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家伙,这文件是袁中丞给法国驻天津领事发的照会。
正月初三那天,袁中丞收到法国领事的信,信里说:去年夏天,中国拳匪闹事,天津紫竹林租界被围了,联军北上,中国军队和拳匪把长芦盐码头当成了战壕,法国军队损失惨重。后来法国方面把那些盐都充公了,法国政府下令招商拍卖,打算明年开河后,把盐运到河南东部一带卖掉。为了安全起见,所有运输途中,船只停靠的码头,还有设立的商铺,都要挂法国国旗,而且都得盖上法国总领事的印章签字。所以,希望贵部派兵保护,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。还要通知各府县,都得照办,并且要让各村镇都知道,都得买这种盐。凡是拿着法国总领事发的运盐许可证,或者法国各地的招商店铺盖有法国官方法文印章的发票的商贩,沿途关卡的军民和以前的盐商,都不能为难他们,更不能阻拦。
总之,法国领事的意思就是:咱们的盐要运到河南去了,你们得保证安全,一路绿灯,别给咱们添麻烦! 还得帮忙宣传一下,让大家买我们的盐!
要是你们还敢故意犯规,那就要加重处罚!如果你们部门管不住,我没办法,只能向驻京的大使报告,再让他电报回国外交部。我想你们部门应该考虑到直隶的事情,肯定不会因为小事而忽略,导致两国关系破裂的。
那些盐,运到你们管辖的地方后,需要的仓库和商铺,请按照另外的清单上写的地址,提前帮忙指定好,还要挂上牌子,插上我们的国旗。那些仓库和商铺里需要用的东西,我早就知道了,请你们务必不要挪动任何东西。租金等事情结束后,再考虑支付租金。现在直隶省正在使用的引照,还有法国招商盐店的执照,我们国家已经盖章发放了各五十张,请你们马上通知大家,都按照这个执行,别拖延,不然盐运到的时候,各地方没接到通知,那就太不方便了。
好,我按照你的要求,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,并保留诗词对联原文。
首先,我们查阅了本部门与各国官商往来的所有文件,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两国签订的条约来处理事务。您(指总领事)想发放旗照,让你们运盐到内地销售,但是查阅各国所有条约都没有这一条,而且我们部门也没有接到本国全权大臣的公文指示,所以很难批准办理。再说,东省本来就是产盐的地方,从来也不是长芦盐运销往的地方。沿海地区,靠煮盐为生的贫民不下几十万人,每年产出的盐销往全省各地州县村镇,各地都分配了销售额,甚至还经常有积压的情况。何况近年来永阜等地水利设施和盐场都进行了全面整顿;西繇、富国、王家冈等盐场又增加了滩池,所以产盐量比以前更多了。各商贩领取的盐引不足,欠税很多,正愁没办法解决呢。如果按照您总领事来信中附送的仓库店铺清单上列出的那些地方,都要强制销售长芦盐,那么东省的盐户盐商们,势必因此失业。这上面关系到国家税收,下面又损害民生,种种困难,实在很多阻碍。我们把旗照等文件都呈送上来了,特此照会您总领事,请您查阅并谅解,谢谢! 这是必须照会的。
光绪二十七年正月日
◇联军统帅致东抚袁中丞电
贵省辖境拳匪绝少,具见办理认真。敝国人民在东省境內尤能始終保護,毫無危險,實為感佩。以故敝國軍隊決不赴境剿辦,毋庸系念。
◇北京全权大臣致於荫帅电
这段话主要意思是:我们按照条约办事,你要求运盐到内地销售,这在条约里没规定,我们也没收到上级指示,所以不能批准。东省自己产盐,而且产盐量很大,盐商都卖不完,你再运盐进来,会严重影响当地盐民生计和国家税收。所以我们不能给你发放旗照,相关文件已上交。
联军统帅的电报则表达了对袁世凯在山东处理义和团事件的肯定,并表示不会派兵到山东。
我刚收到法国公使的来函,信里说:“现在收到了河南教士的来信,信里说河北的岑道、滑县的吕令、安阳的石令,这三个家伙煽动老百姓闹事,地方都快乱套了!拳匪到处乱窜,教士和教民剩下的财产又被烧光了,洋人的性命也危在旦夕!所以请求按照上次商定的办法,赶紧把这几个官员惩治了。其中最该严惩的就是岑道、吕令、石令这三个。同时请求您立即督促河南巡抚想办法认真保护教士和教民,并且恳请从教案赔款里先拨五万两银子,用来修缮受损的地方,希望您能批准。”
总而言之,公使的来函主要要求惩处岑道、吕令、石令这三个官员。其中岑道和石令虽然已经调职了,但又另委了别的职位,他们心里肯定不服气;而滑县的吕令根本就没撤职,更是满腹牢骚。现在正值和谈的关键时期,可不能给他们留下任何借口,再出什么乱子。您那边得赶紧严办此事。至于拨付五万两银子的事,除了之前已经支付的款项外,实际上还需要赔付一些,您那边要和主教商量一下,尽快查清楚,把该赔的赔了,把这事儿了结了。这是庆李庚发来的电报。
收到了庚电。法国公使来函提到的岑道、吕令、石令三人,我这就分别奏请参劾。滑县那边已经委派邱令缙去署理了。河北教案武安那一块儿,现在也已经委派相关人员和主教一起商议解决。等主教的文书到了,我立刻呈报您。其他还没解决的事情,我已经拨款让冯道带去交了。按照您的指示,除了之前已经结算了的款项之外,冯道会和主教一起查明我们应该赔多少,尽快赔付,争取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干净。同时我也会下令认真保护教民,以慰藉他们的心意。请您转告法国公使。
◇黄仲苏大令上江督刘制军书
尊敬的领导:我仔细阅读了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六日您的谕旨,关于朝政、国事、吏治、民生、学校、科举、军队和财政等方面,都应该制定改革方案并认真执行。全国百姓都因此振奋鼓舞,充满感激之情。
自从乙未年签订《马关条约》以后,朝中大臣纷纷上奏,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案,几乎把所有问题都讨论遍了。但是,依我看,这些方案虽然很全面,但内容繁杂,对于改革的轻重缓急、主次先后,似乎考虑得还不够周全。
我认为,推行新政,必须首先开启民智。如果民众不开窍,即使政策再好,方法再妙,也只会得到一两个人的支持,十个人中有九个会怀疑,甚至会固守旧习,暗中阻挠。中国四十年来,设立了各种方言学堂、格致学堂和中西武备学堂,竭尽全力维持,但收效甚微。难道中国人的能力真的比不上西方人吗?根本原因在于民智未开,风气未变,想指望这数百个学生成材,从而使国家富强,这是绝对不可能的!西方人常说:“善政如同草木,民智如同田地”。民智一旦开启,施政就如同水到渠成,好的政策不用刻意推行就能自然而然地实行,而且一旦实行就很难被废除。否则,如果民众没有开化,勉强执行,表面上看起来符合要求,实际上却名不副实,最终会变成一纸空文。比如,英国的经济学家力主实行平税,但商民阻挠,很久都不能实行。因为这个道理太深奥了,老百姓死活不明白。后来,他们把这个理论编成《理财启蒙》之类的书籍,在学校里广泛教授。到了道光年间,人人皆知其意,阻力消失了,政策得以顺利推行,全国人民都从中受益。这不正说明了,要推行善政,必须先开启民智吗?
至于开启民智的方法,我认为主要有四点:一、兴办学堂;二、改革科举;三、翻译西方书籍;四、开办报馆。
咱们学校的设立,早在24年前就有了章程:县里办小学,府里办中学,省里办大学,一步步往上走,都有文凭做证明;大学毕业了,再送到北京国子监,再考一次,根据才能授予官职。学的都是实用的东西,选的都是通才,这样国家就能充分利用人才了。而且老百姓的想法,也总是跟着读书人走。读书人要是懂得了中外的情况,互相一说,民风也就变了。各种民间的矛盾,中西方的隔阂,都能不知不觉地消除,这是安内攘外的好办法啊!所以,学校必须先办起来。
但是,学校办起来了,考试却还是用八股文和楷书,教的和考的完全不一样,人心肯定不齐,肯定学不好。所以应该改用时文。想想看,四年后新修订的乡试会试章程:第一场考历史和政治;第二场考西方历史和财政;如果有人懂专业知识,可以加考一场,考四书五经,根据考试情况录取,这样那些只会滥竽充数的人就考不上去了。北京的各种考试,也应该都取消诗赋和楷书,只考实学,这样全国老百姓都会受到鼓舞,即使是穷乡僻壤也会重视实际能力,风气一开,咱们就能看到效果了。所以科举考试必须赶紧改革。
想要学习西方的办法,就得看西方的书。这近几十年翻译过来的书,只有军事和数学两方面比较齐全;化学、声学、光学、电学、矿物学、蒸汽机、机械等等学科,虽然也翻译了一些,但都不是最新的书;而最重要的政治法律方面的书翻译的太少了,再加上中西文差异很大,翻译起来很困难,甚至一本书要花两三年才能翻译完,这速度太慢了,解决不了燃眉之急。你看日本,他们翻译的西方的重要书籍,差不多都全了,用汉文写的占十七分,用日文写的才十三分,翻译成中文,时间短,效率高。要是说必须先学会西文西语才能读西书,那小孩子还行,二十岁以后的人,怎么能够广泛阅读,深入学习呢?所以西方的书必须赶紧翻译。
中国人口太多了,号称四亿,实际数字可能更多。学校虽然建了不少,但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教到。只有报纸发行广泛,才能让没上过学的人不出门也能了解天下大事。而且,那些已经考取功名的人,也没时间一直伏案读书,经常看看报纸,就能了解国内外的形势,遇到外交事务,也不至于毫无把握,闹出乱子。但是现在有些报馆的主笔,有时候褒贬随意,文章里观点颠倒,胡说八道,误导人心。所以必须先把西方的报刊管理条例翻译成书,让各个报馆严格遵守。如果敢乱写违反条例的文章,地方官就要立刻把主笔抓起来审问,查封报馆。即使是正确的批评意见,也不能夸大其词。这样一来,民情就能容易上传,舆论就能更加清晰。报馆多了,利大于弊,你看那些最强大的西方国家,报馆都很多,效果很明显。所以,报馆必须大力发展。
以上这些,都是开启民智,实现变法自强根本途径。再加上发展农业、工业、商业、矿业等方面的教育,那么财源就会广开,富强指日可待。但是,如果不兴办各种学校,老百姓就只会墨守成规,费力不讨好,怎么才能跟其他国家竞争,夺回利益呢?如果事事都依赖外国人,不说花费巨大,而且也推广不开;况且,花大价钱聘请外国专家,也未必能请到一流的技师。所以,不如自己培养人才,让他们学成之后,互相传授,就不需要再依赖外国人了吧?日本明治维新,不到十年时间,一切都由本国人主导。我们中国人聪明才智不比日本人差,关键在于转变观念。虽然陆军海军不可或缺,但现在最紧急的任务还不是这些。因为陆军训练需要好几年才能成军;海军费用巨大,事情繁杂,十年也未必能派上用场。说到底,一艘铁甲舰的钱,可以用来在全省设立学校;一门大炮的钱,可以用来在好几个县设立学校。
如果国家财力允许,当然可以同时发展海军、陆军和学堂;但是现在国库空虚,百姓贫困,做什么事都缺钱,那么权衡利弊,就不得不先解决最紧急的事情。与其花巨资购买那些昂贵又笨重的洋玩意儿,不如把这些钱用来培养随时都能派上用场的人才?轻重缓急,对比一下就一目了然了。
中国搞洋务五十年多了,一次又一次地犯错,以至于错误百出。去年贸然开战,大局一片混乱,几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。如果不是李鸿章力保东南全局,后果不堪设想!追究祸根,都是因为不学无术,不懂国内外形势,导致上行下效,祸患无穷。如果十多年前就早早设立学堂,培养出几十上百个通晓内外形势的人才,或许就能从旁调解,设法扭转局面,又怎么会人云亦云,昏庸无知,酿成如此巨大的变故呢?有人可能会怀疑,现在形势危急,才开始着手兴办学堂,即使效果最快也要三年五年,未免太慢了,不切实际。但是,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,未来还可以补救。现在兴办学堂,将来还能发挥作用;现在不办,将来就彻底绝望了。况且中国百姓众多,哪个省份没有人才?改变科举考试科目以期广泛吸纳人才,实行特科考试以期精挑细选,再加上刻意搜罗,破格录用,前后努力,目前还没到无人可用的地步。坚持几年,优秀人才就会逐渐涌现,日新月异,人才辈出,国家富强,军队强大,指日可待。
我官职卑微,才能平庸,德行浅薄,朝廷的大事,我哪敢胡乱干预?只是因为一直蒙受李鸿章大人特别的看重,没有把我当成普通的官员对待,所以才敢冒昧地陈述我的愚见。
古语说:“狂夫之言,圣人择焉。”希望您能宽宏大量地考虑我的建议,哪怕只是为国家发展做一点微小的贡献,这也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幸运!
◇又
敬再稟者:近日傳聞各國和約將有定局,其於教堂一事,必有專條。此後教士教民,自應力為保護。惟是教堂神甫往往遍護教民,不論人之良莠、事之是非,概挾全力以相袒助。地方官受其劫制,不免抑平民以徇教民。鄉民積怨日深,遂致釀成巨禍。據卑職愚見,宜乘此立約之由,照會各國公使,請其通飭各教士,凡中國民教爭訟,均由地方官持平辦理,不得從中干預把持。在中國於平民教民本無歧視,秉公訊辦,斷不因其入教而稍有低昂。在教士亦宜確守教規,不得偏袒教民,致激眾怒。凡莠民地棍不得一律濫收。若業經犯罪之人投入彼教藉為護符,尤應拒絕不受。此乃泰西之教規,萬國之公法,無論何洲何國,莫不如斯。即中西所訂約章,亦不許教士干預詞訟。若教士越分把持,激成事變,則咎由自取,不能歸罪於地方官。此實為民教水火之根源,如及是時反覆申明,商定兩全之善策,庶後患可杜,民教自能相安。否則民教之勢焰日橫,平民之怨毒逾甚,激而橫決,兩敗俱傷,不特非中國之利,亦並非西人之利也。為此仰懇宮保大人,可否電咨全權大臣,妥為商定,以弭釁端之處,伏候憲裁。
◇江督劉批
據稟,舉行新政,必以開民智為最先,此誠至當不易之論。
所陳設立學堂各節,均與本部堂之意相符。另稟教務一層,尤不為無見,候採擇酌辦可也。此繳。
◇英教士李提摩太上李傅相書
伏見近六十年內中國有二難:一、不懂西事之人,勸政府與外國開戰,絕斷來往,每戰中國必敗,敗狀一次甚於一次。
二、外國人見中國不通西事,漸將中國要害土地占據,於是黑龍江、臺灣、安南、緬甸,均歸外國管領。今因愚人主見,欲盡殺外國人,政府被其迷惑,反殺中國人無數,朝廷因而受大難,皇太后皇上僅以身免,實可惜之大者。至於外國人有不願中國自強者,恐中國至能自強時有能殺害人之心:此諸人往往稱美中國法本善以媚中國,其實乃不欲中國變強。又有人實欲中國自強:因此等人知中國究竟是善人多,能體上天好生之德,與西國善人略等。現有外國之善人勸各國勿瓜分中國,費多少唇舌,各國始經應允。此是上天再祐中國復興之機會。中國若圖復興,有必不可少者二事:其一,安內;其一,安外。
安內之法:皇太后皇上必應母子相和。大清國歷代先皇帝家法有舊章,能遵家法則治,不遵則亂。此一也。士大夫守舊與維新,亦當相和,不可彼此相阨,各不相容;守舊維新,各用其長;現在維新諸臣多有革職回籍或斥遂者,應起廢復用。
此二也。凡此皆安內之大綱也。安外之法:必應斟酌時宜。古時無輪船、鐵路、電報,彼此不相往來可也;現在五洲地球如同一大城,朝出一事,夕已大地盡知,居東城者不欲與西城往來,乃萬不能行之事,明者皆能知之。若不能講和,彼此必且力爭,有欲奪中國土地者,有欲奪中國利源者,有欲奪中國權力者。倘再失和,以前事考之,中國禍不可勝言矣。查失和之由,大抵因不用外人,所有一切議章交涉章程多不妥貼。現今外國聯軍在直隸辦理多不安靜,因不用中國人,所以辦不妥帖。
考滿洲數萬人,如何能治中國四萬萬人?二百五十年之久不生事變,皆由各州縣全用中國人,深明本國情形,所以事皆辦妥。
再考近六十年中外交涉,何以時時失和?緣京城自軍機處總理衙門以及六部各官從未用一外國人,亦無一中國王大臣遊歷各國能知各國情形者,所以欲其妥善章程而未能也。現時多有外國人能知中國情形者,中國若不用之自助,恐外國各欲請其襄助外國辦理鐵路礦務工作,則中國大利盡為外國所籠取矣,中國豈不難之又難乎?所以欲圖振興,必應請外國明曉中國情形之人並從各外國招延有大才之人相助為理。此安外之大綱也。
內外皆有人安定,京城必應增加專任責成之權。愚見當今應用五等外國人:首先應請外國能辦學務者助禮部尚書辦理學校,將外國一切有用之學全傳授中國。但學校收效必俟廿年後,所以不得不更請一人會同中國明曉交涉之能臣遍遊各國,本近時各國弭兵會之意,參以此次和約宗旨,使中國列入萬國保護之國班內,能保中國二十年內可以平安無事。所謂萬國保護之國者,歐洲近有諸國無力自保,亦不自養兵,由萬國為之保護,不令他國侵侮。若中國能列入此等國班內,亦交鄰之大利也。
此是危亂後自立根基之法。根基既立,又必請一外國人助中國外部大臣循用此法,並照各外國外部大臣常例辦理一切交涉,使中國不受虧損。既有保中國平安無事之章程,即須更請一人出助中國總理鐵路礦務工作諸大政,使中國國民皆富。欲辦此等大政,若無巨款,萬不能成。又必請一明於財政之外國人參用各國理財法。
有此五等外國人襄助中國,不但能使中國各省推行善法,並能借外國各等新法權利以補益中國。如此則土地不為人侵害,利源不為人把持,權力不為人劫制。以上諸政,皆相維繫,辦則同辦,不能但辦一事,不辦他事:譬如鐘表,各輪相推而運行,若缺一輪,便運行不動。
能如鄙說興辦,必有大益;不辦,必有大損。中國辦事舊病,遇難辦之事,往往推諉緩辦。此最害事,一緩則興辦無期。
我来中国很久了,看到国家每当要兴办什么大事,如果不能勇往直前,就会说先缓一缓,结果几十年下来,一件重要的事情都没办成。现在正是危急存亡的关头,如果还想再缓一缓,恐怕上天不会再给中国复兴的好机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