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皇帝,原名衍,后来改名叫阐,是宣帝的长子。他母亲是朱皇后。建德二年六月,他出生在东宫。大象元年正月癸卯日,被封为鲁王。戊午日,被立为皇太子。二月辛巳日,宣帝在邺宫把皇位传给了他,然后静皇帝就住在正阳宫了。
就这样,静皇帝正式登基了,开始了他的统治。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公元578年五月,宣帝病重,皇帝被召到露门学宫侍疾。没几天,宣帝就驾崩了。皇帝搬去了天台,废弃了正阳宫,天下大赦,洛阳宫的修建工程也停了。然后,追尊天元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,李氏为太帝太后,杨氏为皇太后,朱氏为帝太后。陈氏、元氏、尉迟氏三位皇后都出家当尼姑了。汉王赞被封为上柱国、右大丞相,杨坚被封为假黄钺、左大丞相,秦王贽被封为上柱国。当时皇帝年纪还小,政事都由左大丞相杨坚说了算。之后,韦孝宽被任命为相州总管,取消了入市税。
六月,宇文善、窦毅、侯莫陈琼、阎庆四人被封为上柱国。赵王招、陈王纯、越王盛、代王达、滕王逌都来朝拜了。朝廷又恢复了佛教和道教,只要那些老和尚老道士品行端正,都可以继续修行。之后,杞国公椿、燕国公于实、郜国公贺拔伏恩也都被封为上柱国。结果,相州总管尉迟迥造反了,不肯听从朝廷调遣。朝廷派兵讨伐,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。毕王贤因为图谋篡权被杀。秦王贽被任命为大冢宰,杞国公椿被任命为大司徒。朝廷下令,释放宇文亮以前强迫成为奴婢的南定、北光、衡、巴四州百姓,让他们恢复原来的生活。
这期间,西方出现赤红色的气体,慢慢地向东移动,布满了整个天空。朝廷取消了对一些鱼塘和山泽的禁令,让老百姓都能使用。梁睿被任命为益州总管。七月,突厥送回了齐国的范阳王高绍义。申州刺史李慧造反了。这期间,还发生了月掩氐星和月掩南斗第六星的天象。朝廷下令,允许赵王、陈王、越王、代王、滕王五位王爷上朝时不用行跪拜之礼,可以穿着佩剑上殿。荥州刺史宇文胄也举兵造反,朝廷派杨素去讨伐。青州总管尉迟勤也造反了。杨坚被任命为都督内外诸军事。云州总管司马消难也造反了,朝廷派王谊去讨伐。这年,岁星和太白星在张宿相遇,还出现了一颗像斗那么大的流星,从五车星附近飞过,向东北方向飞去,光芒照亮了大地。赵王招、越王盛因为图谋篡权被杀。皇帝封弟弟杨术为邺王,杨衎为郢王。这个月,豫州、荆州、襄州三州的蛮族纷纷起兵造反,烧杀抢掠,攻打州县。
八月庚申那天,益州总管王谦造反,拒绝交出兵权。朝廷立刻任命梁睿为行军元帅,带兵去讨伐他。 丁卯日,朝廷封上柱国、枹罕公辛威为宿国公,开府怡昂为鄯国公。
庚午日,韦孝宽在邺城打败了尉迟迥,尉迟迥自杀了,相州也平定了。朝廷把相州迁到安阳,邺城和原来的城邑都被毁掉了。 同时,把相州的阳平郡改成毛州,昌乐郡改成魏州。 丙子日,朝廷任命汉王赞为太师,上柱国并州总管申国公李穆为太傅,宋王实为大前疑,秦王贽为大右弼,燕国公于实为大左辅。
己卯日,皇帝下诏书说:朕承继了祖先的伟业,已经做了两年皇帝了。 多亏了祖先的庇佑,以及各位宰辅的辅佐,国家才能安定太平。 那个叛贼尉迟迥,资质平庸,心怀奸诈,仗着和皇室有点关系,官位很高。 正赶上上天降下灾祸,先帝驾崩,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。 偏偏这尉迟迥不识好歹,竟然起兵造反,妄图夺取天下。 于是朕下令出兵讨伐,经过将士们浴血奋战,终于平定了叛乱,把尉迟迥这个罪魁祸首抓住了,其他的叛贼也都吓得魂飞魄散,投降了。 趁着秋高气爽的好时机,顺应天意,彻底平定了黄河两岸的叛乱。 全国上下都欢欣鼓舞。 以前先帝在世的时候,不轻易发动战争,圣人治理天下,讲究以德服人。 朕这次不得不动用武力,心里很惭愧。 现在想实行宽容简易的政策,来回应百姓的期望,所以决定大赦天下。 但是尉迟迥的同谋,那些冥顽不灵的人,以及尉迟迥的子侄,还有那些叛贼司马消难、王谦之流,不在赦免之列。
公元庚辰年(580年),司马消难带着他的军队,在鲁山和甑山两地集结,然后直奔陈州去了。皇上派大将军、宋安公元景山率领军队去追击,结果俘虏斩杀了五百多人,云州也平定了。沙州的氐族首领,开府杨永安,也聚集了人马响应王谦的叛乱。皇上又派大将军、成安公达奚儒去讨伐他。与此同时,杨素在荥州打败了宇文胄,并在石济把他给杀了。皇上还把窦毅升为大司马,于智升为大司空。另外,他还取消了相州、青州、荆州、金州、晋州、梁州六州总管的职位。
九月初一那一天,荧惑星和岁星在翼宿相遇了。九月初三,皇上把河阳总管的职位废除了,改成镇,归洛州管辖。杨慧被任命为大宗伯。九月初七,司马氏被废黜,降为庶人。九月初九,荧惑星进入太微宫。九月十三,王谊被封为上柱国。九月十六,皇上把潼州管辖下的新州、遂州、普州、合州,以及泸州管辖下的泸州、戎州这六个州,都划归信州总管府管辖。九月二十一,荧惑星犯了左执法星。九月二十六,于翼和宇文忻都被封为上柱国,于翼被封为任国公,宇文忻被封为英国公。九月二十八,丞相的官职名称去掉“左右”二字,杨坚被任命为大丞相。
十月初一,发生日食。十月初二,出现一颗流星,像五个斗那样大,从张宿出现,向南飞去,光芒照亮了大地。十月初九,陈王纯因为怨恨执政大臣而被杀害了。杨坚被加封为大冢宰,五府都归天官管辖。十月十四,梁睿在剑南打败了王谦,追杀了他,并将王谦的首级送到了京城,益州也平定了。
十一月初一,达奚儒在沙州打败了杨永安,沙州也平定了。十一月初二,岁星停留在太微宫。十一月初四,上柱国、郧国公韦孝宽去世了。
十二月壬子那天,梁睿,封柱国、蒋国公,被晋升为上柱国。癸丑日,荧惑星进入氐宿。丁巳日,杨雄(邗国公)、贺兰謩(普安公)、梁士彦(郕国公)、叱列长叉(上大将军、新宁公)、崔弘度(武乡公)、宇文恩(大将军、中山公)、宇文述(濮阳公)、和干子(渭原公)、王景(任城公)、杨锐(渔阳公)、李崇(上开府、广宗公)、李询(陇西公)这几位柱国大人,也都荣升为上柱国。庚申日,豆卢勣(柱国、楚国公)也晋升为上柱国。
癸亥日,皇帝下诏说:“《诗经》里说‘不如同姓’,《诗经传》里说‘异姓为后’。这都是为了明确亲疏关系,不混淆不清。太祖皇帝受命于天,当时龙德潜藏。改换朝代的诏书,就像星辰一样预示着除旧布新的景象。当时天下三分,我们一心想扶持北魏皇室,做了很多改动,希望能够顺应天意。文武百官中,赐姓的人很多,他们本来就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方,实际上也违背了分封土地的原则。不亲近同类,却让不同血统的人一起侍奉皇帝;不亲近自己的亲属,却在朝堂上按宗法次序排列。况且,更改姓氏,本来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;天命归属,推让来推让去,最终还是无法避免。所以,我们君临天下,已经延续几代了。不能再遵循谦让的旨意,长期实行权宜之策了。所有改姓的人,都应该恢复原来的姓氏。”
甲子日,杨坚,大丞相、随国公,被晋封为王,拥有十个郡的领地。辛未日,代王达和滕王逌因为密谋篡权而被处死。壬申日,杨勇,大将军、长宁公,被任命为上柱国、大司马;元孝矩,小冢宰、始平公,被任命为大司寇。
大定元年正月壬午,皇帝下诏说:“我因为德行不足,早早遭受了极大的惩罚。时光飞逝,转眼就到了这个时候。我内心痛苦纠结,言语也难以表达。一年多后改元,遵循了以往的典例。现在将大象三年改为大定元年。” 同一天,岁星逆行,停留在右执法星的位置;荧惑星遮掩了房宿北第一星。
过了几天,皇帝又下诏说:“帝王设立官职,唯才是举;做臣子的报效国家,推荐贤才是最重要的。从去年以来,屡次出现叛乱,多亏宰相们英明的决策,才得以平定。叛乱平息后,虽然战争结束了,但各地百姓都非常劳累,生活还没恢复正常。做官的人当中,真正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很少。所以,国家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,这也是因为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重用。现在天下已经统一,四海升平,宰相们执掌政务,教化天下。如果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够进入朝廷,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职位,那么我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了,国家自然会兴盛。”于是,皇帝下令让开府以上的官员、下大夫以上的官员以及刺史以上的官员,各推荐三个清廉勤政的人。被推荐的人,如果在任职三年内有功有过,那么推荐的人也要跟着受奖受罚。同时,任命杨勇为洛州总管。
二月庚申,杨坚被封为相国,总领百官,又加封十郡,加上之前的二十郡,一共三十郡。他可以穿着朝服上殿,上朝不用快步走,可以免去跪拜之礼,享受九锡的礼遇,还赐予了玺、钺、远游冠,相国印用绿綟绶,地位在诸王之上。此外,还给他加冕十二旒,使用天子的旌旗,出行时有仪仗队开道,乘坐金根车,驾六马,配备五时副车,有旄头云罕等仪仗,乐舞八佾,设钟虡宫悬。皇后、王子的爵位和称号,都按照魏晋时期的典例来执行。甲子日,杨坚称帝,原来的皇帝退居到别宫。
隋朝尊原来的皇帝为介国公,食邑万户。他的车服、礼乐都和周朝的制度一样,上书不用写奏表,皇帝的回信也不用称诏书。虽然有这样的规定,但实际上并没有执行。开皇元年五月壬申,这位皇帝去世,时年九岁。隋朝的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。谥号为静皇帝,葬于恭陵。
史学家说啊,静帝年纪轻轻就登上了皇位,继承了已经衰败的江山。朝中大臣孙、刘二人玩弄权术,外戚势力又不像齐国、代国那样强大。隋朝趁机打过来,把象征皇权的龟鼎都搬走了。虽然后来在岷山、峨眉山一带组织起抵抗,结果却落了个被夺取江山的下场;即使漳河、滏河沿岸的军队勤王,也无法挽回大周王朝的灭亡。唉,想想太祖皇帝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,还没到二十年,就香火断绝了,真是令人惋惜啊!这大概都是宣帝留下来的祸根,不能怪罪到小皇帝身上。
这小皇帝啊,年纪轻轻就扛起了大梁,可摊上这么个烂摊子。朝里边有孙、刘这两个坏家伙搞鬼,外面呢,亲戚家的势力又不够硬,比不上以前的齐国、代国。隋朝一看这情况,直接就动手了,把象征着皇权的宝贝龟鼎都抢走了。虽然后来在四川那边组织了抵抗,可最后还是没能守住,江山丢了。就算漳河、滏河那边派兵来帮忙,也救不活大周了。哎,太祖皇帝那么辛苦打下的天下,不到二十年就没了,真是让人惋惜!这都是他爷爷宣帝留下的烂摊子,不能怪这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