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坦,是魏献文皇帝的后代,咸阳王禧的第七个儿子。他爹禧被杀后,他哥哥翼、树等五个兄弟都逃到了南方。所以元坦继承了爵位,被封为敷城王。永安年间,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咸阳郡王的爵位,官职也一步步升到侍中。庄帝曾经很随意地跟他说:“你的才能比不上荀彧、蔡邕,年纪轻轻就升官这么快,是因为你从小就在我们皇家长大,所以才破格提拔你。”其实,禧死后,他的儿子们都穷困潦倒,是靠彭城王勰收养才活下来的,所以庄帝这么说。
孝武帝当政初期,元坦的哥哥树被抓住了。元坦觉得他哥哥树不仅年纪大了,而且很有才能,担心哥哥将来会取代自己,就偷偷地劝朝廷按照法律处死他。他哥哥树知道了这件事,哭着对他说:“我当年因为家里的变故,没能战死,只能四处逃亡,苟且偷生,才得到这个爵位。我现在来投奔你,不是为了什么大义,只是为了活命而已,哪敢奢望荣华富贵呢?你怎么能这样猜忌我,忘记我们兄弟情义?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,但根本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优点!”元坦脸一沉,转身就走了。他哥哥树死了,元坦竟然连哭都没哭。
元坦后来当上了司徒、太尉、太傅,还加官侍中、太师、录尚书事、宗正、司州牧。虽然他的俸禄丰厚,官位显赫,但他贪得无厌,卖官鬻狱,简直没完没了。后来被御史弹劾,被免官,只能回府当个王爷。没多久他又被起用,做了冀州刺史,依然是搜刮民脂民膏。百姓交税的时候,除了正税,他还额外勒索每户五匹绢,然后才肯收税。他特别喜欢打猎和钓鱼,几乎每天都出去,秋冬打猎兔子野鸡,春夏捕鱼捉蟹,养的鹰犬就有几百条。他自己都说,宁可三天不吃饭,也不能一天不打猎。后来他又回到朝廷当太傅。齐天保年间,按照规定降爵,被封为新丰县公,官职是特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因为他的儿子元世宝和通直散骑侍郎彭贵平酒后胡言乱语,妄言图谶,被有关部门上奏说该处死,但皇帝最后赦免了他们。元坦则被流放到北营州,最后死在了流放地。
元斌,字善集,祖上是魏献文皇帝。他爹高阳王元雍,跟着孝庄帝在河阴被杀害了。元斌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祖上的爵位,后来当上了侍中、尚书左仆射。他长得好看,性格温和,做官很谨慎,齐文襄帝挺喜欢他的。齐天保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按照规定降了他的爵位,成了高阳县公,然后被任命为右光禄大夫。过了两年,跟着文宣帝去打契丹回来,到了白狼河,因为犯了罪被赐死了。
元孝友,祖上是魏太武皇帝。他哥哥临淮王元彧没有儿子,所以让元孝友继承爵位。他官职一步步升迁,做到沧州刺史。他当官比较温和,喜欢做一些小恩小惠的事儿,虽然不算特别清廉,但也从没做过什么侵犯百姓的事儿,老百姓也觉得这样挺好的。有一次魏静帝在华林园宴请齐文襄帝,元孝友喝醉了酒,自己夸起了自己,还说:“皇上您答应过,会给我赏赐人才的。”皇帝笑着说:“朕一直听说王爷您自己都说自己清廉呢!”齐文襄帝打圆场说:“临淮王是奉旨免罪的。” 于是大家一起哈哈大笑,这事儿就算过去了。
元孝友对政事很精通,曾经上奏了一份奏章,上面写着:
令制:百家为党族,二十家为闾,五家为比邻。百家之内,有帅二十五人,征发皆免,苦乐不均。羊少狼多,复有蚕食。此之为弊久矣。京邑诸坊,或七八百家唯一里正、二史,庶事无阙,而况外州乎?请依旧置三正之名不改,而百家为族,四闾,闾二比。计族少十二丁,得十二匹赀绢。略计见管之户应二万余族,一岁出赀绢二十四万匹。十五丁为一番兵,计得一万六千兵。此富国安人之道也。
话说古代诸侯娶九个老婆,普通士人就一个老婆加一个妾。以前晋朝的规定,诸王可以娶八个妾,郡君和侯爵可以娶六个妾。再看《官品令》,一品二品官员可以有四个妾,三品四品三个妾,五品六品两个妾,七品八品一个妾。所以说,过去重视的是多子多孙,并且遵守礼法。多子多孙是孝顺的表现,遵守礼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。可是现在朝廷却突然抛弃了这个传统,时间长了,就成了习惯。很多高官显贵都娶公主或者皇亲国戚的女儿做老婆,王侯将相们家里根本就没有妾,大家都觉得这样理所当然。那些不幸的女人,生在这个时代,整个朝廷都没有妾,天下几乎都是一夫一妻制。
要是现在强迫大家多娶几个老婆,那家庭肯定要闹翻天,自己日子也过不好,亲戚朋友都会笑话。现在的人,根本没有规矩可言。父母嫁女儿,就教女儿要妒忌,婆婆和姐姐们见面,就劝女儿要小心眼,把会妒忌当成女人的美德,把会妒忌当成是贤惠的表现。女人们都说自己不能被人欺负,怕别人笑话自己。就连王公大臣都只守着一个老婆,更别说其他人了。如果妒忌心越来越重,那妻妾制度就废了,妻妾制度废了,就会出现很多奸淫的事情,这就是我痛恨的地方。所以我建议,一品官员娶八个妾,加上正妻一共九个,其他以此类推,二品七个,三品四品五个,五品六品一个正妻两个妾。在一个月内,必须达到这个数量。达不到数量或者对待妾室不礼貌,导致妻子嫉妒而打骂妾室的,就免去官职。如果妻子没有孩子却不娶妾,那就是她自己断绝了香火,不能祭祀祖先,应该判以不孝之罪,并且休掉她。
我的真心实意,只想为国家和家庭好,希望吉凶祸福都符合礼法,高低贵贱都有各自的规矩。我努力训练士兵,储备粮食,设立赏格捉拿盗贼,颁布法令规范朝政,希望国家能够兵强马壮,百姓安居乐业。我冒着风险提出增加妻妾数量的建议,就是希望王侯将相功臣子弟人丁兴旺,子孙满堂,江山永固。这就是我的愿望。
结果我的建议上报朝廷后,各部门讨论后,意见并不统一。
孝友说:“现在啊,人活着的时候是小小的皂隶,死了却要搞得像王侯将相一样大操大办,活着和死了两码事,根本没个节制。坟墓修得又高又大,祭祀仪式也搞得特别隆重,邻居们都跟着沾光,还夸他孝顺。再说这夫妻结婚的事,是国家制度里最先强调的,只要能一起吃饭,就足够了。可现在有钱人越来越奢侈,结婚摆的酒席比祭祀用的还丰盛,鱼堆得像山一样高,山上还摆着树木、鸾凤的造型。结果呢,忙忙碌碌一场,最后还不是都成了一堆破烂?想想老天爷的心意,大概不是这样的吧。所以,从现在开始,要是谁结婚或者办丧事太过分了,就按违抗命令处理。官吏们不及时纠正,也要一起承担责任!”
孝友在当地做官好多年,一直按规矩办事,名声很好,但是呢,他性格比较圆滑,很会巴结有权势的人,所以也被人批评过正直不够。齐天保年间,根据规定降了爵位,封为临淮县公,官拜光禄大夫。过了两年冬天,他被召进晋阳宫,结果和元晖业一起被杀害了。
元晖业,字绍远,是魏景穆皇帝的曾孙。他年轻的时候为人比较轻浮,还跟一些盗贼来往。长大以后变了,开始读史书,还会写文章,而且很有气节。他当过司空、太尉,还被加官进爵,担任中书监,掌管尚书事务。文襄曾经问他:“你最近在看什么书?”元晖业回答说:“我一直在读伊尹、霍光的故事,不看曹瞒、马腾那些人的传记。”
高晖业随着时运的衰落,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,不再追求功名利禄,只顾着吃喝享乐,每天一只羊,三天一头牛。他还曾经写诗感叹道:“昔居王道泰,济济富群英;今逢世路阻,狐兔郁纵横。”北齐初年,他被降封为美阳县公,担任开府仪同三司、特进。在晋阳期间,他与外界没什么往来,平时很清闲,于是撰写了魏国藩王世家,名为《辩宗录》,全书四十卷,流传于世。虽然地位显赫,但他性格古怪,经常遭到猜忌。天保二年,他随皇帝到晋阳,在宫门外指着元韶大骂:“你连个老太婆都不如,竟然把玉玺交给别人,为什么不把它砸碎?我说这些话,就知道自己要死了,但是你又能活多久呢!”文宣帝听到后,下令杀了他,还同时杀了临淮公高孝友。高孝友临刑时惊慌失措,而高晖业却神色自若。之后,他们都被凿冰沉尸了。高晖业的弟弟高昭业,很有学问,官至谏议大夫。庄帝到洛南巡幸时,高昭业在阊阖门外叩马进谏,皇帝避开他走了过去,后来又慰劳了他。他后来官至给事黄门侍郎、卫将军,右光禄大夫,最终去世,谥号文侯。
高元弼,字辅宗,是魏司空高晖的儿子。(以下文字系他本窜入)他为人刚正,有文采,官至中散大夫。按世袭制度,他应该继承父亲的爵位。但是,因为他的叔父、尚书仆射高丽因受皇帝宠幸,所以高元弼的王爵被夺走,转而授予了他的同母兄弟高诞。于是,高元弼彻底放弃了仕途,称病回到家中。后来宣武帝征召他为侍中,他上表坚决推辞。他跑到嵩山,住在山洞里,穿着布衣,吃素食,最终去世。建义元年,他的儿子高晖业上诉,才恢复了他的王爵。永安三年,追赠他为尚书令、司徒公,谥号文献。当初,高元弼曾经梦见有人对他说:“你的爵位不能世袭,继承你爵位的人,将是你的长子高绍远。”高元弼醒来后,立即告诉了高晖业,最终正如梦中所说。
元韶,字世胄,是魏孝庄皇帝的侄子。为了躲避尔朱荣的祸乱,他藏在了嵩山。他特别爱学习,长得也漂亮。一开始,尔朱荣要进洛阳,他父亲元劭很害怕,就把元韶托付给了荥阳太守郑仲明。结果郑仲明后来被城里的人杀了,元韶因为战乱和奶妈走散了,就和郑仲明的侄子僧副一起逃难。路上碰到了强盗,僧副害怕逃不掉,就让元韶下马。僧副对强盗说:“连飞累了的小鸟人们尚且会怜悯,何况是诸王呢?你们怎么能这样抛弃他呢?”僧副举起刀逼着强盗,强盗这才退走了。后来元韶遇到一位姓程的老妇人,老妇人很同情他,就把他藏在家里十多天。后来孝庄帝找到了他,让他继承了彭城王的爵位。北齐神武帝又把孝武帝的女儿嫁给了他。魏朝的珍宝,很多都跟着元韶到了他家。其中有两口玉钵,一个套着一个,可以旋转,却拿不出来;还有一个玛瑙酒杯,能装三升酒,是用玉缝合起来的。这些东西都被说是西域的鬼怪制造的。元韶后来官至太尉、侍中、录尚书、司州牧,最后升为太傅。北齐天保元年,他的爵位被降为了县公。
元韶为人温和宽厚,因为是高氏家族的女婿,所以很受皇帝宠爱。但他为人谦虚谨慎,对人很仁慈。他喜欢儒家学问,礼贤下士;喜欢山水田园,修建宅邸,虽然华丽却不奢侈。后来文宣帝竟然剃光了元韶的胡须,还给他化妆,给他穿上女装,让他跟在身边,还说:“我把彭城王当成我的嫔妃了。”这是在讽刺元氏家族势力弱小,把他比作女人。
十年过去了,史官上奏说:“今年应该革故鼎新了。” 文宣帝问韶(指元韶)说:“汉光武帝是怎么中兴的?” 韶回答说:“因为他没有彻底诛杀刘氏宗亲。” 所以文宣帝就决定大杀元氏宗族来消除后患。
五月,文宣帝就下令诛杀了元世哲、元景式等二十五家,其余十九家也被严厉禁止。 元韶被关进了京城的地牢,绝食,咬着衣袖活活饿死了。到了七月,对元氏家族的大规模屠杀开始了,从昭成王以下,一个也没放过。 不管他们祖上是不是王爷,自己以前是不是达官显贵,兄弟是不是很强壮,统统都被拉到东市斩首。 那些婴儿则被抛向空中,然后用长矛接着。前后被杀的人一共七百二十一人,尸体都被扔进了漳水里。后来人们剖开鱼肚子,经常能找到人的指甲,整个京城的人都好久不敢吃鱼了。
赞曰:元氏家族势力庞大,凭借着祖上的功德兴盛一时;然而,王朝气数已尽,元氏最终也遭遇了残酷的刑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