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宣帝,名叫杨,字子进,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,也是世宗的弟弟。他母亲怀孕的时候,每晚都有红光照进房间,他母亲觉得很奇怪。
那时候,高祖刚从尔朱荣手里逃出来,家里穷得叮当响,日子过得非常艰难,他母亲跟亲戚朋友一起,都担心吃不上饭,饿肚子。 小文宣帝那时候还不会说话呢,突然就说了一句:“能活!”他母亲和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,谁也不敢吭声。 这孩子从小就长得不一样,脚踝很粗,也不喜欢玩闹,性格沉稳,很有气度。
晋阳有个和尚,一会儿傻乎乎的,一会儿又很聪明,大家都不明白他到底怎么回事,都叫他“阿秃师”。文宣帝小时候跟其他孩子一起见过他,就问他以后能当什么官,问到文宣帝的时候,和尚就三次举手指着天,一句话也没说。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。
高祖曾经想看看几个儿子的想法怎么样,就让他们整理乱糟糟的丝线,只有文宣帝拿起刀把丝线砍断了,说:“乱的,就应该砍掉!”高祖很欣赏他这种果断的性格。 他还让几个儿子各自带兵出去演习,派精兵假装进攻他们。世宗他们都吓坏了,只有文宣帝带领军队跟彭乐对抗,彭乐摘下头盔求饶,还是被文宣帝抓起来献给了高祖。
有一次跟着世宗经过辽阳山,只有文宣帝看到了天门打开,其他人谁也没看见。虽然文宣帝内心聪明敏捷,但外表看起来却不太起眼。世宗总是嘲笑他,说:“这个人也能发财当官?相术这东西到底靠不靠谱啊?” 只有高祖觉得他与众不同,对薛琡说:“这孩子的心思,超过我了。” 文宣帝小时候拜范阳卢景裕为师,记忆力超群,卢景裕都看不透他。
天平二年,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、骠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左光禄大夫、太原郡开国公。武定元年,升任侍中。武定二年,又升任尚书左仆射、领军将军。武定五年,官至尚书令、中书监、京畿大都督。
武定七年八月,皇帝世宗突然被害,这事儿发生得太突然了,朝野上下都吓坏了。可皇帝一点儿慌乱都没有,指挥若定,亲自砍杀叛贼,还把他们的脑袋涂上漆,然后不慌不忙地宣布:“叛乱平息了,大将军受了点儿伤,没什么大碍。”当时在场的人,没有一个不感到震惊的。
之后,皇帝就去了晋阳,亲自处理政务,他主张宽厚仁慈,凡是觉得不方便的规章制度,都取消了。十月初一,他任命咸阳王坦为太傅,潘相乐为司空;十一月,吐谷浑国派使者来朝贡;梁的齐州刺史茅灵斌、德州刺史刘领队、南豫州刺史皇甫昚等等,都带着他们管辖的州归顺了。十二月,他又任命并州刺史彭乐为司徒,太保贺拔仁为并州刺史。
八年正月,梁的楚州刺史宋安顾也带着州内投降了。第二天,魏国的皇帝在东堂为世宗举行了哀悼仪式。梁的定州刺史田聪能、洪州刺史张显等等也带着他们管辖的州归顺了。之后,魏国皇帝下诏书,提升他的爵位,封他为齐郡王,给他一万户的食邑,还给了他很多重要的官职,比如丞相、都督等等,权力大得很。 接着,地豆于国也派使者来朝贡。三月,他又被晋封为齐王,食邑增加到十万户,管辖的地区也扩大了。
自从住在晋阳,他的寝宫晚上竟然亮如白昼。当上齐王后,他梦见有人用笔在他额头上点了一下。第二天早上,他就把这事儿告诉了他的幕僚王昙哲,说:“我是不是该退一步?”王昙哲赶紧跪下祝贺说:“王爷,您额头上加了一点,就成了‘主’字,您应该继续前进啊!”五月,皇帝去了邺城。之后,他的爵位和权力再次提升,被封为相国,掌握百官事务,食邑增加到二十万户,管辖的地区也进一步扩大,还得到了九锡的殊荣,各种特殊的礼遇,齐王的爵位依旧保留。魏国的皇帝还派兼任太尉的彭城王韶和司空潘相乐去册封他。
哎!都给我听着!老天爷最大,你看它创造了日月星辰,安排了宇宙的运行规律;大地厚重,你看它孕育了山川河流,滋养着万物。所以四季有序,万物繁荣,各种生物各得其所,没有夭折的。正因为如此,历代帝王圣主,高高在上,却能做到不轻易发号施令,只委任贤臣良相来治理国家,就像夏朝的伯益、殷朝的伊尹那样尽心竭力,周成王、汉昭帝那样无为而治,国家才能太平。
最近这天下不太平啊,国家危在旦夕,咱们建国的大业眼看着就要完蛋了!还好,齐献武王英勇果敢,像风卷云涌般迅速平息了危机,他辅佐我,使国家得以重建,辛辛苦苦治理天下,真是操碎了心。后来文襄王继承了他的事业,更是发扬光大,使国家安定,百姓安居乐业,他的功德直达苍天。
文襄王啊,他可是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圣明君主,深谋远虑,智慧超群,他崇尚霸业,又广施仁政。虽然他的功绩深远,难以用言语形容,但我们还是要把他的事迹记录下来,隆重地举行典礼来宣扬他的功德。现在,我宣布接下来的命令,你们都给我认真听着!
王一开始就建立了政权,治理百姓,施政有方,老百姓安居乐业,人人知廉耻,仁政遍及各地,改变了风俗习惯,从齐国变成了鲁国,这是王的功劳啊!他还担任天台太守,统领军队,用兵如神,威震北方,用计策让敌人溃逃,边境地区一片安宁,这也是王的功劳啊!
等到光统年间,他继承先帝遗志,辅佐皇帝,使国家统一,海内太平,天下呈现出太平盛世景象,百姓安居乐业,没有一点怨言,这也是王的功劳啊!南方一些蛮夷不服王化,他便带兵征讨,制定策略,制定规则,最终平定了淮楚地区,这也是王的功劳啊!
他率军在关中、岘山一带作战,克服了重重困难,那些地方本来很荒凉,但他却让那里变得繁荣昌盛,他所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,敌人迅速溃败,这也是王的功劳啊!晋熙地区地处险要,远离中原,百姓愚昧,他派兵征讨,彻底平定了那里,威名远扬,震慑了南海地区,这也是王的功劳啊!
南方蛮族一直很猖狂,经常骚扰边境,他凭借仁德和威严,让这些蛮族归顺,纷纷前来朝贡,这也算是王的功劳啊!北方胡人占据山谷,部落众多,地广千里,依险不服从朝廷管辖,他凭借仁义教化,让他们前来朝拜,并向朝廷进贡粮食布帛,这也算是王的功劳啊!
那些海外的敌人,经常侵扰我国,他用计策让他们归顺,这些海外的使者纷纷前来朝贡,进贡珍奇异兽,这也是王的功劳啊!秦川地区曾经和我们作对,他派人送去礼物,请求和好,最终感动了对方,两国从此友好相处,这也是王的功劳啊!
江阴地区发生灾难,百姓流离失所,他收留了萧宗的子弟,百姓纷纷投奔他,就像鸟儿飞回山林,江河奔向大海一样,荆州十个部落也纷纷归顺,他趁此机会平定了朱方地区,这也算是王的功劳啊!
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,祥瑞之兆频频出现,史官不停地记录着这些盛事,国家强盛,百姓富足,这都是王的功劳啊!他整顿吏治,选拔人才,恢复了礼乐制度,减轻赋税,宽恕罪犯,他的仁德和信义广为流传,这也是王的功劳啊!
王对国家有如此大的功劳,再加上他高尚的品德,我们应该大力宣扬他的功绩。古代那些辅佐君主的贤臣,王也应该效仿他们,承担起国家重任。
哎,这上面说的啊,是说人算和天意,阴阳协调,老天爷赏赐给皇帝的各种东西,都是为了彰显公正啊。皇上您啊,遵守法律,以礼治国,治理百姓,一心向道,所以赏赐您两条大路,一条是军队走的,一条是普通的,还有两辆黑色公牛拉的车。
皇上您啊,一心为民,把老百姓的吃穿住行都放在心上,所以赏赐您一套华丽的衮冕衣服,还有红色的鞋子。皇上您啊,施恩惠,治理得好,上天都感动了,功德无量,所以赏赐您华丽的乐器和六佾舞。皇上您威名远扬,全国安定,远方的人也来朝拜进贡,所以赏赐您朱红色的门。
皇上您啊,广纳贤才,选拔人才,不遗漏任何一个人才,所以赏赐您可以上朝的台阶。皇上您英勇果敢,能区分好坏,处理事情公正,所以赏赐您三百名武卫。皇上您啊,能决定国家的兴亡,执行天罚,让罪犯受到惩罚,所以赏赐您斧钺各一把。
皇上您啊,像鹰一样锐利,像豹子一样迅猛,能迅速处理一切事情,所以赏赐您一把红弓,一百支红箭,十把卢弓,一千支卢箭。皇上您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,感动了天地,所以赏赐您一卣秬鬯酒和玉圭玉瓒。记住啊,要好好遵守这些赏赐,辅助皇室,保持您的美德,继承太祖皇帝的伟业!
魏文帝觉得老天爷都希望他好好治理国家,在丙辰这天,下诏说:
话说这天下大势,兴衰更迭,自古以来皆有定数。上天有好生之德,治理天下,安定大地,敬畏神灵,庇护百姓,创造万物,这些都源于上天的旨意,并非哪一个人的功劳,而是天道运行的结果。想我祖先应天命而起,开疆拓土,历经几代圣明君主,国力日渐强盛。然而,后来家道中落,天下大乱,冒充我家族的人到处都是,擅自号令的人不只三公,朝政危急,人心惶惶,天下快要易主了。
幸亏齐献武王英勇善战,平定叛乱,恢复了太平盛世,重新稳定了天下秩序,他的功劳巨大,无人能及。之后,文襄王继承父业,进一步扩展了疆土,天下安宁,国力强盛,百姓安居乐业。到了齐王,更是文治武功兼备,继承和发展了先祖的事业,他深谋远虑,洞察民情,施政恩泽广被,百姓安居乐业,四方来朝,就连边疆的关陇地区和遥远的沙漠都纷纷来朝贡,表达他们的敬意。这真是应天命而为,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!各种祥瑞之兆频现,天下百姓都歌颂赞扬,这都是天意,我心知肚明。
我继承了先祖的基业,如今要承担起这份重任,为了延续宗庙香火,我仔细思考了国家的未来,想到唐尧虞舜禅让的典范,也想到魏晋时期君主谦让的佳话,怎能忘记兴替更迭的规律,辜负神灵的期望呢?所以,我决定将帝位禅让给齐国,推举贤能之士,效仿前贤的榜样。请诸位大臣向天下宣告我的决定,并按时执行。
又命太尉彭城王韶、司空敬显俊奉上册书,内容如下:
哎,齐王你听着!这天地万物啊,都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,君王更迭,哪有一家独大?想想以前尧舜禹,尧把传国玉器传给舜,舜又把权力交给禹,多好啊!这些英明的君主,他们的功绩都流传千古,谁说兴衰成败就完全取决于命运呢?谁说一切就只能听天由命呢?
所以你看,汉朝的刘邦,他顺应民心,才得以成就帝业;而曹魏呢,没多久就完了,金朝也是禅让的,这些都是遵循了前人的规矩,按照老路子走的。
“气分形化,物系君长,皇王递兴,人非一姓。” 这句诗词就说明了这个道理。
我祖宗的基业,曾经统一了整个天下。到了正光年间末期,奸邪小人当权,他们的统治非常糟糕,全国各地都陷入混乱。永安年间国运衰败,百姓流离失所,叛乱四起,国家四分五裂,国土和百姓都失去了魏国的掌控。齐献武王应时而起,像凤凰一样腾飞,像蛟龙一样勇猛,他废除暴政,重新建立了秩序,拯救了摇摇欲坠的国家,消灭了叛乱,拯救了我们魏国,对魏室有大功,也对百姓有恩德。等到文襄王继位,继承先王的功业,在国内平定奸臣,对外击退入侵的敌人,天下太平,功德通达上天。 王室的神灵保佑,国运昌盛了一世,文襄王兼具文治武功,能够洞察细微之处。从他起兵以来,颂歌无数,他掌握了国家的政权,他的功绩非常伟大。等到大承王继承王位,他振兴了国家,巩固了家族的势力,国家越来越兴盛,霸业越来越强大,威名远扬,即使是边远地区也对他有所耳闻,邻国都来朝贡。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和杰出的才能,他所到之处,没有人不服从。
他积累的功劳和智慧,将流传千年,他隐秘的功德,如今都显现出来了。为了表达对先祖的感激之情,为了开启兴邦的伟业,上天都在关注着我们。我虽然愚昧无能,但也不敢迟疑,我静下心来反思,感到非常惭愧。更何况,时势变化,尧舜都无法永远掌握权力,时代变迁,大禹也曾遭到反对,更何况我这样能力有限的人,怎么能犹豫不决呢?因此,我仰仗上天的帮助,顺应百姓的意愿,恭敬地把帝位让给大王。上天保佑,大命已定!哎!希望大王能够承接历史的使命,认真地治理国家,弘扬天子的恩德,如果能这样持续千万年,那不是很盛大吗!
又写了诏书给皇帝,派兼任太保的彭城王韶和兼任司空的敬显俊奉上皇帝的玺绶,禅让的仪式完全按照唐虞、汉魏的旧例进行。尚书令高隆之也率领百官劝进。戊午日,我在南郊即皇帝位,登上祭坛,焚香祭天,说道:
皇上,臣杨坚斗胆用最隆重的仪式向您和皇后禀告:国运兴衰,朝代更替,天理公平,顺应天命而辅佐。从古代的唐尧虞舜,到魏晋时期,哪一个朝代不是通过禅让的方式,最终走向衰亡的呢?魏朝经历了太多灾难,到了现在已经快三十年了,孝昌皇帝之后,朝廷内外都离心离德。天下大乱,百姓流离失所,民不聊生。多亏了我,奋起拯救将要沉沦的魏国,三次建立年号,两次重建皇室宗庙,消灭了所有叛逆,铲除了奸邪小人。我的恩德遍及百姓,功勋泽被天下。文襄公(杨忠)继承先祖的武功,建立了坚实的基业,功绩遍及天下,威名远播海外,边疆蛮夷都来朝贡,西边的敌人也俯首称臣,青丘、丹穴都来朝拜,我更是力挽狂澜,拯救了摇摇欲坠的魏国,对魏室有大功劳啊!
魏帝以卜筮的方式决定了皇室的命运,上天厌弃了魏室的德行,上天认为我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,所以把帝位禅让给了我。现在天下归一,四海之内都是我的子民,治理天下,需要一位君主来领导,这既是上天注定,也是人神共盼的结果。朝中大臣,天下百姓,都认为皇位不能空着,魏朝已经走向衰败,而我理应继位。所以,在群臣的拥戴下,我接受了禅让的大典。我资质平庸,却承载着亿万黎民的重托,虽然皇权在手,但我时刻不敢懈怠,兢兢业业,时刻反省自己。我选择了一个吉日吉时,登坛受禅,向天地神明祭祀,以此回应万民的期盼,希望能够永保天下太平,国运昌隆,福泽后世子孙。
今天,京城抓到了一只红色的雀鸟,献到了南郊祭祀。事情办完了,回宫,到了太极殿。皇帝下诏说:“不用言语就能让人信服,不用刑罚就能让人遵守礼法,不说话也能让人相信,先立春再立秋。由此可见,仁慈的教化,上天和人是一致的,宽容大度的治国之道,古今都是一样的。我资质平庸,功劳微不足道。以前先祖献武王在魏国衰落的时候,九鼎丢失,他便率领诸侯,平定燕赵,拯救他们于危难之中,使他们得以生存。文襄王对外展现武功,对内修养德行,继承先辈的事业,开拓疆土,征服远方。执政二十多年,经历了两个都城,官司诉讼都能得到公正处理,百姓安居乐业,歌声不断。所以魏帝顺应天命,谦逊谨慎,效法尧舜,最终像脱掉鞋子一样轻松地放弃了皇位。其实我心里一直忧虑不安,一心想回到阳城,但是各位大臣却更加忠诚地辅佐我,直到我继位,身处高位,就像走在深水中一样,时刻谨慎小心。从晋阳出发时,九尾狐出现祥瑞之兆,在郊外祭天,今天又出现赤雀的吉兆。希望你们文武百官一心一意,像胳膊腿爪牙一样辅佐我,继承先王的事业,完成大业,永远保持忠诚,共同享受这美好的太平盛世。我想和全国人民一起,从今天开始,就下令大赦天下!把武定八年改成天保元年!所有官员都升官,所有男子都赐爵位,鳏寡孤独以及患病的百姓、忠义之士和贞洁的妇女,都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赏赐。”
接下来,皇帝继续说道:“朕深感自身德行浅薄,功业不足挂齿。然而,先祖献武王在魏国衰微之际,九鼎失窃,却能率领诸侯,平定燕赵,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;文襄王则内外兼修,文治武功,开疆拓土,功绩卓著,执政二十余载,国泰民安。朕承继先业,深感责任重大,如履薄冰。此次赤雀献瑞,实乃祥瑞之兆,朕心甚慰。值此盛世,特下令大赦天下,以示恩泽,与民同乐!” “九尾呈瑞,外坛告天,赤雀效祉”,这些吉兆预示着国家将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。希望大家都能牢记这份恩典,继续努力,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。
公元某年(己未年),皇帝下诏书,封魏帝为中山王,给他封地,食邑一万户。 魏帝上书的时候,没自称臣子,回复诏书的时候,也没用臣子的口吻。他出行的时候,还用着天子的旌旗,沿用魏国的年号,乘坐的是五时副车,排场很大。 他儿子们也被封为县公,每人食邑一千户。 皇帝还赏赐给他一万匹绢,一千万钱,两万石粮食,二百个奴婢,一台水碾,一百顷田地,一座园林。 皇帝又下诏追尊他的祖父为文穆皇帝,祖母为文穆皇后,父亲为献武皇帝,哥哥为文襄皇帝,这些祖宗的尊号,让大臣们赶紧讨论一下,然后汇报给他。
过了几天(辛酉年),皇帝尊魏王的太后为皇太后。 又过了几天(乙丑年),皇帝下诏书,对魏朝的爵位进行重新调整,进行封赏。不过,那些在信都投降的义士,那些为朝廷出力的人,还有从西边来投降的,以及武定六年以后南下来归顺的人,都不在降爵的范围内。 又过了几天(辛未年),皇帝派特使到各地去考察民情风俗,了解百姓的疾苦,同时严厉约束地方官吏,要求他们廉洁公正,兴利除弊,维护社会安定。如果发现法律制度有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地方,或者政令执行不到位的地方,就要详细地写出利弊得失,然后上报朝廷。 最后(甲戌年),皇帝把魏帝祖先的神主牌位迁入太庙。
六月初几,韩国派使臣来进贡。
过了几天,皇帝下令说:“最近这风气不太好,攀比之风越来越盛,家裡有点喜事丧事,都想着要比别人更豪华,更特别。结婚丧葬的费用,车子衣服饮食的讲究,动不动就花光一年的积蓄,去追求所谓的富贵。就连仆人和丫鬟,都戴金戴玉,穿绸穿缎,一开始觉得新鲜,后来就比着劲儿地互相攀比,上上下下,贵贱贫富,都没什么区别了。现在咱们要开创新局面,就得改掉这些坏毛病,回归淳朴,让老百姓都安分守己。你们得好好制定一些具体的条例,让大家都能过得简朴而舒适。”
皇帝又下令,封崇圣侯食邑一百户,用来供奉孔子。同时命令鲁郡定期修缮孔庙,一定要做到极致的尊崇。 还下令派人去五岳四渎祭祀,从尧帝舜帝的庙宇,到孔子的祖先、老子等等列入祭祀典籍的,一个都不能少,都要好好祭祀。
皇帝又下令说:“冀州的渤海郡、长乐郡,是先帝最初封国的地方,也是义旗初起的地方;并州的太原郡,青州的齐郡,都是曾经成就霸业的地方,是王命发源的地方。做人嘛,要记得饮水思源,不能忘了根本。为了表达我们的恩情,免除这些地方一年的田租。齐郡、渤海郡免一年,长乐郡免两年,太原郡免三年。”
皇上下了道旨,说要祭奠先帝身边的几位重臣:孙腾、尉景、娄昭、高昂、慕容绍宗、万俟干、段荣、刘贵、窦泰、刘丰、蔡俊等等。这些大臣们都曾经辅佐先帝,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,有的不幸早逝,有的为国捐躯。皇上决定派使者去他们的墓前祭奠,顺便慰问一下他们的家人,让他们感受到皇上的关怀,既要照顾好活着的人,也要缅怀逝去的人。
接下来,皇上又下了一道旨意,册封皇室宗亲:高岳为清河王,高隆之为平原王,高归彦为平秦王,高思宗为上洛王,高长弼为广武王,高普为武兴王,高子瑗为平昌王,高显国为襄乐王,高睿为赵郡王,高孝绪为脩城王。
然后,皇上又册封了一批有功之臣:厍狄干为章武王,斛律金为咸阳王,贺拔仁为安定王,韩轨为安德王,可朱浑道元为扶风王,彭乐为陈留王,潘相乐为河东王。
到了癸未这天,皇上又下旨封他的几个弟弟为王:封青州刺史浚为永安王,尚书左仆射淹为平阳王,定州刺史浟为彭城王,仪同三司演为常山王,冀州刺史涣为上党王,仪同三司氵肓为襄城王,仪同三司湛为长广王,湝为任城王,湜为高阳王,济为博陵王,凝为新平王,润为冯翊王,洽为汉阳王。 这可真是封王大典啊!
好家伙,丁亥年(公元577年),皇帝下令立王子殷为皇太子,册封李氏为皇后。 庚寅年(公元577年),又下令任命厍狄干当太宰,彭乐当太尉,潘相乐当司徒,司马子如当司空,这都是朝廷里的要职啊!辛卯年(公元577年),以前当过太尉的清河王岳,被任命为使持节、骠骑大将军、司州牧,官职升迁了。
壬辰年(公元577年),皇帝又发话了:“从现在开始,所有奏章、建议、密报,各部门都要呈报上来!” 己亥年(公元577年),因为皇太子刚搬进东宫,皇帝大赦天下,京城附近和并州的死刑以下罪犯全部赦免,其他州的死刑和流放以下罪犯也全部赦免。
秋天七月辛亥日(公元577年),皇帝下令追尊文襄皇帝的妃子元氏为文襄皇后,宫殿的名字叫静德宫。 接着又下令封文襄皇帝的儿子孝琬为河间王,孝瑜为河南王。乙卯日(公元577年),任命平原王隆之代理尚书令的职务,平阳王淹当尚书令。 皇帝又下令说:“古人穿鹿皮衣服,用书囊做帐篷,想想他们那种高尚的品德,真是令人敬佩啊! 咱们魏国皇宫里那些珍奇的丝绸布匹,平时都不舍得给人,就这么堆着,真是浪费! 命令把这些东西全部拿出来,送到内后园,用来准备七天的宴会!”
八月,皇上下了道旨,让全国各地修建学校,广招优秀人才,大力弘扬儒家学风。国子监的学生们也要按照以往的制度考核选拔,认真听从老师的教诲,好好学习《礼记》。以前文襄皇帝运来的蔡邕刻的石经,一共五十二块,现在应该把它们搬到学校去,好好安置起来。 皇上又下旨说:“谁要是敢于直言进谏,不怕触犯我的权威,像朱云、周舍那样敢于直言不讳,能帮我开阔思路,让我心里舒坦,又能辅助我治理国家,造福百姓的,我一定会重重奖赏,破格提拔。”皇上还说:“各地的官员都要专心致志地抓好农业生产,认真劝导百姓耕种,多收粮食,以防备水旱灾害。”
庚寅这天,皇上又下旨说:“我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皇位,想着怎么才能发扬光大先祖的功业,流芳百世。虽然史官会记录历史,不会遗漏大事,但我还是担心有些细节没写进去,或者有些事情没记录下来。所以,从朝廷大臣到老百姓,甚至包括僧侣,凡是听到过或者知道的一些事情,只要能写进史书的,都要整理成文,呈报上来。”甲午这天,皇上又下旨说:“魏朝时制定的《麟趾格》虽然已经成为通行的制度,各部门都在使用,但还不够完善。可以命令大家再好好讨论讨论,找出更合适的办法,把重点抓牢,把条理理清楚,务必做到没有遗漏。”
九月癸丑这天,皇上任命散骑常侍、车骑将军、领东夷校尉、辽东郡开国公、高丽王为使持节、侍中、骠骑大将军、领护东夷校尉,原来的爵位不变。又下旨任命梁侍中、使持节、假黄钺、都督中外诸军事、大将军、承制、邵陵王萧纶为梁王。庚午这天,皇上前往晋阳,祭拜山陵。同一天,太子搬进了凉风堂,负责监理朝政。
十月初几,皇帝准备好了仪仗,坐着金色的车子,进了晋阳宫,去皇太后那儿请安。
过了两天,皇帝下令赦免并州、太原郡、晋阳县和相国府这四个地方的犯人,让他们都回家吧。 紧接着,茹茹国派使臣来进贡,表示友好。 然后,皇帝又任命元韶当尚书左仆射,段韶当尚书右仆射,都是重要的官职。 没几天,吐谷浑国也派使臣来进贡了。 之后,皇帝决定撤销相国府,把原来的骑兵和外兵曹分别成立一个部门,专门负责机密事务。
十一月份,周文帝带着大军到了陕城,一部分骑兵渡过黄河,直奔建州。 这期间,梁朝的湘东王萧绎也派使臣来进贡。 皇帝亲自带兵到城东去视察,阵势非常吓人。周文帝听说高洋的军队装备精良,气势汹汹,不禁感叹道:“高欢要是没死,也不会比这差啊!” 吓得他赶紧撤兵了。 皇帝视察完后,就回宫了。
到了十二月,茹茹国和库莫奚国都派使臣来进贡,真是喜事连连。 最后,皇帝从晋阳回到了京城。
公元550年正月初几,梁朝的湘东王萧绎派人来进贡。 过了几天,皇上在圆丘祭天,把神武皇帝也一起祭祀了。 再过几天,皇上亲自去东郊耕田,象征着农业的重要性。 然后又过了几天,之前黄门侍郎元世宝和通直散骑侍郎彭贵平图谋造反,被免了死罪,发配到边疆去了。 皇上还去了太庙祭祀。 同一个月,皇上还在城东泛舟游玩。
二月初几,太尉彭乐造反,结果被杀了。 同月,茹茹国也派人来进贡了。 三月,襄城王薨逝了。 又过了几天,皇上任命梁朝的湘东王萧绎为使持节、假黄钺、相国,还给他建了梁台,让他总管百官事务,可以自行发布政令。 梁朝的交州刺史李景盛、梁州刺史马嵩仁、义州刺史夏侯珍洽、新州刺史李汉等等都带着他们的州府投降了。 之后,司空司马子如因为犯了事被免职了。
四月初几,梁王萧绎又派人来进贡了。 闰月,室韦国也派人来进贡。 五月,合州刺史斛斯显攻下了梁朝的历阳镇。 之后,高丽国也派人来进贡了。 这个月,侯景废掉了梁简文帝,立萧栋为皇帝。 六月,之前被免职的司空司马子如被重新任命为太尉。 七月,茹茹国再次派人进贡。 之后,行台郎邢景远打败了梁朝的龙安戍,抓住了镇守城池的李洛文。 皇上还把显阳殿改名叫昭阳殿。
九月,皇上发布命令,免除所有乐工、屯田兵、牧民、杂役等人的徭役,让他们成为自由民。 之后,皇上去了赵州和定州,然后又去了晋阳。 十月,皇上开始修建宣光殿、建始殿、嘉福殿、仁寿殿等宫殿。 之后,萧绎又派人来进贡了。 又过了几天,文襄皇帝的神主被供奉进了太庙。 十一月,侯景废掉了梁朝皇帝,在建邺称帝,建立了汉朝。 十二月,中山王去世了。
公元554年正月初几,皇帝亲自带兵去代郡打库莫奚,大获全胜!抓了十多万头牲畜,赏赐给将士们,数量还不一样呢。那些库莫奚人,就地安置,让他们在山东那边当老百姓了。
二月,茹茹的首领阿那瑰被突厥人打败了,阿那瑰自杀了。他儿子庵罗辰,还有他弟弟登注俟利发、侄子库提,都带着人来投降了。剩下的茹茹人,拥立阿那瑰的另一个儿子铁伐当了他们的老大。 这天是辛丑日,契丹也派人来进贡了。
三月初几,皇帝任命清河王岳为使持节、南道大都督,潘相乐为使持节、东南道大都督,还有辛术带兵南下打仗。 这天是癸巳日,皇帝下诏书,封萧绎为梁王,让他当梁国的皇帝。四月初几,辛术在广陵把传国玉玺送来了。 这天是甲申日,杨愔当了尚书右仆射。丙申日,室韦国也派人来进贡了。六月初几,清河王岳他们凯旋而归。 丁未日,皇帝回到了晋阳。 乙卯日,皇帝又去了晋阳。九月辛卯日,皇帝从并州到了离石。
十月初几,皇帝到了黄栌岭,又开始修筑长城,一直修到社干戍,四百多里长,建了三十六个戍堡。十一月辛巳日,萧绎在江陵登基当了皇帝,就是梁元帝,他还派人来进贡呢。十二月壬子日,皇帝回宫了。戊午日,皇帝又去了晋阳。
公元四年春天正月丙子日,山胡包围了离石城。戊寅日,皇上亲自带兵去讨伐,还没到,山胡就逃跑了。皇上顺道巡视了三堆戍,打了一次大规模的狩猎才回宫。还是戊寅日,库莫奚派使者来朝贡。己丑日,朝廷改铸新钱,钱币上写着“常平五铢”。
二月,皇上把茹茹国的国王铁伐父登注和他儿子库提送回北方。没多久,铁伐就被契丹人杀了,茹茹国人又立登注为王,结果登注又被大臣阿富提等人杀害,最后茹茹国人又立库提为王。
到了四月戊戌日,皇上终于回到皇宫。戊午日,西南方向传来一声巨响,就像打雷一样。五月庚午日,皇上在林虑山打猎。戊子日,回宫。九月,契丹人入侵边境。壬午日,皇上北巡冀州、定州、幽州、安州,顺便北上讨伐契丹。
十月丁酉日,皇上到达平州,然后从西路前往长堑。皇上命令司徒潘相乐率领五千精兵从东路进攻青山。辛丑日,到达白狼城。壬寅日,经过昌黎城。皇上又命令安德王韩轨率领四千精兵从东路进攻,切断契丹人的退路。癸卯日,到达阳师水,皇上采取了快速迂回的战术,出其不意地袭击契丹军。
甲辰日,皇上亲自翻山越岭,冲在士兵前面,指挥作战,奋勇杀敌,大获全胜,俘虏了十多万人,缴获了数十万头牲畜。潘相乐也在青山大败契丹的另一支部队。俘虏的人都被分配到各个州县。那次出征,皇上不顾严寒酷暑,昼夜兼程,行程一千多里,只吃肉喝水,精神抖擞,气势如虹。丁未日,到达营州。丁巳日,皇上登上碣石山,眺望大海。
十一月己未日,皇上从平州出发,前往晋阳。闰月壬寅日,梁国的皇帝派使者来朝贡。十二月己未日,突厥又攻打茹茹,茹茹举国南迁。癸亥日,皇上从晋阳出发,北上讨伐突厥,并迎接茹茹人。皇上废除了茹茹王库提,立阿那瑰的儿子庵罗辰为王,把他们安置在马邑川,并供应他们粮食、布匹等物资。皇上亲自追击突厥到朔州,突厥请求投降,皇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,然后班师回朝。从此以后,各部落纷纷进贡。
公元555年正月,皇帝带兵去打山胡,走的是离石道。同时派太师、咸阳王斛律金从显州走,常山王演从晋州走,三路大军夹击,把山胡打得大败,斩首好几万人,抓获牲畜十多万头,顺利平定了石楼。这石楼地势险要,从魏朝开始就没人能攻上去,这次拿下后,附近所有的山胡都吓破了胆,乖乖投降了。同一个月,周文帝废掉了西魏皇帝,立齐王廓为皇帝,这就是恭帝。
三月,茹茹族首领庵罗辰造反,皇帝亲自带兵去讨伐,大获全胜,庵罗辰父子逃跑了。太保贺拔仁因为违反军纪被罢官。四月,茹茹族又来侵犯肆州。皇帝从晋阳出发去打他们,到了恒州黄瓜堆,茹茹的骑兵就跑了。这时大军已经回去了,皇帝只带了一千多骑兵,结果碰上了茹茹族好几万人的另一支部队,被他们四面包围了。皇帝一点都不慌,镇定自若地分析形势,指挥作战,敌人被打得溃不成军,皇帝带着军队冲出了包围圈。敌人逃跑,皇帝下令追击,追了二十里地,地上全是敌人的尸体,还抓获了庵罗辰的妻子儿女以及三万多俘虏。
五月,地豆干、契丹等国家都派使者来进贡。同月,皇帝再次北上讨伐茹茹,大获全胜。六月,茹茹族带着族人准备往东迁移,然后南下入侵。皇帝带轻骑兵在金山下埋伏,准备袭击他们,茹茹族听说后吓得赶紧逃跑了。七月,肃慎也派使者来进贡。皇帝还处罚了一些犯错的人。皇帝从北伐战场凯旋而归。八月,突厥也派使者来进贡。皇帝任命司州牧、清河王岳为太保,司空尉粲为司徒,太子太师侯莫陈相为司空,尚书令、平阳王淹录尚书事,常山王演为尚书令,中书令、上党王涣为尚书左仆射。元旭因为犯了罪被处死。皇帝去了晋阳。开府仪同三司、录尚书事、平原王高隆之去世了。这个月,皇帝下令让常山王演、上党王涣、清河王岳、平原王段韶等人带兵在洛阳西南修筑伐恶城、新城、严城、河南城。
九月,皇帝亲自去视察工程,想以此震慑周朝,结果周朝军队没出来,皇帝就回晋阳了。十月,西魏攻打梁元帝所在的江陵。皇帝下令让清河王岳、河东王潘相乐、平原王段韶等人带兵去救援,结果还没到江陵就失守了,梁元帝被西魏大将于谨杀死了。梁朝的将领王僧辩在建康,拥立晋安王萧方智为太宰、都督中外诸军,让他代理皇帝处理政务,并任命百官。十二月,皇帝北巡到了达速岭,查看了那里的山川险要,准备在那里修筑长城。
公元556年正月,清河王岳带着大军渡过长江,攻克了夏首。同时,朝廷派人送梁朝郢州刺史陆法和回国。皇上还任命梁朝散骑常侍、贞阳侯萧明为梁朝皇帝,并派尚书左仆射、上党王涣率领军队护送他。
二月,陆法和被任命为使持节、都督荆雍江巴梁益湘万交广十州诸军事、太尉公、大都督、西南道大行台;梁朝镇北将军、侍中、荆州刺史宋茝被任命为使持节、骠骑大将军、郢州刺史。同月,上党王涣攻克了谯郡。三月,上党王涣又攻克了东关,斩杀了梁将裴之横,俘斩数千人。这个月,皇上从晋阳回来了。皇上封世宗的两个儿子孝珩为广宁王,延宗为安德王。同月,皇上在昭阳殿亲自审理案件。四月,皇上又去了晋阳。 仪同萧轨攻克了梁朝的晋熙城,并把它改名为江州。突厥派使者来朝贡。梁朝的反贼李山花自称天子,包围了鲁山城。
五月,镇守鲁山的李仲偘击杀了李山花。皇上从晋阳回来。萧明到达建邺。茹茹也派使者来朝贡。六月,皇上发布诏书说:“梁国遭遇灾祸,君臣离散,如同南方荒凉之地,遍地荆棘。兴亡继绝,责任在我们,我们拥立了新的君主,拯救他们于危难之中,护送梁朝皇帝已经到达金陵。藩属之礼已尽,分封诸侯的义理也已确定。南方飞鸟思念南方的树枝,梁朝百姓理应返回故土,我们将以礼相待,送他们回去。” 这个月,皇上又去了晋阳。皇上亲自讨伐茹茹。诸军在祁连池会合。皇上出塞,到达厍狄谷,这一百多里地内没有水源,军队十分缺水,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。梁朝皇帝萧明派他的儿子章、兼侍中袁泌、兼散骑常侍杨裕奉表来朝贡。
七月,皇上在白道停留,留下辎重,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击茹茹。追到了怀朔镇。皇上亲自冲锋陷阵,多次大败茹茹,一直追到沃野,俘获了茹茹俟利蔼焉力娄阿帝、吐头发郁久闾状延等人,以及两万多人,牛羊数十万头。茹茹俟利郁久闾李家提率领数百人投降。皇上返回晋阳。九月,皇上从晋阳回来。十月,梁将陈霸先袭击王僧辩,杀了他,废黜了萧明,重新立萧方智为皇帝。皇上去了晋阳。十一月,高丽派使者来朝贡。梁朝秦州刺史徐嗣辉、南豫州刺史任约等人攻占了石头城,并向朝廷归顺。萧轨率领军队到达长江边,派柳达摩等人渡江镇守石头城。东南道行台赵彦深夺回了秦郡等五座城池,户口两万多,并安抚当地百姓。清河王岳去世。这个月,柳达摩被陈霸先逼迫,石头城投降。十二月,库莫奚派使者来朝贡。这一年,征发一百八十万人修筑长城,从幽州北夏口到恒州,共九百多里。
公元574年正月初几,皇帝从晋阳回来了。他在邺城西边搞了个射箭比赛,还让老百姓都来看热闹。
二月某一天,皇帝下令让常山王演他们这些人在凉风堂里读奏章,讨论分析对错,皇帝亲自做决定。三月某一天,大都督萧轨带着军队过江。四月初几,仪同娄睿带兵去打鲁阳的蛮族,大获全胜。同一天,皇帝下令修建金华殿。五月某一天,汉阳王洽死了。这个月,皇帝因为心疼百姓,决定不吃肉了,从此以后再也不吃肉了。六月某一天,萧轨他们跟梁朝军队在钟山西边打仗,结果碰上大雨,打输了,萧轨还有李希光、王敬宝、东方老、裴英这些将领都死了,士兵逃散的有一半多。同一天,梁朝的湘州刺史王琳送来了一头驯服的大象。这一年,还修建了广三台宫殿。
七月某一天,皇帝下令大赦天下。八月某一天,皇帝又回晋阳去了。九月某一天,库莫奚派使者来进贡。十月某一天,契丹也派使者来进贡。这个月,皇帝还征调了山东两千六百个寡妇去给士兵做妻子,其中有五分之一是有丈夫的,硬给抢来的。 这个月,周武帝也死了。十一月某一天,皇帝下诏说:
昆山就是咱们国家的中心,号称神州;大海就像个池塘,咱们国家也叫赤县。老百姓靠种地吃饭,官吏负责管理他们。历朝历代的制度,不断变化,曾经分封诸侯导致天下大乱,后来又分成十二个州,等天下平定后,又恢复成九个州。治理国家的办法,或繁或简,关键在于适应当时的形势。殷朝继承夏朝的制度,也没怎么改动。你看,日月星辰运行有规律,诸侯王公们统治着各自的领地,这些都是为了顺应天意,符合地理环境。
到了秦朝,秦始皇横征暴敛,把诸侯国都废了,改成郡县制,天下就成了他家了。到了汉朝,继承了秦朝的制度,曹操、马腾这些人又搞了一些调整,具体怎么改的,说也说不完。魏朝从孝昌年间开始,朝政动荡不安,权力离开了皇室,政令纷纷扰扰,朝臣们一个个都完蛋了,老百姓也苦不堪言。铜马铁甲的士兵,黑山青犊的匪徒,到处攻城略地,天下大乱,纪律废弛,法令混乱。
于是那些豪门大族就趁机拉拢乡里,假装拥护朝廷,自己设置官职。有些是外戚公主,在宫里说句话,就能得到好处,收受贿赂,建立州郡。为了适应形势,国家一会儿分,一会儿合,设置州郡,也是没办法的事。州县的官吏越来越多,他们只顾邀功请赏,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,这样损害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,弊端很多年了,既违背了为政的原则,又白白增加了财政负担。这么多年一直拖着,也没人改。
朕即位以来,治理天下,力求简化行政管理。想要安定社会,恢复淳朴的民风,如果中间出了差错,就要及时纠正。我仔细研究历史,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,周朝的成王、康王,汉朝的文帝、景帝,户口都很多,是古今之最。可是现在人口比以前少了,官吏却比以前多了,这不是治理国家的好办法,也无法给老百姓树立榜样。再说,咱们国家南边的五岭以南,长江流域,都开拓了很多疆土,一直到南海。
但是那些荒凉的地方,以前设立的州郡大多是虚报的,一百户人家就设个州,三户人家就设个郡,就像木头狗、泥巴龙一样,有名无实,根本没用。现在要精简机构,按照新的制度来。
好家伙,一下子就合并了三个州,一百五十三郡,五百八十九县,还有两个镇和二十六个戍堡。 这还不算,还规定刺史要身兼数职,朝廷啥都不给他们发。
到了十二月,西魏的丞相宇文觉篡位称帝了。早些时候,从西河到秦地的戍堡,一直修筑长城东到海边,前后修建的长城东西总共三千多里,差不多每十里就设一个戍堡,重要的地段就设州和镇,一共二十五个。
话说那一年春天,三月的时候,天气热得不得了,好多人都热死了。到了四月庚午日,皇帝下令,所有虾蟹蚬蛤之类的海鲜都禁止捕捞,只准捕鱼。过了几天,乙酉日,又下令,公家私人的鹰和鹞子也都禁止捕猎。 之后,皇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:任命斛律金当右丞相,可朱浑道元当太傅,贺拔仁当太保,常山王演当司空兼管尚书省的事务,长广王湛当尚书令,杨愔当尚书左仆射,崔暹当尚书右仆射。
这一个月里,皇帝在城东骑马射箭,还下令京城所有的妇女都得去观看,不去的就要按军法处置,整整七天才结束。五月辛酉日,冀州有个老百姓叫刘向,在京城策划造反,结果他和他的同伙都被杀了。到了八月己巳日,库莫奚人派使者来进贡。庚辰日,皇帝又下令,祭祀天地祖先的活动,祭品都要从市场上买,祭祀用的牲畜不能随便宰杀,得由官府监督,保证祭品充足精美;农事祭祀和蚕神祭祀,只要酒肉就行;其他的祭祀活动,就用些水果、饼干、酒和肉干就行了。 总之,祭祀活动一定要诚心诚意,就像在神灵面前一样。
从夏天到九月,河北六州、河南十二州和京畿地区的八个郡都闹蝗灾。这蝗虫到了九月,飞到京城,遮天蔽日,声音像风雨一样。甲辰日,皇帝下令,受灾地区今年免交租税。 就在这个月,西魏的权臣宇文护杀了自己的皇帝闵帝,立了闵帝的弟弟毓为皇帝,这就是西魏明帝。 十月乙亥日,陈霸先杀了陈朝的皇帝方智,自己当了皇帝,这就是陈武帝,他还派使者来朝贡称臣。 这一年,还在长城以内修筑了一道新的城墙,从库洛拔一直修到坞纥戍,总共四百多里。
公元577年,二月初几,皇帝处决了一批罪犯。过了几天,皇帝下令规定,只能在仲冬(腊月)的一个月里烧荒,其他时间不许放火,以免损害昆虫和草木。三月某天,皇帝从晋阳回来了。四月,朝廷下令大赦天下。这年夏天,大旱。因为求雨没效果,皇帝竟然下令毁掉西门豹的祠堂,还掘了他的墓!山东蝗灾严重,政府派人抓蝗虫,然后把它们埋了。同一个月,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带着城池投降了周朝。五月某天,长广王湛被任命为尚书令,负责处理尚书事务;平秦王归彦当上了尚书左仆射。几天后,之前的尚书左仆射杨愔升任尚书令。六月某天,皇帝从晋阳出发,北巡。几天后到达祁连池,之后又返回晋阳。七月,朝廷给京畿地区九百四十三位老年人发放了官职和帽子,等级各有不同。同月,皇帝下令免除赵、燕、瀛、定、南营五州以及司州广平、清河两郡去年因为虫灾和水灾受损,加上春夏雨水少,庄稼收成不好的地区的赋税。八月,皇帝从晋阳回来,又很快再次前往晋阳。这个月,陈朝的江州刺史沈泰带着三千人归顺北周。在此之前,政府征发了三十多万民工,在邺城修建三台,利用旧地基扩建,并大兴宫殿和游乐园。到这个月,三台终于建成了,皇帝还把铜爵改名叫金凤,金兽改名叫圣应,冰井改名叫崇光,真是改名狂魔啊!十一月某天,皇帝从晋阳回来,登上三台,在乾象殿举行盛大的朝会,并让大臣们赋诗。因为新宫建成,皇帝下令大赦,文武百官都升了一级。几天后,梁朝的湘州刺史王琳派人来请求立萧庄为梁王,并将江州献给北周,让萧庄在那里居住。十二月某天,皇帝正式下诏,立萧庄为梁王,并让他住在九派。几天后,皇帝提升朱浑道元为太师,尉粲为太尉,段韶为司空,常山王演为大司马,长广王湛为司徒。这个月,又开始修建大庄严寺。这一年,皇帝还处死了永安王浚和上党王涣。
公元某年正月初十,戊戌日,皇帝任命莫陈相为大将军。过了几天,甲寅日,皇帝去了辽阳的甘露寺。第二天,乙卯日,皇帝下令在麻城设立衡州。二月丙戌日,皇帝在甘露寺禅修,专心致志,只处理军国大事。三月戊戌日,皇帝任命高德政为尚书右仆射。丙辰日,皇帝从辽阳回来了。这个月,梁朝皇帝萧庄到了郢州,还派使者来朝贡。闰四月丁酉日,皇帝任命彭城王浟为司空,高阳王湜为尚书右仆射。乙巳日,又让彭城王浟兼任太尉,同时封皇子绍廉为长乐郡王。
五月癸未日,皇帝下令诛杀了始平公元世、东平公元景式等二十五家,还有特进元韶等十九家,并下令禁止类似行为。六月,陈武帝去世了,他的侄子陈蒨继位,就是后来的陈文帝。到了八月戊戌日,皇帝封皇子绍义为广阳郡王,同时任命河间王孝琬为尚书左仆射。癸卯日,皇帝下令,凡是祖上改姓冒充元氏,或者假托关系冒认元氏的人,不管时间长短,一律恢复本姓。九月己巳日,皇帝去了晋阳。这个月,皇帝还派郦怀则和陆仁惠出使梁朝,去见萧庄。
十月甲午日,皇帝在晋阳宫德阳堂突然去世,享年三十一岁。皇帝的遗诏里说:“所有丧事都要从简,三年丧期,虽然是礼制,但汉文帝曾经改革过,一直沿用至今,意义还在,就这么办吧,丧期限定为三十六天。皇位继承人、百官、内外臣民都要遵照遗诏,节哀顺变,一切按规矩办事。”癸卯日,皇帝出殡,停放在宣德殿。十一月辛未日,皇帝的梓宫运回京城。十二月乙酉日,皇帝的灵柩停放在太极前殿。到了乾明元年二月丙申日,皇帝下葬在武宁陵,谥号为文宣皇帝,庙号威宗。后来武平年间,又改谥号为文宣皇帝,庙号显祖。
这位皇帝年轻的时候,气度不凡,很有想法,而且心思缜密,表面上看着温和,其实内心刚强,果断决绝。他很喜欢处理政务,能从事情的开端就预料到最终结果,即使事情复杂繁琐,也能从早忙到晚,从不厌倦。刚即位的时候,他非常重视政治策略,用法律来约束下属,以公平公正为首要原则。即使是违反法令的人,即使是他的亲戚和老功臣,他也不会网开一面,所以朝堂内外都非常安静,人人敬畏。至于国家大事和军事策略,他都能独自拿主意,眼光长远,很有帝王之气概。当时,四方割据,少数民族还没臣服,他就修缮兵器,训练士兵,在身边设置了大量的保卫军队。每次上战场,他都冲锋陷阵,身先士卒,刀光剑影中,他总是担心自己冲锋在前不够快,多次身处险境,却总是能取得胜利。
有一次,他在东山游玩,因为关陇地区还没平定,他一气之下摔了酒杯,大发雷霆,立刻把魏收叫到面前,当场起草诏书,宣布将要西征。那一年,周文帝去世了,西边的人都很害怕,都在琢磨着怎么才能渡过陇山。他西征之后,连连获胜,威震四方,过了六七年后,他开始骄傲自满,沉迷于享乐,开始肆意妄为,放纵淫乐。有时候,他亲自击鼓唱歌,没完没了,从早到晚,夜以继日。有时候,他赤裸着身体,涂脂抹粉,披散着头发,穿着胡服,又穿戴着锦绣华服。他还拿着刀剑弓箭,在市集上游荡,经常出入勋戚大臣的府邸。他骑着骆驼、牛、驴出行,也不上鞍子,大热天也好,严寒酷冬也好,他都经常在烈日下暴晒身体,脱了衣服骑马奔跑,跟随他的侍卫都受不了,但他却毫不在意。他的亲戚、大臣、侍卫,混杂在一起,没有等级之分。他还搜集老年妇女,分给官员们,每天都去查看,以此取乐。凡是被他杀害的人,大多都被肢解,有的被烧死,有的被扔进河里。
他沉迷酒色,越来越疯狂,到晚年的时候,经常说自己看见鬼怪,还说听到奇怪的声音。只要心中有一点不快,他就要杀人,他的宗室亲戚都被他杀害殆尽,永安、上党两地都遭受了残酷的迫害,高隆之、高德政、杜弼、王元景、李蒨之等人,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。有一次在晋阳,他拿长矛戏弄都督尉子耀,结果一矛刺死了他。还有一次,在三台大光殿上,他用锯子锯死了都督穆嵩。他还曾经到开府暴显家里,无缘无故地把都督韩悊从人群中叫出来斩杀了。他其他的暴行,数不胜数。朝野上下都痛恨他,人人对他怀恨在心。但他平时对下属非常严厉,而且过目不忘,记忆力极强,所以百官都战战兢兢,不敢违抗他的命令,文武大臣们,每天都提心吊胆,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。他还大兴土木,到处修建工程,全国上下都不得安宁,百姓和官府都疲惫不堪。他赏赐东西,没有节制,国库很快就空虚了。皇太后、诸王和朝中大臣都忧心忡忡,害怕不安,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到他晚年的时候,不能进食了,只喝点酒,结果因为酗酒而死。
话说啊,有人评论说:高祖打败了北方各族,他的威望和权力一直延续到后代。他迁都邺城之后,虽然当皇帝的人能力不错,命令一下去,政事都能顺利执行,都是他自己决定的。显祖继承了祖业,朝中和民间都很支持他,上上下下,大家都很拥戴他。东魏的土地上,大家都高兴地拥护他,没过多久,他就顺利登基了。一开始,他很重视政事,社会风气也很好,几年时间,就治理得很好。但是后来,他沉迷酒色,行为放荡,昏庸残暴,这在近代可是少见的。他没能长久地当皇帝,就是因为他这种毛病,子孙后代也因此断绝,这都是他荒淫暴虐造成的恶果啊!
再来说说对他的评价吧:
赞曰:天保定位,受终攸属。奄宅区夏,爰膺帝箓。势叶讴歌,情毁龟玉。始存政术,闻斯德音。罔遵克念,乃肆其心。穷理残虐,尽性荒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