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皇帝治理天下,靠的是严刑峻法来约束坏人,用礼教来规范人们的欲望。所以,要分派职务,任命官员,共同治理国家。《尚书》里说:“懂得用人就是聪明,能够任用好人安抚百姓就是仁惠。” 明智的君主,手下必定是清廉的官员;昏庸的朝廷,则往往充斥着贪婪残暴的官吏。高祖皇帝拨乱反正,体恤百姓,所以当时很多地方官都称职。但是,那些凭借战功被封为外地诸侯的将领,不懂得治理国家,也不了解政治策略。他们不仅不明白之前的经验教训,甚至刚开始学习处理政务就依赖于下属,贪得无厌,残暴淫虐,即使有人规劝,他们也毫不悔改。唉!这真是朝廷的一大损失!
大宁年间以后,社会风气败坏,卖官鬻狱的现象十分普遍,上上下下互相欺骗,到了朝代末年,贪财成风更加严重。齐朝时期,像辛术那样清廉的官员也不少,他们大多因为官职显赫而被记载在史书上。像房仲干那样的人,在武平年间就表现出卓越的才能,这更是值得称赞的。现在我把张华原等人列入《循吏传》。
张华原,字国满,是代郡人。他从小聪明敏捷,很有气度。高祖皇帝设立骠骑府的时候,把他招为法曹参军,后来升迁到大丞相府任职,并且经常侍奉在高祖身边。他跟随高祖去信都,深受高祖的器重。高祖每次下令三军,总是让他宣读旨意。
周文帝刚占据雍州的时候,高祖还想劝说他归顺,就派张华原入关去劝说。周文帝心里想扣留张华原,对他说:“如果你能留下来,我们就一起享富贵,不然,你的性命就危在旦夕了!”张华原说:“渤海王是天生的英主,这是上天注定,您只是占据关中一小块地方,却想自成一派,所以我才奉命来劝说您。您不趁此机会改变主意,转祸为福,反而想威胁我,那我就只有死了!” 周文帝欣赏他的正直,就让他回去了。高祖因为张华原很久没回来,常常叹息,等听说他回来了,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。
宋世良,字元友,是广平人。十五岁的时候就很有胆量和气概,主动报名参军,去北方作战,屡立战功。后来当上了殿中侍御史,奉命到河北去清查户籍,查出了很多偷懒逃税的人。 回来的时候,他在汲郡城边看到很多骸骨,就写信给州郡,让他们把这些骸骨都收集起来埋葬。那天晚上,就下起了倾盆大雨。他回到朝廷,孝庄太后夸奖他说:“我知道你查出来的丁口数量比原来的账目多了一倍,如果所有做官的都能像你这样用心,天下就会焕然一新了!” 之后,他被任命为清河太守。
宋世良很有才干,见识广博,尤其擅长治理地方,他在清河郡没多久,名声就非常高。郡的东南有个曲堤,成姓人家霸占着那里居住,很多盗贼都聚集在那里。老百姓都这么说:“宁可渡过东吴的会稽山,也不要经过成公的曲堤。” 宋世良实施了八条治理措施,盗贼都逃跑了。老百姓又开始传唱:“曲堤虽然险要,盗贼又有什么用呢?只要有宋太守在,盗贼自然会销声匿迹。”后来齐天保年间大赦天下,清河郡竟然一个囚犯都没有,官吏们只是宣读一下赦令而已。监狱里长满了野草,桃树、蓬蒿也遍地都是。每天衙门里静悄悄的,根本没有人来告状。那年冬天,郡里竟然出现了醴泉。他离任的时候,全城百姓都来为他送行,场面非常感人。有个叫丁金刚的老人哭着上前来感谢他说:“我今年九十岁了,经历了三十五任太守,您不仅治理得好,而且还彻底清廉。现在失去了您这样的好官,我们老百姓怎么办啊!” 大家都拉着他的衣袖哭泣不止。后来,他又被任命为东郡太守,最终在任上去世。宋世良勤奋好学,喜欢写文章,著有《字略》五篇、《宋氏别录》十卷。他和弟弟宋世轨都以孝顺友爱著称。
之前他担任兖州刺史的时候,百姓都很感激他,盗贼也销声匿迹了。兖州监狱里之前关押着上千名囚犯,他都把他们释放了。到了年底,只剩下几十个犯了重罪的人,他也把他们送回家,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监狱报到。之前州境里经常有猛兽伤人,自从宋世良到任后,突然出现六匹驳马把猛兽都吃掉了,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他的德行感动了上天。他死后,州里老百姓,无论大小,都很怀念他。
宋世轨从小就为人严谨,喜欢钻研法律,后来升迁为廷尉卿。有一次,洛州老百姓聚集起来想要抢劫河桥,官府抓捕了他们,牵连到了一千七百多个同伙。崔暹担任廷尉时,把这件事定性为叛乱,几年都没断案。等到宋世轨当上少卿后,他判决这只是一起抢劫案,只杀了首犯,其余参与者都释放了。当时大理正苏珍之也因为断案公正而闻名。大理寺里就有人说:“能断定嫌疑的是苏珍之,能看清表面和内里的是宋世轨。”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大理寺的两大高手。南台的囚犯到了廷尉府,世轨常常为他们申冤。后来世轨又调任御史,准备调查中尉毕义云的滥用职权行为,但是毕义云就是不配合,一推再推。宋世轨于是上书皇帝,详细陈述毕义云的专横跋扈。显祖皇帝召见两人,亲口对宋世轨说:“我知道台府欺压寺府很久了,你能坚持原则与他们对抗,只要你保持这份心性,不用担心不会富贵。”然后又对毕义云说:“你做的那些事确实该死,但是因为你志在惩恶,所以这次就饶了你。”接着又对朝臣说:“这两个人都是我朝中正直敢言的臣子。”后来宋世轨病死了,廷尉府、御史府等各部门的囚犯听说世轨去世,都哭着说:“宋廷尉死了,我们还有什么活路!”
宋世良是孝王的族子,博学多才,也喜欢收集整理文稿。虽然长得相貌平平,但他喜欢评论人物,经常对人评头论足,所以当时的舆论对他评价很差。他做过段孝言的开府参军,又被推荐为北平王文学。他请求进入文林馆未果,于是就诽谤朝中大臣,写了一部二十卷的《别录》。等到平定齐国后,他又把这部书改名为《关东风俗传》,内容更加广泛,最终写成了三十多卷。书中有很多虚假谬误的内容,章节安排也杂乱无章,根本没有正规著述的样子。
郎基,字世业,是中山人。他个子高高的,有八尺,长得也帅,留着漂亮的胡子。他博览群书,尤其擅长处理政务。
一开始,他当了个小小的奉朝请官,后来一步步升迁,最后当上了海西镇将。梁朝的吴明彻带兵攻打海西,把海西围了个水泄不通。郎基激励将士和百姓,死守了百多天。眼看着军粮快吃光了,武器也用完了,他甚至不得不削木头做箭,剪纸做箭羽。
终于,包围解除了,郎基回朝复命。仆射杨愔亲自出来迎接他,还夸奖他说:“你本来是做文职的,没想到还有这么厉害的军事才能啊!削木头剪纸做武器,这可是史无前例的,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!”
后来,郎基被任命为颍川郡太守。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好几年,每天判案处理公务,效率奇高,几天之内就能把堆积如山的案件都处理完。而且,他的判决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。他把郡里的各种事务都整理得井井有条,各种诉讼也都被他处理得干干净净,老百姓都非常高兴。
郎基为人清廉,从不贪图钱财。他曾经对别人说过:“当官的地方,连个木头枕头都不需要准备,更何况是那些更重要的东西呢!”他唯一有点爱好就是喜欢写字。潘子义曾经给他写信说:“当官还写字,这也算是一种风流的‘罪过’吧!”郎基回信说:“从错误中认识到仁义,这也未尝不可啊!”
后来,郎基在任上去世了。他的灵柩要运回家乡,沿途送葬的人络绎不绝,大家都拉着灵车痛哭,非常悲伤。
孟业,字敬业,是河北巨鹿安国人。他家境本来很穷,年轻的时候做过州里的一个小官。他为人非常清廉谨慎,有一次同事们贪污了官府的丝绸,分给他三十匹,他坚决没收。
后来,魏国的彭城王司马韶被任命为定州刺史,就提拔孟业当典签(相当于秘书)。定州长史刘仁之对孟业说:“我在外面,你在里面,咱们俩同心协力,一定能有所作为!”没过多久,刘仁之被朝廷召回担任中书令,临走的时候,他对司马韶说:“殿下身边值得信任的人,只有孟业,请您一定要重用他,其他人都不可靠啊!” 他还跟孟业依依惜别,拉着孟业的手说:“我现在要离开定州了,你也就失去了依靠,我担心你一个人在后面,难以自保。你一定要坚持正直,好好努力!”孟业只有一匹马,后来这匹马因为太瘦弱而死了。司马韶知道孟业家境贫寒,就命令州府官员一起吃马肉,想好好补偿他,可是孟业坚决推辞,不敢接受。司马韶就笑着打趣孟业说:“你这是在结交名流啊!”孟业回答说:“我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,侍奉您这样的上司,既不能有所贡献,更不能败坏清廉的名声。”后来,高祖皇帝写信给司马韶说:“那个姓孟的典签非常尽职尽责,你为什么不把他放在身边重用呢?” 司马韶是高祖皇帝的女婿。
刘仁之后来做了兖州刺史,临走前他对吏部尚书崔暹说:“兖州的官员中,只有孟业值得提拔重用,其他人都不行。”崔暹问孟业:“你在定州的时候,有什么政绩,能让刘西兖如此赞赏你?”孟业回答说:“我天性愚直,只知道修身养性,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劳。”
天保年间初期,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牧,听说孟业的名声和品行很好,又把他召来当法曹(相当于司法部门的官员)。孟业长得又矮又小,高岳第一次见到他时,心里看不起他那瘦小的样子,只是笑了笑,一句话也没说。后来,高岳仔细审查了孟业的判决,就对他说:“你的判决非常明智,可以说是超过了你外貌的价值。”不久,孟业升迁为东郡太守,因为他的宽厚仁慈而名声远扬。那一年,麦子一棵茎上长出五个麦穗的现象很普遍,其他的也大多是一棵茎上长三四个麦穗,全郡的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孟业的善政带来的好兆头。后来,孟业因为生病去世了。
崔伯谦,字士逊,是博陵人。他父亲崔文业做过巨鹿县令。崔伯谦从小就父母双亡,家境贫寒,但他非常孝顺母亲。后来被高祖皇帝召到晋阳,担任相府功曹,高祖皇帝还夸奖他说:“他清廉正直,一心为公,真是个好助手啊!” 之后他又升迁为瀛州别驾。后来世宗皇帝任命他为京畿司马,并赞扬道:“你在瀛州政绩显著,百姓安居乐业,现在督府事务繁忙,所以才让你来帮忙。”他有个族弟叫崔暹,当时权势很大,但伯谦和他虽然是同僚和同窗,却从不因为崔暹的权势而请求他帮忙,无论吉凶祸福。
后来崔伯谦被任命为济北太守,他施政仁爱,深受百姓爱戴。他甚至把鞭子都换成了熟皮的,因为他实在不忍心看到鞭打百姓流血,以此来警示自己。有一次,朝廷的大官经过济北,就问当地人太守的政绩如何。百姓回答说:“崔太守的恩德,古时候都没有过啊!” 然后还唱起了歌:“崔府君,能治政,易鞭鞭,布威德,民无争。” 那位大官问:“既然说他恩德深厚,那为什么还要鞭子呢?”百姓解释说:“上级官员害怕鞭子带来的威严,老百姓才能享受到他的恩惠啊!” 后来崔伯谦被征召到邺城,百姓们哭着喊着拦住他的去路,依依不舍。因为他弟弟在关中任职,所以崔伯谦便放弃了在朝中做官的机会,改任南钜鹿县令。他处理政务认真细致,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。百姓中如果有贫弱之人没得到解决的问题,都会说:“我们有白须公(指崔伯谦)呢,不用担心!” 最后,崔伯谦官至银青光禄大夫,然后去世了。
苏琼,字珍之,是武强人。他父亲苏备在魏国做过卫尉少卿。苏琼小时候跟着父亲在边疆长大,曾经拜访过东荆州刺史曹芝。曹芝开玩笑地问他:“你想要做官吗?”苏琼回答说:“应该是官府需要人才,而不是人才去求官。”曹芝对他的回答很惊讶,于是任命他为府长流参军。后来文襄王让他担任仪同开府,又提拔他为刑狱参军,并经常鼓励和慰劳他。有一次,并州出现了一伙强盗,长流参军负责调查此案,他抓捕了一些嫌疑犯,失窃的物品也被失主认领,唯独没有找到赃物。文襄王把案件交给苏琼重新调查,苏琼又查出了元景融等十多名罪犯,并且找到了赃物。文襄王哈哈大笑,对之前那些误抓嫌疑犯的人说:“如果不是遇到了我们这位好参军,你们可就要冤枉死了!”
苏琼当了南清河太守,那地方盗贼很多。他一到任,百姓和官吏都对他肃然起敬,盗贼也销声匿迹了。要是外地的坏人想从边界经过,一个也跑不了,都被抓起来送官。
零陵县有个老百姓叫魏双成,丢了一头牛,怀疑是同村的魏子宾偷的,就把他告到太守府。苏琼仔细审问,发现魏子宾根本没偷牛,就把他放了。魏双成急了,说:“大人您把贼放走了,我的牛到哪儿找去?”苏琼没理他,暗地里派人去调查,很快就抓到了真正的贼。从此以后,乡亲们丢了牛羊也不着急了,都随便放着,说:“交给太守大人就放心了!” 甚至邻郡的富豪都把财物寄存在边界,以躲避盗贼。结果真有贼来抢,富豪就说:“我的东西已经寄放在苏太守那里了!”贼一听,吓得赶紧跑了。
平原郡有个恶名昭著的贼头子叫刘黑狗,手下有一大帮人,势力范围还通到海边。可是苏琼管辖的地方,村村寨寨都安宁得很,一点儿也没受影响。邻县的人都佩服苏琼的德政。郡里原来的一百多名老贼,都被苏琼收编到自己手下做事了。 他简直是火眼金睛,人间的大小事,甚至长官喝了谁一杯酒,他都一清二楚。苏琼为人清廉谨慎,从不私下写信。
济州有个沙门统叫道研,非常有钱,在郡里有很多产业,经常被郡县征收赋税。他想去拜见苏琼,苏琼早就看穿了他的心思,每次见面就和他谈论玄理,态度恭敬。道研虽然有很多税务问题想和苏琼说,却始终找不到机会开口。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,道研说:“每次见到太守大人,他就把我带到天上去了,哪还有心思谈地上那些事啊!”
郡里的百姓赵颍,以前是乐陵太守,八十岁退休回家。五月初,他送来一对新瓜给苏琼。赵颍因为年纪大了,苦苦哀求苏琼收下,苏琼就收下了,还特意挂在听事堂的梁上,一直没吃。后来,大家纷纷送来新鲜水果,一看到赵颍的瓜还在,就都转身回去了。
还有两兄弟乙普明因为田地纠纷,争吵了多年,还拉帮结派,闹到一百多人。苏琼把两兄弟叫来,当着众人的面劝他们:“这世上最难得的是兄弟情,田地反而是容易得到的。要是为了田地,失去了兄弟情,那值吗?”说着,苏琼流下了眼泪,在场的人都跟着哭了起来。普明兄弟俩磕头认错,请求苏琼给他们时间考虑,十年后,他们又和好如初,住到了一起。
每年春天,苏琼都会请卫觊隆、田元凤等大儒来郡学讲学,官吏们处理完公务后,都要去听课。当时的人都说,吏曹成了“学生宿舍”。苏琼还禁止淫祠,提倡婚丧嫁娶从简,一切都要符合礼仪。 每年养蚕季节,他都会提前下发棉绢的样品到各部门,兵役赋税都制定了明确的规章制度,就连差役调动,也都要提前安排好,所以郡县长官很少因为延误而受罚。当时各州郡都派人来学习苏琼的治政方法。
天保年间,郡里发生大水灾,很多人家都吃不上饭。苏琼把郡里所有有余粮的人家都找来,借粮救济灾民。州里的户籍官员要征收赋税,还想把苏琼借出去的粮食算进去。主管纪律的官员提醒苏琼:“虽然您救济了灾民,但恐怕会因此受到处罚。”苏琼说:“我一个人受罚,却能救活千家万户,有什么好怨的呢?”于是苏琼上表陈述情况,州里最终免除了所有人的赋税,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那些受过苏琼恩惠的人,都感激地说:“太守大人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!”苏琼在任六年,深受百姓爱戴,没有一个人告到州府去。他前后四次上表,都被评为优秀。后来,他因为遭遇变故而被罢官,老朋友送礼,他一概不收。不久后,他又被起用为司直、廷尉正,朝中大臣都为他感到惋惜。尚书辛述说:“苏琼既正直又清正,名副其实,不必担心他的政绩不会被认可。”
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。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。请您提供文本,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,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。
一开始,苏琼担任清河太守,裴献伯当济州刺史,裴献伯这个人特别严厉,喜欢用严刑峻法;而苏琼则以宽厚待人著称。后来,房延祐担任乐陵郡守,路过济州,裴献伯就问他苏琼的口碑如何。房延祐说:“我只听说太守苏琼很好,刺史裴献伯很严厉。”裴献伯说:“得到百姓好评的,未必就是真正公正的。”房延祐反驳道:“这么说的话,那黄霸、龚遂岂不也是罪人了?” 后来朝廷下令,各州都要举荐清廉能干的官员。裴献伯因为之前说过苏琼的话,担心苏琼会陷害他,结果苏琼却为裴献伯申辩,证明他并没有什么过错,大家都很佩服苏琼的公平公正。
毕义云担任御史中丞,以严酷暴躁著称,官员们都很害怕他,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。苏琼却坚持公平公正地处理案件,为很多人平反冤假错案,大理寺和各级衙门的案卷处理方式,都是从苏琼开始有所改变的。后来苏琼升迁为三公郎中。 那时候赵州、清河、南中地区,接连有人告发谋反,这些案子都交给了苏琼审理,他查明真相后,为很多人洗清了冤屈。尚书崔昂对苏琼说:“如果你想建立功名,应该多想想其他的办法,你老是为那些被指控谋反的人平反,难道不担心自己的性命吗?”苏琼正色道:“我为他们平反是因为他们冤枉,而不是纵容谋反。”崔昂听了之后非常羞愧。当时京城里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断案果决,苏珍(苏琼字珍)无疑!”
苏琼后来升任左丞,负责徐州政务。徐州城里一座五级寺庙突然被盗,丢失了一百尊铜像。有关部门四处搜查,怀疑了周围的邻居和一些可疑人员,抓捕了数十人。苏琼却把这些人全部释放了。寺庙的僧人抱怨苏琼不抓贼,苏琼派人去安慰他们,说:“你们先回寺庙,铜像自己会送回来的。” 十天后,苏琼查到了小偷的名字和赃物藏匿地点,迅速出动人马,将所有小偷一网打尽,赃物也全部追回,小偷们也全部招供,百姓都对苏琼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以前淮河的禁令是不允许商贩随意过河交易的,淮南地区经常歉收,苏琼上奏朝廷,允许淮北地区的人到淮南购买粮食。后来淮北地区也发生了饥荒,又请求允许到淮南购买粮食,于是商贩们就可以自由往来了,南北两地互相帮助,水陆运输也畅通无阻,对河北地区也有好处。后来苏琼做了大理卿,齐朝灭亡后,他在周朝担任博陵太守。
房豹,字仲干,是清河人。他爷爷法寿,在《魏书》里有记载;他爸爸叫翼宗。房豹长得高大威猛,气质又好。他一开始当的是开府参军,还兼任行台郎中,跟着慕容绍宗。慕容绍宗自己说他命中注定有水灾,于是就在战船上洗澡,还直接跳进水里,想以此来避灾。房豹说:“命运都在老天爷手里,哪是人力能左右的?将军您要是真有灾难,恐怕不是祈祷就能解决的;要是您根本没事,那又何必祈祷呢?”慕容绍宗笑着说:“我就是图个心理安慰罢了。”没过多久,慕容绍宗就溺水身亡了,当时的人都觉得房豹很厉害,能看透事情的本质。
后来他升迁做了乐陵太守,为人稳重,对穷苦百姓很同情。他当官的地方,庭院干净整洁,监狱里空空荡荡的。郡里靠近海边,水都又咸又苦,房豹就让人打了一口井,结果打出了甘甜的泉水,远近的人都觉得这是他为官清正的体现。房豹卸任回家后,那口井的水又变咸了。北齐灭亡后,他回到家乡养老,朝廷多次征召他,都被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。最后,他是在家里去世的。
路去病,是阳平人。他风度翩翩,仪表不凡。一开始也是当开府参军。朝廷任命士人担任县令,就派路去病去定州饶阳县当县令。路去病很清楚政务,为人严厉果断,没人敢欺骗他,但他又非常公正廉洁,深受百姓爱戴。后来他升迁做了成安县令。京城附近有邺县、临漳县、成安县这三个县,地处天子脚下,向来难管,再加上当时正值乱世,秩序混乱,朝中大臣和皇亲国戚,各种请求和托付层出不穷。路去病处理政务,总是依法办事,有理有据地回应,那些有权势的人,即使是他们的家奴小厮,也都害怕他的威严,却也不至于对他怀恨在心。从他调任邺县开始,这三个县的县令,他的政绩是最好的。周武帝平定北齐后,看重他的才能,他和济阴郡守公孙景茂两个人都没有被撤职,朝廷还下诏表彰他们。隋朝大业年间,他在冀氏县令任上去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