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明,是兰陵人,是梁武帝他大哥长沙王萧懿的儿子。在梁朝的时候,梁武帝对他特别宠爱。年轻的时候就担任过很多重要的官职,后来被封为浈阳侯。太清年间,他被任命为豫州刺史。梁武帝投靠了侯景之后,就下令萧明率领水陆两军的部队去攻打彭城,准备大举进攻。梁武帝还命令兖州刺史南康嗣王萧会理统帅各路军队,制定作战策略。萧明刚渡过淮河没多久,就被官军打败了,全军都被俘虏了。

魏国的皇帝亲自登上城楼,接见了萧明和其他将领,取消了他们的囚禁,把他们送到了晋阳。北魏的世宗皇帝非常礼遇萧明,对他说:“以前我们魏国和梁国和睦相处十多年了,我听说梁武帝信奉佛教,经常说把我和先王都当作佛祖来供奉,这说明梁武帝对我们魏国很友好。没想到他突然失信,导致了现在的战乱。自从我们出兵讨伐以来,没有一场战役打不赢,没有一座城池攻不下来,现在梁武帝想求和,并不是因为我们实力不如他。边境上的这些事情,我知道不是梁武帝的本意,一定是侯景违抗命令,挑拨离间造成的。你可以派使者去和梁武帝商议,如果梁武帝还记得先王之间的友谊,愿意重新和好,我绝对不会违背先王的意思,会把您和其他人一起释放回去。” 于是,魏国派人带着萧明的信去告诉梁武帝,梁武帝也写信来安慰北魏的世宗皇帝。

公元552年,西魏灭了梁朝。北周皇帝宇文觉下令立萧渊明为梁王,之前俘虏的梁朝将领湛海珍等人也都归顺了萧渊明,宇文觉还派上党王宇文涣率领军队护送他。那时候,梁朝的太尉王僧辩和司空陈霸先都在建邺,他们拥立晋安王萧方智为丞相。宇文觉给王僧辩和陈霸先写了诏书,但是王僧辩没理他。上党王宇文涣的军队进攻建邺,萧渊明又给王僧辩写信,两人一来一回地沟通了好几次,萧渊明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但王僧辩一开始就是不同意。

后来,上党王宇文涣攻破了东关,杀了裴之横,长江以南地区的人民都非常害怕,王僧辩这才向宇文涣请求接受萧渊明,并派船只去迎接他。宇文涣款待了梁朝的将士,还和萧渊明一起举行仪式,歃血为盟。就这样,萧渊明回到了建邺,北齐军队也开始反攻。侍中裴英率领卫队护送萧渊明进入建邺,萧渊明于是称帝,改元天成元年,并下令大赦天下,只有宇文黑獭和侯景的余党不在赦免之列。萧方智被立为太子,王僧辩被封为大司马。萧渊明还派他的次子萧章快马加鞭地赶到京都,向朝廷谢恩。这一年的冬天,陈霸先杀了王僧辩,重新拥立萧方智,并封萧渊明为太傅、建安王。陈霸先向朝廷上奏说王僧辩图谋叛乱,所以才将他诛杀。萧方智请求臣服于陈朝,永远做个藩属国,北齐派行台司马恭和梁朝在历阳议和。

第二年,朝廷下诏征召萧渊明。陈霸先表面上还称藩,说要派使者送萧渊明回朝,结果萧渊明却因为背上长了毒疮而死了。梁朝将领王琳在长江上与陈霸先对抗,北周皇帝宇文觉派兵护送梁朝永嘉王萧庄回国,让他继承梁朝的皇位。公元555年二月,萧庄从湓城渡过长江,三月,在郢州登基称帝,年号天启,王琳掌管军政大权,追谥萧渊明为闵皇帝。第二年,萧庄被陈朝军队打败,于是投降了陈朝,被封为侯爵。朝廷答应帮助他恢复梁朝,但最终没有做到。萧庄在萧渊明死的那天,在邺城饮酒后抑郁而死。

萧祗,字敬式,是梁武帝弟弟南平王萧伟的儿子。他从小就聪明伶俐,长得也好看。在梁朝的时候,被封为定襄侯,担任东扬州刺史。当时江南地区太平盛世,政治宽松,老百姓都懒散惯了,只有萧祗一个人做事认真严格,梁武帝对他很满意。后来,萧祗又升迁为北兖州刺史。太清二年,侯景围攻建邺。萧祗听说台城失守了,就赶紧逃到北魏去了。

武定七年,萧祗到了邺城,北魏文襄帝派魏收和邢邵去和他见面谈话。后来,萧祗历任太子少傅,领平阳王军事,还被封为清河郡公。齐天保年间,他被任命为右光禄大夫,兼任国子祭酒。这时梁元帝平定了侯景之乱,又和北齐恢复了友好关系,文宣帝想把萧祗他们送回南方。可是没多久,西魏攻占了江陵,所以萧祗就一直留在邺城,最后死在那里。死后,朝廷追赠他中书监、车骑大将军、扬州刺史的官职。

萧退,是梁武帝弟弟司空鄱阳王萧恢的儿子。他在梁朝的时候被封为湘潭侯,担任青州刺史。建邺城破后,他和堂兄萧祗一起投奔了东魏。齐天保年间,他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后来去世了。他的儿子萧慨,为人沉稳有礼貌,喜欢做好事,爱学习,擅长草书和隶书,在南方的士人中被认为是长者。他做过著作佐郎,还在文林馆当过待诏,最后死在司徒从事中郎的任上。

萧放,字希逸,跟着他父亲萧祗一起到了邺城。萧祗死后,萧放守孝,以孝顺闻名。他住的房子前面有两棵树,上面各住着一对乌鸦,每天中午以前,乌鸦都很温顺地在院子里吃东西,中午以后就不下树了。每次要离开的时候,它们就展开翅膀悲鸣,就像在哭泣一样。家人一直照顾它们,从没有间断过。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萧放孝心感动了上天。守孝期满后,萧放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。武平年间,他在文林馆当待诏。萧放喜欢诗歌和绘画,擅长丹青,因此在宫中经常翻阅书籍和近世的诗赋,还参与绘制屏风等杂物,得到了皇帝的赏识,官职也一步步升迁,最后做到太子中庶子、散骑常侍。

徐之才,是丹阳人。他爸爸徐雄,在南齐当官,做到兰陵太守,医术特别好,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气。徐之才从小就聪明过人,五岁就能背诵《孝经》,八岁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。有一次,他和堂兄徐康一起,去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家里听《老子》。周舍请他们吃饭,开玩笑说:“徐郎啊,你光顾着吃饭,怎么不认真听讲呢?”徐之才回答说:“我听说圣人都是先填饱肚子,再安心做事。”周舍听了非常欣赏他。

十三岁的时候,徐之才被选拔为太学生,对《礼记》和《易经》都掌握得不错。彭城人刘孝绰、河东人裴子野、吴郡人张嵊这些人,经常在一起讨论《周易》和丧葬礼仪,徐之才回答问题,就跟对答如流一样。大家都感叹说:“这真是个神童啊!”刘孝绰还说:“徐郎的相貌,跟班超一样,将来必成大器。”陈郡人袁昂当了丹阳尹,就请徐之才当主簿,处理政务,凡事都征求他的意见。

有一次郡衙失火,徐之才起来查看情况,半夜里没穿衣服,披着红色的手帕就跑出去了,被袁昂看见了。功曹(相当于县长)建议免了徐之才的职务,但袁昂很看重他的才能,就特地赦免了他。后来豫章王萧综到江都镇守,又任命徐之才为豫章王国的左常侍,后来又调任萧综的镇北主簿。萧综投降北魏后,军队溃散,徐之才退到吕梁,桥断了路也断了,被魏国的统军石茂孙给抓住了。

萧综投降北魏一个月后,就当上了司空。北魏允许萧综安葬他的部下,于是就打听到徐之才在彭城泗水一带,向魏帝汇报说:“徐之才医术高明,而且口才极好。”魏帝就下诏召见徐之才。孝昌二年,徐之才到了洛阳,被安排住在南馆,待遇非常好。他从祖的孙子徐践,请求让他回家。徐之才医术精湛,药到病除,而且博览经史,说话又很机敏,朝中的大臣都争着和他交往,为他赞扬。

武帝时期,封他为昌安县侯。天平年间,齐神武帝征讨晋阳,徐之才经常在内馆侍奉,待遇更好一些。武定四年,他从散骑常侍升任秘书监。文宣帝当了宰相后,大肆提拔和贬黜官员。杨愔觉得徐之才毕竟是南方人,不适合管理秘书监,就把他调任金紫光禄大夫,让魏收接替他。徐之才对此非常不满。

这位先生对天文和谶纬之学了解不多,他和馆里的客人宋景业一起研究吉凶,认为午年(公元557年)必然会有大的变革,于是就告诉了高德政。文宣帝听说后非常高兴。当时从娄太后到朝廷的勋贵大臣都认为关西地区是强大的敌人,担心他们会打着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旗号,所以反对提前禅让。只有这位先生说:“很多人追逐一只兔子,只有一人能捉到,其他人都会停下来。我们应该专注于巩固大业,怎么能学那些反复无常的人呢?”他还列举了大量的证据,条理清晰,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。文宣帝登基后,对他更加亲近。这位先生不仅医术精湛,而且率先倡导禅让,而且他为人诙谐幽默,说话无所顾忌,因此深得皇帝的宠爱。不久,他被任命为侍中,封池阳县伯。后来他看到文宣帝的政令越来越严厉,就请求外放,被任命为赵州刺史,但他并没有去上任,依然在宫中做着皇帝的弄臣。

皇建二年(公元570年),他被任命为西兖州刺史。还没等他上任,武明皇太后就病了,他为太后治病,很快就治好了,孝昭帝赏赐了他一千段采帛和四百匹锦缎。这位先生医术高明,虽然被外放,不久就被召回。他知识渊博,因此在方术方面也特别精通。大宁二年(公元571年)春天,武明太后再次生病。他的弟弟之范是尚药典御,奉命为太后诊治。宫中的人都叫太后“石婆”,因为民间忌讳这个称呼,所以改了称呼来压制这种说法。之范出来告诉他哥哥说:“童谣说:‘周里跂求伽,豹祠嫁石婆,斩冢作媒人,唯得一量紫綖靴。’现在太后突然改名,私下里觉得很奇怪。”他哥哥说:“‘跂求伽’是胡言乱语,早就过去了。‘豹祠嫁石婆’,哪有什么好事?‘斩冢作媒人’,只是说合葬的时候要自己挖坟。‘唯得一量紫綖靴’指的是得到四月,为什么呢?‘紫’字下面是‘系’字,‘綖’是熟的意思,应该在四月之中。”之范问靴是什么意思。他哥哥说:“‘靴’字是革旁加化,难道是久物吗?”到了四月一日,太后果然去世了。

有人脚后跟肿得厉害,好多医生都看不好。有个叫之才的人说:“这是蛤蟆精引起的病,是因为你坐船出海,把脚垂在水里造成的。” 病人说:“我确实做过这事。” 之才就剖开了两个蛤蟆,个头跟榆树的果荚差不多大。

还有一种情况,有人拿动物骨头当刀把玩,那骨头五颜六色的,特别漂亮。之才说:“这是骨瘤。” 一问才知道,这骨头是从古墓里找到的骷髅头盖骨上取下来的,有好几寸长,仔细看看,上面还有纹理,所以才拿来用。 之才见识广博,就是这样明察秋毫的。

天统四年,之才升官加爵,做到尚书左仆射,后来又调任兖州刺史,朝廷还特地给他配了一支仪仗队。之才医术高明,皇上经常召他进宫。 皇上武成帝沉迷酒色,身体状况时好时坏,曾经生过一场大病,他自己说,一开始看到空中有个五颜六色的东西,慢慢靠近了,变成一个漂亮的女人,离地好几丈高,亭亭玉立。一会儿工夫,又变成观世音菩萨了。之才说:“这是因为您纵欲过度,身体亏空造成的。” 他马上开了个方子,皇上喝了一剂药,感觉那个幻象离自己远了一些;又喝了一剂,幻象又变成了五颜六色的东西;喝了几剂药之后,病就好了。皇上每次犯病,就赶紧派人去追之才,之才的针灸和药方,药到病除,所以皇上经常派人去请他。到了秋天,武成帝病情稳定下来,不再发病了。和士开想按照顺序升迁,想把之才调回朝廷,因为之才本来就是朝廷的人,于是奏请朝廷把之才调回朝廷做刺史,让胡长仁做左仆射,和士开做右仆射。

到了十月,皇上又病了,跟和士开说:“真后悔把之才外放,害得我这么辛苦。” 当月八日,皇上派人快马加鞭去追之才。 皇上在十日驾崩了,之才十一日才赶到。 赶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,之才只好又回兖州上任。他在兖州任职期间,没有贪污受贿,但是不太懂法律条文,做事比较马虎随意。

五年冬天,新皇帝后主召之才回朝。尚书左仆射的职位空缺了,之才说:“这职位还是留给能治理好国家的人吧。” 武平元年,之才再次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。之才对和士开和陆令萱母子俩非常恭敬,这两家都得了重病,之才想尽办法照顾他们。因此,之才升任尚书令,被封为西阳郡王。祖珽当权后,把之才贬为侍中、太子太师。之才很生气,说:“祖珽这是在排挤我。” 祖珽眼睛有毛病,所以之才拿古代盲人乐师师旷来比喻他。

这位先生才华横溢,口才极好,记忆力超群,反应特别快,尤其喜欢说笑话、开玩笑,无论公事私事,只要人聚在一起,他总爱跟人打趣逗乐。郑道育经常开玩笑地叫他“老师兼上司”。这位先生就说:“既然做你的老师,又做你的上司,‘在三之义’(指君臣父子师友三者)我一下子占了两个。”他还嘲笑王昕的姓,说:“姓王,说起来就带个‘王’字,离狗字近了就狂妄起来,加个脖子和腿就成了马,加上角和尾巴就成了羊。”卢元明也拿他姓氏开玩笑,说:“你的姓氏没入谱,名字也是写错了,‘之’字应该写成‘乏’字才对。”他立刻反驳道:“你的姓,在‘亡’字旁就是作恶,在土字旁就虚伪,生儿子就成了俘虏,养马就成了驴。”

有一次,他和朝中官员一起郊游,远远看到一群狗在追逐嬉戏,大家就让他说说那些狗是什么品种。他脱口而出:“那是宋鹊,那是韩卢,那是追逐李斯往东跑的狗,那是驮着帝女往南去的狗。” 李谐在一次聚会上,故意喊他父亲的名字说:“你嗜好熊白(指熊白酒)吗?”这位先生漫不经心地说:“一般般吧。”又反问:“你这话说得合乎情理吗?”李谐一听,赶紧躲开了。路上碰到了李谐的外甥高德正,高德正问:“舅舅脸色怎么这么不好?”李谐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。高德正立刻回到宴会,不停地问熊白酒的事。这位先生对在座的人说:“这个人忌讳什么?”大家都不清楚。这位先生说:“活着的时候没人知道他的忌讳,死了以后也没人忌讳他,这有什么好问的?”

唐邕和白建当时权势很大,人们都说:“并州的唐邕和白建权势显赫。”这位先生对此不屑一顾。元旦那天,他对着唐邕和其他的小官吏祝酒说:“祝你们都能升官,做到像唐邕、白建那样。”又因为有个小官吏喜欢咬笔杆,他就拿着笔杆子走到元文(人名)面前,说:“借你个牙签用用。”他就是这样不拘礼节,放荡不羁。

他给好几个皇帝当过差,靠着会拍马屁讨得皇帝欢心。有一次,武成帝的儿子长了颗怪牙,他问遍了御医。当时主管医药的邓宣文实话实说,把牙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武成帝。结果武成帝大发雷霆,狠狠地打了邓宣文一顿。后来,他又去问那个御医,这次他却拍马屁说:“这是个智牙啊!长智牙的人聪明又长寿!”武成帝一听高兴坏了,赏了他不少东西。

当他做到仆射的时候,曾经跟别人说:“我在江东的时候,看见徐勉当仆射,朝中官员没有一个不夸他好的。现在我也当上了仆射,却没有人夸我,我还能活多久啊!”他老婆是魏广阳王妹妹,是他托文襄王求来的。和士开知道这事儿后,竟然勾引了他的老婆。他碰见和士开的时候故意躲开,还笑着说:“别跟年轻人计较。”他真是个心胸宽广的人啊!八十岁那年,他去世了,朝廷追赠他司徒公、录尚书事的官位,谥号文明。

他大儿子林,字少卿,官做到太尉司马。二儿子叫同卿,当了太子庶子。他总是感叹自己的两个儿子没什么学问,常常唉声叹气地说:“我真怕他们将来会像《广陵散》一样失传啊!”

他弟弟叫之范,也精通医术,很受重视,官做到太常卿,还特别准许他继承之才的爵位西阳王。后来到了周朝,被授予仪同大将军的官职。在开皇年间去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