韦瑱,字世珍,是京兆杜陵人,他们家在三辅地区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。他曾祖父韦惠度,曾经是姚泓手下的尚书郎,后来跟着刘义真渡过长江,在宋朝当过镇西府司马和顺阳太守,还代理过南雍州州事。后来在襄阳投奔了魏朝,被任命为中书侍郎,死后被追赠为安西将军、洛州刺史。他祖父韦千雄,是略阳郡守;他父亲韦英,是代郡守,死后被追赠为兖州刺史。
韦瑱从小就聪明过人,很有出息的样子,乡里人都很敬佩他。他特别努力学习,而且还擅长骑马射箭。魏孝昌三年,他开始在太尉府担任法曹参军。没多久就升职了,先后担任明威将军、雍州治中,还被授予镇远将军的称号,并担任防城州将。后来又升迁为谏议大夫、冠军将军。
等到高祖当上丞相后,韦瑱又升任前将军、太中大夫,被封为长安县男,食邑三百户。之后又调任行台左丞,加封抚军将军、银青光禄大夫,接着又升任使持节、都督南郢州诸军事、南郢州刺史。后来他又回到朝廷担任行台左丞。韦瑱为人明察,办事能力强,两次担任左丞,当时的人都对他很敬佩。他后来又参加了弘农和沙苑的战役,被加封为卫大将军、左光禄大夫。之后又参加了河桥之战,被晋爵为子,食邑增加到五百户。大统八年,北齐神武帝侵犯汾州、绛州,韦瑱跟随高祖去抵御。战争结束后,朝廷让他以原官职镇守蒲津关,兼任中潬城主。不久后,他又被征召为鸿胪卿。因为他出身名门望族,所以还兼管乡兵,被加封为帅都督。后来又升任大都督、通直散骑常侍,代理京兆郡郡事,最后升为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。
公元552年,皇上赐给他宇文这个姓氏。553年,他又被任命为瓜州的军事长官兼刺史。瓜州跟西域接壤,很多外国使节来来往往,以前的刺史都收受贿赂。要是胡人来犯边境,他们也拿不出办法来抵挡。宇文瑱为人清廉俭朴,而且很有军事才能。外国使臣送来的礼物,他一样都没收。胡人对他敬畏三分,不敢来侵犯。在他的治理下,瓜州百姓安居乐业,各民族都对他很拥戴。
后来孝闵帝即位,封他为平齐县伯,还增加了五百户的封地。任期满了回京,百姓们都很舍不得他,老老少少都来送他,依依不舍地送了他十多天才离开。皇上很欣赏他,就提升他为侍中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公元560年,他去世了,享年六十一岁。朝廷追赠他岐州刺史、宜州刺史的官职,谥号为“惠”。公元573年,他又被追封为公,封地加上之前的共有三千户,并且让他的儿子宇文峻继承爵位。
宇文峻后来官至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宇文峻的弟弟宇文师,一开始在中外府做记室,后来做到兵部小府下大夫。到建德年间,他担任蒲州总管府中郎,代理河东郡的事务。
梁昕,字元明,是安定乌氏人。他们家世代都是关中有名望的家族。祖上因为做官的原因,搬到了京兆的盩厔。他爷爷梁重耳是漳县县令;他父亲梁劝儒做过州主簿、冠军将军、中散大夫,死后被追赠为泾州刺史。
梁昕从小就温厚恭谨,在当地很有名望。公元520年,秦陇地区发生叛乱,萧宝夤担任大都督,带兵去平叛,梁昕被任命为行台参军。孝昌初年,他被任命为荡寇将军,后来又升迁为骧威将军、给事中。他还跟随萧宝寅征讨万俟丑奴。他们僵持了两年,前后打了数十仗,梁昕因为战功被提升为征西将军。尔朱天光进入关中后,又起用梁昕为外兵参军。他跟随尔朱天光征讨,被任命为右将军、太中大夫。
话说北魏孝武帝南下的时候,高祖(北周武帝)的军队驻扎在雍州。有个叫皇甫昕的人,是当地有名望的家族子弟,去拜见了高祖。高祖一看这皇甫昕,长得高大威猛,相貌不凡,非常欣赏他,当场就给他了个右府长流参军的小官做。
大统年间,皇甫昕升迁很快,先是被加封为镇南将军、金紫光禄大夫,后来又调到丞相府做户曹参军。跟着高祖打仗,参加了收复弘农和沙苑之战,都立了功。之后,他又升任车骑将军、丞相府主簿,然后外放去洛安郡当太守。后来,朝廷又把他召回,任命他为大将军行台兵部郎中,还让他当了帅都督,权力很大。到了大统十二年,他又被任命为河南郡守,驻守在大坞,接着又调到阎韩镇守边关,因为他做事认真可靠,深得人心,治理边防有功。后来又升迁为东荆州刺史。皇甫昕为人仁慈,治理地方很有办法,蛮夷都很服他,很多流民都纷纷来投奔他。朝廷封他为安定县子,给他三百户的食邑。之后,他官职一路升迁,最后做到大都督、车骑大将军、散骑常侍、仪同三司的高位。
孝闵帝即位后,皇甫昕又升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到了北周世宗时期,他被封为胡城县伯,食邑五百户。三年后,他被任命为九曲城主。保定元年,他升任中州刺史,食邑增加到八百户,后来又调任邵州刺史。两年后,他母亲去世,他辞官回家守孝。守孝期满后,他又回到原来的职位。天和年间,朝廷召他回朝,任命他为工部中大夫,之后又外放去陕州总管府当长史。皇甫昕为人温和宽厚,能力也很强,无论在朝廷还是地方任职,都很有口碑。后来,他在任上去世,朝廷追赠他大将军的官职,谥号为“贞”。
皇甫昕的弟弟皇甫荣,也做过不少官职,比如匠师下大夫、中外府中郎、蕃部、郡伯、司仓、计部下大夫,最后也做到开府仪同三司,被封为朝那县伯,死后被追赠为泾宁豳三州刺史,谥号为“静”。
再说说皇甫璠,字景瑜,是安定郡三水县人。他们皇甫家世代都是西州的名门望族,后来搬到京兆居住。他父亲皇甫和,做过本州的治中。大统年间,他父亲死后被追赠为散骑常侍、仪同三司、泾州刺史。
璠这个人啊,从小就忠厚老实,而且很有才干。永安年间,他被任命为州都督。后来,太祖当上州牧,就把他提拔为主簿。因为工作勤奋,很受赏识,经常得到表扬和奖励。大统四年,他被提升为丞相府行参军。没多久,又升任田曹参军、东阁祭酒,还加了个散骑侍郎的头衔。之后,一步步升迁,担任了太常少卿、都水使者,还历任过蕃部、兵部、虞部、民部、吏部等各个部门的郎中。等六部正式设立后,他就当上了计部下大夫。
孝闵帝登基后,璠又升任守庙下大夫。后来被选为东道大使,负责巡视州郡的防务。不久后,又加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的官职,还被封为长乐县子,食邑五百户。之后,他又被外放到玉壁总管府担任长史。保定年间,他升任鸿州刺史,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小纳言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陇右总管府司马,之后又升任陕州总管府长史。朝廷征召他回朝,任命他为蕃部中大夫,之后又晋升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他又被外放到陇右总管府担任长史。璠为人性格平和,做事谨慎小心,遵守法度,安分守己,一直保持清廉的作风。当时大家都称赞他是个好人。
建德元年,他被任命为民部中大夫。三年后,授任随州刺史。他施政简便而仁惠,百姓都很安居乐业。这一年,他的食邑又增加了,前后加起来一共两千户。建德六年,他在任上去世。朝廷追赠他为交州刺史、渭州刺史,谥号为“恭”。他的儿子谅,年轻时就很有名气,大象年间,官至吏部下大夫。
辛庆之,字庆之,是陇西狄道人。他家世代都是陇右的名门望族。他父亲辛显崇,曾经做过冯翊郡守,死后被追赠为雍州刺史。辛庆之年轻时因为文学才华被征召到洛阳,参加考试,对策考第一名,被任命为秘书郎。正赶上尔朱氏作乱,魏孝庄帝命令司空杨津担任北道行台,统领山东各路军队去讨伐叛乱。杨津推荐辛庆之担任行台左丞,负责参谋和决策。他们到达邺城后,听说孝庄帝暴毙了,于是就离开兖州、冀州一带,想招募义兵,共赴国难。不久,节闵帝继位,他就回到了洛阳。普泰二年,他升任平北将军、太中大夫。后来贺拔岳担任行台,又推荐辛庆之担任行台吏部郎中、开府掾。之后,他又被任命为雍州别驾。
一开始,他被任命为车骑将军,没多久就升迁为卫大将军、左光禄大夫。跟着太祖皇帝去东边打仗,担任行台左丞。当时刚刚收复河东地区,他就兼任了盐池都将。四年后,东魏攻打正平郡,占领了那里,接着就想进攻盐池,但是庆之早有准备,严加防守,东魏军队只好撤兵了。河桥之战,咱们的大军吃了败仗,河北的官员都丢下城池跑了,只有庆之凭借盐池,抵抗强敌。当时大家都夸他仁义勇敢。
六年后,他负责管理河东郡的事务。九年后,回到朝廷,担任丞相府右长史,同时兼任给事黄门侍郎,后来又当上了度支尚书。之后他又回去管理河东郡。接着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、南荆州刺史,还被加封为仪同三司。
虽然庆之官位很高,但他生活非常节俭,穿戴用度都不讲究奢华。他为人平和,很有儒者的风度,所以特别受人敬重。因为他学识渊博,品德高尚,还被委派和卢诞等人一起教导皇室子弟。魏废帝二年,他被任命为秘书监。不久后,他在任上去世了。他的儿子叫加陵,担任宫中上士。庆之还有个族子叫昂。
昂字进君,年纪很小的时候,就表现出成熟稳重的品行。有个很擅长看相的人,对他的父亲仲略说:“你家虽然世代都是高官显贵,但名声和地位,没有谁能比得上这个孩子。”仲略也看重昂的气度,非常赞同这个说法。十八岁的时候,侯景把他招去做行台郎中,还被加封为镇远将军。后来侯景归顺朝廷,昂也跟着回朝了,被任命为丞相府行参军。大统十四年,朝廷追论他归顺朝廷的功劳,封他为襄城县男,食邑二百户,还升迁为丞相府田曹参军。
尉迟迥打蜀地的时候,辛昂积极报名参军。蜀地平定后,因为立功被封为辅国将军,还当了都督。尉迟迥又推荐辛昂去龙州当长史,兼管龙安郡的事务。龙州地处山区,当地风俗比较粗犷,不太好管理。辛昂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恩德,治理得很好,百姓又敬畏又爱戴他。成都当时情况比较复杂,各种风俗习惯混杂在一起。尉迟迥觉得辛昂在行政方面很有才能,又推荐他去成都当县令。
辛昂到成都后,马上就和当地的读书人一起去祭拜文翁学堂,然后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聚餐。他对那些读书人说:“孝敬父母,忠于君主,师长要严格,朋友要讲信用,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。如果做不到这些,怎么能成名立业呢?你们都要好好努力,争取做出一番成就!”辛昂的话说到点子上了,那些读书人都深受感动,回去后就告诉自己的父老乡亲说:“辛县令的教诲这么好,我们不能违背啊!”于是,成都城里井然有序,大家都开始学习辛昂的好作风。后来,辛昂升迁为梓潼郡守,又升任帅都督,还被加封为通直散骑常侍。朝廷设立六官后,他进入朝廷担任司隶上士,继承了繁昌县公的爵位。
世宗皇帝刚即位的时候,辛昂被任命为天官府上士,还被加封为大都督。武成二年,他被任命为小职方下大夫,负责处理兵部的一些事务。保定二年,他升迁为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后来又调到吏部工作。四年后,朝廷大军东征,辛昂和权景宣大将军一起前往豫州,因为立功受赏,赏赐了二百匹布。
益州那时候可是富庶得很,是国家重要的物资供应地。可运输路线又危险,经常被强盗打劫。皇上就派李昂去梁州和益州,军队和百姓的事务,都全权交给他处理。李昂在那儿安抚那些荒凉偏僻的地方,规划建设城镇,几年下来,那地方就安定多了。
天和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陆腾去讨伐信州的蛮族,打了很久都没拿下。皇上又派李昂去通州、渠州等地运送粮草支援他。当时临州、信州、楚州、合州等地的老百姓,也大多跟着造反。李昂就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告诉他们造反的坏处,结果大家纷纷响应,就像回家一样。他就让老弱妇孺背粮草,壮丁们负责抵抗敌人,大家都愿意出力,没有一个人抱怨。
李昂办完差事回来,正好巴州万荣郡的百姓造反了,包围了郡城,还把山路都堵死了。李昂跟他的同伴说:“这帮人太凶狠蛮横了,竟然造反到这种地步!要是等朝廷知道,说不定要拖上十天半个月,孤城无援,肯定要被叛军攻破。与其等朝廷救援,不如先救了眼前的危急。只要对百姓有利,那就大胆去做吧!”于是他就赶紧在开州、通州招募兵马,招到了三千人,日夜兼程,出其不意地赶了过去。他还让士兵们唱汉人的歌,直接冲向叛军的营寨。叛军完全没想到,还以为朝廷大军来了,结果一看这阵势,吓得立马就溃不成军了,郡城也恢复了平静。
朝廷很欣赏李昂这种临机决断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就下令让梁州总管、杞国公李亮在军中赏赐李昂二十个奴婢、四百匹丝绸。李亮还利用李昂在宕渠建立的威信,上表推荐他当渠州刺史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通州刺史。李昂为人诚恳,说话算话,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的喜爱。任期满了回京城,当地首领都跟着李昂一起到京城朝见皇帝。因为李昂在治理少数民族地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,皇上就把他升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
后来晋公李护掌权,比较器重李昂,皇上因此有点不高兴。等李护被杀后,皇上对李昂也严厉处罚,最终导致李昂被折磨致死。
仲景老先生,昂族人,是个爱学习、气度不凡的人。他家祖上厉害着呢,高祖当过后赵的吏部尚书和雍州刺史,所以他们家就一直住在那儿了。他爸爸也当过魏国的陇州刺史,官职叫朱阳公。仲景十八岁就考中了,对策答得特别好。然后被任命为司空府的主簿,后来又升官做了员外散骑侍郎。建德年间,官位做到内史下大夫、开府仪同三司这么高,最后死在任上。他儿子叫衡。
王子直,字孝正,是京兆杜陵人。他们家世代都是当地有名望的家族。他爸爸当过州主簿和东雍州长史。王子直为人节俭,能力也很强。魏正光年间,州里把他请去做主簿,然后就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,被授予奉朝请的官职。后来又调到太尉府做水曹行参军,还被加封为明威将军。那会儿梁国人围困寿春城,临淮王元彧带兵去救援,王子直跟着元彧一起出征。和梁军作战的时候,他斩杀了梁军主将夏侯景超,梁军这才退兵。淮南老百姓因为战乱之后,很多人聚众为盗。元彧就让王子直去招抚他们,十天不到的时间,大家都回来重新过日子了,从合肥以北,都恢复了平静。永安初年,他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、鸿胪少卿。普泰初年,又升任后军将军、太中大夫。贺拔岳进入关中后,任命王子直为开府主簿,后来又升为行台郎中。魏孝武帝西迁的时候,封王子直为山北县男,食邑二百户。
大统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汉族军队跟屠各族在南山打仗,卡住了屠各族的脖子。 当时陇东的屠各族也跟他们是一伙的,狼狈为奸。 我爷爷(太祖)就派我爸爸(子直)带五千步兵骑兵去泾州打仗,把他们打败了,南山就太平了。爷爷很高兴,还写信慰问他,还提拔他当了尚书左外兵郎中。
三年后,爸爸升职了,当上了车骑将军,还兼任中书舍人。四年后,他又跟着爷爷去解洛阳的围困,在河桥打了一场胜仗。 之后,他又升任尚书左丞,然后被派去秦州总管府当司马。 那时候,凉州刺史宇文仲和造反,不服从命令。爸爸就跟着陇右大都督独孤信一起把宇文仲和给平定了。 平定叛乱后,爸爸又回到朝廷,当了大行台郎中,还兼任丞相府记室。
后来吐谷浑来西平抢劫,我爸爸又兼任了尚书兵部郎中,被派去陇右负责军事,在长宁川打败了吐谷浑的军队,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。十五年的时候,爸爸升任骠骑将军、左光禄大夫,还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,负责辅佐齐王。没多久,他又去冯翊郡当官。十六年,魏齐王廓被派去管理秦州和陇州,爸爸又被任命为秦州别驾,继续辅佐齐王。 等到随州和陆州的战事平定后,爸爸被任命为安州长史,还兼任别驾,加封为帅都督。后来又调到并州当长史。
魏废帝当政的第一年,爸爸被任命为使持节、大都督,负责管理瓜州。爸爸为人清静,一心用好的政策来治理百姓,西边的百姓都很拥护他。魏恭帝当政初期,爸爸被召回朝廷,当了黄门侍郎。最后,爸爸是在官位上去世的。我爸爸的儿子,也就是我的哥哥,叫宣礼,在柱国府当参军事。
再说说杜杲这个人,字子晖,是京兆杜陵人。他爷爷杜建,是魏国的辅国将军,死后被追封为豫州刺史。他爸爸杜皎,官至仪同三司,还当过武都郡守。
杲(gǎo)学过经史子集,很有当世才干和谋略。他族父瓒(zàn),为人清正廉洁,很有见识和判断力,非常器重他,经常说:“我们家出了个千里驹啊!” 瓒当时在魏国做官,担任黄门侍郎,还兼任度支尚书、卫大将军、西道行台,并且和孝武帝的妹妹新丰公主结婚,所以就向朝廷推荐了杲。
永熙三年,杲开始做官,担任奉朝请,后来一步步升迁,做了辅国将军、成州长史、汉阳郡守。 世宗皇帝刚登基的时候,杲又调任修城郡守。 正赶上凤州人仇周贡等人造反,攻打修城,但因为杲在百姓中口碑很好,所以郡里一个人也没叛变。 不久,朝廷派开府赵昶率领军队去讨伐,杲带领郡里的士兵和赵昶的军队联合起来,最终平定了叛乱。 之后,杲被调回朝廷,担任司会上士。
一开始,陈文帝的弟弟安成王萧顼被当作人质送到了梁朝。江陵城破后,萧顼按照惯例被迁到长安。陈国人请求把他送回,高祖皇帝答应了,但一直没放他回去。直到现在,皇帝想把他送回去了,就派了张杲去办这件事。陈文帝非常高兴,立刻派使者回访,并且把黔中好几个州的土地作为礼物送来。他还请求划定边界,永远保持友好关系。因为张杲完成使命,皇帝就提升他为都督,让他管理小御伯,然后再去划界。陈国人于是把鲁山还给了我们。皇帝就封萧顼为柱国大将军,并派张杲送他回国。
陈文帝对张杲说:“我的弟弟现在能被礼貌地送回来,这真是周朝那样的恩惠啊!但是如果不把鲁山还给你们,恐怕也达不到这个地步。”张杲回答说:“安成王在关中时,不过是个普通的百姓。但他毕竟是陈国的亲弟弟,他的价值可不止一座城池。我们朝廷一向重视亲情,宽恕自己也体谅别人,这是遵循太祖皇帝的遗愿,也是为了长久友好。所以皇帝才会下达这样的恩旨,主要就是这个原因。如果认为鲁山就足以抵消这份恩情,那我们当然不会贪图一个州郡。况且鲁山本来就是梁朝的旧地,梁朝又是我们朝廷的属国,如果一开始不说清楚,鲁山理应归还我们。用普通的土地来交换自己的骨肉亲情,我觉得都不应该,更何况是向朝廷提出来呢?”陈文帝听了很不好意思,过了很久才说:“我刚才的话只是开玩笑。”从此以后,对张杲的待遇就更加优厚了。
张杲回来后,皇帝命令他上殿,亲自下御座,和他握手告别。朝廷很赏识他,授予他大都督、小载师下大夫的官职,让他管理小纳言,并且再次派他出使陈国。中山公侯景被任命为蒲州总管,张杲被任命为侯景的府司马、州治中,兼管州府事务。还加封他为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
华皎投靠北周后,朝廷下令让卫公亲自率领元定等人前去支援。结果和陈国军队交战,咱们这边打输了,元定他们都战死了。从那以后,战争就没停过,东南地区一直很乱。高祖皇帝很头疼这事儿,就派了杨杲去陈国当使者,跟他们谈谈怎么才能和平相处,安定民心。
陈宣帝派他的黄门侍郎徐陵跟杨杲说:“两国本来关系不错,想互相帮助,共同解决困难,可你们怎么接受了我们的叛将呢?”杨杲回答说:“陈宣帝以前在我们北周,可不是因为仰慕我们的正义才来的。皇上封他为柱国,位高权重,还送给他很多金银财宝和美女,让他当了陈国的国君,这难道不是恩情吗?郝烈那些人,只是边境一些蛮横的百姓,还没报答恩情,就先投靠了你们。现在我们接受华皎,正是报答你们的恩情。错是从你们先开始的,怎么能怪我们呢?”
徐陵说:“他们接受华皎,是想吞并我们陈国。我们接受郝烈,只是收留了他而已。再说,华皎是州郡的大将,他占据城池叛逃。而郝烈只不过是一百多户人家,偷偷逃出来。这大小不一样,怎么能混为一谈呢?”杨杲说:“大小虽然不同,但接受投降都是一样的。如果论先后,我们北周也没错。”徐陵说:“周朝送陈宣帝回国,这是恩情;卫公带着元定渡江,这难道不是怨恨吗?恩怨抵消,也差不多吧?”
杨杲说:“元定他们战败被俘,怨恨已经消除了。陈宣帝受了我们的恩惠,这恩情还在呢。再说,怨恨是你们陈国造成的,恩情是我们北周给的,用怨恨来报答恩情,这可是闻所未闻的!”徐陵听了就笑了,没再说什么。杨杲接着对他说:“现在三方势力对峙,都想扩张地盘,要是再发生冲突,就更容易让敌人有机可乘。我们北周和陈国一直友好相处,使者来往不断,已经很多年了。因为边境上的事情,就成了仇敌,不断发生战争,哪一年有过安宁日子?这就像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,形势对谁都不利。如果齐国趁机来攻打,那我们两国都危险了。与其互相怨恨,导致更大的灾难,不如改变想法,重新考虑,陈国放弃争斗的心思,我们北周展现诚意,修复两国关系,像以前一样友好相处,共同抵御齐国。这不仅对两国君主有利,对百姓也有好处。”
徐陵把杨杲的话都告诉了陈宣帝,陈宣帝同意了。于是派使者来和北周通好。
话说北周武帝建德年间,韦杲担任司城中大夫,奉命出使陈国。陈宣帝跟韦杲说:“长湖(指北周军队)的那些士兵虽然在咱们这儿盖了房子住下了,但恐怕心里还是想着回北方吧。就像王褒、庾信那些人一样,被困在关中,肯定也想着回到南方去啊。” 韦杲一听,明白了陈宣帝想用北周的元定军将士来换取王褒等人。于是韦杲回答说:“长湖的总指挥官纪律败坏,临阵脱逃,都没能为国捐躯,拿他们来换人算怎么回事?再说,他们就像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,能起多大作用呢?朝廷一开始根本就没考虑这个。” 陈宣帝一听,也就没再提这事儿了。
韦杲回程到石头城的时候,陈宣帝又派人来跟他说:“如果你想跟我们结盟,一起对付齐国,你能把樊、邓两地割让给我们,那才算得上是诚意。” 韦杲回答说:“结盟对付齐国,这好处可不是我们陈国一家独享的。关键是得先把城池和土地控制住,这得看齐国那边的态度。你们先把汉南地区给我们,使者我才能接受你们的命令。” 韦杲回国后,被提升为司仓中大夫。
过了四年,韦杲升迁为温州刺史,被封为义兴县伯。到了北周大象元年,他被征召回朝,担任御正中大夫,再次出使陈国。第二年,他被任命为申州刺史,加开府仪同大将军的官衔,爵位也升为侯,食邑一千三百户。后来他又担任同州司会。隋朝开皇元年,韦杲被任命为同州总监,爵位晋升为公。没多久,他又升迁为工部尚书。第二年,他被任命为西南道行台兵部尚书。不久之后,韦杲因病去世了。他的儿子韦运,在大象年间末期,被朝廷选拔为上士。韦杲的哥哥韦晖,官至仪同三司。
史官评论说:韦、辛、皇甫这些人,都是关中地区的老世家。他们有的身穿锦绣官服进入朝廷,获得了做官的美名;有的在边境地区展现才华,拥有与皇帝直接对话的能力。他们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,光耀了家族。真是了不起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