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文泰,原名叫宇文泰,字黑獭,是代郡武川人。他祖上啊,据说可以追溯到炎帝神农氏,后来被黄帝给灭了,子孙们就躲到北方边远地区去了。 后来出了个叫葛乌菟的,这可是个厉害人物,又勇猛又足智多谋,鲜卑人都很佩服他,拥戴他当了他们的首领。 就这样,他统一了十二个部落,他的家族世代都当着部落首领。
他后代有个叫普回的,一次打猎的时候,意外得到了一个玉玺,这玉玺上有三个纽,上面还刻着“皇帝玺”三个字。普回看到这玉玺,觉得很神奇,认为这是上天给他的,于是就起了个名叫“宇文国”,还把“宇文”当作了他们的姓氏。他们那地方,管天叫“宇”,管君主叫“文”,所以才这么取名。
普回的儿子叫莫那,后来从阴山南迁,定居在辽西,被封为献侯,成了魏国的姻亲。 这宇文家族,传到第九代,到了侯豆归这一代,被慕容晃给灭了。 他儿子宇文陵,投奔了燕国,当上了驸马都尉,被封为玄菟公。后来,魏国的军队攻打中山,宇文陵跟着慕容宝去抵抗,结果慕容宝战败了,宇文陵就带着五百骑兵投奔了魏国,被任命为都牧主,还被封为安定侯。 魏孝文帝天兴年间,魏国把一些豪杰迁到代都,宇文陵也跟着迁到了武川。
宇文陵生了宇文系,宇文系生了宇文韬,父子俩都以武功著称。宇文韬又生了宇文肱。
宇文肱为人仗义,很有气概。 北魏正光年间,沃野镇的人破六韩拔陵造反,很多人响应他。 当时,一个叫王卫可孤的家伙,势力最大。宇文肱就联合乡里的人,把王卫可孤给杀了,他的部众这才溃散。后来,宇文肱躲到中山,结果被鲜于修礼给抓住了。鲜于修礼又让他统领自己的部众。 后来,在和定州军队的战斗中,宇文肱战死了。 北周武成帝即位后,追尊他为德皇帝。
高祖皇帝,是德皇帝最小的儿子。他妈妈姓王,怀孕五个月的时候,晚上做梦梦见抱着孩子升天,结果没升上去就停住了。醒来后把梦告诉了德皇帝,德皇帝高兴地说:“虽然没到天上,但也很尊贵了!”高祖出生的时候,身上笼罩着一层黑气,像顶帽子一样盖在他身上。长大后,身高八尺,额头宽阔,长得非常漂亮,胡须又长又美,头发长到拖地,手垂下来超过膝盖。后背上有个黑痣,弯弯曲曲的,像龙盘旋的样子;脸上还透着紫光,人们见了都敬畏他。他从小就很有气度,不参与家里的生计,为人慷慨,乐于结交贤士大夫。年轻的时候,跟着德皇帝在鲜于修礼的军队里服役。后来葛荣杀了鲜于修礼,高祖当时十八岁,葛荣就让他当将领。高祖知道葛荣成不了大事,就和几个哥哥商量着想逃跑。计划还没实施,尔朱荣就抓住了葛荣,平定了河北,高祖也跟着一起到了晋阳。
尔朱荣觉得高祖兄弟个个都很雄壮厉害,担心他们会不服自己,就找个借口杀了高祖的第三个哥哥洛生,还想害高祖。高祖据理力争,为自己家里的冤屈辩解,说话慷慨激昂。尔朱荣被他的气势所感动,就放过了他,反而更加敬重他。
孝昌二年,燕州发生叛乱,高祖第一次带兵跟着尔朱荣去征讨。在此之前,北海王元颢逃到梁朝,梁朝人立他为魏王,让他带兵攻打洛阳。魏孝庄帝为了躲避他,逃到了河内。尔朱荣派贺拔岳去讨伐元颢,同时迎接孝庄帝回洛阳。高祖和贺拔岳以前就认识,于是就跟着贺拔岳,但不是担任主将。等孝庄帝回到洛阳后,因为高祖的功劳,封他为宁都子,食邑三百户,还升迁为镇远将军、步兵校尉。
万俟丑奴在关中地区造反,孝庄帝派尔朱天光和岳讨伐他。我爷爷就跟着岳将军进了关,咱们家先锋部队打败了伪行台尉迟菩萨等人。平定了丑奴的叛乱,安定了陇右地区后,我爷爷立了大功,被升为征西将军、金紫光禄大夫,加三百户的食邑,还被任命为直阁将军,负责原州的政务。当时关陇地区盗匪横行,百姓流离失所,我爷爷用恩德和信用感化他们,老百姓都很高兴,都听他的。大家都高兴地说:“要是早点遇到宇文使君,我们哪会跟着造反啊!” 我爷爷有一次带几个人骑马在野外,突然听到箫鼓的声音,他问手下人,大家都说没听到。
普泰二年,尔朱天光去东边抵抗高欢(齐神武帝),留下他弟弟尔朱显寿镇守长安。秦州刺史侯莫陈悦被尔朱天光叫去,带着军队往东走。岳将军知道尔朱天光肯定要败,想留下侯莫陈悦一起对付尔朱显寿,但是没想出什么好办法。我爷爷对岳将军说:“现在尔朱天光离这儿还不远,侯莫陈悦还没变心。要是把这事告诉他,他可能会害怕。虽然侯莫陈悦是主将,但他管不住下面的兵,如果先去跟他的士兵们说,肯定有人会留下。要是进攻,就耽误了攻击尔朱天光的时机;要是退兵,恐怕人心会变,现在就趁这个机会去跟侯莫陈悦谈谈,事情一定能办成。”岳将军很高兴,马上派我爷爷去侯莫陈悦的军营里劝说他。结果侯莫陈悦还是没同意。于是他们就一起攻打长安,让我爷爷带轻骑兵当先锋。我爷爷认为尔朱显寿胆小怕事,听说大军来了,肯定要往东逃。怕他跑远了,就加倍速度前进。尔朱显寿果然往东逃跑了。追到华山,就把尔朱显寿抓住了。
太昌元年,岳将军被任命为关西大行台,让我爷爷当他的左丞,主管岳将军府里的事务,还加了散骑常侍的官职。大事小情,都由我爷爷来决定。
高欢打败了尔朱荣之后,就掌握了朝政大权。我父亲(太祖)去并州看他。到了并州,高欢问起军事方面的事,我父亲侃侃而谈,说得头头是道。高欢觉得我父亲不是一般人,想留住他。我父亲就装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,这才得以离开并州,赶紧上路。高欢果然派人追赶,追到函谷关的时候,已经追不上了。
我父亲回到岳阳王(岳)那里,对他说:“高欢不是个臣子该有的样子,他之所以还没造反,是因为忌惮您和您的兄弟们。但是,想要建立大功业,匡扶社稷,没有不利用地利,团结英雄豪杰才能成功的。侯莫陈悦是个庸才,只是碰巧赶上了好时候,才得到重用,他既没有忧国忧民之心,高欢也不会忌讳他。对付他并不难。现在,费也头有不下万人的骑兵,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也有三千多精兵,还有灵州刺史曹泥,他们都仗着地处偏远,常常心怀异心。河西的流民纥豆陵伊利等人,人口众多,家产丰厚,还没归顺朝廷。如果我们把军队移到陇右地区,扼守住要害之地,用武力震慑他们,用恩德感化他们,就能收服他们的兵马,壮大我们的军队。然后向西安抚氐羌各族,向北安抚边塞,再回师长安,辅助魏室,这就像桓温当年平定蜀地一样。”
岳阳王听了非常高兴,又派我父亲进京奏事,秘密地把这个计划告诉了魏孝武帝。魏孝武帝非常采纳他的建议,提升我父亲为武卫将军,并让他回去向岳阳王复命。岳阳王于是率军西进,驻扎在平凉,跟手下的人商量说:“夏州紧挨着敌人,必须加强安抚,需要一个好的刺史去镇守。”大家都说:“宇文左丞最合适。”岳阳王说:“宇文左丞是我的左膀右臂,怎么能让他去呢!”他犹豫了好几天,最后还是听从了大家的意见。于是上表推荐我父亲担任使持节、武卫将军、夏州刺史。我父亲到了夏州,纥豆陵伊利立即归顺,而曹泥却还在跟高欢暗中联系。
魏永熙三年春天正月,岳将军想要讨伐曹泥,就派都督赵贵去夏州和太祖商量。太祖说:“曹泥是个孤城,离得又远,不用太担心。侯莫陈悦势力强大,就在附近,这个人贪婪又背信弃义,一定会成为祸患,咱们得赶紧想办法对付他。”岳将军没听太祖的,结果和侯莫陈悦一起去了曹泥。
二月,他们到了河曲,岳将军果然被侯莫陈悦害死了。他的军队溃散,都逃回了平凉,只有大都督赵贵带着人马收回了岳将军的尸体。这时候,军队群龙无首,大家都没了主心骨。众将领觉得都督寇洛年纪最大,就推举他来统领军队。寇洛这个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才能,威信也不够,他就跟大家说:“我能力不足,不适合统领大家。刚才大家推举我,我也是迫于无奈才答应的。现在我想辞去这个职位,咱们再选个有能力的人来吧。”
这时,赵贵对大家说:“元帅岳将军忠心耿耿,为国捐躯,他的功劳还没完成,就惨遭杀害。这不仅是国家失去了一位好将领,更是让大家失去了依靠。如果想要团结起来报仇雪恨,就必须选出一个贤能的人来统领军队。如果选错了人,大事就很难成功,就算想立功报国,也做不到了!我看夏州的宇文泰,英姿勃发,雄才大略,远近的人都归心,将士们都听从他的命令。而且他的法令严明,赏罚分明,真是可以依靠的人。现在如果我们把岳将军遇害的消息告诉他,他一定会来帮忙的。我们拥立他,大事就能成功了!” 大家都觉得赵贵说得对。
于是,他们派赫连达快马加鞭赶到夏州,告诉太祖说:“侯莫陈悦不顾盟约,忘恩负义,杀害了忠良。大家都很愤怒,却无处申诉。您以前在管辖这里的时候,恩德广布,名声远扬。现在无论大小官吏,都愿意拥戴您。大家盼着您来,已经很久了,希望您不要耽搁,来满足大家的愿望!” 太祖正准备前往平凉,夏州的官吏百姓都哭着求他说:“听说侯莫陈悦现在在水洛,离平凉不远。如果他有了贺拔岳的军队,那要对付他就很难了。希望您先等等,看看情况再说。” 太祖说:“侯莫陈悦既然杀了元帅,就应该乘胜追击,直接占领平凉,但他却犹豫不决,屯兵在水洛,我知道他没什么本事。而且机会稍纵即逝,时间不等人,现在不赶紧去,恐怕大家的心都会散了。” 都督弥姐元暗中想投靠侯莫陈悦,并密谋害死太祖,事情败露后,他被处死了。太祖就带着轻骑兵,迅速赶往平凉。这时,北齐派长史侯景来招降岳将军的军队。太祖到了安定,遇到了侯景,对他说:“贺拔岳虽然死了,宇文泰还在,你这是干什么?”侯景脸色大变,回答说:“我就像一支箭,别人让我射向哪里,我就射向哪里,我哪能自己做主呢!”侯景于是就回去了。太祖到了平凉,痛哭岳将军,将士们既悲伤又高兴,说:“宇文公来了,我们就不用担心了!”
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。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。请您提供文本,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,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。
那时候,魏孝武帝正打算攻打北齐神武帝高欢,听说贺拔岳被害了,就派武卫将军元毗去平凉慰问,并且下令把贺拔岳的军队召回洛阳。元毗到了平凉,正赶上大家已经拥立高欢为首领了。侯莫陈悦也接到诏令要回洛阳,但他已经投靠了北齐神武帝,不肯听召。高欢对将领们说:“侯莫陈悦枉杀忠良,又抗旨不遵,这是国家的重大祸患,怎么能容忍他!”于是下令全军戒严,准备讨伐侯莫陈悦。
元毗回来后,高欢上表给魏孝武帝说:“我以前和关西大都督贺拔岳一起在朝廷效力,他忠心耿耿,却惨遭不幸,三军士气低落,朝野上下都很悲痛。都督寇洛等人,心中充满了冤屈和愤怒,一心想要报仇雪恨。因为我以前和贺拔岳同在幕府共事,关系密切。我于十四日匆忙赶来统领军队,出发前已经另有奏表。现在是被大家推举,不得不暂时掌管兵权。诏令召回贺拔岳的军队回京,这本是为国的好计策。但是高欢的军队已经到了河东,侯莫陈悦还在水洛地区。况且这支军队大部分是关西人,都恋恋家乡,不愿意往东走。现在如果强行执行诏令,把他们全部带回关中,侯莫陈悦在后面追击,高欢在前面拦截,前后受敌,形势非常危险。我即使战死沙场,也心甘情愿。但是害怕战败导致国家损失惨重,百姓遭受涂炭,损失更大。恳请暂缓执行诏令,再仔细考虑,慢慢诱导,逐步把军队引到东边去。”高欢心里想的是讨伐侯莫陈悦,但还没摸清朝廷的旨意,而且军队还没完全集结,所以就用这个理由推脱。然后他和元毗以及众将领举行祭祀仪式,盟誓效忠朝廷。
起初,贺拔岳的军队驻扎在河曲,有个军官独自一人行走,突然看见一个白发白须的老翁,对他说:“贺拔岳虽然现在掌握了这么多兵力,但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。将来会有一个宇文家的后人从东北方向来,以后一定会非常兴盛。”说完就消失了。这个军官经常把这事告诉他的亲朋好友,直到现在才应验。
魏皇帝给太祖下诏书说:“贺拔岳死了,他的军队还没找到归宿,你担任大都督,统领他们吧。我知道你想慢慢地往东边走,这确实不好说。现在我也下令让侯莫陈悦带兵进京。如果他不来,我亲自去惩罚他。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,不要耽搁太久。”
太祖又上奏说:“侯莫陈悦违背天理,残害忠良,他自以为罪行重大,不听从诏令,在水洛阻拦军队,在秦陇地区嚣张跋扈。我虽然已经下令大赦,但还是忍着私愤,多次询问悦和都督可朱浑元他们什么时候回京,但悦却一直扣留使者,不回复。看他这架势,肯定另有图谋。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,才不敢离开。而且为了顺应大家的想法,请求稍微缓一缓。”
太祖就给悦写信,责备他说:
“不久前,正光年间末期,天下大乱,北方尘土飞扬,南方雾气弥漫。贺拔将军挺身而出,决心安定天下。他挥戈南下,拯救摇摇欲坠的皇室;他挥旗西进,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。西部地区安定下来,全靠贺拔将军的功劳。他功劳巨大,赏赐丰厚,后来被征调到关中地区。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,不用我多说了。
你侯莫陈悦出身低微,原本没有远大的志向。贺拔将军看重你的才能,推荐你到陇右行台。朝廷因为你功劳名声不足,没有同意。你多次请求,甚至三番五次。皇上拗不过贺拔将军,才答应了。这些事情远近皆知,我也不必多说了。就算是木头石头做的,也应该知道感恩吧!何况你是人,怎么能不感到羞愧呢!更何况皇室多事,高氏专权,皇上虚心纳谏,重用晋州和郑州的官员。你又和贺拔将军一样,受过皇上的密旨,多次结盟,约定尽力匡扶社稷。你却表面恭敬,内心狠毒,嫉妒胜利,憎恨贤能,口头上的血还没干,匕首就刺出去了。你勾结国贼,危害朝廷,辜负皇恩,背弃誓言,真是无颜见人!难道你不怕上天惩罚,下愧对大地吗!”
我能力有限,却担任了边疆的牧守,承蒙朝廷的提拔之恩,也受到老将军的厚待。接到命令的那天,我心里又惊又喜,赶紧启奏朝廷,前来赴任,大家推举我,所以我才担起了这重要的军事责任。现在朝廷下旨召我回朝,同时又下令让你也进京。虽然我的功劳微不足道,但年纪已经很大了。我今天是去是留,全看你拿主意。如果你率领你的部队从山岭东边出发,我也会统领军队,从北路返回朝廷。咱们一起效仿廉颇、蔺相如的功绩,学习寇准、贾谊的风范。如果你们犹豫不决,不及时奉诏,故意违抗圣旨,国家有相应的法律惩罚,咱们很快就会在战场上见面,到时候可别后悔莫及。
侯莫陈悦害怕太祖要害他,就伪造诏书给秦州刺史万俟普拨,让他和自己里应外合。万俟普拨怀疑这是假诏,就把诏书呈报给了太祖。太祖上奏说:“我奉诏统领平凉的军队,责任重大,忧心忡忡,没时间考虑其他事情。我正在训练士兵,准备战马,只想尽力完成任务。之前因为将士恋家,侯莫陈悦又想进想退,观望形势,所以我觉得他暂时应该留在那里。现在如果召回侯莫陈悦让他担任内官,我率领军队东进,恐怕没那么快能完成任务。如果朝廷认为侯莫陈悦适合戍守边疆,恳请将他安排在瓜州、凉州一带。不然,只会导致猜忌,于事无补。”
一开始,原州刺史史归是岳将军的亲信,河曲发生变乱后,却反而被侯莫陈悦控制了。侯莫陈悦派他的党羽王伯和、成次安率领两千兵马去帮助史归镇守原州。太祖就派都督侯莫陈崇率领一千轻骑兵袭击史归,把他抓住了,还抓获了成次安、王伯和等人,送到了平凉。太祖上奏朝廷,推荐侯莫陈崇代理原州刺史。万俟普拨又派他的将领叱干保洛率领两千骑兵前来参军。
三月,老朱带兵到了原州。军队都集合起来了,他跟大家说要讨伐元朝,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火。
老朱就上表给皇帝说:“我听说,为了报答恩情,为家族报仇,这是人伦大事,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。自从大都督岳飞死后,我多次奉诏回京,整顿军队,准备出发,一刻也不耽误。可那些将领们都说,贺拔氏(指元朝)把我当儿子看待,现在仇还没报,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?要是能报仇雪恨,死一万次也值得!再说,悦国(元朝)这帮家伙,外面装得忠心耿耿,实际上违抗朝廷旨意。我现在既要实现消灭敌人的愿望,也要满足将士们的心愿,希望借着皇上的威势,为国家除掉这个害虫。现在虽然有点违抗圣旨,但这是非常时期啊!等打赢了仗,我再任凭皇上处置。” “臣闻誓死酬恩,覆宗报主,人伦所急,赴蹈如归。自大都督臣岳殁后,臣频奉诏还阙,秣马戒途,志不俟旦。直以督将已下,咸称贺拔公视我如子,今仇恨未报,亦何面目以处世间。若得一雪冤酷,万死无恨!且悦外附强臣,内违朝旨。臣今上思逐恶之志,下遂节士之心,冀仗天威,为国除害。小违大顺,实在兹辰。克定之后,伏待斧钺。”
四月,我军开拔,向陇山进军。我让哥哥的儿子导留下来镇守原州,担任都督。太祖的军队纪律严明,秋毫无犯,老百姓都很高兴,有识之士都觉得他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。军队走到木峡关的时候,下起了大雪,平地积雪有两尺厚。太祖知道悦(指宇文泰)这个人胆小多疑,于是就加快行军速度,出其不意地袭击他。果然,悦怀疑自己身边的人有异心,手下的人也人心惶惶,军心涣散。听说大军就要到了,悦就退守略阳,只留下了一万多人守卫水洛。我军到达水洛后,立刻包围了水洛城,城池很快就被攻破了。太祖随即率领几百名轻骑兵直奔略阳,去威慑悦的军队。悦非常害怕,赶紧召集部将商议对策。大家都说:“这支军队太厉害了,我们根本挡不住!”劝悦退守上邽避其锋芒。当时南秦州刺史李弼也在悦的军中,他暗中派人来请求里应外合。当天晚上,悦率军撤退,军队自己就乱了套,士兵们纷纷投降。太祖下令全军猛攻,大获全胜,俘虏了一万多人,缴获了八千匹战马。悦带着他的儿子和几十个骑兵逃跑了。太祖说:“悦本来是想和曹泥里应外合,然后逃到灵州去。”于是命令原州都督导去前面拦截他,又命令都督贺拔颍等人从后面追击。导在牵屯山追上了悦,把他杀了。太祖进入上邽,收缴了悦府中的库藏,财物堆积如山,他都赏赐给了士兵,自己一点儿都没拿。有个士兵偷偷拿走了一个银质的镂花瓮,太祖知道了,就惩罚了他,然后把那个瓮也赏赐给了将士们,大家都很高兴。
凉州刺史李叔仁被当地百姓抓了起来,全州都乱成一锅粥了。宕昌羌族首领梁企定勾结吐谷浑攻打金城。渭州和南秦州的氐羌族也纷纷起义,到处都是叛乱。从南岐到瓜州、鄯州,占据州郡的叛军数不胜数。太祖于是任命李弼镇守原州,任命夏州刺史拔也恶蚝镇守南秦州,任命渭州刺史可朱浑元回渭州镇守,任命卫将军赵贵代理秦州事务。他还征收了豳州、泾州、东秦州、岐州四州的粮食来供给军队。
高欢听说秦州和陇州打胜仗了,就派使者去见宇文泰,说好话送厚礼,想跟他搞好关系。宇文泰直接拒绝了。当时高欢已经另有打算,所以魏孝文帝非常信任宇文泰。于是,魏孝文帝征调两千骑兵驻守东雍州,支援宇文泰,还命令宇文泰慢慢把军队往东调。宇文泰就派大都督梁御率领五千步骑兵驻扎在黄河渭河交汇处,准备进攻河东地区。
宇文泰这次行动很成功,高欢派使者向他求援。高欢让他的都督韩轨带一万兵驻守蒲坂,雍州刺史贾显还给韩轨送船,请韩轨带兵进入关中。宇文泰趁梁御往东的时候,就把贾显强行召到军中。梁御于是就进入了雍州。魏孝文帝派著作郎姚幼瑜带皇帝的信符慰劳军队,并晋升宇文泰为侍中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关西大都督、略阳县公,还让他继续保有原来的权力。然后,他又任命寇洛为泾州刺史,李弼为秦州刺史,前略阳郡守张献为南岐州刺史。卢待伯反抗朝廷,宇文泰派轻骑兵把他抓了,卢待伯自杀了。
这时候魏孝文帝正计划对付高欢,又征兵。宇文泰就让前秦州刺史骆超当大都督,率领一千轻骑兵去洛阳。魏孝文帝又提升宇文泰为兼任尚书仆射、关西大行台,其他的官职封号不变。宇文泰就给各地的军政长官发文告示说:
“盖闻阴阳递用,盛衰相袭,苟当百六,无间三五。皇家创历,陶铸苍生,保安四海,仁育万物。运距孝昌,屯沴屡起,陇、冀骚动,燕、河狼顾。虽灵命重启,荡定有期,而乘衅之徒,因生羽翼。”
高欢这贼臣,见识短浅,能力低下,出身低微,根本不懂什么礼义廉耻,就仗着是条鹰犬,在军队里卖力,靠着蒙恩受宠,一步步爬上了高位。他根本没想过忠心耿耿为国效力,反而专干坏事,撺掇尔朱荣造反。尔朱荣因为专权被杀后,高欢又跟世隆这帮叛徒狼狈为奸,一起攻打京城。他还怂恿吐万儿继续残暴杀戮,扶持建明帝上位,好让天下大乱。表面上推举普泰帝,实际上是想自己夺权。那些被废黜的皇帝,都被他残忍地害死了。
后来,高欢就带着兵打到河北,假装讨伐尔朱氏,还上书朝廷,说自己是在铲除奸贼。等把皇帝废掉之后,他就准备篡位杀人了。但他怕自己名声不好,万一被清算,就找了个宗室成员来当皇帝,好稳定人心。说到底,魏国能有皇帝,可不是高欢的功劳。“天方与魏,必将有主。翊戴圣明,诚非欢力。” 但他却把这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,真是厚颜无耻!他广布自己的亲信,控制州郡,朝廷内外,到处都是他的党羽。这些人都贪婪残暴,鱼肉百姓,搞得民不聊生。而那些老将名臣,正直的人,都被他陷害,动不动就抓起来。
比如武卫将军伊琳,为人清廉刚正,是禁军的骨干;直阁将军鲜于康仁,忠诚勇敢,是朝廷的得力助手。高欢把他们抓起来杀了,连个报告都没上。司空高乾是高欢的同伙,两人经常密谋危害国家。但高欢怕事情败露,就偷偷向朝廷告密,把高乾给杀了,然后还假惺惺地在他弟弟面前哭,说皇帝滥杀无辜。高欢的心腹孙腾、任祥,都被他安排在朝廷要职,暗中观察时机。他们发现高欢要造反了,就先后逃跑了,高欢却假装没事,对他们依然很好,也没追究。
好家伙,这高欢一开始进洛阳就憋着坏呢!他先把亲戚蔡儶安插到河济当刺史,好吃好喝地供着,摆明了要当他的内应。 当时关西大都督、清水公贺拔岳功劳巨大,朝政兴衰都靠他呢。高欢这人,喜欢享乐又爱生事,特别忌恨贺拔岳,就偷偷跟侯莫陈悦合伙想害死他。贺拔岳的幕府因为受了律令的约束,直接就把高欢给抓了准备处决。
高欢一看事情败露了,心里慌得不行,赶紧想办法脱身。他派蔡俊去抵抗代州,让窦泰帮忙。又派侯景等人去白马,辅世珍等人直奔石济,高隆之、疋娄昭等人驻守壶关,韩轨他们带着兵去了蒲坂。然后高欢就上书皇帝,颠倒黑白,乱说一气,还骂皇帝,简直是目中无人!他这是想借此机会,谋取皇位啊!这人心肠歹毒,野心真是不可估量!有人说他打算直接去荆楚,另立山头;有人说他打算去伊洛,除掉那些告密的人;还有人说他打算直接进关,跟幕府决战。
现在朝廷圣明,天下太平,百官一心,四面八方都归顺朝廷,人人忠心耿耿,哪还有人敢在皇帝身边作乱?可高欢却仗着自己权势滔天,在朝中兴风作浪,颠倒黑白,暗中图谋篡位,准备夺取皇位!这还能忍吗?简直是不可饶恕!幕府的军队,保卫着国家,随时准备战斗,百万雄师,战马成群,粮草充足,只等高欢动手。我们义不容辞,就算牺牲也在所不惜!更何况,朝廷已经下旨,天下皆知高欢叛乱,正在征兵讨伐他呢!
现在,我们应该立刻分派将领,抓住机会出兵讨伐高欢。有的部队可以直捣他的老巢,有的部队可以偷袭他的营地,就像闪电一样迅速,像星罗棋布一样包围他。高欢这厮违背天地良心,不得好死,趁着这个机会,把他彻底消灭,易如反掌!如果高欢渡过黄河,逼近宗庙,我们就派兵直取并州,幕府大军则从东面快速赶到伊洛;如果他龟缩不出,我们也派各路大军,从四面八方同时进攻,彻底消灭这个叛贼,向天下人有个交代!各州各县,所有百姓,包括地方官员和功勋世家,都应该弃暗投明,归顺朝廷,效力军中。朝廷对投降者的赏赐,自有优厚的待遇。各位忠义之士,还不赶紧行动起来?
太祖对众将说:“高欢虽然智谋不足,但诡计多端啊!现在他声称要打西边,实际上是想攻打洛阳。我的计划是:让寇洛率领一万多骑兵和步兵,从泾州出发向东推进;让王罴率领一万精兵,先占据华州。如果高欢真的往西走,王罴就能抵挡住他。如果高欢攻打洛阳,寇洛就立刻袭击汾州和晋州。我随后亲率大军,直奔京城。这样一来,高欢进退两难,进则有后顾之忧,退则会被追击。一举就能取得决定性胜利,这是最好的策略!”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极了。
秋七月,太祖率领大军从高平出发,前锋部队到达弘农。这时,齐神武高欢已经逼近京城了。魏孝武帝亲自统领六军,驻扎在河桥,命令左卫将军元斌和领军将军斛斯椿镇守武牢,并派使者通知太祖。太祖对身边的人说:“高欢一天能行军八九百里,这是懂兵法的将领最忌讳的,我们必须抓住机会攻击他。可是皇上却带着那么多人,不敢过河决战,只是在河边防守。再说黄河那么宽,防守实在太难了,只要高欢在一个地方渡过河,大事就完了!”于是,太祖任命大都督赵贵为别道行台,从蒲坂渡过黄河,直奔并州;又派大都督李贤率领一千精锐骑兵前往洛阳。这时,元斌和斛斯椿因为争权夺利闹矛盾,元斌竟然抛下斛斯椿逃跑了,还骗皇上说:“高欢的军队到了!”
七月丁未,皇上最终带着轻骑兵从洛阳入关。太祖准备好了仪仗迎接,在东阳驿拜见皇上。太祖摘下帽子,哭着向皇上谢罪说:“我不能阻止敌人的暴行,以至于让皇上不得不迁都。请皇上治我的罪,以正法纪。”皇上说:“你的忠心耿耿,朝野皆知。是我的无能,导致了敌人的入侵。今天见到你,我实在觉得很惭愧。责任在我,不用你谢罪了。”于是,皇上在长安定都。太祖披荆斩棘,建立朝廷,军国大事,都由太祖决断。皇上又授予太祖大将军、雍州刺史、尚书令等职务,封他为略阳郡公,并另外设立了两个尚书,让他随时处理政务,免去了尚书仆射的职务,其他官职不变。太祖坚决推辞,皇上再三劝说,他才接受。
一开始,魏国的皇帝还在洛阳的时候,就答应把冯翊长公主嫁给高祖,还没来得及完婚,皇帝就西迁了。等到后来,皇帝下诏书让高祖娶了公主,封他为驸马都尉。
八月,齐神武帝攻陷了潼关,又打到了华阴。高祖率领军队驻扎在霸上,准备迎战。齐神武帝留下他的将领薛瑾守卫潼关就撤兵了。高祖就率军去攻打薛瑾,俘虏了他的七千士兵,然后回到长安,被晋升为丞相。 冬天十月,齐神武帝拥立魏国的清河王元亶的儿子元善见当皇帝,迁都邺城,这就是后来的东魏。十一月,他派仪同李虎,还有李弼、赵贵等人去讨伐灵州的曹泥。李虎用河水灌淹曹泥的营地。
第二年,曹泥投降了,高祖把曹泥的那些头头脑脑都迁到了咸阳。 闰十二月,魏孝武帝死了。高祖和大臣们一起商议,决定拥立魏国的南阳王元宝炬为继承人,这就是后来的文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