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兵於西九月十九號,即華閏月十六日下午三點鐘時,由天津整束隊伍,往攻北塘砲台。當起行登車時,津地留守各西兵,奏軍樂以送之。旋又有法國砲隊一隊,隨後而行。  
至軍糧城時,德兵下車。該處有俄兵屯紮,德兵到後,即由兩軍統將,互相會晤,議定德兵為中軍,以俄兵為其左翼,分道開隊至塘沽取齊。兩軍既合,復有俄國水師兵多名前往助戰。至中夜十二點鐘時,德俄兩軍統將會集麾下各弁,共議進取之策。時火車早經預備遂傳令各兵登車。約行十餘里,各兵即下車涉鹽池泥澤而行。  
至砲台前,已二點鐘左右。當由俄砲隊先行開砲。計開六砲後,砲台上始行還砲,惟砲彈皆由左而落,故洋兵非特並無死傷,反從右面攻擊。  
未幾,又以德步兵為前隊,而以砲隊為之殿,復又逼近數里。時天已漸明,華兵始接連開砲。其砲台之在南面者,更開放不已。在台兵弁,似極勇猛,只以準頭不能瞄準,故洋兵並不畏懼。又復奮勇前進,正行之際,地雷忽從左而起,而洋兵適在其右,是以一無損傷,因各格外加意。少選地雷又忽炸發,其聲盤旋不已。有馬隊兵官二員,適當其厄,人馬均飛入半空,肢體分為數段而墜。各兵乃大驚,分負傷者退回,而以砲兵列於前,鼓勇開放。槍彈皆向砲台而落,無一為虛發。  
至七點鐘時,兩軍砲聲更緊。乃轉瞬間,砲台上濃煙忽爾迷漫,火焰即衝空而起。蓋其中火藥房為洋兵砲彈所擊中,故即了火也。其時北面砲台上之大砲,及洋兵所放之砲,彼此已各受傷,難以再放。惟華兵尚有一砲,未曾損傷,然開放亦稍緩矣。  
至八點鐘時,大雨驟下,兩軍始各停戰。而砲台上之火,亦已救息。洋兵收隊後,點視各兵,傷亡甚眾。遂將傷者送回天津醫治。一面復行計議,明知砲台堅固,非可以尋常砲火攻取,乃特派兵至津,將前者攻奪津城之列低砲二尊,於夜間由火車運往。乘砲台不備,突然向之開放。華兵初尚竭力支持,嗣因綠氣飛舞,聞者輒斃,乃始不支而退。砲台遂為洋兵所據。  
是役華兵所用皆無煙火藥,開放時只見火光一閃,砲聲已從空而下,故洋兵之死者,難以數計。然華兵則亦屍骸枕藉,血流成渠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