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國勒令中國政府將此次拳匪滋事之區一律停試五年,極合情理。中國若允照行,其護效似有可觀。蓋向來中國仇視洋人之事,由士林中人主謀者十居八九;及至事後所懲辦者皆無知小民,而真正罪魁反得逍遙法外。此則殊可痛恨也。是故苟得一懲治之法,使受責者皆為士林中人,平民不致拖累,乃為最上之策。此次停試五年,此意似已寓於其中。然自我儕觀之,未見各國能如願以償也。何以言之?中國考試之事,自有次第。  

其法先由縣官將應試之士考驗,其佳者薦送至府,由府考其尤佳者薦至學院,以備選擇。凡入選者稱為秀才,凡得秀才者可赴省應鄉試,以考取舉人。既得舉人,則往京都以應曾試,入選者稱為進士。此乃中國之大略情形也。此次凡謀與洋人為難者,非進士,即舉人,非舉人,即秀才。從未聞無功名之士,能煽動愚民,為其效力者。而今乃以各府州縣滋事之區一律停試,於進士、舉人、秀才,毫無關涉。驟而觀之,此法似有成效可觀;及緩思之,則不見其有裨於事也。吾故曰:各國未能如願以償也。  

雖然,考試之事乃為中國大典,今停試之命既出洋人,則中國士林驕傲之心亦當為之稍挫矣。夫停試一事,名為警戒讀書人起見,實則商賈亦均受其害也。蓋凡考試之地,無論省城、縣城,每屆試期,士林雲集,即有裨於商賈之生意非淺。故停試一事,不特士人欲設法阻之,即商賈等亦恐難免與士人同心也。中國現雖為勢所迫,勉從各國之請,假令日後不肯照行,各國將以何法應之乎?吾料舍以兵力占據土地恫嚇之外,恐無他法也!然此法僅一行之,已為各國所厭惡,若非不得已,必不再行也。倘停試各縣或有讀書之人設法逕往他縣投考,或在省城鄉試,偽報為不停試之縣而來,各國欲籌善策以杜之,不亦難乎?不特此也!各國所定之考試約章云:「凡滋事之區,須一律停試。」如此措詞,甚屬含糊。各國之意,蓋欲考試之事,無論其為歲考、科考、鄉試、會試,向在滋事之區舉行者,從今以往均須停止五年也。然華人之解說則絕不相同,以為停試之事,專系指縣府試而言,於鄉會試毫無關涉。蓋以鄉試而言,應試者為全省之秀才;以會試而言,應試者為全國之舉人。  

今若將鄉會兩試停止,則保護洋人之區,亦將與滋事之區同受懲責,而南省安分之士與北省庇匪之士有何區別乎?此斷非各國之意也!其所見如此,而中國之當道則皆以停試之事為慮,故揚言謂:「倘行之過刻,恐不免又釀禍端。」於是李中堂及東南各督撫擬將舉國停試五年,以便將考取舊章更改一新,使舉國之士得以專心致志,從事於有用之實學。揣其用意,不過欲全中國政府之體面耳!故各處傳說,只稱皇太后已允各督撫所請,舉國停試五年。惟不提政府有意更改考試之舊章,使人人讀有用之書,以為考試地步。則皇太后之用意,亦可想見矣。  

雖然,舉國停試五年之信果確,各國宜允從之。惟須勒令中國政府將考試所用之書更改一新方可。此策既致益無窮,而中國少年之士,聞之又必歡悅也。是故此議欲行,雖有令華人不覺洋人以停試懲責滋事各處之勢,然能將華人之愚暗除去,使華人好風水之癖變而入於格致,畏鬼神之心易而進於正直,則仇恨洋人之事,將不期除而自除矣!如此,豈不較諸專在滋事之區停試,為有益哉!  

今華人之積習如此,欲將其心志蕩滌一新,斷非五年所能為。然各國若肯實心實力,贊助各明達之督撫,以成此美舉,則此五年之內,亦可立實學之基礎。將來獲效,必能與日本前三十年內所獲者相同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