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暹,字季伦,是河北安平人,是汉朝尚书崔寔的后代,他们家在北方地区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。他爸爸崔穆做过州主簿。崔暹年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,因为避乱去了渤海,投靠了高乾,还把妹妹嫁给了高乾的弟弟高慎。后来高慎当上了临光州刺史,就推荐崔暹当他的长史。之后,赵郡公高琛镇守定州,又聘请崔暹当开府谘议参军。
跟着高琛去晋阳的时候,高祖皇帝跟他聊得很投机,就让他兼任丞相长史。高祖皇帝要起兵进军洛阳,临走前把后方事务都托付给了崔暹,让他协助高琛处理。高祖皇帝对他说:“咱们男人之间的知遇之情,不在于时间长短。现在军务紧急,留守的工作非常重要,我弟弟年纪轻,还不懂这些事情,以后所有的事情,都拜托你了。”两个人握着手,说了好几遍感谢的话。后来,崔暹升任左丞、吏部郎,负责制定《麟趾格》。
崔暹跟皇帝的关系越来越好,他很擅长推荐人才。他跟皇帝说邢邵这个人很适合担任府僚,并且负责机密事务。世宗皇帝因此召见邢邵,非常器重他。结果邢邵却在背后说崔暹的坏话。世宗皇帝很不高兴,对崔暹说:“你说邢邵能力很强,而邢邵却一直在说你的坏话,这真是个糊涂人啊!”崔暹回答说:“邢邵说我的坏话,我说邢邵能力强,这些都是事实,我并不介意。”后来高慎叛乱,跟崔暹有矛盾,高祖皇帝想杀了他,是世宗皇帝才把他救了下来。武定年间初期,崔暹升任御史中尉,他挑选了毕义云、卢潜、宋钦道、李愔、崔瞻、杜蕤、嵇晔、郦伯伟、崔子武、李广这些人做御史,当时的人都说他很会识人。
世宗皇帝想让崔暹露露脸,在朝臣们都在场的情况下,让崔暹昂首阔步地走进来,有两个官员拉开他的衣襟,世宗皇帝则起身相迎。崔暹没有让座,坐下后,酒过两巡,就告辞了。世宗皇帝说:“我这里只有简单的饭菜,希望您能多留一会儿。”崔暹说:“我刚接到命令,要去御史台检查工作。”说完就离开了,世宗皇帝还下台阶送他。十几天后,世宗皇帝和大臣们去东山游玩,在路上遇到了崔暹,前面骑马的人不小心被仪仗队红色的棍棒打到,世宗皇帝赶紧勒马躲避。
崔暹告发了尚书令司马子如,还有尚书元羡、雍州刺史慕容献,又弹劾了太师咸阳王坦和并州刺史朱浑道元,罪名列得清清楚楚,这些人最后都被免了官。其他被处死或罢官的官员更是数不胜数。
高祖给邺城的各位大臣写信说:“崔暹以前在我弟弟当定州长史的时候就跟着他做事了,后来我儿子当了开府谘议参军,又升迁到左丞吏部郎,我其实还不清楚他的能力。他刚到御史台任职,就敢这样大张旗鼓地弹劾官员。咸阳王和司马令都是我以前在老家就认识的普通人,关系亲密,这两个人犯了错,我都没办法救他们,你们以后做事可得小心点啊!”
高祖回到京城,一大群官员在紫陌迎接他。高祖握着崔暹的手,感谢他说:“以前朝廷难道没有执法官员吗?为什么天下贪官污吏这么多,却没有人敢弹劾他们?你身为中尉,一心为国,不怕那些权贵,结果让天下内外都清廉起来,大家都遵守法令。冲锋陷阵的将领,有的是;敢于秉公执法的官员,现在才终于见到!你现在的荣华富贵,都是你自己争取来的,我和我儿子高欢,都没法报答你。”高祖赏赐了崔暹一匹好马,让他骑着马跟着自己走,边走边聊。崔暹下拜谢恩,马受惊跑了起来,高祖赶紧扶住他,还把缰绳递给他。
魏帝在华林园设宴,对高祖说:“自从我登基以来,朝中大臣、地方官吏,各部门官员,贪污腐败的太多了,都欺压百姓。朝中有人敢于秉公执法,直言不讳地弹劾官员,甚至不避亲戚,你能不能劝他喝一杯酒啊?”高祖走到魏帝面前,跪下说:“只有御史中尉崔暹一人。我一定遵照您的旨意,敬他一杯酒,并且把陛下赏赐我的东西,一千匹布,请求退还给陛下。”魏帝说:“崔中尉执法严明,社会风气也因此好转了。”崔暹谦虚地说:“这是陛下您教化有方,还有大将军高澄的鼓励和支持。”世宗高欢私下对崔暹说:“我尚且害怕元羡,更何况其他人呢!”从此,崔暹的威名越来越盛,朝野上下没有人不敬畏他。
高祖皇帝驾崩,还没发丧呢,世宗皇帝就提拔崔暹当了度支尚书,还兼任了仆射,可见对他有多信任,把重要的任务都交给他了。崔暹心里装着国家大事,把天下安危当成自己的责任。世宗皇帝生活奢侈,动不动就杀戮大臣,说话做事有时也挺不得体,崔暹每次都严肃地劝谏他,世宗皇帝也因此有所收敛。有一次,关押了几百个犯人,世宗皇帝都想把他们全部处死,催着文书官写处决文书。崔暹故意拖延时间,没按时上报,世宗皇帝气消了,那些犯人最终都免于一死。
崔暹做官以来,每天都很晚才回家。一大早起来就和兄弟们一起问候母亲的起居,晚上要亲自尝尝饭菜,看看母亲睡了没有,之后才去会见亲朋好友。他一辈子都不管家务事。魏国和梁国关系友好,达官贵人都派人跟着使臣去进行贸易,崔暹却只托人求取佛经。梁武帝听说后,专门让人抄写佛经,还用幡花、赞歌等送到他的馆舍。然而,他也有个毛病,就是喜欢夸夸其谈,开玩笑没个分寸。他暗中让沙门明藏写了《佛性论》,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,在江淮地区传播。他儿子达拏十三岁的时候,崔暹就让儒生权会教他讲解《周易》中的“两字”,然后又聚集朝中大臣和名流,让达拏登上高座讲解《周易》。赵郡人眭仲让阳屈服于崔暹,崔暹很高兴,就提拔他做了司徒中郎。邺城的人们因此就说:“讲两句《周易》就能当上中郎”。这些都是崔暹的缺点。
显祖皇帝刚继承皇位,司马子如等人抓住旧怨,说崔暹罪行严重,应该惩罚他。高隆之也建议皇帝应该宽松法网,减少苛刻的刑法,罢免崔暹,这样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。显祖皇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。等显祖皇帝登基后,那些诽谤崔暹的人还是没消停。皇帝就命令都督陈山提等人搜查崔暹的家,结果发现他家非常贫穷,只搜到高祖、世宗皇帝和崔暹之间往来的书信一千多张,大多是讨论国家大事的。皇帝看到这些信后非常赞赏他。但还是没能堵住悠悠众口,于是就把崔暹流放到马城,白天让他挑土服役,晚上把他关进地牢。一年多以后,有个奴仆告发崔暹谋反,把他押解到晋阳,结果查无实据,就把他释放了,还安慰了他一番。不久之后,崔暹被提升为太常卿。皇帝对群臣说:“崔太常清正廉洁,天下无双,你们都比不上他!”
一开始,世宗皇帝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暹王(崔暹)的儿子,但是世宗皇帝突然去世了,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。后来,有一天,显祖皇帝在宣光殿设宴,好多达官贵人的孩子都在场。显祖皇帝挨个跟他们聊天,就在宴席上亲笔写信给暹王,信里说:“您儿子达挐,真是个有才华有学问的人啊!我亡兄的女儿乐安公主,还是魏朝皇帝的外甥女,内外都对她很尊重,比我的其他妹妹都好得多,我想完成我哥哥当初的愿望。” 于是,就把公主嫁给了达挐。天保年间,达挐当上了右仆射。显祖皇帝曾经跟身边的人说:“崔暹劝我少喝酒,可是我喝酒又有什么妨碍呢?” 常山王私下跟暹王说:“皇上有时候喝多了,太后都劝不住,我们兄弟俩都闭口不言,只有仆射您敢直言进谏,内外都非常感激您。” 十年后,暹王因病去世了,皇帝抚摸着他的灵柩痛哭,还追赠他开府的官职。
达挐为人温和善良,谨慎小心,很有见识和学问,年轻时做过司农卿。后来投靠了周朝,结果因为谋反被杀头了。天保年间,显祖皇帝曾经问乐安公主:“达挐对你怎么样?”公主回答说:“我们彼此都很尊重,只是他家里人讨厌我。” 显祖皇帝把达挐的母亲叫进宫,杀了她,然后把尸体扔进了漳水里。齐朝灭亡后,达挐杀了公主为母报仇。
高德政,字士贞,是渤海蓚县人。他父亲高颢,曾经做过北魏沧州刺史。高德政从小聪明伶俐,仪表堂堂。显祖皇帝把他招为开府参军,让他掌管文书记录,对他非常亲近。高祖皇帝又提拔他做了相府掾,委以重任,后来又升迁为黄门侍郎。世宗皇帝继承皇位后,前往晋阳,显祖皇帝留在京城主持朝政,让高德政参与处理机密事务,对他更加信任。世宗皇帝突然暴毙,事情非常紧急,人心惶惶。那些有功劳的将领们认为继承皇位的大事非常重要,劝皇帝赶紧去晋阳。皇帝也犹豫不决,拿不定主意,半夜里召见了杨愔、杜弼、崔季舒和高德政等人,一起商议对策,最后决定由杨愔留守京城。
德政跟皇帝关系特别好,俩人啥话都聊。当时有个叫徐之才的散骑常侍和一个叫宋景业的馆客,他们懂天文图谶那一套,再加上杨子术也跟着起哄,一起劝皇帝禅位。德政更是死缠烂打地劝。皇帝没办法,就亲笔写信给杨愔,把这些人都劝他禅位的想法都写清楚了。
德政担心杨愔犹豫,就主动要求快马加鞭地赶去京城,说是有点别的事,其实就是为了跟杨愔好好沟通一下,争取杨愔的支持。结果德政还没到,皇帝就从晋阳出发,到了平城,把各位将军都叫来,宣布要禅位的事。将军们一听,都傻眼了,谁也不敢吭声。当时杜弼是长史,他偷偷地跟皇帝说:“关西那些人可是咱们国家的大敌,要是现在接受魏国的禅让,他们可能会打着正义的旗号,挟天子以令诸侯,咱们拿什么对付他们啊?”皇帝一听,就把杜弼叫来,还把徐之才也叫来一起商量。徐之才说:“现在跟咱们争天下的那些人,心里也都想当皇帝,就像市场上追兔子一样,谁抓到兔子,大家心里就都安定了。现在咱们先接受魏国的禅让,关西那些人自然就会消停。就算他们还敢造次,顶多也就是跟咱们争夺皇帝的位置。咱们应该抓住时机先下手为强,别到时候被人牵着鼻子走。”杜弼也说不出话来反驳了。
皇帝已经派人快马加鞭地往邺城送信,给太尉高岳、尚书令高隆之、领军娄睿、侍中张亮、黄门赵彦深、杨愔他们。高岳他们收到信,一路快马加鞭赶到高阳驿,皇帝派人跟他们说:“我知道各位的想法,不用来了。”只有杨愔来了,高岳他们都回去了。皇帝见大家意见不统一,又想起太后的话:“你父亲像龙一样,你哥哥像虎一样,他们都以臣子的身份终老,你凭什么想学舜禹那样禅让?这不是你的想法,是高德政教你的。”还有人说,周武王当初在盟津举行祭祀典礼,才开始革命,于是皇帝就回晋阳了。从那以后,皇帝就一直闷闷不乐。徐之才、宋景业他们天天在那儿算命看卦,说五月是应天顺人的好时机,德政也一直在劝。皇帝又派人把魏收找来,让他起草禅让的诏书、九锡的仪式以及劝进的奏章。
五月初,皇帝从晋阳出发了。之前在邺城处理政务时,德政上报了一些事情给皇帝,皇帝就让陈山提快马加鞭,把这些奏章和密信带给杨愔。大概的意思就是让他起草受禅的仪式典章,同时也要防范魏朝的诸位王爷。陈山提五月到达邺城,杨愔立刻召集了太常卿邢邵、七兵尚书崔忄夌、度支尚书陆操、詹事王昕、黄门侍郎阳休之、中书侍郎裴让之等人商议起草受禅仪式。过了六天,他们把魏国的太傅咸阳王坦等人集中起来,带进北宫,安置在东斋,等禅位仪式结束后再放他们回家。
皇帝刚出发到亭子前面,骑的马突然倒了,皇帝心里很不舒服,沉默了好久。到了平城,皇帝干脆就不想再走了。德政和徐之才苦苦劝说皇帝:“陈山提先去了,万一走漏了风声,事情可就办砸了!”于是皇帝就派司马子如和杜弼快马加鞭赶过去,观察一下情况。第七天,司马子如他们到了邺城,大家见事情已经板上钉钉了,谁也不敢说什么反对的话。第八天,杨愔把皇帝的意思传达给了魏国的襄城王旭,还有司空潘相乐、侍中张亮、黄门赵彦,让他们进宫奏事。魏孝静帝在昭阳殿接见了他们。旭说:“五行轮转,盛衰有常,齐王圣德昭著,天下归心,我们冒死上奏,希望陛下效法尧舜禅让。”魏孝静帝脸色一沉,说:“这事儿大家早就商量过了,我准备退位。”他又说:“既然这样,那得写个诏书。”中书侍郎崔劼说:“诏书已经写好了。”然后就把诏书交给杨愔,让他呈给魏孝静帝。诏书大概有十多条,都写得很清楚。魏孝静帝问:“把我安置在哪里?我该怎么走?”杨愔回答说:“北城另有馆舍,会准备好仪仗,按照惯例送您离开。”
魏孝静帝于是下了御座,走到东廊,吟诵了范蔚宗《后汉书赞》中的诗句:“献生不辰,身播国屯,终我四百,永作虞宾。”相关部门很快奏请送魏孝静帝离开。魏孝静帝说:“我想和家人告别,可以吗?”于是他进去和皇后妃嫔以及宫女太监们一一告别,大家都哭哭啼啼的。嫔妃赵国李氏诵读了曹植的诗句:“王其爱玉体,俱享黄发期。”魏孝静帝登上车驾,从万春门出去,长史赵道德陪侍在车中,百官在门外送别。然后,魏孝静帝被送到北城司马子如的宅子南边。皇帝到达城南驻地。受禅的那天,德政被任命为侍中,不久被封为蓝田公。七年后,他升任尚书右仆射,兼任侍中,食邑渤海郡。德政和尚书令杨愔一起处理政务,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。
显祖皇帝晚年,经常喝得烂醉如泥,做出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。高德政多次劝谏他,希望他能改过自新,走上正道。后来,皇帝召见高德政喝酒,高德政没去,直接当面劝谏,说:“陛下您之前还说要改过自新,现在却比以前更过分了,这国家怎么办?太后怎么办?”皇帝一听很不高兴。他还跟身边的人说:“高德政总是用他的精神来压迫我。”高德政很害怕,就装病躲到寺庙里去学打坐,想以此来躲避祸端。
皇帝问杨愔:“我很担心德政,他的病怎么样了?”杨愔知道高德政直言进谏,皇帝心里其实忌惮他。所以就说:“陛下要是让他去当冀州刺史,他的病自然就好了。”皇帝就同意了,高德政一看任命书,立马就站起来了。皇帝勃然大怒,把高德政叫来,说:“听说你病了,我给你扎针治治!”然后竟然亲自动手,用刀子扎他,血流了一地。接着又让人把他拖下去,砍掉了他的脚趾头。负责行刑的刘桃枝拿着刀子却不敢下手。皇帝走到台阶上,狠狠地责备刘桃枝:“你的脑袋马上就要落地了!”皇帝自己拿起一把大刀,就要下台阶动手。刘桃枝这才砍掉了高德政的三个脚趾。皇帝的怒气还是没消,把高德政关在了宫门口。当天晚上,宫门被打开,高德政被抬回家了。
第二天早上,高德政的妻子拿出满满四床的宝物,想用来贿赂别人。这时,皇帝突然来到高德政家里,看见这些宝物,大怒道:“我的府库里都没有这么多东西!”他质问这些宝物从哪里来的,原来都是高德政收受的贿赂。于是皇帝下令把高德政的妻子拖出去斩了。高德政的妻子跪地求饶,也被斩首,连他们的儿子祭酒伯坚也被一起杀了。高德政死后,显祖皇帝对群臣说:“高德政总是说应该重用汉人,消灭鲜卑人,这就是他该死的理由。他还教唆我杀掉那些权贵,我现在杀了他,也算是为那些权贵报仇了。”后来皇帝后悔了,追赠高德政为太保,他的嫡孙王臣继承了爵位。
崔昂,字怀远,是河北安平人。他爷爷崔挺,做过魏国的幽州刺史。崔昂七岁就成了孤儿,他伯父,吏部尚书崔孝芬曾经跟亲戚朋友说:“这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,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啊!”崔昂为人正直,不爱张扬,为人沉稳,很有见识和谋略,而且意志坚定,很难被撼动。他从小就喜欢学习诗词歌赋,并且很有文采。
后来,世宗皇帝广开幕府,把他招为记室参军,委以重任,把他当成心腹。世宗皇帝参与辅佐朝政后,又把他提升为开府长史。当时那些功臣将领的亲戚朋友们在京城里很放肆,干了不少坏事,尤其以孙腾、司马子如的家属最为嚣张。世宗皇帝秘密下令让崔昂用法律来整治他们,没过多久,朝野上下就变得规矩多了。之后,崔昂升任尚书左丞,同年又兼任度支尚书。尚书左丞和尚书同时担任,这在近代可是前所未有的事,崔昂是第一个,朝野上下都对他赞赏有加。
武定六年,甘露降落在了皇宫,文武百官都在显阳殿庆祝。魏帝问仆射崔暹、尚书杨愔等人说:“自古以来甘露这种祥瑞之兆,汉朝和魏朝都出现过多少次了?你们说说看,以前甘露降落的地方,以及它出现的缘由是什么?”然后魏帝又问崔昂,崔昂回答说:“根据《符瑞图》记载,如果帝王德行感天,就会有甘露降下。吉凶祸福,可不是光靠这些祥瑞就能预知的,所以《尚书》里说‘桑雉为戒’,其实开启了中兴之业,小鸟能孕育出大鸟,这还没听说过能带来什么福气呢。我希望陛下您虽然取得了成就,但千万不能就此止步不前啊!”皇帝听了这话,脸色变得严肃起来,说:“我并没有什么德行,怎么会出现这种祥瑞呢?”
齐受禅当上皇帝后,提拔他当了散骑常侍,还兼任了太府卿和大司农卿。这两个部门主管的都是国家财政和物资,工作那是相当繁重,大家都觉得很难搞定。可齐昂做事很有条理,方法得当,底下的人没敢耍花招,他经手的每一件事,看到的每一个细节,都处理得妥妥当当,朝廷上下都夸他公正廉洁。他还上书给皇帝,列举了横市(类似于当时的商业管理机构)里三百十四条浪费钱财的毛病,皇帝下令,按照齐昂的建议,赶紧研究解决办法。那一年,他还跟太子少师邢邵一起商定国家早期的礼仪制度,并且被封为华阳县男。
皇帝又下令让他删改法律条文,修改完善礼乐制度,让尚书右仆射薛琡等四十三个人在领军府一起讨论决定。皇帝还特意跟齐昂说:“要是那些人不同意你的意见,你就直接把情况报告给我。”齐昂笑着说:“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!”齐昂本来就勤奋谨慎,接到皇上的命令后,更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,认真地一条条审查修改法律条文,对照古今,进行增删,改动的地方差不多有七八成呢!后来,他又升迁为廷尉卿,掌管刑狱。齐昂为人清正严厉,一看到那些贪财的人就恨得牙痒痒,所以他审理案件非常严格,判决也比较严厉,当时的人觉得他有点过于严苛,不太宽容。
皇上到东山行宫,百官一起参加宴会,地点在升射堂。皇上把崔昂叫到御座前,说:“以前很多老臣都外放当州官了,我想在朝廷重用你,让你当个重要的官,别想着当刺史。你六十岁以后,我会让你回老家当官,中间那些州,恐怕不行。” 后来,九卿以上的大臣们在东宫陪皇上一起吃饭,皇上指着崔昂、尉瑾、司马子瑞对太子说:“这几位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,你一定要记住他们。”没过多久,皇上又在金凤台设宴,皇上挨个点评大臣,都说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,轮到崔昂时,皇上说:“崔昂是正直的大臣,魏收是很有才华的人,他们家人的过错,我都赦免了。”
天保十年,皇上册封崔昂为仪同三司,燕子献,百官列队参加仪式,崔昂就在队伍里。皇上特地把崔昂叫到御前,说:“我仔细考虑了,在朝中能约束百官,管理宫廷事务的,只有你崔昂一人了。”当天就加封他为兼任右仆射。过了几天,崔昂去面见皇上汇报工作,皇上对尚书令杨愔说:“我之前没直接给崔昂正职,是因为有人说他升得太快,想明年再给他正职。反正最终还是要给他正职,早晚有什么区别呢?就给他正任右仆射吧!”第二天,崔昂就正式被任命为右仆射。杨愔年轻的时候和崔昂关系不好,显祖皇帝驾崩后,杨愔就让崔昂免去了右仆射的职务,改任仪同三司。后来崔昂因为犯事被罢官。最终官至祠部尚书。
崔昂很有才华和见识,向来以正直刚强著称。但他也很会揣摩皇上的心思,讨皇上欢心,有时还会告发别人的隐私和错误,深得显祖皇帝的赏识和重用,皇上总是为他说话,别人根本说不上他的坏话。朝廷的规章制度、京畿地区的秘密案件,以及朝廷的大事,很多都交给他处理。他为人严厉,喜欢用鞭子打人,虽然受罚的人痛苦万分,但他却泰然自若。以前崔暹、季舒是他的靠山,后来高德政也成了他的后台,他经常仗势欺人,态度傲慢,因此不受名流的欢迎。他的儿子崔液继承了他的爵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