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東撫袁中丞覆法國駐天津領事運鹽公文  

為照會事。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初三日,准貴領事來牘開:「照得去年夏間中國拳匪滋事,直隸天津之紫竹林租界被圍,聯軍北上,華軍及拳匪以長蘆鹽碼為戰壕,本國軍隊被害甚巨。  

經本國提督將此項積鹽充公,案奉本國國家諭令招商發賣。擬俟明年開河後,運往豫東一帶銷售。所有經過地方,船隻囤棧及分設行店懸有法國旗幟,經本總領事蓋印簽字者,務請貴部院妥為派兵保護,料理一切。仍望通飭各府廳州縣一體遵照辦理,並出示曉諭各屬村鎮均須購用此項鹽斤。所有商販,但持本總領事發給運鹽引照,或本國各處招商店蓋用本國發給法文鈐印發票者,沿途關卡軍民人等及舊日鹽商巡勿得留難阻擾。  

倘敢故犯,即須從重治罪。如貴部院有不能約束之處,本總領事不免稟請駐京大臣轉電本國外部。想貴部院鑒及直隸之事,必不致忽略細微,至失兩國和好也。其此項鹽斤運到貴治各處,所需囤棧行店,請照另單所開地方,預先代為指定,並懸牌附上法旗。所有各囤棧行店應用物件,本總領事早有所聞,請飭勿得移挪一物。租價竣事後,再行酌量籌給。所有直省現用引照,及法國招商鹽店經本國國家發給鈐印執照各五十張,請即通飭一體遵照,望勿遲延,致使鹽斤到境之時,各屬未奉諭,殊多未便也。」等因。  

准此,查本部院與各國官商往來交涉,向按彼此兩國議訂約章辦理。貴總領事擬發給旗照,運鹽赴內地售銷,查各國各項約章均無此條,本部院又未接准本國全權大臣行文知照,礙難轉飭照辦。且東省本系產鹽之區,向非長蘆引鹽應銷之處。沿海一帶,貧民恃熬煮為生業者不下數十萬人,歲出之鹽運銷全省,各州縣,各村鎮,均派定行銷額數,尚恒有積滯之虞。況近年永阜,水利各場池灶一律整頓;西繇,富國,王家岡等場又各增開灘池;是以所出之鹽較前更旺。各商認運之引銷不足數,欠課甚多,正苦無從設法。若照貴總領事來牘,附送囤棧行店清單所開各處,均須強售蘆鹽。從此東省之皂戶鹽商,勢必因而失業。上則於國課有關,下則於民生有損,種種為難,實多窒礙。謹將旗照各件,備文奉繳,相應照會貴總領事,煩請查照,諸希涵諒為荷。須至照會者。  

光緒二十七年正月日  

◇聯軍統帥致東撫袁中丞電  

貴省轄境拳匪絕少,具見辦理認真。敝國人民在東省境內尤能始終保護,毫無危險,實為感佩。以故敝國軍隊決不赴境剿辦,毋庸系念。  

◇北京全權大臣致於蔭帥電  

頃接法畢使函,稱:「現接河南教士信,內稱河北岑道,滑縣呂令,安陽石令,煽惑居民,地方大亂,拳匪各區遊行,凡教士教民所餘財產復行焚毀,洋人性命深為可慮。應請按照前次所開各官趕緊懲治。內中所最要者,惟岑,呂,石等。並求嚴飭河南撫臺立即設法認真保護教士教民,並懇於該教案賠款內先給五萬兩以便修整各處,望為照准。」等因。查畢使此次函內指請懲治三員:內岑道,石令,雖已改調。但另委別缺,仍難甘服;滑縣呂令並未撤換,更啧有煩言。當此和議開辦之時,未便使有藉口,再生枝節,應由尊處從速嚴辦。至撥銀五萬兩一節,除已付交辦結算各款外,實在尚須賠給若干,應用尊處會商主教,迅速查明,賠還了結。慶李庚電。  

◇於中丞覆電  

庚電祗悉。法使函開岑道,呂令,石令三員,刻即分別奏參。滑縣早經委邱令縉往署。河北教案武安一起,現復經印委各員會同司主教議結。俟主教文到,即當奉達。其餘未了之處,已撥銀由馮道帶往即繳。遵諭於前已付交算結外,馮道會同主教查明應我賠若干,迅速賠償,總期一律完結。並通飭設法認真保護。用慰荩懷。敬祈轉致法使。蔭佳。

◇黃仲蘇大令上江督劉制軍書  

敬稟者:竊卑職恭讀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上諭,凡朝章、國政、吏治、民生、學校、科舉、軍政財政等,當因革條議具奏,實力施行。率土臣民,莫不鼓舞振興,感激奮發。  

溯自乙未歲中東定約以後,中外臣工,紛紛陳奏,條分縷析,幾於闡發無遺。特由卑職愚見論之,所議雖極周詳,而臚列多端,於標本之先後緩急,似尚有未及區別者。  

竊謂舉行新政,必以開民智為先。民智未開,雖意美法良,究竟信之者一,疑之者十,甚且堅執舊習,陰私阻撓。中國四十年來所設方言格致各館、中西武備各學堂,竭力維持而收效無幾,豈中人之才力竟不及西人哉?民智未開,風氣不變,欲恃此生徒數百人成材效用,馴致富強,此必不可得之數也!泰西言口之家,皆謂「善政如草木,民智如土田」。民智既開,則下令如流水之源,善政不期舉而自舉,且一舉而莫能廢。否則民未開悟,勉強遵行,貌合神離,終為具文。如英國明計學者力持平稅之說,而商民阻撓,久不能行。蓋其理太深,而國人抵死不悟故也。後編纂其說為《理財啟蒙》等書,遍頒學堂習之。至道光中,人人皆知此意,遂阻力去而其令得行,通國蒙其利矣。斯非欲行善政,先明民智之明驗哉?  

至於開民智之方,其目有四:一、設學堂;二、變科舉;三、譯西書;四、開報館。  

學堂之設,二十四年業已議有章程:縣設小學,府設中學,省設大學,循序遞進,給照為憑;大學卒業學成,乃咨送京師國學,覆加課試,量才授官。所學皆實用,所取皆通才,而國家收得人之效矣。且民間識論,恒隨士子為轉移。士子既通中外情形,則轉相告語而民風亦變。舉凡民教之龃龉、中西之畛域,皆可消弭於無形,此尤安內和外之長策也。故學堂不可不先設也。  

然學堂設立而取士仍用時文小楷,所教在此,所重在彼,則志不定響,必不能專。是宜改用時文。念四年新訂鄉會試章程:首場試以史學、政事;次場以西史、財政;或能兼專門之學者聽□一場,試以四書五經義,隨場去取,俾空疏者不能濫竽。都中各種考試,亦宜盡去詩賦小楷而專取實學,庶天下士民聞風興起,雖窮鄉僻壤皆將實力講求,風氣之開,可以拭目俟矣。故科舉不能不急變也。  

欲通西法,當閱西書。近數十年所譯行,惟兵、算二門略備;化、聲、光、電、礦、汽、機等學,雖各有數種,皆非最新之書;而最要之政治法律書譯本絕少,加以中西文義懸絕,翻譯較難,甚或二三年而成一種,未免緩不濟急。惟日本所譯,於泰西各種要籍大略已全,其書漢文居其十七,和文不過十三,譯為華文,費日少而成功速。若必習西文西語乃能多讀西書,則幼童尚可有成,弱冠以後之人何從周觀博覽以期淹貫?此西書之不能不速譯也。  

中國戶口最繁,號稱四百兆,實數尚不止此。學堂雖設,豈能遍教無遺?惟報紙廣行,則未入學堂之人,亦可不出戶而知天下。且已登士版者勢不能伏案讀書,得新報時時閱之,聊可通知中外情勢,遇有交涉,可不至茫無把握,釀成事端。惟近今報館主筆之人,間或褒貶恣情,抑揚任意,荒唐謬戾,淆惑人心。是必先取西人報律翻譯成書,令各報館凜遵辦理。如敢妄言違律,地方官立將主筆提究,報館查封。果系正論危詞,亦毋得吹求文致。如此,則下情易達,公論大明。報館難繁,有益無損,試觀泰西各國最富強者報館最多,其明效已。此報館不能不廣設也。  

凡此四端,乃民智所由開,為變法自強之根柢。更佐以農、工、商、礦諸學,則利源辟而殷富可期。然非各設學堂,則愚民墨守舊法,用力多而成功少,安能與各國競勝,以挽回利權?若事事仰賴洋人,無論糜費太多,並不能廣及;況厚幣聘請,未必果為上等工師。則何如自教其民,俾學成後,展轉相傳,不待假手外人之為愈耶?日本變法維新,未及十年,一切皆由本國主之。以華人之聰明才智,何至遠遜東洋?是在一轉移間而已。若陸軍海軍雖不可無,而今日之急務尚不在此。蓋陸軍訓練必數年而後成;海軍費重事繁,十年尚未必可用。究之一鐵甲船之費可作通省設學之資,一大炮之值可供數縣設學之用。  

果其財力足以兼顧,原不妨以海陸軍與學堂並行;無如府庫空虛,閭閻凋敝,任舉一事,皆苦乏財,則兩利相形,勢不得不先其所急。與其費巨資以購待人而靈之呆物,何如移此財以造隨處有用之人才?先後緩急之分,一對勘而昭然若揭矣。  

中國辦理洋務五十餘年,一誤再誤,以至屢誤。去年貿然開釁,大局糜爛,幾至無可挽回。藉非宮保力保東南全局,殆不堪設想!推原禍始,皆由不學無術,昧於中外情勢,以致上行下效,貽禍無窮。假令十餘年前早設學堂,得數十百通才散布中外,尚可從旁調劑,設法轉圜,何至一唱百和,昏愦無知,以釀此非常之大變哉!或疑方今事勢危迫,甫謀遍設學堂,收效至速亦必逾三五年,未免迂緩不切。不知往不可諫,來猶可追。及今興辦學堂,猶可得力於異日;今猶不辦,並將絕望於後來。況中國士民之眾,念二行省,何地無才?變科目以冀廣收,行特科以期精擇,加以刻意搜羅,破格錄用,後先奔湊,目前尚未至無人。持之數年,奇尤漸出,日新月異,繼起多才,國富兵強,固可趾踵待矣。  

卑職望淺秩卑,才疏德薄,朝廷大政,何敢妄干?惟夙蒙宮保格外青垂,不以尋常俗吏見待,用敢忘其愚拙,冒昧瀆陳。  

傳曰:「狂夫之言,聖人擇焉。」尚希鑒宥而裁擇之,聊為土壤細流之助,又非但卑職一人之私幸也!

◇又  

敬再稟者:近日傳聞各國和約將有定局,其於教堂一事,必有專條。此後教士教民,自應力為保護。惟是教堂神甫往往遍護教民,不論人之良莠、事之是非,概挾全力以相袒助。地方官受其劫制,不免抑平民以徇教民。鄉民積怨日深,遂致釀成巨禍。據卑職愚見,宜乘此立約之由,照會各國公使,請其通飭各教士,凡中國民教爭訟,均由地方官持平辦理,不得從中干預把持。在中國於平民教民本無歧視,秉公訊辦,斷不因其入教而稍有低昂。在教士亦宜確守教規,不得偏袒教民,致激眾怒。凡莠民地棍不得一律濫收。若業經犯罪之人投入彼教藉為護符,尤應拒絕不受。此乃泰西之教規,萬國之公法,無論何洲何國,莫不如斯。即中西所訂約章,亦不許教士干預詞訟。若教士越分把持,激成事變,則咎由自取,不能歸罪於地方官。此實為民教水火之根源,如及是時反覆申明,商定兩全之善策,庶後患可杜,民教自能相安。否則民教之勢焰日橫,平民之怨毒逾甚,激而橫決,兩敗俱傷,不特非中國之利,亦並非西人之利也。為此仰懇宮保大人,可否電咨全權大臣,妥為商定,以弭釁端之處,伏候憲裁。  

◇江督劉批  

據稟,舉行新政,必以開民智為最先,此誠至當不易之論。  

所陳設立學堂各節,均與本部堂之意相符。另稟教務一層,尤不為無見,候採擇酌辦可也。此繳。  

◇英教士李提摩太上李傅相書  

伏見近六十年內中國有二難:一、不懂西事之人,勸政府與外國開戰,絕斷來往,每戰中國必敗,敗狀一次甚於一次。  

二、外國人見中國不通西事,漸將中國要害土地占據,於是黑龍江、臺灣、安南、緬甸,均歸外國管領。今因愚人主見,欲盡殺外國人,政府被其迷惑,反殺中國人無數,朝廷因而受大難,皇太后皇上僅以身免,實可惜之大者。至於外國人有不願中國自強者,恐中國至能自強時有能殺害人之心:此諸人往往稱美中國法本善以媚中國,其實乃不欲中國變強。又有人實欲中國自強:因此等人知中國究竟是善人多,能體上天好生之德,與西國善人略等。現有外國之善人勸各國勿瓜分中國,費多少唇舌,各國始經應允。此是上天再祐中國復興之機會。中國若圖復興,有必不可少者二事:其一,安內;其一,安外。  

安內之法:皇太后皇上必應母子相和。大清國歷代先皇帝家法有舊章,能遵家法則治,不遵則亂。此一也。士大夫守舊與維新,亦當相和,不可彼此相阨,各不相容;守舊維新,各用其長;現在維新諸臣多有革職回籍或斥遂者,應起廢復用。  

此二也。凡此皆安內之大綱也。安外之法:必應斟酌時宜。古時無輪船、鐵路、電報,彼此不相往來可也;現在五洲地球如同一大城,朝出一事,夕已大地盡知,居東城者不欲與西城往來,乃萬不能行之事,明者皆能知之。若不能講和,彼此必且力爭,有欲奪中國土地者,有欲奪中國利源者,有欲奪中國權力者。倘再失和,以前事考之,中國禍不可勝言矣。查失和之由,大抵因不用外人,所有一切議章交涉章程多不妥貼。現今外國聯軍在直隸辦理多不安靜,因不用中國人,所以辦不妥帖。  

考滿洲數萬人,如何能治中國四萬萬人?二百五十年之久不生事變,皆由各州縣全用中國人,深明本國情形,所以事皆辦妥。  

再考近六十年中外交涉,何以時時失和?緣京城自軍機處總理衙門以及六部各官從未用一外國人,亦無一中國王大臣遊歷各國能知各國情形者,所以欲其妥善章程而未能也。現時多有外國人能知中國情形者,中國若不用之自助,恐外國各欲請其襄助外國辦理鐵路礦務工作,則中國大利盡為外國所籠取矣,中國豈不難之又難乎?所以欲圖振興,必應請外國明曉中國情形之人並從各外國招延有大才之人相助為理。此安外之大綱也。  

內外皆有人安定,京城必應增加專任責成之權。愚見當今應用五等外國人:首先應請外國能辦學務者助禮部尚書辦理學校,將外國一切有用之學全傳授中國。但學校收效必俟廿年後,所以不得不更請一人會同中國明曉交涉之能臣遍遊各國,本近時各國弭兵會之意,參以此次和約宗旨,使中國列入萬國保護之國班內,能保中國二十年內可以平安無事。所謂萬國保護之國者,歐洲近有諸國無力自保,亦不自養兵,由萬國為之保護,不令他國侵侮。若中國能列入此等國班內,亦交鄰之大利也。  

此是危亂後自立根基之法。根基既立,又必請一外國人助中國外部大臣循用此法,並照各外國外部大臣常例辦理一切交涉,使中國不受虧損。既有保中國平安無事之章程,即須更請一人出助中國總理鐵路礦務工作諸大政,使中國國民皆富。欲辦此等大政,若無巨款,萬不能成。又必請一明於財政之外國人參用各國理財法。  

有此五等外國人襄助中國,不但能使中國各省推行善法,並能借外國各等新法權利以補益中國。如此則土地不為人侵害,利源不為人把持,權力不為人劫制。以上諸政,皆相維繫,辦則同辦,不能但辦一事,不辦他事:譬如鐘表,各輪相推而運行,若缺一輪,便運行不動。  

能如鄙說興辦,必有大益;不辦,必有大損。中國辦事舊病,遇難辦之事,往往推諉緩辦。此最害事,一緩則興辦無期。  

仆在中國年久,見國家興辦大事,不能勇往則云暫緩,所以數十年未辦成一要事。此時危急存亡,若欲再緩,恐上天不再與中國以復興之好機會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