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元忠,是赵郡柏人县人。他曾祖父李灵,做过魏国的定州刺史,爵位是巨鹿公;他祖父李恢,做过镇西将军;他父亲李显甫,做过安州刺史。李元忠从小就立志要有所作为,而且以孝顺闻名。他继承了平棘子的爵位。魏国的清河王怿当上司空后,就请李元忠做士曹参军。后来清河王升任太尉,又再次邀请李元忠做长流参军。 清河王最后当上了太傅,接着又奉诏担任营建明堂的大都督,还把李元忠请去做主簿。李元忠粗通史书和一些阴阳五行、算术之类的学问,还会弹鼓筝,也喜欢射箭打弹弓,是个挺有想法的人。他母亲去世后,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。没过多久,相州刺史、安乐王鉴邀请他去做府司马,但李元忠因为正处于丧期,就坚决推辞了。

一开始,因为母亲年老多病,李元忠就专心研究医术,钻研了很多年,最后医术变得非常精湛。他为人仁慈宽厚,看到有人生病,不管对方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,都会尽力救治。他家本来就很有钱,家里的其他人经常在乡里放贷赚钱,李元忠却总是把借据烧掉,免除别人的债务。乡里人都非常尊敬他。魏孝明帝在位的时候,盗贼四起,清河郡有五百个士兵从西边戍边回来,路过南赵郡,因为道路被堵,就一起投奔李元忠。他们送来一千匹绢,李元忠只收了一匹,宰了五只羊款待他们,还派家里的奴仆带路,对他们说:“如果遇到贼人,就说这是李元忠送的人。”奴仆照做了,那些贼人果然都让开了路。

一开始,他被任命为南赵郡太守,因为太喜欢喝酒了,所以没什么政绩。后来洛阳城被攻破,庄帝被幽禁而死,他就辞官回家,暗中准备着做一番大事业。

高祖起兵东进的时候,他就主动去迎接高祖。他坐着简陋的车子,带着素琴和浊酒去见高祖,然后献上自己的计策,并表达了自己的忠心,高祖对他非常赏识。当时刺史尔朱羽生带兵占据州郡,他就先在西山聚集人马,然后和高祖的大军会合,一起抓住了尔朱羽生,把他杀了。之后,他被任命为殷州代理刺史。

中兴初期,他被任命为中军将军、卫尉卿。两年后,又升任太常卿、殷州大中正。后来因为他哥哥瑾年纪比较大,他就把大中正的职位让给了哥哥。不久之后,他又被加封为征南将军。武帝要娶皇后,就是高祖的长女,高祖就让元忠和尚书令元罗一起去晋阳迎接皇后。高祖每次在宴会上回忆往事,总是拍手大笑说:“这个人逼着我起兵呢!”还赏了他一匹白马。元忠开玩笑地对高祖说:“要是不让我当侍中,我就再找地方起兵!”高祖回答说:“起兵的地方多的是,我怕的是再也遇不到像您这样的老人家了。”元忠说:“正是因为这样的老人家难遇,所以我才不离开。”说着就捋了捋高祖的胡须,哈哈大笑。高祖也完全理解他的意思,对他非常器重。后来高祖送皇后回娘家,在晋泽打猎,元忠的马受惊摔倒,受了重伤,当时就死了过去,过了很久才醒过来。高祖还亲自去看望他。那一年,他被封为晋阳县伯,食邑五百户。后来因为一点小过错被罢官。

那时候朝廷内部矛盾重重,很多起义军都被猜忌和阻挠。斛斯椿等人觉得元忠对名利淡泊,也不把世事放在心上,所以不会招来猜忌,后来又兼任了中书令。

天平初年,他又当上了太常。后来被加封为骠骑将军。四年后,被任命为使持节、光州刺史。当时州里闹灾荒,百姓都饿得面黄肌瘦,他就上奏请求朝廷赈灾,等秋天再收税。朝廷批准了他请求,拨给他一万石粮食。但他觉得一万石粮食分给那么多人,每家每户也就只能分到几升而已,只是个虚名,根本解决不了问题,于是就自己拿出了十五万石粮食赈灾。事情办完后,他又上奏朝廷说明情况,朝廷嘉奖了他,并没有责怪他。兴和末年,他被任命为侍中。

元忠虽然位高权重,一开始却从不把公务放在心上,就喜欢喝酒听歌,基本上天天醉醺醺的,家里的事,大小他都不管。他家院子里种满了果树和药草,朋友来访,他总是热情款待,大家一起喝酒赏景。没事儿就带着弹弓和酒壶,在乡里四处闲逛,遇到聚会就参加,活得很潇洒自在。他经常跟手下的人说:“我年纪大了,精力也衰退了,做了这么久的官,也该让贤了。如果朝廷觉得我还有用,不能离开,那就让我去个清闲的岗位,让我安享晚年吧。”武定元年,朝廷任命他为东徐州刺史,他坚决推辞没接受。后来改任骠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

有一次,他进献给世宗皇帝一盘蒲桃。世宗皇帝回赠他一百匹上等丝绸,还给他写信说:“仪同三司的职位,位高权重,你为人正直清廉,无论是在外地任职还是在朝廷侍奉,都担任过重要的职务。可是你家里却贫困潦倒,连米缸都是空的,这难道不是因为你轻财重义,不贪图享受吗?我一直很欣赏你,对你赞赏不已,一直想好好奖赏你,却一直没有机会。这次你送来的蒲桃,我非常感动。我就用这百匹绢帛,来答谢你的高尚品德吧!”可见世宗皇帝对元忠的器重。

孙腾和司马子如曾经一起去看望元忠,看到他坐在树下,裹着被子对着酒壶喝酒,院子杂草丛生,屋里乱糟糟的。他们对彼此说:“想不到今天竟看到他如此贫寒啊!”元忠叫他妻子出来,只见她穿的衣服都很简朴。孙腾和司马子如互相看了一眼,叹了口气就走了,临走时送了很多米、绢和衣服,元忠收下后又分给了别人。三年后,元忠又兼任了卫尉卿。他就在这个职位上去世了,享年六十岁。朝廷下诏赠送给他五百匹丝绸和布匹,并追赠他为使持节、督定冀殷幽四州诸军事、大将军、司徒、定州刺史,谥号敬惠。

元忠年轻时要当官之前,曾经梦到自己拿着火把走到他父亲的坟墓里,半夜惊醒,心里很不舒服。第二天,他把这事告诉了他的老师,老师占卜后说:“这是大吉大利的预兆,意思是你的光辉能照耀你的祖先,最终会富贵显达。”他的儿子叫搔,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搔,字德况,从小就聪明伶俐,多才多艺,音乐、棋艺等等,都很精通。他还自己发明了一种乐器,叫做八弦琴,当时的人都夸他很有想法。他一开始在司徒府当个小官,后来升迁到河内太守,老百姓都很拥护他。之后又到中央当了尚书仪曹郎。天保八年去世了。

搔这个人啊,从小就聪明,各种才艺都懂,还会自己发明乐器,叫八弦琴,厉害吧?从一个小官做到河内太守,百姓都爱戴他,后来又进中央当官,可惜天保八年就去世了。

元忠的族弟密,字希邕,是平棘人。他爷爷伯膺,是魏国的东郡太守,死后被追封为幽州刺史;他爸爸焕,做过治书侍御史和河内太守,死后被追封为青州刺史。密从小就很有节操,尔朱兆造反的时候,他就暗中联系当地有势力的人,和渤海人高昂一起计划报复。后来高祖起兵,密就带兵响应,被授予并州刺史,封为容城县侯,食邑四百户。尔朱兆打到广阿,高祖就让密招募殷州、定州的五千兵,驻守黄沙、井陉两条道路。尔朱兆在韩陵战败后逃回晋阳,密跟着军队平定了尔朱兆的叛乱。高祖让薛循义代理并州事务,又任命密为建州刺史,后来又调任襄州刺史。他在州里待了十多年,非常擅长安抚边境,威信远扬。高祖还多次派人给他写信慰问,还送给他好马。后来侯景叛乱,诱骗密投降,给了他官职爵位。侯景失败后回朝,朝廷认为密虽然投降了侯景,但并非真心,所以没有治他的罪。天保初年,因为以前的功劳,被授予散骑常侍,恢复了容城县侯的爵位,后来去世了,死后被追封为殿中尚书、济州刺史。密为人正直,很有操守。他母亲长期生病,请了很多名医都没治好,他就认真学习医书,精通针灸用药,最后治好了他母亲的病。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医术,所以他也因为医术而闻名。他还在魏朝末年做过护军司马、武邑太守,天保初年做过司空长史,大宁、武平年间做过清河、广平两郡的太守,官至银青光禄大夫。齐朝灭亡后去世了。他的儿子道谦,武平年间做过侍御史;他的儿子道贞,做过南青州司马,后来被叛贼邢杲杀害,死后被追封为北徐州刺史。

元忠的族弟密,从小就很有担当,尔朱兆造反,他暗中联合其他人想报复。高祖起兵,他立马响应,立下不少功劳,官至刺史,还被封侯。后来侯景叛乱,他虽然投降了,但朝廷念及旧功,没追究他。他不仅是位好官,还是个好医生,他母亲生病,他学医治好了母亲的病,医术也因此出名。他一生为官清正,最后死后还被追封。他的儿子们也都在朝廷做官,只可惜一个儿子被叛贼害死了。

元忠宗人愍,字魔怜,长得又高又壮,跟一般人不一样。从小就有很大的志向,四十岁了,还没做过官,就喜欢招揽一些亡命之徒做朋友。孝昌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天下大乱,他就偷偷躲到林虑山里,观察形势变化。

后来鲜于修礼、毛普贤造反,朝廷派大都督长孙稚去讨伐。长孙稚早就听说过愍的名声,就把他请来当自己的副手。军队到了呼沱,叛军来进攻,长孙稚的军队打败了,愍就回家了。

安乐王元鉴担任北道大行台,到了邺城,因为叛军势力太强,没敢轻举妄动。他就派人去请愍,给他授予武骑常侍、假节、别将的官职,让他驻守邺城东城门。葛荣围攻信都,他的余党又南下抢掠,阳平以北的地区都落入贼军手中。元鉴命令愍带兵先锋去讨伐,还取得了一些战果。后来元鉴造反,愍就装病说自己得了暴风病,元鉴信以为真,所以愍就逃过一劫。

没过多久,大都督源子邕驻扎在安阳,大都督裴衍驻扎在邺城,一起讨伐元鉴。愍就抛弃了家小,跑到源子邕那里去了,后来又被朝廷征召到洛阳,被任命为奉车都尉,持节镇守汁河,担任别将。汁河在邺城西北,深山里,是并州和相州的交界处。因为葛荣南下逼近,所以朝廷派愍去镇守那里。葛荣派他叔叔乐陵王葛苌率领一万精兵去攻打愍,愍凭借险要的地形抵抗,葛苌没能攻打下来。

尔朱荣到了东关,愍就前去见他。尔朱荣想分散叛军的兵力,就让愍从另一条路去襄国,袭击叛军广州刺史田怙的军队。愍还没到襄国,葛荣就被抓住了。于是朝廷就封愍为建忠将军。把广平、易阳、襄国、南赵郡的中丘三县划为易阳郡,任命愍为太守,还封他为襄国侯。

永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假平北将军,持节,当郡大都督,后来又升迁为乐平太守。还没到任呢,洛阳就沦陷了,他带着手下的人马往西跑到石门山躲避。暗地里,他和幽州刺史刘灵助、高昂兄弟、安州刺史卢曹等人约定一起起兵。刘灵助战败了,他就带着人进了石门山。高祖起兵造反后,派人给他写信,邀请他一起干。他收到信后,带着几千人马去投奔高祖,高祖还亲自去迎接他。

之后,他被任命为使持节、征南将军、都督相州诸军事、相州刺史,还兼任尚书西南道行台、州都督。高祖让他带着原来的军队回到原来的驻地,还亲自送他一程。回到家乡后,他占据了马鞍山,依托险要的地形修筑营垒,招兵买马,壮大自己的实力。尔朱兆从井陉杀来,高祖在广阿打败了尔朱兆。他率领自己的军队驻扎在故城,以防备尔朱兆。相州平定后,他被调回邺城,担任西南道行台都官尚书,继续驻扎在故城。尔朱兆他们快要到了,高祖又让他去参与守卫邺城。

太昌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太府卿。后来又被外放到南荆州刺史、当州大都督。这个地方自从孝昌年间开始,老路就断了,以前的刺史都是走小路才能到达州府。他带领几千士兵,直接朝着悬瓠进发,从比阳重新开辟了旧路,边打边走,走了三百多里,沿途还设立了邮亭,南边的蛮族都乖乖听话了。梁朝派他们的南司州刺史任思祖、随郡太守桓和等人,率领三万步骑兵,还动员了边境的蛮族,包围了下溠戍。他亲自带兵出战,打败了他们。朝廷下诏书,给他加封车骑将军。他在州内修建水渠,灌溉了一千多顷水田,百姓都因此受益。后来他又调任东荆州,还被任命为骠骑将军、东荆州刺史、当州大都督,加散骑常侍。天平二年,他去世了。死后被追赠为使持节、定殷二州军事、仪同、定州刺史。

景遗他叔祖,从小就胆子大,又厉害,喜欢跟那些亡命之徒混在一起,经常干些抢劫的事儿,乡里乡亲都怕他。永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他哥哥,南巨鹿太守无为,因为贪污受贿被御史弹劾,关在了州监狱里。景遗带着十几个骑兵,假扮成朝廷使者,直接冲进州城,把哥哥劫走了!州里的军队追捕,愣是没抓到他。这事儿一出,景遗就出了名,成了个江湖侠客。

后来高祖在信都起兵,景遗就跑去投奔他了。高祖早就听说过景遗的大名,对他特别好。高祖还派景遗和元忠一起在西山起兵,然后跟大军会合,一起捉住了刺史尔朱羽生。因为这次立功,景遗被封为龙骧将军,昌平县公,食邑八百户。后来尔朱兆带兵来打仗,景遗又打仗很卖力,立了大功,升官了,成了使持节、大都督、左将军。太昌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他又被封为昌平郡公,食邑增加了三百户,还加官为车骑将军。天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他被派去当颍州刺史。没过多久,就被前任颍川太守元洪威给杀了。死后,朝廷追赠他侍中、殷沧二州军事、大将军、开府、殷州刺史的官职。他儿子伽林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卢文伟,字休族,是河北涿州人,家里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豪门望族。他父亲叫卢敞,是后伯假的后代。卢文伟从小就没了父亲,但他很有志气,读了不少史书,人缘也特别好,年轻的时候就受到乡里人的尊敬。后来州里把他招去当主簿。他38岁才考中秀才,被任命为本州平北府的长流参军。他给刺史裴俊出主意,说应该按照以前的办法修缮督亢陂,这样就能灌溉一万多顷田地,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。修缮督亢陂的大部分工作都交给了卢文伟负责。卢文伟不仅擅长工程管理,还自己掏腰包出力,因为他平时生活简朴,所以家底也因此变得殷实起来。

孝昌年间,朝廷又任命他兼任尚书郎中。当时行台常景想留他当行台郎中。后来北方战乱一起,卢文伟在范阳城里储存了很多稻米,那会儿正闹饥荒,他把粮食都拿出来救济乡亲,更赢得了乡里人的拥戴。没过多久,他被杜洛周抓走了。杜洛周失败后,他又投靠了葛荣,葛荣失败后,他才回到家。这时韩楼占据了蓟城,卢文伟就带领乡亲们守卫范阳,与韩楼对抗。后来,人们推举卢文伟代理范阳郡的事务。他守卫范阳两年,和士兵们同甘共苦,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救济穷人,大家都对他感激涕零。

后来,尔朱荣派将军侯深去讨伐韩楼,韩楼被平定了。因为有功,卢文伟被封为大夏县男,食邑二百户,还被任命为范阳太守。侯深随后驻守范阳。尔朱荣被杀后,卢文伟知道侯深这个人靠不住,就骗他去打猎,然后关门把他拒之门外。侯深措手不及,只好逃到中山去了。

庄帝死了,文伟和幽州刺史刘灵助一起商量着造反。刘灵助攻下了瀛州,留下文伟处理政务,自己带兵去打定州,结果被尔朱荣的手下侯深打败了。文伟一看情况不妙,赶紧放弃瀛州,逃回了自己的郡里,然后和高乾邕兄弟几个互相勾结着。

后来高祖到了信都,文伟就派儿子怀道去送信,表示自己真心归顺。高祖很高兴,接受了他的投降。中兴初期,文伟被任命为安东将军、安州刺史。当时安州还没安定下来,他就一直待在军队里,负责幽州的事务,官职也升到了镇军将军、正刺史。 那时候安州刺史卢曹也跟着刘灵助一起造反,结果失败了,就占据了幽州投降了尔朱兆。尔朱兆还让他继续当刺史,死守着城池不肯投降。文伟进不去幽州,就在自己的郡里办公,临时当起了州治。太昌初年,他被正式任命为安州刺史,后来官职一路升迁,最后当上了散骑常侍。天平末年,高祖让文伟负责东雍州的事务,后来又调他去青州。

文伟这个人花钱大手大脚,喜欢交朋友,很会笼络人心,喜欢做一些小恩小惠,所以走到哪里都挺受欢迎的。虽然他收受贿赂,但老百姓和官员们倒也没觉得特别苦。他虽然总是看起来钱不够花,但实际上积攒了不少家产,经常给达官贵人送礼,保持着良好的关系。兴和三年,文伟在州里去世了,享年六十岁。死后被追赠为使持节、侍中、都督定瀛殷三州军事、司徒、尚书左仆射、定州刺史,谥号孝威。

他的儿子文恭道,为人温和善良,很有文化。州里任命他当主簿。后来李崇北征,就让他当了开府墨曹参军。自从文伟占据范阳以来,一直战乱不断,文恭道经常帮着父亲防守。七兵尚书郭秀和文恭道关系很好,每次办事都推荐他,高祖也听说过他的名声。天平初年,文恭道被特别任命为龙骧将军、范阳太守。他在郡里也做了不少好事,比他父亲先去世了。死后被追赠为使持节、都督幽平二州军事、幽州刺史、度支尚书,谥号定。

子询是子家的后代,继承了祖上大夏男爵的爵位。他很有才学,写文章华丽而繁缛,是后辈中的佼佼者。后来考中了秀才,进京赶考。

李祖勋曾经宴请文人,皇上派一个小黄门去李祖勋他母亲那儿传话,说:“茹茹(突厥部族)都被打败了,为什么没有贺表?” 使者站在那儿等着回复。在座的宾客都纷纷写贺表,子询很快就写好了一篇。

后来朝廷进行大规模的官员任命和调动,当天就要上任。子询站在东止车门外,为二十多个人起草任命表,文章一气呵成,没有修改一个字,辞藻华丽,条理清晰,令人叹为观止。

祖先询祖刚继承爵位,被封为大夏男,当时朝中一些老前辈就说:“大夏刚刚建立啊。” 询祖回答说:“连燕雀都来祝贺了。” 天保年间末期,他因为职务关系被派去筑长城。他自认为很有才华,心里憋着一股闷气,于是故意打扮得像个卑贱的劳役人员,去见杨愔。杨愔说:“以前的旧臣都得到了安排,只有大夏男你还没安排差事。” 询祖大声说:“这是谁的责任!”

到了工地后,他写了一篇《筑长城赋》,大概意思是:“做板子用的是紫柏木,做杵用的是木瓜树,这材料和用途怎么这么不匹配呢?野草长得茂盛,沿着山岗生长,只要十步地里有一株芳草,其他的荆棘又有什么关系呢?”邢邵曾经开玩笑说:“你少年时才学出众,可是戴角的动物没有上齿,恐怕你不会长寿。”询祖回答说:“我刚听到这话的时候,确实很害怕,但看到丈人头发花白,心里才稍微安定了一些。”邢邵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和口才。

询祖很擅长辩论,喜欢评论人物,曾经跟人说:“我昨天东方还没亮的时候,路过和氏门外,就已经看到二陆(陆彦师、陆仁惠)和两源(卢文宗、卢那延),他们的身影像槐树柳树一样高大挺拔。”邢邵很推崇卢思道,认为询祖比不上他。询祖说:“看到那些飞不高的人,就借用他们的羽毛;知道那些能冲天而飞的人,就剪掉他们的翅膀。” 于是流言蜚语越来越多,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不好。长广太守邢子广评价二卢和询祖说:“询祖有祢衡的傲骨,思道则没有文举(孔融)的清高。”后来询祖有所收敛。他历任太子舍人、司徒记室,最终在任上去世。他留下了十卷文集,都流传了下来。

他曾经为赵郡王妃郑氏写过悼亡词,其中一首是:

“君王盛海内,伉俪尽寰中。女仪掩郑国,嫔容映赵宫。春艳桃花水,秋度桂枝风。遂使丛台夜,明月满床空。”

话说卢怀道这个人,性格比较轻浮,喜欢喝酒,而且有点儿好高骛远的意思。他凭借着祖上在范阳的功劳,当上了员外散骑侍郎。后来,文伟派他去给高祖皇帝递信。北魏中兴初期,他又升官了,当上了平西将军、光禄大夫。元象年间,行台薛琡推荐他去平州办事,后来又被征召到霸府。兴和年间,他又去汾州办事。卢怀道家里一直都有做善事的传统,高祖皇帝对他很器重,后来派他去乌苏镇城当都督,最后死在了任上。

他弟弟卢宗道,性格粗鲁,喜欢结交江湖豪侠。做过尚书郎、通直散骑常侍,后来去南营州当刺史。有一次,他在晋阳大摆宴席,宾客满座。中书舍人马士达看到他身边弹箜篌的歌女,说了一句:“这姑娘的手真白净细嫩啊!”卢宗道一听,竟然把这个歌女送给了马士达。马士达死活不肯要,卢宗道就让人把歌女的胳膊给卸了,马士达没办法,只好收下了。后来,卢宗道要去营州上任,在督亢陂召集乡亲们,杀牛设宴庆祝。有个以前的老学生喝醉了酒,说话有点儿不敬,卢宗道竟然让人把他沉到水里淹死了!后来,因为他的暴行被罢免了官职。

卢文伟的族人卢勇,字季礼,他父亲叫卢璧,曾经做过魏国的下邳太守。卢勇和他哥哥卢景裕一起读书的时候,他们的叔叔曾经说过:“卢景裕将来一定能凭借文才出人头地,卢勇则一定能凭借武功建功立业,我们家族的兴旺就靠你们兄弟俩了!”幽州叛乱的时候,仆骨那以卢勇为范阳王,当时他才十八岁。后来葛荣造反,又立卢勇为燕王。

义旗起事的时候,卢文伟曾召他,但他没答应。尔朱荣被灭后,他才去晋阳。高祖皇帝任命他为丞相主簿。当时山西闹饥荒,要从山东运送粮食,卢勇负责监督这件事,他要求所有运粮的车都必须装满,违反者就治罪。琅邪公主私下里租用了上千辆车,卢勇毫不留情地弹劾了她。公主向高祖皇帝告状,但卢勇坚持原则,毫不屈服。高祖皇帝对郭秀说:“卢勇这个人,威严不可侵犯,真是个正直的人啊!应该委以重任,怎么能只让他管运粮呢?”于是,卢勇被提升为汝北太守,后来又去陕州、洛州办事。

公元534年,朝廷的军队围困广州,打了好多天都没拿下。 那时候侯景在广州当行台,听说西魏的援军快到了,赶紧把手下将领们召集起来商量对策。 勇进(指杨勇)观察了一下战局,立马带着一百多骑兵,每人带着一匹备用马,行动起来。

到了大隗山,他发现西魏将领李景和率领的军队真的来了。 勇进很机智,他让人把好多旗子插在树上,把骑兵分成十队,吹着号角,气势汹汹地冲了上去。 结果,他活捉了西魏的仪同程华,杀了仪同王征蛮,还抢来了三百匹战马,一夜之间就凯旋而归了。 广州守将骆超一看这架势,赶紧开城投降了。 高祖(指北魏孝武帝)就让勇进负责管理广州的事情。

因为立了大功,杨勇被封为仪同三司、阳州刺史,派去宜阳镇守。 后来,韩木兰、陈忻这些叛乱的家伙老是来骚扰边境,杨勇带兵狠狠地打败了他们。 后来杨勇想回朝见皇帝,高祖皇帝还给他写了封信,信里说:“我把阳州交给你管,你只管安心睡觉,不用担心西南边境的事了。 以后就按朝廷的安排办事,别老上书奏报了。你的家人就留在州里住着吧,别让他们比你更早回京。” 武定二年(公元544年),杨勇去世了,他才三十二岁。 杨勇留下了五百匹马,还有六车盔甲武器,他都上交给朝廷了。 除了朝廷给的赏赐之外,皇帝还额外赏赐给他四千匹布绢。 死后,朝廷追封他为司空、冀州刺史,谥号武贞侯。

李义深,是河北赵郡高邑人。他爷爷李真,曾做过魏国的中书侍郎;他爸爸李绍宗,当过殷州别驾。李义深从小就博览经史,很有本事。一开始,他当了济州征东府功曹参军,后来官职一步步升到龙骧将军。高祖起兵的时候,李义深在信都投奔了他,被任命为大行台郎中。等到北魏中兴之后,他又被任命为平南将军、鸿胪少卿。后来,李义深看到尔朱兆势力很强大,就背叛了高祖,投奔了尔朱兆。尔朱兆死后,高祖竟然原谅了他,让他当了大丞相府记室参军。之后,他官职越升越高,做到左光禄大夫、相府司马,每个职位都干得很出色。

后来,他调到并州当长史。当时的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不太管具体事务,很多民政方面的事情都交给李义深处理,李义深处理得又快又好。之后,他又当上了大丞相司马。到了北魏武定年间,他被任命为齐州刺史,但是他贪财好利,收受了很多贿赂。北齐天保年间,他先去郑州办事,后来又调到梁州办事,接着被任命为散骑常侍,然后当了阳夏太守。结果,有人告发他在州里大肆敛财,他被免职,押送到梁州接受调查,还没查完呢,……

三年后,李义深在狱中病死了,享年五十七岁。他的儿子李騊駼,很有口才,做过尚书郎、邺县令,武平年间还兼任通直散骑常侍。他曾经被派去陈国,受到陈国人的称赞。后来,他又当了寿阳道行台左丞,结果和王琳等人一起被俘虏了。等到北周灭陈之后,他才逃回家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当上了永安太守,最后死在绛州长史任上。

李义深的另一个儿子李正藻,聪明能干。北齐武平年间,他做过仪同开府行参军、判集书省事。因为他的父亲李騊駼死在了陈国,李正藻就借口生病辞官,整天忧心忡忡,形容憔悴,吃住都像是在守孝一样,当时的人都非常赞扬他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先后做过尚书工部员外郎、盩厔县令,最后死在宜州长史任上。李騊駼的弟弟李文师,做过中书舍人、齐郡太守。李义深兄弟七个,大多有学问有抱负。他二弟李同轨,以儒学闻名;他六弟李稚廉,还有单独的传记记载。

我族弟神威,祖上很厉害!曾祖父是魏朝的中书侍郎,神威从小就很有风度,继承了家业,礼仪和学问也略知一二。他还特别喜欢音乐,自己写了一本《乐书》,差不多有一百卷那么厚。魏武帝(曹操)时代快结束的时候,他当上了尚书左丞。天保年间去世了,后来追赠为信州刺史。

史书上评价说:元忠(神威)本来就出身名门望族,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,为人处世方面口碑很好,不过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作为。等到庄帝(北魏孝庄帝)突然去世,那些胡人就开始专权乱政,那些有志气的读书人都盼望着勤王大军到来。后来高祖(北魏孝文帝)东征,神威的心愿终于实现了,一见到高祖的雄姿,就立刻献上全部忠诚,就像石头扔进水里一样,再也收不回来了,这可不是偶然的!他后来获得了功名,最终也能知足,进退有度,这一点值得学习。神威的父亲文伟在华州声望很高,很早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,在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之后,最终遇到了像高祖这样的英雄明主。虽然官职不算很高,但也算得上是辅助开国的大功臣。神威的祖父,词赋写得特别好,很早就名扬天下,可惜恃才傲物,太过张扬,京城的那些达官贵人们都很怕他那张能说会道的嘴。可惜他仕途不顺,年纪轻轻就去世了,如果他能活到老,成就肯定不可估量。

赞曰:晋阳、大夏,抱质怀文。蹈仁履义,感会风云。卢婴货殖,李厌嚣氛。始终之操,清浊斯分。义深参赞,有谢忠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