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腾,字龙雀,是咸阳石安人。他爷爷孙通,在沮渠氏政权当过中书舍人。沮渠氏灭亡后,孙通投奔了魏朝,就在北方定居下来了。

后来孙腾发达了,魏朝追赠他爷爷孙通很多官职,那可真是官衔一大堆啊! 具体是:使持节、侍中、都督雍华岐豳四州诸军事、骠骑大将军、司徒公、尚书左仆射、雍州刺史。 不仅如此,魏朝还追赠孙腾的父亲孙机为:使持节、侍中、都督冀定沧瀛殷五州诸军事、太尉公、尚书令、冀州刺史。 啧啧,这祖孙三代,真是风光无限啊!

话说这高欢啊,从小就性子耿直,而且特别明白官场上的事。魏正光年间,北方乱成一锅粥,他一路颠簸,冒着生命危险才到了秀容。碰上尔朱荣起兵造反,他就跟着尔朱荣进了洛阳,直接被任命了个冗从仆射。没多久,就当了高祖(高欢)都督府的长史,跟着高祖去东征邢杲。

大军到了齐城,有个叫抚宜镇的军人竟然密谋造反,想害死他们的主帅。高欢的长史高腾知道了这事儿,赶紧偷偷告诉了高祖。没一会儿功夫,事情就败露了,高祖因为早有准备,一下子就把他们给抓住了。后来高祖当了晋州刺史,高腾就当了他的长史,还被加封为后将军,封了石安县伯。

高祖从晋阳出发,走滏口,到了襄垣,尔朱兆带着人马追了上来。高祖跟尔朱兆在河边摆酒设宴,俩人还结拜成兄弟,然后各自回营。第二天早上,尔朱兆又请高祖过去,高祖想安抚他,正准备过去,高腾一把拉住他的衣服,阻止了他。尔朱兆气得隔着河大骂了一通,然后就回晋阳去了。高祖这才继续东进。

等高欢在信都起兵的时候,高腾一直忠心耿耿,经常参与谋划大事。高腾觉得朝廷跟他们隔绝了,命令根本传达不下去,要是没有个能做主的人,手下的将领们肯定要散了,所以就苦苦劝说高祖。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,于是就拥立了中兴主。高腾被任命为侍中,不久后又加封为使持节、六州流民大都督、北道大行台,官职越来越高了。

高祖攻打邺城,一开始留下段荣守信都,后来又派段荣去镇守中山,让高腾继续留守信都。邺城攻下后,高腾被任命为相州刺史,还被改封为咸阳郡公,加封的土地和人口加起来一共一千三百户,之后又回到朝廷当侍中。那时候,魏京兆王愉的女儿平原公主守寡,高腾想娶她,但是公主不同意。侍中封隆之没老婆,公主想嫁给他,高腾嫉妒封隆之,就从中挑拨离间。高祖听说了这事儿,就免了高腾的官职,让他去外地任职,没过多久又把他给召回来了。

高欢把张腾当成心腹,让他住在自己家门下,和斛斯椿一起掌管机密要事。后来斛斯椿生出异心,干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事儿。张腾心里很害怕,担心祸及自己,就偷偷带着十几个骑兵跑到晋阳去了。高欢去讨伐斛斯椿,留下张腾在并州处理政务。后来又让他当冀州刺史,负责管理沧州、瀛州、幽州、安州这八个州的行台仆射,还让他兼任冀州和相州刺史。天平年间,他被调到朝廷做尚书左仆射,朝廷内外的事儿,他都参与处理,还兼任司空和尚书令。当时西魏派兵来攻打南兖州,朝廷命令张腾担任南道行台,率领军队去抵抗。张腾这个人胆小怕事,没啥军事才能,结果打败了回来。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司徒。

北边刚乱的时候,他丢了一个女儿,后来他当了大官,就派人四处寻找,但始终没找到,还怀疑女儿被卖成奴婢了。当上司徒后,只要有奴婢说自己是良家女子,他都不调查真假,直接就放了她们。他一口气放了上千人,就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女儿。这事儿让高欢知道了,高欢大怒,把他司徒的官职给免了。武定年间,他被派去青州,负责统计逃户,后来被封为太保。

话说当初,博陵的崔孝芬收养了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孩儿贾氏做养女。崔孝芬死了,他老婆改嫁给了郑伯猷,把贾氏也带去了郑家。贾氏长得漂亮,张腾就把她纳为妾室。张腾的妻子袁氏死了以后,因为贾氏已经给他生了孩子,他就把贾氏扶正做了妻子,还上奏朝廷封她为丹阳郡君,并且想把袁氏的爵位追封给自己的女儿。他这种违反礼法、放纵情欲的事儿,可不止这一件。

一开始,高腾巴结着高祖皇帝,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,他勤勤恳恳,非常恭敬谨慎,所以深得高祖的信任。后来高祖把他派到魏朝去,把他当成心腹。于是高腾就骄傲自满了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收受贿赂,不知节制。升官发财,没钱不行;家里藏着金银器皿,都偷摸着当做自己的东西了;跟那些小人混在一起,一心只想敛财。他在邺城跟高岳、高隆之、司马子如并称“四贵”,他们都胡作非为,高腾尤其过分。高祖皇帝多次批评训斥他,但他始终不悔改,朝野上下都对他非常不满,暗地里嘲笑他。武定六年四月,高腾死了,享年六十八岁。死后追赠他使持节、都督冀定等五州诸军事、冀州刺史、太师、开府、录尚书事,谥号“文”。天保初年,因为高腾曾经辅佐高祖打天下,朝廷下诏祭祀了他的坟墓。到了皇建年间,高腾被配享在高祖的庙里。他的儿子高凤珍继承了他的爵位。高凤珍这个人能力平庸,而且愚笨,武平年间,死在了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上。

高隆之,字延兴,本来姓徐,据说祖籍是高平金乡。他父亲徐干是魏国的白水郡守,被他的姑父高氏收养,所以就改姓高了。高隆之发达后,魏朝追赠他司徒公、雍州刺史的官职。高隆之后来参与了某些重要的谋划,高祖皇帝就认他做义弟,并且还说他是渤海蓚人。

这个人叫隆之,长得可高了,足足八尺,又留着漂亮的胡子,一看就是个有抱负的人。当时魏国的汝南王悦当了司州牧,就把他招过去当户曹从事。后来高祖起兵的时候,隆之直接升了员外散骑常侍,还跟着行台于晖去打羊侃,于晖觉得他不错,就提拔他当了行台郎中,后来又升了给事中。他和高祖关系特别铁,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?高祖去晋州的时候,直接把他带过去当治中,还让他管着平阳郡的事儿。

高祖在山东起兵的时候,隆之就跟着,被任命为大行台右丞。魏朝中兴初期,他又当上了御史中尉,还兼管着宫里的饮食起居。高祖平定邺城的时候,他跟着一起去,还管着相州的事务。后来又跟着高祖打败了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,在太昌年间,被封为骠骑大将军,仪同三司,那可是相当高的官位了。不过,他跟西魏的文帝因为喝酒闹过矛盾,文帝一气之下把他给撸了。高祖觉得他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做得不够好,就把他外放了,先当了北道行台,后来又当了并州刺史,还封他为平原郡公,食邑一千七百户。

隆之这个人挺有意思,他主动要求把食邑减掉七百户,还说自己官位太高了,想降四级,把官位让给自己的哥哥隆腾。皇上被他的举动感动了,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,还特意下旨,让隆腾当了沧州刺史。后来高祖去打斛斯椿,又把隆之叫回来,任命他为大行台尚书。等到大司马清河王亶开始临朝听政的时候,隆之更是被封为侍中、尚书右仆射,还兼任御史中尉,官位越来越大了。不过,他后来因为修建寺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被高祖批评了。

话说天平年间,丁母去世后,丁孝诚很快又被朝廷任命为并州刺史,后来又升任尚书右仆射。那时候刚开始给老百姓分田地,那些达官贵人们都抢着要肥沃的好地,穷苦老百姓只能分到贫瘠的土地。丁孝诚就向高祖皇帝建议,把土地重新分配一下,这才公平合理。他还担任营构大将军,京城里的各种建设工程,几乎都是他负责的。他扩建南城,城墙周长达到了二十五里。因为漳水离皇城太近,他就修建了长堤来防止水患。他还开凿渠道,引漳水环绕城郭,修建水磨,造福百姓。

自魏孝昌年间以后,天下不太平,各地的刺史太守都兼任都督,即使没有战事,也要配备大量的副手僚属,地方上非常混乱。丁孝诚上书请求,除非是在边疆要塞,有实际军事任务的地方,其他地方一律取消这些多余的官职。当时朝中很多官员借着常侍的职务,弄些貂蝉的装饰品,丁孝诚自己主动辞去了侍中的职位,还建议取消所有假常侍的服饰,皇上都同意了他的建议。由于当时国家事务繁忙,冒名顶替做官的人数不胜数,丁孝诚奏请彻查,查出来五万多人,但是因为小官小吏们纷纷抗议,丁孝诚怕惹麻烦,就停下了。后来,他被任命为监起居事,官升司徒公。

武定年间,他被任命为河北括户大使。回来后,被授予领军将军、录尚书事,不久又兼任侍中。后来他又出差去青州处理事务。回来后,被任命为太子太师、兼任尚书左仆射、吏部尚书,最后升任太保。那时候世宗皇帝当政,社会风气很正,但是丁孝诚却收受贿赂,世宗皇帝在尚书省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。北齐受禅后,丁孝诚被封为王。后来又以本官录尚书事,兼任大宗正卿,监国史。丁孝诚这个人比较精明,但是对于朝廷的仪仗、百戏、服装制度,经常擅自更改,不遵循旧例,当时很多人批评他。他在射箭场立了三个泥人,说是为了表现勇猛的气势。显祖皇帝曾经到东山射箭,看到后对丁孝诚说:“射箭场应该立猛兽的雕像,以符合古礼,为什么要立人?整天射人,朕可不赞同。”丁孝诚无言以对。

一开始,世宗皇帝任命崔暹和崔季舒等人担任要职。世宗皇帝死后,孝文帝想加害他们,但没成功。因为崔隆之资历较老,孝文帝就让他参与政事。但崔季舒等人因为以前和崔隆之有过节,就诬陷他说:“崔隆之每次遇到诉讼案件,总是表现出很同情的样子,以此来显示自己不是故意要断案。”孝文帝认为崔隆之既然承担了这么重要的责任,知道有冤情,就应该及时处理,怎么能推卸责任,装作清高呢?这可不是大臣应该做的。

天保五年,朝廷取消了尚书省。有一次,崔隆之和元昶一起喝酒,喝醉了,跟元昶说:“我和你交往,应该生死与共。”有人把这话偷偷告诉了皇帝。还有,在皇帝还没登基之前,崔隆之经常轻慢皇帝。后来皇帝要接受魏国的禅让,大臣们都说时机还不成熟,崔隆之也在反对的人里面。皇帝对此一直耿耿于怀。

因此,皇帝大发雷霆,下令让壮士把崔隆之打了一百多下。放了他之后,崔隆之渴了想喝水,有人拦着他,崔隆之说:“今天还有什么可怕的呢!”说完就喝了水。后来崔隆之跟随皇帝出行,死在了半路上,享年六十一岁。朝廷追赠他冀定瀛沧幽五州诸军事、大将军、太尉、太保、冀州刺史、阳夏王等官职,但最终没有给他谥号。

崔隆之虽然没读过多少书,但却很欣赏文雅的事物,对名流士绅都非常尊重。他寡居的姐姐出家当了尼姑,他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她,教育儿子们,也总是把文义放在首位。世人都因此称赞他。孝文帝晚年多疑猜忌,对崔隆之怀恨在心,诛杀了他的儿子德枢等十多人,并将他们扔进漳水。他还掘开了崔隆之的坟墓,把尸体挖出来,虽然已经埋葬多年,但容貌却没有改变。然后,他肢解了崔隆之的遗体,也扔进了漳水,崔隆之就此绝后。到了乾明年间,朝廷才允许崔隆之的侄子崔子远继承阳夏王的爵位,并归还了崔隆之的财产。

一开始,崔隆之很受高祖皇帝的信任,但他为人阴险毒辣,只要有人得罪了他,他一定会报复。仪同三司崔孝芬因为婚姻的事情没谈成,太府卿任集因为营建工程的事情和他闹矛盾,瀛州刺史元晏因为求他办事没成功,这些人都被他构陷,最终都被杀害了。最终,崔隆之的家门被彻底灭绝,人们都说这是报应。

司马子如,字遵业,是河内温县人。他家祖上八代之前的司马模,是晋朝的司空、南阳王。司马模的儿子司马保,在晋朝乱的时候逃到了凉州,就在那里安家了。等魏朝平定了姑臧,他们家又搬到了云中,他自己写的自传里就是这样说的。他爸爸司马兴龙,是魏朝的鲁阳太守。

司马子如从小就机灵,很会说话。他喜欢跟豪杰们交往,跟高祖(指北魏孝文帝元宏)关系很好,情谊很深。孝昌年间,北边州郡都沦陷了,司马子如带着家人往南逃到肆州,被尔朱荣看重,给了他中军官职。尔朱荣要进攻洛阳的时候,任命司马子如为司马、持节、假平南将军,让他统领前军。到了高都,尔朱荣觉得建兴地势险要,是兵家必争之地,后方会有危险,就让司马子如担任建兴太守、当地的都督。永安年间,封他为平遥县子,食邑三百户,还让他担任大行台郎中。尔朱荣觉得司马子如聪明能干,很会说话,能处理政务,就多次派他去朝廷办事,他办的事情都很受皇帝赏识,孝庄帝(指北魏孝庄帝元子攸)也接见了他。

葛荣造反的时候,相州很危险,尔朱荣派司马子如秘密地进入邺城,帮助加强防守。葛荣被平定后,司马子如被晋爵为侯。元颢攻入洛阳后,人心惶惶,因为司马子如曾经守卫过邺城,在那里很有威望,所以元颢就让他去相州处理政务。元颢失败后,司马子如被朝廷征召为金紫光禄大夫。

尔朱荣被杀,尔朱子如听说出事了,就从皇宫里跑出来,跑到尔朱荣的家里,带着尔朱荣的妻子和尔朱世隆他们一起逃出了京城。尔朱世隆想往北边跑,尔朱子如说:“关键时刻要随机应变,兵法讲究‘兵不厌诈’,现在天下人心惶惶,只看谁强势,在这个节骨眼上,不能示弱。如果一定要往北跑,恐怕会发生意外,不如分兵守住河桥,然后回军攻打京城,出其不意,说不定能打乱敌人的阵脚。就算计划不如预期,也能显示出我们还有实力,让天下人都看看,害怕我们的强大。” 于是尔朱世隆就调转方向,逼近京城。

魏孝武帝立为皇帝,同时任命尔朱子如为尚书右仆射。之前被废黜的皇帝又任命他为侍中、骠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并晋爵为阳平郡公,食邑一千七百户。尔朱子如坚决推辞了仪同三司的官职。高欢起兵信都,尔朱世隆他们知道尔朱子如和高欢以前有交情,就对他起了疑心,把他外放到南岐州做刺史。尔朱子如心里很委屈,哭着为自己辩解,但还是没能免职。

高欢攻入洛阳后,尔朱子如派人去祝贺,还重提他们以前的交情。不久就被召回京城,担任大行台尚书,每天都侍奉在高欢身边,参与军国大事。天平年间,他被任命为左仆射,和侍中高岳、侍中孙腾、右仆射高隆之一起处理朝政,非常受高欢的信任。高欢镇守晋阳的时候,尔朱子如经常去拜见他,高欢对他非常厚待,两人经常一起吃饭,从早到晚,等到尔朱子如要回去的时候,高欢和武明皇后都会送给他很多礼物,这成了常事。

这人啊,天生就豪爽,还仗着以前跟皇帝关系好,那些官场的琐事,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,明目张胆地收受贿赂,一点都不怕。在兴和年间,他当上了北道行台,负责巡查各州,从州长县令到普通官员,升迁降职都由他说了算。他到定州,就把深泽县令给杀了;到冀州,又把东光县令给杀了。这两个县令都是因为办事拖拉,耽误了事情才被杀头的。要是谁稍微有点不顺他的意,他就让人把人拖出去,刀架在脖子上。那些老百姓和官员都吓得要死,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后来他还升了尚书令。

这人当初起义的时候没参与,就因为是老皇帝的旧部,所以被重用,可得意了,没完没了地敛财。后来世宗皇帝开始执政,心里有点忌惮他,没多久,就被御史中尉崔暹告发受贿,被赶出了尚书省。皇帝下令免了他的大罪,但削了他的官爵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冀州长官。这人还挺有本事,改过自新后口碑不错,他还抓了不少坏人,那些官员都怕他。后来他又升任并州长官。皇帝又恢复了他的官爵,还另外封他为野王县男,食邑二百户。

齐朝皇帝继位后,因为这人在辅佐新帝方面有功劳,又封他为须昌县公,后来还让他当了司空。这人性格滑稽,不拘小节,说话还很粗俗下流,懂事的人都不喜欢他。但他对姐姐很孝顺,对兄长的孩子们也很慈爱,当时的名士都很敬爱他,大家都拿这个夸他。但他这个人本来就不正直,不能公平地对待事情。世宗皇帝在位的时候,御史中尉崔暹和黄门郎崔季舒都被重用。世宗皇帝死了以后,崔暹他们去了晋阳。这人就跑去跟新皇帝说崔暹他们的坏话,还劝皇帝杀了他们。后来,这人骑马过关的时候,被人告发。新皇帝把这人叫来狠狠地批评了一顿,说:“崔暹、崔季舒为我老皇帝办事,有什么大罪,你让我杀了他们?” 因此,这人被免了官。过了很久,因为他是老皇帝的旧部,又被任命为太尉。没多久就病死了,享年六十四岁。死后被追封为使持节、都督冀定瀛沧怀五州诸军事、太师、太尉、怀州刺史,赠送物品一千段,谥号文明。

唉,子消难这孩子,后继无人啊!他可是高祖皇帝的女儿,外嫁的驸马爷,又是出身名门的公子哥儿,官位一路升迁,做过中书舍人、黄门郎、光禄少卿。后来外放做北豫州刺史,镇守武牢。消难这个人呢,博览群书,很有风度,但就是不怎么清廉,在州里当官的时候被御史弹劾过。而且他和公主关系也不好,公主还经常告他的状,他害怕受处罚,就勾结了邻国的敌人,逃跑了,跑到关西去了。

他儿子子如,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,可惜早死了,追赠岳州刺史。子如的儿子世云,为人轻浮,做事鲁莽,没啥本事,就仗着他爹之前的功劳,一路升迁,做到卫将军、颍州刺史。他根本没啥真本事,全靠他爹的余荫,在各个州郡当官,仗着叔叔的势力,到处搜刮民脂民膏,还干了不少坏事。眼看着就要被查办了,他心里害怕极了,正好碰上侯景造反,他就干脆举州投靠了侯景。他弟弟当时还在邺城,也立刻投靠了侯景,一点儿都不顾念兄弟情义。后来诸将把侯景围在颍川,世云在城上对着那些将领,说话还特别嚣张、不客气。世宗皇帝念在他父亲子如以前的情分上,免了他弟弟的死罪,把他弟弟发配到了北方边疆。侯景在涡阳战败后,世云又起了二心,结果被侯景给杀了。

世云的弟弟膺之,字仲庆,从小就爱学习,长得也漂亮。天平年间,他叔父子如很受宠,膺之就从尚书郎做起,后来也当上了中书舍人、黄门郎。子如被封为须昌县公,还把爵位让给了膺之。膺之家底殷实,自己也攒了不少钱。王元景、邢子才这些名士都和他关系很好。但他为人清高孤傲,目中无人,一直到天保、世宗年间,都没啥大的发展。到了乾明年间,王晞向肃宗皇帝推荐了他,他被任命为卫尉少卿。河清年间,又做了光禄大夫。后来他得了泄泻的毛病,好几年都起不了床,到了武平年间,还不能上朝,就在家里被授予了仪同三司的官职。他特别喜欢读《太玄经》,还注释过扬雄的《蜀都赋》。他经常说:“我想要和扬子云那样的人物交往。”齐朝灭亡的那一年,他因为疾病去世了,享年七十一岁。

话说孙膺的弟子孙瑞,在北齐天保年间当上了定州长史,后来升迁为吏部郎中。他为人清廉勤政,节俭朴素,后来又升任司徒左长史,兼任廷尉卿,以正直闻名。到了北齐乾明年间,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,秉公执法,敢于批评,深受朝廷赏识。后来因为生病辞官,被授予祠部尚书的职位。去世后,追赠瀛州刺史,谥号文节。

孙瑞的弟弟孙幼之,为人清正廉洁,素有高尚品德,年轻时就担任过显赫的官职。到了隋朝开皇年间,他在眉州刺史任上去世。孙瑞的妻子是令萱的妹妹,等到令萱受隋文帝杨坚宠幸后,孙瑞被追赠为怀州刺史,他的几个儿子也都身居要职。孙膺的另外几个儿子,孙游在北齐武平年间担任给事黄门侍郎;孙回官至太府卿;孙宪则做到通直常侍。不过,要说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孙游,他在隋朝开皇年间担任尚书民部侍郎,后来在遂州刺史任上去世。

史书上评论说:高祖杨坚凭借晋阳这块兵家必争之地,成就了他的霸业。他治理军队,训练士兵,遥控朝政,对京师的政务也十分关心。而孙腾等人却不能保持清正廉洁,以治理国家为己任,反而贪婪敛财,中饱私囊。这和萧何镇守关中,荀彧镇守许昌,岂不是大相径庭吗!幸好后来世宗杨广辅政,责备了那些骄横跋扈的官员,重用崔暹,让他严厉整肃吏治,不然的话,正直的官员们早就受不了了,哪能容忍这种局面呢?孙腾虽然有真心辅佐之意,这点还是值得称赞的。杨坚重用孙腾,让他负责邺城的建设,又提拔那些有才能有德行的官员,及早委以重任,提升他们的地位,这并没有违背朝廷的秩序。而孙子如却因为年轻时与高祖关系亲密,感情深厚,私交甚笃,靠着这种恩宠和私情,没有功劳却位居高位。孙膺教育子女以义理为准则,他的家风很好,孙幼之清廉自守,也值得称道。

赞曰:

闳、散胥附,萧、曹扶翼。

齐运勃兴,孙、高陈力。

黩货无厌,多惭衮职。

司马滑稽,巧言令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