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斐,字叔鸾,是北平渔阳人。他爹阳藻,曾经做过魏国的建德太守,死后被追封为幽州刺史。孝庄皇帝在位的时候,阳斐在西兖州管着流民,立了大功,被封为方城伯。后来,他当过侍御史,还兼任都官郎中、广平王开府中郎,并且参与修撰《起居注》。兴和年间,他被任命为起部郎中,同时兼任通直散骑常侍,然后被派去梁国出使。

梁国的尚书羊侃,以前是魏国的叛将,跟阳斐以前就认识,想请阳斐去他家做客,还连续写了三封信,阳斐都没理他。梁国的人就说:“羊侃来咱们这儿已经很久了,魏梁两国也已经改朝换代了,李、卢二位都去他家拜访过了,你为啥这么难搞?”阳斐说:“柳下惠那样的人可以,我可不行!”梁武帝亲自跟阳斐说:“羊侃非常想见你,现在两国关系友好,天下本是一家,干嘛还要计较彼此呢?”阳斐还是拒绝了。出使回来后,他被任命为廷尉少卿。

石济河发大水,桥被冲坏了,阳斐负责修缮。他还把渡口迁到了白马,在河中间修建了石堰,两岸还建造了关城,前后花了好多年的时间才完工。东郡太守陆士佩觉得黎阳关的地理位置优越,想利用山势地貌修建皇家园林,就给阳斐写信说:“应该先问问大将军的意见,再请您这位专家帮忙设计一下。”阳斐回信拒绝了,说:“现在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,却迎来了圣明的时代,大丞相开创了霸业,再次奠定了国家的基业;大将军继承先祖的功业,成就显著。国家刚刚安定下来,百姓也还没从劳苦中恢复过来,更应该减轻赋税徭役,体恤百姓疾苦。《诗经》里不是说了吗:‘百姓也劳累了,差不多可以小康了,惠及这中原地区,来安抚四方。’古代的帝王,虽然也有一些在山上刻字,树上题词的行为,但这并不能完全表达他们的想法;下令在野外设宴,也并不能完全表达他们的情感。这些行为只会浪费国家的钱财,剥削百姓的血汗。所以孔子拒绝了叶公的请求,而接受了哀公的请求,虽然问题相似,但轻重缓急却不一样。司马相如歌颂上林苑的壮丽,扬雄描写狩猎的场景,虽然他们也用修筑城墙、填平沟壑,以及捕捉猎物来比喻,但这些说法对国家风气毫无益处,只会暴露他们的错误。”

他先是在尚书省右丞那里谋了个差事。天保年间,被任命为镇南将军、尚书吏部郎中。后来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被免职了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又被任命为都水使者。 皇上亲自率领军队北上抵御突厥,还下诏书让他监督修筑长城。 这事儿做完后,他又去南谯州担任地方官,同时被加封为通直散骑常侍、寿阳道行台左丞。 后来又升迁为散骑常侍,享受陈留郡的俸禄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徐州刺史,同时兼任东南道行台左丞。

乾明元年,他被征召担任廷尉卿,之后又升任卫大将军,兼任都官尚书,代理太子少傅,接着又调任殿中尚书,同时兼任瀛州事务。 他上表请求退休,皇上特地发下诏书不同意。 过了不久,他又被封为仪同三司,享受广阿县的俸禄。最后,他是在任上去世的。 死后被追赠为使持节、都督北豫光二州诸军事、骠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中书监、北豫州刺史,谥号敬简。他的儿子师孝,是中书舍人。

卢潜,是河北涿州人。他爷爷卢尚之,做过魏国的济州刺史;他爸爸卢文符,当过通直侍郎。卢潜长得高大帅气,很会说话,年轻时就很有抱负。后来,仪同贺拔胜看中他,让他当开府行参军,之后又升任侍御史。 北魏世宗皇帝看重他,让他做大将军府西阁祭酒,然后又调到中外府当兵参军。卢潜办事能力很强,很能解决问题,世宗皇帝对他很赏识,说他将来肯定能成大器。

当时王思政在颍川被俘,世宗皇帝很欣赏他的才华和见识。卢潜曾经很坦率地跟世宗皇帝说:“王思政连死节都不守,有什么值得看重的呢!”世宗皇帝就对身边的人说:“我有了卢潜,就等于又得到一个王思政了。”天保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卢潜被任命为中书舍人,因为上奏的事情触怒了皇帝,就被免职了。没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左民郎中,结果因为批评《魏书》的某些内容,跟王松年、李庶等人一起被禁锢。 正巧清河王元岳要带兵去救援江陵,卢潜就因为这件事被特赦,做了元岳的行台郎。

回来以后,卢潜升任中书侍郎,不久又升任黄门侍郎。 有个叫郑子默的黄门郎官告发卢潜说,卢潜跟着清河王南征的时候,清河王让卢潜去劝降梁朝将领侯瑱,侯瑱给了卢潜很多贿赂,但是卢潜没上报。 结果,孝文帝显祖皇帝打了卢潜一百杖,还剪了他的胡子,把他贬到魏郡做个小官——魏尹丞。 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司州别驾,后来又外放做江州刺史,不管到哪里,他都能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。

唐肃宗当政的时候,任命卢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。之前梁朝大将王琳被陈朝军队打败,带着他们的皇帝萧庄逃回了寿阳。朝廷任命王琳为扬州刺史,又命令卢潜和王琳一起南下讨伐陈朝。王琳的军队很多都驻扎在扬州,跟陈朝的军队是邻居。卢潜巧妙地处理内外关系,非常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。陈朝的秦州、谯州刺史王奉国和合州刺史周令珍先后入侵,卢潜都把他们打败了。因为战功,卢潜升官为散骑常侍,享受彭城郡的税收。后来又升任合州刺史,左丞的职位也保留着。接着又升任行台尚书,不久又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。王琳一心想要南下攻打陈朝,但是卢潜认为时机还不成熟。恰好陈朝派人给寿阳送来信,请求和朝廷讲和。卢潜把信呈报给朝廷,还建议朝廷答应陈朝的请求,停战议和。朝廷就照做了。这件事让卢潜和王琳之间有了嫌隙,两人互相弹劾对方。后来,唐世祖召王琳回京,任命卢潜为扬州刺史,兼任行台尚书。

卢潜在淮南待了十三年,治理军队和百姓,建立了很大的功绩,陈朝人都很害怕他。陈朝皇帝在给边将的信中写道:“卢潜还在寿阳,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北归,这个家伙不死,就是国家的祸患,你们要严加防备他。”唐显祖平定淮南后,给了卢潜十年免税的优待。十年期限满了以后,到了天统、武平年间,朝廷的赋税越来越繁重。后来高元海当政,又禁止了渔猎,老百姓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办法。一些商人欠了官府的债务,宦官陈德信就纵容他们随意增加淮南富户的债务,让州县去征收。朝廷还下令把几千匹突厥马送到扬州管辖的地区,让当地富豪们高价购买。钱刚收上来,又下令在江淮地区搜刮马匹,全部送进官府的马厩。因此百姓苦不堪言,怨声载道。卢潜尽力安抚百姓,同时运用各种策略,才使得扬州地区保持了安定。

公元573年,杨素被任命为五兵尚书。扬州的官员百姓私下里劝他戒酒戒肉,虔诚信奉佛教,还大办僧会,用香花装饰道路,哭着送他上任。杨素感叹道:“我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再回来的。” 他到邺城没多久,陈国的将领吴明彻就渡江来侵略,杨素又再次被任命为扬州道行台尚书。公元575年,他和王琳等人一起被俘。不久后,他在建业去世,享年五十七岁。他的家人买回了他的尸体,把他葬了。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、尚书右仆射、兖州刺史的官职。他无子,以弟弟杨士邃的儿子杨元孝为嗣子。

杨士邃,字子淹,年轻时受到崔昂的赏识,崔昂说:“这兄弟俩将来一定能成为青年才俊,只可惜他们都不爱读书。”他历任侍御史、司徒祭酒、尚书郎、邺县令、尚书左右丞、吏部郎中,后来外放为中山太守,兼任定州长史。北齐灭亡后去世。

杨素的从祖兄杨怀仁,字子友,是魏司徒司马道将的儿子。杨怀仁博学多才,性情恬静,总是显得洒脱闲适。他历任太尉记室、弘农郡守,但没有真正上任,选择在陈留一带居住。他创作的诗赋铭颂有两万多字,还撰写了《中表实录》二十卷。杨怀仁品行端正,善于与人交往,和琅邪王衍、陇西李寿关系很好,情谊深厚。他曾经对王衍说:“过去太丘长张道广,许劭虽然知道他的才能,却没怎么重视他;嵇康性情懒散,钟会拜访他却一句话也没说。我处于这两个人之间,离他们都比较远。”王衍认为他说得对。武平年间末年,杨怀仁去世。

杨怀仁的兄子杨庄之,年轻时就很有名望。他做过太子舍人、定州别驾、东平太守。武平年间担任都水使者,在任上去世。

杨怀仁的从父弟杨昌衡,是魏尚书左仆射杨道虔的儿子。武平年间担任尚书郎。他沉静稳重,有才识,风度翩翩,仪表堂堂。天保年间,尚书王昕因为雅谈获罪,他的弟弟们却依然坚持,从那以后,这种风气就衰落了。杨昌衡和顿丘李若、彭城刘泰珉、河南陆彦师、陇西辛德源、太原王修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才俊。

昌衡他爹的弟弟叫思道,是魏国处士道亮生的儿子,长得人高马大,精神焕发,年轻的时候就因为才学出名了。武平年间,他当上了黄门侍郎,还在文林馆当值。

思道的哥哥们,正达、正思、正山,都是魏国右光禄大夫道约生的儿子。正达当过尚书郎,正思当过北徐州刺史、太子詹事、仪同三司,正山当过永昌郡守。这兄弟几个因为他们的舅舅的关系,在武平年间都得到了不错的封赏。

正山的儿子叫公顺,很早就因为文学才华被人赏识。武平年间,他当上了符玺郎,也在文林馆当值。他和博陵崔君洽、陇西李师上关系很好,一起跟着皇上去了晋阳,住在寺庙里,朝中大臣都称他们为“康寺三少”,大家都很看好他们。

正达他爹的弟弟叫熙裕,他爹是道舒。因为长兄道将把爵位让给了他,所以熙裕继承了固安伯的爵位。他为人清淡,守身如玉,很有古人的风范,深受亲戚朋友的敬重。

潜的族兄叫孙之,是魏国尚书义僖的儿子。为人清廉,生活简朴,最后死在了司徒记室参军的职位上。

崔劼,字彦玄,本来是清河人。他曾祖旷,因为黄河改道,搬到了青州东边住。当时宋朝在河南设立冀州,设置郡县,于是他就成了东清河郡的人。后来县的划分又变了,他又成了南平原贝丘人。他们家是三齐地区的大族。他祖上灵延,是宋朝的长广太守;他爹光,是魏国的太保。

劼从小就为人清廉寡欲,爱好学习,这都是家风的影响。魏朝末年的时候,他一路升迁,从开府行参军做到尚书仪曹郎、秘书丞,还负责修撰起居注,后来又当上了中书侍郎。兴和三年,他又兼任通直散骑常侍,被派去梁国出使。天保年间初期,因为参与了禅让的讨论,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,还加封国子祭酒,并且在内省任职,掌管机密事务。他为人清廉俭朴,勤勉谨慎,深受显祖皇帝的赏识。后来被任命为南青州刺史,在任上政绩显著。皇建年间,他回到朝廷,先后担任秘书监、齐州大中正,之后又升任鸿胪卿,接着调任并州度支尚书,没多久就被调回京师,随后又转任五兵尚书,还负责监修国史。他在朝廷中任职期间,以清廉正直而闻名。世祖皇帝准备禅位给后主的时候,先去询问劼的意见,劼极力劝谏说这样做不可行,因此得罪了皇帝,被外放为南兖州刺史。 从南兖州任上回到朝廷后,他又被任命为度支尚书、仪同三司,并食邑文登县。不久后,他被任命为中书令,加封开府,还被召入文林馆待诏,参与新书的编撰工作。后来他因病去世,享年六十六岁。朝廷追赠他齐州刺史、尚书右仆射的官职,谥号为文贞。

劼的弟弟廓之为人沉稳内敛,很有见识和气量,以学问见长。他从临水县令做起,后来担任琅邪王俨的大司马西阁祭酒,之后又升任领军功曹参军。在武平年间去世。

当时,和士开在朝中权势很大,巧言令色,四处巴结逢迎,以求得名利。很多官员因此为自己的子弟谋求官职,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人,大多都在京城担任要职。而劼的两个儿子拱和撝却都在外地做官。弟弟廓之就坦然地对劼说:“拱、撝很幸运没有平凡度日,为什么不在京城或者清华之类的显要部门任职,却都跑到外地做官呢?这岂不是有损咱们家族的名声吗?”劼回答说:“我从踏入仕途以来,就羞于用言语去谋求升迁,现在如果为了儿子们升官而求人,那与我平素的为人有什么区别呢?”所以他始终没有为儿子们求过任何官职。听到这件事的人,没有不感叹佩服的。 劼拱,在天统年间担任任城王湝丞相的谘议参军、管记室。劼撝,担任扬州录事参军。

卢叔武,是范阳涿县人,是青州刺史文伟的族侄。他父亲卢光宗,很有志向。卢叔武的两个哥哥卢观和卢仲宣,都因为文章在洛阳地区出了名。卢叔武从小就聪明机智,性格豪爽,喜欢结交侠客,对奇特的计策很感兴趣,并且很仰慕诸葛亮的为人。后来他担任了贺拔胜在荆州的开府长史。贺拔胜没采纳他的计策,丢下城池逃奔梁朝去了。卢叔武就回到老家,在靠近水边的坡地上盖了房子,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。北齐世宗皇帝下诏征召他,他以生病为由推辞,没有赴任。

天保年间,朝廷再次征召他,他没办法,只好穿着粗布棉袄,坐上简陋的马车,前往邺城。杨愔去拜访了他,想让他担任司徒谘议,但他以生病为由拒绝了。 肃宗皇帝即位后,召他担任太子中庶子,还加官为银青光禄大夫。皇帝向他询问天下大事,卢叔武建议讨伐关西地区,他在地上画图,讲解作战策略,说道:“兵力多于敌人的,应该依靠智谋;智谋相当的,应该依靠实力。所以强者才能制服弱者,富者才能兼并贫者。现在大齐与关西相比,强弱不同,贫富有异,但战争却一直没有停止,没能吞并关西,这是因为没有运用强富之势啊!轻兵野战,胜负难料,那是胡人的作战方法,不是深谋远虑、万全之策。应该在平阳建立坚固的城池,与关西的蒲州相对峙,挖深沟,筑高墙,运输粮草,储备兵器,再修筑城池和设置戍守部队。如果敌人闭关不出,我们就夺取黄河以东的地区,长安就会被围困,自然会困死。如果敌人出兵,不到十万人,不足为惧,他们的粮食供应都来自关内。我们的军队可以轮换,一年更换一次,粮食充足,运输不断。敌人来求战,我们不应战;如果敌人退兵,我们就乘胜追击。从长安以西,百姓稀少,城池距离遥远,敌军来往,非常困难;如果与我们对峙,农业就会荒废,最多三年,他们自己就会崩溃。”皇帝非常采纳他的建议。卢叔武还主动请缨前往平阳,去实施这个战略。皇帝命令元文遥与卢叔武一起商议,撰写了《平西策》一卷。没过多久,皇帝就去世了,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。

话说世祖皇帝登基后,任命叔武为仪同三司、都官尚书,后来又外放,当上了合州刺史。到了武平年间,他又升迁为太子詹事、右光禄大夫。

叔武年轻的时候在老家,家里存了一千石粮食。每到春夏两季,乡亲们要是没饭吃了,他都让他们自己去挑粮食,到了秋天再还给他,他从来不计较多少。结果年年都能收到比借出去多好几倍的粮食。后来叔武在朝廷上当了大官,觉得自己年纪大了,儿子又多,就盖了一座大房子,还感慨地说:“以后唱歌就在这里,哭丧也就在这里了。” 魏收曾经去拜访他,想问问洛阳以前的事儿,叔武没等吃饭就站起来说:“这太麻烦你了。” 叔武硬是留下了他,过了好久饭才端上来,就只有小米饭和野菜,用木碗盛着,就着几片肉干。他家仆人也都吃同样的饭菜。北齐灭亡后,叔武回到范阳老家,赶上战乱,城池被攻破了,叔武和他的族弟士遂都因为寒冷和饥饿而死掉了。周朝大将宇文神举听说叔武有名望有德行,就把他收殓安葬了。

叔武的族孙,臣客,父子俩都当过官,他父亲叫规,当过魏尚书郎和林虑郡守。臣客长得非常英俊,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,为人做事很有规矩,喜欢道家的思想。他姐姐是任城王妃,天保年间,任城王把他推荐到朝廷,于是他被提拔为太子舍人。后来又升迁为司徒记室,但他请求回家侍奉祖母李氏。李氏硬要他出来做官,他没办法,只好听从命令,再次担任太子舍人、太子中庶子。武平年间,他又兼任散骑常侍,后来出使陈国,回程的路上病死了。朝廷追赠他郑州刺史、鸿胪卿的官衔。

阳休之,字子烈,是河北无终人。他爸爸阳固,曾经做过魏国的洛阳县令,死后被追赠为太常少卿。阳休之长得俊朗洒脱,很有风度,从小就努力学习,喜欢吟诗作赋,年轻的时候就名声远扬,是当时年轻一代的佼佼者。幽州刺史常景和王延年都曾经邀请他去做州主簿。

魏孝昌年间,杜洛周攻破了蓟城,阳休之带着他的宗族和乡里几千户人家,南下逃难到章武,又辗转到了青州。那时葛荣造反,河北的流民都聚集在青州。阳休之预感到会有危险,就劝他的族叔伯彦等人说:“咱们这些外来的人和当地人地位不一样,很容易互相冲突,发生祸乱。依我看,咱们应该偷偷地回京城躲避一下。”但是大家都不听他的。阳休之哭着和他们告别,独自离开了。没过多久,邢杲又造反了,伯彦等人都被当地人杀害了,一下子死了好几十个阳家人,只有阳休之兄弟几个活了下来。

魏庄帝即位后,阳休之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,没多久就兼任御史,后来又升迁为给事中、太尉记室参军,还被授予轻车将军的称号。李神俊负责起草起居注,他推荐阳休之和河东的裴伯茂、范阳的卢元明、河间的邢子明等人一起参与修订。永安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,洛州刺史李海推荐他担任冠军长史。普泰年间,他又兼任通直散骑侍郎,被授予镇远将军的称号,后来又到太保长孙稚府上任职。接着,朝廷又命令他和魏收、李同轨等人一起修撰国史。

太昌初年,他被任命为尚书祠部郎中,不久又升迁为征虏将军、中散大夫。贺拔胜出任荆州刺史,就推荐阳休之接替他担任骠骑长史。贺拔胜担任行台后,又推荐阳休之担任右丞。贺拔胜在樊城、沔阳一带作战,又推荐阳休之担任南道军司。没过多久,魏武帝入关,贺拔胜让阳休之拿着奏章到长安去朝见皇帝。这时,高祖也推荐阳休之担任太常少卿。后来贺拔胜南逃,阳休之也跟着他到了建业。阳休之听说高祖拥立了静帝,就劝贺拔胜向梁武帝请求回北魏。天平二年,他回到了邺城,又奉高祖的命令前往晋阳。那年冬天,他被授予世宗开府主簿的职务。第二年春天,世宗担任大行台,又把他召来担任行台郎中。

话说四年前,高祖皇帝去汾阳的天池玩儿,在池边捡到一块石头,石头上隐隐约约刻着几个字:“六王三川”。高祖皇帝就偷偷摸摸地在帐篷里问那石头上的字是什么意思。那人就说:“‘六’指的是大王您的名字,‘王’嘛,当然是说您要当皇帝,统一天下!这块石头就是上天给您的吉兆,预示着您将受命于天,真是天大的好运气啊!”

高祖皇帝又问:“那‘三川’又是什么意思呢?”那人解释道:“‘河、洛、伊’可以叫三川,‘泾、渭、洛’也可以叫三川。‘河、洛、伊’指的是洛阳,‘泾、渭、洛’指的是现在的雍州。大王您要是真受了天命,最终肯定能统一关中地区!” 高祖皇帝一听,皱起了眉头说:“现在老百姓没事就说我想造反,我听了这解释,心里更慌了,这事儿更说不清楚了!你可千万别乱说了!”

一开始,他因为在荆州立下军功,被封为新泰县开国伯,食邑六百户,还担任了平东将军、太中大夫、尚书左民郎中,官位一路飙升。后来,他又兼任通直散骑常侍,还跟着清河崔长谦一起出使梁国。

几年后,他升任中书侍郎。当时有人调侃他,说:“你看他,像只撞了藩篱的绵羊,却骑着装饰华丽的骏马,从晋阳跑到邺城,怀里揣着满满一抱的公文。” 尚书左丞卢斐因为他的公文奏章去求见皇帝,请求高祖皇帝处罚他,正好赶上大赦天下,所以这事儿就算了。之后,他又兼任尚食典御,后来又升任太子中庶子,接着是给事黄门侍郎,官至中军将军、幽州大中正。

再后来,他兼任侍中,奉着皇帝的诏书去并州,劝说高欢当相国、齐王。当时高欢正准备接受魏朝的禅让,从晋阳出发,到达平阳郡,人心还没完全安定下来,就又返回并州,怕消息走漏,还下令禁止行人通行。这人性格比较直率,使者回来后,就把这事儿说了出来,邺城里的人全都知道了。后来高欢知道了这件事,虽然很生气,但也没发作。

高欢称帝后,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,负责修撰起居注。没多久,因为诏书出了点差错,他被降职为骁骑将军,也算是之前那件事的后果吧。 很快,因为参与了禅让的礼仪制定,他又被另外封为始平县开国男,并兼任领军司马。之后,他又担任都水使者,历任司徒掾、中书侍郎,然后又出任中山太守。高欢去世后,朝廷征召他回晋阳,负责料理丧事。

乾明元年,他又兼任侍中,巡视京师,还被任命为大鸿胪卿,兼领中书侍郎。皇建初年,他以本官兼任度支尚书,加封骠骑大将军,还领幽州大中正。皇帝很重视政治,经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。他就说,要实行明赏罚、谨慎用官、禁止奢侈浪费、体恤百姓疾苦,这些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。皇帝很认同他的观点。

后来,他又担任都官尚书,然后转任七兵尚书、祠部尚书。河清三年,他出任西兖州刺史。天统初年,朝廷征召他回朝,担任光禄卿,监修国史。他在中山和西兖州任职期间,都有很好的政绩,深受百姓爱戴,他离任后,百姓还为他立碑颂德。之后,他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,食邑阳武县,被授予仪同三司的称号,还加封开府。他知识渊博,熟悉各家族的情况,所以他选拔人才,总是能做到人尽其才。后来又加封金紫光禄大夫。

武平元年,他被任命为中书监,不久又兼任尚书右仆射。第二年,又加封左光禄大夫,兼任中书监。第三年,又加封特进。第五年,正式担任中书监,其他官职不变。后来因为年老,他上表请求退休,皇帝虽然很赏识他,但还是没有批准。第六年,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,不久又兼任中书监。

老休这个人啊,一开始口碑挺好的,朋友们都夸他。后来呢,他跟祖珽关系不好,祖珽写了《御览》这本书,皇上很高兴,就给他升官。结果祖珽后来倒霉了,老休就赶紧跑到朝廷去告状,说自己早就跟祖珽有矛盾了。

再后来,邓长颙和颜之推提议成立文林馆,颜之推本来是想让一些年轻有为的人进去,结果老休也跟着凑热闹,跟那些年轻的朝臣们一起进去当待诏。还有,魏收当时负责修史,写《高祖本纪》的时候,想把北魏孝文帝平定北方少数民族的年份定为齐朝的元年。魏收当时在齐州,怕史官改动他的想法,就上表跟皇上说明情况。等到武平年间,魏收回朝了,皇上就让朝中大臣一起讨论这件事。老休就跳出来说,应该以天保年间为断点。魏收活着的时候,这事儿还没定下来,两边意见不统一。魏收死后,老休就到处活动,最后皇上就下诏同意了他的意见。

后来老休当了中书监,还跟人吹嘘说:“我已经三次当上中书监了,这官位对我来说算什么?” 等到北齐灭亡,大家回到邺城,朝廷好多人都升官了,老休也被封为燕郡王。他还跟自己亲近的人说:“我又不是奴才,怎么突然就给我这么高的爵位?” 总之,老休这些事,当时好多人都看不起他。

休哥从小就特别好学,没日没夜地学习,博览群书,虽然文章写得不算华丽,但内容绝对正统规范。邢州和魏州的刺史去世后,大家都推举他担任要职。虽然地位很高,但他为人谦虚,待人接物都很真诚,深受达官贵人们的敬重。北周灭了齐国后,他和吏部尚书袁聿修、卫尉卿李祖钦、度支尚书元修伯、大理卿司马幼之、司农卿崔达挐、秘书监源文宗、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李若、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李孝贞、给事黄门侍郎卢思道、给事黄门侍郎颜之推、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李德林、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陆乂、中书侍郎薛道衡、中书舍人高行恭、辛德源、王劭、陆开明这十八个人一起被征召,要跟着皇帝去长安。卢思道在写的记录里,只说休哥和李孝贞、卢思道一起被召,这明显是故意歪曲事实。后来,休哥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,先后担任纳言、中大夫、太子少保。到了北周大象年间末期,他升任上开府,又出任和州刺史。隋朝开皇二年,他辞去了官职,最后在洛阳去世,享年七十四岁。他留下三十卷文集,还有《幽州人物志》流传于世。

他儿子辟强,在北周武平年间末期担任尚书水部郎中。辟强性格比较直率,不擅长写文章,休哥却把他安排进了文林馆,当时很多人对此表示不屑和嘲讽。

袁聿修,字叔德,是陈郡阳夏人。他老爸是魏国的中书令袁翻,他跟的是他叔父袁跃。七岁就没了爹妈,但他待人接物规矩得很,看着跟个大人似的。九岁的时候,州里就请他当主簿了。他这个人啊,性格沉稳,很有见识,清心寡欲,从不跟别人争抢,就连尚书崔休都对他赞赏有加。魏太昌年间,他当上了太保开府西阁祭酒。十八岁的时候,就当上了本州的中正。没多久又兼任了尚书度支郎,后来还当过五兵左民郎中。到武定年间末期,他成了太子中舍人。天保初年,升任太子庶子,同时兼任博陵太守。几年下来,政绩显著,远近都称赞他。八年后,又兼任太府少卿,接着又升任大司农少卿,然后又当上了太常少卿。皇建二年,他母亲去世,他辞官回家守孝。没多久,朝廷又让他回去上班,还加封他为冠军将军、辅国将军,让他当吏部郎中。没过多久,他又升任司徒左长史,还加封骠骑大将军,同时兼任御史中丞。

这会儿,司徒录事参军卢思道偷偷从国库里借了四十万钱,娶太原王乂的女儿当老婆。问题是,王家女儿之前已经跟陆孔文礼定亲了!袁聿修作为卢思道的上司,又是国家的监察官,明知道这事儿却没弹劾他,结果被批评,丢了御史中丞的官儿。后来,他又被调到秘书监当监。

话说在皇帝天统年间,皇上点名让赵郡王睿他们一起商量制定五礼(原文:天统中,诏与赵郡王睿等议定五礼)。后来,我被任命为信州刺史,这可是我的家乡啊,当时大家都觉得很荣耀。(原文:出除信州刺史,即其本乡也,时人荣之。)

我当官清廉公正,治理地方井井有条,不张扬,也不多说话,就能把事情办好。(原文:为政清靖,不言而治)从县长到老百姓,甚至包括孤儿寡妇,都对我非常满意。(原文:长吏以下,爰逮鳏寡孤幼,皆得其欢心。)到了武平年间,御史大人们开始巡查各州,梁州、郑州、兖州、豫州这几个地方挨着,四处都是被弹劾的官员,可是御史们愣是没来信州,可见我当时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。(原文:武平初,御史普出过诣诸州,梁、郑、兖、豫疆境连接,州之四面,悉有举劾,御史竟不到信州,其见知如此。)

卸任回京的时候,老百姓们,不管男女老少,都来送我,一路塞满了人。(原文:及解代还京,民庶道俗,追别满道)好多人拿着酒肉干粮,哭着送别我,都想送我一段路。(原文:或将酒脯,涕泣留连,竞欲远送。)天气太热了,我怕他们太辛苦,就经常叫他们别送了,还请他们喝点酒,表示感谢,让他们回去。(原文:既盛暑,恐其劳弊,往往为之驻马,随举一酌,示领其意,辞谢令还。)

回到京城后,信州老百姓郑播宗等七百多人,一起请求为我立碑,还捐献了几百匹布,请中书侍郎李德林写碑文,来歌颂我的功德。(原文:还京后,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,敛缣布数百匹,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。)这件事上报朝廷后,皇上批准了。(原文:府省为奏,敕报许之。)没多久,我就被任命为都官尚书,还兼任本州中正,后来又升任吏部尚书、仪同三司,最后顺利上任尚书。(原文:寻除都官尚书,仍领本州中正,转兼吏部尚书、仪同三司,尚书寻即真。)

聿修这个人啊,为人平和温润,为人处世很有规矩,从来不逾矩。他出身名门望族,在清华任职期间,大家都看好他,觉得他前途无量,将来能当大官。在郎署工作的时候,跟赵彦深同在一个衙门,赵彦深当时是水部郎中,两人因此成了朋友。后来赵彦深因为一些原因被免职了,生活很艰难,聿修还经常去看望他,保持着朋友间的联系。后来赵彦深重新被启用,对聿修的帮助铭记于心,虽然他的才能确实不错,但能重新得到重用,也多亏了聿修当初的帮助。后来聿修自己当了吏部尚书,也算是凭本事和名望得来的。

一开始,冯子琮当了仆射兼管选官,他家里的婚丧嫁娶事特别多,聿修经常笑话他,跟别人说:“冯公忙着操办婚事,一天到晚都没空。”结果轮到聿修自己当选官的时候,也避免不了这些应酬,大家觉得这都是官场上的无奈啊。聿修做官很清廉,当时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。在魏、齐朝的时候,很多台郎都免不了收受贿赂,可聿修在尚书省干了十年,一次升酒的礼物都没收过。尚书邢邵跟聿修关系很好,经常在衙门里开玩笑,还叫聿修“清郎”。大宁年间,聿修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出使巡查各省,顺便考察官员的政绩。他路过兖州的时候,邢邵正担任兖州刺史,两人分别后,邢邵派人送礼给他。聿修拒收了礼物,还给邢邵写了封信说:“今天我路过这里,要是收了您的礼物,就显得不妥当了,这就像‘瓜田李下’一样,古人很忌讳这些,多说多错,就像防洪一样,要小心谨慎,希望您能理解我的苦衷,别见怪。”邢邵也欣然接受了他的解释,回信说:“一时兴起送的礼物,也没多想,我老糊涂了,没考虑周全,感谢你理解,我心里一点芥蒂都没有。你以前是‘清郎’,现在又成了‘清卿’了!”

等到聿修在吏部任职的时候,朝政混乱,如果得罪了权贵,很快就会倒霉,即使他清白自守,也避免不了被人请托的麻烦。

齐朝灭亡后,他投奔了周朝,被授予仪同大将军、吏部下大夫的官职。大象年间,他被任命为东京司宗、中大夫。隋朝开皇初年,他被加封仪同,升任东京都官尚书。东京废除后,他回到朝廷,又担任都官尚书。两年后,他出任熊州刺史。不久后去世,享年七十二岁。他的儿子知礼,在北周武平年间担任仪同开府参军事,隋朝开皇年间担任侍御史,后来历任尚书民部考功侍郎。大业初年,他在太子中舍人任上去世。

史书上记载说:崔彦玄家世显赫,德行高尚,祖上光荣,他也没有丢脸;卢詹为人仗义疏财,喜欢出谋划策,抱负远大;阳仆射官位显赫,威望很高,是当时大家公认的领袖人物;袁尚书为人清正廉洁,凭着才能和本事得到重用;他们和阳斐、卢潜一样,都是当时朝中难得的好官。

齐朝后期,朝政大权落入奸佞小人手中,幸好有这几位大人在维护社会风气和礼教,不然的话,国家根本就会被他们搞垮,礼崩乐坏,社会秩序彻底崩溃,那还得了!

赞扬他们的诗句是:正是这几位大人啊,无论宠辱都能坦然处之,不阿谀奉承,也不骄傲自满,在世风日下的时代,他们就像定海神针一样,稳坐钓鱼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