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詧,字理孙,是兰陵人,梁武帝的孙子,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个儿子。他从小就爱学习,擅长写作,尤其精通佛教义理。梁武帝对他特别赏识。梁普通六年,被封为曲江县公。中大通三年,又晋升为岳阳郡王。他历任宣惠将军、石头戍守、琅邪郡太守、彭城郡太守和东扬州刺史。一开始,昭明太子去世后,梁武帝没有立萧詧兄弟为继承人,而是立了简文帝,心里一直觉得愧疚,所以特别宠爱萧詧兄弟几个。因为会稽地区人杰地灵,又是重要的政治中心,所以梁武帝把东扬州刺史这个重要的职位给了萧詧,以此来安慰他的心。但是,萧詧因为自己和兄弟们没能继承皇位,心里一直很不服气。再加上梁武帝年事已高,朝政腐败,国家逐渐走向衰败,所以萧詧就开始暗中积聚财富,结交宾客,招募武力强悍的亡命之徒,并且对他们特别好。渐渐地,他聚集了数千名忠于他的勇士,都得到了丰厚的供给。

中大同元年,萧詧被任命为持节都督雍、梁、东益、南北秦五州、郢州的竟陵、司州的随郡等地的军事,官职是西中郎将,兼任宁蛮校尉,雍州刺史。萧詧觉得襄阳地势险要,又是梁武帝打天下时建立基业的地方,太平时期可以在这里巩固根基,天下大乱的时候也可以以此图谋霸业。于是他开始严格要求自己,努力在百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,认真治理政务,一心想安抚百姓,发展生产。他下令说:

“古时候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人,并不仅仅依靠自己看到的。他们广泛听取贤人的意见,所以能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;他们借鉴外界的经验教训,所以目光更加清晰。所以,庞参能够体恤百姓,是因为他广泛征求高士的意见;马援能够做好政务,是因为他经常向属下官员问责;王沉能够赏罚分明;吕虔能够成功,都有其原因:因此他们才能在当时就展现出良好的政绩,并且流芳百世。”

我这个人见识浅薄,却来治理这么重要的州郡,心里总是担心自己德行不够,百姓不服,政事也会乱套。半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,对着案几都忘了吃饭,只想找到好办法,来弥补自己的不足。雍州境内有很多对百姓不利,对政事有害的事情:官吏贪污腐败,戍守将领懦弱无能,关卡市场随意盘剥百姓,豪强地主藏匿钱财,这些情况我都详细地向朝廷汇报了,希望朝廷能好好整顿一下。还有就是刺史治理地方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尺度,不能过松过紧,赏罚要合乎情理,用人要选对人才,不能偏袒邪恶小人,也不能排斥忠直正直的人,这些我也一直在思考,想向朝廷禀报,希望朝廷能明白我的意思。我的这些话就像盐和梅一样,虽然苦口,但都是为你好,希望你不要隐瞒。我也会把这些想法广泛地告知乡里父老,让他们知道我的用意。

结果,雍州境内政事清明,一片太平。

太清二年,梁武帝任命萧誉(萧詧的哥哥)为湘州刺史,把原来的湘州刺史张缵调到雍州,接替萧詧。张缵仗着自己有才华有声望,就变得骄傲自大,看不起年轻的萧誉,在迎接萧誉的时候礼数也不周到。萧誉心里很不高兴。到了州府后,就装病,不肯见张缵。后来听说侯景造反,并且开始打压张缵,张缵害怕被侯景抓住,就乘着小船夜里逃跑了,想跑到雍州去,又担心萧詧会拒绝他。当时梁元帝驻扎在江陵,和张缵以前就认识,张缵想利用梁元帝除掉萧詧兄弟。正巧梁元帝、萧誉和信州刺史桂阳王慥都率领军队去金陵救援。桂阳王慥从峡口到达江津,萧誉到达江口,梁元帝到达郢州的武成。这时侯景已经请求议和,梁武帝下令撤兵。萧誉从江口要回湘州,桂阳王慥想等梁元帝到了再拜见督府,然后回州。张缵这时在江陵,就给梁元帝写信说:“河东王萧誉乘船逆流而上,想要袭击江陵。岳阳在雍州,他们俩合谋图谋不轨。”江陵的游军主将朱荣又派人来报告说:“桂阳王停留在江陵,想帮助萧誉、萧詧。”梁元帝相信了,就凿沉船只,扔掉缆绳,回江陵去了。回到江陵后,就抓住了桂阳王慥,把他杀了。又命令桂阳王的儿子方等和王僧辩等人接连攻打萧誉。萧誉又向萧詧求救。萧詧听到后非常生气。

一开始,梁元帝打算派兵支援建业,命令他管辖的各个州都派兵南下,共赴国难。萧詧派他的府司马刘方贵率领前军,从汉口出发。部队就要出发了,元帝又派谘议参军刘瑴去劝说萧詧,让他自己也带兵去。萧詧拒绝得不太痛快,元帝又生气了。而刘方贵本来和萧詧关系就不合,私下里又和元帝暗中勾结,约定好要袭击萧詧。还没等出发呢,萧詧就因为别的事把刘方贵叫过去了,刘方贵怀疑自己的计划泄露了,于是就占据了樊城,拒绝执行命令。萧詧就派使者魏益德、杜岸等人带兵去攻打他。

刘方贵情况危急,就让他儿子刘迁超去江陵求援。梁元帝就给了刘迁超很多钱财,表面上说是让他去述职,实际上暗中支援刘方贵。刘迁超走到大堤的时候,樊城已经被攻破了。萧詧抓住了刘方贵兄弟和他那些同党,把他们都杀了。

刘迁超接着就到了州里,萧詧却一直拖延,不肯交出权力,就住在西城,表面上还很客气地对待他。但军队和百姓的事务,实际上还是萧詧说了算。萧詧因为刘方贵兄弟的事,认为这一切都是刘迁超挑起的,于是打算暗中算计他。刘迁超害怕了,就请求元帝把他召回。元帝就派人去萧詧那里要刘迁超,但萧詧却扣留他不放。杜岸兄弟骗刘迁超说:“老百姓看到岳阳王(指萧詧)的势力,谁也不敢得罪他。不如您先去西山避避祸。等您了解了民情,远近的人一定会来投奔您,凭着您的义举,什么事都能办成。”刘迁超觉得他们说得很有道理,于是就和杜岸等人结盟起誓。刘迁超还想要让雍州人席引等人在西山聚集兵力。

于是,刘迁超就穿上了女装,坐上青布做的车子,带着十几个心腹逃跑了。席引等人和杜岸赶紧去告诉萧詧。萧詧就命令中兵参军尹正和杜岸等人带兵追捕,并且抓住了他们。刘迁超知道自己逃不掉了,于是请求出家当和尚。

当时情况危急,于是留下谘议参军蔡大宝守卫襄阳,自己率领两万步兵、一千骑兵去攻打江陵,前去救援。那时候江陵城外设置了栅栏,环绕着城郭,但是北面还没建好。于是他就攻打那里。元帝非常害怕,就派参军庾奂去对他说:“现在正是道德败坏,天下大乱的时候。你又来效仿这种行为,到底想干什么?我蒙受先帝的恩宠,把你兄弟托付给我。现在你用侄子去打叔叔,这哪里讲得通?” 他回答庾奂说:“我哥哥没有罪,却一直被围困。同为兄弟,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?如果七父(指元帝)还记得先帝的恩情,就不会这样了。如果你们能退兵到湘水,我就立刻撤军回襄阳。”

他攻打栅栏没成功,就退回来修建工事。又集中兵力全力进攻。正巧遇到暴雨,平地积水四尺深,他的军队被雨水浸湿,士气开始涣散。他的将领杜岸、杜岸的弟弟杜幼安以及杜岸的侄子杜龛,害怕他战败,就带着自己的部下投降了江陵。他的军队大为惊恐,当夜就逃回襄阳,很多武器装备和辎重都丢在了湕水里。一开始,他把张缵囚禁在军营里,到这个时候,先杀了张缵才撤退。

杜岸投降的时候,请求带五百骑兵袭击襄阳。距离襄阳城三十里的时候,城里的人发现了。蔡大宝就扶着他的母亲保林龚氏登上城墙,关闭城门抵抗。等到他晚上回来的时候,他母亲不知道他战败了,以为是敌人来了,直到天亮看见了他,才把他迎进城。杜岸等人听说他回来了,就逃到他哥哥杜巘那里,杜巘在广平。他就派将领尹正、薛晖等人攻打,抓住了杜巘、杜岸等人,连他们的母亲、妻子、儿女都抓住了,然后在襄阳北门把他们全部杀了。彻底诛杀了杜氏家族所有亲属,就连小孩子和远亲都关在蚕室里。他还掘开了他们的坟墓,烧掉他们的骸骨,把骨灰扬了。

萧詧跟江陵那边闹翻了,担心自己守不住,就在大统十五年派人去称臣,请求当魏国的附属国。 魏孝文帝就派丞相府东阁祭酒荣权过去办这事儿。萧詧高兴坏了。 同年,梁元帝派柳仲礼带兵攻打襄阳。萧詧害怕了,赶紧把老婆王氏和儿子萧嶚送去当人质,请求魏国救援。魏孝文帝又派荣权回去回复,还派开府杨忠带兵去支援。

大统十六年,杨忠抓住了柳仲礼。汉中东部平定后,萧詧总算安全了。 朝廷当时正商量着让萧詧继承梁王位,但他觉得没收到正式诏书,不敢接受。 荣权当时还在萧詧那儿,就赶紧跑回来,把情况详细地汇报给了魏孝文帝。 魏孝文帝于是就让假散骑常侍郑穆和荣权带了皇帝的诏书和印信,正式册封萧詧为梁王。萧詧这才在襄阳设立百官,开始自己任命官员。

大统十七年,萧詧留下蔡大宝镇守襄阳,自己来洛阳朝见魏孝文帝。 魏孝文帝问萧詧:“你这次来,多亏了荣权啊,你想见见他吗?”萧詧说:“太高兴了!”魏孝文帝就叫来荣权,让他们俩见面。 然后魏孝文帝又说:“荣权啊,是个好人啊,我跟他在一块办事,还没见过他失信呢!”萧詧说:“荣常侍能无私地沟通两国语言,所以我现在才能真心归顺魏国朝廷啊!”

公元550年,高祖皇帝下令让柱国大将军于谨去攻打江陵,萧詧也带兵去帮忙。江陵城破了之后,高祖皇帝就立萧詧当了梁朝的皇帝,让他住在江陵东城,给了他整个江陵地区做地盘。襄阳以及它管辖的地方,都归顺了我们。

萧詧就在自己的国家称帝,年号叫大定。他还追封他父亲萧统为昭明皇帝,庙号高宗,追封他母亲蔡氏为昭德皇后。又尊他亲生母亲龚氏为皇太后,立妻子王氏为皇后,儿子萧岿为太子。他那里的赏罚、官制、各种规章制度,都跟正牌皇帝一样。只不过,他上奏朝廷的时候,自称臣子,并且沿用北朝的年号。至于给下面的人封爵授官,则沿用梁朝旧制。军队的官衔和等级,则又同时使用柱国之类的北朝官职。他还追封叔父萧纶为太宰,谥号壮武;追封哥哥萧誉为丞相,谥号武桓。高祖皇帝在江陵西城设置了防主,驻兵在那里,说是帮助萧詧防御敌人,实际上也是防着萧詧呢。

一开始,江陵被攻破后,梁元帝的将领王琳占据了湘州,一心想着恢复梁朝。萧詧当了皇帝之后,王琳就派他的将领潘纯陁和侯方儿来攻打萧詧。萧詧出兵抵抗,潘纯陁他们就退回夏口去了。萧詧当皇帝的第四年,他派大将军王操带兵攻下了王琳控制的长沙、武陵、南平等郡。第五年,王琳又派将领雷文柔偷袭占领了监利郡,太守蔡大有战死了。没多久,王琳跟陈朝的人打了起来,向萧詧称臣求救。萧詧答应了。可是军队还没出发,王琳的军队就战败了,投降了北齐。这一年,萧詧的太子萧岿来北朝朝拜皇帝。萧詧当皇帝的第六年夏天,发生地震,他的前殿倒塌了,压死了二百多人。

一开始,江陵城被攻破了,尹德毅劝说萧詧说:“我听说,当领导人的行为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。老百姓嘛,注重小节,斤斤计较,为了名声。而当领导人,要稳定天下,安定社稷,成就一番大事业。现在魏军贪婪残暴,根本不顾什么‘吊民伐罪’的仁义道德,一心只想残害百姓,大肆杀戮,把老百姓抓起来当兵。可是这些人的亲戚朋友都在江东,想想他们被当作诱饵,被抓到异地,真是让人痛心疾首,哪能忘记!您现在有机会平定天下,继承先祖的基业。可是老百姓太多了,不可能挨家挨户地去解释。他们现在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都觉得是您造成的。您杀了他们的父母兄弟,孤儿寡母,人人都是您的仇人,还有谁愿意为您效力呢?但是魏国的精兵强将都集中在这里,犒劳军队的礼仪也不是没有先例。如果您设宴款待他们,借机邀请于谨等人来赴宴,他们不会有所防备,一定会蜂拥而至。这时候我们埋伏好武士,一举歼灭他们。然后派精兵强将袭击他们的营地,斩杀敌人,一个不留。江陵百姓就能安居乐业,文武官员也能很快得到任命。他们得到了您的恩惠,谁不感激您的英明圣智呢?魏军就会害怕,不敢轻举妄动。像王僧辩那样的人,只要写封信就能招降。然后您就可以穿着朝服渡过长江,进入皇宫,继承尧舜禹的伟业,万世流芳。这都是一瞬间就能完成的大事。古人说:‘天赐良机不抓住,反而要承担后果;时机到了不去行动,反而要遭受灾祸。’希望您能有远大的眼光,不要像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瞻前顾后。”

萧詧没听他的,对尹德毅说:“你的计策不错,但是魏国对我很好,我不能背信弃义。如果按照你的计策去做,那就像邓祁侯说的那样,‘人家将不吃我的剩饭’了。”

后来,江陵城里老老少少都被俘虏押到了关中,襄阳也丢了。萧詧这才后悔地说:“真后悔当初没听尹德毅的,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。”他又看到城池残破,战乱不断,感到自己无能,心中充满了忧愤。于是写了一篇《愍时赋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。赋中写道:

……(《愍时赋》原文)……

唉,我命不好,运气也差,真是倒霉透顶了!一年又一年地愁眉苦脸,困难接踵而至,白天忙得团团转,晚上也睡不着觉,盼着苦日子到头,却怎么也看不到希望。想想晋朝的国玺落到赵国手里,汉朝的江山易主,心里就一阵阵难受。我既没有田单、范蠡那样的才能,也没有夷吾、齐桓公那样的仁德,只能委曲求全,想着说不定哪天能翻身。这祸害什么时候是个头啊,国家怎么就衰败到这个地步了呢?

唉,我从小身体弱,也没什么雄心壮志,不像谢安、谢石那样英勇善战,不像祖逖、刘牢之那样文武双全。我哪有杜预、杜审言那样的才华,更比不上琅琊王氏五马渡江的荣耀。我这个人天性善良,就像田野里不起眼的蓬草,只想平平安安地过日子,沾点儿好运,保持清静,远离是非。可是老天爷怎么就这么不眷顾我呢?这世道怎么这么乱?祖国山河沦丧,到处都是敌人。我只能仰天长叹,默默地伤心难过。

古人尚且有知己能互相慰藉,更何况我曾经得到过朝廷的恩宠,即使是微小的善举也会得到褒奖,一句赞扬的话语也能让我欣喜不已。以前我在禹川服役,三次考核都表现优秀,后来在明君的时代免除了罪责,还被提升为宗室子弟。我曾经在稽山卸任,又奉命前往湘水。那南阳故地,是上天赐予的好地方,既有山川的险要,又有龙腾虎跃的基业,我本以为能凭借这些立足,却没想到诸侯之间互相猜忌,我被困在了樊川。我的处境就像勾践那样绝望,又像重耳那样流亡在外,我只能望着南方的枝头哭泣,或者向东方眺望,默默流泪。我多么想回家啊,这种思乡之情,真是难以言喻!

哎,突然魏国的军队来讨伐我们,打到了南荆这地方。你看那浩浩荡荡的军队,气势汹汹,一下子就把城池攻下来了。我们这情况,跟当年寤生在许地被困,小白在邢地逃难差不多啊。国家能保住,真是多亏了祖宗保佑!可我们这些老百姓,就好像浮萍一样,飘来飘去,没个着落。自从被困在这地方,好几个月了,一点进展都没有。以前我们这地方,方圆千里都是我们的地盘,现在就剩七里地了,被围得死死的。地少,收成自然少,交不起赋税,更别说征兵了。我们这儿不像河内那样富庶,也跟荥阳还没平定一样,情况很糟糕。晚上听到到处敲梆子,白天又看到到处插着旗帜,烽火台上的火光直冲云霄,马匹在马厩里悲鸣,唉,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!

想着以前云梦这地方,可是个繁华的旧都,风景秀丽,可是现在呢?看看过去的历史,再看看现在,名声很大,实际上却衰败了。到处都是荒凉的村庄和荒芜的田野,只能想起宋玉的诗歌,空叹司马迁的惋惜。南方低洼潮湿,让人想起屈原的悲叹;长沙的湿地,又让人想起贾谊的伤感。我一心想保住家国,希望能像周朝那样兴盛,像夏朝那样祭祀祖先,可是现在却忧心忡忡,不得不向北投降,难道是我的年纪不合适,时运不济吗?

更糟糕的是,到处都是强盗土匪,像狗一样偷盗,像老鼠一样窃取,像蜂、蝎、狐狸一样狡猾。那些奴隶和囚犯都成了强盗,聚集起来组成军队,窥视着我们的渡口,在江边横行霸道。这些战争啊,从殷商时代就开始了,一直持续到轩辕时代。就像《夏书》里记载的有扈氏叛乱,《诗经》里记载的采薇一样,从古至今都有这些事。想想当年方叔在蛮夷之地作战,伯禽在淮夷之地取胜,那些叛乱最终都被平定,最终还是会斩杀叛军,夺取他们的旗帜。那些作恶多端的人,最终都会遭到报应,难道上天会欺骗我们吗?看着这被云雾笼罩的江河,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惆怅。

詧在位八年,享年四十四岁,保定二年二月去世。他的臣子们把他葬在平陵,谥号宣皇帝,庙号中宗。

梁武帝萧衍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抱负,不太在乎那些小细节。虽然他比较多疑,但很会识人用人,对将士们也很有恩情,所以士兵们都愿意为他卖命。他平时不喝酒,生活简朴,对母亲非常孝顺,名声在外。而且他不喜欢那些声色犬马的事儿,尤其讨厌见到女人,就算离得几步远,闻到女人的味道都不行。要是碰到了女人的衣服,他再也不穿了。他还讨厌看到人的头发,要是遇到办丧事的人,他一定会想办法躲开。他在东扬州做官的时候,比较放荡不羁,不怎么认真看账本,还喜欢说一些开玩笑的话,因此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。但他很喜欢文学,自己写了一部十五卷的文集,里面还包括了《华严经》、《般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金光明经义疏》这四十六卷经书的注释,这些作品流传于世。

梁武帝萧衍的地盘比较小,所以他经常闷闷不乐。他经常念诵“老马伏枥,志在千里,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这句诗,每次念完都会握紧拳头,唉声叹气很久。最后,他因为忧愁过度,得了背疽而死。高祖又让他的太子萧岿继位,年号天保。

萧岿,字仁远,是萧衍的第三个儿子。他聪明能干,有文化,擅长安抚百姓,深得民心。他即位的第一年,尊他的祖母龚太后为太皇太后,生母王皇后为皇太后,他母亲曹贵嫔为皇太妃。那年五月,太皇太后去世了,谥号为元太后。九月,皇太妃也去世了,谥号为孝皇太妃。第二年,皇太后去世了,谥号为宣静皇后。

话说五年的时候,陈朝的湘州刺史华皎和巴州刺史戴僧朔一起投降了梁朝的萧岿。华皎还把自己的儿子华玄响送去萧岿那儿当人质,同时请求萧岿出兵攻打陈朝。萧岿把这事儿禀报给了梁高祖。高祖皇帝就下令让卫公直率领荆州总管权景宣、大将军元定他们前去支援。萧岿也派自己的柱国王操率领两万水军,在巴陵跟华皎会合。结果跟陈朝大将吴明彻他们在沌口打了一仗,卫公直的军队打输了,元定还战死了。萧岿的大将军李广等人也被陈军俘虏了,长沙和巴陵都落入了陈朝手里。卫公直就怪罪萧岿手下的柱国殷亮办事不利。虽然萧岿觉得这次失败不全是殷亮的责任,但也不敢违抗命令,只好把殷亮杀了。吴明彻乘胜追击,攻下了萧岿的河东郡,还抓了守将许孝敬。

第二年,吴明彻又来攻打江陵,还用水灌城。萧岿就带着军队到纪南去避其锋芒。江陵副总管高琳和尚书仆射王操留在城里抵抗。萧岿的马军主马武、吉彻等人跟吴明彻打了一仗,把吴明彻打败了。吴明彻退到公安去了。萧岿这才回到江陵。

萧岿当政的第八年,陈朝又派司空章昭达来攻打。江陵总管陆腾和萧岿的将士们把章昭达打跑了。章昭达又去攻打竟陵的青泥,萧岿派大将军许世武去救援,结果许世武被章昭达打了个大败。

一开始,华皎和戴僧朔跟着卫公直跟陈军作战失败后,带着几百人投降了萧岿。萧岿封华皎为司空,封他为江夏郡公;封戴僧朔为车骑将军,封他为吴兴县侯。萧岿当政的第十个年头,华皎来朝见萧岿。到了襄阳,华皎请求卫公直说:“梁朝现在已经失去了江南的几个郡,百姓少,国家穷。朝廷现在要兴复国家,理应得到资助,难道只有齐桓公、楚庄王才能拥有拯救危亡、恢复霸业的美名吗?希望您能借给我几个州,来帮助梁国。”卫公直同意了,就派人把这事儿告诉了高祖皇帝。高祖皇帝也同意了,下令把基州、平州、鄀州三州划给萧岿。

高祖打败齐国后,萧岿被安排在邺城。虽然高祖表面上对他很客气,其实并不怎么重视他。萧岿心里明白,后来趁着一次宴会,他就跟高祖说了他父亲当年受北周太祖恩惠的事儿,还讲了齐、周两国之间唇齿相依、互相帮助又互相争斗的历史。他讲得情真意切,说到动情处,眼泪都流下来了。高祖也被他感动了,也跟着抹起了眼泪。从那以后,高祖对萧岿就特别赏赐,待遇也越来越好。

有一次,高祖又请萧岿吃饭,齐国以前的一些大臣也在场。高祖指着其中一个叫长义的指着萧岿说:“这人当年可是在城墙上骂我的!”萧岿机智地回答:“长义没能力辅佐昏君桀,又怎么会去攻击圣明君主尧呢?”高祖听了哈哈大笑。酒过三巡,高祖又叫人拿来琵琶,自己弹奏起来,然后对萧岿说:“来,梁王,咱们好好乐呵乐呵!”萧岿站起来说要跳舞,高祖笑着说:“梁王你还能为朕跳舞?”萧岿巧妙地回答:“陛下都亲自弹奏五弦琴了,我哪敢不跟着一起‘百兽’起舞呢?”高祖非常高兴,赏赐了他上万匹布匹、几十匹好马,还把齐后主的姬妾和一匹日行五百里的骏马送给了他。

等到隋文帝当政的时候,尉迟迥、王谦、司马消难这些人纷纷起兵造反。萧岿手下的将领都建议他出兵,跟尉迟迥他们联合起来,这样既能尽忠于周朝,又能趁机拿下山南地区。但是萧岿觉得不行,坚决反对。没过多久,司马消难投奔陈朝,尉迟迥他们也相继被平定。

隋文帝当上皇帝后,对萧岿更加恩宠有加,派人送去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布匹马匹。开皇二年,隋文帝还隆重地把萧岿的女儿迎娶为晋王妃,还想把萧岿的儿子萧玚娶给兰陵公主。因此,隋文帝免去了萧岿江陵总管的职务,让他专心治理自己的封地。开皇四年,萧岿去长安朝见隋文帝,隋文帝对他非常尊敬,还让他在王公大臣之上就坐,赏赐了他大量的丝绸和珍宝。萧岿离开长安的时候,隋文帝还亲自拉着他的手说:“梁王您在荆楚地区待了这么久,还没能回到故土,肯定很想念家乡吧?朕打算率领大军去长江一带,送您回去。”

萧岿在位二十三年,四十四岁的时候去世了。他的臣子们把他葬在了显陵,谥号为孝明皇帝,庙号世宗。

他啊,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姐妹,慈祥仁爱,很有君王的风范。逢年过节祭祀祖先,每次都悲伤得哭泣不止。为人特别节俭,管理下属也很有一套,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。他写的文章和《孝经》、《周易义记》、《大小乘幽微》等著作,都流传于世。隋文帝还让他儿子萧琮继承王位,年号广运。

萧琮,字温文,性格洒脱不羁,博学多才,还擅长骑射。一开始被封为东阳王,后来被立为太子。他继位后,隋文帝把萧琮的叔叔岑叫到长安,然后就把他扣下了,还派兵驻守江陵监视他。

萧琮当了二年皇帝,隋文帝又把他叫到长安。萧琮带着两百多臣子去长安朝见。隋文帝还是不放心,派武乡公崔弘度带兵驻守江陵。军队到了鄀州,萧琮的叔叔岩和弟弟瓛他们害怕崔弘度突然袭击,就带着百姓逃到陈国去了。隋文帝因此废除了梁国,赦免了江陵所有死刑犯,还免除了百姓十年赋税。梁朝两位皇帝,每位都配给十户人家守墓。后来又封萧琮为柱国,莒国公。

从萧詧即位,那年是乙亥年,到这时候,已经是丁未年了,一共三十三年。

萧詧的儿子萧嶚,死后追谥为孝惠太子;萧岩,被封为安平王;萧岌,被封为东平王;萧岑,先被封为河间王,后来改封为吴郡王。萧岿的儿子萧瓛,被封为义兴王;萧瑑,被封为晋陵王;萧璟,被封为临海王;萧珣,被封为南海王;萧玚,被封为义安王;萧瑀,被封为新安王。

话说这詧,不管是当藩王还是当皇帝,都特别信任蔡大宝,把他当做最得力的助手;王操更是他最亲近的心腹。魏益德、尹正、薛晖、许孝敬、薛宣这几个,都是他手底下最厉害的干将;甄玄成、刘盈、岑善方、傅准、褚珪、蔡大业这些,则负责处理各种事务。张绾因为资历老,所以位高权重;沈重因为学问好,也得到了皇帝的厚待。其他的官员,詧也都提拔了不少,都让他们发挥了自己的才能。

等到詧的儿子岿继位后,也继续重用贤才,那些厉害的大臣将相,有华皎、殷亮、刘忠义;皇室宗亲里,有萧欣、萧翼;百姓拥戴的,有萧确、谢温、柳洋、王湜、徐岳;外戚方面,有王抃、王诵、殷琏;文采出众的,有刘孝胜、范迪、沈君游、君公、柳信言;擅长处理政务的,有袁敞、柳庄、蔡延寿、甄诩、皇甫兹。所以,詧和岿都能保住江山,让百姓安居乐业。

现在,我来说说詧的儿子们,还有蔡大宝以下比较有名的人物。那些在梁朝、陈朝、隋朝已经立传的,还有岿的那些没做官的儿子,我就不写了。

詧的长子叫嶚,字道远,他母亲是宣静皇后。嶚从小就聪明过人,很有成年人的样子。詧当梁王的时候,就立他为世子。可惜后来嶚年纪轻轻就病死了,詧当了皇帝以后,才追封了他。

詧的第五个儿子叫岩,字义远,为人仁厚,很会安抚人。他做过侍中、荆州刺史、尚书令、太尉、太傅这些要职。后来到了陈朝,又当上了平东将军、东扬州刺史。陈朝灭亡后,百姓拥戴岩当领导,抵抗隋朝军队。结果被隋朝大将宇文述打败,在长安被处死了。

詧的第六个儿子叫岌,为人性格温和,从小就爱学习。官做到侍中、中卫将军。岿皇帝在位第五年,岌去世了,死后被追封为侍中、司空,谥号孝。

詧的第八个儿子叫岑,字智远,官做到太尉。他为人简朴,对下属要求严格。后来詧的儿子琮继位,岑因为资历老、地位高,有点不守规矩,所以隋文帝把他叫到朝廷。后来被封为大将军,怀义郡公。

话说这位叫萧瓛的人,字钦文,是萧岿的第三个儿子。从小就很有名声,文采出众,他老爸特别喜欢他。后来官做到荆州刺史那么大。一开始,隋朝军队打到鄀州,梁朝的官员们个个都吓得要死,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只有萧瓛提议说,咱们赶紧往南跑吧! 于是他们就跑到陈朝去了,陈朝皇帝给他封了侍中、安东将军、吴州刺史这些官职。等陈朝灭亡了,吴地的人推举他当领袖,抵抗隋军。结果打仗输了,他和萧岩一起被杀头了。

接下来咱们说说蔡大宝,字敬位,是济阳考城人。他爷爷蔡履,是齐朝尚书祠部郎;他爸爸蔡点,是梁朝尚书仪曹郎、南兖州别驾。蔡大宝从小就没了爹娘,但他特别刻苦学习,从不懈怠,而且文笔很好。他一开始考明经对策就考了第一名,然后就当上了武陵王国左常侍。有一次,他写信给当时的仆射徐勉,徐勉对他特别欣赏,就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玩,还把家里所有的书都借给他看。于是蔡大宝就博览群书,学问非常渊博。

萧詧刚当上官的时候,徐勉就推荐蔡大宝当侍读,还兼管记室。没多久,蔡大宝就升任尚书仪曹郎。后来萧詧去镇守会稽,蔡大宝就跟着他当记室,还管着长流的事务。等萧詧到襄阳当官,蔡大宝就升了谘议参军。梁元帝和河东王誉闹翻了,萧詧就派蔡大宝去江陵看看情况。梁元帝本来就认识蔡大宝,见到他非常高兴,就拿自己写的《玄览赋》让蔡大宝注解。蔡大宝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,梁元帝非常赞赏,赏赐了他很多东西。蔡大宝回到萧詧身边后就说:“湘东那边肯定有别的计划,将来一定会出乱子,咱们不能再依赖台城了。”萧詧听从了他的建议。后来萧詧当了梁王,就提拔蔡大宝当了中书侍郎,还兼管吏部,负责选拔官员,同时还管着襄阳太守的事务。之后又升任员外散骑常侍、吏部郎,很快又升任吏部尚书。朝廷里的大事小情,都由他来决定。后来又给他加封大将军,然后升任尚书仆射,还被封为辅国将军。之后又让他当了使持节、宣惠将军、雍州刺史。

在江陵称帝后,他被任命为侍中、尚书令,参与选拔官员的事务,后来又加封为云麾将军、荆州刺史。 官职一路升迁,最终做到柱国、军师将军,还担任太子少傅,之后又转任安前将军,被封为安丰县侯,食邑一千户。 跟着皇帝萧岿回朝后,他被任命为太子太傅。萧岿继位后,他又被册封为司空、中书监、中权大将军,兼任吏部尚书。 但他辞掉了司空一职,皇帝也同意了。 后来又加封特进。萧岿在位三年,他就去世了。萧岿非常悲伤,从去世到下葬,三次去祭奠他。 死后被追赠为司徒,爵位也晋升为公爵,谥号文凯,并且配享在萧詧的庙里。

萧大宝为人严谨,很有智谋,精通政务,文笔流畅迅速。萧詧的各种文书、诏令、册封文书,都是萧大宝一手操办的。萧詧非常信任他,把他当成自己的谋士。当时的人都说萧詧有萧大宝,就像刘备有诸葛亮一样。他留下了三十卷文集和《尚书义疏》,流传于世。他有四个儿子。

他的次子萧延寿,很有见识,博览群书,尤其擅长处理当时的政务。他娶了萧詧的女儿宣成公主为妻。 他历任中书郎、尚书右丞、吏部郎、御史中丞等职。 后来跟着萧琮归顺隋朝,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、秘书丞的官职,最终在成州刺史任上去世。萧大宝的弟弟叫萧大业。

萧大业字敬道,为人品德高尚,父亲去世后,他守丧非常尽心。他性格宽厚,学识渊博,有将才,多次被派去朝廷办事。 最初,他作为西中郎府参军跟随萧詧镇守一方。萧詧称帝后,他历任尚书左丞、开远将军、监利郡守、散骑常侍、卫尉卿等职。萧岿继位后,他被提升为都官尚书,又担任贞毅将军、漳川太守。 后来回到朝廷,担任左民尚书、太常卿。萧岿在位七年,他就去世了,死后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,谥号简。他有五个儿子,其中允恭最为有名,他做过著作佐郎、太子舍人。梁朝灭亡后,他投奔陈朝,被任命为尚书库部郎。陈朝灭亡后,他又投奔隋朝,被授予起居舍人的官职。

王操,字子高,他的祖先是太原晋阳人。他是萧詧母亲龚氏的外甥。他的祖父王灵庆做过海盐令,父亲王景休做过临川内史。

这个人啊,为人厚道,有谋略,读书多,在官场上也勤勤恳恳的。一开始是外地当个小兵参军,跟蔡大宝关系不错,挺受器重的。后来楚王承制(代理皇帝),就升他当尚书左丞。楚王称帝后,又升他当五兵尚书、大将军、郢州刺史。没多久就封他为柱国,还封了新康县侯。

后来楚王萧岿继位,又让他当镇右将军、尚书仆射。吴明彻带兵来打仗,萧岿亲自带兵去纪南抵挡,这个人呢,特别会安抚将士,大家都听他的。吴明彻退兵了,江陵城保住了,这都是他的功劳。之后,他又升任侍中、中卫将军、尚书令、开府仪同三司,还参与选官,兼任荆州刺史。他当了大官,为人却很谦虚,当时大家都挺敬佩他的。萧岿在位十四年的时候,这个人去世了。萧岿在朝堂上为他哭丧,还哭着跟大臣们说:“老天爷不让我平定江表(指长江以南地区),为啥这么快就夺走了我这么好的大臣啊!” 他死后,萧岿亲自把他葬在了瓦官门,追赠他司空,还把他的爵位升为公,谥号是康节。他还有七个儿子,其中老二衡最有名,很有才华,一开始当秘书郎,后来当了太子洗马、中书侍郎、黄门侍郎。

魏益德,襄阳人,很有本事,胆子也大,作战勇敢。他多次参加战争,立下不少功劳,一直升到郡守。楚王萧詧到襄阳后,让他当府司马。萧詧承制后,封他为将军,后来又升为大将军。萧詧称帝后,又封他为柱国,封上黄县侯,食邑一千户,还加了个车骑将军的官职。萧詧在位第二年,魏益德去世了,追赠司空,爵位也升为公,谥号是忠壮。萧岿在位第五年,追封他跟萧詧一起祭祀。

尹正,是天水人。萧詧到雍州时,尹正当他的府中兵参军。捉拿张缵,逮捕杜岸,都是他的功劳。萧詧承制后,封他为将军,后来又升为大将军。萧詧称帝后,让他当护军将军,封他为柱国,封新野县侯,食邑一千户。萧詧在位第三年,尹正去世了,追赠开府仪同三司,谥号是刚。萧岿在位第五年,追封他跟萧詧一起祭祀。他的儿子尹德毅,也很有计谋,官做到大将军,后来因为被怀疑而被赐死了。

薛晖是河东人,很有才干,个子高大,长得也威武。曾经带兵,是萧詧的得力干将,负责抵御外敌入侵。他和尹正一起在南阳活捉了杜岸。萧詧当上皇帝后,封他为将军。没多久就升为大将军,又晋升为柱国,还让他当了领军将军。在萧詧当皇帝的第二年,薛晖去世了,死后被追封为开府仪同三司。他留下了六个儿子,其中建、尚两个儿子比较有名。

许孝敬是吴郡人,小名叫嗣儿。他特别勇猛,是萧詧手下的猛将。他担任大将军,镇守河东。因为没有得到援军,被吴国的明彻抓住了,最后在建康被杀了。死后被追封为车骑大将军。他的儿子世武继承了他的爵位,当上了大将军。世武从小就喜欢打仗,行为放荡不羁。他特别喜欢结交朋友,花钱大手大脚,家产很快就花光了。他郁郁不得志,于是想偷偷跑到陈国去。事情败露后,就被处死了。

李广,字大将军,是会稽人。很早就跟着萧詧,以勇敢闻名。在沌口之战中,他第一个冲锋陷阵,奋勇作战。后来华皎战败,他也被吴国的明彻抓住了。明彻想让他投降,但是李广坚决不屈服,最后被杀害了。死后被追封为太尉,追封为建兴县公,谥号忠武。

甄玄成,字敬平,是中山人。他知识渊博,精通经史,擅长写作。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简文帝的赏识。他作为录事参军跟着萧詧镇守襄阳。后来升任中记室参军,负责掌管文书,也参与一些政事。因为江陵的兵力很强大,他就起了二心,偷偷给梁元帝写信,表示效忠。结果有人把他的信送给了萧詧。萧詧非常信奉佛教,经常发愿不杀诵读《法华经》的人。甄玄成平时就熟读《法华经》,所以因此免于一死。萧詧后来见到他,总是说:“甄公啊,多亏了《法华经》啊!”他后来官至中书侍郎、御史中丞、祠部尚书、吏部尚书。萧詧在位第六年,甄玄成去世了,死后被追封为侍中、护军将军。他留下了二十卷文集。他的儿子甄诩,从小就聪明,对政事也很了解。他历任中书舍人、尚书右丞。后来跟着萧琮归顺了隋朝,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,最后在太府少卿的职位上去世。

刘盈,彭城人,跟着萧詧当官,在西中郎府当个录事参军。他很有能力,工作也很认真负责。萧詧处理军国大事的时候,经常会让他参与决策。后来,他升迁了好几次,当过黄门郎、中书监、雍州刺史、尚书仆射。在萧詧当政的第七年,刘盈去世了,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。他的第三个儿子刘然,当时也小有名气,后来在隋朝当了鹰击郎将。

岑善方,字思义,南阳棘阳人,是汉朝征南大将军彭宠的后代。他爷爷岑惠甫做过给事中,他爸爸岑昶做过散骑侍郎。岑善方很有才干,博览经史,口才也很好。他跟着萧詧到襄阳,当刑狱参军。萧詧刚开始想向朝廷投降的时候,就让岑善方兼任记室,派他去朝廷送信。岑善方办事灵活,反应很快,得到了高祖杨坚的赏识。从那以后,他多次往返于朝廷和萧詧之间,来来回回去了几十趟。魏恭帝二年,岑善方被封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还被封为长宁县公。萧詧掌权的时候,岑善方被任命为中书舍人,后来升迁为襄阳郡守。萧詧称帝后,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太舟卿,兼任中书舍人,之后又调任太府卿,仍然兼任中书舍人。没多久,他又升迁为散骑常侍、起部尚书。岑善方为人清廉谨慎,能力出众,所以萧詧把很多机密的事情都交给他处理。萧詧当政的第七年,岑善方去世了,朝廷追赠他太常卿的官职,谥号为敬。他写了很多文章,留下十卷文集。

岑善方有七个儿子,个个都很优秀。其中岑之元、岑之利、岑之象最为出名。岑之元做过太子舍人,可惜英年早逝。高祖杨坚考虑到岑善方当年为朝廷立下的功劳,就让岑之利和岑之象到朝廷做官。岑之利被任命为帅都督、代王记室参军。后来他在隋朝做了安固县令、郴州、义江州、三州司马和零陵郡丞。岑之象先在朝廷当掌式中士,后来在隋文帝的相府当参军事。之后,他在隋朝历任尚书虞部员外郎、邵陵县令、上宜县令、渭南县令和邯郸县令。

傅准,是北方人。他爷爷傅照,官至金紫光禄大夫;他爸爸傅谞,是湘东王的外兵参军。傅准很有文采,擅长写诗词赋。他跟着陈霸先当西中郎参军,后来官做到度支尚书。在陈岿皇帝在位第七年,傅准去世了,追赠太常卿,谥号敬康。他留下二十卷文集。他有俩儿子,一个叫傅秉,一个叫傅执,兄弟俩都很有才华,精通文史。傅秉做到尚书右丞,傅执做到中书舍人、尚书左丞。

宗如周,是南阳人。他很有才学,举止谈吐都非常优雅。他跟着陈霸先当府僚,后来历任黄门侍郎、散骑常侍等要职,最后做到度支尚书。在陈岿皇帝在位第九年,宗如周去世了。宗如周脸比较长,陈霸先拿《法华经》里“闻经随喜,面不狭长”这句话和他开玩笑,说:“你这是在诽谤佛经啊?”宗如周很窘迫,赶紧解释说自己没有诽谤佛经。陈霸先又叫他“如初”(和以前一样)。宗如周害怕了,就去向蔡大宝诉苦。蔡大宝明白他的意思,笑着说:“你担心的不是诽谤经文,而是怕别人不信《法华经》吧!”宗如周这才明白过来。还有一次,有人向宗如周告状,说他办事像州官一样,就说:“我受了委屈,所以来向州官告状。”宗如周说:“你这么没礼貌,居然直呼我的名字!”那人羞愧地道歉说:“我只是说像州官一样办事,不知道州官的名字就叫如周。早知道州官叫如周,我哪敢直呼州官的名字啊!”宗如周笑着说:“让你自己反省一下,被侮辱了反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。”大家都佩服他的宽厚和优雅。他有七个儿子,其中希颜和希华比较有名。希颜有文学才华,做到中书舍人;希华博学多才,精通经史,是荆楚地区儒学大师。

萧欣,是梁武帝弟弟安成康王萧秀的孙子,陈文帝陈霸先的儿子陈炀王的儿子。他从小聪明伶俐,博览群书,擅长写作。陈霸先当皇帝后,萧欣继承了陈炀王的爵位。他后来历任侍中、中书令、尚书仆射、尚书令等要职。在陈岿皇帝在位第二十三年的去世了,追赠司空。萧欣和柳信在陈朝时期,都是当时著名的文豪。他留下三十卷文集,还写了一百卷的《梁史》,可惜后来因为战乱丢失了。

柳洋是河东人,他爷爷祖惔当过尚书左仆射,他爸爸柳昭当过中书侍郎。柳洋从小就有文学天赋,为人非常讲究礼仪,和他同时代的王湜一样,以品德高尚、行为端正著称,大家都挺尊重他们的。后来柳洋官至吏部尚书,之后外放担任上黄郡守。陈朝灭亡后,他所在的郡归属隋朝,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。没多久就去世了。

徐岳是东海人,他爸爸是简肃公徐勉,曾任尚书左仆射、开府仪同三司。徐岳从小就为人正直,知识渊博,精通经史。一开始给东阳王琮当老师。琮后来当了太子,徐岳被任命为詹事。琮继位后,徐岳升任侍中、左民尚书,不久又升任尚书仆射。陈朝灭亡后,他跟着琮归顺隋朝,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。最后在陈州刺史任上去世。他儿子徐凯是秘书郎。徐岳的哥哥徐矩也有文学才能,擅长处理政务,但有点贪财,最后官至度支尚书。他儿子徐敬是鸿胪卿。

王抃是琅邪临沂人,他爷爷王琳当过侍中、太府卿,他爸爸王锡当过侍中。王抃年轻时就很有名声,娶了梁武帝萧詧的妹妹庐陵长公主。他历任秘书郎、太子舍人、宣成王友、庐陵内史。萧詧即位后,他被任命为侍中、吏部尚书。在梁朝天监四年,他奉命去朝廷办事,结果死在了驿馆里。死后被追赠为侍中、右光禄大夫。他儿子王瓘有文采,当过黄门侍郎。他弟弟王湜为人正直,有见识,官至都官尚书,在梁朝天监二十年去世。他儿子王怀是秘书郎,后来当了隋朝沔阳县令。

范迪是顺阳人,他爷爷范缜当过尚书左丞,他爸爸范胥当过鄱阳内史。范迪从小就聪明伶俐,擅长写作。他历任中书黄门侍郎、尚书右丞、散骑常侍。在梁朝天监十七年去世,留下十卷文集。他儿子叫范裒。范迪的弟弟范遹,文采不如范迪,但经学造诣比他强,官至中卫、东平王长史。

沈君游是吴兴人,他爷爷沈僧畟当过左民尚书,他爸爸沈巡当过东阳太守。沈君游知识渊博,文采出众,官至散骑常侍。在梁朝天监十二年去世,留下十卷文集。

这位弟君公啊,能力很强,长相也俊美,文章写得又好,特别受岿(kuī)先生器重。他当过中书黄门侍郎、御史中丞。后来从都官尚书转任义兴王萧瓛(huán)的老师。跟着萧瓛一起逃到陈朝,被任命为侍中、太子詹事。隋朝灭了陈朝后,因为萧瓛参与了渡江的谋划,所以被处死了。

袁敞,是陈郡人。他爷爷袁昂,当过司空。他爸爸袁士俊,做过安成内史。袁敞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气度,博览群书,知识渊博。有一次,他以吏部郎的身份去朝廷办事。当时负责接待的人,想让他排在陈朝使者的后面,袁敞坚决不同意。负责接待的人就问他为什么,袁敞回答说:“以前陈朝的祖先,只不过是梁朝诸侯手下的一个小官。他们背叛了忠义,抢占了江东地区。现在大隋朝统一天下,以礼相待四方,如果让梁朝的使臣排在陈朝使臣后面,那岂不是伦理秩序大乱?这可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!”接待的人没办法说服他,就向上级汇报了这件事。隋文帝高祖很欣赏他,就下令让袁敞和陈朝使者分开觐见。袁敞回来后,因为处理事情得体,被提升为侍中,后来又升任左民尚书。后来跟着杨琮投降隋朝,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。最后在谯州刺史任上去世了,留下两个儿子,叫袁谧和袁谦。

史官评论说:梁武帝萧衍很有谋略,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,他确实有雄才大略,具备帝王之气。虽然后来淮海地区战乱不断,兄弟之间互相猜忌,他依靠自己拥有的军队自保,称藩称王,最终还是保住了整个楚地,中兴了衰败的局面。虽然他的疆土和以前的国家有所不同,但是他的地位和称号却和以前一样。他的功绩流传久远,他的国家延续了好几代,不能不说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啊!他的后代继承了他的事业,修缮了祖宗留下的基业,赏罚分明,政事得当。遇到外敌入侵,就展现出他的英勇和谋略;向中央朝廷进贡,就表现出他的声望和威仪。这难道不是一代明君的作为吗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