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郡王琛,字永宝,是高祖的弟弟。他从小就擅长骑射,很有志气。高祖平定天下后,在北魏中兴初期,任命他为散骑常侍、镇西将军、金紫光禄大夫。琛在宫中侍卫,做事认真谨慎,总是以身作则,带头做好榜样。

太昌年间,他升任车骑大将军、左光禄大夫,被封为南赵郡公,食邑五千户。没多久又升任骠骑大将军、特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,官位越来越高。永熙二年,他被任命为使持节、都督定州刺史、六州大都督。琛为人诚恳,善于安抚百姓,提拔人才,名声很好。

后来,斛斯椿等人作乱。高祖打算亲征平叛,因为晋阳是根据地,所以留下琛负责后方事务,任命他为并、肆、汾大行台仆射,兼领六州九酋长大都督,朝廷在后方的政务都由琛来决断。天平年间,他被任命为御史中尉,秉公执法,敢于弹劾,毫不避讳,朝野上下都对他敬畏三分。

后来,因为牵扯到高祖后宫的乱事,高祖责罚了他,结果被打死了,那年他才二十三岁。死后,追赠他为使持节、侍中、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十州诸军事、骠骑大将军、冀州刺史、太尉、尚书令,谥号为贞平。天统三年,又追赠他假黄钺、左丞相、太师、录尚书事、冀州刺史,进爵为王,并在高祖庙中配享。他的儿子睿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小名须拔,他三岁就没了爹,从小聪明伶俐,特别受高祖皇帝的喜爱,养在宫里,让游氏做他的养母,恩宠就跟亲儿子一样。魏兴和年间,他继承了南赵郡公的爵位。到四岁的时候,他还没见过自己的亲妈,他亲妈是魏华阳公主。有个叫郑氏的,是睿的母亲的姑姑的女儿,也就是睿的表姐,有一天开玩笑跟睿说:“你是我的姨表兄弟,怎么反而认了游氏做娘?” 睿听了这话就开始打听自己的身世,然后就闷闷不乐,情绪低落。

高祖皇帝觉得很奇怪,怀疑他是不是生病了,想叫太医来看看。睿回答说:“我没病,我就是听说自己还有个亲妈,想见见她。”高祖皇帝很惊讶:“谁跟你说这些的?”睿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了高祖。高祖皇帝就让元夫人把睿的亲妈接到宫里来跟睿见面,睿跪下磕头,然后抱着头痛哭。高祖皇帝看着也很伤心,跟平秦王说:“这孩子天生就孝顺,我的其他儿子都比不上他。” 然后还为此停了朝一日。

睿小时候读《孝经》,读到“资于事父”这一句,就忍不住哭得泣不成声。十岁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了,高祖皇帝亲自送他到领军府,为他母亲发丧,高祖皇帝当时悲痛欲绝,哭得死去活来,左右侍卫都被感动了。三天三夜高祖皇帝不吃不喝。后来武明娄皇后和高祖皇帝费了好大的劲才劝慰了他。睿守孝期间非常尽心尽力,吃素念佛,瘦得皮包骨头,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。高祖皇帝还让常山王陪着他一起起居,日夜开导他。还特意吩咐左右的人不准给他送水,连漱口都不行,到了下午也不肯吃饭。所以高祖皇帝吃饭的时候总是叫睿一起。可见高祖皇帝对他有多么怜惜。高祖皇帝去世的时候,睿哭得吐血了。

等他长大要结婚了,脸上还带着悲伤的神情。世宗皇帝问他:“我给你娶了郑述祖的女儿,门第很高,你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,为什么这么不开心?”睿回答说:“我一直为失去母亲而悲伤,心里一直想着母亲,现在要结婚了,这种感觉更强烈了。”话还没说完,他就哽咽得说不下去了。世宗皇帝也为此感到同情和惋惜。睿平时很努力学习,经常很晚才休息。武定年间,他被任命为太子庶子。显祖皇帝即位后,他被封为赵郡王,食邑一千二百户,还被提升为散骑常侍。

话说这位睿,个子高高的,足足七尺,长得也相当帅气,平时就喜欢研究些官场上的事,而且特别会识人。他才十七岁,就当上了定州刺史,还加封了抚军将军、六州大都督,官职升得可真快!他上任后非常认真负责,抓贪官污吏,鼓励农业生产,还善待那些有才能的人,把定州治理得井井有条,大家都夸他是好官。三年后,他又升了官,当上了仪同三司。六年的时候,朝廷让他带着几万山东兵去修长城。

正赶上六月盛夏,天气热得要命。睿在路上,故意把遮阳的伞和扇子都撤了,跟士兵们一起吃苦受累。定州以前有个冰窖,每年都存冰。他的长史宋钦道见他这么冒着酷暑,就赶紧派人送冰来,一路快马加鞭。正赶上中午休息,天气热得不行,大家都受不了了,这时送冰的人到了,大家都觉得这冰真是及时雨啊!可睿却叹了口气说:“全军将士都在喝温水,我凭什么一个人喝冰水呢?我不是想学古代那些有名的将军,实在是于心不忍啊!”最后冰化了,他一口都没喝。士兵们都很感动,远近都称赞他。

之前修长城,那些民夫干完活就让他们自己回家了。那些身体壮实的都先走了,那些体弱的就被丢在山北,又饿又病,很多人都累死了。睿知道后,亲自带着部队把他们都接了回来,然后把他们安置好,分好营伍,派人监督管理,让强壮的照顾体弱的,找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就让他们休息,把多余的粮食分给缺粮的,最后活下来的有十三四分之一。

七年后,他又升官了,当上了沧州刺史,还兼管沧州、瀛州、幽州、安州、平州、东燕州六州的军事。八年后,朝廷把他召到邺城,又让他当了北朔州刺史,还兼管北燕州、北蔚州、北恒州三州以及黄河以西长城沿线的军事。他到任后,安抚新迁来的百姓,合理设置烽火台和守戍,内外防御都安排得井井有条,深得军民的爱戴。有些地方缺水,他就带领大家祈祷,然后挖井,一挖就出水,直到现在,那井还叫“赵郡王泉”。

话说九年的时候,皇帝去楼烦巡视,在行宫处理政务,之后又回到了晋阳。那时候,济南王(指李昞)作为太子监国,设立了大都督府,和尚书省一起处理政务,还开府设官。皇帝特别看重李昞的能力,就让他担任了侍中,并且代理大都督府长史。有一次李昞陪皇帝吃饭,皇帝随意地问常山王演等人:“以前有过像他这样的长史吗?我用他做长史怎么样?”常山王回答说:“陛下您关心国家大事,重视人才,提拔他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,退下来也委以重任,自古以来,还真没听说过这样的任用方式。”皇帝说:“我觉得这样安排挺合适的。”十年的时候,李昞升任仪同三司、侍中、将军、长史,爵位不变。不久又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、骠骑大将军、太子太保。

皇建初年,李昞到并州去处理政务。孝昭帝临终前,把李昞托付给世祖(指杨坚)。李昞迎接世祖到邺城,因为功劳被封为尚书令,另外还被封为浮阳郡公,兼任太史令、太子太傅,参与制定律令。又因为讨伐北狄的功劳,被封为颍川郡公。再次被任命为尚书令,代理大宗正卿。天统年间,追赠李昞的父亲琛为假黄钺,母亲元氏为赵郡王妃,谥号贞昭,华阳长公主的爵位不变,有关部门按照礼仪到墓前拜授。那正是隆冬时节,天气非常寒冷,李昞光着脚走,哭得死去活来,脸上都破了皮,还吐了好几升血。等他回来后,身体实在无法参加谢恩仪式,皇帝亲自到他府上探望。后来李昞被任命为司空,代理尚书令。

突厥曾经入侵到并州,皇帝亲自带兵出征,所有军队行动都听从李昞的指挥。因为功劳,李昞再次被封为宣城郡公。代理宗正卿,升任太尉,参与制定五礼。李昞长期掌管朝政,清廉正直,名声越来越大,渐渐地也招来了别人的忌恨,于是他就写了一本关于古代忠臣义士的书,叫做《要言》,来表达自己的志向。

皇上驾崩后,过了几天,睿宗和冯翊王李润、安德王李延宗以及元文遥一起上奏给小皇帝说:“和士开这个人不适合继续担任朝廷要职。”他们还把奏章递交给了太后。于是,和士开被外放为兖州刺史。太后说:“和士开以前一直为朝廷效力,想让他再留一百天。”睿宗态度坚决地拒绝了。几天之内,太后多次为此劝说睿宗。有个宫里的大太监,知道太后的密旨,对睿宗说:“太后都这么说了,您何必非要违抗呢?”

睿宗说:“我们国家大事当前,死都不怕,如果为了贪生怕死,让国家陷入混乱,那不是我的志向。况且,我接受了先皇的遗命,责任重大。现在皇上年纪还小,怎么能让奸臣留在身边呢?如果不坚持正义,我还有什么脸面面对苍天!”于是,他再次恳切地进言。太后命人斟酒赐给睿宗。睿宗正色道:“现在讨论的是国家大事,不是喝酒的时候!”说完就走了。

当天晚上,睿宗刚睡下,看见一个身高丈五(约五米),胳膊长达一丈多(约三米)的人,站在床前,用胳膊压着睿宗,过了很久,那人就不见了。睿宗心里非常害怕,坐起来独自叹息说:“大丈夫的命运,竟然落到如此地步!”他担心会被太后杀害,第二天想上朝的时候,妻子儿女都劝他别去。睿宗说:“自古以来忠臣都是不顾自身安危的,社稷安危才是大事,我应该以死报效国家,怎么能让一个妇人危及宗庙?再说和士开是什么东西,竟然如此嚣张跋扈,我宁愿为先皇而死,也不忍心看到朝廷陷入混乱。”

到了宫殿门口,又有人劝他:“殿下还是别进去了,恐怕会有危险。”睿宗说:“我对得起天,死了也没什么遗憾。”他进去后,太后又劝说他,但他态度更加坚决。出来走到永巷的时候,被士兵逮捕,押送到华林园,在雀离佛院,被刘桃枝勒死,时年三十六岁。大雾持续了三天,朝野上下都为他感到惋惜。一年后,朝廷下诏以王礼安葬他,但最终没有追封谥号。

子整,他老人家信守承诺,曾经担任过散骑常侍、仪同三司这些官职。他好学又自律,年轻的时候因为打猎从马上摔下来,伤了腰和腿,后来一直不能行走,最后在长安去世了。他同母弟弟惠宝很早就去世了,北魏元象年间,追赠惠宝为侍中、尚书令、都督四州诸军事、青州刺史。到了西魏天统三年,又再次追赠他为十州都督,封为陈留王,谥号文恭,由清河王岳的第十个儿子敬文继承爵位。

清河王岳,字洪略,是高祖(北魏孝文帝拓跋宏)的从父弟。他父亲叫翻,字飞雀,魏朝追赠他为太尉,谥号孝宣公。岳小时候家里穷困潦倒,没什么人认识他,长大后为人正直,长得也高大威猛,沉稳内敛,很有领导才能。一开始,岳家住在洛阳,高祖每次奉命到洛阳办事,都会住在岳家。岳的母亲山氏,曾经半夜起来,看见高祖的房间里发出光芒,偷偷地去看,结果发现并没有点灯,于是就把高祖移到另一个房间,结果又看到同样的景象。她觉得很奇怪,就跑去问算命先生,算卦的结果是《乾》卦的《大有》之象,算命先生说:“这是吉兆,《易经》上说‘飞龙在天,大人造也’,飞龙九五是帝王之卦,你的儿子将来贵不可言啊!”山氏回去把这事告诉了高祖。后来高祖在信都起兵,山氏听说后非常高兴,对岳说:“以前看到的赤色光芒的吉兆,现在要应验了,你赶紧去信都投奔他,一起商量大事!”岳于是就去了信都。高祖见到他,非常高兴。

话说北魏中兴初期,高岳先是被任命为散骑常侍、镇东将军、金紫光禄大夫,还兼任武卫将军。后来,高祖(孝文帝)在韩陵跟北方少数民族打仗,高祖自己带中军,高昂带左军,高岳带右军。结果中军打输了,敌人乘胜追击,高岳这时挺身而出,挥舞着旗帜大声呼喊,直接冲进敌阵,这才让高祖得以率领部队撤回,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,最终大获全胜。凭借这次战功,高岳升任卫将军、右光禄大夫,继续兼任武卫将军。

太昌年间,他又升任车骑将军、左光禄大夫,同时统领左右卫,还被封为清河郡公,食邑两千户。他母亲山氏也被封为郡君,他的女儿还被选入宫中侍奉皇后。那时候尔朱兆还在并州作乱,高祖准备去讨伐他,就让高岳留守京城,并把他提升为骠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天平二年,高岳又升任侍中、六州军事都督,不久后又加开府之职。高岳很会用人,提拔了不少当时有才干的人做他的下属,大家都觉得他选人很有一套。后来他又担任典书、侍学,接着被任命为使持节、六州大都督、冀州大中正。没多久又升任京畿大都督,之前六州的事务都归他管,现在都归京畿大都督管了。当时高祖在晋阳处理政务,高岳和侍中孙腾等人留在京城辅佐朝政。

元象二年,高岳的母亲去世,他因此辞去官职。高岳特别孝顺,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,母亲只要有点病,他就衣不解带地照顾,母亲去世后,他更是悲痛欲绝,瘦得不成样子。高祖对此非常担忧,每天都派人去安慰他。过了一段时间,高祖又让他复职。两年后,他又兼任领军将军。兴和年间,世宗(孝明帝)亲政,高岳被外放到地方担任使持节、都督、冀州刺史,侍中、骠骑、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依旧保留。三年后,他又调任青州刺史。高岳掌权时间长了,朝野上下都很敬畏他,后来他到青州、冀州任职,当地百姓都对他非常害怕。武定元年,他又被任命为晋州刺史、西南道大都督,因为戍守边疆有功,获得了“绥边”的美誉。后来高岳生病了,高祖下令让他回并州治病,病好之后,他又被派回原职。

高祖皇帝驾崩后,侯景造反了,世宗皇帝从征讨南梁回来,大家一起商量着怎么对付侯景。这时候,梁武帝趁机派他的贞阳侯明带着军队在寒山埋伏,利用泗水灌溉彭城,和侯景里应外合。岳将军统领各路军队南下,和行台慕容绍宗等人一起攻击侯明,大获全胜,当场活捉了侯明和他手下的重要将领胡贵孙,俘获的士兵和斩获的首级数以万计。侯景就带着他的军队跑到涡阳,和左卫将军刘丰等人对峙。岳将军回军追击,又打败了侯景,侯景只能一个人骑着马逃跑了。

六年后,因为立下的功劳,岳将军被任命为侍中、太尉,其他的官职不变,还另外被封为新昌县子。之后又升任使持节、河南总管、大都督,统领慕容绍宗、刘丰等人去讨伐王思政,地点在长社。王思政依仗城池固守,岳将军他们就引来洧水灌城。结果慕容绍宗、刘丰被王思政抓住了,关西还派兵来支援王思政,岳将军内外兼顾,防守得当,计策非常高明。城池三次差点被攻破。后来世宗皇帝亲自来到长社,在城下坚守几天,最终抓住了王思政等人。因为这次的功劳,岳将军又另外被封为真定县男,但是世宗皇帝觉得这是他自己的功劳,所以赏赐并不丰厚。

世宗皇帝驾崩后,显祖皇帝到晋阳抚慰军民,让岳将军在原来的官职上,再兼任尚书左仆射,继续镇守京城。天保初年,岳将军被晋封为清河郡王,不久又升任使持节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宗师、司州牧。五年后,又加封太保。南梁的萧绎被西魏军队逼得很紧,派使者来请求紧急援助。冬天,朝廷下令任命岳将军为西南道大行台,统领司徒潘相乐等人去救援江陵。六年正月,军队到达义阳,结果碰上江陵城已失守,于是就顺势南下,一直打到郢州,俘获了梁州刺史司徒陆法和,还攻克了郢州。岳将军先把陆法和送回京城,然后派仪同慕容俨驻守郢州城。朝廷得知江陵失守的消息后,就下令让岳将军班师回朝。

岳飞在讨伐寒山、长社,以及出兵随州、陆州的过程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,名声越来越响亮。但是,他为人比较奢侈,特别喜欢喝酒和玩乐,家里养着很多歌姬舞女,摆着豪华的酒宴,敲着钟鼓奏乐,那些王爷们都比不上他。

一开始,高宗皇帝的儿子高宗皇帝的儿子高孝恭(高归彦)从小就没了父亲,高祖皇帝(宋高宗)让岳飞抚养他。因为高孝恭年纪小,岳飞对他的照顾和礼数都很轻薄,不够重视。高孝恭心里记恨着这件事,但一直没说出来。等到高孝恭当上了领军,受到皇帝很大的宠信,岳飞以为他对自己感恩戴德,更加依赖他。没想到,高孝恭却暗中收集岳飞的罪证来陷害他。

岳飞在城南盖了一座宅子,在官署后面开了一条巷子。高孝恭就向皇帝告状说:“清河王(岳飞)建造宅邸,僭越了皇宫的规格,还修建了永巷,只是没有阙楼而已!”宋高宗一听就生气了,渐渐疏远了岳飞。

更糟糕的是,宋高宗召来邺城的一个女人薛氏进宫,而岳飞之前曾经让这个薛氏来过自己家,因为薛氏是他姐姐的朋友。皇帝就吊起薛氏的姐姐,用锯子锯死了她,然后栽赃给岳飞,说他奸污民女。岳飞辩解说:“我本来想娶她,但是觉得她轻浮,所以没用她,不是奸污!”皇帝更加生气了。

六年十一月,皇帝派高孝恭到岳飞的家里严厉斥责他。岳飞又惊又怕,不知道怎么办才好,几天后就死了,所以当时很多人议论纷纷,认为他是被皇帝赐毒酒毒死的。朝野上下都很惋惜,他死的时候才四十四岁。朝廷下令大鸿胪监护他的丧事,追赠他使持节、都督冀定沧瀛赵幽济七州诸军、太宰、太傅、定州刺史的官职,赐予黄钺,配给辒辌车,赏赐绢帛二千匹,谥号为昭武。

一开始啊,岳家跟太祖皇帝一起打天下,家里养着私兵,还存了不少武器装备,大概有一千多副铠甲。到了世宗皇帝快要驾崩的时候,岳家觉得天下太平了,就上表请求把这些私兵和武器上交给朝廷。世宗皇帝看重岳家是至亲,对他非常信任,就说:“叔父您就像我的心肝宝贝一样,是国家的中流砥柱,这些铠甲本来就是国家的资源,您有什么好犹豫的呢,直接交上来吧!” 到了文宣皇帝当政的时候,岳家也多次请求上交,皇帝还是没同意。等到文宣皇帝快要去世了,岳家又上表谢恩,同时请求把铠甲送进皇家的军械库。直到文宣皇帝下葬之后,朝廷才允许岳家上交这些武器。后来,岳家被追封,跟世宗皇帝一起在庙里接受祭祀。

后来,有个叫归彦的家伙造反了,世祖皇帝知道他以前就诬陷过岳家,就说:“清河郡的岳家忠心耿耿,为皇家鞠躬尽瘁,却被归彦这小人给毁谤,还离间了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!”于是,世祖皇帝抄了归彦的家,把归彦家上上下下几百口人,奴隶和自由民都赏给了岳家。过了一段时间,世祖皇帝又想起岳家的功劳,再次追封岳家为太师、太保,其他的爵位什么的也都没变。岳家的儿子岳劢继承了爵位。

岳劢,字敬德,从小就聪明伶俐,深受显祖皇帝的喜爱。七岁的时候,就被派去侍奉太子。后来,他被任命为青州刺史。上任那天,显祖皇帝特意嘱咐他:“你叔父以前在青州做官,政绩很好,所以派你去青州,要好好安抚百姓,别辜负了先人的好名声啊!”岳劢感动得流下了眼泪,回答说:“我年纪轻轻就得到这么高的职位,实在愧不敢当,虽然我会尽力而为,但还是担心自己无法继承先辈的功业。”皇帝说:“你既然能这么想,我就放心了。”没多久,岳劢就被追授为武卫将军、领军、祠部尚书、开府仪同三司。因为清河郡离京城比较近,所以他的封地被改成了乐安王。后来他又升任侍中、尚书右仆射,最后被外放到了朔州做行台仆射。

后主在晋州打败仗了,太后从土门道回京城,命令劢统领军队,保护太后的安全。那时候那些奸佞小人,也就是宫门守卫,依然横行霸道,欺压百姓,老百姓家里的鸡和猪,都被他们放鹰犬去抓来吃。劢抓住了仪同三司(相当于高级官员)苟子溢,想杀了他,杀鸡儆猴。太后下令才把他放了。

刘文殊偷偷地跟劢说:“苟子溢那些人,一句话就能决定别人的生死祸福,你这样对待他们合适吗?难道不担心后人骂你吗?”劢撸起袖子跟刘文殊说:“从献武皇帝开始,我们国家就一直重视士兵,把权力交给贤能的人,打仗的时候,从来没有失败过。现在西边的敌人已经打到并州了,很多高官都叛变了,这都是因为那些人专权乱政,导致内外离心,国家都快散架了!要是我今天杀了这些家伙,明天再杀一些,我也没什么好后悔的。我们王室的亲戚朋友,应该一起痛恨这些坏人,你居然还这么说,真是让人失望!”

太后回到邺城,周军的军队也陆续赶到了,大家都很害怕,一点儿斗志都没有,朝臣们纷纷投降,日夜不停地投降。劢就向后主建议说:“现在叛变的,大多是达官贵人,普通士兵还没怎么叛变。我们可以把五品以上官员的家属都抓起来,关在三台(指宫殿或高台),然后威胁他们说:‘要是打仗打输了,我们就烧掉三台。’这些人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,一定会拼命作战。而且,王师屡次北上作战,敌人轻视我们,现在我们背城一战,肯定能打赢,这可是上上策啊!”可是后主最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。

齐国灭亡后归顺了周朝,按照惯例被授予开府(高官职位)。隋朝的时候,他先后担任杨州、楚州、光州、洮州四州刺史。开皇年间去世。

史书上这么说:《易经》里说:“天地都遵循盈虚消长的规律,何况是人呢!”意思就是说,任何事情都有它发展的规律,顺应规律就能成功,违背规律就会失败。 大家都想治理好国家,那你就应该展现你的仁德去回应;如果小人当道,那你就应该节俭谨慎,避免与他们冲突。 你要是拿着个破地图,待在一个偏僻的地方,还想着要迷惑君主,违抗命令,那怎么可能成功呢?

赵郡因为和皇帝是至亲的关系,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。“跗萼之亲”啊,这担子有多重!你要是高傲自大,那国家社稷就危险了;你要是铲除奸邪,那国家就能太平,老百姓也能安居乐业。所以他坚持自己的操守,始终保持着忠贞的心,即使走在危险的路上也不怀疑,即使面临危机也不害怕。凭借着这份忠义,他最终消灭了那些坏人。 他要是能遇到像周成王那样英明的君主,那就能治理好天下;要是遇到像殷商那样昏庸的君主,那最终也会落得个不好的下场。 不然的话,国家就会衰败,这速度可真是快啊!

清河郡王参与国家大事,官至高位,出将入相,辅助皇帝成就了大业,就算汉朝的刘贾、魏国的曹洪,也比不上他的功劳。只可惜,天有不测风云,后来出现了一些过失,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功绩,只是说明他祖上有些过错罢了。

赞曰:赵郡王英勇伟岸,风范端正凝重。天道没有偏爱,人的命运各有不同。清河郡王功绩赫赫,足以治理国家。晚年的一些小过失,并不能算作败坏德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