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浑,字季初,是赵郡柏人县人。他曾祖父李灵,是魏国的巨鹿公。他父亲李遵,是魏国的冀州征东府司马,后来京兆王愉在冀州造反,害死了李遵。李浑因为父亲死于王事,被任命为给事中。当时天下各地战乱不断,他就借口生病,请求去青州做征东府司马。他和河间人邢邵、北海人王昕一起,带着年迈的母亲和妻儿,前往青州和齐地。没过多久,尔朱荣就攻入洛阳,达官贵人们都被杀害了。人们都认为李浑很有先见之明。永安年间初期,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。

普泰年间,崔社客在海岱地区造反,攻打包围了青州。朝廷下令任命李浑为征东将军、都官尚书,让他带兵前往救援。可是崔社客手下都是老兵,而且足智多谋,各城都各自坚守,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。当时大家意见不一。李浑说:“崔社客的军队是叛军的根本,围城已经超过了一个月了。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,很容易瓦解。如果我们挑选精兵强将,悄无声息地夜袭,直接冲到敌营,打他们个措手不及,很快就能把他擒获。只要捉住了崔社客,其他各郡就能不战而降。为什么要冒着酷暑去攻城,白白消耗兵力呢?”其他将领犹豫不决,李浑就决定亲自带兵行动。天还没亮,他们就到达了城下,叛军惊慌失措,四散逃窜,崔社客被活捉,随后被斩首送往洛阳。海边地区也恢复了平静。

后来李浑被任命为光禄大夫,兼任常侍,被派去梁国做使臣。梁武帝对他说:“伯阳之后代,时间越久反而越兴盛,赵郡李氏家族人才辈出,现在确实很多。常侍您曾经做过将领,现在又担任使臣,文武才能兼备,您真是这样的人才啊!”李浑出使回来后,被任命为东郡太守,后来因为贪污受贿被朝廷追究责任。世宗皇帝派武士把他押进宫里,李浑理直气壮地说:“将军您今天还讲究礼贤下士吗?”世宗皇帝哈哈大笑,就把他放了。

北魏天保年间,浑瑊被免去太子少保的职务。之后,邢邵担任少师,杨愔担任少傅,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很荣耀的事。浑瑊改任参禅,代替了仪注官的职务,并被赐爵泾阳县男,还参与了《麟趾格》的修订工作。没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海州刺史。

海州当地土著百姓起兵造反,一起攻打州城。州城里石头很多,却没有水井,城里的人只能喝海水。叛军切断了州城的补给路线。城里原本有个池塘,因为长期干旱已经干涸了,没想到有一天突然下大雨,泉水涌了出来,水流漫溢。叛军以为这是神迹,吓得立刻溃散逃跑了。浑瑊激励将士们,抓获并斩杀了叛军的首领。后来,浑瑊的妾室郭氏因为在州里干预政务,收受贿赂,被免官。不久之后,浑瑊去世了。

他的儿子浑湛,字处元,博览群书,文史兼通,继承了家里的良好风气。他担任太子舍人,兼任常侍,还曾作为副使出使陈国。他继承了父亲的泾阳县男爵位。浑瑊和他的弟弟浑绘、浑纬都曾作为正使出使梁国,浑湛又作为副使出使,因此赵郡的人们把他们家称为“四使之门”。

浑绘,字敬文,六岁的时候就主动要求上学,家里人因为当时的风俗忌讳,本想拒绝他,但后来还是同意了。他偷偷地利用伯姊的笔墨纸砚学习,没多久就通读了《急就章》。家里内外的人都觉得他非常人,认为他是个奇才。长大后,浑绘仪表堂堂,风度翩翩,神采奕奕。河间人邢晏是浑绘的舅舅,他和浑绘谈论学问,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,说:“你就像穿梭于云雾之间,又像面对着珠玉一样,你家的好运气,全靠这个外甥了!”齐王萧宝夤把他引荐到自己身边做主簿记室,负责管理文书,并把他当成宾客朋友一样对待。司徒高邕又把他辟为从事中郎,征召他到洛阳。

当时朝廷命令侍中西河王、秘书监常景挑选十位儒学大家,编撰《五礼》,浑绘和太原王乂一起负责军礼的编撰工作。魏静帝在显阳殿讲授《孝经》和《礼记》,浑绘和他的弟弟浑骞、裴伯茂、魏收、卢元明等人一起参与了记录和议论。浑绘擅长书法,尤其擅长传授书写技巧,他编写的文章和议论,简洁明了,值得一看。北魏天平初年,世宗皇帝任命他为丞相司马。每次早朝结束,文武百官都会聚集在朝廷,向皇帝汇报工作,皇帝总是让浑绘第一个发言,把他放在群臣之首。浑绘言辞清晰准确,举止优雅得体,听者无不肃然起敬。

话说北魏武定年间,高允被任命为常侍,出使南梁。梁武帝问他:“高相(高欢)现在在哪儿?” 高允回答说:“现在在晋阳,正忙着抵御边寇呢。” 梁武帝又问:“那些北方的黑獭(指北魏军队)是什么样的?高相又是怎么样的战略部署?” 高允说:“那些黑獭就像游魂一样在关中地区游荡,老百姓都恨透了他们,几年来灾害不断,百姓都盼着回家。丞相(高欢)的奇谋妙策是天下少有的,他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,伺机而动,一举攻破敌人的防线,指日可待。” 梁武帝听后连连称赞:“你说的太好了!”

后来,梁武帝和高允闲聊起来,谈到各自的家族渊源。有个叫袁狎的梁朝人骄傲地说:“我们家可是从黄帝那儿传下来的,姓氏排在十四个古老姓氏之列呢!” 高允笑着说:“你家虽然家世显赫,但咱们都能追溯到黄帝,千年之后,大家不都是同宗同源吗?” 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。 其他随行的魏国使臣都趁机向梁朝人推销货物,唯独高允保持清廉,不参与其中,梁朝人因此更加敬重他的高洁品德。

出使回来后,高允被任命为平南将军、高阳内史。高阳郡以前经常有猛兽出没,百姓深受其害。高允想修建围栏来解决这个问题,结果在和猛兽搏斗的过程中不幸身亡。大家认为这是他为民除害感动了上天,纷纷请求朝廷为他上报功劳,但他生前却没同意。后来,高祖(孝文帝)东巡到瀛州,在城西驻马良久,特意派人慰问高允:“我还在晋阳的时候就知道,在山东地区,只有你一个人真正为百姓着想。现在我亲眼所见,果然名不虚传。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种精神,你的功劳不会被埋没。”

河间太守崔谋仗着他弟弟崔暹的权势,向高允索要麋鹿角和鸰鸟的羽毛。高允回信说:“鸰鸟有六根翅膀,飞起来就能冲上云霄;麋鹿有四条腿,跑起来就能进入大海。我这个人能力有限,手脚笨拙,追不上飞鸟也赶不上走兽,更别提去讨好那些奸佞小人啦!” 当时,北齐文宣帝派崔暹选拔司徒长史,崔暹也推荐了高允,但最终没有成功,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高允回信的缘故。天保年间,高允被任命为司徒右长史。高允为人正直,从不阿谀奉承权贵,因此长期以来仕途坎坷,最终郁郁而终。

高允的族兄高公绪,字穆叔,性情聪慧,博览群书。北魏末年,他担任冀州司马,因生病辞官。后来朝廷征召他为侍御史,但他没有赴任,最终病逝。

公绪这个人啊,特别喜欢钻研那些玄学,对世上的事一点都不关心,所以发誓一辈子不做官。他尤其擅长研究阴阳五行和图谶那些东西。他曾经跟别人说过:“我每次看齐国的分野图,都觉得它的福气不多,这个国家的江山社稷,最终会在四七之年灭亡。” 结果齐国灭亡的那一年,距离天保元年正好过去了二十八年(四七=28)。公绪就一直隐居在家,没事就喜欢写书,写了《典言》十卷、《质疑》五卷、《丧服章句》一卷、《古今略记》二十卷、《玄子》五卷、《赵语》十三卷,这些书当时都挺有名的。

李玙,字道璠,是陇西成纪人,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五世孙。他父亲李韶,在魏朝的时候也很有名。李玙为人温文尔雅,很有见识和气度。他一开始当太尉行参军,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司徒右长史。等到朝廷迁都邺城的时候,他留在了原来的地方,负责管理宫里的仓库,后来又负责搬运宫殿庙宇的木材,因为他办事效率高,能力强,所以很受好评。后来他又升迁到骠骑大将军、东徐州刺史。卸任回乡后,他就说自己年纪大了,身体不好,不再追求做官了。齐朝受禅之后,追赠李玙为前将军,让他去圆丘参加祭祀典礼。李玙心里不愿意在两个朝代都做官,虽然因为以前的关系被征召,但他事情办完就立刻辞官,不再参与朝政了。天保四年,他去世了。

他的儿子有诠、韫、诵三个。老二韫品行不好。老三诵把女儿嫁给了穆提婆的儿子怀廆,因此官职一路高升,当上了临漳令,还做到仪同三司。老二韫和陆令萱的妹妹私通,被陆令萱告发后,反而被授予了太子舍人的官职。

我弟弟瑾,字道瑜,名字记载在《魏书》里。他的才华和见识都很出色,当时的人都称赞他。瑾有六个儿子,分别是产之、倩之、寿之、礼之、行之、凝之,个个都很优秀,很有前途。行之和兄弟们感情特别好,为人也很清高简朴,受到很多朋友的敬重。范阳的卢思道是他的姐夫,曾经写诗赞扬他:“水衡称逸人,潘杨有世亲,形骸预冠盖,心思出风尘。”当时的人都觉得这诗写得非常贴切。

我的堂弟晓,字仁略,是魏国的太尉虔的儿子。他博览群书,很有思想。一开始当了员外侍郎。后来尔朱荣要残害朝臣,快要动手的时候,晓的衣服帽子被老鼠咬坏了,所以没去,因此躲过了河阴之变。等到迁都邺城后,晓就住在清河,寄住在从母兄崔悛的家里。崔悛给了他三十顷良田,晓就在那里盖了房子安家,教育子侄,再也不想做官了。等到武定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,因为天下太平,他才进京做官。后来被任命为顿丘县令,最后死在那里。

郑述祖,字恭文,是荥阳开封人。他的祖父郑羲是魏国的中书令,父亲郑道昭是魏国的秘书监。述祖从小聪明好学,喜欢写文章,为人正直有操守,受到很多名流的赞扬。他一开始当了司空行参军。天保年间,他多次升迁,最后当上了太子少师、仪同三司、兖州刺史。当时穆子容做巡察使,感叹地说:“古人说:‘听到伯夷的风声,贪婪的人都会廉洁,懦弱的人都会有志气。’现在我在郑兖州刺史身上看到了啊!”

当初,述祖的祖父郑道昭在光州城南的小山上建了一个斋亭,刻石立碑作记。那时述祖才九岁。后来述祖做了兖州刺史,去寻找以前的旧址,找到一块破损的石碑,上面刻着“中岳先生郑道昭之白云堂”的字样。述祖对着石碑哭泣,悲伤的情绪感染了周围的官员。曾经有人去市场偷布,他父亲很生气,说:“你怎么忍心欺骗君主!”把小偷抓了回去,述祖却特别开恩放了他。从那以后,境内再也没有盗窃事件了。人们都唱着歌赞扬他:“大郑公,小郑公,相隔五十年,教化却一样同。”

我爷爷祖能啊,特别擅长弹琴,自己还创作了一套叫《龙吟十弄》的琴曲。他说是梦里听到有人弹琴,醒来后就写出来了。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曲子特别棒。他特别喜欢建造园林,家里种满了松树和竹子,环境特别好。招待客人也特别热情,总是准备好丰盛的饭菜,而且从不厌倦。他没当官之前,乡下出行就骑着一匹马,有一天,突然来了几百个骑马的人,看到我爷爷都下马行礼,说:“您在这儿呢!”排着队给他磕头。我爷爷问身边的人,谁都不认识这些人,心里觉得特别奇怪。没多久他就当官了,最后官位很高。临终前,他才把这事儿说了出来,还说:“我现在年纪大了,这一辈子荣华富贵也够了,能给子孙留下个清白的名声,死也瞑目了。”然后就在州里去世了。我爷爷的女儿呢,是赵郡王睿的妃子。我爷爷活着的时候,赵郡王每次来拜见他,都要请他坐下,然后自己才能坐下。我爷爷的女儿去世后,赵郡王又娶了郑道荫的女儿。王每次见郑道荫,也是请他坐下,然后自己才能坐下。郡王还对郑道荫说:“郑尚书的品德这么好,又是我的老朋友,你不能和他比啊!”我爸爸元德,多才多艺,做到琅邪太守。

我爸爸元德有个弟弟叫元礼,字文规。他从小就爱学习,喜欢写文章,名气很大。世宗皇帝把他请到宫里做馆客,后来还当了太子舍人。崔昂的妻子,就是我叔叔元礼的姐姐,魏收又是崔昂的妹夫。崔昂曾经拿我叔叔元礼写的一些诗给卢思道看,还问卢思道:“你看元礼最近写的诗,是不是不比魏收差?”卢思道回答说:“我觉得元礼没比魏收强多少,但我只知道你妹夫不如你妻子弟弟。”我叔叔元礼后来去了周朝,最后在始州别驾的职位上去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