庚子年七月十一、十二号那几天,直隶总督裕寿带着兵在北仓跟洋兵打仗,结果打输了,就撤到杨村,又赶紧撤到蔡村,最后用枪自杀了。这时候李鉴奉命带兵去支援,十四号到了河西务,他手下的张春发、陈泽霖两支部队,稍微打了一下就全溃败了,李鉴也服毒自杀了。洋兵接着就逼近通州了。

当时朝里上下都慌了神,谁也拿不出个主意来。十六号,才下令要西逃。可是因为车马还没准备齐全,一直拖着没动身。到了十九号晚上,城外炮声隆隆,响个不停。二十号,喜鹊胡同那一带,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,下午就开始传天安门和西长安门都被占领了。但是因为距离太远,皇宫里还不知道确切的消息。这天,王夔石中堂和文韶,一共被召见了五次,最后一次是晚上九点钟,见面的只有赵尚书和他们俩。太后说:“就剩下你们三个在这儿了,其他人全都回家去吧,不管我和孩子了。你们三个一定要跟着我一起走!”又对王中堂说:“你年纪这么大了,还要让你受这份苦,我心里不安。你可以晚点再赶过来。他们俩平时都骑马,必须跟着一起走。”王中堂说:“我一定赶来!”皇上也说:“你一定要来!”但是当时还说不上马上就出发。这晚上,王中堂在宫里值班没回家。到半夜,又传洋兵进城了。王中堂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,结果宫门已经关得紧紧的,出不去了。到第二天早上七点钟的时候,王中堂坐轿子进城,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经在黎明时分匆匆忙忙地出宫了。

今天是二十一日,太后和皇上都坐车出了德胜门。走到贯石,才换成光裕、驼行、教敬三顶轿子。皇上和伦贝子同坐一顶轿子。一直到怀来县、宣化县,太后、皇后和大阿哥才都坐上轿子。因为是仓促出宫,太后只穿着一件蓝布夏衫,头发还没梳呢。皇上呢,就只穿着一件黑纱长衫和两条黑布战裙而已。铺盖行李什么的一点都没带出来,三天两夜就睡在火炕上,既没有被褥,也没有换洗的衣服。饭也没人伺候着吃,就只能喝点小米粥充饥。

那狼狈样,真是说不出来的难受。妃嫔和宫女一个都没带出来,太监虽然也跟着来了几个,但也是寥寥无几。跟着护驾的王爷贝勒们也很少。礼王、荣相、启秀这些人,一个都没跟着来,就只有端王、庆王、那王、肃王、伦贝子、橚贝子,还有几个公爷。堂官只有刚、赵、吴、王、溥兴五个人。还有部院司员十几个,满小军机大臣两个人,汉小军机大臣一个人,神机营、虎神营八旗练兵大概也有一千多人,马玉昆保驾的各营弁兵大概也有一千多人。沿途的铺子都关门逃跑了,到处都买不到东西,所以惨状,真是难以用笔墨形容。

那天,王大人因为之前奉命随驾,一听皇上已经出京了,来不及回家,就带着二公子赶紧从后门溜了出来。当时他们俩累坏了,就先到灵鹫庵休息一下。结果庵里的和尚说洋兵进城了,见庙就烧,急得不得了,还说安定门到德胜门城墙上都有洋兵和教民来回放枪,街上也到处是洋兵,所以死活不肯留他们。王大人没办法,只好去隔壁一个内务府旗人韩姓人家躲躲,车夫轿夫都跑光了。

下午,探听到西直门还没封,就把车马和所有东西都扔在韩家,只带了银子和换洗衣服。等到天黑,跟着人群出城,从德胜门往十三海那边走。刚走到戛戛胡同,就下起了大雨,只好去景宅借宿一宿。当时城里枪炮声停了,但后门外火光冲天,烧了一夜。直到寅时(凌晨3-5点),才听说西直门开了,洋兵没来,清兵都跑了。逃难的人不知道有多少,都没人盘问。王大人就和二公子步行出了西直门,走到大桥外才上车。二公子骑着骡子,跟着的几个人,就剩五六个了,也都步行。

走到海淀,王大人饿坏了,想找个地方吃饭,但饭馆都关门了,好不容易才找到点吃的,对付着吃了点。吃完饭就继续赶路。走了七十里地到贯石,听说圣驾已经过去了,就在那儿过夜。二十三日,到了居庸关。二十四日,到了怀来县,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比他们早一天,也就是二十三日就到了这里,已经住了一天了。王大人赶紧去见驾,跪下就哭。太后和皇上也哭得不行,一再安慰他,才让他退下。

太后和皇上23号晚上才到县衙,当时天都快黑了。县令吴大人一点准备都没有,慌慌张张地戴上大帽子去迎接,皇上和太后已经进县衙了。吴大人赶紧在大堂上给皇上和太后请安,皇上和太后还特别和蔼地跟他说了一些话。吴大人退下后,赶紧收拾他夫人的房间,请太后去休息。皇后则被安排在他儿媳妇的正房住下,皇上暂时住在签押房。

太后饿坏了,拍着梳妆台就让赶紧上饭。原来太后出京两天,就只吃了三个鸡蛋。她自己打开梳妆盒,拿出梳子梳头。然后皇上就下令,派吴县令赶紧去东南各省催要军饷,县印章也暂时交给典史保管。皇上和太后25号才继续西行。从这时候开始,沿途的官员陆续进献东西,皇上和太后才稍微舒服了一些。

下面是皇上和太后出京后每天驻跸的情况,我按日期详细记录下来,希望能做到不遗漏,方便以后查证:七月二十一日,驻扎在贯市,路程七十里。住在清真寺。东光裕的李姓和杨姓人家,送来了面条、小米粥、蔬菜,还有两辆马车轿子。

七月二十二日,驻扎在岔道,路程九十里。早上辰时下了一场大雨,到达关沟的时候,山洪暴发,皇上的轿子冲着水过去了。中午经过居庸关尖站,内监向当地老百姓要来了粗瓷茶碗,弄来一碗凉水。延庆州的秦牧奎良送来了一顶蓝呢轿子。这一路上没什么供应,真是苦啊!

七月二十三日,驻扎在怀来县,路程五十里。在怀来县住了两天。怀来县令吴永进献上了燕窝席和汉服女装,皇上还穿上了大阿哥的衣服。同一天,到达河城,路程六十里。那边送来了一顶绿轿和旗袍。七月二十六日,驻扎在鸡鸣驿,路程四十里,属于宣化府。

二十七号,我们住在宣化县城,离前一天住的地方六十里地。在宣化住了四天。住在上谷公所,伙食供应稍微好一些。宣化县令陈大人来拜见的时候,慈禧太后还表扬了他。

八月初一,从宣化启程,住在怀安县下面的左卫原,六十里路。行宫又小又挤,什么准备都没有。

初二,住在怀安县城,六十里路。伙食供应很随便。

初三,住在山西天镇县城,八十里路。天镇县知县额令腾听说奉天(沈阳)全城失守了,就自杀了。当天我们在枳儿岭尖站,什么准备都没有。岑中丞岑春煊送来了荷包鸡蛋,慈禧太后很高兴,还夸奖了他。晚上住的站,典史杨守性安排的供应,比中午那个尖站好一些。

初四,住在聚乐堡,离前一天住的地方十里,属于阳高县。

初六,住在太原府城,六十里路。住在镇台衙门,住了四天,伙食供应稍微好一些,比较周全。

初十,从大同出发,住在怀仁县,九十里路。伙食供应很随便。

十一号,住在山阴县的岱兵镇,一百里路。行宫又小又挤。

十二号,住在代州的广武镇,八十五里路。

十三号,住在阳明堡,七十五里路,属于代州。路过雁门关,慈禧太后的轿子在关口稍作停留,欣赏了一下风景。岑中丞送来了一把野黄花,慈禧太后慰劳了他,还赏赐了乳茶。

十四号,住在原平镇,八十里路,属于蒙县。行宫是民房,县令王大人没注意到,里面竟然还留着几口旧棺材!岑中丞发现后,赶紧骑马回去禀报,幸好慈禧太后恩典大,说:“能搬就搬,如果不在重要的地方,不搬也没关系。” 慈禧太后还没到的时候,部郎俞启元已经督促士兵把棺材都搬出去了。

十五号,住在忻州城,八十里路。今天在二十里铺换了三乘黄轿,两乘绿轿。

二十六号,我们驻扎在黄土寨,离阳曲县六十里路。

十七号,到了太原府城,也是六十里路。住进了抚署,那里的所有摆设和器物,都是皇上以前去五台山时用过的旧东西,保养得跟新的似的,特别漂亮!慈禧太后都说宫里都没这么好的东西呢!

我们在太原住了十多天。后来,有个大臣奏报说联军要抢掠保定,然后往西去,于是就决定去西安看看情况。 皇上马上下了圣旨,定于闰月初八启程南下。沿途地方官的供给都很周到,太后很满意。到了闰月二十六号傍晚,皇上的车驾才进了涧关。

进了关之后的情况是这样的:那天,皇上和太后渡河,坐了三艘御舟,船上都用锦绣装饰着呢。路上风平浪静,皇上太后都很高兴,赏了二十两银子和一百块银牌子。那会儿关中闹旱灾好多年了,到处都是干旱的土地,皇上的车驾一过去,竟然就下了三寸多深的雨!老百姓都高兴地欢呼,声音传了好几里地呢!

太后想上华山烧香,就叫来负责皇差的陕西州黄直刺璟,问问华山的情况,到底在哪儿烧香合适。黄直刺说山路太险了,已经派了一营兵去修路。太后又问,一天能修好吗?黄直刺说,在华阴住一天,大概能修得稍微平整一些。后来因为军情紧急,就下令不登华山了,就在华岳庙烧香,在灏灵殿行六叩礼,在圣祖龙牌前行九叩礼。太后礼毕,眼泪都流下来了。

之后,太后又上了万寿楼,大臣们一再请她坐轿子,她都不答应,就让内侍扶着,慢慢地爬上了三丈高的梯子第一层。太后带着皇上、皇后、妃嫔、大阿哥和大臣们眺望了好久,太后又上了更高一层。岑中丞、端方伯、黄直刺他们在楼门口跪着迎接,太后从手帕里拿出人参糖,每人赏了一块。第二天,黄直刺又进献了螃蟹、鸡蛋、虾仁、鼻烟等东西,太后也都收下了。

早些时候,也就是十六号那天,之前代理陕西巡抚的端午樵中丞赶往山西的行宫去迎接皇驾。到了蒲州,皇上召见了他一次;到了潼关,皇上又召见了他一次,然后就下令让他赶往河南陕西州处理事情。中丞非常感激皇恩,立刻就出发了。

九月初四上午,皇上到了西安,从长乐门大街一直到北院的行宫。御道好长啊,都是用黄土铺的。沿街的商铺都挂着彩灯,老百姓更是跪在路边迎接,都想看看皇上的样子。皇上吩咐随行的人,不许驱赶百姓。皇太后还赏赐了很多银牌给老百姓。

皇上到了北院后,办事的大臣们也都纷纷赶来。还安排了250个侍卫,日夜轮班,在大门和二门站岗值守。这样一来,皇上的心里才稍微安定了一些。因为陕西到处都是灾民,百姓生活都很艰难,皇上正日夜操劳的时候,皇上的衣服都改用粗布做的。各位王爷大臣们也跟着皇上一起勤俭节约,不敢有丝毫奢侈,都穿上了布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