尉迟运是当时大司空、吴国公尉迟纲的儿子。他从小就身体强壮,很有能力,一心想着建功立业。公元556年,因为父亲的功劳,他被封为安喜县侯,食邑一千户。

后来孝闵帝即位,尉迟运被任命为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官职很高。没过多久孝闵帝就被废黜了,朝廷商议要拥立世宗,于是派尉迟运去岐州迎接世宗。因为参与了这次立储的大事,尉迟运被晋爵为周城县公,食邑增加五百户。公元561年,他又升任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公元563年,他跟随杨忠攻打北齐的并州,因为战功卓著,他的第二个儿子被另外封为保城县侯,食邑一千户。公元564年,尉迟运被外派担任陇州刺史。陇州地处汧水、渭水流域,当地百姓民风彪悍,不好管理。但是尉迟运能够体恤百姓,安抚他们,治理得很好,深受百姓爱戴和好评。

公元570年,尉迟运调回朝廷,担任小右武伯。公元571年,他又升任左武伯中大夫。不久后,又加授军司马的职务,左武伯的职位不变。尉迟运文武兼备,深受皇帝信任和重用。后来北齐将军斛律明月率兵侵犯汾北地区,尉迟运跟随齐公宇文宪一起抵御,攻破了北齐的伏龙城。因为这次战功,尉迟运再次晋爵为广业郡公,食邑又增加了八百户。

公元前72年,宇文运被任命为右侍伯,后来又升迁为右司卫。那时候宣帝还在东宫,他身边围绕着一群阿谀奉承、溜须拍马的人,经常犯错。高祖皇帝从朝臣中挑选忠诚、正直、敢于直言的人来辅佐宣帝。所以,他让宇文运担任右宫正。

三年后,皇帝到云阳宫去,又让宇文运兼任司武,和长孙览一起辅佐太子留守东宫。没过多久,卫刺王直造反了,带着他的同伙袭击肃章门。长孙览害怕了,逃跑了。宇文运当时正好在宫门口,王直的军队突然冲到跟前,来不及吩咐左右,宇文运就亲自关上了宫门。王直的叛军和宇文运争夺宫门,砍伤了宇文运的手指,但宇文运还是把门关上了。王直进不去,就放火烧门。宇文运担心火势蔓延,叛军冲进来,于是就搬来宫里的木材、床铺等东西往火里添,又浇上油,火势越来越大。过了很久,王直还是没能冲进来,只好撤退了。宇文运率领留守的士兵趁机反击,大败王直,把他赶跑了。那天要不是宇文运,皇宫早就失守了。高祖皇帝很赏识他,任命他为大将军,赏赐给他王直的田宅、歌女乐师、金银财宝、车马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,多得数不清。

公元前71年,宇文运被派去担任同州、蒲津、潼关等六个边防地区的军事长官兼同州刺史。高祖皇帝要攻打齐国,召见宇文运参与谋划。东夏平定后,宇文运也出了不少力。公元前70年,宇文运被封为柱国,晋爵为卢国公,食邑五千户。宣政元年,他升任司武上大夫,统领宿卫军队。高祖皇帝在云阳宫去世,死讯暂时保密,宇文运率领侍卫军队护送灵柩回京师。

宣帝当上皇帝后,就给宇文运封了个上柱国的高官。宇文运当时是宫正,经常劝谏皇帝,可皇帝不听他的,反而对他有了意见,心里开始讨厌他。那时候,宇文运跟王轨、宇文孝伯都是高祖皇帝很器重的人,王轨多次说皇帝做得不对,不像他父亲高祖皇帝那样。宣帝觉得宇文运也参与了王轨的那些议论,就更恨他了。后来王轨被杀,宇文运害怕自己也跟着遭殃,就跑去问宇文孝伯怎么办。这事儿《孝伯传》里写得很清楚。没多久,宇文运就被外放,当了秦州总管,还兼管秦州、渭州等六州的军事,官职是秦州刺史。可即使到了地方上,宇文运还是怕得要死,提心吊胆的。大象元年二月,宇文运忧虑过度,死在了秦州,那年他才四十一岁。死后,朝廷追赠他大后丞、秦渭河鄯成洮文等七州诸军事、秦州刺史的官职,谥号为“中”。他的儿子宇文靖继承了他的爵位。大象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宇文靖当上了仪同大将军。

王轨是太原祁县人,小名叫沙门,是汉朝司徒王允的后代。他们家几代都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,祖上几代都在魏国做官,后来还被赐了乌丸的姓氏。他父亲王光年轻时就英勇善战,很有将帅才能,每次打仗都立下不少战功。太祖皇帝知道他为人果断勇敢,对他非常器重,官位做到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平原县公。

王轨为人正直,性格豪爽,很有见识。他办事非常强硬,别人都不敢违抗他。他一开始做辅城公的官。高祖皇帝登基后,任命他为前侍下士。没多久就升迁为左侍上士,皇帝对他比较看重。后来又升迁为内史上士、内史下大夫,还加授仪同三司。从此以后,皇帝对他更加器重,把他放在了心腹的位置上。当时晋公宇文护专权,高祖皇帝暗中想除掉他。因为王轨为人沉稳,有见识,能担当大事,所以高祖皇帝就问他能不能干成这事儿。王轨表示赞成。

一开始,杨素被任命为内史中大夫,后来又升任开府仪同三司,接着又当上了上开府仪同大将军,还被封为上黄县公,食邑一千户,国家大事,他都参与决策。

五年后,高祖杨坚亲自带兵东征,大军包围了晋州。晋州刺史崔景嵩暗中派人到城北与杨坚联系,表示愿意投降。杨坚下令杨素率兵前往接应,还没到天亮,士兵们就登上城楼呐喊助威。齐军吓坏了,赶紧撤退。于是晋州被攻克,齐国的城主特进、海昌王尉相贵被俘,还有八千名士兵也被俘虏。之后,杨素又参与平定了并州和邺城。因为战功,杨素被晋升为上大将军,爵位也升为郯国公,食邑三千户。

后来,陈国的将领吴明彻带兵入侵吕梁,徐州总管梁士彦多次与他交战都打败了,只好退守州城,不敢再出战。吴明彻就筑起水坝,用清水灌城,并在城下摆开船舰,准备攻城。朝廷就派杨素担任行军总管,率领军队前去救援。杨素偷偷地从清水进入淮河口,竖起许多大木头,用铁锁连接着车轮,横在河道里,拦住陈军的船只。他正准备暗中决开水坝淹死吴明彻,吴明彻知道了,害怕了,就赶紧破坏水坝撤退,想趁着决堤的水势冲进淮河。等到了清口,河水已经变宽了,水势也减弱了,船舰都被车轮挡住了,过不去了。杨素就率领军队包围并追击他们。只有骑将萧摩诃率领两千骑兵先行逃脱了。吴明彻和三万多将士,以及武器装备辎重,都被俘虏了。陈国的精锐部队,就这样被消灭了。高祖杨坚很高兴,又提升杨素为柱国,并且任命他为徐州总管,统领七州十五镇的军事。杨素为人严肃认真,很有谋略,再加上吕梁大捷,他的威名震慑了敌人,陈国人对他非常害怕。

宣帝打吐谷浑那阵子,高祖皇帝让杨素和宇文孝伯一起跟着去,军队的行动,都听杨素他们指挥,皇帝也就是看看结果而已。当时宫里的郑译、王端这些人都很受皇帝宠信。皇帝在军营里,有点儿不检点,郑译他们都参与其中了。军队回来后,杨素他们就把这事儿告诉了高祖皇帝。高祖皇帝一听,大怒,直接打了皇帝一顿,把郑译他们都撤了职,还狠狠地惩罚了他们。皇帝因此对杨素怀恨在心。

杨素还曾经跟小内史贺若弼说起这事儿,还说太子肯定担不起这个重担。贺若弼觉得很有道理,就劝杨素直接跟皇帝说。后来杨素伺候皇帝的时候,就对高祖皇帝说:“太子仁孝的名声没传出来,反而缺点儿多,恐怕管不了家里的事儿。我这人愚笨,没资格评论是非对错。您总是说贺若弼文武双全,眼光长远,贺若弼每次跟我谈起这事儿,都很担心。”高祖皇帝就把贺若弼叫来问。贺若弼就狡猾地说:“太子在东宫修身养性,没听说做过什么错事啊。您是怎么听说这些话的?”贺若弼出来后,杨素责备他说:“你平时说话,什么都敢说,怎么这次面对皇帝,就翻来覆去了?”贺若弼说:“这是你的错。太子是国家的储君,哪能随便乱说。要是出了岔子,全家都得完蛋。我以为你会私下里跟皇帝说,你怎么就当众说了呢?”杨素沉默了很久,说:“我一心为国家,没考虑个人安危。刚才当众说那些话,确实不合适。”

后来,杨素在宫里参加宴会给高祖皇帝祝寿的时候,还摸着高祖皇帝的胡子说:“可爱的老公,就是可惜后代太弱了。”高祖皇帝觉得很有道理。但是汉王排行老二,又没本事,其他儿子都太小,所以也没办法采纳他的建议。

等到宣帝即位后,又重新启用郑译他们当近臣。杨素知道自己肯定要遭殃,就对亲近的人说:“我以前在先朝,确实为国家提出了重要的建议。今天的事,我早料到了。这地方控制着淮南,又挨着强敌,想为自己打算,很容易。但是忠义的节操,不能丢。况且我受了先帝的大恩,一直想用死来报答,怎么可以因为得罪了新皇帝,就背叛先朝呢?我只能在这里等死,不会做其他的打算。希望千年之后,有人能明白我的心意。”

大象元年,皇帝下令让内史杜虔去徐州杀了轨。 这意思就是,皇帝让杜虔去徐州把轨给弄死。

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极力劝谏,皇帝不听,最后把颜之仪也杀了。 哎,颜之仪这老兄好心劝谏,结果皇帝不听,还把他给咔嚓了,真是够冤枉的。

轨在朝中一直忠诚厚道,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劳,结果却莫名其妙地被杀了,这真是让人想不通。 你说这轨,忠心耿耿,功劳赫赫,却平白无故被杀,这谁受得了啊! 不管认识轨的还是不认识轨的,都为他的死感到惋惜。 这事儿一传开,全国上下,谁听了不得伤心难过?

宇文神举,是北魏太祖宇文泰的族子。他家世显赫,爷爷宇文金殿在魏朝当过镇远将军、兖州刺史,还封了安吉县侯;曾祖父宇文求男和高祖父宇文晋陵都在魏朝做过大官,地位都很高。他爸爸宇文显和,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爵位,为人严肃认真,还读了不少书,力气更是大得惊人,能拉开几百斤的弓,左右开弓百发百中。

魏孝武帝还在当藩王的时候,就看重宇文显和,对他特别好。当时天下大乱,魏孝武帝曾经向宇文显和请教怎么办。宇文显和建议他闭门不出,韬光养晦,等待时机再行动。魏孝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。魏孝武帝登基后,提拔宇文显和当了冠军将军、阁内都督,还封他为城阳县公,给他五百户人家当食邑。因为宇文显和是孝武帝在藩王时期的老朋友,所以孝武帝对他特别好。宇文显和住的房子又小又破,孝武帝竟然把宫殿里的房子拆了,给他当卧室住!可见孝武帝对他有多重视。

后来,宇文泰掌握了大权,魏孝武帝心里总是忐忑不安,就问宇文显和:“现在天下这么乱,你说怎么办?”宇文显和说:“现在最好的办法,就是选择正确的道路跟随。”然后他背诵了一首诗:“彼美人兮,西方之人兮。”魏孝武帝说:“这就是我的想法!”于是就决定入关。魏孝武帝知道宇文显和母亲年纪大了,家里负担又重,就让他提前考虑一下怎么办。宇文显和回答说:“今天这种局势,忠义和私情不能两全。如果我不谨慎小心,就会丢掉性命,我哪敢为私事考虑呢?”魏孝武帝听了很感动,脸色也缓和下来,说:“你就是我的王陵啊!”于是,他提升宇文显和为朱衣直阁、阁内大都督,改封他为长广县公,给他一千五百户人家当食邑。

宇文显和跟随魏孝武帝入关。到了溱水边,宇文泰听说宇文显和箭法很好,但还没见过他射箭。这时,水边飞过一只小鸟,宇文显和一箭射中了它。宇文泰笑着说:“我知道你箭法高超了!”后来,宇文泰就让宇文显和担任帐内大都督。不久,他又被任命为持节、卫将军、东夏州刺史。后来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,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。不久,他又被提升为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还加封散骑常侍。魏恭帝元年,宇文显和去世,享年五十七岁。宇文泰亲自去吊唁,悲伤得左右的人都跟着流泪。建德二年,追赠他为使持节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延丹绥三州诸军事、延州刺史。

话说这位神举啊,从小就没了爹妈,但他天生就很有本事。他族兄安化公特别欣赏他。神举长大后,长得又高又帅,气度不凡,很有抱负,而且眉清目秀,仪表堂堂。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将来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。世宗皇帝刚登基的时候,神举就当上了中侍上士。世宗皇帝喜欢搞文学,神举也特别喜欢写诗作赋。皇帝每次出游,都带着神举。保定元年,神举继承了长广县公的爵位,管辖两千三百户人家。没多久,他就升了官,当上了帅都督,后来又升了大都督、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最后还当上了右大夫。四年后,他又升了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管理小宫伯的事务。天和元年,他又升任右宫伯中大夫,爵位也升了,成了清河郡公,管辖的户数也增加了,多了一千户。高祖皇帝要杀晋公护的时候,神举也参与了策划。建德元年,神举被任命为京兆尹。三年后,他又被派去熊州当刺史。神举的名声很大,齐国人都很怕他。五年后,他攻下了齐国的陆浑等五座城池。

高祖皇帝东征的时候,下令让神举随军出征。并州平定后,神举被任命为并州刺史,还加封了开府仪同大将军。并州可是齐国的陪都,位置非常重要。并州刚平定不久,老百姓的习俗很坏,一些有钱有势的人,都干坏事。神举一心一意治理地方,既显示威严,又施以恩惠,没过多久,远近的人都对他服服帖帖的。不久,他又被加封为大将军,改封为武德郡公,管辖的户数又增加了二千户。后来他又升为柱国大将军,又改封为东平郡公,管辖的户数加起来一共是六千九百户。他管辖的东寿阳县,有些当地人聚众为盗,带着五千人来攻打州城。神举用州里的军队把他们平定了。

公元574年,他升职当上了司武上大夫。高祖皇帝亲自带兵北伐,命令他跟原国公姬愿等人一起,分五路大军进攻。高祖皇帝到了云阳,病得很严重,就下令班师回朝。这时候,幽州人卢昌期、祖英伯等人聚集起队伍,在范阳造反,皇帝就下令他带兵去捉拿他们。齐国的黄门侍郎卢思道也参与了叛乱,叛乱平定后,卢思道被抓住了,正准备脱衣服受刑呢。但他素来敬佩卢思道的才华名声,于是就放了他,还客气地请他起草一份告捷文。你看,他待人接物、礼贤下士就是这样。

后来,稽胡族又反叛了,入侵西河。他又率领军队跟越王一起讨伐他们。当时突厥跟稽胡勾结在一起,还派骑兵来救援。他用奇兵战术打败了突厥,稽胡族这才乖乖投降。之后,他被任命为并州、潞州、肆州、石州等四个州十二个镇的军事统帅,并州总管。

一开始,他受到高祖皇帝的器重,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职位。王轨、宇文孝伯等人经常在皇帝面前说皇太子的坏话,他也多少参与其中。等到宣帝即位后,宣帝荒淫无度,他害怕受到牵连,心里很不踏实。当初平定范阳之后,他的威名非常响亮。皇帝也忌惮他的名望,加上之前的嫌隙,就派人送去毒酒赐死了他,死在马邑,那年他才四十八岁。

他长得高大威猛,很会说话,知识渊博,喜欢诗词歌赋,尤其擅长骑射。上战场打仗,既勇敢又很有谋略;做官办事,总是能取得好成绩。而且他乐于助人,爱护士卒,为人豪爽。所以他能同时担任文武职务,名声远扬。朝中百官没有不敬佩他的人,老一辈的人直到现在都还在称赞他。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,官至仪同大将军。

他弟弟神庆,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,武艺高强,到了大象年间,官至柱国、汝南郡公。

宇文孝伯,字胡三,是吏部尚书安化公宇文深的孩子。他跟高祖是同一天出生的,高祖特别喜欢他,把他养在家里。长大后,宇文孝伯还跟高祖一起学习。武成元年,十六岁的他就当上了宗师上士。宇文孝伯为人沉稳正直,敢于直言。

高祖当上皇帝后,想把宇文孝伯留在身边。但是当时朝政大权掌握在一些老臣手里,皇帝没办法独断专行,于是就说自己年轻时跟宇文孝伯一起学习过,想互相探讨学习。这样一来,就打消了晋公护的疑虑,宇文孝伯顺利进入宫中,担任右侍上士,经常陪着高祖读书。

天和元年,宇文孝伯升迁为小宗师,还担任右侍仪同。他父亲去世后,朝廷下诏,让他在服丧期间继承爵位。高祖曾经很随意地对他说:“你对我的意义,就像汉高祖对卢绾一样重要啊!” 然后还赏赐给他一条十三环的金腰带。从此以后,宇文孝伯就经常侍奉在高祖身边,出入他的寝宫,朝廷上的大事小情,他都能参与其中。宇文孝伯也确实尽心尽力,从不回避问题。无论是朝政得失,还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,他都及时向高祖禀报。高祖对他非常信任,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。

后来高祖要诛杀晋公护,就秘密和卫王一起策划。只有宇文孝伯、王轨、宇文神举等人参与了这个计划。晋公护被杀后,宇文孝伯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,后来又历任司会中大夫、左右小宫伯、东宫左宫正等职务。

建德年间以后,太子渐渐长大,可是并没有什么好德行,只和一些小人混在一起。孝伯就对高祖皇帝说:“太子是全国人民拥戴的未来皇帝,可是他的名声却一点儿也不好。我担任宫廷官员,这责任我担待不起啊。再说太子年纪还小,志向和事业都还没成形,恳请您挑选一些优秀的人做太子的老师和朋友,好好辅佐他,希望他能够一天天进步。如果现在不重视,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!” 皇帝收敛了笑容说:“你家世代以正直闻名,你做事也总是尽心尽力,听你这么说,果然是家风传承啊!” 孝伯谢恩说:“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啊!我衷心希望陛下能认真考虑我的话。” 皇帝说:“难道天下还有比我更正直的人吗?” 于是,皇帝任命尉迟运为右宫正,孝伯继续担任左宫正。不久之后,孝伯又升任宗师中大夫。

后来吐谷浑入侵,皇帝下令太子带兵征讨。军中的很多事情,都是由孝伯决定的。没多久,孝伯被任命为京兆尹,之后又回到宫中,先后担任左宫伯和右宫伯。有一次,孝伯陪皇帝坐着聊天,皇帝问他:“我儿子最近有没有进步?”孝伯回答说:“太子最近很害怕您的威严,没有犯过什么错误。” 后来,王轨在宫廷宴会时捋了皇帝的胡须,还说太子不好,皇帝当场停止了宴会,责备孝伯说:“你总是跟我说太子没犯错,现在王轨这么说,你是在骗我吗?”孝伯拜了两拜说:“我听说父子之间的事情,是最难说的。我知道陛下您做不到狠下心肠,所以一时语塞了。” 皇帝明白他的意思,沉默了很久,然后说:“我已经把事情托付给你了,你一定要努力啊!”

五年后,大军东征,孝伯被任命为内史下大夫,负责留守朝廷事务。大军凯旋后,皇帝说:“你留守朝廷的功劳,不比打仗的功劳小。”于是,皇帝又提升孝伯为大将军,封他为广陵郡公,食邑三千户,还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和女乐。六年后,孝伯再次担任宗师。每次皇帝出巡,都让孝伯留守朝廷。后来,高祖皇帝北征,到达云阳宫后,病倒了。皇帝派人紧急召孝伯到行宫。皇帝拉着孝伯的手说:“我自知身体不行了,以后的事情就交给你了。” 当天晚上,皇帝任命孝伯为司卫上大夫,负责统领宿卫的军队。还命令孝伯快马加鞭赶回京城镇守,以防万一。

宣帝当了皇帝以后,就给孝伯官做了个小冢宰(相当于宰相助理)。宣帝心里忌恨齐王刘宪,想把他弄死。宣帝对孝伯说:“你要是能帮我把齐王给弄掉,我就把他的官职给你。”

孝伯赶紧磕头说:“先帝的遗诏里写着,不许乱杀皇室宗亲。齐王是陛下的叔父,功劳很大,跟皇室关系密切,是国家的重臣,国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啊!陛下您要是随便杀了他,我如果还帮您干这事儿,那我就成了不忠的臣子,您就成了不孝的儿子了!”

宣帝一听很不高兴,就开始慢慢疏远孝伯了。然后,宣帝就偷偷地跟于智、王端、郑译他们几个密谋怎么除掉齐王。后来,宣帝就让于智去诬告齐王谋反,再派孝伯去把齐王叫进宫,最后把齐王给杀了。

唐太宗西征的时候,军队里出现了一些违规行为,郑译当时也在军中。军队回来后,宇文孝伯和王轨把这些事都告诉了太宗。太宗大怒,狠狠地打了太子李承乾几十下,还罢免了郑译的官职。可是没过多久,李承乾又和郑译亲近起来了。李承乾一直耿耿于怀挨打的事,就问郑译:“我腿上的杖痕,是谁打的?”郑译回答说:“这事是宇文孝伯和王轨干的。”郑译还添油加醋地说了王轨捋胡须的事。李承乾一听,立刻就杀了王轨。尉迟运害怕了,偷偷地对宇文孝伯说:“咱们俩肯定要遭殃,怎么办?”宇文孝伯说:“现在家里有老母亲,地下有先帝看着,我作为臣子,作为儿子,心里明白该怎么做。再说,我本来就是为了名义才辅佐皇帝的,劝谏皇帝他不听,还能往哪儿逃?你要是想保住性命,最好赶紧离开。”于是两人各走各的路。尉迟运不久就被外放,做了秦州总管。

但是,李承乾越来越荒淫无度,滥杀无辜,朝政混乱,完全没有纪律了。宇文孝伯多次直言劝谏,李承乾根本不听。因此,宇文孝伯越来越被疏远。后来,稽胡叛乱,李承乾任命宇文孝伯为行军总管,跟随越王李贞一起平叛。平叛回来后,李承乾想杀了他,就借口齐王的事责问他:“你知道齐王要造反,为什么不告诉我?”宇文孝伯回答说:“我知道齐王忠于国家,是被小人陷害的,才被加罪。我知道我劝谏你肯定没用,所以才没说。再说,先帝临终前嘱咐我辅佐陛下,如今我劝谏您却没被采纳,我已经辜负了先帝的托付。如果因为这个而治我的罪,我心甘情愿。”李承乾非常羞愧,低着头不说话。最后,李承乾下令放他回家,赐死在家中。宇文孝伯去世时,年仅三十六岁。

等到隋文帝杨坚登基后,认为宇文孝伯和王轨都是忠臣,却因为忠直而获罪,就下令重新安葬他们,恢复了他们的官爵。隋文帝还曾经对高颎说:“宇文孝伯真是周朝的好臣子,如果这个人还在朝中,我们这些人可就没办法了。”宇文孝伯的儿子宇文歆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颜之仪,字子升,是琅琊临沂人,是晋朝侍中颜含的九世孙。他爷爷颜见远,在齐朝做过治书御史。为人正直,在朝堂上敢于坚持原则,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官。后来梁武帝当政,颜见远因为生病就辞官了。没多久齐和帝突然死了,颜见远悲痛过度,哭晕过去了。梁武帝很生气,对朝臣说:“我都是顺应天意,听从百姓的,跟天下大事有什么关系呢?颜见远至于如此!”但当时大家都赞扬他忠诚刚烈,纷纷称赞他。他爸爸颜协,因为颜见远因为正直而得罪权贵,所以也没做官。后来梁元帝当了湘东王,请颜协到自己府里做记室参军。颜协没办法,只好答应了。后来梁元帝写了《怀旧志》和诗歌,都称赞颜协的好。

颜之仪从小就聪明过人,三岁就能读《孝经》。长大后,他博览群书,喜欢写文章。曾经献上过一篇《神州颂》,文章辞藻华丽,文采斐然。梁元帝亲自写信回复说:“枚乘父子两代都曾在梁国为官;应贞父子两代都以文学闻名。我寻找人才,你让我非常欣慰。”

江陵城破后,颜之仪跟着朝廷迁到了长安。北周世宗任命他为麟趾学士,后来又升迁为司书上士。高祖刚建立储宫,要挑选老师,就选了颜之仪做侍读。太子后来征讨吐谷浑,在军中犯了错误,郑译等人因为没能劝谏而受到处罚,只有颜之仪因为多次劝谏而受到奖励。他被任命为小宫尹,封为平阳县男,食邑二百户。宣帝即位后,颜之仪升迁为上仪同大将军、御正中大夫,晋爵为公,食邑增加到一千户。后来皇帝的统治越来越暴虐,颜之仪多次直言进谏,虽然没被采纳,但他始终坚持。皇帝因此很忌恨他。但是因为以前的情分,皇帝总是对他比较宽容。后来皇帝杀了王轨,颜之仪坚决劝谏。皇帝大怒,想治他的罪。后来考虑到颜之仪为人正直,没有私心,就放过了他。

宣帝驾崩后,刘昉、郑译等人伪造遗诏,想立隋文帝为丞相,辅佐年幼的少主。杨之仪知道这不是宣帝的本意,坚决拒绝。刘昉等人草拟好遗诏后,强迫杨之仪在上面签字。杨之仪大声斥责刘昉等人说:“皇上驾崩,太子年幼,辅佐少主的重任,应该落在宗室英才身上。现在贤明的宗室里,赵王年纪最大,既有亲属关系,又有德行,最适合承担这个重任。你们都深受朝廷恩惠,应该想着尽忠报国,为什么突然想要把国家大权交给别人?!我杨之仪宁死不屈,绝不会诬蔑先帝!”刘昉等人见无法说服杨之仪,就代替他签了字,然后执行了遗诏。

后来,隋文帝索要符玺,杨之仪又正色说道:“这是天子的信物,自有主人,宰相为何要索要?”隋文帝大怒,下令把杨之仪拉出去处死,但考虑到杨之仪在百姓中的声望,最终还是停手了。杨之仪被贬为西疆郡守。

隋文帝登基后,下诏召杨之仪回京,并封他为新野郡公。开皇五年,杨之仪被任命为集州刺史。他在集州为政清廉,深受当地各民族的喜爱。几年后,他回到京城,从此过着悠闲的生活,不再做官。开皇十年正月,杨之仪按照惯例入朝觐见。隋文帝一眼就认出了他,命人把他带到御座前,说:“在危急时刻接受重任,面对重大节操时毫不动摇,这是古人也很难做到的,你做得很好啊!”然后赏赐给他十万钱和一百石米。开皇十一年冬天,杨之仪去世,享年六十九岁。他留下了十卷文集传世。

与此同时,京兆郡丞乐运也因为直言进谏而闻名于世。乐运,字承业,南阳淯阳人,是晋朝尚书令乐广的八世孙。他的祖父乐文素曾任齐朝南郡守,父亲乐均曾任梁朝义阳郡守。乐运从小好学,博览经史,但不拘泥于章句之学。他十五岁那年,江陵被攻破,他按照规定迁居长安。他的许多亲属都被抄家,但他多年来一直为人做佣保,把他们都赎了出来。他还非常孝顺母亲和寡嫂。因此,他以孝义闻名。梁朝故都官郎琅邪王澄很欣赏他,为他写了传记,名为《孝义传》。乐运为人正直,从不逢迎拍马。

一开始,他(指文中人物,下同)在夏州总管府当个仓曹参军,后来又调到柱国府当记室参军。没多久,临淄公唐瑾就推荐他当了露门学士。他多次直言进谏高祖皇帝,皇帝还都采纳了他的意见。建德二年,他被任命为万年县丞。他敢于打击豪强,为人正直,名声很好。高祖皇帝很欣赏他,破格让他入仕,还允许他将遇到的任何问题,不论大小,都直接向皇帝汇报。

有一次,高祖皇帝到同州巡幸,就把他叫到行宫。到了之后,高祖皇帝问他:“你明天要去见太子吗?”他说:“我明天去向您复命。”高祖皇帝又问:“你觉得太子怎么样?”他回答说:“中等水平。”当时齐王李宪和其他人在皇帝身边,高祖皇帝就对他们说:“百官都拍我马屁,都说太子聪明睿智,只有他一个人说太子中等水平,这正说明他忠诚正直啊!”于是皇帝就问他,什么是中等水平。他回答说:“班固认为齐桓公是中等水平的人,管仲辅佐他,他就称霸,竖貂辅佐他,他就失败了。也就是说,中等水平的人,可以做好事,也可以做坏事。”高祖皇帝说:“我明白了。”于是就精心挑选宫官来辅佐太子。他还破格提拔他当了京兆郡丞。太子听说后,很不高兴。

高祖皇帝去世后,宣帝继位。下葬完毕,朝廷下令全国官员复职。皇帝和后宫嫔妃们,马上就要举行吉礼了。他上书说:“三年之丧,从天子到百姓都得遵守。先王制定的礼仪,怎么能随便违背呢?礼制规定,天子要七月下葬,好等天下人都来参加。现在下葬时间这么仓促,下葬完就复职,国内各地赶来的人还没到齐;边远地区的人听说后,可能还没赶到。如果穿着丧服接受吊唁,就不能再举行吉礼;如果戴着玄冠接见使臣,又不知道这合不合礼仪。进退两难,我实在觉得不妥。”奏章递上去后,皇帝没采纳。

这皇帝啊,老是滥发赦令,不知道修德行善。运上书劝谏说:“我查阅了《周官》,上面写着:‘国君经过市场,遇到要处罚的人就赦免。’意思是说,市场是交易的地方,君子没事不会去逛,如果去了,就要施恩惠让大家高兴。《尚书》上说:‘眚灾肆赦。’意思是说,因为过失造成的危害,即使罪过很大,也应该宽大处理。《吕刑》里说:‘五刑之疑,有赦。’意思是说,对刑罚有疑问的,就赦免。《论语》说:‘赦小过,举贤才。’我仔细研究了这些经典,没见过说不管罪行大小,就大赦天下的说法。现在到了这个时代,不遵循古制,对治理国家没好处,不能随便效仿。管仲说过:‘有赦免,就像给奔马松了缰绳;没有赦免,就像用磨刀石磨砺痈疽。’他还说:‘施恩惠是百姓的仇敌,法令是百姓的父母。’吴汉临终遗言,也说:‘只希望不要大赦天下。’王符的著作里也说:‘大赦天下不是明君应该做的。’怎么能屡次施舍这种非常之恩,反而助长奸邪的恶行呢?” 皇帝根本不听,反而更加昏庸暴虐。

运没办法了,就抬着棺材去朝堂,列举了皇帝的八大过失。第一,内史御正,他们的职责是辅佐皇帝,应该一起参与政事,共同治理天下。可是陛下最近处理大小事务,都自己一个人做主。尧舜那样圣明的君主,尚且需要辅佐大臣,陛下您还没到圣明的程度,怎么能专断独行呢?凡是刑罚、爵赏,以及军国大事,都应该和宰辅大臣们商量,大家一起决定。

第二,沉溺于声色犬马,这是古人反复告诫的。陛下刚即位,恩德还没遍及天下,就先搜罗天下美女,充实后宫;还下令仪同以上级别的女子,不准随便嫁人。贵贱都怨声载道,怨言传遍朝野。请您把那些不是皇帝宠幸的姬妾,送回她们的家族;那些想嫁人的女子,就不要再禁止了。

第三,天子即使穿着粗布衣服,日理万机,也怕处理政务不周全,天下事务积压。陛下最近一进后宫,好几天都不出来。需要呈报的事情,大多通过内侍传达。传话过程中失实,是非就很难分辨。事情都由宦官处理,这是亡国的征兆。请您效仿高祖皇帝,住在宫外处理政务。

第一段:

我说啊,朝令夕改是治国的大忌讳,动不动就严刑峻法也不是长久之计。要是惩罚没有明确的标准,天下人都得提心吊胆;要是政策朝令夕改,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这削减严刑的诏令还没过半年,就又改回来,还比以前更严厉了?政策反复无常,这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。现在宫廷卫队的官员,要是一个晚上没值班,就要被撤职;要是因此逃跑了,家产还要被抄没。这可是大逆不道的罪名,居然和打十板子同罪!虽然说是法律更严厉了,恐怕人心会更加涣散。一个人心散了,或许还能控制,要是天下人都人心涣散了,那该怎么办?秦朝法网密布结果亡国,汉章帝宽松仁慈却江山永固。请您施行轻典,遵守大律,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。

第二段:

高祖皇帝崇尚朴素,本想把这个传统传给子孙万代。陛下您每天都勤勉地处理政务,亲承圣旨。可是高祖皇帝驾崩还不到一年,您就搞得这么奢华,这和高祖皇帝的遗志相符吗?请您在修建宫殿方面,务必崇尚俭朴,那些雕龙刻凤的装饰,都不要再做了。

第三段:

京城的老百姓,徭役赋税越来越重。要是为了军国大事,百姓再辛苦也认了。可是现在每天都在征收,就为了满足那些戏子们的奢靡享受,老百姓辛辛苦苦地干活,就为了那些戏班子,没完没了,把大家的钱财都掏空了,大家互相看着,日子都没法过了。凡是这些没用的事情,都应该停止。

第四段:

最近我看到一道诏令,说上书写错字的,就要治罪。万一有忠臣直言想进谏,万一笔误了几个字,写得不够工整,还没来得及表达自己的意思,就因为文字上的错误而被治罪。这就像鱼刺卡喉咙一样难受,写奏章本来就难,现在还下这样的诏令,以后谁还敢上书?更别说还要加上刑罚了,谁还敢说话!陛下您就算不采纳那些诽谤的言论,也不应该堵住上书之路啊。请您收回这个诏令,这样天下人都能幸免于难了。

第五段:

以前商朝的先王因为桑谷的生长而得到祥瑞,获得了福气。现在天象预示着吉兆,这也是周朝兴盛的预兆。陛下您虽然已经减膳省物,但还不够。我希望您能广泛咨询贤良,施行仁政,消除百姓的怨气,赦免大家的罪过,这样天象才能好转,江山才能稳固。陛下如果您不改变这八件事,我看周朝的宗庙迟早要断绝祭祀了。

皇帝勃然大怒,要杀了他。内史元岩赶紧跟皇帝说:“乐运知道上书一定会死,但他之所以不顾性命,是想在后世留下好名声。陛下如果杀了他,反而成就了他的名声啊!”皇帝觉得有道理,乐运这才免于一死。第二天,皇帝有点后悔了,他把乐运叫来,说:“朕昨晚仔细想了想你昨天上奏的内容,你真是个忠臣啊!先帝英明圣智,你多次直言进谏。朕现在昏庸无能,你还能这样忠心耿耿。”然后赏了他御膳。朝中的大臣们,一开始看到皇帝大发雷霆,都替乐运捏了一把汗,后来听说他没事了,都纷纷向他道贺,说他逃过了一劫。

内史郑译曾经私下托乐运办事,乐运没答应,郑译因此怀恨在心。后来隋文帝当了丞相,郑译做了长史,就借机把乐运贬到广州滍阳县当县令。开皇五年,乐运又调到毛州高唐县当县令。他在这两个地方都干得很出色。乐运一直希望能当个谏官,能够从容地劝谏皇帝。但他为人耿直,得罪了不少人,所以一直没被重用。于是他下定决心,收集夏朝、殷朝以来的谏言,整理编纂成书,一共六百三十九条,合计四十一卷,取名为《谏苑》,然后上奏给皇帝。隋文帝看了之后非常高兴。

史书上说:那些没有靠学习技艺而声名显赫,没有靠爵禄而显贵的人,为什么能这样呢?那是因为他们忠孝节义啊!尽心尽力孝敬父母,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;忠心耿耿侍奉君主,这是为人臣子的职责。这些都是贯穿古今,影响深远的大事。宣帝在东魏的时候,朝政腐败,奸臣当道,王轨、宇文孝伯、神举都敢于直言进谏,冒着风险劝谏父子君王。可是淫暴的刑罚已经施行了,他们最终都被杀害了。隋文帝将要登基的时候,朝中大臣们都观望形势,想看清局势再做决定。只有颜之仪坚持原则,凛然正气,直言进谏,在险恶的环境中,才得以保全性命。这几个人,难道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吗?如果有人说他们不忠,那天下人也不会相信。自古以来,那些靠外戚关系获得重任的人,大多只是凭借一时的恩宠。像尉迟运这样,凭借才能升官,凭借功劳晋爵的人,真是少之又少,可歌可泣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