皇帝大发慈悲,把那些判了死刑以下的犯人都给放了。某天,立穆氏为皇后,并且大赦天下。十二月某天,又把胡皇后废了,贬为平民。这一年,新罗、百济、勿吉、突厥都派使者来进贡。这一年是周朝的建德元年。
公元某年,正月初几,皇上任命高阿那肱当了录尚书事,相当于代理尚书令。几天后,又派崔象去陈国当使臣。这个月,邺都和并州都闹狐妖,好多人头发都被剪掉了,挺吓人的。
二月初几,皇上立穆氏为皇后。接着又设立了文林馆,培养人才。没几天,又任命仁坚当了录尚书事。之后,皇上就到晋阳去玩了。这个月,周朝的人来咱们这儿联姻来了。三月初几,信州被盗贼袭击了,刺史和士休被杀害,南兖州刺史鲜于世荣带兵平定了叛乱。皇上终于到了晋阳。
四月初几,皇上大肆封赏,兰陵王长恭升任太保,南阳王绰升任大司马,卫菩萨升任大将军,安德王延宗升任太尉,武兴王普升任司徒,赵彦深升任司空。几天后,皇宫里祭祀的场所,竟然凭空出现车辙印,可周围啥人也没有,真是怪事一桩!皇上说这是祥瑞,大肆庆祝,还把消息告诉了全国人民。这个月周朝的人又来联姻了。五月初几,皇上命令史官重新修撰《魏书》。又任命穆提婆为尚书左仆射,段孝言为右仆射。这个月,尉破胡和长孙洪略他们跟陈国的吴明彻打仗,结果大败,尉破胡逃跑了,长孙洪略战死了,秦州和泾州都被陈军占领了。吴明彻乘胜追击,又占领了和州和合州。这个月,皇上还杀了兰陵王长恭。
六月,吴明彻围攻寿阳。皇上到南苑去玩,结果有六十个官员热死了。高阿那肱升任司徒。几天后,皇上派王师罗去周朝当使臣。九月,皇上在邺城东面打猎。十月,吴明彻攻陷了寿阳。皇上杀了好多官员,包括崔季舒、张雕虎、刘逖、封孝琰、裴泽、郭遵。之后,皇上又去了晋阳。十二月,高阿那肱升任右丞相。这一年,高丽和靺鞨都派使者来进贡,突厥还派人来求婚。
公元某年春天正月初几,皇帝选了两个宫女,一个叫娥英,另一个也叫娥英(此处应为同名不同人)。二月某天,皇帝的车驾从晋阳回来了。哎,出事了,朔州行台、南安王思好造反了!没几天,皇帝又去晋阳了。还好,尚书令唐邕他们把思好打得落花流水,思好跳水自杀了,还把他的尸体和老婆李氏一起烧了。过了几天,皇帝又从晋阳回来了。再过几天,皇帝任命唐邕为录尚书事,相当于代理尚书令。这年夏天五月,大旱啊,晋阳那边还发现了个死去的旱魃,也就二尺长,脸上顶上都有俩眼睛!皇帝听说后,让人刻了个木头旱魃的模型送来。这年夏天,皇帝下令大赦天下。哎,倒霉,陈国人来攻打淮北了。秋天八月某天,皇帝又去晋阳了。没几天,皇帝任命高劢为尚书右仆射。这年,皇帝还杀了南阳王绰。
第二年春天三月某天,皇帝的车驾从晋阳回来了。没几天,在城里把个妖贼郑子饶给煮了。这月,周朝来跟咱们讲和了。这年夏天四月某天,皇帝任命中书监阳休之为尚书右仆射。又过了几天,靺鞨国派使者来进贡了。这年夏天七月某天,皇帝又去晋阳了。八月某天,冀州、定州、赵州、幽州、沧州、瀛州六个州发大水了!这月,周朝的军队打进了洛川,在芒山扎营,猛攻洛阳城,还用火船烧了浮桥,洛阳跟外界联系断了。闰月某天,皇帝派右丞相高阿那肱从晋阳去抵御周军,周军在河阳跟高阿那肱对峙,结果周军半夜跑了。又过了几天,皇帝任命司空赵彦深为司徒,斛律阿列罗为司空。再过几天,因为军费不够了,皇帝下令对关口、船只、车辆、山林、盐铁、店铺等等征税,税率高低不一样。同时,还解除了酒禁。
公元577年正月初几,皇帝下令,把从秋天以来受灾受饿、活不下去的人,都交给各个大寺庙和有钱人家,让他们救济一下,先活下去再说。 过了几天,皇帝下令大赦天下。 之后,皇帝的车驾到达了晋阳。
二月某天,政府把所有二十岁以下、十四岁以上的未婚女子都集中到省里来登记。 要是有人偷偷藏起来,那她家里的家长就得死。 没过几天,西北方向刮起了大风,房子都被掀翻了,树都被刮倒了,足足刮了五天才停。 夏天六月初一,天黑了,日食出现了。 司徒赵彦深死了。 七月,下起了大暴雨,一直不停。 因为洪水,皇帝派人去各地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。 八月,皇帝又去了晋阳。 这时候,竟然有野鸡飞到皇帝的座位上,被抓住了,但是负责这件事的官员不敢跟皇帝汇报。 皇帝下令修建邯郸宫。
十月,皇帝在祁连池打猎。 与此同时,周朝的军队攻打晋州。 过了几天,皇帝回到晋阳。 之后,皇帝带兵去了晋祠,集合军队。 又过了几天,皇帝从晋阳出发。 皇帝排兵布阵,在鸡栖原跟周朝的齐王宪对峙,一直到晚上也没开战,周军收兵撤退了。 十一月,周武帝撤兵回长安,只留下少量军队驻守晋州。 高阿那肱等人包围了晋州城。 皇帝赶到了晋州城下。 十二月某天,周武帝来救援晋州。 双方在城南大战,结果我们惨败了。 皇帝丢下军队先跑了。 皇帝回到晋阳,又急又怕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 之后,皇帝又下令大赦天下。
皇帝问大臣们:“周军的实力太强大了,我们该怎么办?” 大臣们都说:“天命还没改变,胜败乃兵家常事,自古以来都是这样。 我们应该停止各种赋税,安抚朝野上下,收拾残兵败将,背水一战,保住江山社稷!” 皇帝犹豫不决,想往北边朔州跑。 于是,他留下安德王延宗、广宁王孝珩等人守卫晋阳。 如果晋阳守不住,他就打算逃到突厥去。 大臣们都说不行,但皇帝不听。 开府仪同三司贺拔伏恩、封辅相、慕容钟葵等三十多位在皇帝身边当差的大臣,偷偷跑到周军那边去了。
皇帝下令招募士兵,让安德王延宗统领左军,广宁王孝珩统领右军。 延宗去见皇帝,皇帝告诉他想去朔州。 延宗哭着劝谏,但皇帝不听。 皇帝偷偷派王康德和齐绍等人把皇太后和太子送到朔州。 皇帝到城南军营慰劳将士,当天晚上想偷偷逃跑,但是将领们不同意。 第二天,皇帝下令大赦天下,并且改年号为隆化元年。 同一天,穆提婆投降了周朝。 皇帝任命安德王延宗为相国,让他负责抵御敌人,延宗哭着接受了任命。 当天晚上,皇帝从五龙门偷偷跑了,想逃到突厥,跟随他的官员大多都散了。 领军梅胜郎拦住皇帝的马劝谏,皇帝才返回邺城。 这时候,只有高阿那肱等十多个人跟着皇帝,广宁王孝珩、襄城王彦道后来也赶上了,总共几十个人一起走。
过了几天,延宗听从大家的意见,在晋阳登基称帝,改元德昌元年。
公元某年(庚申年),皇帝进了邺城。第二天(辛酉年),延宗跟周朝军队在晋阳打了一仗,惨败,还被周军抓了。皇帝就下令招募士兵,许诺重赏加官,可说了半天,愣是没见啥实际行动。广宁王孝珩建议把宫里的女人和宝贝都拿出来赏给将士们,皇帝一听就不高兴了。斛律孝卿从中斡旋,穿着盔甲去处理这事儿,还建议皇帝亲自去慰劳将士,还帮皇帝拟好了讲话稿,说要慷慨激昂,哭哭啼啼的,才能打动人心。结果皇帝一出来面对大家,要开始讲话了,却把准备好的稿子忘得一干二净,反而哈哈大笑起来,旁边的人也跟着起哄,士兵们一个个都傻眼了。 之后呢,从大丞相往下,太宰、三师、大司马、大将军、三公等等一大堆官职,都开始扩编提拔,一个人同时兼任好几个官职的都有,简直数不清。
过了两天(甲子日),皇太后从北边回来了。皇帝把文武百官中一品的以上官员都召集到朱华门,摆酒席,发纸笔,问大家怎么对付周朝。大臣们七嘴八舌,各抒己见,皇帝也拿不定主意。他又把高元海、宋士素、卢思道、李德林这些大臣叫来,商量着要把皇位禅让给太子。早先有算命先生说,要发生大变革,所以就按照以前天统朝的规矩,把皇位传给了小皇帝。
小皇帝叫恒,是皇帝的长子。他母亲是穆皇后,在武平元年六月生在邺城。同年十月,就被立为皇太子。隆化二年正月初几,八岁的小皇帝登基了,改元为承光元年,大赦天下,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,他爹成了太上皇帝,他妈成了太上皇后。然后,黄门侍郎颜之推、中书侍郎薛道衡、侍中陈德信这些人就劝太上皇帝去河外招兵买马,好好谋划一下,实在不行就逃到陈国去。太上皇帝同意了。过了几天,太皇太后和太上皇后先从邺城出发去济州。
周军步步紧逼,小皇帝也赶紧从邺城往东逃。周军到了紫陌桥,又烧了城西门。太上皇帝带着一百多骑兵往东跑,最后渡过黄河到了济州。就在那天,小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了大丞相、任城王湝,还让侍中斛律孝卿把禅让的文书和玉玺送去瀛州,结果斛律孝卿直接把这些东西送给了周朝。任城王还下诏书,尊太上皇为无上皇,小皇帝为守国天王。太皇太后留在济州,高阿那肱留守。太上皇带着皇后和小皇帝逃到了青州,韩长鸾、邓颙还有几十个人跟着他们。
到了青州,太上皇就开始计划去陈国。结果高阿那肱竟然勾结周军,打算活捉齐王,还不断派人来说周军离得很远,已经让人把桥都烧断了,所以太上皇才一直拖延。没想到周军突然就到了青州,太上皇急得不行,正准备投奔陈国,还把金子装在鞍袋里,带着韩长鸾、淑妃等十几人,逃到青州南边的邓村,结果被周将尉迟纲抓住了。 然后就被押到邺城,周武帝还跟他们来了一套君臣之礼,把太后、小皇帝、还有其他王子都一起押送到了长安,封太上皇为温国公。
到了建德七年,周武帝诬陷他跟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,连同延宗等几十个人,不管老少都被杀死了,齐国皇室子孙剩的没几个了。到了大象年间,阳休之、陈德信等人向隋公请求收葬太上皇,隋公同意了,就把他葬在了长安北原洪渎川。
皇上从小就聪明伶俐,长大后还学着写文章,专门设立了文林馆,招揽了很多文人进去。可是他说话结结巴巴的,没啥大志向,也不喜欢见朝臣。除非是特别亲近的宠臣,不然根本不跟他说话。性格懦弱,受不了别人看他一眼,就生气发脾气。大臣们向他汇报工作,即使是三公九卿,都没法抬头看他一眼,都得简单汇报一下事情的大概,说完就赶紧跑。每逢灾害、盗贼、水旱这些事,他也不追究责任,就只顾着到处设坛祭祀,说是修德。他还特别相信巫师,迷信那些不靠谱的祈祷方式。
一开始,琅邪王起兵造反,有人误报说是厍狄伏连反了,皇上却说:“这肯定是仁威(琅邪王)啊!” 斛律光死后,很多武官推荐高思好当大将军,皇上又说:“高思好要造反。”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。皇上就觉得自己料事如神,越来越骄傲放纵。他还专门作了一首叫《无愁》的曲子,自己弹胡琵琶唱,跟着唱和的人能有一百多个。老百姓都叫他“无愁天子”。他曾经出宫看见一群小混混,就把他们全杀了,还剥了人皮去看。他重用陆令萱、和士开、高阿那肱、穆提婆、韩长鸾这些人来管理天下,陈德信、邓长颙、何洪珍也参与朝政。这些人各自拉帮结派,提拔亲信,官位靠钱买,官司靠贿赂解决,他乱政害民的事,简直数都数不清。宫里的奴婢、太监、商人、胡人、杂户、歌舞艺人、算命先生,发财的能有上万人;平民百姓被封王的也有上百人,多得记都记不住。开府的将近一千人,仪同三司的更是不计其数。同时领军的将领有二十多个,批阅奏章的时候,只写个“依字”,不写名字,谁也不知道是谁批的。那些达官贵人的祖宗都能追赠官位,每年升一级,直到最高等级才算完。宫里的宫女都能封郡君,穿金戴银吃香喝辣的宫女有五百多人,一条裙子要上万匹布,梳妆台要值千金,她们互相攀比,今天穿的衣服明天就扔了。
他继承了武成帝的奢华生活,觉得这是皇帝应该有的样子,还变本加厉地修建宫殿苑囿,建造偃武修文台,在宫里建了镜殿、宝殿、玳瑁殿,到处都是精美的丹青雕刻,当时最顶尖的工艺。还在晋阳修建了十二座宫殿,比邺城的宫殿还要壮观。他宠爱的妃子总是变来变去,一会儿宠爱,一会儿又厌弃,周而复始。晚上用火照明干活,冬天用热水和泥巴,工匠们苦不堪言,没日没夜地干活。他在晋阳西山凿了个大佛像,一夜就烧了上万盆油,光照亮了整个宫殿。他还为胡昭仪修建大慈寺,还没建好,又改成了为穆皇后修建的大宝林寺,穷尽了所有的巧思,搬山填海,耗费巨大,死的人和牲畜不计其数。他的马用毛毯垫着,吃十多种食物,马配种的时候,还要搭个青色的帐篷,准备丰盛的酒菜,亲自观看。狗吃的是米饭和肉。马和鹰犬都有仪同三司、郡君的称号,比如赤彪仪同、逍遥郡君、凌霄郡君,高思好书里写的“駮龙、逍遥”就是指这些。狗骑在马上还有褥子抱着,斗鸡也封了开府,狗、马、鸡、鹰都吃县里的粮食。养鹰的时候,先割点狗肉喂它,几天后狗就死了。他还建了个“贫穷村”,自己穿着破衣服扮成乞丐要饭,还建了个“穷人市场”,亲自买卖东西。他在边境修建城池,让士兵穿黑衣扮成羌族士兵,制造声势吓唬他们,自己带着内侍去抵抗,有时候还真的弯弓射箭。他从晋阳东巡,骑着单马飞奔,衣服都脱了头发散开了才回来。他还喜欢做一些没用的事,曾经一夜之间要找蝎子,到天亮才找到三升。他特别喜欢不当季的东西,要求非常紧急,必须今天要,明天就得送到,那些当权的人就借此机会,借一还十地盘剥百姓。赋税越来越重,徭役越来越多,民不聊生,国库也空了。他就让那些奸臣卖官鬻爵,有的能得到两三个郡,有的能得到六七个县,他们分封州郡,甚至乡里的官职也都是皇上暗中指派的,所以才有“敕用州主簿”、“敕用郡功曹”这些事。于是州县的官员都是些富商巨贾,一个个贪婪放纵,百姓活不下去。从邺都到各个州郡,到处都是苛捐杂税,各种各样的赋税。这些徭役赋税,都是从武成帝时期开始的,到他这里更加变本加厉。不过,他倒没有武成帝那样荒淫无耻,在这方面比武成帝要好一些。
起初,河清年间将要结束的时候,武成帝梦到巨大的刺猬攻破了邺城,所以搜刮全国的油脂来堵住它。有识之士认为,后主的名字和刺猬很像,预示着齐国要灭亡。当时的女人都剃光头发戴假发髻,样子很危险,像飞鸟一样,如果从南面看,发髻的顶端正对着西方。这风气是从宫里开始的,然后传遍全国,好像上天预示着元首的头发被剪掉,危险临头,要往西逃跑了。当时做刀子的刀刃都很窄,叫做“尽势”。孩子们玩游戏的时候,喜欢用双手拿着绳子,在地上甩一下然后向上跳,边跳边唱“高末”, “高末”的意思,就是高氏王朝的末日到了。所以说,齐国的灭亡是有预兆的。
话说啊,武帝这个人,风度翩翩,气度不凡,在经世济民和军事方面都很有才能,文官武将都对他尽心竭力,妥妥的帝王之才啊! 可惜啊,他太喜欢那些没本事的小人,还把朝政大权交给他们,私生活更是放荡奢靡,过分享乐,这灭亡的征兆,不就摆在这儿吗? 后来,天象异变,他把皇位传给了太子,虽然改了年号,但实际上还是他说了算,表面上看着光鲜,实际上违背了祖宗的规矩。他聪明得很,但欺骗百姓也太容易了。还有河南王、河间王、乐陵王这些诸侯王,有的因为一些小过错,有的因为皇帝猜忌,都被莫名其妙地杀害了,这哪是什么“知天命,顺天道”啊!
再说这太子,也就是后来的皇帝,他性格优柔寡断,很容易受坏人影响。从小到大,他接受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正道,从婴儿时期到继承皇位,身边都是些歪门邪道的人,堵死了他所有向善的路。他所学习的品德修养,跟那些认真学习经典的圣贤完全不同;他从小听到的,都是些不正派、不正常的言行。再加上皇后和那些宫女太监的怂恿,整天沉迷于美色和声乐,放纵享乐,沉溺于酒色之中。俗话说得好,“从恶如崩”,说的就是这容易堕落啊! 武帝在世的时候,情况就已经很糟糕了,他很少接见大臣,不理朝政,每天那么多政务,都交给那些坏人去处理。宫里的内侍们,掌握着朝政大权,对外发布诏令,他们凶狠残暴,野心勃勃,欺压百姓,贪得无厌,卖官鬻狱,中饱私囊。更糟糕的是,他还重用那些祸国殃民的名将,杀害忠臣良将,国家衰败的苗头已经显现,很快就要土崩瓦解了。周武帝抓住机会,一举灭掉了这个国家,唉,真是令人悲叹啊! 桀、纣那些暴君的灭亡,都是转瞬之间的事,这是自然规律啊!
郑文贞公魏徵总结说:齐国开国皇帝凭借雄才伟略,建立了霸业;他的儿子文襄帝凭借英明的策略,平定叛乱,使边远地区归附。那时,国君去世后立即有新的国君继位,出兵打仗都按法令行事。河阴之战,他像翻手一样轻松地打败了宇文护;涡阳之战,他像拔除枯草一样轻易地消灭了侯景。所以齐国才能威震西邻,声名远播南方,王室因此得以安稳,东夏地区也安定下来。
文宣帝继承了祖辈积累下来的家业,赶上了太平盛世,地处要冲,于是迁都魏县。他拥有狡诈多变的才能,运用出人意料的智慧,网罗贤才,明察下情,文武大臣都尽心竭力地为他效劳。他亲自率军出塞,派遣将领驻守长江,在龙城击败单于,把长君迎接到梁国,国内外都很安定,边境没有战事,胡人停止了南侵,秦国也不敢东顾。可是后来他荒淫无度,不顾一切地放纵自己,即使做了好事也不能免于死亡,剩下的祸害却足以遗祸后代。他能够寿终正寝,算是幸运的;但子孙后代没能长久享有荣华富贵,这是理所当然的。
孝昭帝即位时,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际,他采取先顺从后反抗的策略,对外推行教化,对内筹划大业,想要巩固统治,统一全国,可惜寿命不长,功业没有成就。如果上天能多给他一些时间,足以让秦国和吴国都疲于奔命。武成帝即位后,国家正道衰败,孝昭帝和文襄帝的遗风,已经荡然无存。到了后主,内外离心离德,军队溃败于平阳,他自己也被俘虏在青土。天道深远莫测,或许难以言说,成败兴亡,最终还是取决于人,这确实是可以讨论的。
看看齐国全盛时期,控制着广阔的疆域,西到汾水、晋水,南到长江、淮河,东到海边,北到沙漠,六国的土地,齐国占了五国,九州的疆域,齐国占了四州。比较一下双方兵力的多少,国库的盈亏,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,能运筹帷幄的谋士,比较一下双方的优劣,没有必要多说什么。然而,太行山、长城的险要地势依然存在,江淮、汾晋的险要地势也没有改变,国库的赋税也没有减少,士卒和兵力也没有缺乏;然而,前几代国君用这些资源还能有剩余,后主却守不住这些资源,这是为什么呢?
前几代国君治理国家时,勤政爱民,救济灾民,赏罚分明,使百姓安居乐业,与百姓同甘共苦,所以才能与百姓同生共死。后主却不一样,他只顾自己享乐,损害百姓利益,为自己谋取私利。他修建豪华的宫殿,沉迷于酒色,宫苑里到处是声色犬马,后宫的荒淫之象遍布内外,他夜以继日地享乐,不顾国事,想得到什么就一定能得到,想要做什么就一定能做到。他不遵守法度,又听不进别人的劝告,忠言逆耳,谗言却能轻易进入他的耳朵,他把百姓当作草芥,为非作歹如同顺水推舟。奸佞小人掌握着权力,宫女太监左右着朝政,他们卖官鬻狱,施行暴政,忠良之士被残害,而那些狗腿子却升官发财,奸邪之徒得势,法令名存实亡,拿着酒杯劝酒的人不下一百,摇树求媚的人不止一人,于是国家土崩瓦解,众叛亲离,大家都想逃离齐国,而齐后主却更加穷奢极欲,认为可以欺骗百姓,用阳光来掩盖自己的罪行。他发动了注定失败的战争,结果五代基业,一朝而亡,这难道不是因为刻在金石上的东西很难磨灭,而摧毁腐朽的东西却很容易吗?
我还听说过:上天无私,只保佑有德行的人;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齐国从河清之后,到武平之末,不断地进行土木工程,不停地选美纳妃,赋税耗尽,人力枯竭,物资供应不上,江海也满足不了他的欲望。这就好比火已经很旺了,却还要加柴火;事情已经到了尽头,却还要作恶来加速它的灭亡,想要大厦不焚,延缓灭亡的时间,不是很困难吗?由此可见,齐国的灭亡,是由于人祸,而不是天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