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纂,字徽纂,是代郡平城人。他老爸张烈,当过桑乾太守。张纂一开始跟着尔朱荣混,后来又给尔朱兆当都督长史。 尔朱兆派他去见高祖(指北魏孝文帝元宏),结果高祖一眼就看中了他。高祖在山东起兵,刘诞在相州据城抵抗,当时张纂也在那儿。高祖攻下相州后,就让张纂参与丞相军事。

张纂这人性格比较古怪,但跟高祖身边的人关系处得不错,很快就升了行台郎中。后来高祖削减了诸王的封地,把这些土地赏赐给文武官员,张纂也跟着沾光,被封为寿张伯。等魏武帝快不行了,高祖去了洛阳,任命赵郡公元琛为行台,镇守晋阳,同时任命张纂为右丞。后来又升任相府功曹参军事,再后来又当上了右光禄大夫。他出使茹茹,把高祖的旨意传达得很好。之后,他在中书省和丞相府都当过从事中郎。邙山之战,大获全胜,抓了很多俘虏,高祖让张纂把俘虏押送回京城,魏帝赏了他五百匹绢,还封他为武安县伯。 他又当了高祖的行台右丞,跟着高祖去征讨玉壁。

大军要回山东,走到晋州的时候,突然下起大雨,士兵又冷又饿,甚至有人冻死了。晋州因为是边境,不让军队进城。当时张纂是先锋使者,他看到这种情况,立刻下令打开城门,让士兵们进城,安排他们住在老百姓家里,还给他们提供火食,救活了不少人。高祖听说后,对他赞赏有加。张纂跟着高祖干了二十多年,负责传达命令,深受高祖器重。世宗(指北魏孝明帝元诩)继位后,侯景在颍川造反,勾结西魏。朝廷任命张纂为南道行台,带兵去讨伐侯景。战事结束后,他被任命为瀛州刺史。后来,世宗当了太子少傅。之后,他和平原王段孝先、行台尚书辛术等人一起围攻东楚,攻克了广陵、泾州等几座城池,还杀了贼帅东方白额。他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,还担任监筑长城大使,率领几千步骑驻守北方边境。回朝后,他升任护军将军,不久就去世了。

张亮,字伯德,是山西隰城人。从小就很有本事。一开始跟着尔朱兆,被封为平远将军。因为立功被封为隰城县伯,食邑五百户。后来高祖讨伐尔朱兆于晋阳,尔朱兆逃到秀容。尔朱兆的部下都偷偷地跟高祖联系表示投降,只有张亮没这么干。尔朱兆失败后,逃到深山老林里,让张亮和他的随从陈山去砍下他的头投降,但他们都不忍心下手,最后尔朱兆自己上吊死了。张亮趴在尔朱兆的尸体上哭。高祖很欣赏他,就让他当了丞相府参军事,慢慢地越来越重用他,让他负责文书工作。天平年间,他做了世宗的行台郎中,掌管七军的军事。虽然只是个郎中,但他经常在高祖身边。后来升迁为行台右丞。

高仲密叛乱的时候,他和大司马斛律金一起守卫河阳。西魏的周文帝在上游放火船烧河桥。张亮就准备了一百多艘小船,每艘船上都装着长长的铁锁,锁头上都装了钉子。火船快到的时候,他就开着小船冲过去,用钉子把火船钉住,然后把铁锁拉向岸边,火船就烧不到桥了。河桥保住了,这都是张亮的功劳。

武定年间初期,他被任命为太中大夫。薛琡曾经梦见张亮在山上挂着丝线,就告诉了张亮,第二天占卜说:“山上丝,幽字也。你大概会去幽州吧?”几个月后,张亮果然被任命为幽州刺史。碰上侯景叛乱,他又被任命为平南将军、梁州刺史。接着又加封都督扬州、颍州等十一个州的军事,兼任行台殿中尚书,后来又升任都督豫州、扬州、颍州等八州军事、征西大将军、豫州刺史、尚书右仆射、西南道行台。他攻打梁朝的江夏、颍阳等七座城池,都攻下来了。

张亮为人正直,勤奋努力,能力很强,深受高祖和世宗的信任,被委以重要的任务。但是他有点小毛病,不太注重个人形象,喜欢钱财,长期在皇帝身边,没能保持清廉,后来到各地做官,都听说他贪污受贿。武定年间后期,他被征召回朝,担任侍中、汾州大中正。天保年间初期,他被任命为光禄勋,加封骠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另外被封为安定县男,后来又升任中领军。不久后在任上去世,追赠司空。

张耀,字灵光,是河北昌平人。他爸爸张凤,是晋州的长史。张耀从小就为人正直谨慎,而且很懂官场上的事。他刚入仕途就担任了给事中,后来升迁为司徒府水曹行参军。北魏孝文帝起兵的时候,皇帝提拔他做了中军大都督韩轨的长史。韩轨后来当了瀛州和冀州刺史,又让张耀当他的谘议参军。后来张耀被御史弹劾,当时州府的官员和韩轨身边的人,因为贪污受贿被抓的有一百多,只有张耀因为清白而幸免于难。之后他被朝廷征召,担任了丞相府仓曹。

孝文帝继位后,张耀升迁为丞相府掾。天保年间,皇帝赐给他都亭乡男的爵位,让他负责仓储事务。凡是朝廷赏赐的东西,都由张耀来管理。后来他又升迁为秘书丞,再升迁为尚书右丞。有一次孝文帝晚上回来,张耀因为天黑看不清来人,怕是假的,所以没有马上开门,还严阵以待。皇帝在门外等了很久,催促得很急。张耀说天太黑了,真假难辨,必须等火把照亮看清来人才能开门。于是张耀独自出来见皇帝。皇帝笑着说:“你想学郅君章啊?”然后让张耀开门,自己进去,皇帝对他非常赞赏,赏赐了他锦缎。后来张耀被任命为南青州刺史,但还没上任。孝武帝辅政后,张耀又升迁为秘书监。

张耀侍奉了几代皇帝,工作勤勤恳恳,都得到皇帝的赏识,从没有犯过错。每次得到俸禄赏赐,他都分给家族亲戚。他生活简朴节俭,穿衣吃饭都很节约。他喜欢读《春秋》,每个月读一遍,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贾谊和梁丘贺。赵彦深曾经问张耀:“你这么认真研究《左传》,难道是为了找出服虔、杜预注疏中的错误吗?”张耀回答说:“怎么会呢?《左传》这本书,详细记载了各种事情,坏事可以引以为戒,好事可以学习效仿。所以我努力学习,并不是想挑古人的毛病。”天统元年,孝明帝临朝,张耀上奏事情的时候,突然暴病倒在御前。皇帝下座位去看他,叫了几声,张耀没有反应。皇帝哭着说:“难道我要失去我的好臣子了吗!”十天后张耀去世,享年六十三岁。朝廷下诏称赞张耀忠贞正直,温和恭谨,廉洁谨慎。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、尚书右仆射、燕州刺史的官职,谥号为贞简。

赵起,字兴洛,是广平人。他爹赵达,在幽州当录事参军。赵起为人沉稳可靠,很有能力。义旗一举,高祖皇帝任命段荣为定州刺史,赵起就当了段荣的副手,后来又升任奉车都尉。天平年间,他被征召到相府当骑曹,一路升迁到中散大夫。世宗皇帝继位后,赵起被外放为建州刺史,后来又升任侍中。赵起在高祖当政的时候,长期在相府骑兵部门工作,掌管兵马十多年。显祖皇帝即位后,赵起辞去州刺史的职务回到京城。虽然他官至九卿、侍中,但一直兼任兵马监察官,经常参与朝廷内外事务的处理,位居核心要职,地位和“二张”(指张柬之、张廷珪)差不多。后来他被外放为西兖州刺史,他认真整顿吏治,严厉禁止各种违法行为,但一年多后,因为没有取得显著成效而被免职。河清二年,他被召回晋阳。三年后,他又被加封为祠部尚书、开府仪同三司。天统初年,他升任太常卿,食邑琅邪郡。两年后,他被任命为沧州刺史,兼任六州都督。武平年间,他在任上去世。

徐远,字彦遐,是广宁石门人,祖籍广平。他曾祖徐定,是云中的一名军将,平朔戍的戍主,后来就在朔方定居了。徐远从小就学习处理政务,被郡里聘为功曹。没过多久,他就和太守一起响应义旗,被任命为防城都督,后来又做了瘿陶县令。高祖皇帝看中徐远熟悉书计,便任命他为丞相骑兵参军事,他经常参与征战,屡立战功,深受高祖皇帝的赏识。他先后担任巨鹿、陈留两郡太守。天保初年,他因为被御史弹劾,但后来得到赦免,沉寂了两年。显祖皇帝考虑到徐远是老臣,特地任命他为领军府长史,后来又升任东徐州刺史,之后回到朝廷担任太中大夫。河清初年,他被加封为卫将军。河清二年,他被任命为使持节、都督东楚州诸军事、东楚州刺史。天统二年,他被授予仪同三司、卫尉的官职。四年后,他又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、右光禄大夫。武平初年去世。

徐远为人宽厚仁慈,深受百姓爱戴。他在东楚州任职期间,那年冬天,州城发生大火,很多百姓家破人亡,失去了所有的财产。徐远亲自前往救灾现场,看到这一幕,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,并亲自组织救灾工作,帮助大家重建家园,安顿下来。他的长子徐世荣,是中书舍人、黄门侍郎。

王峻,字峦嵩,是灵丘人,聪明机智,很有才能。他爷爷高祖皇帝让他在相府当个墨曹参军,后来因为犯了事被免职了。过了一段时间,显祖皇帝让他当仪同开府,又让他当城局参军。之后升迁了好几次,做到恒州大中正,后来又当了世宗皇帝相府的外兵参军。他跟着军队平定了淮阴的叛乱,被封为北平县男。后来又当上了营州刺史。

营州地处边境,经常有贼寇骚扰百姓,让老百姓不得安宁。王峻到了营州上任后,就派人在远处侦察敌情,还布置了很多疑兵,迷惑敌人。每次贼寇来犯,他总是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,打得贼寇措手不及。久而久之,贼寇不敢轻举妄动,营州境内终于恢复了平静。之前营州刺史陆士茂曾经用计谋杀害了八百多名失韦人,因此失韦人断了朝贡。王峻到任后,就派兵在失韦人必经的路上设伏,果然抓住了失韦人,大获全胜,还俘虏了他们的首领,带回了京城。 之后,王峻对俘虏的失韦人优待有加,又把他们放回去了。失韦人从此诚心归顺,重新向朝廷进贡,这其中王峻功不可没。

一开始,茹茹族首领庵罗辰带着他的残部向东迁移,王峻料到他们一定会经过营州,所以提前做好了准备。没过多久,庵罗辰果然带着军队来到了营州城西驻扎下来。王峻就用计设下埋伏,大败了庵罗辰的军队,俘虏了他们的很多重要人物,比如名王郁久闾豆拔提等等,一共几十个人,都被送到了京城。庵罗辰这才狼狈逃窜。皇帝非常高兴,于是把王峻升迁为秘书监。

首先,这位废帝上位后,先是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和河阳道行台左丞。后来,在皇建中年间,皇帝下令在洛州西边修建三百里长的长壕,并在那里设置城池和守军,用来防范间谍。河清元年,他被征召,担任祠部尚书。之后,皇帝又让他去晋阳检校兵马,没多久就调回邺城,改任太仆卿。

皇帝出行巡幸的时候,他总是和吏部尚书尉瑾一起辅佐皇太子和诸位亲王处理政务。他还被赐予梁郡的田地,之后升迁为侍中,又担任都官尚书。后来,周朝军队来犯,皇帝命令他以本官的身份,和东安王娄睿、武兴王普等人一起率领军队从邺城出发,前往河阳抵御敌人。

皇帝到了洛阳,悬瓠城被周军占领了,皇帝又任命他为南道行台,让他和娄睿一起率军南下讨伐。还没到目的地,周军就弃城而逃了,皇帝又派他去安抚永州和郢州。四年春天,他回到了京城。结果因为违反规定私自运输禁物,并且截留军粮,主管部门按照规定要处斩他,家属也要充军。皇帝特地下令只鞭打他一百下,免去官职,发配到甲坊,他的家属免于处罚。后来遇到大赦,他的家属才免除了奴籍。

天统二年,他被授予骠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的官职,不久又加封开府。武平初年,他被任命为侍中。四年后去世,追赠司空公。

王纮,字师罗,是太安狄那人,原本是个小部落的首领。他父亲王基,比较喜欢读书,而且很有智慧和谋略。一开始他跟着葛荣起兵造反,葛荣封他为济北王、宁州刺史。后来葛荣战败,王基据城坚守不肯投降,尔朱荣派人劝降他才投降。尔朱荣后来让他担任府从事中郎令,率领军队镇守磨川。尔朱荣死后,纥豆陵步藩俘虏了王基,把他带到河西,后来王基又逃回了尔朱兆那里。高祖平定尔朱兆之后,任命王基为都督,又让他担任义宁太守。

王基早年在葛荣军中就认识了周文帝,等到周文帝占据关中后,高祖派王基和长史侯景一起出使周文帝那里,周文帝却扣留了王基不放。后来王基逃了回来,被任命为冀州长史,后来又代理肆州的事务。元象初年,他升迁为南益州、北豫州刺史。他做官的那些地方,都喜欢搜刮民财,但是为人比较耿直,老百姓对他怨气不大。兴和四年冬天,他被奴仆杀害,当时六十五岁。死后被追赠为征东将军、吏部尚书、定州刺史。

张纮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,还很喜欢文学。他性格机灵,反应迅速,口才极好。十三岁的时候,他见到扬州刺史太原郭元贞,郭元贞拍着他的背问:“你读过什么书?”张纮回答:“我读过《孝经》。”郭元贞又问:“《孝经》里怎么说?”张纮答道:“《孝经》说:‘在上不骄,为下不乱。’”郭元贞说:“我当刺史,难道会骄横吗?”张纮说:“即使您不骄横,君子也要防患于未然,希望您也多加注意。”郭元贞很欣赏他。

十五岁的时候,他跟着父亲在北豫州,行台侯景和别人争论掩衣的衣襟应该在左边还是右边。尚书敬显俊说:“孔子说过:‘没有管仲,我就要披头散发,衣襟向左敞开了。’以此来看,衣襟应该在右边。”张纮接着说:“咱们国家龙飞九天,雄踞中原,五帝的礼仪不同,三王的制度各异,衣襟在左还是在右,有什么值得争论的呢?”侯景对他的早慧感到惊讶,赏赐给他一匹好马。

兴和年间,世宗皇帝召他进宫当库直,后来又升任奉朝请。世宗皇帝暴毙后,张纮挺身而出,冒着危险保护皇帝,因忠心耿耿而被封为平春县男,赏赐给他七百匹布、五十匹绫锦、三万钱以及金带和骏马,还任命他为晋阳令。天保年间,他又被加封为宁远将军,深受显祖皇帝的赏识和器重。

有一次,皇帝和左右大臣饮酒,高兴地说:“真是痛快的大乐啊!”张纮回答说:“也有大乐,也有大苦。”皇帝问:“什么叫大苦?”张纮说:“长夜荒饮,不知疲倦,亡国破家,身死名灭,这就是所谓的大苦。”皇帝沉默不语。后来,皇帝责备张纮说:“你和纥奚舍乐一起侍奉我的兄长,舍乐死了,你为什么不死?”张纮回答说:“君主死了臣子就应该死,这是常理,只是叛贼力量薄弱,攻击无力,所以我才没有死。”皇帝派燕子献反绑了张纮,长广王抓住他的头发,皇帝亲自执刀准备杀他,张纮说:“杨遵彦、崔季舒逃跑躲避灾难,后来都官至仆射、尚书,那些冒死效忠的人,反而被杀害,这在历史上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啊!”皇帝把刀扔在地上说:“王师不能滥杀无辜!”于是就放过了他。

公元前73年,昭帝当政的时候,张纮被任命为中外府功曹参军事,算是正式进入仕途了。到了公元前69年,他又升官了,被封为义阳县子,成了贵族。公元前67年,他跟着军队去打突厥,还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,军功赫赫。公元前65年,他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,还加了个射声校尉的职位,之后又连升几级,最后当上了散骑常侍。到了武平年间,他更是官至开府仪同三司,位高权重。

张纮曾经上书皇帝,说:“突厥和宇文氏来往密切,肯定互相勾结,南北两边都会受到他们的侵扰。我们应该挑选九个州最精锐的士兵和强弓硬弩,多占据一些重要的险要地带。我希望陛下能够体恤忠臣旧臣,关爱孤儿寡妇,奖励善良,宽恕过错,记下他们的功劳,增进骨肉亲情,广开仁慈之路,效仿尧舜的贤德,学习禹汤的功业,克制自己,恢复礼仪,这样才能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
五年后,陈国军队入侵淮南,朝廷召集大臣商议对策。有人建议出兵讨伐,张纮却反对说:“咱们军队之前几次打仗都输了,士气低落,人心惶惶的。如果再次兴兵动武,去江淮地区作战,恐怕北方的突厥和西边的敌人会趁机来攻打我们,那可就危险了!不如减少赋税,减轻徭役,休养生息,稳定民心,让朝廷上下团结一心,远近臣服,用仁义去感召他们,用道德去引导他们,这样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下来,又何止是能平定陈国呢!” 高阿那肱对大家说:“王武卫主张南下。” 大家都赞同这个意见。不久,张纮又兼任了侍中,还出使周朝。他回朝后不久就去世了。张纮很喜欢写作,写了二十四篇《鉴诫》,文章很有文采。

史书上说:张纂等人都在霸朝时期效力,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,都是齐国的优秀大臣。伯德痛哭着伏在尸体上,灵光坚守关隘,驻扎军队,他们的行为都有古代名臣的风范。

赞曰:纂、亮、耀、起,徐远、纮、峻,奉日高升,凌风远振。树死拒关,终明信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