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平公盛,是高欢(神武帝)的叔祖父,为人宽厚,很有长辈的风范。高欢起兵信都的时候,任命他为中军大都督,封他为广平郡公。后来官至司徒、太尉。天平三年,他死在任上。死后被追赠为假黄钺、太尉、太师,并录尚书事。他没儿子,就由他哥哥的儿子元瑗继承爵位。天保初年,他的爵位改封为平昌王,最后死在魏州。
阳州公永乐,是高欢的从祖兄的儿子。太昌初年,被封为阳州县伯,后来晋升为公爵。他官职一路升迁,最后做到北豫州刺史。河阴之变时,司徒高昂战败撤退。永乐守卫河阳南城,高昂跑来请求开门,西魏追兵马上就要到了,永乐就是不开门,结果高昂被西魏军队抓了。高欢大怒,把他打了二百杖。后来,永乐被免去豫州刺史的职务,家产也没留下。高欢问他怎么回事,他说:“裴监和辛公正做我的长史和别驾,他们很清廉,连酒肉都不收。”高欢于是任命永乐为济州刺史,还让裴监和辛公正继续做他的长史和别驾。高欢对永乐说:“你以后别太贪,小恩小惠的也别害怕收。”永乐到了济州后,裴监和辛公正劝他不要贪污,但他没听。裴监和辛公正就把这事上报给了高欢。高欢把奏章给永乐看,这才知道这两个人很正直,就把他们都提拔了。永乐最后死在济州。死后被追赠为太师、太尉,并录尚书事,谥号武昭。他也没儿子,他的从兄思宗的第二个儿子孝绪继承了他的爵位。天保初年,他的爵位改封为修城郡王。
永乐的弟弟长弼,小名叫阿伽。他性格粗暴,在城里到处惹事,喜欢打架,当时的人都叫他“阿伽郎君”。因为是皇族,被封为广武王。当时有个叫天恩的道人,非常凶狠,在街上横行霸道,后来加入了长弼的队伍,专门打架。文宣帝(高洋)把他们都抓起来关进监狱,天恩的同伙十多人全部被处死,长弼也被打了百杖。后来他被任命为南营州刺史,在任上莫名其妙地就逃跑了,叛逃投奔突厥,最后不知所终。
襄乐王,他叫显国,是高祖皇帝的弟弟。说实在的,他没什么特别的才能,就是为人老实厚道,靠着皇室宗亲的身份,在北齐天保元年被封为襄乐王,官职做到右卫将军。后来就去世了。
上洛王,他叫思宗,是高祖皇帝的侄子。性格温和,而且还有些军事才能。北齐天保年间,被封为上洛郡王。后来官职做到司空、太傅,最后在任上去世了。
子元海官越做越大,做到散骑常侍那个位置。他本来想归隐山林,好好研究佛经,文宣帝也同意了。于是他就去了林虑山,住了两年,彻底跟世事隔绝了。可他坚持不下去,又请求回朝。朝廷就让他回到原来的职位,结果他又开始放纵自己,喝酒寻欢作乐,还广纳姬妾。后来他又升任领军将军,能力有限却野心勃勃,总觉得自己很有计谋。
皇建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孝昭帝去晋阳,武成王留守邺城,子元海作为散骑常侍留下来掌管机密。当初孝昭帝诛杀杨愔等人时,对武成王说:“事情办成了,我就立你为皇太弟。”结果孝昭帝登基后,却让武成王在邺城统兵,还立了子百年为太子,武成王心里非常不服气。在此之前,孝昭帝把济南王留在邺城,任命领军将军厍狄伏连为幽州刺史,又任命斛律丰乐为领军将军,以此来削弱武成王的权力。可武成王把厍狄伏连留了下来,不让他听从斛律丰乐的调遣。
后来武成王和河南王孝瑜假装打猎,暗中密谋,然后偷偷地回去了。那时候民间有童谣说:“中兴寺里一只白公鸡,四方都在偷偷地听着,道人半夜听到后敲响了钟。”当时丞相府在北城,那里以前就是中兴寺。白公鸡指的是武成王的小名步落稽,道人指的是济南王的小名,敲钟指的是要被杀的意思。后来太史奏报说北城出现了天子之气,孝昭帝认为这是济南王应验了,于是派平秦王去邺城迎接济南王到并州。
武成王先去问子元海,想问问怎么才能保全自己。子元海说:“皇太后身体健康,皇上也很孝顺,殿下不用担心。”武成王说:“难道我一片赤诚之心都是假的吗?”子元海请求回去想一晚上。武成王就把子元海留在了后堂。子元海一夜没睡,只在床边来回踱步。天快亮的时候,武成王突然出来了,问:“想出办法了吗?”子元海说:“我琢磨出了三个计策,但恐怕都不太好使。”然后他讲了梁孝王害怕被杀而逃入关中的故事,建议武成王带几个人马进晋阳,先去向太后哭诉,再向皇上求情,请求放弃兵权,以死为代价,从此不参与朝政,这样就能保全性命,这是上策。
如果不行,就上表说自己权力太大,怕招来非议,请求担任青州、齐州刺史,低调行事,这样就不会招惹麻烦,这是中策。武成王又问下策是什么,子元海说:“张口说话就可能被满门抄斩!”武成王逼问他,子元海说:“济南王是世袭的嫡子,皇上是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夺了他的地位。现在你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,拿出皇上的诏书,抓住斛律丰乐,杀了平秦王,拥立济南王,号令天下,以顺为名讨伐逆贼,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!”武成王听了很高兴,但又犹豫不决,最终没有采纳。
他又请郑道谦占卜,结果都说:“不宜起兵,静观其变则吉。”他又召见曹魏祖,询问国事,曹魏祖说:“将有大凶之兆。”当时有个林虑县令姓潘,懂占卜,暗中告诉武成王说:“宫车将要驾崩,殿下将成为天下之主。”武成王把他关起来等候时机。他又让巫师占卜,大多数都说不用起兵,自然会有大喜事。最后,武成王奉诏,只带了几百骑兵护送济南王去晋阳。
孝昭皇帝死了,武成帝继位,就把元海的官职免了,让他当个侍中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太子詹事。到了河清二年,元海被和士开给告了一状,挨了六十鞭子。武成帝当时就骂他:“你在邺城的时候,居然说我弟弟要造反,这也太不义了!邺城兵马对抗并州,这也太没脑子了!又没义气又没智谋,我怎么能重用你?”然后就把元海贬到兖州当刺史去了。元海的老婆是陆太姬的外甥女,所以没多久他又被重新启用。
武平年间,他和祖珽一起把持朝政。元海经常把陆太姬的密语告诉祖珽。祖珽想当领军将军,元海不同意,祖珽就把元海告诉他的那些话告诉了陆太姬。陆太姬一听就火了,又把元海贬到郑州当刺史。邺城快要失守的时候,朝廷又把他召回来当尚书令。到了周建德七年,元海在邺城谋反,被杀了。元海这个人喜欢搞事,爱看热闹,但是他装得很仁慈,不喝酒不吃肉。
文宣帝天保年间,元海特别相信那些旁门左道,甚至连宗庙祭祀都不用牲畜祭祀了,这些都是他出的主意。后来他当了右仆射,又劝后主禁止杀牲口,也禁止卖酒。其实他心里根本没想安分守己,所以最后还是失败了。思宗有个弟弟叫思好。
话说思好,本来是北魏宗室浩氏的后代,他跟当时的皇帝思宗是兄弟关系,但思宗对他不太好。年轻的时候,思好就跟着文襄帝(高欢)练骑射。等到文宣帝(高洋)继位后,思好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。他原本的名字叫思孝,天保五年,他去讨伐蠕蠕,文宣帝很欣赏他的勇猛,说:“你打仗就像老鹰抓麻雀一样厉害,应该改个名字叫‘思好’!” 所以他就改名叫思好啦。后来他官越做越大,一直做到尚书令、朔州道行台、朔州刺史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南安王,在边疆地区很受百姓爱戴。
后来到了孝昭帝(高演)当政的时候,有个叫胥光弁的家伙奉命到朔州来,思好很恭敬地迎接他,结果这胥光弁态度傲慢无礼,思好心里就记恨上了他。到了武平五年,思好终于举兵造反了。他给并州的各位大臣写了一封信,信里说:“皇上年纪轻轻就住在深宫里,根本不懂得分辨人心的好坏,那些奸邪小人就趁机接近他,而忠心耿耿的大臣却被疏远。所以现在那些该杀的人却身居高位,那些卑鄙无耻的小人却在朝中专权,他们压榨百姓,抢劫市场,皇上听不进忠言,只知道滥杀无辜。皇上连自己的母亲都冷落深宫,不尽人子之孝;还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兄弟,一点兄弟情义都不讲。更过分的是,皇上的儿子在东门抢夺别人的马,胥光弁在西市抓老鹰玩,就连駮龙这种人都能得到仪同三司的官位,逍遥自在,享受着郡君的待遇,那些狗腿子们个个身居高位,荣华富贵。老百姓受不了这种苦日子了,我思好不得不揭竿而起!赵郡王睿(高睿)是皇室宗亲,社稷的重任都寄托在他身上,还有左丞相斛律明月,他们世代辅佐朝廷,威名远播,却无缘无故被杀害。我身为皇室宗亲,也曾经受到皇上的恩宠,现在我率领义军,就是要铲除皇上身边的奸邪小人。希望各位都能理解我的苦衷,不要有任何怀疑。” 这封信是行台郎王行思起草的。
话说这高思好,自称大丞相,那叫一个嚣张!还给自己弄了一堆官,还让王尚之当长史,简直是无法无天。 晋阳那边,武卫赵海管着兵,当时情况紧急,来不及上报朝廷,就擅自发兵抵抗高思好了。 士兵们都说:“南安王来了,咱们就喊万岁迎接就行了呗!”
皇帝听说这事儿了,赶紧派唐邕、莫多娄敬显、刘桃枝、厍狄士文火速赶往晋阳,自己也带兵紧跟着。结果高思好兵败了,他和行思一起跳水自杀了。他手下两千人被刘桃枝包围了,一边杀一边劝降,可这些人愣是死都不降,最后全部战死了。 皇帝在路上呢,就让奴世安从晋阳送战报回平都,结果半路上碰上了斛斯孝卿。孝卿这小子,把世安骗去吃饭,然后自己飞奔到行宫报信去了,把皇帝高兴坏了,满朝文武都喊万岁!好半天,世安才把事情经过解释清楚。皇帝说:“你报个信儿,至于吃顿饭吗?” 于是赏了孝卿,免了世安的罪。
高思好的尸体暴尸街头七天才处理,然后把尸体剥皮焚烧,王尚之在邺城被烹杀,高思好的妃子在宫里被内侍射杀后焚尸。 高思好造反之前五个月,就有人告发他谋反了。韩长鸾的女儿嫁给了高思好的儿子,所以韩长鸾就说有人诬告那些达官贵人,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,不杀了他也平息不了,于是就把他杀了。高思好被诛杀后,他弟弟跪在宫门口求皇上给他哥哥追封,但韩长鸾没帮忙。
再说说平秦王归彦,字仁英,是高欢的族弟。他爹归徽,魏朝末年因为犯事要被流放到凉州,走到河渭之间的时候,遇上了强盗,后来因为立了军功才免了流放。 他在河州待了好几年,因为会说胡话,被任命为西域大使,还弄来了一只胡狮献给朝廷,因此被封为河东守将,没多久就死了。归徽跟高欢关系特别好,高欢平定京洛后,还迎接归徽的灵柩,用隆重的仪式安葬,追封他为司徒,谥号文宣。
一开始,高归彦他爹高徽曾经去长安玩儿,跟一个叫王氏的女人好上了,生下了他。到这时候,高归彦已经九岁了。他爹高洋(神武帝)见到他,又高兴又悲伤的。后来,高归彦他爹就把他升迁到徐州刺史。高归彦小时候挺老实巴交的,后来性格大变,变得放荡不羁,特别喜欢玩乐,整天唱歌喝酒。他媳妇是魏国上党王元天穆的女儿,长得不漂亮,但是特别爱吃醋,老跟高归彦吵架。她还偷偷给文宣帝写信,想跟高归彦离婚,但是没成功。
天保元年,高归彦被封为平秦王。他亲妈和那个王氏都被封为太妃。高归彦对两个妈都很好,特别孝顺,名声在外。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兼侍郎,越来越受皇帝宠爱。因为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立了功,他又被封为长乐郡公,还当上了领军大将军。领军大将军这个职位,从高归彦开始才变得这么重要。文宣帝杀了高德正之后,把高德正的金银财宝都赏赐给了高归彦。乾明初年,高归彦被任命为司徒,还负责掌管禁卫军。
一开始,高归彦从晋阳去邺城,杨愔奉皇帝的命令,暗中在西面留下了五千兵马,准备应付突发情况。到了邺城几天后,高归彦才知道这件事,心里就开始暗恨杨愔和燕子文等人。杨愔、燕子文他们想除掉两个王子,就来问高归彦的意见。高归彦假装很高兴,说要一起跟元海商量一下。元海表面答应,心里却不同意,赶紧派人告诉了长广王高湛。长广王于是就杀了杨愔、燕子文等人。孝昭帝(高演)要进云龙门,都督成休宁带兵阻拦,不让进。高归彦劝说他,这才让孝昭帝进去了。进柏阁、永巷的时候也是这样。孝昭帝即位后,更加看重高归彦,每次进宫,高归彦都在平原王段韶之上。孝昭帝任命他为司空,兼任尚书令。按照齐朝的制度,宫里只有皇帝才能戴纱帽,大臣都戴戎帽,孝昭帝破例赐给高归彦纱帽,以示恩宠。
孝昭皇帝死了,归彦从晋阳去邺城迎接武成帝。武成帝登基后,提升归彦当了太傅,兼领司徒,还破例允许他带着三个私人卫兵,佩刀上朝。武成帝回京后,那些达官贵人们都争着巴结他,只要他到哪儿,那地方立马就热闹非凡,人人都想和他套近乎。归彦因为地位高,权势大,就有点飘了,说话做事目中无人,盛气凌人,非常嚣张跋扈。很多人都在议论,说他权势太大,目空一切,迟早要出乱子。皇帝也开始翻他的旧账,渐渐对他起了疑心。高元海、毕义云、高乾和等人更是不断地向皇帝告他的状。
有一天,皇帝去归彦家里做客,还叫魏收在当场起草诏书,想给他加官进爵,封他做右丞相。魏收赶紧跟高元海说:“皇上本来是打算让右丞相这个职位成为他登基的标志,现在归彦权势太大了,皇上才把他调离这个位置,怎么能再给他这个职位呢?”于是,皇帝就改封归彦为太宰、冀州刺史,然后让高乾和负责写诏书。白天的时候,皇帝还特意吩咐宫门守卫,不准归彦随便进宫。当时归彦在家喝酒喝得烂醉如泥,一连睡了好几天,直到第二天早上想进宫上朝,到了宫门口才知道皇帝已经下令不准他进宫了,吓得赶紧掉头回家。后来,归彦派人送去了名帖谢罪,皇帝下令让他赶紧离开京城,还赏赐了他不少钱财、乐队和药品,事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。皇帝还命令武官和将领们把他一路护送到了青阳宫,然后才让他离开。路上,没人敢和他说话。只有和赵郡王睿聊了一会儿,当时也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什么。
到了州里,归彦心里不安分,就开始密谋造反。他计划等调兵遣将的事办完,把赏赐的兵士都安顿好,再像当初进军晋阳那样,趁着朝廷空虚,攻打邺城。结果,他的郎中令吕思礼告发了这件事,皇上就下令让平原王段韶去讨伐他。归彦以前在南边设置了秘密驿站,听到军队要来围剿的消息后,立刻就报告了情况,然后死守城池。
早些时候,冀州长史宇文仲鸾、司马李祖挹、别驾陈季璩、中从事房子弼、长乐郡守尉普兴等人,就怀疑归彦有反叛的意图,所以联名写信密告了他。归彦后来把他们抓了起来,不仅没听他们的劝告,还把这五个人都杀掉了。军队已经逼近城下,归彦爬上城墙大声喊叫说:“孝昭皇帝刚死的时候,百万大军都由我统领,我亲自带兵到邺城迎接陛下,当时都没造反,今天怎么会另有二心呢?我真正恨的是高元海、毕义云、高乾和这三个人,他们欺骗皇上,排挤忠良之臣。只要杀了这三个人,我立刻就在城墙上自刎!”
后来城池被攻破了,归彦只身一人骑马往北逃,跑到交津就被抓住了,押送到了邺城。皇上让赵郡王睿私下询问他造反的原因。归彦说:“让那些黄口小儿牵着我的鼻子走,我怎么能不造反呢!”皇上问:“那些黄口小儿是谁?”归彦回答说:“高元海、高乾和哪里是朝廷的元老重臣?要是像赵家那些老臣一样,我又怎么会怀恨在心呢?”于是皇上又劝说他。归彦说:“高元海收受了毕义云的房子,还被任命为本州刺史,还配有后部鼓吹乐队。我身为藩王、太宰,却连鼓吹乐队都没有,我就是要杀掉元海和义云!”
皇上命令都督刘桃枝把他押过来,归彦还是像之前那样说话,想求得一条活路。皇上下令议罪,大家都说不能赦免他。最后,他们用囚车押送归彦,让他嘴衔木片,双手反绑,刘桃枝拿着刀在他面前,击鼓而行,归彦和他的十五个子孙都被处死了。死后被追赠为仁州刺史。
话说魏朝的时候,发生山崩,从山里挖出来两块石头,形状像牛角,就珍藏在军械库里。后来文宣帝进到军械库,赏赐给跟随他的官员兵器,特意把这两块石头角赐给了归彦。文宣帝对归彦说:“你要是去常山作战,回不来了;但要是去长广作战,就能活着回来。你要是活着回来,就用这两块牛角吓唬吓唬汉人!” 归彦的额头上有三道深深的骨棱,戴帽子都不舒服。文宣帝曾经看到过,很生气,就用马鞭抽打他的额头,打得他满脸是血,说:“你要是能活着回来,就用你这额头上的骨头吓唬汉人!” 后来,归彦果然如文宣帝所说,活着回来了。
武兴王普,字德广,是归彦的哥哥归义的儿子。他性格宽厚温和,很有度量。九岁的时候,他和归彦一起从河州来到洛阳,当时神武帝还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玩耍。天保年间初年,被封为武兴郡王。武平二年,官职不断升迁,做到司空。六年,又担任豫州道行台尚书令。后来北齐后主逃到邺城,普又升任太宰。周朝军队逼近邺城,他就投降了。最后死在长安,死后被追赠为上开府、豫州刺史。
长乐太守灵山,字景嵩,是神武帝的族弟。他从神武帝起兵信都开始就一直跟随,最后做到长乐太守。死后被追赠为大将军、司空,谥号文宣。他的儿子灵懿,死在武平镇当将领的时候,没有留下儿子,文宣帝就让灵山的从父兄,也就是齐州刺史建国子伏护,做了灵山的继承人。
伏护,字臣援,虽然粗通文墨,但算不上什么文人。天统年间初年,官职不断升迁,做到黄门侍郎。伏护在好几朝当官,一直参与机要事务,但他嗜酒如命,经常喝醉酒误事。到晚年更是变本加厉,甚至连续几天不吃东西,专心喝酒,神志恍惚,最后就因为酗酒而死了。死后被追赠为兖州刺史。他的爵位由孙子伏乂继承。伏乂从小就很谨慎。武平年间末期,担任给事黄门侍郎。隋朝开皇年间,做到太府少卿,后来因为犯事而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