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季舒,字叔正,是河北安平人。他爸爸崔瑜之,在魏朝当过鸿胪卿(相当于外交官)。崔季舒从小没了父亲,但他聪明伶俐,博览群书,尤其擅长写信,是个很有才华的人。十七岁的时候,他当上了州里的主簿(相当于县政府的秘书),后来被大将军赵郡公高琛看重,高琛还向魏孝文帝推荐了他。孝文帝亲自挑选官员,任命崔季舒为大行台都官郎中(相当于中央政府的官员)。后来文襄王高欢掌权,崔季舒又升职为大将军府的中兵参军,深受文襄王器重。

因为魏孝武帝身边需要一些绝对信任的人,所以文襄王提拔崔季舒做了中书侍郎(相当于宰相的助手)。文襄王当时是中书监(相当于宰相),他把朝廷的政务都集中到中书省来处理。而且,崔季舒还懂音乐,所以宫里的乐队也归中书省管,这从崔季舒开始的。每次文襄王给皇帝上奏章,有什么建议或者请求,如果文辞比较繁琐,崔季舒都会润色修改,让皇帝更容易接受他的意见。孝武帝还经常跟崔季舒谈论朝政大事,还开玩笑说:“崔中书啊,就像我的奶妈一样。”后来,崔季舒又升任黄门侍郎,还兼管宫廷的服装。虽然表面上他在魏朝为官,但心里却向着北魏权臣高欢,高欢的很多秘密计划,崔季舒都参与其中。因此,很多人纷纷投奔他,对他非常尊敬,他的名望很高,甚至超过了崔暹。崔暹曾经在朝堂上避开别人,向崔季舒下拜说:“如果我能当上仆射(相当于宰相),都是您的恩情啊!”可见他的权力有多大。

那时候,很多权贵都胡作非为,文襄王却毫不姑息,因此外面很多人因为崔季舒和崔暹等人的作为而对他们怨声载道。后来文襄王死了,文宣王高洋要前往晋阳(太原),黄门郎阳休之劝崔季舒一起走,说:“一天不进朝,就有可能被杀头!”但是崔季舒喜欢享乐,只想安逸地过日子,所以就没去,想继续享受生活。结果,司马子如因为以前和崔季舒有矛盾,加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人一起揭发了他的罪状,于是崔季舒和崔暹都被打了二百鞭,然后发配到北方边疆。

话说天保年间,皇上觉得文宣没啥错,就把他追封为将作大匠,后来又升官做了侍中。没多久,又兼任了尚书左仆射和仪同三司,皇上对他真是特别好。到了乾明年间,杨愔拿着文宣留下的遗旨,把文宣的仆射职位给免了。他母亲去世后,文宣就辞了官,后来又重新被启用,当上了光禄勋,还兼任中兵尚书。之后外放去齐州当刺史,结果因为让人偷偷渡淮河倒买倒卖,还收受贿赂,被御史弹劾了。赶上大赦天下,这事儿就算过去了。

武成王当藩王的时候,曾经得过病,文宣就派季舒去给他治病,季舒可是尽心尽力啊。到了大宁年间,武成王被召回朝廷,皇上还亲自接见慰问了他,后来又升他做了度支尚书、开府仪同三司。当时要修建昭阳殿,皇上就让他负责监造。可是因为判事式跟胡长仁告了他的状,说他坏话,他就外放到西兖州当刺史了。后来他又因为在吏部进献典签,被皇上责备免了官,还因为跑到广宁王家,拿着马鞭抽了几十下,结果武成王死了,他都没能去哭丧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又被任命为胶州刺史,后来又升任侍中、开府,还领着新安、河阴两郡的俸禄。之后又加封左光禄大夫,让他在文林馆当值,参与编撰《御览》。后来又加封特进,让他监修国史。

季舒本来就喜欢看书,年纪大了以后更是更加勤奋好学,他还经常推荐人才,鼓励文学发展,当时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,远近闻名。

祖珽被皇帝派去办事,然后他又推荐季舒去负责宫里的工程。后来祖珽自己倒霉被赶走了,韩长鸾觉得季舒是祖珽的同伙,也想把季舒弄走。正赶上皇帝要到晋阳去,季舒和张雕商量了一下:寿春城被围困了,大军要出征去救援,来往的信使需要得到节度使的批准;而且路上老百姓可能会害怕,万一有人造谣说皇帝要往北边去,是为了躲避南边的敌人,那可不得了。如果不赶紧劝谏,肯定会引起民怨。于是他们就和其他的随驾文官一起联名上书劝谏。当时一些高官,比如赵彦深、唐邕、段孝言等人,一开始也同意劝谏,但后来又犹豫了,季舒跟他们争论了半天也没说服他们。韩长鸾就向皇帝告状说:“这些汉人官员联名上书,说是劝谏皇帝别去晋阳,其实说不定他们另有图谋,应该把他们杀了!”皇帝一听,立刻把已经签了名的官员都叫到含章殿,把季舒、张雕、刘逖、封孝琰、裴泽、郭遵等人抓起来,就在殿里把他们杀了,韩长鸾还下令把他们的尸体扔到漳水里。那些在外边也签了名的官员,韩长鸾还想鞭打他们,幸亏赵彦深极力劝谏才免于一死。季舒他们家里的男男女女都被发配到北方边疆,他们的妻子和女儿被分配给奚族人做奴隶,小男孩则被送到养蚕的房间里做苦力,家产也被全部没收了。

季舒医术高明,在被流放的地方,他依然潜心研究医术,后来成了有名的医生,救治了很多病人。即使地位越来越高,他也没有懈怠,即使是穷苦的百姓,他也一样认真诊治。他的儿子长君,当上了尚书右外兵郎中;另一个儿子镜玄,当上了著作佐郎。他们兄弟俩也被流放到了边远荒凉的地方。没过多久,季舒等六人的妻子因为年老而被释放了。后来南安王想要讨伐朝廷,他把季舒等人被杀的事情当作借口,把六人的兄弟子侄都召集起来,让他们随军前往晋阳。结果事情败露,长君他们都被杀了,六人的妻子也被再次抓了起来。等周武帝灭了齐国后,下令追赠斛律光和季舒等六人,季舒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、定州刺史。

祖珽,字孝征,是河北范阳遒县人。他爸爸祖莹,是北魏的护军将军。祖珽这个人啊,特别机灵,文采也非常好,年轻的时候就名声在外,大家都夸他厉害。他一开始当的是秘书郎,后来参加考试,成绩特别好,就升了尚书仪曹郎中,负责典礼和记录那些事儿。有一次,他给冀州刺史万俟受洛写了一篇《清德颂》,文章写得特别漂亮,连皇帝高洋都听说了。那时候高洋还是并州刺史,就让祖珽当他的开府仓曹参军。高洋曾经口述了三十六件事情让祖珽记录下来,祖珽写出来的奏疏,一点儿都没错,同事们都对他赞不绝口。

高洋送魏兰陵公主出塞嫁给蠕蠕可汗的时候,魏收写了两首诗,《出塞》和《公主远嫁诗》,祖珽还分别给这两首诗写了和诗,当时好多人都传诵这两首诗。

高珽这个人啊,性格粗疏随便,一点也不严谨守规矩。他当仓曹的时候,虽然只是个州里的官,却负责山东的赋税,所以收受了不少贿赂,家底儿可厚实了。他还自己会弹琵琶,能创作新曲,经常请城里的年轻男女歌舞助兴,跟那些歌妓们混得很熟。跟陈元康、穆子容、任胄、元士亮这些人一起吃喝玩乐,寻欢作乐。有一次,这些人去高珽家住,高珽拿出一百多匹山东的大文绫和连珠孔雀罗,让老妈子们玩樗蒲赌博,当作消遣。

参军元景献,是尚书令元世隽的儿子,他老婆是司马庆云的女儿,还是魏孝静帝的姑姑博陵长公主生的。高珽竟然把景献的老婆也请来赴宴,还跟大家轮流睡觉,这都是用钱财买来的。他这个人,放荡淫逸到了极点,还经常说:“大丈夫活一世,别亏待自己!”后来,文宣王被免职离开州府,高珽按理也应该跟着走,但他想继续待在仓曹,就托陈元康帮忙说情,陈元康也确实帮他说话,所以他就留在了仓曹。

高珽又巴结参军事兼典签陆子先,两人合伙算计,在请求供应粮食的时候,让陆子先假传命令,从仓库里弄出十车粮食,分给同僚们。高欢(神武帝)亲自过问此事,高珽就说自己没收受,把责任推给陆子先,高欢信以为真,也就没追究了。高珽出来后还说:“这是丞相天大的恩情啊,其实都是孝征(指高欢)做的。”他这个人性格放浪不羁,有一次去胶州刺史司马世云家喝酒,竟然偷藏了两面铜镜。厨子要搜查客人,结果在高珽身上搜了出来,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太丢人了。他骑着一匹老马,却还叫它“骝驹”(良驹)。他还跟一个寡妇王氏私通,这事儿人尽皆知。

裴让之跟高珽关系很好,当着大家的面嘲笑他说:“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古怪,老马都十岁了,你还叫它‘骝驹’;老婆都六十岁了,你还叫她‘娘子’!”当时,这事儿传得沸沸扬扬。后来,高珽做了神武帝的中外府功曹,一次神武帝宴请僚属,席间丢了个金叵罗(酒器),窦泰就让大家脱帽检查,结果在高珽的发髻上找到了,高欢也没怎么惩罚他。后来,他当了秘书丞,兼领舍人,在文襄王手下做事。一次有州里客人来,请求卖给他一本《华林遍略》。文襄王手下有很多抄书的人,一天一夜就抄好了,然后把原稿还给客人说:“不用了。”结果高珽却拿这好几本《华林遍略》去当钱赌樗蒲,文襄王气得打了他四十大板。

他还跟令史李双、仓督成祖等人一起伪造晋州的奏章,请求三千石粮食,并假借功曹参军赵彦深的命令,给城局参军。这件事被典签高景略怀疑,高景略私下问赵彦深,赵彦深说根本没这事儿,于是高珽被查问,他立刻招供了。高欢大怒,下令鞭打他二百下,把他发配到甲坊,戴上脚镣,加倍征收他的田赋。还没等处罚执行,正好并州定国寺建成了,高欢对陈元康、温子升说:“以前我写的《芒山寺碑》文,当时被誉为绝妙之作,现在《定国寺碑》的碑文应该让谁来写呢?”陈元康就推荐了高珽,说他文采好,还会鲜卑语。于是,高欢就给他笔墨纸砚,让他在监狱里起草。两天之内就完成了,文章非常华丽。高欢看他写得又快又好,就特赦了他,但还是免了他的官职,让他去参相府。文襄王继位后,又让他做了功曹参军。

文襄王被害后,陈元康受了重伤,让高珽写信给他家里人,并说:“祖喜家有一些东西,应该早点取回来。”高珽没把信寄出去,而是私下问祖喜,得到了二十五铤金子,只给了祖喜两铤,其余都自己吞了。他还偷了陈元康家几千卷书。祖喜怀恨在心,就告诉了陈元康的两个弟弟叔谌和季璩。叔谌把这事儿告诉了杨愔,杨愔皱着眉头说:“恐怕对死者没有什么好处。”所以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。文宣王当宰相时,高珽推荐了十几个令史,这些人都有受贿行为,按律当处死,但上面又找了个理由把他们放了。他又偷了一部官家的《华林遍略》。事情败露后,文宣王让从事中郎王士雅查办,还写信给平阳公宇文淹,让他把高珽抓起来,别让他跑了。宇文淹派田曹参军孙子宽去抓他,高珽接到命令后,就偷偷跑了。黄门郎高德正当时代理留台事务,他计策说:“高珽自己知道犯了事,逃跑很正常,只要发一道命令到秘书省,说‘奉并州的命令,需要《五经》三部,请丞相亲自检查催促送来’,这样高珽就会安心,晚上会回家,然后我们就能抓住他。”高珽果然像高德正预料的那样回家了,傍晚,官兵就到他家把他抓了起来,把他绑起来送到了廷尉。

按律,他应该处死,但文宣王考虑到他祖上对朝廷有功,就让有关部门从轻处罚,最后奏请免了他的死罪,革除他的官职。天保元年,他又被召回朝廷,按照之前的免罪处理,在晋阳任职。

这哥们儿叫杨珽,天资聪颖,啥都能学,各种技艺样样精通,不光文章写得好,音乐也玩得转,还会好几门外语,算命看病更不在话下,尤其擅长医术。文宣帝虽然觉得他老犯规,但还是挺欣赏他的才华的,就让他在中书省当差,负责起草诏书。 杨珽还跟中书侍郎陆元规私下联系,结果被皇帝知道了,派人去审问陆元规。陆元规嘴硬顶撞了皇帝,被发配到甲坊去了。 后来杨珽升了尚药丞,又当了典御,还献上了自己做的胡桃油,还因此免了官。皇帝每次见到他都喊他“贼”,可见关系有多微妙。

文宣帝死了以后,朝廷大规模表彰有功之臣,杨珽被任命为章武太守。 但赶上杨愔他们被杀,杨珽就没去上任,改任著作郎。 他又多次秘密上奏,惹恼了孝昭帝,结果被禁止上奏。

杨珽很擅长用胡桃油作画,他把画献给了长广王,还说:“殿下您有帝王之相,孝征帝还梦见您乘龙飞天呢!” 长广王一听,高兴地说:“要真是这样,我哥哥肯定要发达了!” 后来长广王当了皇帝,也就是武成帝,立刻提拔杨珽当了中书侍郎。 皇帝在后花园让杨珽弹琵琶,和士开跳舞,还赏赐他们每人一百匹绸缎。士开心里不爽,嫉妒杨珽,后来被外放当了安德太守,又调到齐郡当太守,最后因为母亲年老,请求回乡侍奉母亲,皇帝准了。 后来江南派人来朝贡,杨珽被任命为迎接使者的人员。 之后他又升了太常少卿、散骑常侍、假仪同三司,继续负责起草诏书。

其实啊,早在乾明、皇建年间,杨珽就看出来武成帝野心勃勃,所以就一直巴结讨好他。武成帝在当太子的时候,经常挨皇帝训斥,心里一直记恨着。杨珽抓住机会,上书建议追尊太祖为神武皇帝,把文宣帝改称威宗景烈皇帝,以此讨好武成帝,皇帝也同意了。

皇后娘娘特别喜欢小儿子东平王,想立他为太子。可问题是,武成帝的嫡长子——太子,正正经经地在那儿呢,这可不是说换就能换的。 于是,高士衡偷偷跟士开说:“你如今在皇上跟前这么受宠,这可是古往今来都没见过的啊!要是哪天皇上对你的宠信稍微有点变动,你以后可怎么收场啊?” 士开一听,赶紧就问高士衡有没有什么好办法。

高士衡就出主意说:“你得劝劝皇上,告诉他,像汉朝的襄帝、宣帝、昭帝,他们的儿子都没能当上皇帝。现在咱们应该让太子早点登基,这样君臣关系才能稳定下来。要是这事儿成了,皇后娘娘和她的儿子都会感激你,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!你先跟皇上稍微提一提,让他有个大概的印象,我到时候再从外面上书,正式提出来。” 士开答应了。

正巧这时候天上出现彗星,负责天文观测的官员就上奏说,这是要除旧布新的征兆。高士衡就抓住这个机会上书给皇上,说:“陛下虽然是天子,但这还不是最高的荣耀啊!你看《春秋元命苞》里说:‘乙酉年,要革除旧制,实行新政。’今年正是乙酉年,应该把皇位传给太子,让君臣关系早点确定下来,这也能符合天意啊!” 他还举了魏献文帝禅让给儿子的例子。皇上听了他的话,就同意了。 所以高士衡被任命为秘书监,还被加官进爵,成了皇上最受宠的人。

高澄看重我,我也想当宰相。我跟黄门侍郎刘逖关系不错,就写信给他,让他把侍中尚书令赵彦深、侍中左仆射元文遥、侍中和士开那些坏事告诉皇帝。刘逖害怕不敢上奏,这事儿有点儿露馅儿,赵彦深他们先去跟皇帝告状了。

皇帝大怒,拿着刀鞘指着我质问:“你为什么坏士开的名声?”我大声说:“我因为士开才升官的,本来没想坏他名声啊!陛下既然问我了,我不敢不说实话。士开、文遥、彦深他们专横跋扈,把持朝政,跟吏部尚书尉瑾里应外合,狼狈为奸,卖官鬻狱,靠贿赂办事,天下都在传他们的坏话。要是让有识之士知道了,还不得传遍天下?陛下您不重视这些,我怕大齐的江山要完蛋了!”

皇帝说:“你这是诽谤我!”我说:“不敢诽谤,陛下您收了人家的女儿。”皇帝说:“她家太穷了,所以我才收养她。”我说:“您为什么不开仓放粮救济他们,反而把她买进宫里呢?”皇帝更生气了,用刀环堵住我的嘴,一顿鞭子抽下来,差点儿把我打死。我大喊:“陛下,杀了我,您能出名,杀了我,我也能出名!要出名的话,就别杀我,为陛下炼点金丹吧!”这样才稍微缓和了一下。

我又说:“陛下您有个范增不用,知道后果吗?”皇帝又怒了:“你把自己当范增,把我当项羽吗?”我说:“项羽本人我也够不着,但他天命不足。项羽出身平民,率领乌合之众,五年就成了霸王。陛下您靠着父兄的基业和钱财才走到今天,我觉得项羽还真不能小看。我哪里只比得上范增,就是张良也比不上我!张良辅佐太子,还得靠四皓帮忙,才稳定了汉朝的皇位继承。我官职不高,又是朝廷边缘人物,却竭尽全力忠心劝谏陛下,建议您禅位,尊为太上皇,让您的儿子继承皇位,这样对您和您的儿子都有好处。小小的张良,有什么值得一提的?”

皇帝更生气了,让人用土堵住我的嘴,我一边吐土一边说话,一点儿也不屈服。然后,他把我打了二百鞭,发配到甲坊,后来又把我流放到光州。光州刺史李祖勋对我很好。但别驾张奉礼巴结权贵,上奏说:“高澄虽然是流放的囚犯,却经常跟刺史平等坐着。”皇帝下令:“关进牢房!”张奉礼说:“牢房,是指地牢。”于是,他们挖了个深坑,把我关进去,严加看管,脚镣手铐一刻不离身,家人亲戚都不能探望。晚上,他们用芜菁子点灯熏我的眼睛,结果我瞎了。

武成帝死了,新皇帝想念他,就让高孝征担任海州刺史。那时候,陆令萱母子把持朝政,她的儿子穆提婆很受皇帝宠信。高孝征就写信给陆令萱的弟弟悉达,信里说:“赵彦深这个人城府很深,想效仿伊尹、霍光擅权专政,陆令萱母子能有好日子过吗?你们怎么不早点启用有才能的人呢?” 和士开也觉得高孝征能决断大事,想让他当自己的谋士,所以放下以前的恩怨,诚心诚意地对待他。

和士开还跟陆令萱说了高孝征的好话,对皇帝说:“汉朝的襄帝、宣帝、昭帝,他们的儿子都没能继承皇位,现在陛下还能稳坐江山,其实全靠高孝征祖上孝征的功劳。这个人有大功于社稷,应该重重地奖赏他。虽然高孝征为人有点不怎么样,但他的计谋非常高明,关键时刻绝对靠得住。再说他双目失明,肯定不会有反叛之心,请陛下召见他,问问他的想法。”皇帝同意了,就让高孝征做了银青光禄大夫、秘书监,还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。

和士开死后,高孝征又通过陆令萱把赵彦深弄出朝廷,自己则被任命为侍中。在晋阳的时候,高孝征秘密上奏,请求诛杀琅邪王。他的计策实施后,逐渐得到重用。

哎,太后被软禁了,这赵珽啊,就想立陆媪当太后,还特意翻出魏帝皇太后的故事,跟太姬(指孝昭皇后)好好说道说道。他跟别人说:“太姬虽然是女人,但她真是个厉害角色,自从女娲之后就没见过这样的了!”太姬也特别敬重赵珽,叫他国师、国宝。就这样,赵珽被升官了,当上了尚书左仆射,还管着国史,加了个特进的官衔,进了文林馆,负责总管编撰书籍,封了燕郡公,领着太原郡的俸禄,还配了七十个兵。他住的地方在义井坊,他还把邻居家的地都圈进来了,大兴土木修建府邸,陆媪亲自去现场监督工程。当时他的势力,那可是权倾朝野啊!

斛律光特别讨厌他,远远看见就骂:“这多管闲事的穷小子,想干嘛呢!”他还经常跟手下将领们说:“边境上的消息,调兵遣将的事,赵令以前还跟我们一起商量呢。现在这瞎子(指赵珽)掌握着机密,一点都不跟我们商量,只怕他把国家大事搞砸了!”赵珽呢,也多少听到了一些斛律光对他的评价。正好他女儿当皇后后不受宠,他就利用谣言来陷害斛律光,跟皇上说:“‘百升飞上天,明月照长安’这谣言啊,是斛律光散布的!” 还让自己的妻兄郑道盖去上奏。皇上问赵珽,赵珽就说是真的。他又说还有个谣言:“‘高山崩,槲树举,盲老翁背上下大斧,多事老母不得语’”,说这“盲老翁就是我”,说自己忧国忧民,劝皇上要励精图治,还说这“多事老母”指的是陆氏女侍中。皇上就问韩长鸾、穆提婆,还让高元海、段士良秘密商议这件事,可大家都不同意他的说法。结果,斛律光府里的参军封士让告了斛律光谋反,最后斛律光全家都被灭族了。

珽又去求陆太后帮忙,想当领军将军,后主答应了。但是,圣旨需要先给侍中斛律孝卿签字盖章。孝卿偷偷告诉高元海,元海又跟侯吕芬、穆提婆说:“这姓珽的,一个征战经验都没有的汉人,眼睛还不好使,怎么能当领军将军呢?”第二天一大早,高元海就当着皇帝的面,把珽不适合当领军将军的各种理由都说了,还说珽跟广宁王孝珩关系密切,根本没有一个大臣应有的样子。

珽也要求见皇帝,皇帝就让他进来了。珽自己也写了一份申诉,说他和高元海素来不对付,一定是高元海在背后陷害他。皇帝脸色有点不好看,支支吾吾地说:“是……是啊。”珽又揭发高元海跟司农卿尹子华、太府少卿李叔元、平准令张叔略等人勾结成党,结党营私。结果,皇帝就把尹子华贬到仁州当刺史,李叔元贬到襄城当太守,张叔略贬到南营州当录事参军。陆太后也跟着起哄,顺势就把高元海贬到郑州当刺史。

从那以后,珽就独揽大权,负责所有骑兵和外围部队的事务。他家里的亲戚朋友,都得到了很高的官职。后主还特地安排了好几个人扶着他出入皇宫,让他戴着纱帽,一直走到永巷,再从万春门走到圣寿堂,每天都陪在皇帝身边,一起讨论处理政事。皇帝对他的信任和重用,是其他大臣完全无法比拟的。

自从和士开当权以来,朝政就一天不如一天了,而(我)珽因为品行高尚,做事认真负责,内外都对我的工作赞赏有加。我打算进一步改革政务,整顿吏治。首先,我上奏请求撤销京畿府,将其职能并入领军府,这样涉及到老百姓的事务,都可以直接由郡县处理了。至于宿卫都督等官职名称和文武官员的服装,都沿用以前的规定。我还想清除那些宦官和奸邪小人,一心一意辅佐朝廷,为国家治理好局面。可是陆媪和穆提婆对我的意见却有不同的看法。

于是,我暗中指使御史中丞丽伯侓弹劾主书王子冲受贿,我知道这件事牵涉到穆提婆,想借此让他们的罪行互相牵连,希望借此机会把他们都扳倒,顺便也把陆媪一起处理了。但我担心皇帝被身边的奸佞所蒙蔽,想利用皇后那边的人作为我的靠山,所以我请求任命皇后的哥哥胡君瑜为侍中、中领军,还请求征召君瑜的哥哥梁州刺史胡君璧,让他担任御史中丞。陆媪听说后非常生气,处处阻挠,立刻把胡君瑜贬为金紫光禄大夫,免去他的中领军职务,胡君璧也被调回梁州。皇后最终被废黜,也多少跟这件事有关。至于王子冲,最后不了了之。

我一天天越来越不受重用。那些宦官们更是联合起来诽谤我,无所不用其极。后来皇帝问了几个宫女,她们都不说话。皇帝问了三次,一个老宫女才下跪说:“老奴该死,当初看到和士开道行高深,才华横溢,听说是个好人,所以才推荐了他。现在看来,他犯了大错,人真是难以识破啊!老奴该死!”皇帝就让韩长鸾调查我的案子,查出我诈领朝廷赏赐十多件事。因为之前皇帝向我重誓不会杀我,所以最后只是把我免去侍中、仆射的职务,贬为北徐州刺史。

我请求面见皇帝,但韩长鸾因为以前和我结怨,派人把我从柏阁推了出来。我坚持要见皇帝,坐在那里不肯走。韩长鸾就命令士兵把我拖出去,把我带到朝堂上,狠狠地训斥了一顿。皇帝下旨后,又下令追回我的开府仪同三司、郡公的爵位,只让我做个刺史。

到了州城,正好碰上陈寇作乱,老百姓都造反了。卢珽没关城门,守城的人都让他下城坐着,街道巷子里禁止行人走动,连鸡狗都不许叫唤。贼寇什么也看不到,摸不着头脑,怀疑城里人全跑了,城里空空如也,所以放松了警惕。卢珽突然下令大声呐喊,擂鼓喧嚣,震天动地,贼寇大吃一惊,顿时四散逃窜。后来他们又重新列阵攻城,卢珽骑着马亲自出战,命令录事参军王君植率领兵马,自己也冲锋陷阵。贼寇之前听说卢珽是个瞎子,以为他肯定抵抗不了,没想到突然看见他亲自上阵杀敌,弯弓射箭,个个都又惊又怕,吓得灰溜溜地逃跑了。当时穆提婆对卢珽非常不满,想让城池落入贼寇手中,虽然知道情况危急,却也不派兵救援。卢珽一边打仗一边防守十多天,最终贼寇溃逃,城池保全了下来。后来卢珽在州城去世了。

卢珽的儿子卢君信,博览群书,掌握多种杂艺,官至通直散骑常侍、聘陈使副、中书郎。卢珽被罢免后,他也受到了牵连。卢君信的弟弟卢君彦,长得矮小,说话口齿不清,没什么才学。隋朝大业年间,官至东平郡书佐。东平郡被翟让攻陷,后来落入李密的控制,李密非常器重他,任命他为记室,军中的文书信函都出自他的手笔。李密失败后,卢君彦被王世充杀害了。

卢珽的弟弟卢孝隐,有文学才华,很早就成名了。虽然他的文章辞赋不如哥哥,但他机智敏捷,善于辩论,还懂音律。北魏末年,他担任散骑常侍、迎梁使。当时徐陵、庾信来魏国访问,名声非常高,魏朝听说后非常重视他们,接待他们的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,像卢元景这样的人都要降阶迎接,轮流担任宾客接待官。卢孝隐在其中,大家都赞扬他。

卢孝隐的堂弟卢茂,也有些文采,但是他嗜酒任性,所以没有得到重用。北周大宁年间,他因为经学被家乡推荐,被任命为给事中,但他以生病为由辞官,此后再也没有做官。卢珽因为事情需要,就让人去叫卢茂,卢茂没办法,只好暂时来帮忙。卢珽想让他做官,卢茂就逃跑了。

我族弟崇儒,这个人啊,读书挺有天赋的,文章写得也漂亮,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办事能力强而出名了。北周武平年间,他当上了司州别驾和通直常侍这两个官职。后来北周灭亡,他到了隋朝,当上了容昌郡太守。到了隋朝开皇年间,最后做到宕州长史这个职位,就退休了。

这小子从小就学习好,文采斐然,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而名声在外。在北周武平年间,他先后担任了司州别驾和通直常侍。北周改朝换代后,他到了隋朝,被任命为容昌郡太守。到了隋朝开皇年间,他的仕途最终止步于宕州长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