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法和这个人,不知道是哪里来的。他隐居在江陵百里洲,衣食住行,跟苦行的和尚一模一样。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都从小就认识他,他的脸色经常变幻不定,让人捉摸不透。有人说他从嵩山出来,到处游历。后来他到了荆州汶阳郡高安县的紫石山,却莫名其妙地离开了居住的山。没过多久,蛮族贼人文道就发动了叛乱,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是预先看到了乱象的征兆。

就这么一个神秘兮兮的人,行踪飘忽不定,让人难以猜测他的来历和目的。他过着清苦的生活,跟那些苦修的和尚没啥两样,衣食住行都极其简朴。老人们从小就见过他,可他的脸色总是变来变去的,让人猜不透他心里在想什么。有人说他曾经从嵩山出来,走遍了各地,见识广博。可他到了紫石山后,又突然离开了,这举动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。结果没过多久,就爆发了文道起兵造反的事儿,大家这才恍然大悟,觉得他当初离开紫石山,说不定就是预感到要出乱子了。

侯景刚向梁朝投降的时候,法和对南郡的朱元英说:“我跟你一起,去打侯景。”朱元英说:“侯景可是为国家立过功的,你说要打他,这是为什么呢?”法和说:“正是因为这样。”侯景渡过长江后,法和当时在青溪山,朱元英去问他:“现在侯景包围了城池,情况怎么样?”法和说:“凡是摘果子,都要等到果子熟了,才会自己掉下来,不用去摘。你就等着侯景熟透了,何必着急问呢?”朱元英再三追问,法和才说:“可能会赢,也可能输。”

侯景派将领任约去攻打梁朝的湘东王在江陵,法和就跑到湘东王那里请求征讨任约,召集了八百个蛮族弟子在江津,两天后就出发了。湘东王派胡僧祐率领一千多人跟他们一起行动。法和登上战船,哈哈大笑说:“兵马真多啊!”江陵有很多神庙,老百姓平时都去祈祷,自从法和的军队出发后,就没有灵验的了,人们都认为神明都跟着军队走了。

到了赤沙湖,跟任约的军队对峙,法和乘坐轻便的小船,不穿盔甲,顺着水流而下,到任约军队一里外的地方才返回。他对将士们说:“我们先看看敌人的军队像条龙一样一动不动,而我们的军队就像条龙一样非常活跃,这就去攻打他们。如果等到明天再打,可以做到不损伤双方一人就能打败敌人,但是有个不好的地方。”于是,他把火船放到前面,但是逆风不利,法和拿着白色的羽扇指挥风向,风向立刻就变了。任约的士兵都看到梁朝的军队在水上行军,于是大溃败,都跳水自杀了。任约逃跑了,不知去向。法和说:“明天中午就能抓到他。”到了时间还没抓到,有人问他,法和说:“我以前在这个洲水干的时候建了一座寺庙,告诉过你们,这座寺庙虽然是寺庙,实际上是敌人的标志,现在为什么不去标志下面找敌人呢?”按照他说的去做,果然在水中看见任约抱着寺庙的柱子,只露出鼻子,于是就把他抓住了。

任约说想在法和面前死,法和说:“你命中有贵人相助,一定不会死于战乱,而且你和王爷有缘分,绝对不会有其他顾虑,王爷以后会重用你的。”湘东王果然释放了任约,任命他为郡守。后来魏军围攻江陵,任约带兵去救援,奋勇作战。

法和跟王僧辩约好了,就去了巴陵见他,说:“我(贫道)已经砍掉了侯景的一条胳膊,还能做什么呢?您(檀越)就赶紧把事情办了吧。” 然后他就请求回去了,对湘东王说:“侯景的事儿肯定能平定,不用担心。蜀国的贼兵快来了,我请求去巫峡守着,等他们。”于是他统领军队前往,亲自指挥搬运石头堵塞江流。三天后,水流就分开了,他又用铁锁把江面横着拦住。武陵王纪果果然派蜀兵来渡江,峡口的地势狭窄,进退两难。王琳和法和一起策划,打了一仗就把蜀兵消灭了。

军队到了白帝城,法和对大家说:“诸葛孔明真是个有名的将领啊,我亲眼见到了他的厉害。这座城旁边埋着他留下的弩箭箭镞,大概有一斛那么多。” 说完他就写了命令,让人挖,结果跟他说的一模一样。还有一次,他到了襄阳城北一棵大树下,在地上画了个两尺见方的方块,让弟子挖,挖出了一只乌龟,有一尺半长。他用拐杖敲着乌龟说:“你想出来,可是出不去啊,你已经活了几百年了,要不是遇到我,哪能见到天日呢?” 然后他就给乌龟授了三皈依,乌龟就自己爬到草丛里去了。

一开始,八叠山上有很多人生病,法和就采药给他们治病,一般吃个三剂药就好了,那些人就都求着拜他为师。山上有毒虫猛兽,法和就教他们一些禁忌,那些毒虫猛兽就不再咬人了。法和的船停靠在江河湖泊边,一定会选择山峰旁边立个牌子,写着“此处放生”。 那些渔民要是没啥收获,只要稍微打到一点鱼,就会刮起大风大雨。船上的人害怕了,就把鱼放了,风和雨就停了。法和即使后来带兵打仗了,也禁止军队捕鱼。要是有人偷偷违反了,半夜里猛兽一定会来咬他,或者把船上的缆绳弄断。

有个小弟子玩儿的时候砍了蛇的头,跑到法和那儿去。法和问他:“你为啥要杀蛇?” 然后指着蛇头给他看,弟子就看见蛇头咬着他的裤裆,怎么也掉不下来。法和让他忏悔,并为蛇做了功德。 还有个人拿牛试刀,一下就把牛头砍掉了,跑去问法和。法和说:“你杀了一头牛,你的命就要结束了,要是不为它做功德,一个月内就会有报应。” 那人不信,没几天真的死了。法和还经常帮人规划住宅和墓地,帮他们避祸求福。他还经常告诫别人:“别把马拴在碓臼旁。” 有个人路过乡下,看到门边有个碓臼,就把马拴在了碓臼旁边的柱子上。进了门,他想起法和的告诫,赶紧出来解开绳子,结果马已经死了。

梁元帝任命法和担任都督、郢州刺史,还封他为江乘县公。可是法和压根儿不称臣,他在奏章上盖的印章是“司徒”!梁元帝就问他的仆射王褒:“我从来没想过要让陆法和做三公,他为啥自己这么称呼自己呢?”王褒说:“他既然是靠道术出名的,大概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吧。”梁元帝觉得法和功劳不小,索性就给他加了个司徒的官职,都督、刺史的职位还是照旧。法和手下有几千人,都叫他老师,他只用道术教化他们,从不用法律去约束人。

更绝的是,他管辖的市场里,根本就没有什么市丞、牧佐之类的官吏,没人管事。只在路边放几个空箱子,上面开个小口收钱。商人自己根据货物的多少,算好价钱,把钱放进箱子里。负责收钱的人,到晚上才打开箱子,清点钱数,然后送进国库。法和平时话很少,但要是真开口说话,那可是辩论高手,无人能敌,就是有点口音。他还特别擅长制造攻城武器。在江夏的时候,他造了很多兵船,想偷袭襄阳,然后直捣武关。梁元帝派人阻止他,法和说:“我法和是求佛的人,连释迦牟尼佛的座位都不稀罕,更何况是王位?我只是跟佛祖和皇上都有香火情分,觉得皇上应该会保佑我,所以才请求支援。现在既然您怀疑我了,那这事儿我就没法改了。”说完,他就摆上祭品,准备丰盛的饭菜,还做了很多薄饼。

后来魏国来打仗,法和从郢州出发,想去江陵。梁元帝派人去拦住他,说:“他能打仗,就让他留在郢州,不用动。”法和只好回郢州,把城门堵上,换上粗布衫、布裤、歪戴着帽子,用粗绳子扎腰,坐在草席上,一天到晚都不起来。等到听说梁元帝战败身亡后,他又换上以前的华丽衣服,哭着接受大家的吊唁。梁朝的人投降魏国后,果然在魏国见到了法和做的那些薄饼。法和当初在百里洲建了一座寿王寺,建好佛殿后,他又把梁柱给锯短了,说:“四十年后佛法要遭雷劈,这座寺庙位置偏僻,可以躲过一劫。”后来魏国攻占荆州,宫殿都烧毁了,魏国的总管想拆寿王寺的佛殿取木料,结果发现木头太短,就放弃了。后来周朝灭佛,这座寺庙却在陈朝境内,所以没被毁掉。

公元552年春天,清河王岳率军攻打临江,法和率领全州投降北齐。北齐文宣帝任命法和为十州军事大都督、太尉、西南道大行台,任命宋莅为郢州刺史,官职爵位不变。宋莅的弟弟宋簉被任命为散骑常侍、仪同三司、湘州刺史、义兴县公。梁朝将领侯瑱率军逼近江夏,齐军弃城撤退,法和和宋氏兄弟于是回到朝廷。

文宣帝听说法和有奇特的法术,便虚心诚意地接见他们,还摆出三公的仪仗,在城南十二里外搭好帐篷等候。法和远远看到邺城,就下马用一种特殊的步法前进,这叫做“禹步”。他的随从辛术问他:“您千里迢迢来投奔朝廷,皇上也如此诚意相待,您为什么还要用这种法术呢?”法和手里拿着香炉,沿着路边走着,一直走到馆驿。

第二天,文宣帝召见法和,赐给他华丽的车辆和一百名卫士护送。法和到宫门口通报姓名时,没有报官职,也没有自称臣子,只说自己是“荆山居士”。文宣帝在昭阳殿设宴款待法和及其随从,赏赐法和百万钱、千匹布、一套高级盔甲、一百顷田地、二百个奴婢以及大量的其他生活用品;赏赐宋莅千匹布,其他仪同三司、刺史以下的官员也各有赏赐。法和得到的所有奴婢,他都放了他们,说:“你们各自去吧,随缘而活。” 他把赏赐的钱财也全部散给了穷人,一天就花光了。然后,他用朝廷赏赐的宅子建了一座佛寺,自己只住一间房,生活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。三年后,他又被任命为太尉,世人仍然称他为“居士”。

临终前,法和毫无病痛地告诉弟子自己的死期,到那天,他焚香礼佛,坐在绳床上安详去世。沐浴完毕准备入殓时,发现他的尸体很小,只有三尺左右长。文宣帝下令打开棺材查看,结果棺材是空的。法和生前在他住处的墙壁上写下了一些字,后来这些字脱落了,人们发现上面写着:“十年天子尚可为,百日天子急如火,周年天子递代坐。” 又写着:“一母生三天,两天共五年。”人们认为这是指娄太后生了三个皇帝,从孝昭帝即位到武成帝传位给后主,一共五年。

法和在荆州和郢州一带当官,有个年轻女子,大概二十多岁,自称是越国的老妇人(越姥),穿着道袍,不结婚,一直跟着法和到处跑。他们私下里好上了十多年。现在法和把她给甩了,她又跟了别人。有关部门调查清楚了这件事。这个自称越姥的女人,因为这事儿,就改嫁了,还生了好几个孩子。

王琳,字子珩,是会稽山阴人。他爹王显嗣,是梁朝湘东王国的常侍。王琳本来就是个军人,元帝在当藩王的时候,王琳的姐妹都进了后宫侍奉元帝,所以王琳年纪轻轻就得到了在元帝身边侍奉的机会。他从小就喜欢武功,后来就当上了将军。

太清二年,侯景渡过长江,派王琳送一万石米。还没到,京城就陷落了,王琳就把米扔到江里,乘着轻便的小船回了荆州。后来他慢慢升官,当上了岳阳内史,因为军功被封为建宁县侯。侯景派大将宋子仙占据郢州,王琳攻克了郢州,还抓住了宋子仙。他又跟着王僧辩一起打败了侯景。最后被任命为湘州刺史。

琳果真是个厉害人物,又特别会拉拢人心,收到的赏赐一样也不带回家。他手下好几万人,大部分都是江淮一带的强盗出身。因为立下大功,他和杜龛并列第一,仗着皇帝的宠信在建业城里横行霸道。王僧辩劝他收敛点,根本不管用,王僧辩怕他造反,就请求皇上杀了他。侯景也觉得危险了,就让长史陆纳带着部队先去湘州,自己则直接去了江陵。临走的时候,侯景对陆纳他们说:“要是我回不来了,你们怎么办?”大家都哭着说:“我们誓死报效您!”然后就哭着告别了。

侯景到了江陵后,皇帝派了廷尉卿黄罗汉和太府卿张载去劝降他的军队。陆纳他们和士兵们一起哭着跟使者对峙,谁也不肯接受命令,直接把黄罗汉抓了起来,杀了张载。张载这个人性格很刚硬,皇帝很信任他,荆州的人恨他入骨,所以陆纳他们就利用了荆州人的这种情绪,把张载的肠子抽出来绑在马腿上,让马跑,直到肠子都跑出来了,张载才断气,然后又把他剁成肉块,施以五刑后才砍头。梁元帝派王僧辩去讨伐陆纳,陆纳他们打败仗,逃到了长沙。

那时候湘州还没平定,武陵王的军队又很强大,江陵城里的人,不管是官还是民,都人心惶惶,各自盘算着怎么自保。陆纳上书,把侯景的罪行都说了出来,请求恢复自己的官职,愿意做侯景一辈子的奴仆。梁元帝就把侯景关起来,押送到长沙。这时陆纳的军队正在外面打仗,侯景到了长沙,王僧辩把侯景带到高楼上给陆纳他们看。陆纳他们立刻扔掉武器跪下,全军都哭着说:“请王将军进城,我们立刻投降!”等侯景被放进城后,陆纳他们就投降了,湘州也平定了。陆纳恢复了原来的官职,然后派侯景去抵抗萧纪。萧纪被平定后,侯景被任命为衡州刺史。

梁元这个人疑心很重,觉得萧琳手下的人太多了,而且萧琳也很得人心,所以就把他贬到岭南去了,还给了他都督、广州刺史的官职。萧琳的朋友,主书李膺,是皇帝很器重的人,萧琳就跟李膺说:“我蒙受皇帝的恩宠提拔,一直想用毕生的精力报答国家的恩情。现在天下还没平定,把我调到岭南这么远的地方,万一有什么意外情况,我怎么才能出力呢?皇上大概是在怀疑我吧。我的能力有限,怎么可能跟朝廷对着干呢?为什么不让我当雍州刺史,镇守武宁呢?我可以把士兵都安排去种地,为国家守卫边疆。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,我们也能互相联系。这比把我远远地扔到岭南好得多,岭南离这里万里之遥,万一哪天出事了,怎么办?我并不是想一直待在荆州,只是从国家的利益考虑才这样说的。”李膺觉得萧琳说得有道理,不敢去跟皇帝说,所以萧琳就带着他的军队去岭南镇守了。

梁元被魏军围困,就派人去请萧琳来救援,任命他为湘州刺史。萧琳的军队到了长沙,听说魏军已经攻下了江陵,并且立梁王詧为皇帝,于是就为梁元举行了祭奠仪式,全军都穿上了白衣。然后派大将侯平率领水军去攻打梁军。萧琳驻扎在长沙,给各方发檄文,制定了进攻的策略。当时长沙的藩王萧韶和上游的将领们都拥戴萧琳为盟主。侯平虽然没能渡过长江,但也屡屡击败梁军,而且因为萧琳的军队兵力不足,接应不上,侯平也不再听从萧琳的指挥了。萧琳派兵去讨伐侯平,但没有成功,而且军队也疲惫不堪,无法继续进攻。于是萧琳派使者向齐国进贡,献上驯养的大象;又向魏国送去财物,请求他们释放他的妻子儿女;同时还向梁朝称臣。

陈霸先干掉了王僧辩之后,拥立敬帝当皇帝,还派人来征召萧琳。萧琳压根儿不鸟他,直接就造起了好多战船,准备干一番大事业。萧琳和他的将领们,每人坐一艘船,每次出动,战船少说也有上千艘,还霸气地给自己的舰队取名叫“野猪”。

陈武帝就派侯安都、周文育这些将军去收拾萧琳,顺便接受了梁朝的禅让。侯安都当时就唉声叹气地说:“我这次要完蛋了,这仗打得一点名分都没有啊!”结果在沌口跟萧琳打了起来,萧琳坐在平肩舆上,拿着大斧指挥战斗,直接把侯安都和周文育都抓了,其他的一个都没跑掉。 只有周铁虎这小子忘恩负义,被萧琳给砍了。萧琳把侯安都、周文育关在了自己坐的那艘船上,还派了个太监看守他们。

萧琳接着把湘州的军府搬到了郢城,手下带了十万大军,在白水浦操练军队。萧琳巡视军队的时候说:“咱们现在可以当勤王之师了,温太真算个什么东西!” 江南的一些地方军阀,比如熊昙朗、周迪,心里都想着反叛,萧琳就派李孝钦、樊猛和余孝顷去收拾他们。结果这三位将军都打败了,还都被抓了。侯安都、周文育他们趁机逃回了建业。

一开始,魏军攻下江陵的时候,永嘉王萧庄才七岁,躲藏在老百姓家里。后来萧琳把萧庄接回湘中,护送他往东走。等敬帝即位后,萧庄被送去齐国当人质,齐国请求立萧庄为梁国的皇帝。北齐皇帝就派兵护送萧庄,还派中书令李騊駼给萧琳下诏书,册封他为梁国的丞相、都督中外诸军、录尚书事。 舍人辛悫、游诠之等人带着皇帝的诏书去江表慰问,从萧琳以下的官员都受到了赏赐。萧琳就派他的侄子萧叔宝率领十州刺史的子弟们去邺城,迎接萧庄到郢州继承梁国的皇位。萧庄封萧琳为侍中、使持节、大将军、中书监,改封他为安城郡公,其他的官职都按照齐国的原先任命。

等到陈霸先当了皇帝,萧琳就辅佐萧庄在濡须口。齐国派扬州道行台慕容俨率领军队驻扎在江边,声援萧琳。陈国派安州刺史吴明彻在夜里从江中偷袭湓城。萧琳派巴陵太守任忠把吴明彻打了个大败,吴明彻差点丢了命。萧琳的军队继续往东进攻,陈国就派司空侯安都等人抵抗。侯瑱等人见萧琳的军队很强大,就撤军到芜湖躲避。这时突然刮起了西南风,萧琳认为这是上天在帮助他,打算直接攻打扬州。侯瑱等人慢慢地从芜湖出来,追击萧琳的军队。等两军交战的时候,西南风却帮了侯瑱。萧琳的军队放火烧船,结果反而烧了自己的船。萧琳的船只被打乱了,很多士兵跳水死了,剩下的都弃船上岸,几乎都被陈军杀光了。 一开始萧琳让左长史袁泌、御史中丞刘仲威一起管理军队保护萧庄,等军队战败后,袁泌投降了陈国,刘仲威带着萧庄投奔历阳。萧琳后来和萧庄一起投降了邺都。

北齐孝昭帝派萧琳去合肥,让他招兵买马,准备再次进攻。萧琳就修造船舰,招募士兵,淮南一带的人都愿意为他出力。陈国的合州刺史裴景晖是萧琳哥哥萧珉的女婿,他请求用自己的亲属做内应,引导齐国的军队。孝昭帝让萧琳和行台左丞卢潜率领军队前去支援,萧琳犹豫不决。裴景晖害怕事情泄露,就主动投奔了齐国。孝昭帝赐给萧琳诏书,让他镇守寿阳,他的部下将领都听从他的指挥,于是任命萧琳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扬州刺史,封他为会稽郡公,还增加了兵力,配给他仪仗队。萧琳在水陆两路都加强了戒备,准备伺机而动。恰逢陈国和齐国结盟,萧琳只好暂且等待时机。萧琳在寿阳的时候,和行台尚书卢潜关系不好,互相争斗,后来被召回邺城,武成帝没追究他的责任。 他被任命为沧州刺史,后来又升任特进、侍中。他住的房子屋顶无缘无故地破了,掉出来几升红色的蛆虫,落地后变成了血,还在蠕动。 还有龙出现在他家门外的地方,云雾升起,白天也像黑夜一样。

哎,陈国派吴明彻带兵来打咱们了!皇上命令尉破胡他们这些将军去秦州支援,还让王琳一起负责军事部署。王琳跟自己亲近的人说:“现在太岁在东南,岁星在斗牛座,太白金星已经很高了,这些都是对敌人有利的星象啊,我这次恐怕要倒霉了。”他还跟尉破胡说:“吴国的军队很厉害,咱们得用长远的策略对付他们,千万别轻敌冒进!” 可尉破胡不听他的,非要打,结果军队打了个大败仗,王琳一个人骑着马杀出重围,才勉强逃了性命。

回到彭城后,皇上让他赶紧去寿阳,还答应让他招募兵马。皇上还封他为巴陵郡王。结果陈国的吴明彻带兵把寿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,他还堵塞淝水,用水灌城!而皮景和那些在淮西驻扎的军队,竟然一点儿都不来救援!吴明彻日夜猛攻,城里到处都是水,潮湿得很,好多人都得了水肿病,死伤枕藉。从七月打到十月,城破了,王琳被抓了,老百姓哭着跟着他一起被俘虏。吴明彻怕王琳搞出什么变故,就在城东北二十里把他杀了,那年他才四十八岁,哭声震天动地啊!有个老头儿还拿酒肉来祭奠他,表达哀思,最后还把王琳的血收起来带走了。

后来,王琳的人头被送到建康,挂在集市上示众。王琳以前在梁朝骠骑府当仓曹参军的属下朱玚,给陈国的尚书仆射徐陵写信,请求得到王琳的首级,信里写道:

话说朝廷里那些做买卖的,都传颂着那些忠贞之士的故事,一代代流传下来。就像晋朝要灭亡的时候,徐广是晋朝的遗老;魏国灭亡的时候,马孚被称为魏国的忠臣。他们都能在史书上留下美名,名垂后世。

梁朝的建宁公萧琳,是洛阳附近的望族,沂水地区的老家族,他在梁朝朝廷里立下功劳。在梁朝动乱的时候,他担任方伯(地方长官)的要职。他轻视自己的性命,为了国家献身,真正是追随古代忠臣的脚步,继承前人的遗志。可是,上天厌弃了梁朝的统治,朝廷想要匡扶正义,萧琳心里也想着要像包胥那样尽忠,结果却像苌弘那样惨遭杀害。

等到王业兴盛,新朝建立,萧琳就远离山东,寄居在河北。虽然他心里有像轻旅之臣那样的感慨,但仍然怀着像客卿那样的礼节,感激那些知己,忘记了为国捐躯的痛苦。最终,他客死他乡,头颅被运送千里之外。他真是实现了“马革裹尸”的遗愿,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志向;虽然暴尸荒野,却体现了人臣的节操。然而,身首异处,实在令人悲痛;坟墓无处安放,更是令人伤感。

我(指文中人物)早年就坐在薛君的座下,得到薛君的赏识;又受到魏公的知遇之恩。因此,我常常泪流满面,思念那些故人的容颜;我肠子都悔青了,心里仿佛他们还活着一样。恳请圣上恩典,下诏赦免,允许像王经那样为我哭丧,像田横那样为我安葬。我虽然地位卑微,但也有一颗忠心啊!

萧琳曾经在寿阳做官,那里还留有他的恩德;他也曾在江南一带游历,也留下了不少善政。他曾与东阁的官员并肩,也曾与西园的宾客相继往来,我希望能够回到那里,安葬我的遗体。希望我的孤坟建成之后,会有燕子飞来衔土;希望我的墓碑树立之后,会有后人前来凭吊哭泣。我的故旧王绾等人已经上书陈情,希望朝廷能够批准我的请求,但没有成功。

古时候,廉颇去世后,就在淝水边上建了墓地;孙叔敖去世后,就在芍陂种上了楸树和槠树。从这些例子来看,这都是有先例的。不要让我像报葛洪死讯的人一样,只留下一个传信的人;也不要让我像悲田客那样,孤零零地死在沧州岛上。我冒死上书,等待朝廷的判决。

大家都觉得琳这个人,志气和节操都很高尚。吴明彻也做了好几个梦,梦见琳在向他求情,于是就上奏皇帝,皇帝也答应了。然后,明彻就派开府仪同主簿刘韶慧他们,把琳的首级送回淮南,暂时埋在八公山旁边。因为琳的义气,来参加葬礼的人有好几千。 萧玚他们就偷偷地从别的路回北方,另做打算迎接灵柩。后来,扬州人茅知胜等五个人,秘密地把琳的灵柩送到了邺城。朝廷追赠他十五州诸军事、扬州刺史、侍中、特进、开府、录尚书事等官职,谥号为忠武王,还给了他很体面的葬礼,用辒辌车送葬。

萧琳长得斯文秀气,头发垂到地上,喜怒都不形于色。虽然没怎么读过书,但是记忆力特别好,反应也很快。军营里的文职人员,几千号人,他都能叫出名字。他处罚人从不滥用职权,为人也很慷慨,爱护士兵,所以深得将士们的拥戴。他年轻的时候就当了将领,经历过很多战乱,一直都很忠义。虽然他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,但邺城的人都很敬重他,对他非常好。等到他战败被陈军俘虏后,吴明彻本来想保全他,但是很多琳以前的手下都来求情,还一起给他送钱送物,明彻因此起了疑心,所以最终还是害了他。当时,不管是农民还是乡下老百姓,认识琳的,不认识琳的,没有一个人不为他哭泣叹息的。看他那真诚可靠的品德感化万物,就连李将军那种循循善诱的作风,大概也比不上他。

萧琳有十七个儿子。长子萧敬,在齐朝继承了王爵,到了北周武平年间,当上了通直常侍。第九个儿子萧衍,隋朝开皇年间当上了开府仪同三司,大业初年,在渝州刺史任上去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