尉瑾,字安仁,他爸爸尉庆宾是魏国的肆州刺史。尉瑾从小就聪明好学,而且很仰慕那些品德高尚的人。慢慢地,他升迁到了直后(官职名)。司马子如当政的时候,尉瑾娶了司马子如的外甥女皮氏,因此被提拔做了中书舍人。因为和司马子如是亲戚,他经常去拜访,所以也跟一些有名望的前辈们关系不错,有点儿私交。世宗皇帝进京后,就让尉瑾在邺北宫和高德正一起负责机密事务。肃宗皇帝辅政期间,尉瑾一路升迁,最后当上了吏部尚书。世祖皇帝即位后,因为赵彦深是司马子如的同事,元文遥和和士开又是皇帝家乡的老朋友,他们都推荐尉瑾,所以尉瑾的地位和待遇越来越高。而且吏部掌管着官员的选拔任命,很多事情都很秘密,所以朝中很多重要的事情,尉瑾也多少知道一些。后来他又兼任右仆射,代理选部尚书,没多久就正式担任了这个职务。他生病去世的时候,世祖皇帝正在三台饮酒,元文遥把消息报告上去,皇帝就下令停止音乐,停止饮酒。
尉瑾虽然表面上显赫,但实际上缺乏家教,家里乱七八糟的,为人所不齿。不过他也能放下身段对待那些有才能的人,想结交名流,但又不太会分辨人。等到他官位高了,责任重了,就变得非常暴躁,对那些在省里当郎中,要跟他议论事情的人,动不动就破口大骂,根本不让人跟他商量。等到他掌管选拔官员的大权后,就更加骄横跋扈了。他的儿子叫尉子德。
冯子琮是信都人,是北燕国王冯跋的后代。他父亲冯灵绍是度支郎中。冯子琮天资聪颖,博览群书。肃宗皇帝任命他为领军府的法曹,负责机密事务,还兼管库部。有一次肃宗皇帝查账,让他当面汇报,冯子琮背诵如流,没有一点差错。冯子琮的妻子是胡皇后的妹妹。后来他升迁为殿中郎,又兼任东宫管记。他还奉皇帝的密旨,和胡长粲一起辅佐太子,后来升任太子庶子。
公元690年,武则天把皇位传给了中宗李显。武则天在正殿上对李显说:“你身边应该都是正直的人,你心里要保持正直,以后的事情就都交给你了。”然后就封李显为给事黄门侍郎,还让他管着皇家的衣服。 武则天在晋阳的时候,还住在以前的宫殿里,李显还没住处,她就下令让李显负责建造大明宫。大明宫建好了,武则天亲自去视察,觉得它不够宏伟壮丽。李显解释说:“您年纪轻轻就继承了大业,应该以身作则,勤俭节约,给天下人做个榜样。再说,这宫殿紧挨着天子的宫殿,也不应该过于高大奢华。”武则天觉得他说的有道理。
武则天去世后,宰相和士开一直守在武则天身边照顾她,秘密地停放了三天尸体,没有对外公布。李显问和士开为什么不发丧。和士开解释说,以前高祖和太宗去世的时候,也是秘密停放了尸体,没有张扬。现在皇帝年纪还小,担心大臣们会不忠心,想先把所有大臣召集到凉风堂,再一起商量。当时太尉兼尚书令赵郡王李睿一直待在宫里,参与着机密的谋划。李显知道和士开忌妒李睿和领军大将临淮王李定远,担心和士开会伪造遗诏把李睿调到外地去,并且夺去李定远掌管禁卫军的权力,所以就回答说:“武则天是高祖的女儿,皇上又是武则天传位的,朝中大臣的富贵都是因为皇上和武则天的恩惠,只要让宫里重要的官员保持现状,其他的王公大臣肯定不会有什么异心。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,不能和开国的时候相比。再说您已经出宫好几天了,武则天去世的消息,路上的人都知道了,时间长了不发丧,恐怕会出别的乱子。” 于是,和士开就下令发丧了。
元文遥觉得子琮是太后的妹夫,担心他会助长太后干政,就和赵郡王以及士开一起把他弄走,让他去当郑州刺史,马上就让他上任。
子琮被外放到州里当刺史,这可不是皇帝的本意,皇帝心里其实挺挂念他的,特意给他配备了后部的仪仗乐队,还增加了五十个士兵,并且允许他带着东西过关。到州里没多久,太后就把子琮的大女儿嫁给了齐安王做妃子。子琮就借口回邺城探亲,结果直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。他老婆仗着娘家势力,放肆得很,各种人来求办事,贿赂堆积如山。地方官的升迁,先得看给多少钱,然后才能上报,她能搞定的事,就没有办不成的,子琮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没多久,子琮又升任尚书右仆射,还兼管选拔官员。和士开位高权重很久了,子琮以前就巴结他,对他卑躬屈膝,事事请示汇报。士开的弟弟和卢家联姻,子琮亲自跑前跑后,跟士开府里的僚属没什么两样。当时宫里的官员升迁大多是由士开拟定奏报的,子琮既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,又管着选拔官员,自己也开始专权,两人之间渐渐有了嫌隙。后来琅邪王俨杀了士开,子琮也参与其中,在内省把士开给绞死了。
子琮其实有点见识和判断力,等他的地位和名望越来越高之后,他的想法也变了。他提拔那些不相干的人,说是深交;放纵他的子侄们,官位升迁完全不按规矩来;他还专门拉关系,到处给人说媒,用官爵做彩礼,十天半个月就能办妥。这子琮,真是…… 正经事一件没干。
赫连子悦,字士欣,是赫连勃勃的后代。魏朝永安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他凭借军功当上了济州别驾。等到高祖起义的时候,侯景是济州刺史,侯景本来是尔朱荣的心腹,赫连子悦劝侯景也起义,侯景听从了他的建议。后来赫连子悦被任命为林虑县令。
世宗皇帝去晋阳,路过林虑县,就问赫连子悦当地有什么不便之处。赫连子悦回答说:“临水县和武安县离郡城太远了,山路崎岖,车辆和行人通行都很困难,如果把这两个县划归魏郡管辖,地势就平坦了,路也近了。”世宗皇帝笑着说:“你只知道方便百姓,却没想到会削弱我的权力。”赫连子悦回答说:“我说的都是为了百姓的疾苦,不敢因为私心而昧着良心办事。”世宗皇帝说:“你能这样想,真是太好了,太好了!”于是下令按照赫连子悦的建议执行。
他在林虑县任职期满后,又被调到临漳县当县令。后来又升任郑州刺史。当时正赶上黄河发生大水,百姓大多逃散,赫连子悦亲自去安抚百姓,救济灾民,结果人口反而增加了,他的政绩成为天下第一。后来他被调回朝廷,担任都官尚书,郑州的百姓有八百多人请求立碑歌颂他的功德,朝廷也批准了。之后他又兼任吏部尚书。
赫连子悦做官,只以清廉勤政自守,但他既没有学问,又缺乏仪表风度,为人处世比较古板,离世俗的标准相差甚远,却突然当上了主管官员选拔任命的吏部尚书,引起了很大的争议。因此,他被调任太常卿,不久就去世了。
唐邕,字道和,是太原晋阳人,他祖上是从晋昌迁徙过去的。他父亲唐灵芝,曾经做过魏国的寿阳县令。唐邕从小聪明伶俐,很有治理天下的才能。太昌年间初期,有人向高祖皇帝推荐了他,高祖皇帝就让他担任外兵曹的属官,负责管理文书档案。唐邕擅长书写计算,记忆力超群,能过目不忘,因为办事能力强而得到赏识,被提升为世宗皇帝大将军府的参军。世宗皇帝驾崩的时候,情况非常紧急,显祖皇帝要调兵遣将,镇压四方,半夜里把唐邕叫来安排事情,唐邕在仓促之间就处理妥当了,显祖皇帝非常器重他。
显祖皇帝这些年经常出征塞外,唐邕总是陪同左右,专门负责军务。他见识广博,为人爽朗,办事效率高,从督促将领到管理士兵,所有军务他都非常熟悉,每当皇帝有疑问,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回答。有时候皇帝在御前检阅军队,即使有三五千人,唐邕大多不用看文书,就能准确地说出每个人的官职和姓名,从没出过错。有一年,在羊汾堤举行军事演习,显祖皇帝让唐邕统筹安排所有军队的事务。事情结束后,唐邕又负责监视宴饮射箭的仪式。那天,显祖皇帝亲自拉着唐邕的手,把他带到太后面前,让他坐在丞相斛律金的上首,然后对太后说:“唐邕能力很强,一个人顶得上千人!”还另外赏赐了他许多锦缎、钱财和布匹。
唐邕不仅办事能力强,判断力也好,而且很会揣摩皇帝的心思,办事方法也很多,所以皇帝对他的恩宠日益加深,委任他的事情也越来越重要。显祖皇帝还曾经当着太后的面说:“唐邕记忆力惊人,每当有重要的军务,他可以一边写文件,一边安排事情,一边还能听取汇报,真是个奇才!”一天之内,皇帝六次赏赐他东西。有一次,皇帝还脱下自己穿的青鼠皮袍子赏赐给唐邕,说:“朕想把车马、衣服、皮袍都和你一起用。”十年后,皇帝到晋阳巡幸,唐邕被任命为兼任给事黄门侍郎,并担任中书舍人。显祖皇帝曾经登上童子佛寺,眺望并州城,问:“这是什么样的城池?”有人说:“这是坚固的城池,是天府之国。”皇帝说:“我认为唐邕才是真正的金城,这哪里算得上金城!”可见皇帝对他的看重。后来,皇帝对唐邕说:“你为朕辛劳很久了,我想让你去当州官,多次命令杨遵彦再找个人来代替你。杨遵彦说他访遍了文武百官,都没有找到像你这样的人才,所以就作罢了。你应该继续努力。”显祖皇帝有时严厉责备侍臣办事不称心,会说:“看看你们做事的样子,连给唐邕当奴才都不配!”皇帝对唐邕的赏识就是这样。
唐肃宗当政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。有一次在华林园射箭,皇帝特地赏赐给他金带、宝器、服饰和各种玩物,足足五百种。天统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他又被任命为侍中、并州大中正,接着又升任护军,其他的官职都保留着。
他那时候负责训练军队和百姓打猎,按照规定,每个月要进行三次狩猎活动。但是他觉得这样人马太疲惫了,就上奏请求每个月只进行两次。皇帝世祖同意了他的请求。后来,他被外放到赵州当刺史,其他的官职依然保留。皇帝世祖对他说:“朝中大臣还没谁做到既是侍中、护军、大中正,又同时担任州刺史的,破例让你做,就是想让你休息一百多天,秋天的时候再把你调回来。” 之后,他被提升为右仆射,然后又升任尚书令,被封为晋昌王,还负责处理尚书省的事务。
正赶上周朝军队来入侵,丞相高阿那肱带兵去救援。但是他跟高阿那肱在兵力分配上意见不合,配合得不太好,所以两人之间有了嫌隙。高阿那肱就中伤他,派侍中斛律孝卿传达圣旨责备他,还把他软禁起来,过了一段时间才放了他。后来皇帝要到晋阳去,就命令斛律孝卿负责管理骑兵的军需,很多事情都让他自己做主,不用请示汇报。
他自认为从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就一直担任要职,前后侍奉过六个皇帝,皇帝对他的恩宠非常深厚,没想到现在却被斛律孝卿轻视,心里非常生气、郁闷,这都表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了。等到皇帝在平阳战败,狼狈地逃回邺都的时候,他害怕高阿那肱继续中伤自己,又恨斛律孝卿轻慢自己,于是就留在晋阳,和莫多娄敬显等人一起拥立安德王为皇帝。没过几天,城池就被攻破了,他最终投降了周朝,按照惯例被授予仪同大将军的官职。最后,他在凤州刺史任上去世了。
唐邕这个人啊,脑袋瓜子特别灵光,对时政也门儿清,在齐朝的时候,一直管着兵权。全国各地的军队,从精兵强将到普通士兵,数量多少,轮换情况,还有武器装备的好坏,粮草储备的多少,他都心里有数,非常细心认真。自从大宁年间开始,国家就铺张浪费,到了武平年间,国库都快空了。唐邕主管财政,在这方面帮了大忙。不过,他升官以后,有点飘了,没经过上级部门就自己查阅文件,还挑了不少毛病,结果被御史台和左丞弹劾,皇上虽然赦免了他,但这事儿闹得挺大。司空从事中郎封长业和太尉记室参军平涛因为征收钱粮超时,都被唐邕打了二十大板。齐朝当宰相的,以前可没谁敢打朝臣,这事儿当时可是震惊朝野啊。
唐邕有三个儿子。大儿子叫君明,官至开府仪同三司,开皇初年死在应州刺史任上。二儿子叫君彻,做过中书舍人,还当过隋朝的顺州和戎州刺史,大业年间死在武贲郎将的职位上。小儿子叫君德,因为唐邕降周受罚而被牵连。
齐朝的时候,因为高祖当了宰相,丞相府里设有外兵曹和骑兵曹,分别掌管军队。等到天保年间禅让之后,各部门都归属尚书省管理,只有这两个曹属不撤销,让唐邕和白建负责,分别被称为外兵省和骑兵省。“唐、白云”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。
白建,字彦举,是太原阳邑人。他一开始在丞相府骑兵曹做文书工作,对账目非常精通,深得同事好评。天保十年,兼任中书舍人。肃宗辅政时,他被任命为大丞相骑兵参军。河清三年,突厥入侵,代州和忻州的几万匹战马都藏在五台山北面的柏谷里躲避敌人。敌人退兵后,朝廷命令白建去检查这些马匹,然后派人把马领到定州交给老百姓喂养。白建觉得这些马饿了很久,又瘦又弱,要是远送定州,路上肯定死不少,于是就违抗命令,就近把马分给了士兵。他上报了这件事,皇上也批准了。这样一来,战马没损失,白建也立了功。武平年间,他官至特进、侍中、中书令。
建虽然没什么特别的才能,但他勤于公务。正赶上王室刚刚建立,军务特别重要,建和唐邕一起因为掌管兵马而做到卿相的高位。晋阳是国家的次都,皇帝每年都要去巡幸,各种征调和赋税的命令不断下达,州郡的压力山大。建作为藩镇的僚属,以及州郡的长官,都要不停地接受询问、汇报、陈述请求,忙得不可开交。他的几个儿子年纪还小,都担任了州郡的主簿,新皇帝选拔官员的时候,一定会优先召见他们。他的儿女婚嫁,都能嫁娶到显赫的家族。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荣宠到了极点。他在武平七年去世了。
建这个人啊,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才能,但他工作特别认真负责。正赶上国家刚建国,军事方面的事儿特别重要,他和唐邕因为管兵的事儿,都做到了一品大员。晋阳是国家的第二大城市,皇帝每年都要去住一段时间,各种命令和税收的任务都压在州郡头上。建呢,作为地方官员,上上下下都要应付,各种汇报、请示、请求,忙得脚不沾地。他儿子们年纪都还小,却都当上了主簿,新皇帝选人用人的时候,肯定优先考虑他们。他家孩子结婚嫁娶,对象都是名门望族。当时的人觉得,这简直是人生巅峰了,享尽了荣华富贵。他在武平七年去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