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术,字怀哲,从小就聪明伶俐,很有见识。他刚当上官的时候,是在司空胄曹当参军,跟仆射高隆之一起负责邺都宫殿的建造工程。辛术很有想法,做事有条理,工人们都能顺利完成任务。

后来他又升迁,当上了尚书右丞。之后,他被外派到清河当太守,政绩显著,名声很好。 他去世后追赠并州长史的官职,因为父亲去世而辞官。清河的老百姓有好几百人跑到京城,请求朝廷为他立碑颂扬他的功德。

文襄王继位后,辛术跟尚书左丞宋游道、中书侍郎李绘等人一起被邀请到晋阳,受到了朝廷的隆重接待。 之后,辛术又升了好几级官职,最后当上了散骑常侍。

公元550年,侯景造反了,我被任命为东南道行台尚书,还被封为江夏县男。我和高岳一起打败了侯景,活捉了萧明。后来我升迁为东徐州刺史,兼任淮南经略使。

公元551年,侯景派人到江西征收赋税,我率领军队渡过淮河,截断了他的后路,烧毁了他几百万石的稻谷。之后我回到下邳镇守,有三万多户人家跟着我一起渡过淮河,北上。东徐州刺史郭志杀了郡守,文宣帝听说后,下令说:从现在开始,我管辖的十几个州,如果有人犯法,刺史要先向朝廷汇报,然后再处理,小事可以先处理再汇报。 说起来,齐朝的行台兼管人事,是从我开始的。安州刺史、临清太守、盱眙和蕲城的两个镇将犯了法,我都依法处置,杀了他们。睢州刺史和他的下属郡守都犯了死罪,朝廷把他们的奴婢一百多口人和所有财产都赏赐给我,我推辞了三次都没被批准,最后我还是把他们送交司法部门处理,没再上报朝廷。

邢邵听说后,给我写信说:“从前钟离意说过‘孔子在盗泉忍渴’,然后把珍宝扔在地上,你今天能做到这样,真是不同时代少有的清官啊!”后来王僧辩打败了侯景,我招降安抚各地,城镇纷纷归附,前后有二十多个州。于是,我被调到广陵镇守。我得到了传国玉玺,把它送到了邺城,文宣帝把玉玺供奉在了太庙。这枚玉玺是秦朝制造的,边长四寸,上面是交缠的盘龙,玉玺上刻着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八个字。它先后传到了汉朝、魏朝、晋朝。晋怀帝战败后,玉玺落到了刘聪手里,刘聪战败后,玉玺又落到了石勒手里,石勒战败后,到了东晋穆帝永和年间,濮阳太守戴僧施得到了它,派督护何融把它送到了建邺。它历经了宋、齐、梁三个朝代,梁朝灭亡后,侯景得到了它,侯景战败后,侍中赵思贤把玉玺交给景的南兖州刺史郭元建,郭元建又把它送给了我,所以我才把它献给了朝廷。

不久,我被召回朝廷,担任殿中尚书,兼领太常卿,还和朝中大臣一起商讨制定律令。后来我升任吏部尚书,还领着南兖州梁郡的俸禄。

搬到邺城之后,选拔官员的事儿,有名气的有那么四五个,各有各的优点缺点,都没做到尽善尽美。文襄帝年轻时挺有气概,但缺点是有点疏忽;袁叔德为人沉稳可靠,但缺点是过于细致;杨愔呢,风流倜傥,口才好,但选人时有点看重表面功夫。只有高孝瑜,他为人正直,选拔人才注重才能和品德,说到做到,新老官员都考虑,管库房的官员也提拔,不光看门第出身。考察他前后选拔官员的情况,他的做法最能做到平衡,当时大家都夸他。天保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文宣帝曾经让高孝瑜选一百个官员,报名参加选拔的人有两三千,高孝瑜考问那些读书人,没人敢有怨言,他提拔的人后来都当了大官。

高孝瑜生活简朴,没什么欲望。工作认真负责,从没懈怠过。带兵打仗威严果断,治理百姓仁慈爱民。年轻时就喜欢读史书,晚年更是努力学习,即使在军营里,也手不释卷。平定淮南后,所有财物他一样都没动,只大量收集书籍,很多都是宋、齐、梁时期的好版本,收集了一万多卷,还有顾恺之那一类名家的画作,以及王羲之父子等人的书法作品,数量也不少,这些都没送进王府,都进了他自己的家。回朝后,他很少用这些东西去贿赂权贵,所以有人说他小气。他在位十年后去世,享年六十岁。皇建二年,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、中书监、青州刺史的官职。他的儿子高阁卿,当过尚书郎;高阁卿的弟弟高衡卿,有学识,做过开府参军事,隋朝大业初年,死在了太常丞的职位上。

元文遥,字德远,河南洛阳人,是魏昭成帝的六世孙。他五世祖是常山王元遵。他父亲元晞,很孝顺,父亲死后,他在墓旁守孝直到去世。元文遥去世后,被追赠特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中书监的官职,谥号“孝”。元文遥聪明智慧,很早就显露出来,济阴王元晖业曾经说过:“这孩子将来能辅佐君王。”有一次,元晖业宴请宾客,有人刚把《何逊集》带进洛阳,大家都称赞它。河间邢邵就考考元文遥:“读几遍能背下来?”元文遥看一遍就背下来了,当时他才十多岁。济阴王说:“我家千里马,现在怎么样?”邢邵说:“这大概古来未有。”

一开始,他当了个员外散骑常侍,官不大不小。后来他父亲去世了,守丧期满后,他又被任命为太尉东阁祭酒。但是,天下大乱,他就辞官回家侍奉母亲,隐居在林虑山。

等到武定年间,文襄王把他请出来,让他当大将军府的功曹。北齐皇帝禅位之后,他在登基大典的现场被任命为中书舍人,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,文武官员的号令都由他传达。杨遵彦曾经说过:“能担当穰侯印的人,一定就是他了。” 没想到后来突然被皇帝下令关进监狱,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。就这样关了好几年。

直到文宣帝自己去监狱探望他,握着他的手表示歉意和感谢,还脱下自己穿的金腰带和御用衣服赏赐给他,当天就把他提拔为尚书祠部郎中。 孝昭帝摄政的时候,他又被任命为大丞相府功曹参军,负责掌管机密要事。孝昭帝登基后,他被提升为中书侍郎,封为永乐县伯,参与处理国家大事。

等到皇帝病重的时候,他和平秦王归彦、赵郡王睿一起被托付重任,拥立武成帝。武成帝即位后,对他的重用更上一层楼,先后担任给事黄门侍郎、散骑常侍、侍中、中书监。天统二年,皇帝特别赐给他高氏的姓氏,把他列入宗正府的族谱,他的子弟也按照规定每年定期进宫朝见。 后来他又升任尚书左仆射,被晋封为宁都郡公,还担任侍中。

文遥这哥们儿,给三个皇帝当过官,特别明白事儿。每次皇上召见他,都让他宣读圣旨,指挥文武百官,声音洪亮,说话条理清晰,一点儿都不卡壳。不过呢,他有时候也能猜到皇上心里真正的想法,甚至能听到一些小道消息,所以那些真正了解皇上心思的大臣们,不太看得上他。

齐朝灭亡之后,魏朝当政,很多县令都是些滥竽充数的家伙,搞得那些有才华的人都觉得当个县令都丢人,不愿意去偏远的地方做官。文遥觉得这选拔县令的制度太烂了,像个笑话,于是就主动请缨改革。他偷偷地命令下去,要选拔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孩子们来当县令。为了防止这些人告状,他还把他们都召集到神武门,让赵郡王睿宣读圣旨,点名任命,并且好好安慰他们一番。从那以后,那些有身份的士人才开始愿意担任县令。

他和赵彦深、和士开同时受到重用,虽然他不如赵彦深清正廉洁,也不像和士开那样贪污腐败,他的能力介于两人之间。不过他为人厚道,从不跟别人争抢,所以当时的评价也不比赵彦深差。一开始,文遥从洛阳搬到邺城的时候,只有十顷地,家里很穷,只能勉强维持生计。魏朝快要灭亡的时候,皇族宗室被人欺负,有人冒充皇族侵占他们的土地,文遥就把自己的地给了他们。后来文遥当了大官,那个人还在,就带着家人逃跑了。文遥非常吃惊,赶紧派人去安慰他,还把地还给他。那个人很不好意思,不肯接受,两个人互相推让,最后那块地就成了荒地。

等到新皇帝继位,赵郡王睿、娄定远等人合谋罢免和士开,文遥也参与了这个计划。结果赵郡王睿被杀了,文遥因此被贬到西兖州做刺史。在离开之前,他还去跟和士开告别,和士开说:“我竟然安排那些没本事的人当县令,真是对不起朝廷啊!”说完他又后悔了,拉着文遥的手安慰他。他还担心文遥会对他心存疑虑,就让自己的儿子行恭当了尚书郎,以此来安慰文遥。和士开死后,文遥从东徐州刺史被召回朝廷,但最终没有被重用,最后就去世了。

行恭长得好看,很有他父亲的风范,而且才华横溢,当上了中书舍人,还在文林馆当侍诏。齐朝灭亡后,他和阳休之等十八个人一起投奔了隋朝,后来慢慢升官,做到司勋下大夫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当上了尚书郎,因为犯了事被贬到瓜州,最后死在那里。行恭年轻的时候有点骄纵,他父亲文遥让他和范阳的卢思道交往。文遥曾经对卢思道说:“我儿子最近有点长进了,这都是你的功劳啊!不过他喜欢喝酒赌博,这可是随了你啊!”卢思道回答说:“令郎文采出众,才华横溢,这是他自身的成就,至于喝酒赌博,那也是天性使然吧。”行恭的弟弟行如也很聪明,很早就成才了,在北齐武平年间担任著作佐郎。

赵彦深,是云南阳宛人,是汉朝太傅赵憙的后代。他的高祖父赵难,做过清河太守,很有政绩,所以就在那里安家了。后来清河改名叫平原,所以他就成了平原人了。他本名赵隐,为了避齐朝皇帝的讳,改用字行。他父亲赵奉伯,在魏朝做过中书舍人、洛阳令。赵彦深死后,追赠司空。赵彦深小时候父母双亡,家境贫寒,但他非常孝顺母亲。十岁的时候,他曾经去拜见司徒崔光。崔光对宾客说:“古人通过观察人的眼睛就能识人,这个人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。”赵彦深天资聪颖,擅长书法和算计,为人安闲淡泊,不怎么与人交往,但他很有才学,大家都敬佩他。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,他就自己打扫门前,不让别人看见,这成了他的习惯。

他一开始是尚书令司马子如家的一个低级仆人,负责抄写文书。司马子如很欣赏他,因为他从不出错,想把他带到官府里工作。赵彦深当时鞋子没有毡衬,衣帽都破旧不堪,司马子如就给他置办了新的。于是让他做了书令史,一个月后,又升任正令史。北齐高祖在晋阳的时候,需要找两个史官,司马子如就推荐了赵彦深。后来赵彦深被任命为司马子如的开府参军,又很快被提升为水部郎。等到文襄王当尚书令负责选拔官员的时候,对各部门的官员进行了裁减,赵彦深因为地处寒冷的地方而被贬到沧州做别驾,但他没有去。司马子如向高祖进言,把他召回来,任命他为大丞相功曹参军,专门负责机密事务,很多文书都是他起草的,大家都称赞他办事迅速有效。高祖曾经和他面对面坐着,让他起草军令,还用手摸着他的额头说:“如果上天让你长寿,你将来一定会有很大的成就。”高祖经常对司徒孙腾说:“赵彦深为人谨慎小心,古今罕见。”

高欢去世后,这事儿被秘密处理。高洋(文襄)担心河南那边会出乱子,自己亲自去巡抚,然后把后事托付给了高演(彦深),让他升职当了大行台都官郎中。临走的时候,俩人握着手哭着说:“我把这事儿托付给你这个弟弟,希望你能明白我的心意。”后来,内外都安定下来了,这都是高演的功劳。等高欢下葬的时候,高洋对他大加赞赏,还让他负责挑选郡县官员,封他为安国县伯。

有一次出征颍川,当时敌人用水灌城,城墙都快被淹没了,西魏将军王思政还想死战到底。高洋就让高演一个人进城去劝降,结果当天就成功了,高演还亲手把王思政带出了城。之前,高洋跟高演说过:“我昨晚做梦打猎,碰到一群野猪,我都射死了,就剩下一只大猪没抓到。你说这大猪是不是该由你去抓?”等到这事儿办成了,高洋笑着说:“梦里说的还真准啊!”然后就把王思政的佩刀给了高演,说:“让你也经常能取得这样的战功。”

高洋当皇帝(文宣帝)后,高演继续负责机密事务,还被封侯。天保年间,他升了好几级,当上了秘书监。因为大家都觉得他忠诚谨慎,每次祭祀天地,都让他兼任太仆卿,负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和护卫。后来又升任大司农。皇帝要是出巡,他就辅助太子处理政务,负责后勤保障。之后,他被外派到东南道当行台尚书、徐州刺史,做官很讲情义,下属都很敬重他,很多事情都处理得很好。他驻扎过的地方,老百姓都怀念他,都叫那地方“赵行台顿”。高洋还专门写信表扬他,把他召回朝廷当侍中,继续负责机密事务。河清元年,他被封为安乐公,又升了好几级,当上了尚书左仆射、齐州大中正、监国史,后来又升任尚书令,被授予特进的荣誉,还被封为宜阳王。武平二年,他被任命为司空,但是被祖珽陷害,被外放到西兖州当刺史。四年后,他又被召回朝廷当司空,后来又升任司徒。他母亲去世后,不久他又回到原来的官职。武平七年六月,他突然得病去世了,享年七十岁。

赵彦深在好几朝当官,一直都在皇帝身边做事,为人温和谨慎,喜怒不形于色。从皇建年间开始,皇帝对他的礼遇就越来越隆重,每次召见他,有时候甚至会让他升到御榻上,皇帝总是直呼他的官职而不直呼其名。凡是选拔官员,他总是先让考官们认真评定,提拔人才,他总是以才能为先,那些轻浮的人,他根本就不理睬。孝昭帝掌握朝政后,很多大臣暗中劝他称帝,只有赵彦深一言不发。孝昭帝曾经对王晞说:“大家都说天下应该归顺于我,为什么没见赵彦深表态?”王晞把这话告诉了赵彦深,赵彦深没办法,只好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,可见当时他地位之重。他总是谦逊谨慎,从不骄傲自满,所以才能在朝在野都能安然无恙。

他的母亲傅氏,为人非常有操守和见识。赵彦深三岁的时候,傅氏就守寡了,家里人想让她改嫁,但她发誓要守节到底。赵彦深五岁的时候,傅氏对他说:“家里穷,孩子又小,将来怎么办呢?”赵彦深哭着说:“如果上天怜悯我们,我长大后一定会报答您的。”傅氏被他的话感动了,流着泪看着他。等到赵彦深当上太常卿回乡,他脱下朝服,先去见母亲,跪着讲述自己幼年孤苦,蒙受母亲教诲才走到今天。母子俩哭了好久,他才换下朝服。后来,他的母亲被封为宜阳国太妃。赵彦深有七个儿子,次子赵仲将很有名。

赵仲将沉稳敏捷,继承了父亲的优点,为人温和善良,恭敬节俭,即使对妻子,也从不怠慢,整天都规规矩矩的。他博览群书,擅长草书和隶书。即使给弟弟写信,字迹也端正工整,因为他觉得草书不太正式,如果用草书写给别人,显得不够尊重;如果用草书写给家里下人,他们又会怀疑其中有什么意思,所以他只能用隶书写字。赵彦深请求朝廷把万年县子的爵位授予他。赵仲将后来官至给事黄门侍郎、散骑常侍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担任吏部郎,最后在安州刺史任上去世。

齐朝的宰相,能做到善始善终的,只有赵彦深一人。但是,他推荐朝廷任命他儿子赵叔坚为中书侍郎,引起了不少议论。当时冯子琮的儿子冯慈明、祖珽的儿子祖君信都相继担任中书郎,所以当时有句话说:“冯、祖及赵,秽我凤池。”(冯氏、祖氏和赵氏,玷污了我的凤池。) 而且,赵叔坚身材还很矮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