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中國致日本國書
大清國大皇帝問大日本國大皇帝好。敝國與貴國相依唇齒,敦睦無嫌。月前急有使館書記被戕之事,應深惋戚。一面緝凶懲民間,而各國因民教仇殺,致疑敝國袒民嫉教,竟占大沽炮台。於是兵釁猝起,大局益形紛擾。因思中外大勢,東西並峙,而東方只吾兩國支持其間。彼稱雄西土虎視眈眈者,其注意豈獨在中國乎?萬一敝國不支,恐貴國亦難獨立。彼此休戚相關,亟應暫置小嫌,共維全局。現在敝國籌兵禦匪,應接不暇,排難解紛,不得不惟同洲是賴。為此披忱布臆,肫切奉書。惟望大皇帝設法籌維,執牛耳以挽回時局。
並希惠示德音,不勝激切翹企之至。
◇日本答覆中國國書
大日本國大皇帝復大清國大皇帝陛下。杉山書記生被戕之事,前已傳聞,未得確耗可據,頃接貴國來電,始悉其事的確,良深悲歎。邇來北方團匪日益猖獗,妄動亂舉,無所不至。駐京各國欽差暨各署員等,竟被圍繞攻擊,甚至某國使臣聞已被擊而亡。貴國所派官兵,既不能救護使臣,又不能彈壓匪徒,殊不知公法有言,外交官之身尊而無犯之理。若於使臣之身稍加冒失,已屬有違公法,況於殺害使臣乎!當此之時,貴國政府如果實力剿平匪徒,救護現存各使臣,則餘事自將易辦。是仍大皇帝目下對中外應盡之責,斷不可躊躇而不為。自上月以來,各國將大兵派往天津,敝國亦不得不調派兵員,協同辦理。
惟此舉實系為彈壓匪類,救護使臣起見,此外別無他意。是以貴國政府倘能趁早將各國使臣救出重圍,即足見貴國政府不願與各國開釁之實據,自應減少貴國禍端。敝國與貴國素敦睦誼,苟有實為緊要事,敝國亦不敢辭勞。今貴國政府如能迅賜彈壓,以表救護使臣實據,即日後與各國議和之際,敝國自應從中出力以保貴國利益也。茲特具電肅覆,惟大皇帝鑒之。
明治三十三年七月十三日
◇德皇答覆中國國書
大德國大皇帝敬覆大清國大皇帝陛下。承荷電傳國書,知大皇帝以朕使臣死事甚慘,特按照貴國立教禮節,賜祭一壇以慰忠魂而謝敝國。惟朕雖躬膺大寶,亦一信教之人,斷不能謂僅予賜祭,即可謝我戕使之大咎也。況除朕使臣外,尚有各項教士教民及婦稚等等以傳教故而亦慘遭橫死,言念及此,能不凄然!且該教士等之教,即朕所奉之教也。攻圍使署一節,朕亦非敢以大皇帝獨任其責,所以然者,乃貴國執政諸臣及戕教各官也。安可靦然無罰哉?如大皇帝能將此等罪魁置之於法,自不獨朕心欣慰,即一切奉教之國,當亦無不滿意者也。再朕甚願大皇帝早得返跸京師,已敕令統帥瓦德西以皇帝禮恭迎乘輿,並由其所部保護。至議和一節,朕亦甚願。惟既和之後,尚望竭力設法,務使外人之來貴國者,其性命產業可以永保無虞,並使人民等仍可各奉其願奉之教,然後有所裨益耳。
耶穌降生一千九百年九月三十號
◇中國致俄羅斯國書
大清國大皇帝敬問大俄國大皇帝好。喜音遠來,欣悉大皇帝已經康復。朕因行在遠離海口,前此大皇帝抱恙,朕一有所聞,即電飭楊儒傳旨祗候。蓋自敝國近遭大難以來,一切重荷鼎力援助,是以大皇帝起居更與敝國休戚相關也。前聞大皇帝宣播德意力保敝國土地之權,近更於滿洲地方一意重使太平,並准將東三省交還敝國官吏,俾仍治理地方。查東三省為敝國本朝發祥之地,祖宗陵寢所在,故朕尤覺喜溢五中,感銘肺腑。
今大皇帝有此聖明正公之舉,關係大局良非淺鮮,實足增大皇帝盛世之光,且可乘此機會,使吾兩國鄰邦交誼益臻親密。仰託昊天降祐,吾兩國定能永享升平之福,俾以後信義相孚,緩急相助也。
光緒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二日
◇俄廷致中朝國書
大俄國皇帝敬問。大清國皇帝聖安。頃由貴國出使大臣惠來賜書,其詞摯而且實,恰獲我心。此次貴國內亂,敝國一切辦理,重顧邦交,已在知己洞鑑之中。敝國亦曾明白宣布,我俄之辦東方事件,不變宗旨,要唯不外保我鄰邦之自主。大皇帝賜書中深明此意,謹當申謝。唯無稽謠傳,謂滿洲之事改變初議,有惑聖明,深以為異。然實大不然。各統領所奉訓條,一如敝國所屢聲明之語。敝國政府與貴國全權大臣所商議各項,正欲尋二百餘年之鄰好愈見加篤,並不欲稍礙大皇帝之主權,且急欲以滿洲全歸貴國之吏治,一切悉照俄兵未據以前辦理。
唯詳細情節,自應訂明,以便貴國官吏次第復舊,免再滋變,擾我邊疆。以上情節,此次均應訂明。發給訓條於貴國全權大臣,務使所商之事易於成功,使於貴國大有益之舉速見施行,是所至盼。貴國經此事變,恢復舊規,永保太平,及兩國歷久不渝之交誼益加堅固,不勝厚望之至。惟大皇帝鑒諸。
◇華廷致俄廷國書
大清國大皇帝問大俄國大皇帝好。前因中國民教相仇,亂民構釁,掣動大局,曾肫切致書,由電交楊儒轉呈,計蒙察覽。
現除天津一帶已成戰事外,其各直省通商口岸所有貴國商民,仍明發諭旨飭令各省督撫照常保護,均一體相安。並竭力保護駐京使館,幸漸平安無恙。惟黑龍江吉林兩省,與貴國壤地相接,昨據該將軍等奏報:「呼蘭一帶亂民糾結鐵路夫役滋事,俄官兵乘夜潛逃至大嶺南北陸路,當即飛飭防營妥為保護,送之出境,一面電知阿穆爾再發兵,乃廓米薩爾用船帶兵前來,槍炮齊發,當即還擊,互有傷亡。」等語。該將軍等責在守土,堵禦外兵,乃兵刃互作。惟中國實不欲大開邊釁,已嚴諭壽山,只准保守疆土,不得越界尋戰。亦望大皇帝一體諭飭疆臣,各保疆界,勿再另構釁端,是為至幸。其天津時局,並望大皇帝查照前書,解此紛擾,俾中外如前敦睦,彼此同享升平。不勝翹企之至。
◇中國致法蘭西國書
大清國大皇帝敬問大法國大伯理璽天德好。敝國於貴國睦誼素敦。今因亂民肇釁,致各國咸疑敝國袒民嫉教,各懷憤怒,群起而攻,遂有占據大沽炮台之事。時局至此,幾已不可收拾。
敝國既為時勢所迫,排難解紛,不得不惟貴國是賴。況敝國與貴國於廣西雲南邊界一切交涉無不通融辦理,諒已早邀睿鑒。
為此開誠奉懇,肫切致書。務望大伯理璽天德設法維持,執牛耳以挽回大局。並望惠復德音。不勝激切翹盼之至。
光緒二十六年六月日
◇中國政府賀英國嗣君登位電
大清國大皇帝欣稔大英國大嗣君主誕登寶位,慶忭良殷。
深惟大嗣君主天亶聰明,久深欽仰。今茲承先嗣統治,功□德化,自必日進無疆。而我兩國和睦如初,永敦舊好。遙企崇墀,莫名喜頌。特先電致賀忱,當即飭專派使臣恭齎國書,以達欣賀之意,惟大嗣主鑒察。
◇俄人請退駐兵原函
大俄國皇帝敬致書大美國大總統閣下。敝國雖隨同各大國進兵北京,實無索取中國土地之意。所求者,不過保全敝國駐京使署,並助中國剿匪而已。在東三省用兵,亦只保護敝國邊界,並非別有所圖。若占據牛莊,則又專為北省用兵起見。事平之後,各國苟不與敝國為難,敝國亦必即時將戍兵撤回。目下中國政府既不在北京,敝國使臣自無庸仍駐京師,已飭令帶同各隨員一律離京。其敝國師徒之駐紮京城者,亦將飭令退出。
俟中國政府願與各國議和時,敝國可再派專使前來。以上各言,實系敝國本意,深願貴政府與敝國亦有同心也。
◇美廷答覆俄廷原函
大美國總統敬覆大俄國大皇帝陛下。接讀來函,知貴政府無意向中國索取土地,只欲救護貴國駐華使署,及助中國剿匪,足見與他國具有同心。聞命之下,曷勝欣悅。貴國所布德音,既與他國意見相同,他國自亦無向中國索地之意。北京圍解後,自應再將此節聲明。各國如能協同合議,則與中國結束一事,當不甚難。既與中國結束,則各國約章內一切應有權利,以後必能永遠保全。權利既保,產業更可無虞,惟已經被毀者必須得有抵償耳。聞中國各行省大半安逸,且亦極欲保護外人身命及其產業,已有數省督撫竭力剿除團匪。故歐美各國已令駐華各領事及水師官等激勸之矣。目下各國使署既皆救護,當日應辦各事為:外人身命產業及一切應得權利在中國各處者,均須一律保護;中國未亂各省亦須先事預防,如力量或有不及,各國理宜助之,並設法使中國永遠安靜,更須保全中國土地以免紛爭,其國政則仍歸中國人主持;各國約章應有權利,悉宜保護,使環球各國地可與中國各處通商互市。至來函所言貴政府刻據牛莊實為北省用兵起見,一俟地方平靜,他國苟無出而與貴國為難,貴國即可將兵撤退云云,敝國深為感激,亦斷斷不肯與貴國為難。況敝國所立政策已定,已迭次布告天下各國,俾令周知,貴國幸勿疑焉。
西曆一千九百年月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