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昭皇帝,名叫元演,字延安,是神武皇帝的第六个儿子,也是文宣皇帝的弟弟。他从小就聪明过人,很早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,武明皇太后也很喜欢他。魏元象元年,他被封为常山郡公。等到文宣帝执政的时候,就派中书侍郎李同轨到霸府去给诸位皇子当老师。皇帝学习的书籍,总是能抓住重点,不注重华丽的辞藻。他经常感叹说:“即使是盟津之战那样危急的时刻,左边的驾车马受惊了,军队也没有溃败。”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才能。于是他就专心致志地读《汉书》,读到《李陵传》的时候,总是对李陵的行为感到敬佩。他聪明过人,跟谁交往,只要知道人家的忌讳,一辈子都不会犯。李同轨去世后,他又让开府长流参军刁柔来代替他。刁柔为人严厉刻薄,不适合做老师,后来就被皇帝打发走了。皇帝送刁柔出门的时候,脸色凝重,眼泪流了好几行,周围的人都跟着难过地哭了起来。他对待老师和老朋友如此尊重,可见其人品。

孝昭皇帝元演,字延安,是神武皇帝的第六子,也是他母亲文宣皇帝的弟弟。他从小就特别优秀,很早就展现出了帝王之才,连武明皇太后都很疼爱他。魏元象元年,他被封为了常山郡公。后来文宣帝当政了,就派中书侍郎李同轨去给皇子们当老师。元演读书很讲究实效,不追求华丽的辞藻,他经常感慨地说:“即使是盟津之战那样危急的时刻,左边的驾车马受惊了,军队也没有溃败。”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本事。所以他潜心研读《汉书》,读到《李陵传》的时候,总是很欣赏李陵的做法。他非常聪明,和谁交往都能记住对方的忌讳,一辈子从不冒犯。李同轨去世后,他让开府长流参军刁柔接替老师的职位,可刁柔为人严厉刻薄,不适合教导皇子,最后被皇帝辞退了。皇帝送刁柔离开时,表情严肃,流下了好几行眼泪,周围的人都跟着伤感。由此可见,他是一个多么敬重老师和朋友的人啊!

天保初年,他被封为王。五年后,被任命为并州尚书令。皇帝很擅长处理政务,文采和才干都很好,省里的人都对他又敬又怕。

七年的时候,他跟着文宣帝回到邺城。文宣帝处理奏章时,经常对一些事情有不同的看法,所以就让皇帝和朝臣们先讨论好事情的对错,然后再正式上奏。皇帝对政治非常精通,分析问题总是能抓住问题的关键,文宣帝为此对他赞赏有加。

八年,他升任司空,兼管尚书省的事务。九年,被任命为大司马,仍然兼管尚书省的事务。那时候文宣帝沉迷于享乐,皇帝为此忧心忡忡,愁容满面。文宣帝看出来了,就对他说:“只要你在,我为什么不能痛快地玩乐呢?”皇帝只能哭着跪下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文宣帝也很悲伤,把酒杯摔在地上说:“你要是因为这个讨厌我,以后谁敢敬我酒,就杀了他!”然后把所有的酒杯都砸碎扔掉了。

后来文宣帝更加沉迷享乐,有时还会跑到达官贵人家里去摔跤打闹,不管对方地位高低。只有常山王来的时候,大家才会安静下来。皇帝私下里写了一份奏章,准备劝谏,他的朋友王晞觉得这样做不好。皇帝没听他的,结果私下里直言劝谏,惹怒了文宣帝。顺成帝是北魏皇室的后代,文宣帝想让皇帝疏远他,就暗中为皇帝广纳美女,想转移他的宠爱。虽然皇帝遵旨纳妃,但他和顺成帝的感情却越来越深厚。

皇帝的性子比较严厉,尚书郎中如果办事出错,他就会狠狠地打他们。如果下属犯了奸诈的罪行,他就会立刻严厉查办。文宣帝就让皇帝坐在前面,用刀环指着那些受过皇帝惩罚的人,拿着刀逼问皇帝的缺点,那些人一个也说不出来,这才解释清楚。从那以后,文宣帝就不准再体罚郎中了。后来文宣帝赏赐给皇帝一些魏朝的宫女,皇帝酒醒后忘记了,以为是皇帝自己偷拿的,就用刀环乱砸,因此受了伤。皇太后整日以泪洗面,文宣帝却不知道该怎么办。先前被禁足的朋友王晞,后来被释放了,让他来侍奉皇帝。一个月后,皇帝的伤渐渐好了,但他再也不敢劝谏了。

文宣帝死了,皇帝在宫里守丧,小皇帝登基,他就上朝去了。他被任命为太傅、录尚书,朝政都由他说了算。一个月后,他搬回了藩邸,之后很多诏令都不经过他了。有人劝他说:“猛禽离开巢穴,肯定会有偷蛋的危险啊!你现在的地位,干嘛老往外跑呢?”

乾明元年,他跟着废帝去了邺城,住在领军府。当时杨愔、燕子献、可朱浑天和、宋钦道、郑子默这些人,见皇帝威望很高,心里害怕他的权力压过来,就建议封他为太师、司州牧、录尚书事;封长广王湛为大司马、录并省尚书事,免去他的京畿大都督职务。皇帝觉得因为跟亲戚关系好反而被猜忌排挤,就和长广王约好去打猎,在野外商量对策。

三月甲戌日,皇帝第一次上朝,一大早从领军府出发,结果刮起了大风暴,把他的车帘都吹坏了,他心里很不高兴。到了朝堂,大臣们都到齐了。坐下后,喝了几杯酒,他把尚书令杨愔、右仆射燕子献、领军可朱浑天和、侍中宋钦道等人叫到跟前。皇帝穿着戎装,和平原王段韶、平秦王高归彦、领军刘洪徽一起从云龙门进来,在中书省门口遇到了散骑常侍郑子默,也把他抓了起来,一起在御府里杀了。

皇帝走到东阁门,都督成休宁拔刀要杀他。皇帝让高归彦去劝说,休宁大声喊叫,不肯罢休。高归彦以前是领军,士兵们都很服他,士兵们都放下武器,休宁叹了口气,才停手。皇帝进了昭阳殿,小皇帝、太皇太后、皇太后都出来到御座上。皇帝奏报杨愔等人的罪行,请求承担擅权的罪责。当时,庭院里和两边的走廊上,有两千多名卫士穿着盔甲等候命令,武卫娥永乐武功高强,又深受文宣帝器重,正握着刀想效仿。废帝说话结巴,又很仓促,不知道说什么好。太皇太后又替皇后发誓,说皇帝没有二心,只是想摆脱被逼迫的局面。高归彦命令卫士们放下武器,永乐这才把刀收起来,哭了起来。皇帝让高归彦把侍卫带到华林园,让京畿军守住宫门,在园子里杀了娥永乐。然后下诏封他为大丞相、都督中外诸军、录尚书事,相府的官员都升了一级。皇帝不久后去了晋阳,朝廷大事都由他决断。

皇帝登基后,啥事都自己管,仔细研究祖宗留下的好规矩,核实各种说法,然后让废帝老老实实听他安排。太皇太后接着下令废掉小皇帝,让这位皇帝继承大统。皇建元年八月壬午日,皇帝在晋阳宣德殿登基,天下大赦,把乾明元年改成皇建元年。皇帝下令尊太皇太后为皇太后,追尊皇太后为文宣皇后,皇太后的宫殿叫昭信宫。 乙酉日,皇帝下令,自太祖创业以来,那些有功劳的臣子的后代,如果绝后了,国家传承断了的,官府要好好查查,看看有没有近亲,给他们立个后代继承香火。各郡国的老人,都给他们官职,赏赐黄帽子和鸠杖。

皇帝还下令,让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人,都可以来面见他,陈述事情;那些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军人,要及时上报,给予表彰;那些在朝为官,名声很好,官位很高,但在天保年间没得到追赠的,也要记录下来,追赠官爵;还规定廷尉、御史中丞这些执法部门,要严格执法,不能玩文字游戏,徇私枉法;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官奴婢,可以免为庶人。戊子日,任命太傅长广王湛为右丞相,太尉平阳王淹为太傅,尚书令彭城王浟为大司马。壬辰日,皇帝下令派使者到各地巡视,了解民情,考察各地情况,寻找人才。

甲午日,皇帝下诏说:“以前武王灭商后,先封了商朝的两个后代,汉朝、魏朝、前晋、后晋也都遵循这个规矩。到了元朝,却没按老规矩来。我继承了大统,想发扬光大古代的典章制度,但是关于‘二王三恪’的说法,古书上记载不一样,可以讨论一下,把结果写出来报给我。相关的礼仪制度,也请大家讨论一下。”皇帝还下令,国子寺要配备齐全的官员和学生,继续讲授经典,定期考试。文襄帝运来的石经,应该摆放在学馆里。各州的大学,也要督促他们认真教学。丙申日,皇帝下令,那些在九州有功的勋贵,可以把他们的爵位分给子孙,以示恩泽。九月壬申日,皇帝下令商定三祖的祭祀乐舞。

冬十一月辛亥日,立元氏为皇后,立世子百年为皇太子。赏赐天下那些以父为父的人爵位一级。癸丑日,官府奏报,太祖献武皇帝庙应该演奏《武德》之乐,跳《昭烈》之舞;世宗文襄皇帝庙应该演奏《文德》之乐,跳《宣政》之舞;显祖文宣皇帝庙应该演奏《文正》之乐,跳《光大》之舞。皇帝准奏。庚申日,皇帝下令,追封尉景、窦泰、娄昭、厍狄干、段荣、万俟普、蔡俊、高乾、莫多娄贷文、刘贵、封祖裔、王怀十二人为太祖庙配享,追封岳、韩轨、朱浑道元、高昂、刘丰、万俟受洛干、慕容绍宗七人为世宗庙配享,追封潘相乐、薛脩义、破六韩常三人为显祖庙配享。这个月,皇帝亲率军队北征库莫奚,越过长城,库莫奚人逃跑了,皇帝分兵追击,缴获了大量的牛马,把战利品都运回晋阳宫。十二月丙午日,皇帝的车驾回到晋阳。

公元2年春天正月辛亥日,皇上到圆丘祭祀。壬子日,在太庙举行禘祭。癸丑日,皇上发布诏令,对那些犯了罪的人,处罚各有不同。

二月丁丑日,皇上又下了一道诏书,规定内外所有五品以上官员,还有三府的主簿、录事参军、诸王的文学、侍御史、廷尉三官、尚书郎中、中书舍人,每两年都要推荐一个人才。到了冬天十月丙子日,皇上任命尚书令、彭城王刘浟为太保,长乐王刘粲为太尉。己酉日,竟然有野雉跑到前殿的院子里栖息了。

十一月甲辰日,皇上发布诏书说:“我得了重病,突然之间就病危了。现在我的儿子年纪还小,不懂得处理政事,国家大事非常重要,必须交给德才兼备的人来处理。右丞相、长广王司马湛,他聪明睿智,通晓治国之道,是人中豪杰,全国上下都敬仰他,我和他同宗同气,国家也依靠着他,所以派尚书左仆射、赵郡王司马睿去告诉他,让他继承皇位。丧葬仪式按照汉文帝的规格办理,三十六天内所有公务都停止,修建陵墓要简朴节约。” 之前皇上身体不好,但一直坚持处理政务,这个月,皇上在晋阳宫去世了,享年二十七岁。

大宁元年闰十二月癸卯日,皇上的灵柩回到了邺城,追谥为孝昭皇帝。庚午日,葬在了文靖陵。

这位皇帝聪明有见识,为人深沉果断,让人难以捉摸。他身高八尺,腰围十围,仪表堂堂,非常出众。在担任台省官员时,他就非常关注政务,处理政事井井有条,官员们都赶不上他。等到他登基之后,更是励精图治,减轻赋税,体恤百姓疾苦。后宫没有私宠,对外广纳贤才,即使是他的兄弟,升迁也和其他官员一样,没有特殊待遇。他每天工作到很晚才上朝,努力了解官员们的优缺点,经常询问左右近臣,希望听到直言进谏。

有一次,他问舍人裴泽,外面的人对他有什么议论。裴泽直接回答说:“陛下您聪明公正,完全可以比肩古代明君,但是一些有识之士都说您过于注重细节,帝王的格局还不够大。”皇帝笑着说:“你说得对啊!我刚开始处理政务的时候,考虑得不够周全,所以才会这样。这种做法不能长久,以后恐怕还会因为疏漏而招致批评。”裴泽因此受到皇帝的宠信。可见,这位皇帝是多么乐于听取别人的批评啊!

赵郡王睿和厍狄显安陪皇帝坐着,皇帝说:“我得提拔我的堂兄弟,显安是我的亲表兄弟,现在按照家人的礼节相处,抛开君臣之敬,说说我有哪些不足之处吧。”显安说:“陛下您说了很多废话。”皇帝问:“怎么说?”显安回答说:“陛下您以前看到文宣帝用马鞭打人,总是认为不对,现在您却这样做,这不是废话吗?”皇帝握着他的手表示感谢,并且让他继续直言不讳。显安又说:“陛下您太过于注重细节了,天子不应该像个小吏一样事必躬亲。”皇帝说:“朕知道,但是我一时改不了,打算逐渐做到无为而治。”皇帝又问王晞,王晞的回答和显安差不多,皇帝都欣然接受了。

他非常孝顺,太后身体不适,他就搬到南宫居住。他穿着简朴,脸色憔悴,衣不解带,几乎有四十天没好好休息。南宫离皇宫五百多步,他每天鸡鸣就出发,辰时才回来,都是步行,不用车马。太后病情稍有加重,他就立刻睡在阁楼外面,饮食医药都亲自照料。太后经常心痛得难以忍受,皇帝就站在帷帐前,用指甲掐自己的手心,血都流到袖子里了。他对兄弟们非常友爱,没有君臣之隔。他雄才大略,当时国家富强,兵力强大,他想要雪洗神武帝的遗恨,打算亲征平阳,以此作为进一步进取的策略。可惜远大的目标最终没有实现,真是令人惋惜!

起初,他和济南王约定互不侵犯。后来,皇帝的队伍驻扎在晋阳,武成王镇守邺城,观测天象的人说邺城有天子之气。皇帝一直担心济南王会复兴,于是暗中派人下毒,济南王没有喝,被他活活掐死了。后来,他对此事颇感后悔。他经常感到体内燥热,经常喝汤药。当时,尚书令史姓赵,在邺城看到文宣帝和杨愔、燕子献等人一起西行,说他们要一起报仇。皇帝在晋阳宫,和毛夫人也看到了他们。于是,皇帝的病情逐渐加重。他做了很多禳灾厌胜的事,比如煮油四洒,或者拿着火炬烧赶鬼怪。那些厉鬼从殿梁上出来,骑在屋脊上,唱歌呼喊,神情自若,一点也不害怕。当时有天狗出现,他就到讲武场去祭祀以求平安。有一次兔子惊了马,皇帝摔下来,肋骨断了。太后来看望他,三次问济南王在哪里,皇帝都不回答。太后生气地说:“杀了他?不听我的话,死有余辜!”临终之际,他只扶着床枕,叩头求饶。他派使者诏令长广王继承皇位,手书写道:“应该把我妻子儿女安置在一个好地方,不要学前朝那些人。”

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。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。请您提供文本,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,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。

话说啊,高欢平定了天下,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。他迁都邺城之后,虽然手下能人不少,但政令都是他亲自下达的。文宣帝继承了他打下的江山,朝野上下都很拥护他,整个东魏都高兴地拥戴他,没过多久他就当上了皇帝。一开始,他一心想做好政事,社会风气也很好,几年时间里,朝廷和民间都很安定。可是后来,他沉迷酒色,行为越来越放肆,昏庸残暴,简直是前所未有的,所以国家没多久就衰败了,都是因为他自己作的。

济南王继位后,大力改革之前的弊端,社会风气焕然一新,大家都觉得很幸运。那些辅佐他的大臣们,虽然都很忠心,但既不能帮助他提升道德修养,处理好和皇室宗亲的关系,也不能未雨绸缪,为皇帝的安全着想,该下决定的时候不下决定,最终都自食其果。大臣被杀,皇帝被废,都是因为用人不当造成的。

孝昭帝年轻时就在朝廷任职,对朝廷事务非常了解,大小事情都交给他处理。文宣帝死后,他大力改革之前的弊端。当上皇帝后,他更加用心,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聪明,但也批评他过于细致。他喜欢研究古代典籍,一切行动都按礼法来,打算追封前朝的宗室,并且重视学校教育,还招揽了很多贤才,文臣武将都聚集在他的身边。

那时候,北周的朝政大权掌握在宰相手里,主将之间互相猜忌,局势很危险。孝昭帝把目光转向关中,心里想着要吞并关中地区,他的谋略很远大,是当时少有的英明君主,可惜英年早逝,这是为什么呢?难道是冥冥之中有报应?难道齐国的基业就到此为止了?他想让国家强大,可是天不遂人愿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