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兰根,是河北巨鹿下曲阳人。他爹魏伯成,当过魏国的太山太守。兰根个子高大,长得也英俊,博览群书,尤其精通《左氏传》和《周易》,为人机智敏锐,很有见识。他先是在北海王国当侍郎,后来又当了定州的长流参军。母亲去世后,他守孝非常尽心,口碑很好。 要下葬的时候,选在了常山郡境内,那里有个董卓的祠堂,祠堂里种着柏树。兰根觉得董卓是个凶残暴虐的家伙,不应该给他留下祠堂到今天,于是就把柏树砍了做棺材。有人劝他别砍,但他坚持砍完了,一点都不害怕。父亲去世后,他在墓旁搭了棚子守灵,亲自扛土堆坟,悲伤过度,几乎要崩溃了。后来,他当上了司空和司徒两府的记室参军,又升迁为夏州平北府长史,之后调回朝廷当司徒掾,最后被外放回老家当太守,各方面能力都很出色。
正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尚书令李崇担任他所在郡的都督,带兵去讨伐茹茹族,任命兰根当他的长史。兰根就对李崇说:“咱们边境的那些军事重镇,管辖范围很大,时间也很长。当初设立这些重镇的时候,地广人稀,招募的士兵,要么是中原地区有权有势家族的子弟,要么是国家的精锐力量,派他们到边疆戍守。可是这些年来,官府管理混乱,把那些士兵称为‘府户’,待遇跟奴仆差不多,升迁、结婚等等,都受到限制,导致很多有才能的人不愿意来。而那些有权有势的家族,个个都飞黄腾达,边疆将士和他们相比,心里肯定会有怨气。现在正是改革的好时机,应该让边境安定下来。应该把那些军事重镇改成州,再在州下面设置郡县,把那些‘府户’都改为平民,让他们可以正常参加科举考试做官,文武兼用,恩威并施。如果这样做了,国家就不用再担心北方的威胁了。” 李崇把兰根的建议上报朝廷,但最终没有被采纳。 战争结束后,兰根被封为冠军将军,又升任司徒右长史,被授予节度使的权力,代理豫州州事。
话说孝昌年间,兰根升职了,当上了岐州刺史。后来跟着行台萧宝寅去打宛川,打赢了仗,抓了不少俘虏,准备把他们当奴隶使唤。萧宝寅还赏了兰根十个美女。兰根却说:“这宛川百姓是被强敌逼迫才造反的,大军的威风还没到这儿,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,所以才背叛朝廷。现在咱们应该给穷人穿衣,给饿的人吃饭,怎么能把他们变成奴隶呢?”于是,兰根把这十个美女和所有俘虏都送还给了他们的家人。那段时间,岐州麦子丰收,一穗能结五个麦粒,而邻州却闹田鼠灾,奇怪的是,田鼠却不敢进岐州的地界。
后来,秦陇地区造反了,萧宝寅在泾州打败仗,高平的叛军又来攻打岐州,城里的老百姓逼着兰根投降叛军。萧宝寅到了雍州,重新集结部队,军队实力又强大了。岐州城里的百姓杀了投降叛军的刺史侯莫陈仲和,又拥戴兰根重新当刺史。朝廷知道兰根深得西边百姓的心,就给他升官,封他为持节、假平西将军、都督泾岐东秦南岐四州军事,还让他兼任四州行台尚书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光禄大夫。
孝昌年间快结束了,河北的流民大量南迁。朝廷让兰根兼任尚书,让他去齐州、济州、兖州、豫州这四个州安抚百姓,并设立郡县。这时,河间人邢杲在青州、兖州一带造反了,巧的是,邢杲还是兰根的外甥。朝廷又派兰根去劝降邢杲。邢杲不肯投降,兰根就跟着元天穆去讨伐他。战事结束后,朝廷任命兰根为太府卿,但他没接受。后来,他又被任命为安东将军、中书令。
话说北魏庄帝要杀尔朱荣,兰根知道了这个计划,偷偷地把消息告诉了尔朱世隆。尔朱荣死了之后,兰根害怕庄帝知道是他告的密,心里又急又怕,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那时候,王道习很受庄帝的信任,兰根就去找王道习帮忙,想找个机会在外边立功赎罪。王道习跟庄帝说了这事儿,就让兰根当了河北行台,在定州招兵买马,准备防备井陉。结果尔朱荣的将领侯深从范阳赶到中山,跟兰根打了一仗,兰根打败了,就逃到渤海的高乾那里去了。正好高乾兄弟起兵造反,兰根就加入了他们的队伍。
后来高祖(指北魏孝文帝)来了,因为兰根以前的名声不错,就对他特别客气。北魏中兴之后,兰根被封为车骑大将军、尚书右仆射。高祖要进洛阳的时候,派兰根先到京城去。当时还没决定立谁当皇帝,高祖让兰根去观察一下魏前废帝的情况。兰根发现前废帝看着挺有精气神的,心里琢磨着以后说不定会出什么乱子,于是就和高乾兄弟还有黄门崔忄夌一起,极力劝说高祖,说前废帝本来就是胡人推上去的,现在要是还让他当皇帝,不合规矩。高祖没办法,只好立武帝。前废帝其实挺有德行的,却被兰根他们给害了,当时好多人都批评他们。
太昌年间,兰根被任命为仪同三司,不久又升任开府,被封为巨鹿县侯,食邑七百户。他还把官职给了他的侄子同达。兰根因为参与了之前的功劳,官位也做到很高了,这才追认了他以前在岐州的功劳,又封他为永兴县侯,食邑一千户。后来高乾死了,兰根害怕被牵连,就搬出家,躲到寺庙里去了。武帝很生气,狠狠地批评了他,兰根吓得够呛,就装病辞去了仆射的职务。天平年间,兰根说自己病得很重,上表请求回老家。魏帝派舍人石长宣到他家慰问,还保留了他的开府仪同的官职,并派人马送他回老家。两年后,兰根去世了,享年六十一岁。死后被追赠为冀定殷三州军事、定州刺史、司徒公、侍中,谥号文宣。兰根虽然靠功劳立了业,但他很会逢迎拍马,做事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,所以当时的名士们并不认可他。
老大叫相如,当过秘书郎中,因为立了功,后来升了将军。他继承了他爹的爵位,又升迁到安东将军、殷州别驾,最后进朝当了侍御史。武定三年,他去世了。
老二叫敬仲。唐肃宗当政的时候,他因为辅助皇帝有功,本来应该和那些有功之臣一起被供奉在庙里,但是却没被列进去。敬仲就上书申诉,皇帝说诏书已经发下去了,不好再改了,于是就提拔敬仲当了祠部郎中。后来他在章武太守任上去世了。
兰根的族弟明朗,对经史典籍比较了解,也略懂一些文学。他一步步升迁,做到大司马府法曹参军,还兼任尚书金部郎中。后来元颢攻入洛阳,明朗当时是南道行台郎中,被元颢抓住了。后来他逃离了元颢,回到朝廷,被任命为龙骧将军、中散大夫,还被封为巨鹿侯。永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兰根担任河北行台,就把他族弟明朗叫来当左丞。后来兰根在中山打败仗了,他们俩一起回到高祖身边。
中兴初期,明朗被任命为抚军将军,后来外放当了安德太守。之后又升迁为卫将军、右光禄大夫、定州大中正。武定初年,他当了显祖的谘议参军。后来外放平阳太守,结果被御史弹劾,被罢官了。后来生病去世了。
明朗他弟弟叫恺,从小就性子直,还特别能说会道。魏朝末年,被任命为开府行参军,后来慢慢升迁到尚书郎、齐州长史。天保年间,被派去陈国当副使。之后又升迁为青州长史,但他坚决推辞,不肯接受。杨愔把这事儿禀报了皇帝高洋,高洋一听,火冒三丈,冲着杨愔吼道:“这是什么样的家伙,我给他官职他都不肯要!明天把他叫过来,我亲自和他好好说道说道!” 那时候高洋已经开始荒淫暴虐,朝中大臣都为他捏一把汗,但恺却神情自若,一点也不慌张。
高洋狠狠地责备了他一顿,还说:“是死还是当长史,你自己选一个吧!”恺回答说:“能杀我的只有陛下您,不肯接受长史之职的是我这个愚蠢的臣子,我听候您的圣旨。”高洋对杨愔说:“难道还怕没人当官吗?干嘛非要留着这小子?让他回家去吧,以后永远别再用他了!” 就这样,恺被冷落了好几年。后来,他在路上碰到了杨愔,就委婉地向他解释了一番。杨愔回答说:“下诏授官,都是圣上的旨意,我们选官部门也不是全都清楚,你不用跟我解释。”恺立即说道:“**虽复零雨自天,终待云兴四岳。** 您怎么能说不知道呢?”杨愔听了很高兴,说:“这话说得简洁明了,不用再说了。”过了几天,恺就被任命为霍州刺史。他在任上政绩显著,深受边民爱戴。大宁年间,他在胶州刺史任上去世了。
恺的堂兄弟彦卿,是魏朝大司农季景的儿子。武平年间,他兼任通直散骑常侍,还被派去陈国当副使。
彦卿的弟弟叫澹,很有学问,文章写得也好。武平初期,他担任殿中御史,后来升迁为中书舍人,还在文林馆当侍诏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做了太子舍人和著作郎。他撰写了《后魏书》九十二卷,史学功底深厚,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写得好。
崔夌,字长孺,是清河郡东武城县人。他爸爸崔休,曾是魏国的七兵尚书,死后被追赠为仆射。崔夌长得高大英俊,举止优雅,年轻时就很有名气,大家都认识他。一开始他在魏世宗手下当个小官,后来当上了太学博士。永安年间,因为犯了事儿被免职,回老家去了。后来高祖在信都起义,崔夌就投奔了他。高祖见到他,非常高兴,立马让他当了谘议参军。没多久就升了给事黄门侍郎,后来又升了将军、右光禄大夫。
高祖攻入洛阳后,要决定废立皇帝。太仆綦俊极力推荐普泰皇帝,说他贤明,可以当国家的领导人。崔夌却说:“如果他真那么贤明,就应该自己来投奔我们高王,慢慢地登上帝位。他既然是被逆贼胡人扶持上位的,怎么能还当皇帝呢?如果听从綦俊的话,我们高王的军队又算什么正义之师呢?” 就这样,中兴皇帝和普泰皇帝都被废掉了,改立平阳王为皇帝。因为崔夌立下了大功,被封为武城县公,食邑一千四百户,还被提升为车骑大将军、左光禄大夫,同时还继续担任黄门郎。
崔夌在朝廷里当官,仗着自己当初参与了起义,就有点骄傲自大,行为放肆。后来因为贪污受贿被御史弹劾,就逃回了老家,等到大赦才出来。高祖念及他当初参与了起义,又让他当了黄门郎。天平年间,他当上了侍读,负责管理典籍。不久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,还配给他三百广宗兵和一千清河兵。崔夌为人傲慢,特别宠爱他的妾冯氏,冯氏仗着他的权势,胡作非为,贪污受贿,导致徐州政风败坏。
崔夌当常侍的时候,想找人给他写起居注。有人推荐魏收。崔夌说:“魏收这个人轻浮浅薄,不行。”于是就找了祖鸿勋。崔夌在朝廷担任要职后,又让卢元明取代魏收担任中书郎,因此魏收对他怀恨在心。后来魏收出使梁国,路过徐州,崔夌摆出刺史的仪仗隆重地送他,还派人提前告诉魏收说:“别觉得仪仗多,这是在效法古代的礼仪啊!”魏收回信说:“告诉崔徐州,建功立业的功劳,跟效法古代礼仪有什么关系!”崔夌自认为自己家世显赫,对魏收这话很不服气。魏收本来就对他有怨气,所以故意这样来打击他。崔夌因此被免去徐州刺史的职务,改任七兵尚书、清河邑中正。
赵郡的李浑曾经办了个宴会,邀请了很多名流,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吟诗,热闹非凡。结果崔夌后来才到,场面一下就安静下来了,都没人说话了。郑伯猷感叹道:“崔夌身高八尺,长得像雕刻出来的一样,咳嗽声都像洪钟一样响亮,胸中好像装着千卷书,让人不得不敬佩啊!”
崔夌总是拿自己的家世显赫来炫耀,他对卢元明说:“天下显赫的家族,只有我和你家,其他的什么崔家、赵家、李家,算什么东西!”崔暹听到这话,心里很不爽。高祖皇帝死后,崔夌又私下嘀咕:“那个黄头发的小子(指世宗)能担得起大任吗?”崔暹的姐夫李慎把崔夌的话告诉了崔暹。崔暹就向世宗皇帝告状,让世宗皇帝不再接见崔夌。崔夌想要求见世宗,结果世宗皇帝勃然大怒,说:“那个黄头发的小子(指自己),有什么资格让他来拜见!”于是下令把崔夌关起来,押送到晋阳审问。崔夌死不认罪,崔暹就找邢子才作证,结果邢子才说根本没这回事。
崔夌被关起来后,对邢子才说:“你知道我其实是想让太丘(指崔子瞻)做媒人吧?”邢子才出去后告诉崔子瞻:“你父亲的意思是想把女儿嫁给陈元康。”崔子瞻有个女儿,于是就答应把女儿嫁给陈元康的儿子,并去求陈元康帮忙。陈元康就向世宗皇帝求情说:“崔夌的名望一向很高,不能因为一些私下说的话就杀了他。”世宗皇帝说:“就算饶他一命,也要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。”陈元康说:“如果崔夌在边疆,可能会叛变投敌。用这样有才能的人去帮助敌人,是不应该的。”世宗皇帝问:“那既然他有罪,让他去服劳役怎么样?”陈元康说:“我曾经读过《崔琰传》,一直很遗憾魏武帝曹操没有重用他。如果崔夌在服劳役的时候死了,后世岂不是要说您不杀他?”世宗皇帝问:“那怎么办?”陈元康说:“崔夌该死,朝野上下都知道,您要是能以宽容代替严厉,稍微减轻他的处罚,那么您的仁德就会更加显著,天下人都会归心。”于是世宗皇帝就赦免了崔夌。崔夌去谢恩,世宗皇帝还是生气地说:“我虽然能力不足,但好歹承担着大任,却被你叫做黄头发的小子,金石都能熔化,但这番话却难以磨灭!”
北齐天保年间,崔昂被任命为侍中,后来又担任起居注官。 当时正值禅让时期,他参与掌管各种典礼事务,还被封为新丰县男,食邑二百户,但他把爵位让给了自己的第九个弟弟。崔家一门婚嫁,都是跟名门望族联姻,婚丧嫁娶的礼仪规范,在当时都是非常讲究的。 娄太后要给博陵王娶崔家的姑娘为妃,还特地嘱咐皇宫里的使者说:“好好操办,别让崔家笑话咱们。” 婚礼那天晚上,孝昭帝举杯祝酒说:“希望新婚妻子能生个儿子,孝顺父母,富贵平安。”崔昂则回答说:“孝顺是出自我们崔家,富贵荣华则全仰仗陛下的恩典。”
过了五年,崔昂被外放到东兖州做刺史,还带着他的冯氏部曲。 后来崔昂碰上了偏头风,而他的冯氏部曲又骄横跋扈,胡作非为,被御史弹劾,崔昂和冯氏都被召到廷尉府问罪。 没多久就下达了另外一道圣旨,把冯氏在闹市处斩了。 崔昂因为生病,死在了狱中,享年六十一岁。
崔昂博览群书,文采出众,从北齐中兴之后到武帝时期,很多诏书、诰命、表章、檄文都是他起草的。 但是他为人豪奢放纵,沉迷于钱财和美色,跟兄弟们相处也不够融洽,世人因此对他颇有微词。崔昂一向跟魏收不对付,魏收又专管国史的编纂,崔昂担心魏收会在史书里写他的坏话,于是就讨好魏收,说:“过去有班固,现在有魏先生您啊!”魏收笑着接受了,但心里还是耿耿于怀。崔昂的儿子叫崔瞻,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崔瞻这个人啊,聪明伶俐,学习刻苦,文采斐然,举止优雅,整个人都神采奕奕,说话从不随便乱说。十五岁的时候,刺史高昂就把他召来当主簿,清河公岳又让他当开府西阁祭酒。后来崔暹当了中尉,推荐他当御史,虽然是因为崔瞻的名气和才望,但其实并不是崔暹真心想提拔他。高祖回晋阳的时候,还带着崔瞻陪着北海王晞一起侍奉,他们俩都成了皇子的朋友。之后,崔瞻又当了相府中兵参军,后来升了主簿。世宗皇帝驾崩了,朝廷秘而不宣,显祖皇帝派崔瞻兼任相府司马,去邺城办事。
魏孝静帝在人日节那天到云龙门去,崔瞻的父亲也在那儿陪着皇帝吃饭。皇帝还特意让崔瞻坐在自己身边,还让崔瞻写诗。之后,皇帝问邢邵等人:“这首诗比他父亲写的怎么样?”大家都说:“崔瞻的父亲博学多才,文章华丽;崔瞻的诗清新脱俗,两人都是诗坛的佼佼者。”宴会结束后,大家都赞叹不已,都说:“今天的宴会,真是因为崔瞻父子才这么精彩!”天保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崔瞻又兼任了并省吏部郎中。没多久,他父亲去世了,他回家守孝。守孝期满后,他又被任命为司徒属官。
杨愔想把崔瞻提拔为中书侍郎。当时卢思道在中书省当直,杨愔就问卢思道:“我最近事情太多了,都没怎么看到崔瞻的文章,你和他很熟,应该很了解他的才华吧?”卢思道回答说:“崔瞻的文采确实很好,值得称赞,但是大家太注重他的风流倜傥了,反而掩盖了他的才华。”杨愔说:“你说得对。”于是就上奏朝廷,提拔了崔瞻。事情办妥之后,杨愔又说:“以前裴瓒在晋朝的时候当过中书郎,他气质高雅,每次出入皇宫,守卫的侍卫都会肃然起敬。崔瞻仪表堂堂,也一定不会比裴瓒差。”
公元714年,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。他和赵郡人李概是特别好的朋友。李概将要回东边老家了,给他留了一封信,信上写着:“我平时就爱逞强好酒,这是我的老毛病了,你批评我指责我,也是应该的。你要是回去了,我以后还怎么知道自己的错误呢?” 他这个人性格比较内向,办事也慢吞吞的,虽然在朝廷里担任要职,但就是不太擅长处理公务,说话也不利索。后来他又被加封为征虏将军,又调任清河县中正。
肃宗皇帝登基后,太子开始学习,他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,被召到晋阳去。皇帝下令让他专心侍奉太子,负责太子的学习、讲课,以及进退的礼仪规范,这些事情都由他负责。太子娶了斛律氏为妃子,皇帝下令让他和鸿胪寺卿崔劼一起制定婚礼的仪注。皇帝还当面特别嘱咐他:“虽然有以前的旧例,但恐怕还不够完善,你们一定要好好制定这个婚礼的仪式,作为以后的典范。”
公元714年,他被任命为卫尉少卿,不久又兼任散骑常侍,出使陈国。他说话文雅有涵养,南方人都非常敬佩他,有人说:“常侍大人,以前两国友好往来的时候,您怎么没来呢?”可见他当时在南方多么受重视。回朝后,他被任命为太常少卿,加封冠军将军,又升任尚书吏部郎中。 结果因为办事效率低,十几天没完成任务。按照旧的规定,一百天内没有完成任务才能免职,但是吏部尚书尉瑾这个人性格急躁,认为他办事太慢,而当时部门事务繁忙,尉瑾就赶紧上奏弹劾了他,所以他就被免职了,回家养老去了。天统年间,他又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,又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。武平三年去世,享年五十四岁。死后被追赠使持节、都督济州军事、大理卿、刺史,谥号为“文”。
崔瞻这人啊,性格孤傲清高,因为自己有才华就有点自视甚高,和他来往的,都是当时有名有姓的人物。他在御史台上班,经常在家吃饭,摆得满满当当都是好菜,但他自己却在单独的房间里吃饭,完全不理会别人。有个河东人姓裴的,也是御史,看到崔瞻吃饭,就跑去他家。崔瞻根本不理他,也不给他筷子碗。裴某就坐在那儿看着崔瞻吃完饭才走。第二天,裴某自己带了碗筷,放开肚皮吃起来。崔瞻这才说:“我一开始没叫你吃饭,也没和你说话,你却能这么不拘小节,这和当年刘毅在京口冒昧请求吃鹅肉烤炙有什么区别呢?你真是个名士啊!” 从此以后,崔瞻就经常和裴某一起吃饭了。
崔瞻的弟弟崔仲文,很有学问,做过魏国的河阳太守和清河内史。兴和年间,当上了丞相的属官。沙苑之战打败了,崔仲文拿着马尾巴渡河,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冒出来。高祖远远看见了,说:“那是崔掾啊!”赶紧派船去接他。到了岸上,高祖还慰劳他说:“你为了国家,为了我,不顾性命危险,真是家里的孝子,国家的忠臣啊!” 于是就提升他做了中军将军。天保初年,又升任散骑常侍、光禄大夫。七年后去世,享年六十岁。他的儿子崔偃,武平年间,先后做过太子洗马、尚书郎。
崔偃的弟弟崔儦,很有学问和才思,风度也很高雅。武平年间,做过琅琊王大司马府的中兵参军,参与制定了五礼,还被朝廷召入文林馆供职。隋朝仁寿年间,去世时是通直散骑常侍。他们的叔父崔叔仁,做过魏国的颍州刺史。崔叔仁的儿子崔彦武,很有见识和才能,做过朝歌县令,隋朝开皇初年,又做了魏州刺史。崔彦武的儿子崔侃,魏朝末年兼任通直常侍,还出使过梁国。另一个儿子崔极,武平初年做过太子仆,死的时候是武德郡守。还有个儿子崔聿,做过魏国的东莞太守。还有一个儿子崔约,做过司空祭酒。
咱们家五世祖逞玄的孙子,我叔祖景凤,字叫鸾叔,他可是个有名的医生,在魏朝的时候还当过御医呢,天保年间还做过谯州刺史。他哥哥景哲官儿也不小,做到魏朝太中大夫、司徒长史。
我叔祖景凤的儿子,也就是我的堂兄,叫国,字法峻,从小就爱学习,各种书都读,还会很多技艺,尤其擅长看相。天保年间,他也当过御医,后来又升任高阳郡太守、太子家令,武平年间还被授予仪同三司的荣誉,最后死的时候是鸿胪卿。法峻在武平六年的时候跟着皇帝去晋阳,曾经跟中书侍郎李德林说过这样的话:“今天我看高相王以下文武百官的面相,他们的命运都写在脸上,不说也罢。只有我弟弟一个人,将来会大富大贵,不过会在别的国家,不会在我们这个朝代,我也看不到了。”他看相的技术,真是厉害啊!
咱们家族子肇师,是魏朝尚书仆射亮的后代,他爸爸士太是谏议大夫。肇师小时候比较散漫,长大后却变得很稳重。他读过很多史书,文采也很好,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,做了乐陵男。一开始当开府东阁祭酒,后来升任司空外兵参军,又升任大司马府记室参军。天平年间,他升任通直侍郎,被派去慰劳青州。结果在齐州境内,被土匪崔迦叶他们抓了,那些土匪想逼他跟同僚一起投降。但是肇师态度坚决,跟他们讲道理,说明利害关系,土匪最后就放了他。然后他完成了慰劳青州的任务才回来。元象年间,他好几次作为中舍人出使梁朝。武定年间,他又兼任中正员郎,去徐州送梁朝使臣。回来后,被朝廷任命修起居注。不久又兼任通直散骑常侍,再次作为副使出使梁朝。后来又升任中书舍人。天保年间,他参与制定禅代的礼仪,被封为襄城县男,还兼任中书侍郎。两年后他就去世了,那年他才四十九岁。
史书上说啊,兰根(崔彦通)早就有好名声,大家都夸他行得正,做得端。长孺(魏元忠)才华和名望都很好,当时很受重视。他们俩都参与了武则天称帝的大事,都当上了高官,和李元忠、卢文伟一样,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,对不对?魏元忠靠着跟武则天关系好才发达的,崔彦通则仗着家世显赫很骄傲,虽然他也有周公那样的美德,但这反而成了他的累赘,更别说跟魏元忠相比谁高谁低了。崔彦通的文章写得温婉雅致,风度翩翩,也是当时顶尖的人物。
赞扬说:崔彦通和魏元忠的才华和名望,在武则天称帝初期就备受推崇。但是,他们参与了那样的政治事件,总让人觉得有点遗憾。崔彦通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志向,他的家族也一直有良好的家风。
赞曰:崔、魏才望,见重霸初。名教之迹,其犹病诸。彦通尚志,家风有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