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啊,从汉文帝的元皇后,到北周静帝的司马皇后,历朝历代的皇后,那可是数也数不清。 《尚书》里记载虞舜的贤德,说他“把两个女儿下嫁”,《诗经》里赞美文王,说他“对寡妇很仁慈”。可见啊,婚姻大事,男女之别,对国家和家庭来说,都得谨慎对待。

从夏商周一直到魏晋,那些朝代兴衰的例子,成败的原因,史书上都记载得清清楚楚,咱们都能看到。要是皇后们都能以德为先,遵守礼法,宫里正气凛然,国家就能安定繁荣,江山才能稳固,这才是正道。可要是那些不正经的人进了宫,礼法败坏,皇后沉迷美色,私下里结党营私,那国家风气就会败坏,江山社稷也保不住了。这些,都是历代帝王的教训啊!

周朝的皇室,一直都遵循着姬姓的规矩,后宫的制度井然有序。咱们大周太祖皇帝打天下的时候,生活简朴,后宫也很节俭;高祖皇帝继位后,也一直克己复礼,控制自己的欲望。宫里风气好,皇亲国戚也没什么不好的事,这才能算得上是明君的作风。可到了宣帝,他表面上装出一副勤政的样子,背地里却放纵自己的欲望,贪得无厌,选妃子没完没了。 他宠幸的人,从宫女到奴仆,没有限制;赏赐的东西,也毫不吝啬,什么危险、偏僻的地方都送。

所以啊,那些住在兰殿里,地位尊贵的皇后,可不是只有一个;那些住在华丽宫殿里,享受荣华富贵的家族,也不是只有一个。就算历史上像辛、癸那样荒淫无道的皇帝,像赵、李那样迷惑皇帝的妃子,跟宣帝比起来,那也差得远了。老百姓受不了苛政,怨声载道,太祖皇帝的江山差点就丢了,这都是因为宣帝的缘故。所以,我才写了这本《皇后传》来记录这些事情。

文帝元皇后是魏孝武帝的妹妹,一开始封为平阳公主,嫁给了开府张欢。这张欢是个贪婪残暴的人,对皇后一点礼貌都没有,还曾经杀害了皇后的侍女。皇后气坏了,跑去跟皇帝告状,皇帝一怒之下就把张欢抓起来杀了。后来,皇后改封为冯翊公主,嫁给了北周太祖,生下了北周孝闵帝。大统七年,她去世了。魏恭帝三年十二月,她和丈夫合葬在了成陵。孝闵帝即位后,追尊她为王后,武成初年,又追尊她为皇后。

接下来是文宣叱奴皇后,她是代郡人。北周太祖当丞相的时候,把她纳为妾室,生下了北周高祖。天和二年六月,她被尊为皇太后。建德三年三月癸酉日,她去世了。四月丁巳日,葬在永固陵。

孝闵帝元皇后,名叫胡摩,是魏文帝的第五个女儿。一开始封为晋安公主。北周孝闵帝还是略阳公的时候,就娶了她。孝闵帝即位后,立她为王后。后来孝闵帝被废,皇后就出家当了尼姑。建德初年,高祖杀了晋国公宇文护,追尊孝闵帝为帝,皇后也就被尊为孝闵皇后,住在崇义宫。隋朝建立后,皇后搬到普通民宅居住。大业十二年,她去世了。

最后是明帝独孤皇后,她是太保、卫国公独孤信的女儿。北周明帝还是藩王的时候,就娶了她为夫人。二年正月,她被立为王后。四月,她去世了,葬在昭陵。武成初年,被追尊为皇后。世宗去世后,与她合葬。

话说武帝的皇后,是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的女儿。突厥灭了茹茹之后,占据了边境所有的地方,能拉弓射箭的士兵有几十万人,一心想吞并中原。咱们高祖皇帝那时候正跟齐国争夺天下,就和突厥结盟,寻求帮助。一开始,俟斤想把女儿嫁给高祖,后来又后悔了。高祖当了皇帝以后,多次派使者去跟突厥联络,最后俟斤才答应把女儿嫁过来。

保定五年二月,皇帝下令让陈国公宇文纯、许国公宇文贵、神武公窦毅、南安公杨荐这些人,带着皇后的仪仗和行宫,还有后宫一百二十多人,前往俟斤的营帐迎接皇后。可是,俟斤又答应把女儿嫁给齐国,心里起了二心,打算反悔。宇文纯他们就在那边等了好几年,也没能回来复命。虽然使者跟俟斤讲了好多信义道理,可他就是不听。

后来,突然刮起了很大的雷暴雨,把他的帐篷都吹坏了,足足十几天没停。俟斤害怕极了,以为这是上天的惩罚,这才乖乖地准备仪式送走了皇后。宇文纯他们赶紧搭起了行宫,排好了仪仗队,把皇后迎了回来。天和三年三月,皇后到了长安,高祖皇帝亲自去迎接她。皇后长得漂亮,举止优雅,高祖皇帝对她非常尊重。

宣帝当了皇帝以后,尊她为皇太后。大象元年二月,改尊号为天元皇太后。大象二年二月,又尊她为天元上皇太后。册文中写道:“天元皇帝臣赟,奉玺绶册,谨上天元皇太后尊号曰天元上皇太后。伏惟穷神尽智,含弘载物,道洽万邦,仪刑四海。圣慈训诱,恩深明德,虽册徽号,未极尊严。是用增奉鸿名,光缛常礼。俾诚敬有展,欢慰在兹,福祉无疆,亿兆斯赖。”宣帝死了以后,静帝又尊她为太皇太后。隋开皇二年,她去世了,享年三十二岁。隋文帝下令有关部门准备仪式,把她和高祖合葬在孝陵。

李皇后,名字叫娥姿,是湖北人。当年于谨平定江陵的时候,她家被抄了家,所有家产都被没收了。后来她被带到了长安,先是被皇上赏赐给了高祖皇帝,之后慢慢地得到了高祖皇帝的宠爱。

大象元年二月,她被改封为天元帝太后。到了七月,又进一步尊封为天皇太后。到了大象二年,她再次被尊封为天元圣皇太后。当时的册文中写道:“天元皇帝臣赟,奉玺绶册,谨上天皇太后尊号曰天元圣皇太后。伏惟月精效祉,坤灵表贶,瑞肇丹陵,庆流华渚。虽率由令典,夙奉徽号,而因心尽敬,未极尊名。是用思弘称首,上昭圣德,敢竭诚敬,永绥福履。显扬慈训,贻厥孙谋。” 这意思就是说,皇帝要给她加尊号,表达对她的敬意和感激。

宣帝去世后,静帝又尊她为太帝太后。到了隋朝开皇元年三月,她看破红尘,出家做了尼姑,改名为常悲。八年后,她去世了,享年五十三岁,按照尼姑的礼仪葬在了京城南边。

宣帝杨皇后,名叫丽华,是隋文帝的长女。宣帝还是太子的时候,隋文帝就让她做了太子妃。宣政元年闰六月,她被立为皇后。后来宣帝自称天元皇帝,就封她为天元皇后。没多久,宣帝又立了天皇后和左右皇后,这样一来,后宫就有四个皇后了。

两年后,宣帝下诏说:“我效仿天上的星辰,立了四个皇后,她们要共同辅助我治理国家,弘扬妇德,丰衣足食。既然立了这么多皇后,称呼上也要有所区别,就根据天象来改一下封号吧。” 于是,杨皇后和其他三个皇后都加了封号。宣帝还派使者拿着诏书册封杨皇后为天元大皇后,诏书里说:“你品德高尚,行为端正,恭敬地侍奉祖先,是国家的典范,所以朕特地给你加封,以表彰你的功德。你要继续努力,不辜负朕的期望啊!” 之后,宣帝又立了天中大皇后,这样皇后就变成了五个。

杨皇后性格温柔善良,从不嫉妒别人,所以后宫的妃嫔们都很爱戴她,都敬仰她。可是,宣帝后来变得暴虐无常,喜怒无常。有一次,宣帝因为一些原因迁怒于杨皇后,想治她的罪。杨皇后虽然很害怕,但她始终保持镇定,据理力争,态度坚定。宣帝非常生气,竟然要赐死杨皇后,逼她自己写下诀别书。杨皇后的母亲独孤氏听说后,赶紧跑到宫里求情,磕头流血,才最终保住了杨皇后的性命。

宣帝去世后,静帝尊杨皇后为皇太后,让她住在弘圣宫。当初宣帝病重的时候,曾下诏让杨皇后的父亲进宫侍疾。宣帝临终前,刘昉、郑译等人伪造诏书,让杨皇后的父亲辅政。杨皇后虽然没有参与谋划,但她考虑到新皇帝年纪还小,担心权力落入别人手中,对她不利,所以听说刘昉、郑译这么做后,心里还挺高兴的。后来,杨皇后发现她父亲有篡位的野心,心里很不舒服,脸上也表现出来了。等到禅位的事情发生后,她的不满更加强烈了。隋文帝虽然知道这件事,却也无法责备她,心里很愧疚。开皇六年,隋文帝封杨皇后为乐平公主。后来,有人想夺走她的封号,但她坚决不同意,才作罢。

大业五年,杨皇后跟随隋炀帝去张掖,死在了河西,享年四十九岁。隋炀帝回京后,下令按照皇后的规格厚葬她,把她葬在了定陵。

宣帝的朱皇后,名叫满月,是吴地人。她家因为犯了事,全家都被充入东宫为奴。宣帝还是太子的时候,满月就被选中负责管理太子的衣服。宣帝年轻的时候,就宠幸了她,后来生下了静帝。大象元年,她被立为天元帝后,不久又改称天皇后,第二年又改称天大皇后。册封文书上写着:“咨尔弥宣四德,训范六宫,轩庭列序,尧门表庆,嘉称既降,盛典宜膺。尔其饰性履道,无愆礼正,永固休祉,可不慎欤。”朱皇后本来不是名门闺秀,而且比宣帝大十多岁,身份低微,也没什么宠爱。只是因为生下了静帝,才被特别尊崇,地位仅次于杨皇后。宣帝死后,静帝尊她为帝太后。隋朝开皇元年,她出家做了尼姑,法号法净。开皇六年去世,享年四十岁,以尼姑的礼仪葬在京城。

宣帝的陈皇后,名叫月仪,自称是颍川人,是大将军山提的第八个女儿。大象元年六月,她被选入宫,被封为德妃。一个月后,被立为天左皇后。第二年二月,又改称天左大皇后。册封文书上写着:“咨尔仪范柔闲,操履凝洁,淑问彰于远近,令则冠于宫闱。是用申彼宠章,加兹徽号。尔其复礼问诗,披图顾史,永隆嘉命,可不慎欤。”三月,又下诏说:“后宫地位至关重要,是教化风俗的根本,皇后制度的设立,历代都有不同的典制。轩辕、喾的继承制度,次妃都有四个;虞舜受命,娶的妻子也有三个。礼制并非一成不变,会随着时代而有所调整。朕遵循着祖宗的制度,广为褒扬尊号,朕自己也进行改革,超越了古代的制度。‘天元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,这是五帝所仰慕尊崇的;帝王称尊,皇后就应该与之相配。况且,坤仪比德,土数惟五,既已沿袭了旧制,也应该采取这种制度。除了四大皇后之外,可以再增加一位天中大皇后。天中大皇后主管祭祀,美名远扬,建立了美好的名声,应该接受显赫的册封。”于是,陈皇后被立为天中大皇后。宣帝死后,她也出家做了尼姑,法号华光。

高氏,他爹是山提,在齐国当官,做到特进、开府、东兖州刺史、谢阳王那么高的位置。后来北周打败了齐国,他被封为大将军,还封了淅阳郡公。到了大象元年,因为他老丈人升官了,他也跟着水涨船高,被封为上柱国,晋升为鄅国公,还当上了大宗伯,官儿越做越大。

宣帝的元皇后,名叫乐尚,是河南洛阳人,开府晟的二女儿。十五岁的时候进宫,先被封为贵妃。大象元年七月,立为天右皇后;第二年二月,又改封为天右大皇后。册封的时候,圣旨上写着:“咨尔资灵姜水,载德涂山,懿淑内融,徽音潜畅。是用加兹宠数,式光践礼。尔其聿修仪范,肃膺显册,祗承休命,可不慎欤。” 皇帝死了以后,她出家当了尼姑,法号华胜。

一开始,元皇后和陈皇后同时进宫,都做了妃子,后来一起升为皇后,还同一天受封,皇帝对她们俩都很好,礼数一样,年纪也一样,感情特别好。 等到她们都出家当尼姑后,其他的李皇后、朱皇后、尉迟皇后都相继去世了,就只剩下她们俩了。元皇后的父亲晟,年轻的时候因为是元氏宗室的关系,被封为开府。大象元年七月,因为女儿当了皇后,他老人家也跟着升了官,被封为上柱国,还封了翼国公。

宣帝的尉迟皇后,名叫炽繁,是蜀国公迥的孙女,长得特别漂亮。她先嫁给了杞国公亮儿子西阳公温,因为是宗妇的身份,经常进宫。皇帝看上她了,强行宠幸了她。后来,杞国公亮造反,皇帝杀了西阳公温,就把尉迟氏接进宫,封为长贵妃。大象二年三月,她被立为天左大皇后。册封的时候,圣旨上写着:“咨尔门膺积善,躬表灵贶,徽音茂德,朕实嘉之。是用弘兹盛典,申彼宠章。尔其克慎厥猷,寅答景命,永承休烈,可不慎欤。” 皇帝死后,她也出家当了尼姑,法号华首。到了隋朝开皇十五年,她去世了,享年三十岁。

静帝司马皇后的名字叫令姬,是柱国、荥阳公消难的女儿。大象元年二月,宣帝把皇位传给了静帝,七月,静帝把她立为皇后。册立皇后的诏书上写着:“坤道成形,厚德于焉载物;阴精迭运,重光所以丽天。在昔皇王,膺乾御历,内政为助,昭被图篆。惟尔门积庆灵,家韬休烈,徽音令范,无背一时。是用命尔,作俪皇极。尔其克励婉心,肃膺盛典,追皇、英之逸轨,庶任、姒之芳尘,袆翟有光,粢盛无怠,虽休勿休,以隆嘉祚。”

两年后的九月,隋文帝带着他父亲以及军队攻打陈朝,静帝被废黜,降为平民。后来,她嫁给了隋朝司隶刺史李丹,到现在还活着呢。

史学家评论说:孔子说过“夷狄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”所以周朝娶狄人女子为后,富辰认为这是祸乱的开始;晋朝娶戎族女子为后,占卜的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。这说法当然没错。从周朝建立到高祖,时间超过了三个朝代,经历了四位皇帝。这可不是开国初期,也不是权宜之计的时候,却放弃同族而选择异族,用夷狄来扰乱华夏。抛弃婚姻的正常秩序,去追求豺狼一样的利益。结果报复的人累了,施恩的人却不知满足,先前所谓的和亲,没多久就变成了仇敌。这奇正之道,跟这个情况大相径庭啊!当时高祖虽然受制于人,还没亲理政事,但是谋士们藏着掖着奇谋妙计,正直的大臣们却闭口不言。哎,真是错得厉害!

看看以前的记载,很多外戚都当上了宰相。申、吕两家在历史上默默无闻,吕、霍两家却在当时很显赫。灭亡汉朝的是王族,灭亡周朝的是杨氏。这些王朝的灭亡,都像是命中注定似的。这就是魏文帝下诏书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的原因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