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先说说文宣帝的四个儿子,这四个王爷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李绍德、范阳王李绍义、西河王李绍仁和陇西王李绍廉。

再说说孝昭帝的六个儿子,他们分别是乐陵王李百年、始平王李彦德、城阳王李彦基、定阳王李彦康、汝阳王李彦忠和汝南王李彦理。

最后是武成帝的十二个儿子,阵容可真是庞大啊!分别是南阳王李绰、琅邪王李俨、齐安王李廓、北平王李贞、高平王李仁英、淮南王李仁光、西河王李仁几、乐平王李仁邕、颍川王李仁俭、安阳王李仁雅、丹阳王李仁直和东海王李仁谦。

文宣帝的五个儿子,他们的母亲各不相同:皇后李氏生下了废帝和太原王李绍德;冯氏生下了范阳王李绍义;裴氏生下了西河王李绍仁;颜氏生下了陇西王李绍廉。

太原王李绍德是文宣帝的第二个儿子。在文宣帝天保年间后期,他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。后来,武成帝因为生气李皇后,就冲着李绍德大骂:“你老子打我的时候,你咋不来救我?!” 说着,就用刀环把李绍德给打死了,还亲手把他埋在了游豫园。到了武平元年,皇帝下旨让范阳王李绍德的儿子李辨才继承王位,袭封太原王。

范阳王绍义,是文宣帝的第三个儿子。一开始封的是广阳王,后来才封的范阳王。他当过侍中、清都尹这些大官。他喜欢和一些小混混一起喝酒,还擅自任命内官,甚至还打死了博士任方荣。武成帝曾经杖责他二百下,然后把他交给昭信皇后,皇后又杖责了他一百下。后来后主逃到邺城,任命绍义为尚书令、定州刺史。

周武帝攻克并州后,任命辅相为北朔州总管。这地方是北齐的战略要地,聚集着很多勇士。之前的长史赵穆、司马王当万等人密谋抓住辅相,迎接任城王到瀛州来。这事儿没成功,他们就改而迎接绍义了。绍义到了马邑。辅相和他的部下韩阿各奴等几十个人都是北齐的叛臣,从肆州以北的二百八十多座城池的守军都跟着辅相,绍义到了之后,这些人也都叛变了。

绍义和灵州刺史袁洪带兵南下,想夺回并州,结果到了新兴,肆州已经被周朝占领了。前锋部队的两个仪同都带着部队投降了周朝。周军攻打显州,抓住了刺史陆琼,又攻陷了好几个城池。绍义只好退回北朔。周将宇文神率军逼近马邑,绍义派杜明达抵抗,结果大败。绍义说:“与其投降,不如战死!”于是就逃到了突厥。他带着三千户人家,对大家说:“想回去的就回去吧。”结果大部分人都哭着和他告别。

突厥的处罗可汗觉得文宣帝是英雄天子,觉得绍义长得和他很像,非常喜欢他,所有在北方的北齐人都归绍义管辖。高宝宁在营州,上表尊绍义为皇帝,绍义就称帝了,改元武平元年,还封赵穆为天水王。处罗可汗听说高宝宁占领了平州,也号召各部落起兵南下,说要一起拥立范阳王为齐帝,为他报仇。周武帝在云阳集结大军,准备亲自北伐,结果突然暴病而死。绍义听说后,认为这是上天在帮助自己。卢昌期占据范阳,也上表迎接绍义。

没过多久,周将宇文神就攻灭了卢昌期。就在这一天,绍义正好到达幽州,听说周朝总管带兵出征了,想趁机攻取蓟城。他竖起了皇帝的旗帜,登上燕昭王墓,居高临下观察敌情,部署兵力。宇文神派大将军宇文恩率领四千人马驰援幽州,结果有一半被齐军杀死了。绍义听说范阳城失守了,穿上了素服举行了哀悼仪式,然后退兵回到突厥。周朝悬赏捉拿他,还派贺若谊去劝说他。处罗可汗还是不忍心,就假装和绍义一起在南境打猎,让贺若谊抓住了他,把他流放到蜀地。绍义的妻子,渤海封孝琬的女儿,从突厥逃回了中原。绍义在蜀地给妻子写信说:“蛮夷不讲信用,把我送到了这里。”最后,绍义死在了蜀地。

西河王绍仁,是文宣帝的第四个儿子,在北齐天保年间末期,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。没多久就去世了。

陇西王绍廉,是文宣帝的第五个儿子。他一开始被封为长乐王,后来改封为陇西王。他性格粗暴,曾经拔刀追赶他的哥哥绍义。绍义跑进马厩,关上门躲了起来。绍义刚开始担任清都尹,还没来得及处理政务,绍廉就先去了,把所有的囚犯都叫出来,随意地就放了他们。他酒量很大,一次能喝好几升酒,最后就是因为喝酒喝死的。

孝昭帝有七个儿子:皇后生的儿子是乐陵王百年;桑氏生的儿子是襄城王亮,还有个儿子是后来的襄城景王;其他的妃嫔生的儿子分别是汝南王彦理、始平王彦德、城阳王彦基、定阳王彦康、汝阳王彦忠。

乐陵王,是孝昭帝的第二个儿子,活了一百岁。孝昭帝刚登基的时候,还在晋阳,大臣们都请求立中宫和太子,皇帝谦虚地没答应。后来朝中大臣再次请求,他才说是太后下的命令,才立他为皇太子。孝昭帝临死前,遗诏把皇位传给了武成帝,还留下一封亲笔信,信的最后写着:“百年无罪,汝可以乐处置之,勿学前人。” 等到大宁年间,乐陵王被封王。

河清三年五月,出现两次白虹绕日,还横贯天空却没有到达另一端。 天上还出现了红色的星星,皇帝竟然用盆子接了星光来遮挡,结果一夜之间盆子自己裂开了。他这是想用一百岁来压制这灾异啊。 后来,有个博陵人叫贾德胄教乐陵王写字,乐陵王曾经写过几个“敕”字,贾德胄把字拿去奏报了皇帝。皇帝大怒,下令召见乐陵王。

乐陵王被召见后,知道自己难逃一死,就割下玉带上的环佩留给了妻子斛律氏。 他在玄都苑的凉风堂见到皇帝,皇帝让他写“敕”字,验看与贾德胄呈上的字迹是否相似。 结果,皇帝让侍卫们乱棍打他,又让人拖着他绕着凉风堂跑,边跑边打,地上到处都是血。 乐陵王气息奄奄的时候,哀求道:“饶命吧,我愿意给我的叔叔当奴隶!” 可是皇帝还是把他杀了,扔进池塘里,池水都染红了。 皇帝后来还亲自到后花园去看他被埋的地方。 乐陵王的妻子抱着丈夫的玉环佩悲痛哭号,不吃不喝,一个月后也死了,手里还紧紧攥着玉环佩,拳头都握得打不开,当时她才十四岁。 她父亲斛律光费了好大力气才掰开她的手。 后来,后主时期,把宫里的九院扩建成了二十七院,挖地的时候发现了一具小尸体,穿着红色的袍子,系着金色的腰带,头发梳成一个髻,只解开了一部分,一只脚还穿着靴子。宫里的人私下议论纷纷,说是乐陵王,也有人说是太原王绍德。 最后,皇帝下令让襄成王之子白泽继承乐陵王的爵位。 等齐朝灭亡后,乐陵王被迁徙到蜀地,最终死在那里。

汝南王彦理,武平年间被封王,官至开府、清都尹。齐朝灭亡后,他入关,按照惯例被授予仪同大将军的职位,并被封为县子。 他的女儿进了太子宫,所以才得以保全性命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在并州刺史任上去世。

始平王彦德、城阳王彦基、定阳王彦康、汝阳王彦忠,和汝南王同时受封,都加了仪同三司的官职,他们的后事记载就比较少了。

武帝一共有十三个儿子。皇后胡氏生了太子(后来的后主)和琅邪王司马俨。李夫人给他生了南阳王司马绰。其他的妃嫔们,又给他生了齐安王司马廓、北平王司马贞、高平王司马仁英、淮南王司马仁光、西河王司马仁几、乐平王司马仁邕、颍川王司马仁俭、安乐王司马仁雅、丹阳王司马仁直、东海王司马仁谦。

这十三个儿子,身份地位各不相同。老大是太子,将来要继承皇位的;其他的都是诸王,虽然也有封地和爵位,但权势和影响力肯定比不上太子。想想看,一个皇帝有这么多儿子,后宫里那得是多么热闹啊! 这兄弟之间,以后关系会不会好,会不会为了争权夺利而互相倾轧,那可就难说了。 这后宫的斗争,以及兄弟间的明争暗斗,想想就让人觉得挺复杂的。

南阳王绰,字仁通,是北齐武成帝的儿子。他出生在五月初五辰时,等到中午的时候,他弟弟齐后主才出生。因为绰的母亲李夫人不是正妻,所以他排行老二,一开始叫融,字君明,被封为汉阳王。河清三年,改封为南阳王,另立汉阳王。绰十多岁的时候,就留守晋阳。他特别喜欢波斯狗,有个叫尉破胡的官员劝谏他,结果绰勃然大怒,一下就砍死了好几条狗,血肉模糊的。尉破胡吓得赶紧跑了,再也不敢说话了。

后来,绰当上了司徒、冀州刺史。他特别喜欢虐待人,让别人光着身子学动物的样子,再放狗去咬他们吃掉。调到定州后,他把井水引到宫殿后边做成池子,还喜欢在楼上拿东西扔人。他喜欢微服私访,经常没完没了地打猎,放纵自己的欲望,为非作歹,说自己是在学文宣帝(杨坚)的为人处世。有一次,一个妇女抱着孩子走在路上,看到他赶紧躲到草丛里去了,结果绰抢过她的孩子喂波斯狗。妇女哭喊着,绰更生气了,又放狗去咬孩子,狗不吃,他就把孩子的血涂在孩子身上,狗这才吃。齐后主听说后,下令把绰关起来押送到行在(皇帝的行宫)。到了行在后,后主又把他放了。后主问他在州里最快乐的事是什么,绰回答说:“抓很多蝎子和蛆虫混在一起,看着特别快乐。”

晚上,后主就让人找来一斗蝎子,到天亮才找到三两升,把这些蝎子放在浴桶里,让人光着身子躺在桶里,然后那些人就又叫又喊,翻来覆去的。皇帝和绰在一旁看着,高兴得哈哈大笑,皇帝说:“这么快乐的事,你怎么不早点派人报告给我呢?”从此,绰就更加受后主宠爱了,被封为大将军,每天都跟皇帝一起玩。韩长鸾看不惯他,就把他调到齐州当刺史。临走的时候,韩长鸾让绰的心腹诬告他谋反,上奏说:“他犯了国法,不能饶恕。”后主不忍心公开杀了他,就让宠臣胡何猥萨在后花园和绰摔跤,结果把他活活摔死了。绰被埋葬在兴圣佛寺。过了四百多天后才正式下葬,他的容貌和头发都像活着的时候一样,民间都说五月初五出生的人,脑袋不会腐烂。绰和他的兄弟们都管他们的父亲叫哥哥,管嫡母叫家家(奶奶),管乳母叫姐姐,管妻子叫妹妹。齐朝灭亡后,绰的妃子郑氏被周武帝宠幸,她请求为绰重新安葬,周武帝下令把绰葬在永平陵北。

琅邪王俨,字仁威,是武成帝的第三个儿子。一开始被封为东平王,后来官职一路飙升,当过开府、侍中、中书监、京畿大都督、领军大将军、领御史中丞,还做过司徒、尚书令、大将军、录尚书事、大司马,官位一个比一个高。

魏朝以前有个规矩,御史中丞出行的时候,要让路,和太子出行要走不同的路,王公大臣都要远远地停下车,卸下牛,把牛轭放在地上,等着御史中丞过去。要是御史中丞等久了,就要用红木棍子打他们。自从都城迁到邺城以后,这个规矩就渐渐废除了。武成帝想显示对俨的宠爱,就让俨依旧按照以前的规矩出行。

有一次,俨从北宫出来,准备去当值,京畿地区的步兵骑兵,领军官属,中丞的仪仗队,司徒的仪仗队,全都齐全。皇帝和胡皇后在华林园东门外搭了帐篷,隔着青纱帐幕观看。当时派了个内侍骑快马去催促仪仗队快走,结果进不去,内侍自称奉了皇上的命令,结果俨直接用红木棍子打碎了他的马鞍,把人马都吓跑了。皇帝哈哈大笑,觉得俨做得很好。 又下令让车队停下来,说了很久的话,看热闹的人挤满了整个邺城。俨经常在宫里,坐在含光殿处理政务,他的叔叔伯伯们都得给他行礼。皇帝去并州的时候,俨经常留守京城,每次送驾,有时候送到半路,有时候送到晋阳才回来。有一次,王师罗跟随皇帝出行,回来晚了,武成帝想惩罚他,王师罗说:“我和三弟告别,聊得太久了,不知不觉就晚了。”武成帝想起俨,忍不住哭了起来,也就没追究王师罗了。俨的衣服、器物、装饰,都和太子一样,需要的东西都由官府供应。

有一次,俨在南宫看到早熟的李子,回来后很生气地说:“我哥哥已经有啦,我为什么没有?!”从那以后,太子总是先得到新鲜玩意儿,负责供应的官员和工匠们就都得挨罚。太上皇和胡皇后还觉得不够。俨经常喉咙痛,请医生给他针灸,扎针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。他还跟皇帝说:“我哥哥太懦弱了,怎么能管好身边的人呢?”皇帝经常说:“这小子真精明,将来肯定有出息。”后来因为太子表现不好,皇帝动了废立太子的心思。武成帝死后,俨被改封为琅邪王。

俨看和士开、骆提婆等人奢侈浪费,大兴土木修建房屋,心里很不舒服,曾经对他们说:“你们修建的房子,早晚都会完工的,怎么这么慢呢?”和士开和骆提婆互相看了看,说:“琅邪王目光锐利,几步就能射中人,刚才和他短暂地见面,就感觉汗都出来了,在天子面前奏事都没有这么紧张。”从此他们就忌惮俨了。

武平二年,俨被安排住在北宫,五天朝见一次皇帝,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都能见到太后了。四月,皇帝下诏免去俨的太保之职,其他官职也都免了,只保留了御史中丞和京畿大都督的职务,目的是想削弱他的权力,因为北城有武库,皇帝想把俨调到城外。

治书侍御史王子宜和俨的左右开府高舍洛、中常侍刘辟疆劝俨说:“殿下被疏远,都是和士开从中作梗,怎么能离开北宫,到老百姓堆里去呢?”俨对侍中冯子琮说:“和士开罪该万死,我想杀了他!”冯子琮想废掉皇帝立俨为帝,就支持他的想法。俨就让王子宜上表弹劾和士开,请求交给监狱审理。冯子琮把奏章和其他文件混在一起呈给皇帝,皇帝没仔细看就批准了。俨骗领军厍狄伏连说:“奉了皇上的命令,领军收捕和士开。”厍狄伏连去问冯子琮,还请求再次奏报。冯子琮说:“琅邪王奉了皇上的命令,还用再奏报吗?”厍狄伏连信以为真,带了五十人在神兽门外埋伏,第二天早上,抓捕了和士开,送交御史。俨派冯永洛在刑场上把和士开杀了。俨本来只想杀和士开,事情发展到这一步,别人就逼他说:“事情都做到了这一步,不能半途而废。”于是俨率领京畿地区的士兵三千多人,驻扎在千秋门。

皇帝派刘桃枝率领八十名禁军去召俨。刘桃枝远远地向俨行礼,俨却下令反绑了刘桃枝,要杀了他,禁军士兵都逃跑了。皇帝又派冯子琮去召俨,俨说:“和士开罪该万死,他图谋废黜皇上,强迫百姓剃头当尼姑,还聚集兵马想占据孙凤珍的宅子,我奉旨诛杀了他。如果皇上想杀我,我不敢逃避罪责,如果皇上放过我,我希望派我的姐姐来接我,我就会进宫面见皇上。”他的姐姐是陆令萱,俨是想诱她出来杀掉她。陆令萱手持刀剑站在皇帝和太后面前,听到这个消息吓得浑身发抖。皇帝又派韩长鸾去召俨,俨正要进宫,刘辟疆拉住他的衣服劝谏说:“如果不杀了骆提婆母子,殿下就进不去。”广宁王和安德王恰好从西边回来,想帮助俨,说:“为什么不进去?”刘辟疆说:“人太少了。”安德王看着大家说:“孝昭帝杀杨遵彦,只用了八十人,现在我们有几千人,怎么说人少呢?”皇帝哭着对太后说:“如果还有缘分,还能再见,如果没有缘分,就永远分别了。”于是赶紧召来斛律光,俨也召了他。斛律光听说杀了和士开,拍手大笑说:“龙子做事,果然不同凡响。”他进宫面见皇帝在永巷。皇帝率领宿卫的步兵骑兵四百人,穿上盔甲准备出战。斛律光说:“小孩子玩兵,一交手就会乱套。俗话说‘奴才见到主人就吓死了’,皇上应该亲自到千秋门,琅邪王肯定不敢轻举妄动。”皮景和也同意这个意见,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。斛律光步行前往,让人出去说:“皇上来了。”俨的军队吓得四散逃窜。皇帝在桥上勒住马,远远地叫他,俨还站在那里不敢上前。斛律光对他说:“天子的弟弟杀了一个人,有什么可怕的。”拉着他的手,强行把他带到皇帝面前。斛律光对皇帝说:“琅邪王年纪还小,吃得肥,脑满肠肥,轻率行事,长大以后就不会这样了,希望皇上宽恕他的罪过。”皇帝拔掉俨腰间的刀环,打乱了他的发辫,很久才放了他。把厍狄伏连、高舍洛、王子宜

齐安王廓,字仁弘,是北周武帝的第四个儿子。他性格沉稳,没什么过错。官至特进、开府、仪同三司、定州刺史。

北平王宇文贞,字仁坚,是北周武帝的第五个儿子。为人沉稳,宽厚仁慈。武帝经常说:“这孩子继承了我的优点。”他官至司州牧、京畿大都督,还兼任尚书令、录尚书事。皇帝出巡时,他负责留守朝廷。过了些年,后主宇文阐渐渐长大,开始忌惮他。阿那肱奉命让冯士干弹劾宇文贞,把他关进监狱,并剥夺了他留守朝廷的权力。

高平王宇文仁英,是北周武帝的第六个儿子。举止高傲,行为放荡不羁。官至定州刺史。淮南王宇文仁光,是北周武帝的第七个儿子。性格暴躁易怒,官至清都尹。接下来是西河王宇文仁几,生下来就骨骼软弱,无法自己站立;乐平王宇文仁邕;颍川王宇文仁俭;安乐王宇文仁雅,从小就患有口吃;丹阳王宇文仁直;东海王宇文仁谦。他们兄弟几个都在北宫长大。琅邪王死后,这些兄弟们更加严格地遵守宫廷禁令。武平年间后期,宇文仁邕以下的诸王才被允许出宫,但他们的生活供给非常简朴,只够维持生存而已。后来,后主宇文阐的处境越来越艰难,就分别任命了廓为光州刺史,贞为青州刺史,仁英为冀州刺史,仁俭为胶州刺史,仁直为济州刺史。从廓以下的这些兄弟,大多都和后主一起死在了长安。只有仁英因为性格狂放不羁,仁雅因为口吃,才得以幸免,都被迁徙到了蜀地。隋朝开皇年间,追赠仁英为官,并下诏让他与萧琮、陈叔宝一起祭祀他们的祖先。不久之后,仁英就去世了。

后主宇文阐有五个儿子:穆皇后生的幼主,以及其他妃嫔生的东平王宇文恪,还有善德、买德、质钱三个儿子。胡太后立宇文恪为琅邪王继承人,不久后宇文恪就夭折了。北齐灭亡后,周武帝把任城王以下大小三十个诸侯王都迁到了长安,都给他们封了爵位。后来那些没有被杀死的,都被流放到西部边疆,最终都死在了边塞。

话说啊,文襄公的几个儿子,个个都有股子傲气,虽然文采方面,跟谢安、王坦之比起来差那么点儿,但论武艺和英勇,那都是顶呱呱的,足够抵御外敌入侵的。就算当初在咸阳被赐剑,最终兵败身亡,也都有迹可循。要是兰陵王能活下来,那还不知道会怎样呢!可惜最后都被杀掉了,家族也因此衰败,想想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啊!安德王因为当时国家危难,皇帝昏庸无道,所以一直隐忍不发,直到平阳之战才展现出他的忠勇,这说明他是在危急时刻才挺身而出,他的忠义之心,是为了国家和家族啊!德昌王起兵造反,事态紧急,民心所向,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,也没人能救他。广宁王想从后宫出兵,结果没成功,这主要是因为孝珩王写信给李同,表示谢绝,从那以后,皇帝对平原王的心思就淡了。存亡兴衰,情况各不相同,怎么能放在一起比较呢?

武成王残暴淫虐,简直丧尽天良!太原王的事,其实是因为猜忌和误会,本来没啥大罪,可偏偏祸从天降,因为昭信的事,最后落得个惨死。唉!想要家族世代兴旺,哪有那么容易啊!只有孝昭王那种德行,才能让后代子孙兴旺发达,可是百年来的残酷统治,都是从济南王那儿开始的。“莫效前人”这句话,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!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,难道他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吗?琅邪王虽然没有当老师的才能,但从小就很有志气。士开王荒淫无度,持续了很多年,最后被一下子剿灭了,朝野上下都为此欢欣鼓舞,可他因此丧命,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啊!但是,他专权滥杀的罪行,也是逃脱不了的。皇上给他追谥“恭”,这有点矫枉过正了,但从另一方面看,也体现了皇帝的仁慈,这真是让人难以捉摸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