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得今日外患憑陵,大抵多由民教不能相安而起。上年夏秋間義和團之變,乃震驚宮闕,乘輿播遷,尤為亙古所未有。  

凡屬中國臣民,皆當疾首痛心,懲前毖後,斷不容狃於故習,逞匹夫一朝之忿,而貽君國無窮之憂。本部院剔歷各省,所見教案,凡地方官能於起事之初,婉諭教士,約束頑民,堅持條約,秉公判斷,無有不可立時息事者。若一味因循玩忽,不急為平心論斷,則教士必以領事出頭,彼此相持久而愈多糾葛,馴至經年累月而不相下,勢必激成禍變,地方官既不能免於嚴譴,紳民亦復牽連賠累,莫可如何。試問歷年各省鬧教之案,能有一二裨益國計民生,少收安內攘外之效者否?現在和議垂成,所有從前未結教案,固應及早設法清釐,此後遇有民教交涉之事,應隨時妥速了結,庶不致牽一髮而全身俱動,貽誤大局,再生變端。迩者迭次欽奉上諭,責成地方官紳保護教堂。  

和約內並有鬧教地方停止文武考試之條,尤不能不格外慎重。  

各該地方官再有仍前玩忽,不將教案速行辦結,或致別釀釁端,本部院惟有據實奏參,執法嚴懲,決不稍從寬貸。除另札善後局會同洋務局查明各屬未結教案分別嚴催彙報查考外,合行札飭。札到,該司即便遵照通飭各屬一體凜遵札內事理妥辦。將來遇有民教控爭事件,似應嚴定章程,勒限速結,分記功過,用示勸懲。本部院之意,各州縣地方似均可分立教務公所,由地方官選派眾所悅服紳士專駐公所,遇有應行彈壓之事,即責成該紳約束子弟以免群起而爭。其教士教民中如有中國素著名望之人,即不妨延入公所,俾各相習而無相妨,自更易於就我範圍,地方官遇事傳入訊問,亦不致毫無頭緒。向來各屬均有團練保甲公局,派紳坐局辦事而官責其成,公所之設即可略師其意。惟公所應辦之事,仍須定明限制,聲明只為調和教務而設,一切地方事件均不得干預,以防流弊。本部院系為安輯民教起見,其餘地方情形能否協洽,有無窒礙,仍應詳查核定。  

或公所可設,而紳士難得其人,亦不必拘泥濫派。總以事有實濟為主。該司道等並即通飭各屬因時制宜,通盤籌議,稟復。  

由省局妥定章程,詳辦施行,切勿視為具文,是為至要。切切特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