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稚廉是赵郡高邑人,齐州刺史义深的弟弟。他从小就欲望很少,还是孩子的时候,根本不会向家里人要东西。家里人曾经故意给他金银财宝,他始终不肯收,硬塞给他,他就直接扔在地上。州牧觉得他年纪小却如此清廉,所以给他取名稚廉。他聪明好学,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广泛阅读五经的注释了。后来葛荣造反,老家那边乱糟糟的,他就克服困难去京城了。永安年间,他做了朝请郎。普泰年间,朝廷任命他为开府记室、龙骧将军、广州征南府录事参军,但他没去上任。不久后,他又被调任开府谘议参军事、前将军。天平年间,高祖皇帝提拔他做了泰州开府长史、平北将军。李稚廉团结将士,军民都很开心。高祖皇帝多次到河东巡视,对他赞赏有加。后来他又升迁为世宗皇帝的骠骑府长史。

因为济州地处要冲,既控制着水路也控制着陆路,而且要经常接待梁国的使者,所以需要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。世宗皇帝推荐了李稚廉,于是他被任命为济州仪同长史。之后他又升迁为瀛州长史。高祖皇帝路过冀州的时候,要整理河北六州的文书档案,核对户口增减情况。高祖皇帝亲自过问此事,很多时候都在马上处理,检查文书,指点江山,事情非常繁杂。李稚廉每次都能迅速应对,总是提前完成任务,而且处理得都非常符合高祖皇帝的心意,成为其他州的榜样。高祖皇帝看着司马子如说:“看看稚廉处理事情的样子,真让人痛快!”于是,高祖皇帝召集了数万文武官员,让郎中杜弼宣读旨意慰劳大家,并责问各州的长史、守令等官员,其他人纷纷认错,只有李稚廉上前谢恩,在场的人都对他赞叹不已。当天,高祖皇帝赏赐给他牛酒。高祖皇帝回到并州后,把这件事告诉了世宗皇帝。世宗皇帝非常高兴,对别人说:“我终于知道怎么识人了!”

话说世宗皇帝继位后,召李稚廉去晋阳,给他安排了个霸府掾的职位。世宗对杜弼说:“并州是帝王之基啊,需要一个好长史,你们都推荐一下自己认识的人才吧。” 当时大家你推我让,互相推荐,但世宗一个都不满意。 好半天,大家都没说话。世宗突然对陈元康说:“我让你推荐个好长史,李稚廉就是那个人!” 于是,李稚廉就当上了并州长史。

他经常在世宗的府邸里,和陇西的辛术等六个人一起被称作“馆客”,享受着上宾的待遇。到了天保年间,李稚廉被任命为安南将军、太原郡守。 有一次,显祖皇帝召见了他,问他治理地方的办法,谈到政刑的宽严问题。皇帝的意思是倾向于严厉的法治,但李稚廉坚持认为这种做法不对,皇帝当时脸色就不太好看了。 更糟糕的是,谈到杨愔的时候,李稚廉一时口误,称其为“杨公”,这下子彻底得罪了皇帝。 因为应对失当,李稚廉被贬为济阴郡守,兼任西兖州刺史。

后来,他又被朝廷征召,担任太府少卿,没多久又升任廷尉少卿,之后又升迁为太尉长史。肃宗皇帝登基后,李稚廉又兼任散骑常侍、省方大使。 他出差回来后,上奏的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。 之后,他被任命为合州刺史,政绩显著。 还没到任期结束,他又被调任怀州刺史。 回朝后,他被授予兼任太仆卿的职位,后来又升任大司农卿、赵州大中正。

天统元年,李稚廉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、大理卿,世人都称赞他为人正直。 后来,他又担任南青州刺史,没多久就被朝廷征召,担任并省都官尚书。 武平五年三月,李稚廉在晋阳去世,享年六十七岁。 朝廷追赠他为仪同三司、信义二州刺史、吏部尚书。

封述,字君义,是河北蓚县人。他爸爸封轨,当过廷尉卿和济州刺史,那是相当厉害的官儿。封述从小就很有能力,十八岁就当上了济州征东府的铠曹参军。后来,高道穆当了御史中尉,就推荐封述当了御史。 之后,他又升迁为清河王开府的记室参军,还兼任司徒主簿。

太昌年间,封述被任命为尚书三公郎中,因为他办事能力强,处理事情很稳妥。天平年间,他参与修订旧的律法,编撰了《麟趾新格》,这本书里的法律条文,都是他删改定稿的。 那时候,梁朝的散骑常侍陆晏子和沈警来齐国访问,封述还被派去当通直郎,出使梁朝。回来后,他升任为世宗大将军府从事中郎,负责监察京畿地区的事务。武定五年,他被任命为彭城太守,兼任当郡督,后来又升任东徐州刺史。

武定七年,他当上了廷尉少卿。八年,又兼任给事黄门侍郎。北齐皇帝篡位称帝后,封述和李奖等八个人被委派为特使,到各地巡视,了解民情,调查百姓的疾苦。天保三年,他被任命为清河太守,之后升任司徒左长史,负责东都的政务,没多久又调任海州刺史。大宁元年,朝廷征召他担任大理卿。河清三年,皇帝下令让他和尚书赵彦深、仆射魏收、尚书阳休之、国子祭酒马敬德等人一起商议修订律令。

天统元年,他升任度支尚书。三年后,又转任五兵尚书,还被加封为仪同三司。武平元年,他被任命为南兖州刺史。任期满了回朝后,他先被任命为左光禄大夫,后来又当上了殿中尚书。

话说这述啊,当官当法官,对法律条文可门儿清,判案也公正公平,老百姓都夸他好。可是,他特能攒钱,一点儿都不舍得花钱,就连至亲好友穷困潦倒,他也不肯帮一把,这在朝野上下可是被人狠狠批评了一顿。而且,他长得虽然端正,但为人却很势利,逢迎拍马,躲躲闪闪的,也让人笑话。他第一任妻子是河内司马家的姑娘,后来又娶了陇西李士元家的女儿,为了娶这个媳妇,他可是花了不少钱。眼看着就要结婚了,他还跟人家斤斤计较,各种挑剔。结果,述突然拿出一尊供奉的佛像,对着李士元的画像发誓,李士元笑着说:“封公您这应急用的佛像,什么时候都能找着啊,非得这时候发誓?”最后,述又娶了范阳卢庄家的姑娘。娶完之后,述又跑到官府告状,说:“送来的马嫌腿脚不好,分给我的田地嫌地不好,铜器又嫌旧。”这些都是因为他太小气,结果闹出不少麻烦。他儿子元,在武平年间做过太子舍人的官。

述的弟弟叫询,字景文。他在北魏做过员外郎,武定年间在永安王家当过法曹,后来升迁到尚书起部郎中,又当上了三公郎,之后外放做了东平郡太守,接着又升迁为定州长史,后来又做了河间郡太守,最后回到朝廷当了尚书左丞,最后又当了济南太守,隋朝开皇年间去世。询这个人呢,博览经史,为人清廉,做官期间都展现出很强的能力,治理地方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,百姓和官员都很尊敬他,爱戴他。

许惇,字季良,是河北高阳新城人。他爸爸许护,曾经做过魏国的两个郡太守,一个是高阳郡,一个是章武郡。许惇这个人啊,脑子特别清楚,反应也很快,很擅长做官。他一开始当司徒主簿,因为办事能力强,判断准确,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“铁面主簿”。后来慢慢升迁,当上了阳平太守。那时候魏国迁都邺城,阳平郡就成了靠近都城的郡县,各种军国大事都得从这儿过,赋税征收也没个标准,再加上那些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三天两头来要好处,情况非常复杂。但许惇用自己的办法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得很好,上上下下都没什么怨言,他的政绩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。为此,朝廷还特别赏赐了他,把他的画像挂在了宫殿上,还下诏书在全国宣扬。

之后,他又升任魏郡太守,然后出任齐州刺史,接着又调到梁州刺史,在哪儿都干得很出色。后来又当上了大司农。碰上侯景叛乱的时候,王思政占领了颍川城,朝廷派兵去讨伐,许惇负责后勤运输,保证了军队物资供应充足。 用洧水灌城,也是许惇出的主意。后来他又升任殿中尚书。许惇留着很漂亮的胡子,长到腰带那么长,在朝廷里大家都叫他“长鬣公”。北魏孝文帝曾经喝醉了酒,抓住许惇的胡子夸奖他,结果一时兴起,竟然用刀把许惇的胡子给剪了,只留下一小撮。许惇吓得不轻,从此不敢再留长胡子了,于是大家又给他起了个外号叫“齐须公”。 北魏孝文帝去世后,魏孝明帝继位,许惇担任御史中丞,后来又做了胶州刺史。后来又追赠为司农卿,又升任大理卿,再次担任度支尚书,还当过太子少保、少师、光禄大夫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尚书右仆射、特进,被封为万年县子,食邑下邳郡。年纪大了,他就告老还乡了,三年后去世。

许惇年轻的时候为人正直,但晚年却变得圆滑世故起来。当时齐朝有个制度,州里的大中正官是由京官担任的。他同郡的邢邵,是中书监,德高望重,许惇跟邢邵竞争这个中正官,于是就巴结宋钦道,把邢邵弄到外地当刺史去了,朝中大臣都很看不起他这种做法。虽然许惇在朝中待了很久,官位也做到很高,跟邢邵、魏收、阳休之、崔劼、徐之才这些人都是同僚,这些人要么谈论经史子集,要么吟诗作赋,互相开玩笑,屋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,可许惇不会那些高谈阔论,也没什么学问,有时候干脆一句话也不说,有时候就靠着椅子睡觉,所以那些名士们都很轻视他。

子文纪,在北周武平年间做过度支郎中。他弟弟子文经,学习刻苦,为人方正,从不说空话,不做无聊的事。北周武平年间,他当上了殿中侍御史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担任侍御史,还兼任通直散骑常侍,曾经作为副使出使陈国,后来又做了主爵郎中。最后在相州长史任上去世了。

他哥哥子文纪的哥哥子逊,字仲让,很有能力。北周乾明年间做过平原太守,死后被追赠为信州刺史。子逊的儿子子文高,当过司徒掾(司徒府属官)。

羊烈,字信卿,是泰山钜平人。他是晋朝太仆卿羊琇的八世孙,魏朝梁州刺史羊祉的儿子。他父亲羊灵珍,在北魏做过兖州别驾。羊烈从小聪明过人,自己努力学习,很有成年人的样子。他喜欢读书,能说理,因为精通玄学而闻名。北魏孝昌年间,羊烈的堂兄羊侃当了太守,起兵叛乱。羊烈暗中知道他的计划,非常害怕会牵连到自己家,于是和另一个堂兄,广平太守羊敦一起赶到洛阳告发。朝廷本来打算重重赏赐他,但他对别人说:“这就像砍掉一只手保全了整个身体一样,保全的才是最重要的,我怎么会因为堂兄失败而从中获利呢?”所以最后什么赏赐也没接受。

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,州里征召他做主簿,又兼任治中从事。刺史因为他的办事能力而赏识他。后来他当了太师咸阳王属下的行参军,升迁为秘书郎。北周显祖初年,他做了仪同三司开府仓曹参军事。天保初年,被任命为太子步兵校尉、轻车将军,不久升任并州比部郎中,又调任司徒属官,多次担任尚书祠部、左右民郎中,无论在哪里都得到好评。北周武帝建德九年,他被任命为阳平太守,治理地方很有政绩。当时经常发生蝗灾,唯独没有波及阳平,朝廷还为此下诏书褒奖了他。皇建二年,他升任光禄少卿,加封龙骧将军、兖州大中正,又晋升为平南将军。天统年间,他被任命为太中大夫,兼任光禄少卿。武平年间,他被任命为骠骑将军、义州刺史,不久因为年老体弱而回到家乡。北周大象年间去世。

烈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,家里女人个个贤良淑德,在当地很有名气,而且家里的寡妇从不改嫁。魏太和年间,烈家在兖州建了一座尼姑庵,让那些没有孩子的寡妇都去出家当尼姑,个个都守戒修行。到了烈祖天统年间,烈家和尚书毕义云为了争兖州大中正这个官职吵了起来。毕义云就仗着自己家世好,趾高气扬地说:“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州刺史,你烈家以前只不过是我们家的下属官员!”烈家祖宗霸气回应:“自从你家毕轨被杀之后,你们家就没出过什么人物了!最近的几个州刺史,都是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,谁厉害谁当,这有什么好说的?哪能跟我们家比?我们家汉朝的时候出过河南尹,晋朝的时候出过太傅,名声、品德、学问、行为,都流芳百世!再说,我们家男人清正廉洁,女人贞洁守礼,这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,比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强多了!” 这番话,可以说是狠狠地讽刺了毕义云的家风。

烈家的孙子烈祉,官至魏国的中书令。烈祉的儿子烈肃,因为学问好而闻名,做过世宗大将军府东阁祭酒。乾明初年,他担任冀州治中。后来赵郡王当了巡省大使,因为烈肃办事慢,把他免职了。但是朝中大臣都认为烈肃没有罪过,不久就把他重新启用。天统初年,他升迁为南兖州长史。到了武平年间,他被调入文林馆写书,后来又外放,做了武德郡守。

烈家的弟弟烈修,很有才干,在大宁年间死在了尚书左丞的岗位上。烈修的儿子烈玄正,武平年间当过将作丞,隋朝开皇年间做了民部侍郎,最后死在了陇西郡赞治的任上。

源彪,字文宗,是西平乐都人。他老爸源父子,官做到魏国的中书监和司空,是个有名的文献公。文宗从小就学习刻苦,反应敏捷,很早就有了名气。魏孝庄帝永安年间,因为父亲的功劳,他被赐封为临颍县伯,还当上了员外散骑常侍。到了西魏天平四年,他被任命为凉州的大中正。后来父亲去世,他便辞官回家守孝。

等到北周武定初年,守孝期满后,吏部又把他召回来,让他担任司徒记室,还加封了平东将军的官职。后来世宗皇帝亲自选拔官员,对那些不称职的官员进行淘汰,文宗被任命为尚书祠部郎中,同时继续担任司徒记室。之后他又升迁为太子洗马。到了天保元年,他升任太子中舍人。乾明初年,他被外放到范阳郡做郡守。皇建二年,他又被任命为泾州刺史。

文宗为人宽厚,很得民心,边境地区都非常平静,邻国都对他很敬佩。以前被抄掠的人,很多都被他放回去了。到了北周天统初年,他又回到朝廷,担任吏部郎中,后来升迁为御史中丞,依然负责选拔官员的工作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散骑常侍,同时兼任吏部尚书,还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。当时秦州刺史宋嵩去世了,朝廷觉得秦州地处边疆,就派文宗去管理泾州,他在那里干得很出色,于是被任命为秦州刺史,朝廷还派人专门送他去上任,并赐予了后部鼓吹的仪仗。文宗在秦州的治理,和他在泾州时一样出色。

有一次,李孝贞去陈国访问,陈朝皇帝对李孝贞说:“齐朝竟然派源泾州(指源彪)来瓜步,这真是和睦通商的象征啊!”后来,源彪又加封了仪同三司的官职。武平二年,他被征召回朝,担任国子祭酒。三年后,他又升任秘书监。

吴明彻带兵攻打淮南,历阳、瓜步很快就被攻破了。赵彦深偷偷地去见皇帝文宗,说:“吴明彻这小子太嚣张了,竟然打到这儿来了!我赵彦深一直被埋没,心里着急得很,现在这情况,怎么办啊?我弟弟以前在泾州,对江淮的情况非常了解,现在该怎么对付吴明彻呢?”

皇帝问他有什么办法。赵彦深说:“承蒙皇上厚爱,我却没机会报答,有些想法,不敢不说。朝廷精兵肯定不会轻易交给将领,如果只给几千兵,又不够和吴楚军队对抗,派兵出战,反而成了敌人的诱饵。尉破胡那种人,皇上您也了解。既不能主动进攻,也不能轻易撤退,打败仗是迟早的事。皇上您能出兵又能撤兵,朝野上下都信服您,要是稍微犹豫一下,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。现在这种情况,不能再拖了。国家对待淮南,就像对待路边的杂草一样。依我看,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全部权力交给王琳,让他在淮南招募三到四万人马,当地人风俗习惯相同,更容易死心塌地跟着他,再让淮北的老将也带兵过来,这样就能守住淮南了。而且王琳和昙顼的关系不好,肯定不会投降吴明彻,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。如果皇上不完全信任王琳,还派其他人掣肘他,那只会更快地招来祸患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赵彦深叹了口气说:“我弟弟的计策很好,足以扭转乾坤,可惜说了十天,也没人听。现在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,还能说什么呢!”说完,兄弟俩抱头痛哭。

武平七年,北周灭了北齐,赵彦深和阳休之、袁聿修等十八个人一起被朝廷召进京城,被授予仪同大将军、司成下大夫的官职。隋朝开皇初年,他被任命为莒州刺史,到任后不久就生病,辞官了。开皇六年去世,享年六十六岁。文宗皇帝提拔他这样出身高贵的子弟进入朝廷,是因为他很有才华,办事能力强,而且有手腕。但他喜欢出入权贵之家,所以当时人们认为他很会阿谀奉承。

他的儿子赵师,从小就喜欢学习,聪明能干,很有见识,尤其擅长处理政务。河清初年,他担任司空参军事,后来历任侍御史、太常丞、尚书左外兵郎中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担任尚书比部、考功侍郎。隋朝大业初年,他在大理少卿任上去世。

文宗的弟弟文举,也是个有能力的人,做过尚书比部员外郎、二千石郎中、定州长史,还兼任过中山郡守,最后在太尉府当长史的时候去世了。

文宗的叔父楷,字那延,很有本事,擅长草书和隶书。他当过尚书左民部郎中、治书侍御史、长乐和中山郡守、京畿长史、黄门郎,还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。

等齐朝灭亡后,那些在朝中有名望的大臣们纷纷跑到周朝的京城去了,比如度支尚书元修伯。他是魏文成皇帝的后代,为人清廉,生活简朴,见识广博,很懂道理。他年轻时就做过很多重要的官职,比如尚书郎、治书侍御史、司徒左长史,以及好几个郡的太守、光州刺史,到哪儿都干得很出色。后来当了度支尚书,正赶上国家政局混乱,经济凋敝,国库空虚,赋税徭役又很重。修伯心里着急,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忧虑国家,体恤百姓的辛苦,尽力解决当时的难题,经常向宰相们请教,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工作,还和录尚书唐邕一起商量,互相帮助,取得了不少成效。周朝封他为仪同大将军、载师大夫。他的事迹史书上没记载,所以就没把他列入传记里。齐朝末年,还有并州的尚书陇西辛悫和散骑常侍长乐潘子义,也都因为才能出众而闻名。他们后来都在周朝和隋朝做了高官。

总而言之,李稚廉等人凭借才能和本事,走到哪里都名声显赫。而封述等人贪图钱财,最终因为吝啬而毁了自己;季良因为学识浅薄而受阻;文宗则因为逢迎拍马而闻名。所以说,羊、李二位贤才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,做人做事,我们都要谨慎啊!

赞曰:惟兹数贤,干事贞固。生被雌黄,殁存缣素。封及源、许,终为身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