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惠达,字怀文,是章武文安人。他爸爸周信年轻时在州郡做官,先后当过乐乡、平舒、成平三个县令,都因为清廉能干而有名声。周惠达从小就有志气,喜欢读书,长得又漂亮,举止得体,谁见了都对他赞赏有加。

魏国的齐王萧宝夤当了瀛州刺史,把周惠达和河间人冯景一起请到官署里,非常客气地招待他们。后来萧宝夤回洛阳上朝,周惠达也跟着去了。当时领军将军元叉权势很大,周惠达曾经因为萧宝夤跟元叉谈论时事,元叉很欣赏他,当场就送给他衣服。孝昌年间,魏国的临淮王萧彧北上征讨,任命周惠达做府长流参军。后来万俟丑奴等人造反,萧宝夤西征,周惠达又跟着他进了关中。萧宝夤后来跟叛军作战失利,撤退回关中,又被任命为雍州刺史,派周惠达去洛阳办事。周惠达还没回来,萧宝夤谋反的消息就传到京城了。朝廷官员认为周惠达是萧宝夤的使者,要抓他。周惠达赶紧偷偷地往回跑,到了潼关,遇到了大使杨侃。杨侃问周惠达:“萧宝夤造反已经成了事实,你为什么还要跑到虎口里去呢?”周惠达说:“萧王是被身边的人误导了,我现在回去,希望能劝他改变主意。”等他到了洛阳,萧宝夤谋反的事实已经败露,无法挽回了,于是朝廷任命周惠达为光禄勋、中书舍人。

萧宝夤失败后,大家都逃散了,只有周惠达等几个人还跟着他。萧宝夤对周惠达说:“人活在世上,要是富贵的时候,身边的人都说你忠心耿耿,等到你遇到灾难了,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朋友。” 贺拔岳抓获萧宝夤后把他押送到洛阳,留下周惠达做他的府祭酒,还给他配备了衣物和马匹,让他参与军政事务。贺拔岳当了关中大行台,又任命周惠达做从事中郎。周惠达曾经奉命去洛阳,魏孝武帝和他谈到天下局势的艰难。周惠达分析了天下的形势,说贺拔岳忠心耿耿,一心只想安定国家,平定叛乱。他的话很恳切,皇帝非常赞赏他。周惠达回来后,把这些话都告诉了贺拔岳。贺拔岳说:“人活在世上,受命于君,怎么可能只图个人的荣华富贵,而不为国家的祸福担忧呢?你向皇帝说的那些话,正合我心意。” 从此以后,贺拔岳更加器重周惠达。贺拔岳每次出征,总是让周惠达留守后方。后来周惠达又升任贺拔岳府上的属官。

岳将军被侯莫陈悦害死了,侯莫陈悦听说惠达很厉害,想给他官做。惠达推说自己生病了,侯莫陈悦不答应,惠达没办法,就逃到汉阳的麦积崖躲起来了。等侯莫陈悦被平定后,惠达回到太祖身边,马上被任命为秦州司马,负责安定陇右地区。后来太祖被任命为大都督,总管军队去雍州,又让惠达当他的府司马,对他很信任。魏孝武帝下诏让太祖娶冯翊长公主,还让惠达当长史,一起去洛阳迎接皇帝。到了潼关,他们发现孝武帝已经往西边跑了,太祖就让惠达先走。太祖对惠达说:“以前周朝东迁,晋国和郑国是他们的依靠。现在皇帝四处奔波,来到关中地区。我虽然承担了这个重任,但才能比不上古人。你应该努力工作,一起成就大业,获得富贵。”惠达回答说:“我宦游多年,现在能遇到您这样能匡扶社稷的人,富贵对我来说不敢奢望。我只希望您能威震天下,让我能尽一点绵薄之力,这就心满意足了。”

太祖当上大将军、大行台后,任命惠达为行台尚书、大将军府司马,封他为文安县子,食邑三百户。太祖出镇华州,留下惠达负责后方事务。当时正值战乱之后,很多事情都还没处理好。惠达就赶紧建造军营、储备粮食、检阅军队,以满足军队的需求,当时朝廷非常依赖他。后来他被任命为安东将军,又升任太子少傅,爵位升为伯,食邑增加三百户。不久又升任中书令,爵位升为公,食邑一共九百户,还加封卫大将军、左光禄大夫。

四年后,他又兼任尚书右仆射。这一年,太祖和魏文帝一起东征,惠达辅佐魏太子留守,负责留守朝廷的事务。惠达之前几次推辞,但皇帝手诏回复说:“西边不用担心,只有你才能胜任。萧宝卷、寇准之乱,朕深感忧虑。”后来邙山战役失利,人心惶惶。赵青雀率领东边的军队占据长安子城叛乱,惠达护送太子到渭桥北面抵御叛军。叛乱平定后,赵青雀等人被处死。惠达被任命为吏部尚书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又担任右仆射。

一开始,关中地区刚刚建立,礼乐制度很不完善。惠达跟礼官们一起修订完善旧的礼仪制度,到了这时候,礼仪规制才算比较齐全了。魏文帝有一次上朝听奏乐,转头对惠达说:“这是你的功劳啊!” 接着就提升他做了仪同三司。

惠达虽然身居高位,但是为人谦虚谨慎,善于与人相处,认真负责,尽心尽力为公,并且积极提拔优秀人才。因此大家都尊敬他,并且愿意亲近他。十年后,惠达去世了,他的儿子惠题继承了他的爵位。隋朝开皇年间,因为惠达的功绩显著,被追封为萧国公。 “**自关右草创,礼乐缺然。惠达与礼官损益旧章,至是仪轨稍备。魏文帝因朝奏乐,顾谓惠达曰:“此卿之功也。”寻拜仪同三司。**”

惠达的好朋友冯景,字长明,年轻的时候跟惠达志趣相投,关系很好。在延昌年间,梁朝军队入侵骚扰徐州和扬州,冯景对萧宝夤说:“现在梁朝军队嚣张跋扈,朝廷正需要能平定边疆的将领。您要是能带头出征效忠朝廷,不仅能洗刷家国的耻辱,也是保全自身最好的办法。”萧宝夤非常赞同他的意见。后来萧宝夤当了大都督,就让冯景做了功曹参军。后来萧宝夤做了右仆射,就把冯景带到中央任职,让他担任尚书都令史。正光年间,萧宝夤担任关西大行台,又让冯景担任陵江将军,兼任大行台都令史,跟随萧宝夤一起征讨。萧宝寅后来要造反,冯景极力劝谏,但是萧宝夤不听。

萧宝夤失败后,冯景回到了洛阳。朝廷听说冯景曾经劝谏过萧宝夤,所以没有追究他的责任,任命他做了奉车都尉。汝阳王元叔昭担任陇右大行台,推荐冯景做了行台郎中。贺拔岳担任大都督,又让冯景做了从事中郎。北周太祖平定侯莫陈悦的叛乱后,任命冯景为略阳郡守,不久又兼任行台左丞,留守原州。西魏孝武帝迁都到长安后,封冯景为高阳县伯,食邑三百户。后来冯景又升迁为散骑常侍、行台尚书,加封瀛州刺史。大统初年,冯景代理泾州州事。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了。

杨宽,字景仁,是弘农华阴人。他的祖父杨恩,是魏朝的镇远将军、河间内史。他的父亲杨钧,博学多才,被举荐为秀才,担任大理平,后来升迁为廷尉正。之后又陆续升迁,担任过洛阳令、左中郎将、华州大中正、河南尹、廷尉卿、安北将军、七兵尚书、北道大行台、恒州刺史、怀朔镇将,最后在镇上去世。死后被追赠为侍中、司空,追封临贞县伯,谥号恭。

杨宽从小就有大志向,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,总是挑最高最大的地方坐,大家都觉得他很特别。长大后,他挺会写文章的,尤其喜欢练武。到了弱冠之年(二十岁),他当上了奉朝请这个官职。后来,上司窦太后之兄窦钧出任恒州刺史,杨宽请求跟着一起去建功立业,于是改任将军,驻守高阙。那时候柔然内部很乱,他们的首领阿那瑰逃到北魏来投奔,魏帝派人接纳了他,还下令窦钧带兵护送。杨宽也跟着去了,因为立功被封为行台郎中。

北边敌人攻打围困恒州城,窦钧战死了,城里的百姓都推举杨宽来守城。后来城破了,杨宽就往北逃到了柔然。后来魏军讨伐叛军,杨宽参与了战斗并取得了胜利,这才得以回到朝廷。

魏国的广阳王元渊和杨宽关系特别好,私交甚笃。后来元渊犯法受罚,杨宽也被牵连抓了起来。当时魏孝庄帝还是侍中,他和杨宽以前就认识,就把杨宽藏在家里,等到大赦天下的时候,杨宽才得以免罪。之后他被任命为宗正丞。北海王元颢很欣赏杨宽,当时元颢是大行台,北上征讨葛荣,想让杨宽当他的左丞,一起商量军务。杨宽推辞说,魏孝庄帝对他的恩情还没报答完,不能因为利益而改变自己的原则。元颢没勉强他。元颢的小舅子李神轨劝元颢说:“杨宽是个义士啊,普通人都不容易改变自己的志向,更何况是义士呢?您现在强迫他去做,恐怕他也不会尽心尽力。”元颢听了之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
后来孝庄帝即位,杨宽被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,兼任河南尹丞,代理洛阳令。

邢杲造反了,杨宽跟着太宰、上党王元天穆一起把邢杲平定了。之后,杨宽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。

战争还没结束,元颢就从梁地打进了洛阳,孝庄皇帝只好跑到河内避难。元天穆很害怕,不知道怎么办才好,就召集将领们商量对策。杨宽说:“吴人(指元颢的军队)轻敌冒进,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。何况他们深入敌境,军队疲惫,已经是强弩之末了,还能有什么作为呢?我建议直接攻占成皋,然后在伊洛地区会合军队,消灭元颢的先锋部队,这样就能稳操胜券了。这件事很容易就能做到,大王您还有什么顾虑呢?”元天穆听了很受启发,就带兵向成皋进发,让杨宽和尔朱兆断后。后来因为大家觉得不妥,又转回石济。杨宽夜里行军迷路了,耽误了时间。其他将领都说:“杨宽以前在北海跟敌人周旋过,现在他不来了,八成是投敌了。”元天穆回答说:“杨宽不是那种轻易改变立场的人,他耽搁肯定另有原因。我一定会给大家解释清楚的。”话刚说完,侦察兵来报说杨宽到了。元天穆拍着大腿笑着说:“我就知道他一定会来!”赶紧出帐迎接,握着杨宽的手说:“我就盼着你呢!”然后马上赏赐给他三十头牛、五辆车、十五车棉布丝绸、五十只羊。

杨宽和元天穆一起到太行山拜见孝庄皇帝,杨宽被任命为散骑常侍、安东将军,还继续担任都督,参与平定河内,之后又参与围攻北中。

当时梁将陈庆之奉元颢的命令驻守北门,元天穆的军队在城外包围,派杨宽到城下劝降陈庆之。杨宽先自报家门,然后跟陈庆之说话,详细地分析了利害关系,劝他早日投降。陈庆之没回答。过了一会儿,陈庆之说:“贤兄抚军(指元天穆)就在这里,想见见你。”杨宽回答说:“我的兄长(指陈庆之)既然已经败在王师手下,沦为叛逆,作为臣子,还有什么必要见面呢?我一开始就自报家门,难道不知道兄长你在城里吗?我只是想让我的诚意不被怀疑,忠诚才是最重要的。我的兄弟们的情况,就不必多说了。你还是想想办法自保吧!”元天穆听说后,对身边的人说:“杨宽真是个不同寻常的人,竟然能做到如此不顾个人安危。”从那以后,元天穆更加敬重杨宽了。孝庄皇帝复位后,杨宽被任命为中军将军、太府卿、华州大中正,被封为澄城县伯,食邑三百户。

尔朱荣被杀后,他弟弟尔朱世隆带着手下人一把火烧了城门,跑到河桥据守,还逼近京城。杨宽被任命为镇北将军、使持节、大都督,负责抵御他们。尔朱世隆对杨宽说:“你不会忘记太宰(指尔朱荣)对你的恩情吧?”杨宽回答说:“太宰对我的恩情是出于礼节,只是君臣之间的正常交往而已。今天的事,是我作为臣子的本分。” 尔朱世隆往北逃跑了,杨宽追到河内。没多久,尔朱兆攻陷洛阳,囚禁了孝庄帝。杨宽回不去洛阳了,就从成皋逃到梁国(南朝梁)。到了建业,听说孝庄帝被杀害了,杨宽悲痛地举行了丧礼。梁武帝很欣赏他,对他非常好。不久之后,梁武帝礼送他回北魏朝廷。到了下邳,尔朱仲远又恢复了杨宽的官职爵位,让他担任大行台吏部尚书。

孝武帝即位初期,杨宽被改任为散骑常侍、骠骑将军、给事黄门侍郎,还负责监察内宫典籍事务。当时夏州几千驻军在兖州叛乱,朝廷命令杨宽兼任侍中,统率各路军队去平叛,成功平定了叛乱。 可是,中尉綦儶跟杨宽以前有过节,就诬陷杨宽犯了其他罪名,弹劾他。孝武帝对侍臣们说:“杨宽为人正直清廉,朕非常清楚他没罪,只是没办法阻止法官的奏章罢了。” 这件事被提交到廷尉审理,后来杨宽被证明无罪。他又被任命为黄门侍郎,兼任武卫将军。 孝武帝跟齐神武帝(高欢)有矛盾,于是招募精兵强将,加强宫廷守卫。杨宽被任命为阁内大都督,专门负责掌管禁军。 杨宽跟随孝武帝进入关中,又兼任吏部尚书。因为跟随皇帝有功,杨宽被封为华山郡公,食邑一千二百户。

大统初年,杨宽升迁为车骑大将军、太子太傅、仪同三司。三年后,他出使柔然,迎接魏文悼皇后。回来后,被任命为侍中、都督泾州诸军事、泾州刺史。五年后,他又升任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都督东雍州诸军事、东雍州刺史,仍然是在原来的州任职。十年后,调任河州刺史。十六年,兼任大丞相府司马。

朝廷打算攻打汉川,但是梁州宜丰侯萧循死守南郑,就是不肯投降。过了十七年,高欢派大将军达奚武去攻打他。梁武陵王萧纪派将军杨乾运带着一万多兵去救萧循。达奚武就让高欢派去的人,也就是王杰、贺兰愿德他们去拦截杨乾运。两军在白马相遇,打了一仗,高欢的人赢了,俘虏斩杀了好多人。打完仗回师后,高欢就升他当了南豳州刺史。

魏废帝刚即位的时候,高欢被调到朝廷当尚书左仆射、将作大监,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了。魏恭帝二年,他又被任命为廷尉卿。等到世宗皇帝即位后,高欢被封为大将军,还增加了封地,多了一千二百户人家给他收税。后来,他又跟着贺兰祥去打吐谷浑,打赢了,皇上又另外封他为宜阳县公,又给他增加了一千户封地。接着他又当了小冢宰,后来又升任御正中大夫。武成二年,皇上还下令让他和麟趾学士一起校对典籍。

高欢这个人啊,聪明又机灵,很有见识。他当过好几个州的刺史,大家都觉得他清廉简朴。在朝廷里当官,口碑也很好,大家都夸他。但是,他和柳庆关系不好,想抓住柳庆的把柄治他的罪,这事儿当时很多人批评他。到了保定元年,他被任命为总管梁州、兴州等十九州的军事,还当了梁州刺史。结果,那一年,他在梁州去世了。死后,皇上追封他为华州、陕州、虞州、上州、潞州五个州的刺史,谥号叫“元”。他的儿子高纪继承了他的爵位,大象年间,官做到上仪同大将军、虞部下大夫。

老二穆,字绍叔,人挺老实的。魏朝永安年间,他当上了华州别驾。后来孝武帝当政后期,老大哥宽请求把澄城县伯的爵位让给穆,皇帝同意了。穆后来又升官了,当上了中军将军、金紫光禄大夫,接着又当了车骑将军,还兼任并州刺史,负责并州的军事。最后,穆是在家里去世的。死后,朝廷追赠他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华州刺史的头衔。

老三俭,字景则,长得高大帅气,能力也强。魏朝正始年间,他一开始当侍御史,后来升了奉朝请,再后来又当了员外散骑侍郎。孝昌年间,他被任命为镇远将军、顿丘太守。还没来得及上任,元颢就请求他一起带兵。建义年间,他又兼任了给事黄门侍郎、左将军、太府少卿。元颢攻入洛阳后,俭被封为抚军将军。后来孝庄帝复位,俭就被罢官回家了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,兼任颍州刺史,负责颍州的军事。建明年间,他又升了征南将军、金紫光禄大夫。孝武帝初期,他当上了卫将军、北雍州刺史。他当官比较宽厚仁慈,所以百姓都很安定。孝武帝西迁后,俭被任命为侍中、骠骑将军。大统初期,他兼任东秦州的事务,还被授予使持节、当州大都督的职务。他参加了沙苑之战,打败了北齐神武帝,因此被封为夏阳县侯,食邑八百户。七年后,他被任命为大丞相府谘议参军,后来又出任都督东雍、华二州诸军事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华州刺史。八年后,他在家去世,朝廷赠予他原来的官职,谥号为静。

柳庆,字更兴,是解县人。他家祖上五代的柳恭,在后赵当过河东郡守。后来因为秦、赵战乱,柳恭就带领族人南迁,定居在汝南、颍川一带,所以他们家几代都在江左为官。他爷爷柳縃,在宋朝做过司州别驾和安郡守。他爸爸柳僧习,在齐朝做过奉朝请。魏景明年间,柳庆和豫州刺史裴叔业一起率领豫州归顺北魏,后来历任北地郡守、颍川郡守、杨州大中正。

庆小时候就聪明伶俐,很有出息的样子。他博览群书,但并不拘泥于死读书、死记硬背那些东西。他喜欢喝酒,也不怎么热衷于那些文人雅士间的斗诗猜谜。十三岁那年,因为晒书,一个叫僧习的和尚对庆说:“你虽然聪明,但我还没真正考验过你呢。”于是让庆从一本杂赋集中选取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来背诵。庆立刻读了三遍,然后就能完整地背诵出来,一个字都不差。

那时候僧习在颍川郡做官,这地方靠近京城,当地有很多有钱有势的人。正赶上要选拔乡官,这些达官贵人纷纷凭借自己的权势来走后门、找关系。人选还没确定下来,僧习就对那些幕僚们说:“那些权贵来托关系,我一个都不用。他们想让我帮忙,就得拿出点东西来。你们都根据自己的想法,帮我写封回信。”庆就提笔写了一份草稿,上面写着:“下官受命于朝廷,选拔官员的时候,有能力的就提拔,没能力的就淘汰,这是朝廷一贯的规矩。”僧习看完这封信,感叹道:“这孩子有志气,大丈夫就应该这样!”于是就按照庆写的草稿回复了那些人。庆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仕途,被任命为奉朝请。

庆是家中第四个叔父的儿子,等到他父亲去世的时候,有人认为他不应该按照长子的礼仪服丧。庆哭着说:“礼仪本是根据人情制定的,如果对叔父的儿子还有更轻的服丧礼仪,那就可以用轻的代替重的。现在四叔去世已经很久了,情理上也追究不到了,怎么能违反礼仪,违背人伦天性呢!”当时人们也无法反驳他,于是他就按照长子的礼仪为父亲守丧。下葬后,他还和哥哥们一起抬土堆坟。服丧期满后,他被任命为中坚将军。

魏孝文帝打算迁都到关中,派庆(指散骑侍郎李庆)快马加鞭地赶到关中去。李庆到了高平,见到了孝文帝,两人一起讨论了当时的局势。孝文帝想让李庆去迎接皇帝的车驾,同时又命令他先回去复命。当时贺拔胜在荆州,皇帝屏退左右,问李庆:“高欢已经驻扎在河北,关中的军队还没到,我想去荆州,你怎么看?”

李庆回答说:“关中地势险要,方圆千里,是天下的强国。宇文泰忠诚并且努力,是朝廷的好大臣。凭借您的英明,依靠宇文泰的力量,可以进攻,向东控制诸侯,也可以退守,闭关自守,巩固关中这个天府之国。这是万全之计。荆州地理位置不重要,兵力又弱,外面受梁朝的威胁,内部还有高欢的势力,这简直就是危险的境地,怎么能够用来巩固国家的基础呢?依我看,去荆州不可行。”皇帝很认同他的意见。等到皇帝西迁的时候,李庆因为母亲年老,没有跟着去。独孤信镇守洛阳,李庆这才得以进入关中。他被任命为相府东阁祭酒,兼任记室,后来又升任户曹参军。

八年后,李庆升任大行台郎中,同时兼任北华州长史。十年后,他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,仍然兼任记室。

当时北雍州献上了一只白色的鹿,大臣们想写表章来祝贺。尚书苏绰对李庆说:“从近代以来,文章都过于华丽浮夸,到了江左地区,更是轻浮浅薄。洛阳的新进文人,不断地模仿这种风格。您现在掌握着国家的政务,又主管文书,应该起草这份表章,来改变以前的弊端。”李庆提笔就写好了,文章既有文采,又不失实质内容。苏绰读完后笑着说:“连枳树和橘树都能移植,更何况是人才呢!”不久,李庆就兼任了雍州别驾。

广陵王元欣是魏朝的皇族。他的外甥孟氏,经常飞扬跋扈,蛮横无理。有人告发他偷牛。李庆调查后查明了事实,命令把他关进监狱。孟氏一点也不害怕,对李庆说:“现在要是给我戴上脚镣手铐,以后我怎么脱身呢?”元欣也派人来说孟氏无罪。孟氏因此更加骄横。李庆于是召集所有官员,严厉地指责孟氏依仗权势,欺压百姓的情况。说完,就下令把孟氏打死。从此以后,那些权贵们都收敛了,不敢再胡作非为。

有个商人带着二十斤金子去京城做生意,把金子寄存在别人家。他每次出门,都自己拿着锁匙。结果没过多久,箱子锁得跟以前一样,金子却丢了。他认为是房主偷的。官府开始调查,房主竟然自己承认偷了金子。庆知府听了这事儿,叹了口气,就叫来那个商人问:“你平时锁匙都放在哪儿?”商人说:“我总是自己带着。”庆知府又问:“你和别人一起住过吗?”商人说:“没有。”“你和别人一起喝酒吗?”商人说:“前几天我和一个和尚喝得大醉,然后睡着了。”庆知府说:“房主肯定是冤枉的,不是他偷的。那个和尚才是真正的贼!”于是立刻派人去抓那个和尚,和尚果然带着金子逃跑了。后来抓住了和尚,金子也都找回来了。

十二年后,朝廷把三十六个部门改成了十二个部门,皇上任命庆知府为计部郎中,其他职务不变。

后来,胡家遭了劫,官府调查,却不知道贼是谁,很多邻居都被抓了起来。庆知府觉得贼人多,像是乌合之众,彼此之间肯定不认识,而且互相猜忌,可以用计策把他们引出来。他就写了很多匿名信贴在官府门口,信上写着:“我们一起抢劫了胡家,人多杂乱,怕事情败露。现在想自首,又怕被杀头。如果答应先自首的人免罪,我们就来告发。”庆知府又贴出告示,说自首的人可以免罪。两天后,广陵王欣的一个家奴,自己捆绑着来到告示牌下自首。 顺着这个线索追查下去,所有同伙都被抓住了。庆知府的正直和明察秋毫,都是这种类型的案例。他常常感叹说:“从前于公断案公平公正,只要门庭高洁就能得到封赏。如果这话是真的,我大概也能做到吧!”

十三年后,庆知府被封为清河县男,食邑二百户,同时担任尚书右丞,兼管计部事务。十四年,正式担任尚书右丞。

话说,咱们祖宗皇帝曾经很生气,想杀了安定国的官员王茂,其实王茂根本没犯什么错。当时朝臣们都知道这事儿,但谁也不敢吭声。这时,有个叫宇文庆的站出来了,说:“王茂没罪,您为什么要杀他?” 祖宗皇帝更生气了,脸色铁青,声音都大了,冲着宇文庆吼道:“王茂该死!你要是能证明他无罪,你也得跟着一起死!” 说着就把宇文庆抓了起来。

宇文庆一点儿也不怕,大声说道:“我听说,当领导的听不进劝就是不明智,当臣子的不敢直言就是不忠。我冒着风险,实话实说,不怕死,就怕您成为一个不明智的皇帝!希望您能仔细想想!” 祖宗皇帝这才醒悟过来,赶紧赦免了王茂,可惜已经晚了,王茂已经死了。祖宗皇帝沉默了一会儿。第二天,他对宇文庆说:“我没听你的话,让王茂冤死了。赏赐王茂家钱财,算是弥补我的过错吧。” 随后,他提升了宇文庆的爵位,还增加了三百户的封地。十五年后,又让他当了平南将军。十六年,祖宗皇帝东征打仗,任命宇文庆为大行台右丞,还加封他为抚军将军。打仗回来后,又让他当了尚书右丞,还加封通直散骑常侍。魏孝文帝刚当皇帝的时候,让他做了民部尚书。

宇文庆为人端庄严肃,办事精明干练。祖宗皇帝每次下命令,都让宇文庆去宣读。他天性耿直,从不回避问题。祖宗皇帝也因此非常信任他。两年后,宇文庆被封为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魏孝文帝刚当皇帝的时候,又升他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尚书右仆射,后来又升任左仆射,还让他负责典籍的编纂工作。六官制度建立后,他被任命为司会中大夫。孝闵帝即位后,赐给他宇文氏的姓氏,封他为平齐县公,增加了封地,前后加起来一共一千五百户。

晋公护刚开始摄政的时候,想把庆引为心腹。庆却推辞了,这让晋公护有点不高兴。后来庆又和杨宽有了矛盾,杨宽当了参知政事后,庆就受到了排挤,被外放到万州当刺史去了。后来皇帝世宗想明白了,又把他调回来,当了雍州别驾兼京兆尹。武成二年,他又被任命为宜州刺史。庆从做郎官开始,一直到担任司会,掌管府库和仓库,这些都是他的职责。到了宜州后,杨宽当了小冢宰,就抓了庆以前的下属,想找出庆的罪过。他们查了六十多天,甚至有人死在了狱中,可最终什么也没查出来,只找到几匹剩下的锦缎。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谨慎。保定三年,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司会。

之前,庆的哥哥桧在魏兴郡做郡守时,被贼人黄宝杀害了。桧有三个儿子,都很小,庆把他们抚养得很好。后来黄宝率众投降朝廷,朝廷还优待了他。过了几年,桧的次子雄亮竟然在长安城大街上当众杀了黄宝。晋公护听到后勃然大怒,把庆和他的儿侄都抓了起来,质问庆说:“国家的法纪,都是你们这些当官的维护的。即使有私仇,怎么能私自杀人呢!”庆回答说:“我听说,父母的仇恨,不同于天下的仇恨;兄弟的仇恨,不同于国家的仇恨。您老人家以孝治天下,怎么反而责备我呢?”晋公护更生气了。但庆始终态度从容,没有丝毫屈服,最终因为这件事被释放了。天和元年十二月,庆去世了,享年五十岁,朝廷追赠他鄜、绥、丹三州刺史的官职,谥号为“景”。他的儿子机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庆的儿子机,字匡时,从小就很有名声,风度和谈吐都受到当时人的称赞。他先后担任过小纳言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司宗中大夫。大象年间,他又升任御正上大夫、华州刺史。

老弟叫弘,字匡道,从小就聪明伶俐,而且擅长草书和隶书,读了很多书,写文章辞藻华丽,文笔优美。他和弘农杨素是特别好的朋友。他做过中书省和外朝的记室参军。建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内史上士,后来又当过小宫尹、御正上士。

陈国派王偃民来朝拜,高祖皇帝让弘去接待他。王偃民对弘说:“明天到达蓝田的时候,正好赶上滋水暴涨,我带来的国书,都掉进水里被冲走了。现在我拿给您的,是临时从下属那里借来的。请您下令让下游的人,帮我寻找一下这些东西。”弘说:“以前淳于髠献上空笼子,史书上都称赞他做得漂亮。您拿借来的东西来献,这哪里是陈国君主的本意呢?”王偃民羞愧得答不上话。高祖皇帝听说后很高兴,把王偃民献上的所有东西都赏赐给了弘,还让他回访陈国。弘的应答非常机敏周到,当时很有名气。

他出使回来后,被任命为内史都上士,后来升迁为御正下大夫。没多久就在任上去世了,当时他才三十一岁。高祖皇帝非常惋惜他,追赠他为晋州刺史。杨素为他写了墓志铭,里面写道:“山阳王弼,风流人物英年早逝;颍川荀粲,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。修竹环绕的池塘边,再也没有了梁园的赋;长杨树映照的沼泽旁,也听不到洛川的文采了。” 由此可见,弘的去世让他的朋友们多么悲痛啊!他留下的文集还在世上流传。

庆三兄,名字分别是鷟、虬、桧。虬和桧都有记载。鷟哥哥好学,擅长写文章,做过魏国的临淮王记室参军事,可惜英年早逝。他的儿子叫韦带,字孝孙。

韦带为人沉稳有度量,从小就爱学习,身高八尺三寸,仪表堂堂,很擅长应对各种场合。韩贤当洛州刺史的时候,就把他招去做主簿。后来,他和几位叔父一起回朝,高祖皇帝把他招去做参军。

那时候侯景在江右作乱,高祖皇帝派韦带去江州和郢州,跟梁朝的邵陵王和南平王搞好关系。走到安州的时候,碰上段宝等人造反,韦带就伪造了高祖皇帝的命令去安抚他们,结果那些人就投降了。到了郢州以后,他见了邵陵王,详细地说明了高祖皇帝的意思。邵陵王立刻派人跟着韦带去回报高祖皇帝。因为韦带奉命办事有功,被提升为辅国将军、中散大夫。

高祖皇帝十七年,派大将军达奚武去汉川平乱,任命韦带为治行台左丞,随军南征。当时梁朝的宜丰侯萧循守卫南郑,达奚武攻打了好久也没拿下。于是就派韦带进城去劝降萧循,韦带对他说:“您依仗的是险要的地势,依靠的是外援,守卫的是百姓。现在朝廷大军深入栈道,长驱直入汉川,您所依靠的险要地势已经不足为恃了。武兴已经被攻破,白马已经被消灭,其他的川谷豪强,道路被阻断,不敢前来救援,您所期望的外援也靠不住了。

顾念亲戚,害怕被诛杀,贪图荣华富贵,这是人之常情。现在大军压境,四面合围,杀掉逃跑的人来鼓励那些安居乐业的人,奖励先投降的人来招降那些还在犹豫的人,人人心里都想着如何转危为安,家家户户都想着如何保全自己,您手下的百姓也守不住了。再说,您所在的梁朝已经国破家亡,社稷无主,您要尽忠又能托付给谁呢?为国捐躯也未必能留下好名声,我替您考虑,这实在不是个好选择。

我听说,聪明人会根据时势变化而行动,有智慧的人会利用变化来建立功勋。现在对您来说,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下武器,投降朝廷,这样可以避免百姓遭受涂炭之苦,也能保全您的性命和家族。您一定会被朝廷重用,加官进爵,名垂青史,光宗耀祖。难道您想等到进退两难,身败名裂吗?”萧循被韦带说服了,最终投降。

魏废帝元年,韦带被外放去做解县令。两年后,被加封为骠骑将军、左光禄大夫。第二年,又调任汾阴令。他严厉打击奸邪,百姓既敬畏他,又爱戴他。世宗初年,他回到朝廷,担任地官上士。武成元年,被授予帅都督、治御伯下大夫的官职,后来又升迁为武藏下大夫。保定三年,被授予大都督。四年后,又加封仪同三司、中外府掾。天和二年,被封为康城县男,食邑五百户,并升迁为职方中大夫。三年后,又升迁为兵部中大夫。虽然他多次调动职务,但一直兼任武藏官职。后来他母亲去世,他回家丁忧。服丧期满后,他又担任职方中大夫。五年后,转任武藏中大夫。不久又升迁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他担任要职十多年,处理政务从不拖延,官署也始终井井有条。

当时谯王俭担任益州总管,汉王赞担任益州刺史,高祖皇帝任命韦带为益州总管府长史,兼任益州别驾,辅佐两位王爷,负责管理益州的军政事务。建德年间,朝廷大军东征,征召韦带担任前军总管齐王宪府长史。战争结束后,因为韦带的功劳,他被授予上开府仪同三司,晋升为公爵,食邑增加到一千户。陈王纯出镇并州,韦带被任命为并州司会、并州总管府长史。六年后,韦带在任上去世,享年五十五岁,谥号为“恺”。他的儿子韦祚继承了他的爵位,年轻时就很有名望,大象末年,被任命为宣纳上士。

史书上记载说:周惠达曾经向宝夤行礼表示敬意,杨宽也承蒙晋泰的恩惠。后来萧氏家族获罪,庄帝被赶出京城居住,他们俩都能在乱世中保持平静,不因国家兴亡而改变自己的想法;即使身处险境,也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。这真是忠贞不渝的君子啊!

柳庆穿着官服站在朝堂上,心中怀抱着正直无私的品德;他在做官从政期间,展现出清廉正直的美好品德。他们都赶上了兴盛的时代,各自施展才华,名声在士大夫中很重,声望也达到了宰相的级别,这绝不是空穴来风。但是柳庆却因为害怕权贵,得罪了宰相,虽然一时受了委屈,却最终赢得了千秋万代的赞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