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大小官员们给尚书大人写了一封信,大概意思是这样的:尚书大人您好!听说朝廷旨意召您去行在(皇帝临时驻跸的地方),商议回銮(皇帝回京)的事宜。
京城百姓都盼着太后和皇上西巡半年后赶紧回来,就像婴儿盼着见到慈母一样,个个都高兴激动。关中地区毕竟不是长久安宁的地方,古话说的好,“我能去,敌人也能去”。而京城这边呢,各国军队和使馆互相牵制,谁也不敢轻举妄动,表面上看着危险,实际上很安全。太后皇上心里都明白,不用太担心。您作为皇室重臣,承担着这么重要的责任,一定也会考虑到京城“危而实安”的实际情况,据实禀报,以安慰太后皇上,并满足大家的期望。只是您到秦地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中旬了,建议您在第一次觐见的时候,就请求皇上宣布回銮日期,昭告天下。同时,也要考虑到太后皇上体恤百姓的心意,回銮经过的地方,尽量简化一切繁文缛节,这样才能节省时间。最好能四月初旬就启程,那时天气正好,道路也不会有积水,这样太后皇上才能平安舒适,皇上也能安心。如果等到端午节以后才回京,那算算时间,都过了夏至了,炎热酷暑,都不利于太后皇上的健康。要是想等到秋天凉快了再回,那关系重大,皇上肯定也不会这么做。我们私下里这么考虑,就是希望早点确定回銮日期。希望您能竭尽所能,忠心耿耿,满足我们百姓对太后皇上的思念之情,也体恤太后皇上对祖宗陵庙的思念之情。我们这些人都很敬仰您,私下商量了一下,意见都一致。所以才一起上书,恳请您明察。
◇北京商民公递敬止斋尚书呈请奏恳回銮禀
(诗词对联原文照录,不作翻译)
我跟大家伙儿汇报一下,请求皇上赶紧回来!我们这些在北京做买卖的商人们,听说皇上派大人来打听回銮的事儿,还派人检查沿途的路况。
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啊,真是说不出来!我们这些老百姓在这儿生活了两百多年了,一直感恩皇太后和皇上对我们的恩情,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。自从两宫西巡以后,我们天天盼着皇上回来呢,一刻都没停过。
洋人进城了,但还没闹腾得太厉害,朝廷的大臣们正在跟他们交涉,双方也没啥大的冲突,京畿附近几百里地,路也渐渐好走了,农民也想着要下地耕种了;可是,这就像水没了源头,污浊不堪,百姓没个安稳日子,哪能好好过日子呢?再说现在官府的粮食看着是有的,其实根本不够,土匪又此起彼伏,想好好发展却疑虑重重,想回家种地也不敢回去。还有啊,南方的漕运粮食运不到,八旗的生计就一天天艰难,京城里的军饷不到,市面上的钱就快没影了。京城的情况,说白了就是:太后和皇上一天不回宫,老百姓一天都睡不安稳。想想太后皇上平时对百姓那么关心,把百姓当亲人一样看待,现在战乱刚过,怎么能不管这上百万老百姓的死活呢?
只是洋兵还没撤,回宫不容易,老百姓也不敢自作主张,也不敢轻举妄动,只能默默关注局势,到处打听消息。听说各国的大使和军官们,也都盼着太后皇上早点回宫,没别的意思。您大人到陕西,估计得三月十五之后了。如果太后皇上能在四月初启程,路上就能避开酷暑和雨季,这是我们老百姓私下里最最盼望的。以上情况,您大人肯定早都了解了。但是我们老百姓的愿望是一致的,大街小巷都在议论这事儿,都盼着皇上早点回宫。所以只能恳求您大人在奏报的时候,把我们老百姓的心声也禀报上去,务必恳请太后皇上体谅民情,早点定下回宫的日子,我们老百姓就不用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了,真是迫切万分地恳求!以上情况属实,恳请大人恩准。
谨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