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义和团闹事开始,太史(指文中人物,下同)就非常重视宫里的情况,四处打探消息。有一天,他突然说:“不用再问了!不管怎么收场,都不会是什么好局面。我已经想得很清楚了!大清的臣子,只有‘死’这一条路。现在,我们还有一些自主的选择。”有人问他有什么紧急的策略,他就拿起案上的笔写道:“先把皇上救出来,然后再想办法。”有人劝太史躲起来避避风头,他悲伤地摇了摇头,没有答应。又有人劝他弟弟仲茀带着家人搬到墓地去住,他说:“皮都保不住了,毛还能附着在哪里呢!”他又说:“大局都这样了,还管什么小家!”仲茀也曾跟别人说过,活着也没什么意思。
太史的岳父联仙蘅学士,平时研究宋代学术,在湖北做官的时候,听说太史在宣扬新法,就写信跟他断绝了翁婿关系。等到学士进京做官后,才知道太史是真心实意地忠于朝廷,他的新法是基于义理之学,跟那些沽名钓誉的家伙不一样。京城局势危急,皇上召见大臣们议事,学士痛哭流涕地据理力争,详细地阐述了各国法律的利害关系,强调绝对不能杀害公使。有个王爷站出来呵斥道:“联元(指外国公使)可以杀!”幸好太后默不作声,这才免于一死。太史私下告诉密友,认为“我岳父肯定逃不过这一劫”。因为学士上奏的内容,都是根据太史的话说的。到了七月十七日,学士最终被押赴刑场。太史除了忧国忧民,又多了这一份私人的悲痛。联学士被处死后,到二十一日,学士的家人逃到太史家,从此内外联系就彻底断绝了。
七月二十三日,洋兵冲进了西城,到处都在传,说只要竖起白旗就能免死。太史和仲茀赶紧喝药自尽了。太史没结婚的堂妹,三十二岁,抢过他们留下的药,先让八岁的妹妹喝了,然后自己也喝了毒药。她家的一个丫鬟,叫隆儿,被主人的义气所感动,也喝药自杀了。没过多久,洋兵就到了隔壁院子,太史害怕自己死不了,会被洋兵侮辱,就拉着几个人到厢房里,用绳子吊在房梁上自杀。他太重了,绳子断了,砰的一声摔在了地上。仲茀赶紧把他扶起来,太史又踩着仲茀的肩膀,重新上梁吊死。
仲茀等妹妹和丫鬟都吊死后,才不慌不忙地把绳子整理好,然后出门跑到南屋找了一根细绳,回到西厢房,关上门,用绳子在门上吊死了。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二十三日巳时。太史三十六岁,仲茀三十二岁。他们的妯娌,也就是联氏家族的人,拼死抵抗,才得以活下来。
洋兵撤走后,家人推开门,才把仲茀的尸体拉下来,吊死的痕迹清晰可见。当时家里乱成一团,不知道该怎么办,邻居傅君兰泰拿出了一百两银子,买了五个柳木棺材,把他们葬在了家后面的园子里。
太史的朋友们陆续寄来了钱,用来料理后事。太史的夫人赶紧筹钱准备迁葬,做了外棺,还想着把傅先生借的钱还上,可是孤儿寡母的,连能不能吃饱饭都顾不上了。几个孩子都还小,太史的儿子橘涂才九岁,言行举止,都像极了父亲。仲茀平时就有燕赵侠士的风骨,最终和哥哥一样,死得有骨气。太史从马关条约签订以后,就天天哭着站着,提倡新学,希望能洗刷国家的耻辱,没想到最后却只能用一死来洁身自好,这可不是他一生的志向啊!但是,这样做,也算是对得起太祖的英灵,也能堵住那些守旧派悠悠众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