邢邵,字子才,是河北鄚县人,是魏国太常贞的后代。他爸爸邢虬,是魏国光禄卿。邢邵小名叫吉,小时候有点胆小,所以没怎么用过这个名字。五岁那年,魏国的吏部郎中,清河人崔亮见到他,觉得他很了不起,说:“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,地位和名望都会很高。”十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了,文笔很优雅,很有才思,记忆力特别好,一天能背诵上万字。他的族兄邢峦,为人正直有见识,对族里的子弟说:“咱们家族出了这么个孩子,真是不同寻常啊!”

邢邵年轻的时候在洛阳,那时候天下太平,他就跟当时有名望的人一起,整天游山玩水,吃吃喝喝,没怎么认真学习。有一次,赶上连日大雨,他就在家里读《汉书》,五天时间,就把书的大概内容都记住了。后来,他玩累了,才开始认真读经史子集,五经都一起读,一目十行,看过一遍就能记住,一点儿也不遗忘。他的文章华丽典雅,又丰富又写得快。不到二十岁,他的名声就在达官贵人们中间传开了。

有一次,他和右北平人阳固、河东人裴伯茂、他的堂兄邢罘、河南人陆道晖等人,到北海王司马昕家里喝酒住宿,大家一起作诗,一共做了几十首,诗稿都放在北海王家的仆人那里。第二天仆人出门办事,大家想找诗稿却找不到,邢邵就把所有诗都背诵了出来。有些人有些诗句记不清了,仆人回来后把诗稿拿出来,结果跟邢邵背诵的一字不差。大家纷纷称赞他,说他跟魏晋时期的大诗人王粲一样厉害。吏部尚书陇西人李神俊非常敬佩他,和他结成了忘年之交。

邢邵一开始在魏宣武帝手下当个小官,后来升了官,当上了著作佐郎。他跟当时权势很大的领军将军元叉关系很好。有一次,元叉新当上尚书令,跟陈郡袁翻等人一起吃饭,让邢邵当场写篇谢表。邢邵写得又快又好,立刻就写完了,给客人们看。邢邵说:“邢邵写的这篇谢表,能让袁公都脸色大变呢!” 孝昌年间,他和黄门侍郎李琰之一起负责朝廷的礼仪。从孝明帝之后,文风大盛,邢邵的文采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,他每写出一篇文章,洛阳城里就立刻抢购纸张,文章很快传遍各地。

当时袁翻和祖莹都是地位显赫的大人物,文笔也很好,大家都夸他们文采出众。但是他们很嫉妒邢邵的文采,觉得邢邵的文章华丽又充实。洛阳很多达官贵人升官了,都请邢邵帮忙写谢表。有一次,有个达官贵人升官了,摆了很大的宴席庆祝,袁翻和邢邵都在。袁翻心里想让主人请他写谢表,就让邢邵写。袁翻心里很不爽,到处跟人说:“邢邵这小子,帮别人写文章,还自己买好黄纸写好送过去呢!”邢邵害怕袁翻害他,就装病推辞了。后来尚书令元罗去青州当刺史,邢邵就跟着他去了青州当司马。他在青州待着,每天都尽情游玩,享受山间的乐趣。

永安年间,邢邵升官当上了中书侍郎,他起草的诏书文风华丽。后来尔朱荣攻入洛阳,京城大乱,邢邵和杨愔一起逃到嵩山躲避。普泰年间,他官至给事黄门侍郎,后来又当了散骑常侍。太昌年间,皇帝下令让他常驻内省,负责膳食,并且让他审核尚书省和门下省的事务,凡是任命大官,都要先问过他同意不同意才能执行。后来他又升任卫将军、国子祭酒。因为父母年老,他就回乡养老了,皇帝特别给他派了五个士兵保护,还让他每年进京一次,随时听候皇帝的咨询。他母亲去世后,他悲痛过度,哀伤超过了礼仪的规范。

后来杨愔、魏收和邢邵一起上奏,请求设立学校和修建明堂,奏章上写道:

哎,咱们这明堂啊,周朝夏朝就有了,那些学堂啊,虞朝殷朝就兴盛了。所以说,祭祀上天,是为了显示咱们国家最庄严的一面;把这个规矩昭告天下,是为了彰显顺应天道的轨迹。培养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,教育年轻一代,这样才能国家长治久安,名垂千古啊。

可是到了秦朝灭亡之后,他们改变了之前的做法,坑杀儒生,灭绝学问,蒙蔽百姓。所以,天下大乱,秦朝二世而亡。汉朝兴起后,又重视儒学了。所以西京有六学,东都有三本,那都是很厉害的学府。到了魏晋时期,战乱不断,但是学校一直没断过。

咱们高祖孝文皇帝啊,那可是圣明之君,他的治国之道古今罕见,他在各地都设立了学校,推广诗书礼乐。可惜他刚开始做这事儿,就遇到战争了,没时间好好发展,只能先放下。到了世宗皇帝时期,继续他爹的事业,永平年间,大兴土木修建明堂。结果又遇上水旱灾害和战争,虽然一直努力,但还是差一点儿。现在明堂的礼乐制度,都荒废了,长满了荆棘;培养人才的根本,却被牧童占据;城墙坚固重要,可砖石却缺失;高大的建筑应该很气派,现在却简陋不堪。再加上风雨侵蚀,更是破败不堪,根本配不上咱们大国的仪仗。

我听说朝廷要效仿高祖皇帝,修建明堂祭祀上天。可是现在地基都没修好,跟普通田地一样,就算高祖皇帝的神灵来了,也会觉得寒酸,祭祀典礼也会名不副实。这让我们臣子心里不安,百姓也都在等着呢!

我还听说,朝廷给官员们安排工作,是让他们做事儿的,做完了事儿,就要给人家发工资。这样一来,上面就不会有人说官员们没做事儿,下面的人也不会说官员们拿了钱不办事儿。现在国子监虽然有学官的头衔,但是根本没人在教书,这跟没用的野草有什么区别?

以前刘向说过,天子应该兴办辟雍,举行礼乐仪式来教化天下。礼乐是用来教化人的,刑法是用来惩罚人的,可现在那些官员们,积极地制定刑法,一说到礼乐,就说不敢办。这岂不是说,他们敢杀人,不敢教化人吗?

现在天下太平,国家强盛,修建明堂这么重要的事儿,理应优先进行。如果再拖延,刘向的话就应验了。当然,事情不能一起做,得有个轻重缓急。依我看,应该先停止那些奢侈的工程,比如尚方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,永宁宫的土木工程,瑶光宫的瓦片,还有那些石窟的雕琢,以及其他不紧急的事情,利用农闲时间,分三批完成。

这样一来,辟雍的礼仪就能恢复,朗朗读书声就能再次响起,漂亮的建筑高耸挺拔,宫殿辉煌壮丽。

咱们要比以往更明白古今道理,重视乡饮酒礼,努力学习郡学里的知识,认真钻研经书。这样的话,元凯就能得到上等的评价,游夏也能达到下国的水平,岂不美哉!

这意思就是说,我们要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嘛!认真学习历史,遵守礼仪,刻苦钻研学问,将来才能取得好成绩,出人头地。想想看,要是大家都这样努力,那多好啊!

太后下令说:“祭祀祖先的大礼,是国家的根本大计,以前因为边境战事不断,没顾得上修缮祭祀场所。现在四面八方都太平了,应该命令有关部门另行商议,动工兴建。”

邵先生官职一路升迁,做到太常卿、中书监,还代理国子祭酒。那时候朝中大臣大多只担任一个官职,同时兼任两个官职的很少,邵先生却同时担任三个要职,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是首屈一指,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。文宣帝去晋阳的路上,多次出现甘露的祥瑞,朝臣们都写了《甘露颂》,尚书符令邵先生还为它写了序言。等到文宣帝驾崩后,丧葬礼仪有很多细节需要调查核实,朝廷就让他负责撰写哀策。后来又授予他特进的荣誉称号,最后去世了。

邢邵为人简朴,生活很节俭,待人和善,兄弟妯娌之间关系融洽。他博览群书,无所不通,晚年尤其专注于《五经》的章句,深入研究其精髓。无论是吉凶祭祀的礼仪,还是公私事务的咨询和禀报,他都能解答疑惑,为世人指引方向。每次朝廷大臣开会,如果涉及典故,邢邵都能提笔立就,引经据典,恰如其分。皇帝下达的诏令,他都能很快拟定。他的文采宏伟深远,在当时独树一帜。他和济阴的温子升并称当时文坛的领袖,世人称他们为“温、邢”。巨鹿的魏收,虽然才华横溢,但年纪比他们小,所以温子升死后,世人才称他们为“邢、魏”。

邢邵虽然地位显赫,却不恃才傲物。他穿着随意,不讲究仪容,车马服饰和器物都只够用就行。他没有专门的书房,坐卧都在一个小屋里。水果干果之类的,有时就放在房梁上,有客人来,他就取下来一起吃。他为人坦荡,不拘泥于世俗礼法,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,他都能一视同仁。甚至有时接待客人时,会脱下衣服找虱子,同时还能和客人热烈地谈论问题。他藏书很多,却不怎么校对。看到别人校对书籍,他经常笑着说:“这也太傻了!天下的书,就算活到老也读不完,怎么能又去校对呢?而且,因为校对而耽误了看书,岂不是更可惜?”他的妻弟李季节,也是个有才学的人,对邢邵说:“世人大多不聪明,怎么会想到因为校对而耽误了看书呢?”邢邵回答说:“如果因为校对而耽误了看书,那还不如不读书。”

他和妻子关系比较疏远,从不同床共枕。他曾经说过,有一次白天进内室,被狗叫了,说完他就拍手大笑。他喜欢谈论和欣赏事物,不能独自一人清闲,公务退休后,总是需要宾客陪伴。他侍奉寡嫂非常谨慎,抚养孤儿邢恕,慈爱之心非常深厚。他在兖州的时候,听说养子邢恕生病了,就非常忧虑,茶饭不思,脸色憔悴。邢恕死后,人们为他伤心难过,虽然悲痛至极,但他却没有再哭,宾客来吊唁,也只是擦拭眼泪而已。他的高尚情操和卓越见识,能够化解世间的烦恼和羁绊,从东门吴起之后,再也没有人能与之相比。他留下了三十卷集子,流传于世。他的儿子邢大宝,也有文采。他的两个庶子邢大德、邢大道,却几乎不识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