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奧國弭兵社男爵蘇德乃致駐俄楊公使書
去年荷都幸瞻風采,心企莫名。近者中外兵釁,凡我同社,憂心如焚。鄙意各國如肯和商,不難持平議結。但各國辦事之人,好兵喜事者居多,吾輩志在保和,人数不足以相持,為可惜耳。雖然,豈敢坐是氣餒,遂作壁上觀乎?惟有循名核實,我盡我心而已。奉詢數事如下:
一、公奉使歐美,遍歷諸邦,於各國政府辦事了如指掌,且公經濟夙有本原,此次釁端,尊意究竟若何?
一、現在中外究竟因何啟釁?
一、中外交誼如何可以復舊?卓見若何,統乞示覆。某現有拙著,內詳保和之事,倘蒙惠玉,其為功保和,實非淺鮮。謹啟。
◇駐俄楊公使覆奧男爵蘇德乃書
客歲荷都快承雅教,欣幸奚如。閣下系弭兵社友,值此時事艱難,尤深向往。頃奉月之八號惠函,循誦再三,無任感佩。
所稱持和之人為數寥寥不足抵制,不知天下各國,端賴諸君子默化潛移。日者,易兵車以衣裳,化干戈為玉帛,和光普照,萬國咸熙,豈非諸君子宏議征言,有以致之耶?所望不惮煩勞,不遺餘力,以救世而利民,何幸如之!承詢各節,條答如下:
一、僕奉使美、日、秘、俄、奧等國,並遊歷英、法、德、日本、荷蘭,及南美諸邦,見其文化、武備、商政、農功之制不同,亦各臻其美善,心佩奚深。其中措施,視中國者互有異同,均一一默識,以期擇善而從。惟是雄才遠略,不無爭競之心,則美哉猶有憾矣。但願各國囂凌悉化,永固邦交,庶環球常享升平,是所厚望。
一、此外中外啟釁,實因彼此誤會,均非真欲失和。蓋中國官員辦理不善,各國將帥好大喜功,以致成此局面。若不早釋猜嫌,速敦和好,恐不獨各國且因此互爭,益滋謀國之憂,尤非全球之福。
一、此次中國亂事,實因民教不和。奈教士來華,原欲勸人為善,其意甚佳。無如中國善良之輩,均不願捨己從人。其不可強之奉西教,猶各國人民不可強之奉孔教也。大凡入教者多系無賴莠民,皆恃教為護符,爭訟攘奪,欺壓平民,積怨成仇,匪伊朝夕,一旦憤發,不可遏抑。
鄙意商務不妨日事擴充,而奉教則宜各行其是,庶幾兩不相擾,永息爭端。猥辱芻問,敢布鄙辭。
◇蘇男爵再覆楊公使書
接准惠函,辱蒙示復周祥,曷勝感謝。見示各節,通達透徹,實為弭兵藥石之言。亟登報端,以志欽佩。特此鳴謝。
西曆八月二十三號
◇英使致西提督乞援電(五月十三日下午六點鐘)
西摩爾軍門鑒:使署勢已急,請遣援。
◇又(同日七點鐘)
西軍門鑒:遣援至少須備二千,遇急即電告。
◇又(同日八點鐘)
西軍門鑒:援兵請速來。刻下已恐大遲。
◇赫總稅司德致天津西官電(十四日)
使署仍無恙,惟危急。
◇鄂省某太史致溥侍電
拳匪為亂,公宗臣志士,亟宜疏陳拳匪是亂民,非義民,其力斷不能敵各國,請亟下詔痛剿以定大計。能約宗室滿洲諸君子尤佳。某君最忠憤,請面商一切。勿執成見,奏不可遲,遲必不及。
◇又致閩督許皖撫王陝撫端電
拳匪為亂,京師危甚,望速電奏請剿。
◇又致甘藩岑電
拳匪為亂,望速請魏制府電奏速速下詔痛剿。遲則不及。
◇又致某巨公電
拳匪為亂,密邇京師,恐驚聖駕。不剿拳匪不能阻洋兵,不劾剛相不能剿拳匪。公素忠直,敦請速電奏。遲恐不及。
◇江督劉致盛京卿電
保護中外人民產業,已電商香帥,得覆即辦。頃接羅星使復電,稱:「遵告沙侯,據云:『英政府注意保全人民產業,絕無侵占之意,水師只在口外,不致分兵喧擾,承示竭力保護,殊心感。』云云。」
◇鄂督張致劉岘帥盛京卿電
來電均悉。請即刻飛飭上海道與各領事訂約:上海租界歸各國保護,長江內地均歸督撫保護,兩不相擾,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重。並請聲明敝處意見相同。杏翁思慮周密,敢懇幫同與議,指授滬道,必更妥速尤感。但恐各領事必須敝處派員,擬即派陶道森甲迅速赴滬與議。惟請告上海道及盛京堂,先與速議,不必候陶。
◇赫總稅司乞援電函
駐津各領事、官兵鑒:京中情形已十分危急,請火速發兵援救。西曆六月二十四號晨八點鐘發。信到即付來人銀五百兩正。赫鷺賓啟。
◇又(同日)
天津各國統帶官鑒:旅京西人俱受困於英使署內,勢甚危急。火速!火速!西曆六月二十四號下午四點鐘發。赫鷺賓啟。
◇榮相電復各督撫書
李欽差、劉制台、鹿制台、王撫台、松撫台、俞撫台均鑒:來電敬悉。以一弱國而抵十數強國,危亡立見。兩國相戰,不罪使臣,自古皆然。祖宗創業維艱,一旦為邪匪所惑,輕於一擲可乎?此不待智者而後知也。上至九重,下至臣庶,均以受外欺凌至於極處,今既出此義團,皆以天之所使為詞。區區力陳利害,竟不能挽回一二,因病不能動轉,假內上奏片七次,無以免。力疾出陳,勢尤難挽。至諸王貝勒群臣,內對皆眾口一詞,諒亦有所聞,不敢贅述也。且兩宮諸邸左右,半系拳會中人,滿漢各營卒中亦皆大半,都中數萬,來去如蝗,萬難收拾。雖兩宮聖明在上,亦難狃眾。天實為之,謂之何哉!嗣再竭力設法轉圜,以圖萬一之計,始定總署會晤,似可稍有轉機,而是日又為神機營兵將德國使臣擊斃,從此則事局又變。種種情形,千回萬轉,至難盡述。慶邸仁和,尚有同心,然亦無濟於事。區區一死不足惜,是為萬世罪人,此心惟天可表。慟慟!本朝深恩厚澤,惟有仰列聖在天之靈耳。時局至此,無可如何,沿江沿海勢必戒嚴,尚希密為布置,各盡各心。祿泣電復。
◇袁中丞致煙台各領事電(西曆七月二十號)
各國領事官鑒:今晨十點鐘接到總督十八號飛遞公文,內有美公使密電一件,已為轉遞華盛頓。敢告。
◇袁中丞致江督劉電(華曆六月十九日)
劉制台鑒:聞各使及眷均無損害,惟各使館合圍甚急。消息隔絕,雖迭經□探,竟無十分確耗。
◇某省派駐保定坐探委員電(六月初九日)
憲台鈞鑒:都中兵丁已占踞兵部署西什庫,聞英使署被攻甚急。月朔,天津製造局不守,外兵乘勢修接鐵路,我兵斷陳家溝橋以止之。團匪紛紛攜帶炮火劫搶軍械,頭目王姓以無顏見人,吞煙自盡。靜海團張德成有眾二萬,擬報效,非奏明不可,直督允其請,將擇精壯者為十營。河東南門一帶盡成灰燼,城內官商有向英緩頰之議,未識何如。省城附部教堂二日前均焚,洋人死十餘。臬司近奉廷寄,□□。
◇又(九月初十日)
憲台鈞鑒:內趣合肥入覲,發國書於俄英日修好。董軍已發津,初五日以後未戰,留張春發、陳澤霖會同直臬剿□□□□□□□。藩司初九奉旨來京陛見,臬司兼署藩篆。
◇袁中丞致駐煙美領事電(西曆六月二十號)
貴領事鑒:頃接京信,知西曆本月十一號各處依舊平安,惟亂兵意在殺教,故仍力攻東城。
◇某省派駐保定坐探委員電(華曆六月十二日)
初八日未接戰,因兩軍兵士均勞苦之故。現在馬軍十三營駐河東,練軍駐馬家口,每夜彼此遙擊,未分勝負。團民三萬餘,衙署廟宇公所悉被占據,詢其何日出仗,佥稱時未至,不輕舉。□□□譚文煥、徐國祥為心腹,良言難入。近聞有不肖巡道拜團首為師生。京城各宅大半為董軍所劫,前門內外死人數萬。英使館環擊兩旬,堅不可破,現已深溝高壘以困之。
◇英公使致駐津英領事書(西曆六月二十日)
昨日下午四點鐘,各公使接到總署公文,內開「北洋大臣接到駐申領袖領事官來文,稱明晨二點鐘之前如不將大沽炮台讓出,洋兵定必攻取等因。據此顯見各國果有瓜分中國之意,為此奉函,照請貴公使等限於二十四點鐘內一律離京,逾期恐為匪徒所傷,敝政府實難保護」云云。細閱來文,華人之欲戕害外人,其意已在言外。但不知領袖領事究竟有無發此公文?
如果屬實,則責任甚重,各使館應宜早為預備。今日更決意先令婦稚等數百人來署避匿,並議定各使署如至萬難支持之際,亦均來此躲避。隨後,各公使公覆總署云:「來文所稱各節,本大臣等均無從索解。即開戰一節,亦只據貴署所言,諒各領事萬不能有此舉動。一切務請端慶兩邸面議為禱。」此文去後,並無回文。遂由德公使帶同參贊(此處闕文)亦受重傷。彼時逆料四點鐘後華兵必來攻擊,因此即將英國大旗高懸。刻尚不知有無救兵來京,即有,亦不知刻在何處。信到時,即望發給投書人洋一百元。
◇鄂督張致盛京堂電(七月初一日)
鄂境一律平靜,營勇均聽約束,武漢並無猜忌洋人之事。
前月漢口洋人曾有炮對漢口之謠,妄誕可笑,旋邀英領事過江面與解說,現在均已釋然。祈告各領事,囑將西報更正,並以後切弗刊刻無稽謠傳為禱。
◇又(七月初三日發)
近日洋人自漢回滬者,多系山陝河南教士礦師,路過此間,皆云一入鄂境深蒙地方官保護周妥。於帥自北方事起之時,以安靖地方,慎重保護,通飭屬員。裕帥於過境洋人,皆派馬隊護送,可見並非不認真保護。近來南陽市教,或因邊遠,猝不及防,然各洋人早已由豫回漢,當不致傷損。至湘省初聞津郡訛傳,人心不免搖動,致有衡澧之案,經敝處將京津確情及保使保商諭旨轉知,俞帥亦極認真彈壓。長江上游,斷斷不致有事。所可慮者,滬上造謠之人太多,中西各報輾轉鈔譯,大半失實,甚至毫無影響,搖惑觀聽。惟望於見領事稅司及中西官商時,告知此處實情,而勿輕信謠傳為禱。
◇駐滬某西官致晉撫毓中丞電
太原有畢姓教士,與其妻若子,又友一人,共四人,如能送到漢口或上海者,其家屬願謝英金五千鎊,合洋五萬元。一經送到,即由本署照付。
◇又
山西全省教士共六十餘人,如被戕害,當惟貴巡撫一人是問。
◇又致陝督魏制軍電
蘭州泰州等處,共有教士三十餘名,請速飭地方官護送至四川,再由四川派人護送至漢口,所需費用,本署均願認還。
◇日本公使致駐津領事電(西曆七月二十三號發)
董軍不時前來攻擊,某等惟竭力死守,並由本處武隨員統率水師兵暨民團等奮勇接戰。至天津所派專差已至,得悉日本第五隊兵月盡當可至京。此時某等雖可支持,然殊不易。華軍自十七號起,未來攻擊。今將所死傷之數列下:計死者武弁兩人,義兵一人,水兵五人;受傷者參贊一人,學生一人,水兵六人,其餘稍受微傷者甚多,則均不在此列。
◇江督劉致英水師提督西摩爾電
前因領事面言美擬調兵保護租界,英亦不得不調兵。當以美英或有成約,切囑務宜從少。貴軍門為保商務起見,本大臣為保地方起見,皆欲力求安靜,是以遇事無不推誠相商,通融辦理。今貴國調兵來滬,各國既均不欲,是美國並無先欲調兵之意可知。目下滬上民心甚為驚惶,各口亦復因此震動,若各國復援例而來,民間更不知若何駭異。不得不請免調以示鎮靜。
務望設法妥籌,已行者若何折回,未動身者即行阻止。
◇美廷覆李中堂電
所請停戰一節,須俟敝國前者所請貴國各款切實遵行後,方能照辦。
◇英政府致駐滬各領事電
此次京津開戰,初非意料所及。本國派兵赴華,只為剿辦團匪起見,並不欲瓜分土地。惟日後須索償兵費而已。上海為中外互保之地,決不作為戰地,務令中西官合力保護。其長江一帶,如有匪徒擾亂,亦須會同華官剿辦,並令各商民切勿輕信浮言。
◇英使臣致英政府密碼電(西曆八月三號發)
使署台壘刻已加築堅固,署內共有婦稚二百餘人,自七月十六號以後,華兵不時前來放槍攻擊。
◇法公使致駐滬法總領事電(八月九號發)
如因李中堂為議和大臣之故,致聯軍不能直入北京,深恐在京西人生死之權,均在華人掌握。
◇鄂督張江督劉致駐滬英德法俄美日六國領事電
頃接煙台來電,內開「聯軍十九據通州,擬攻東直門。」等語。查現在並未得我兩宮出京确信,如聯軍果攻京城,炮火所至,勢必震驚宮禁。萬一有意外危險,則從此全國人心憤激,自此將不知禍之所止。況南方保護之局,各督撫均系奉旨辦理,倘各國不顧兩宮,則何以處南方之督撫?萬望貴領事飛電聯軍各兵宮,切實詢明,將如何辦法,萬萬不可震驚我皇太后皇上,使南方各督撫及各省民心不致激成大變。務望二十四點鐘內電復。萬急,至盼。
◇鄂督張致英總領事電
北方匪亂以來,長江一帶商務大壞,中西咸受其累。北京自聯軍入城以後,人心不安,各處哥老會匪紛紛起事,藉保國為名,擾亂焚掠。雖經三江兩湖各省派兵剿捕,然和局一日不定,即人心一日不靖。貴國通商數十年,沿江沿海各商埠始克有此繁盛,若貴國不早日聯合各國倡議調處,匪亂日甚,擾及各埠,如天津情形,恐非數十年不能復原。甲午中東一役,英不肯早作調人,致讓俄占先手。而今日俄勢至盛,英若遲延觀望,必致事變百出。長江雖經江鄂兩省竭力支持,然久不停戰,各處匪徒乘機而起,則大局將糜爛不可收拾,徒遂各國瓜分之計,知非英之所利也。以一中國當七八強大之國。停戰數月何礙?英向重商務,無割我土地之心,且承外部厚意,詢及江鄂兩督意見。美與日本,與英意見相同。近見各國來電,語意尚覺和平,敢請迅速轉電外部,趁此時首先倡議停戰,邀商美日兩國派全權使臣與李中堂即日開議和局,則大局幸甚。
◇直藩致東南督撫電(七月下旬某日)
鑾輿二十一日西幸,世變至此,愧悚憂憤,難安寢饋。收復京城,請還兩宮,實為最先要著。請諸公亟圖之。再以後奏報摺件,宜探明行在投遞,切勿遞京。
◇榮相致東南督撫電(保定八月初四日發)
北地驛都不靖,保定無險可守,各省京餉勢難貯存,宜探明山陝沿途駐蹕之所交割。
◇李中堂致某省疆臣電
查各國外部轉復電語,及洋報所述駐京各使詞意,與諭旨間有不符。此事殊難議結。昨已奏請派慶王、榮相、劉張兩制軍會同籌辦。應請我各國駐使委婉向外部解說,從中轉圜。至上海各總領事,除某某並未來晤,似別有意見外,其已晤者,曾囑其電商本國,均稱無在此議事之權,俟稍有轉機,當航海馳赴京津相機會同商議。
◇美外部海約翰致李中堂電(西七月三十號)
李中堂鑒:如貴政府不使敝國與駐華公使通信,則護送公使赴津之事可毋庸議。再保護各使臣,乃中國政府之責。中國須先能保護各國使臣,並使之與各政府通信,然後可以論及出京一事。
◇美政府又電(西八月一號)
貴大臣鑒:各使館與其政府通信,乃使館應有之權。中國不能以此求情。須俟各使臣能與其國家通信,中國能保各公使無險,然後可議他事。
◇上海德國總會致德親王侯亨絡熙電
王爺均鑒:旅滬德人聞俄人欲於未和之先將北京駐兵退回。如吾國亦仿照辦理,深恐此後吾國商務及民人產業等項將不得安靜。乞王爺代奏朝廷,請為留意。旅滬德商謹電。
◇慶親王致各督撫電
洋兵進京,兩宮兩狩,本爵奉便宜行事諭旨,會同李相議和,即須開議,宗社安危,關係重要。希嚴飭各屬竭力保護在華洋人及教士教民。如有匪徒滋擾,立即盡法懲治,勿任再生枝節,致誤大局。奕劻謹電。
◇東撫袁致各督撫電
有密旨,令慶邸回京,催李相北上,會同議款。初六日,駕仍在大同。世凱謹電。
◇李相致俄國外部大臣電
貴大臣鑒:本大臣能請皇上復辟,而不能保端、剛之必誅。再如德國在揚子江一帶生事,敝國必請貴國設法以防。
◇俄外部大臣答復李相電
來電已悉。敝國大皇帝已電詢德廷,有無欲在揚子江生事情形,據復,德政府實無此意。
◇美廷致德國政府電
此次中國拳匪之亂,吾各大國須合力逼請華政府嚴懲罪魁,庶免日後禍患。
◇德政府致各國電
貴國所請將中國唆使作亂之人置之重典以儆將來事,固甚善,然此等作亂之人究不若仍歸中國自行懲辦為妥。蓋此時必須留一機會,俾中朝得以善自為謀也。惟訂約時,則須議及此次作亂之人如何懲辦耳。
◇美廷覆德政府電
敝國不欲本國軍隊永駐中國,從事戎行,亦不能與貴國之軍助戰,以聽總統瓦德西之指揮。
◇又覆俄廷電
目下敝政府尚無遷移使館出京之意。
◇又覆中國政府電
貴國所派李相為議和大臣,與各國會議一切,敝政府甚為欣悅。刻已派敝國駐京康公使同各國共議和局,言歸於好。
◇英沙侯致德政府電
與其曠日持久,為中國越俎謀內治,不如將來列入和約條款,使釀禍者永不得用事,則中國自爾太平矣。
◇劉張兩制軍公致駐滬各事總領電
貴領事鑒:聞聯軍欲遣兵入山東內地。如果有此意,此舉萬不可行。況該處內地西人,業經東撫袁帥竭力保護,並無人遭害。境內團匪,亦剿除淨盡。聯軍此行,殊可不必。萬望傳電阻止是幸。
◇鄂督張致駐滬各領事電
各國領事鑒:前接陝撫密電云,毓確吞金自盡等語,是以奉聞。頃接得陝撫密電,謂毓事近無所聞,前信恐不確等語。
然聞毓確已離晉,晉撫錫力任剿匪。茲特電達。祈電告貴國外部公使,將前說更正為妥。湖廣總督張。
◇鄂督張致駐滬某西員電
新調鄂撫裕長已奉旨開缺,長江互保之約可以始終不渝。
◇駐滬英領事致浙撫惲電
單內所開之犯,與本領事指請拿辦之犯無一符合。據敝國政府意,以為上自撫院,下及府縣,既有主使縱庇情事,亟宜從嚴懲辦。總之重在官犯,不在民犯。如前電所致各犯,內有拿獲解省者,請即電告,以便詳報外部。至前撫辦理不善,亦未便使之輕易離杭。
◇瓦統帥致各國提督函
西正月二十六號,即十二月初七日,茲有致本國穆大臣兩函,鈔請貴提督查閱。該兩函已煩穆大臣酌核轉交各國欽差大臣查照。貴提督自可於函中各節見本帥按照和約大綱辦理軍務用意之所在矣。
◇瓦德帥致德使穆函
西正月二十二號,即十二月初二日,接准本月二十一號來函。茲照復如下:
(一)通海之暢道,惟有保護鐵路之一法。是以鐵路經過之處,宜設立兵卡為妥。太平時不必每卡駐兵,但相距宜近,由此卡至彼卡必須步行一日可達。黃村、郎坊、楊村、天津、軍糧城、灤州、蘆台、塘沽、唐山各軍站,自應一律占據。其屯軍火之處,則應永遠有兵看守,至少以二百五十名至三百名為率,其中須有五十名騎中國馬者。天津為人煙稠密之區,該處為預防不測事端起見,駐兵應增至極少五百名。
(二)各卡應如何各國分駐兵隊之處,須俟第一款定議後,乃確知何國願留兵隊常駐直隸,方能計議。除天津不計外,每卡似宜指定一國之兵駐守為妥。但各卡均有守望相助之責,有事時通力合作,庶不忘駐兵自保之宗旨。遇有變端,且專為變端起見,必須事權歸一,庶各外國人財產性命得保無恙。聯軍總統之任,非勇略兼優者不能勝之,宜於無事時預選人才,俾該員得以隨時考查地方情形而胸有成竹,不致臨時倉卒受任,貽誤事機。惟應於何國選派何人,或有為難之處,不如各國按年輪派。應以天津為該總統駐紥之區。
(三)大沽及其他各處炮台,應行一律折毀,由各國派員細心踏看定奪。惟其中亦有各國可留為屯兵之用者,如天津炮台是也。即如天津應留英隊,均可在現在占據之東局內屯紥。
◇瓦德帥致德穆使函
西正月二十一號,即十二月初一日,茲照中國全權大臣所請之意,特將鄙見聲明。
各國聯軍隊撤退之先,中國必須將和約條款各節動手舉辦方可。所謂舉辦之事,我以為各國大臣所索懲辦禍首一節,如果業已照辦,確有證據,而各國所索兵費,亦經如數付給,則北京保定兩處兵隊可以撤退,而該處全省兵隊亦可同時酌減。
惟京保兩處撤兵以後,則天津自為駐兵首要之處。撤兵之期須俟各國運船租妥,調濟能至大沽碼頭為準。而大沽碼頭與別處情形不同,如有大枝兵隊自該處起程,預計其期,非西三月初不可。至天津及其附近之區暨山海關與能通北京之暢道,暫時仍應由各國駐紥重兵,俟下開兩條認真辦妥後始可議及撤減。
即:
(一)中國政府必須表明其情願及真能擔保以後直隸全省太平守法,並須保護各教堂教民務有實效。
(二)中國已允賠償之各款,必須將如何付給之法議定章程。
當上開兩層尚未議妥之際,及議妥尚未舉行之際,則下開各處應駐紥各國兵隊:
(一)北京保護使館者二千人。
(二)天津蘆台大沽一帶約六千人。
(三)山海關一帶約一千五百人。
(四)鐵路經過處所應分紥小隊,每隊約三二十人,如黃村、安定村、郎坊、落垡、楊村、唐山、灤州是也。
(五)北河之河西務馬頭、通州,現有之兵卡仍應暫駐,俟直隸全省撤兵,再行一律撤退;暫行管理之天津都統衙門,於交還該處之前,仍應照舊管理該處地方。
我以為現在開議之始,即應告知中國政府,如將所索直保撤兵以前之事照辦,各國方能調集運船從京保兩處陸續撤兵。中國應知照允所索各節,皆系於中國有益者也。
敬祈貴大臣詳加查核,轉商各國欽差大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