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伟,字子直,是荥阳开封人,小名叫阇提。他是魏朝将作大匠浑之的第十一代孙。他爷爷郑思明,年轻时就特别勇猛,在魏朝当官做到直阁将军,死后被追赠为济州刺史。他爸爸郑先护,也是出了名的武勇。一开始,他当的是员外散骑侍郎。魏孝庄帝还在当藩王的时候,郑先护就早早地跟他结交了。魏孝庄帝当上皇帝后,郑先护官职一路升迁,做到通直散骑常侍、平南将军、广州刺史,还被封为平昌县侯。后来元颢攻入洛阳,郑先护因为抵抗元颢有功,官职又连升几级,做到都督二豫郢雍四州诸军、征东将军、豫州刺史,还兼任尚书右仆射,爵位也升为郡公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车骑将军、左卫将军。尔朱荣死后,徐州刺史尔朱仲远带兵要攻打洛阳,朝廷就让郑先护以原官职,加封骠骑将军、大都督,让他率领军队跟行台杨昱和都督贺拔胜一起讨伐尔朱仲远。结果贺拔胜在战场上投降了尔朱仲远,而且听说洛阳守不住了,郑先护的军队就溃败了。郑先护逃到了梁朝。后来他又从梁朝回来,结果被尔朱仲远杀害了。魏孝武帝即位后,追赠他为使持节、都督、青齐兖豫四州刺史。

这段主要讲的是郑伟的家族背景,特别是他的父亲郑先护的仕途生涯。从一个员外散骑侍郎,一路升迁到郡公,最后却因为战乱而被杀,颇为传奇。 他父亲的经历也为郑伟的个人故事埋下了伏笔,暗示了家族的显赫和动荡的时代背景。

这位伟少啊,长得又帅气又有本事,心里一直想着建功立业,骑马射箭样样精通,胆子也比一般人大得多。尔朱氏家族被灭后,他从梁国回到了魏国。一开始当了个小小的通直散骑侍郎。后来孝武帝西迁,他也回到了老家,不再追求做官了。

大统三年,河内公独孤信收复了洛阳,伟就对他的亲戚们说:“现在皇上要重振家业,已经控制了崤山和函谷关。河内公亲自指挥军队,收复了瀍河和洛阳,全国上下,哪个不是翘首以盼,盼着朝廷的号令?更何况我们家世代蒙受皇恩,家风又忠义,现在正是我们效忠朝廷,成就一番富贵的时候!怎么能碌碌无为,像个懦夫一样呢!” 于是,他和族兄荣业一起,在陈留召集乡里的人,响应朝廷号召。没几天功夫,就聚集了一万多人。

他们攻下了梁州,抓住了东魏刺史鹿永吉和镇城令狐德,还抓到了陈留郡守赵季和。然后带着这些俘虏来投降朝廷。因为这件事,梁州和陈州附近的地区,一个接一个地向朝廷投降了。伟迅速赶到京城,皇上和他谈话,对他赞赏有加。皇上任命他为龙骧将军、北徐州刺史,封他为武阳县伯,食邑六百户。

在河桥之战和解玉壁之围中,伟总是冲锋陷阵,走在最前面。侯景投降后,皇上让伟率领部队去迎接他。后来侯景又叛乱了,伟也带着全部军队回来了。皇上根据他之前的功劳,提升他为中军将军、荥阳郡守,加散骑常侍、大都督的官职,晋爵为襄城郡公,食邑二千户,又加封他为车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

公元235年,他升职了,当上了大将军,还管着江陵的防务,手下管着十五个州的军事。这人性格粗暴,根本不守规矩,一点小事就动不动杀人。朝廷看他立过功,就一直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后来他在江陵当官的时候,竟然把副防主杞宾王给杀了,结果自己被撤职查办。到了公元236年,朝廷又给他恢复了官职爵位,让他去宜州当刺史。公元241年,他又调到华州当刺史。他当官的地方,都靠着威猛来治理,官员百姓谁也不敢违反法令,小偷小摸的也销声匿迹了。虽然说不上有什么仁政,但因为这个,也挺有名气的。他去世那年,在华州,享年五十七岁。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,还加封少傅、都督司豫洛相冀五州诸军事、司州刺史,谥号为“肃”。

他这个人脾气暴躁,小时候有一次在野外追鹿,没追上,就问了个牧童。那牧童说话也结巴。他一怒之下,觉得牧童是在学他说话,直接一箭射死了他。可见他有多么残暴!他儿子叫大士,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他族人叫顶,字宁伯,年轻的时候就很有能力。一开始当员外散骑侍郎,慢慢升迁到行台左丞、阳城和陈留两郡太守。他跟前面那位一起参与过立功的行动。后来跟着他进京,被封为魏昌县伯,做了太府少卿。后来又出任扶风郡守,再次担任太府少卿,最后升迁为卫尉少卿。他在朝廷内外任职,都以勤勉著称。后来在任上去世了。朝廷追赠他仪同三司、豫州刺史的官衔。

他儿子叫常,字子元。挺有文化,口碑也很好。他当过抚军将军、通直散骑常侍、司皮下大夫,后来升迁为信、东徐、南兖三州刺史。因为立功和屡次打仗有功,被授予上开府、仪同大将军的官职,被封为饶阳侯。去世后,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,还加封郢鄯陕三州诸军事、郢州刺史。他的儿子叫神符。

杨纂,是广宁人。他爹杨安仁,曾担任魏国的北道都督、朔州镇将。杨纂从小就熟悉军营生活,为人慷慨,很有谋略,尤其擅长骑射,武力超群。

二十岁那年,他跟着齐神武帝高欢在信都起兵,凭借军功逐渐升迁,做到安西将军、武州刺史。但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太大,赏赐太少,心里很委屈,总是唉声叹气地说:“大丈夫想要建功立业,何必非要回到家乡呢?如果因为妻子儿女而犹豫不决,那岂不是会挫伤雄心壮志!” 大统年间初期,他就偷偷地投奔了西魏。

西魏太祖宇文泰握着杨纂的手说:“人最可贵的是忠义,最害怕的是危亡,能够不顾个人安危,去追求忠义的人,现在我终于在您身上看到了!” 于是,宇文泰立刻任命他为征南将军、大都督,封他为永兴县侯,食邑八百户,还加授通直散骑常侍。

后来,杨纂跟着宇文泰解了洛阳之围,在河桥、邙山等战役中,他总是冲锋在前,军中将士都佩服他的勇敢。他官职一路升迁,先后担任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,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还加授侍中,爵位晋升为公,食邑增加到一千户。宇文泰还赐给他莫胡卢氏的姓氏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岐州刺史。

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后,杨纂的爵位又升为宋熙郡公。保定元年,他被提升为大将军,改封为陇东郡公,担任陇州刺史。三年后,他跟随杨忠将军东征,到达并州后返回。天和六年,他被授予柱国大将军的职位,调任华州刺史。

杨纂为人质朴,而且不识字,但他担任各个职务期间,都以诚信为本。下属官员因为他的忠厚老实,都很敬重他。后来,他在任上去世,享年六十七岁。他的儿子杨睿继承了他的爵位,官至上柱国、渔阳郡公。

段永,字永宾,祖上是辽东石城人,是晋朝幽州刺史匹磾的后代。他爷爷当过魏国的黄龙镇将,后来搬到了高陆的河阳。段永从小就有志气,乡里人都很称赞他。魏正光年间,六镇起兵造反,乱得很厉害,他就带着家人逃到了中山,后来又去了洛阳。

他先被任命为殿中将军,后来升迁为平东将军,被封为沃阳县伯,食邑五百户。后来青州人崔社起兵造反,段永把他给平定了。于是段永升爵为侯,被任命为左光禄大夫。那时候有个土匪头子叫元伯生,带着几百骑兵,在崤山、潼关一带到巩县、洛阳一带到处烧杀抢掠,危害一方。魏孝武帝派京畿大都督匹娄昭去讨伐他,匹娄昭请求带五千兵过去。段永却说:“这伙贼寇没有城池据点,就靠打家劫舍过日子,情况好就聚集在一起像蚂蚁一样,情况不好就四散逃窜像鸟一样,抓住他们的关键在于速度,不在于兵力多少。如果能像闪电一样迅速出击,打他们个措手不及,精锐骑兵五百人就足够消灭他们了。如果要先招兵买马再过去,他们早就跑远了,就算人再多也没用。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,就让段永代替匹娄昭,只带五百骑兵去讨伐。段永侦察到元伯生的位置,加快速度,日夜兼程,结果很快就打败了他。

魏孝武帝西迁的时候,段永没来得及跟着去。等到大统年间,他就联合宗族,暗中计划归顺朝廷。他和都督赵业等人一起,袭击并杀死了西中郎将慕容显和,把他的头送到京城。因为立了功,他又被封为昌平县子,食邑三百户,被任命为北徐州刺史。后来他又参与擒获窦泰,收复弘农,打败沙苑的敌人,屡立战功,最后升爵为公。在河桥之战中,段永冲锋陷阵,英勇作战,被授予南汾州刺史。后来他又不断升迁,官至大都督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还被赐姓尔绵氏。魏废帝元年,他被任命为恒州刺史。当时朝中很多达官贵人都和他有关系,每天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,车水马龙,可见他当时多么受人敬重。孝闵帝即位后,他被晋升为广城郡公,调任文州刺史。后来他又回到朝廷,担任工部中大夫,然后升迁为军司马。保定四年,他被任命为大将军。

永历年间,他在朝廷内外都干得很出色,名声很好。他为人慷慨,喜欢结交人才,朝中上下都很看重他。他前后一共被赏赐了三千九百户田地。天和四年,他被任命为小司寇。不久后,又担任右二军总管,率领军队到北方操练。后来生病了,死在贺葛城,享年六十八岁。死后,高祖皇帝亲自为他送葬。朝廷追赠他使持节、柱国大将军、同华等五州刺史的官职,谥号为“基”。他的儿子岌继承了他的爵位,官至仪同三司、兵部下大夫。

王士良,字君明,祖籍是太原晋阳。后来因为晋地战乱,他的家族逃难到了凉州。北魏太武帝平定沮渠氏后,他的曾祖父景仁回到魏国,担任敦煌镇将。他祖父公礼,是平城镇司马,因此家就安在了代地。他父亲延,当过兰陵郡守。王士良从小就为人谨慎,不随便结交朋友。魏孝明帝初年,尔朱仲远推荐他担任府参军事。他后来历任大行台郎中、谏议大夫,被封为石门县男,食邑二百户。之后,他和纥豆陵步藩交战,军队战败,被步藩俘虏,于是就住在河右地区。伪行台纥豆陵伊利看重他的才能,提升他为右丞,并且把孙女嫁给他。王士良因为这门亲事,就得以畅所欲言,于是就向伊利等人说明利害关系,伊利等人于是都归顺了朝廷。朝廷为此嘉奖了他。太昌初年,他被晋爵为晋阳县子,食邑四百户。不久他又被晋爵为琅邪县侯,被任命为太中大夫、右将军,然后外放担任殷州车骑府司马。

东魏迁都邺城后,设立了京畿府,专门管理军队。当时齐文襄王担任大都督,任命王士良为司马,兼领外兵参军。不久后,他升迁为长史,加封安西将军,改封符垒县侯,食邑增加到七百户。武定初年,他被任命为行台左中兵郎中,又转任大将军府属、从事中郎,仍然负责外兵事务。王思政镇守颍川时,齐文襄王率领军队攻打他。王士良被任命为大行台右丞,加封镇西将军,食邑增加到一千户,被晋爵为公,并被派去辅佐他的弟弟演在并州镇守。

高欢的儿子齐文宣帝即位后,就让士良当了给事黄门侍郎,兼任中书舍人,还让他统领并州的兵马,升官为征西将军,封他为新丰县子,食邑三百户。没多久,又升任骠骑将军、尚书吏部郎中。齐文宣帝从晋阳回邺城,再次任命士良为尚书左丞,负责留守晋阳的事务。接着又升他为御史中丞,然后又升任七兵尚书。没过多久,士良就升任侍中,后来又转任殿中尚书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又被任命为侍中,然后又升任吏部尚书。士良再三推辞,叩头谢恩,但文宣帝坚持不准。过了很久,士良又回到侍中这个职位,还兼任度支尚书和五兵尚书。

士良从小父母双亡,侍奉继母梁氏非常孝顺,这在当时很有名。他继母去世后,士良守丧期间也完全符合礼仪规范。齐文宣帝后来想让他出来工作,士良多次上书表示自己身体抱恙,推辞再三,文宣帝才勉强同意。文宣帝看到士良消瘦憔悴的样子,才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。因为长期卧病在床,文宣帝经常亲自去探望他。士良病好后,被任命为沧州刺史。到了北齐乾明年间,他被召回邺城,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。孝昭帝即位后,派出了三支队伍去各地寻找人才。士良和尚书令赵郡王高睿、太常卿崔昂一起分头到各地考察,凡是有才能的人,他们都会上报朝廷。

北齐武成帝即位后,士良被任命为太子少傅、少师,之后又再次任命为侍中,然后升任太常卿,接着又加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,之后外放担任豫州道行台、豫州刺史。到了北齐保定四年,晋王高护东征,权景宣率领山南的军队包围了豫州,士良无奈之下只好投降。投降后,他被授予大将军、小司徒的官职,并被赐封为广昌郡公。之后,他又被任命为荆州总管,代理荆州刺史。后来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小司徒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鄜州刺史,然后又升任金州总管、七州诸军事、金州刺史。到了北齐建德六年,他被任命为并州刺史。士良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,这次突然回到家乡任职,以前的亲朋故旧,还有一些健在的。远近的人都觉得很荣耀。后来他又被加授上大将军的官职。由于年老体弱多病,他请求退休,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。隋开皇元年,士良去世,享年八十二岁。他的儿子士德衡,在隋朝大象年间,官至仪同大将军。

崔彦穆,字彦穆,是清河东武城人,是魏国的司空、安阳侯林的九世孙。他高祖崔顗,是魏国的平东府谘议;他祖上崔蔚,因为卷入了堂兄司徒崔浩的案子,逃难到了南方,在宋朝做官,当过给事黄门侍郎、汝南郡守和义阳郡守。北魏延兴年间,他又回到了北魏,被任命为颍川郡守,并在那里安家。最后,他在郢州刺史任上去世。他父亲崔稚,特别热爱研究经史子集,从不把世俗的事情放在心上。他起初做秘书郎,后来升迁到永昌郡守。隋朝开皇年间,因为是隋文帝皇后杨丽华的外曾祖父,被追赠为上开府仪同三司、新州刺史。

崔彦穆从小就聪明过人,很有神采。十五岁的时候,他和河间人邢子才、京兆人韦孝宽一起进入中书学学习,他们几个关系特别好。他潜心学习儒家经典,受到同辈人的赞扬。北魏的吏部尚书陇西人李神俊,很有识人之能,见到崔彦穆后感叹道:“这是辅佐帝王的大才啊!”永安年间,崔彦穆被任命为司徒府参军事,后来升迁为记室,再后来又升迁为大司马从事中郎。北魏孝武帝西迁的时候,崔彦穆没能跟着去。

大统三年,他和哥哥崔彦珍在成皋起兵,攻下了荥阳,抓住了东魏的郡守苏淑。之后,他又和乡里人王元洪威一起攻打颍川,杀了东魏的刺史李景遗。北魏孝武帝很高兴,任命他为镇东将军、金紫光禄大夫、荥阳郡守。大统四年,他又兼任右民郎中、颍川邑中正,被封为千乘县侯。大统十四年,他又被加封为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、司农卿。当时北魏刚刚建立,各项事务非常繁忙,于是高祖皇帝下诏让崔彦穆进入幕府,负责掌管文书。后来宇文泰攻打江陵,崔彦穆跟随军队一起出征,参与了平定江陵的战役。

一开始,世宗皇帝刚登基没多久,就提拔他当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没过多久又让他担任安州总管,负责十一州的军事,还兼任安州刺史。后来他又回到朝廷,当上了御正中大夫。当时陈国想跟咱们修好关系,皇帝就派他去当使臣。这个人啊,风度翩翩,气质优雅,很擅长玄学,也很会说笑话,在江淮地区名气很大。之后他又升任民部中大夫,还被封为公爵。天和三年,他又出使齐国。回国后,他被任命为金州总管,负责七州的军事,还兼任金州刺史,官位也升到了大将军。没多久,他又被调到朝廷,当了小司徒。

大象二年,宣帝驾崩,隋文帝开始执政,天下各地都有人起兵造反。这时,朝廷任命他为行军总管,带兵跟襄州总管王谊一起讨伐司马消难。军队到了荆州,他怀疑荆州总管独孤永业有二心,就把独孤永业抓起来杀了。事情平定后,隋文帝把王谊召回朝廷,就让这个人接替王谊当了襄州总管,负责六州的军事,还兼任襄州刺史,官职升为上大将军,爵位也升为东郡公,食邑二千户。过了一段时间,独孤永业的家属为其申冤成功,他因此被罢官免职。不过没多久,他的官职和爵位又恢复了。隋开皇元年,他去世了,他的儿子君绰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他儿子君绰为人比较温和,读书很多,读过很多经史子集,很有他父亲的风范。大象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,他在丞相府当宾曹参军。他弟弟君肃呢,很会写文章,在道王身边当侍读。大象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,他当上了颍川郡守。

令狐整,字延保,是敦煌人,他原本的名字叫延,他们家在西域可是名门望族。他曾祖父令狐嗣,他祖父令狐诏安,都当过郡守,都是朝廷的二千石高官。他父亲令狐虬,年轻的时候就以名声和品德出名,当过瓜州司马、敦煌郡守、郢州刺史,还被封为长城县子。大统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,他父亲在家去世了。隋文帝很悲伤,还派人去监督丧事,还下令乡里的人帮他父亲修坟墓。后来追赠他父亲为龙骧将军、瓜州刺史。

令狐整从小就聪明伶俐,见识深远。他擅长骑射,在河西地区很有名气。刺史魏东阳王元荣看重他,让他当主簿,还加封他为荡寇将军。令狐整为人谦逊有礼,谈吐清晰流畅,每次去拜见刺史,州府官员都对他刮目相看。王元荣很欣赏令狐整的品德和声望,曾经对属下说:“令狐延保就像西州的栋梁之才,是方城坚固的城墙,岂是州郡的小官职能束缚住的?他将来一定会飞黄腾达,建功立业,我打算把一些事情交给他处理,就等着他答应就行了。”

不久之后,魏孝武帝西迁,河西地区大乱,王元荣依靠令狐整来防守,州境才得以安定。后来,邓彦叛乱占据瓜州,拒不接受朝廷的调遣。令狐整与开府张穆等人暗中配合使者申徽,捉拿了邓彦,押解到京城。北魏太祖皇帝很欣赏他的忠诚和节义,任命他为都督。接着,城里的居民张保又杀了刺史成庆,和凉州刺史宇文仲和一起谋反,企图占据河西地区。晋昌人吕兴等人又杀了郡守郭肆,响应张保的叛乱。起初,张保等人计划造反,担心令狐整正直不从,所以先杀了成庆,然后想除掉令狐整。但是考虑到令狐整在当地声望很高,又怕他的部下叛变,所以不敢杀他。表面上对令狐整礼敬有加,暗地里却很忌惮他。令狐整表面上也装作亲近张保,暗地里却想除掉他。

他暗中派亲信去劝说张保:“你和宇文仲和狼狈为奸,现在东魏军队逐渐逼近凉州,你们势单力薄,恐怕抵挡不住。如果战败,祸患就会波及这里。应该分兵增援,迅速救援。两州合兵一处,就能对抗东魏军队,然后才能保境安民,这是上策。”张保同意了,但不知道该派谁去。令狐整又派人去劝说张保:“从古至今,成败的关键在于用人。如果选人不当,就会很快导致失败。令狐延保文武兼备,才能统领军队,如果让他带兵,一定能成功。”张保采纳了他的计策,因为他知道令狐整的父兄都在城里,所以毫不怀疑,就让令狐整去了。令狐整到了玉门郡,召集当地豪杰,揭露张保的罪行,迅速返回袭击张保。他先攻下晋昌,斩杀了吕兴,然后进兵攻打张保。当地百姓都敬畏令狐整的威名,纷纷弃保投降。张保最终逃到了吐谷浑。

大家一起商量,推举申整当刺史。申整说:“我当初是因为张保造反,害死了那么多无辜百姓,全州的人都被牵连进去了。现在大家齐心协力,目标是除掉这个祸害,如果互相推荐,恐怕还会有人效仿,带来更大的灾祸。” 所以大家就推举波斯使臣张道义来暂时管理州里的事情,然后把情况报告给了朝廷。朝廷任命申徽当刺史。朝廷把申整叫到京城,授予他寿昌郡守的官职,封他为襄武县男,食邑二百户。太祖对申整说:“你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能和谋略,很早就立下了大功,现在的官位还不足以报答你的功劳。咱们以后要一起平定天下,一起享受荣华富贵!” 于是就立申整为瓜州的义军首领。又任命他为持节、抚军将军、通直散骑常侍、大都督。

申整觉得国家还没安定下来,一直希望能带着全家人为国家出力。于是就带领两千多乡亲进京,跟着军队去征讨敌人。申整很擅长安抚百姓,自己也过着简朴的生活,所以大家都不觉得辛苦,都尽心尽力地做事。后来,他又升迁为使持节、车骑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。太祖经常很随意地对申整说:“你的远祖为了忠义而死,你如今也是为了忠义而来,这真是积善之家有余庆,子孙后代都能继承先人的美德啊!” 申整的远祖是汉朝的建威将军申迈,他不向王莽屈服,他的儿子就避难到了黄河以西。所以太祖才这样说。不久,申整又升任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还加授侍中。太祖又对申整说:“你的功劳和娄敬、项羽一样大,情义如同骨肉兄弟一样深厚,你为人正直又稳重,可以成为大家的榜样。”于是赐给他宇文氏的姓,并且赐名“整”。他的宗族二百多户人家,也都列入了官籍。

孝闵帝当政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司宪中大夫。他执法公平公正,当时大家都称赞他。后来他被封为彭阳县公,食邑增加了一千户。

一开始,梁朝的兴州刺史席固带着他的州归顺了北周。太祖把席固任命为丰州刺史。席固在丰州任职时间长了,还沿用梁朝的旧法,他做的事情,有很多违背了北周的律法。朝廷暗中想把他调走,但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。于是就让宇文整去丰州,让他逐步接替席固的工作。宇文整广泛施恩布德,亲自安抚百姓,几个月的时间,州府就安定下来了。于是朝廷就任命宇文整为丰州刺史,把席固调到湖州去。丰州原来的治所,不在居民区里,赋税征收混乱,劳逸不均。宇文整请求把治所迁到武当,朝廷批准了他的奏请。他奖励鼓励百姓,迁移的人就像回家一样,十几天的时间,城池府库就都准备好了。席固调走的时候,他的部下很多人都想留在宇文整身边,宇文整跟他们解释了朝廷的制度,没有答应他们,那些部下哭着离开了。等到宇文整任期满了调走的时候,百姓和官员都很怀念他,老老少少都来送他,远近的人都聚集在一起,送了他好几天,他才离开丰州。他得到百姓如此拥戴!后来他被任命为御正中大夫,出任中华郡守,又升任同州司会,最后升任始州刺史。

宇文整很善于辨别真假,尤其精通政事,为人恭敬谨慎廉洁,总是担心自己功高盖主,所以无论在朝廷还是地方,他都受到称赞。天和六年,他被晋升为大将军,食邑增加到两千一百户。

晋公宇文护刚开始执政的时候,想把宇文整当作心腹重用。宇文整推辞说自己担当不起,这让宇文护很不高兴,所以宇文护疏远了他。等到宇文护被杀的时候,那些依附宇文护的人都被处死了,只有宇文整保全了性命。当时的人都说他很有先见之明。建德二年,宇文整去世,享年六十一岁。朝廷赠予他本官的爵位,又加封他为鄜、宜、豳、盐四州诸军事、鄜州刺史,谥号襄。他的儿子宇文熙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宇文熙,字长熙。他为人方正雅量,很有度量,即使在家中,举止也端庄稳重。如果不是一时之才俊,他从不与他们交往。他擅长骑射,懂音律,博览群书,尤其精通《三礼》。他多次升迁,都有功名。在大象年间,官至吏部中大夫、仪同大将军。

整弟休,从小就聪明伶俐,文武双全。他先是从太学生做起的。后来和哥哥整一起起兵攻打张保,被授予都督的官职。之后不断升迁,做到大都督、乐安郡守。后来又调入朝廷,担任中外府乐曹参军。当时很多功臣都担任本州刺史,晋公护对整说:“按照你的功劳和名望,应该担任本州刺史,但是朝廷现在倚重你,让你负责重要事务,不方便让你离开京城。不过,你家门里总得有人享受一下荣华富贵吧。”于是就让休担任敦煌郡守。他在敦煌郡做了十多年,政绩显著。后来升为仪同三司,又迁任合州刺史。不久后去世了。

司马裔,字遵胤,是河内温县人,是晋宣帝弟弟太常馗的后代。他的曾祖司马楚之,在宋武帝诛杀晋朝宗室的时候,为了躲避灾祸逃到魏国。司马楚之官至使持节、侍中、镇西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朔州刺史,被封为琅邪王。司马裔从小就失去了父亲,但他很有志气,虽然州郡多次征召他,他都没答应。他最初的官职是司徒府参军事。后来凭借军功,被授予中坚将军、员外散骑常侍的官职。等到魏孝武帝西迁的时候,司马裔当时在邺城,就偷偷地回到了家乡,心里想着要建功立业。

大统三年,大军收复弘农,司马裔就在温城起义,派人送上投降的信物。他和东魏将领高永洛、王陵等人昼夜不停地作战。由于兵力悬殊,义军死伤过半。等到大军东征的时候,司马裔率领自己的部队在河桥作战,又另外攻打怀县,俘虏了东魏将领吴辅叔。从那时起,他经常和东魏作战,屡屡取得胜利。大统六年,他被任命为河内郡守。不久后又加授持节、平东将军、北徐州刺史的官职。大统八年,他率领义军入朝。太祖皇帝很赏识他,特别赏赐了他。不久之后,河内有四千多户人家归附,其中很多都是司马裔家乡的旧人,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前将军、太中大夫,继续担任河内郡守,让他安置流民。大统十三年,他攻克了东魏的平齐、柳泉、蓼坞三座城池,俘虏了东魏镇将李熙之。之后又加授都督的官职。

十五年前,太祖皇帝下令,对那些从山东率兵入关的义士们,要重重赏赐。 其中,有个叫李裔的,他带了一千户人家最先到达。太祖皇帝想封他为王。李裔坚决拒绝,说:“那些义士们,都离开了家乡,抛弃了亲人,远道而来归顺朝廷,都是出于真心实意,我哪有什么本事能率领他们呢?如果因为我带他们来了就封我为王,那就是拿义士们的功劳来换取我的荣华富贵,我可不愿意这样。” 太祖皇帝觉得他说得有道理,就同意了他的请求。 后来,皇帝任命他为都督,并封他的妻子为襄城郡公主。

十六年,大军东征,李裔主动请缨担任先锋部队。他率军进入建州,打败了东魏将领刘雅兴,攻下了他的五个城池。

魏废帝当政的第一年,朝廷征召李裔,让他率领自己的军队驻守汉中。 皇帝还给他加封了白马城主、华阳郡守的头衔,同时授予他抚军将军、大都督、通直散骑常侍等官职。第二年,他又被调到宋熙郡驻守。 后来,他跟随尉迟迥征讨蜀地叛军,和叱罗一起在槐林打败了叛军将领赵雄杰,又在梓潼平定了邓朏的叛乱。 因为这些战功,他被封为龙门县子,并担任蒲州刺史,不久又兼任新城郡太守。

魏恭帝登基的第一年,李裔被授予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、本郡中正等职务。

孝闵帝继位后,李裔被任命为巴州刺史,并晋升为使持节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爵位也升为琅邪县伯,食邑五百户。保定二年,他回到朝廷担任御伯中大夫,食邑增加到一千五百户。四年后,他又升任御正中大夫,爵位也晋升为公爵。 后来,大军东征,李裔率领义兵和少师杨扌一起坚守轵关,因此被任命为怀州刺史、东道慰劳大使。五年后,他又调任始州刺史。

话说天和年间,信州那边的蛮族首领冉令贤等人造反了,势力范围广达两千多里,简直是无法无天!朝廷派陆腾将军去讨伐,而我们的主人公也跟着去了。他从开州出发,先派人去跟那些蛮族首领讲道理,告诉他们造反的后果。结果还真灵,冉令贤等三十多个城池的首领,一听就乖乖投降了。

大军推进到双城,又碰上了蛮族首领向宝胜等人,他们占据险要地势死守,还得到了向天王的支援,前后夹击,把我们的军队给围住了。这仗从春天打到秋天,打了五十多仗,可真是不容易!向宝胜他们最后因为粮草耗尽,撑不住了才投降。还剩一个叫笼东的城池没拿下,没多久也被攻破了。之后,又抓到了叛军头目冉西梨和向天王。这场战争打了这么久,终于结束了,蛮族也彻底服气了。因为立下大功,他被任命为信州刺史。五年后,又升迁为潼州刺史;六年后,被封为大将军,还担任了西宁州刺史。可惜的是,还没等他上任,就在京城去世了。

他为人清廉俭朴,从不追求享受,领到的俸禄都分给了亲戚朋友,死的时候家里一点钱都没剩下,房子也破破烂烂的,连个像样的丧葬仪式都办不起。朝廷知道后,特地为他修建了祠堂。死后,朝廷追赠他大将军的称号,还加封怀邵汾晋四州刺史,谥号为“定”。他的儿子偘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他的儿子,字道迁,从小就勇敢,还没成年就参军了。保定四年,他跟着杨将军东征,跟齐国军队打仗,结果杨将军被俘虏了,他拼死搏斗才把杨将军救了出来,真是个孝顺又勇敢的孩子!天和二年,他被任命为右侍上士,后来又升任都督,最后是大都督。他参加了攻打晋州的战役,因为战功被授予使持节、车骑将军、仪同三司的官职。他还参加了平定并州、邺城的战役,被任命为乐安郡守。后来,因为在晋州之战和平定齐国之战中的功劳,他又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并升迁为兖州刺史。可惜的是,还没等他上任就去世了。朝廷追赠他本来的官职,还加封他为豫州刺史,谥号为“惠”。他的儿子运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裴果,字戎昭,是山西闻喜人。他爷爷裴思贤做过魏国的青州刺史,他爸爸裴遵做过齐国的州刺史。裴果从小就豪爽大气,很有远见卓识。魏孝文帝太昌年间,他开始担任前将军、乾河军主,后来又当上了阳平郡丞。北魏太祖曾经到并州,和裴果相遇。裴果一眼就看出太祖是位非常人物,暗中投靠了他。永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盗贼四起。裴果跟着军队去征讨,他骑着黄色的骢马,穿着青色的袍子,总是冲锋陷阵,走在最前面,当时的人都叫他“黄骢年少”。永熙年间,他被任命为河北郡守。

等到高欢在沙苑之战打败了北齐神武帝高欢后,裴果就带着他的家族成员回到京城。北魏太祖很赏识他,赏赐了他田地房屋、奴仆、牛马、衣服和各种东西。后来,他又参加了河桥之战,解了玉壁之围,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,势不可挡。大统九年,他又参加了邙山之战,在太祖面前挺身陷阵,活捉了东魏都督贺娄乌兰。他的勇猛当时无人能及,大家都对他赞叹不已。因为这些功劳,太祖对他更加器重,任命他为帐内都督,后来又升迁为平东将军。之后,他又跟随开府杨忠平定了随郡和安陆,因为战功被提升为大都督,并被任命为正平郡守。正平郡正是裴果的老家。他以强硬的手段治理地方,老百姓都敬畏他,盗贼也都不敢轻举妄动。后来,他又升迁为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、司农卿。

他还跟随大将军尉迟迥去攻打蜀地。裴果率领他的部队打头阵,攻破了剑阁,击败了李庆保,降服了杨乾运,都立下了大功。魏废帝三年,他被任命为龙州刺史,被封为冠军县侯,食邑五百户。没过多久,州里的百姓张道、李祏就纠集百姓,包围了州城。当时粮草都缺乏,士兵又少,裴果想出计策抵挡他们,贼兵就退走了。于是,他带兵追击,经过多次战斗,最终打败了他们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州境就恢复了平静。后来,他又调任陵州刺史。

孝闵帝当上皇帝后,就让这位官员担任隆州刺史。后来又升官加爵,给他封了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还晋升为公爵,增加了一千户的封地。武成年间,他又调任眉州刺史;保定五年,又调任复州刺史。这个人性格严厉果断,很能处理政务,总是压制那些豪强,解决积压的案件,在好几个州当刺史,都干得很出色。天和二年,他在任上去世了,朝廷追赠他本来的官职,又加赠绛州、晋州、建州刺史,谥号为“质”。他的儿子孝仁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孝仁从小就聪明伶俐,广泛阅读经史书籍,当时很有名气。一开始当了个小小的舍人上士,后来一步步升迁,当上了大都督、仪同三司。之后被外派到长宁镇当将军,抵御齐国的入侵,在边境防御方面很有策略。建德年间,他升任建州刺史,后来又调任谯州刺史。大象年间,他又调任亳州刺史。

这时候,郑伟等人带着梁州归顺朝廷,同时刘志也带着广州来投降。这个刘志,是弘农华阴人,原名刘思,是汉朝太尉刘宽的十世孙。他家祖上刘隆,在宋武帝消灭姚泓的时候,因为是皇室宗亲,地位显赫,被朝廷任命为冯翊郡守。后来赫连氏入侵,刘家就逃到了河洛地区,并在汝颍安家落户。他爷爷刘善,在魏天安年间考中了秀才,被任命为中书博士,后来官至弘农郡守、北雍州刺史。他父亲刘瑰,曾担任汝南郡守,死后被追赠为徐州刺史。

刘志从小就喜欢学习,博览群书,为人正直,而且很有军事才能。魏正光年间,他因为精通经学被征召为国子助教,后来又担任行台郎中。永安初年,他被加封为宣威将军、给事中。两年后,又升任东中郎府司马、征虏将军。永熙二年,他被任命为安北将军、银青光禄大夫、广州别驾。三年后,齐神武起兵攻入洛阳,魏孝武帝西迁。刘志坚守城池,没有投降东魏,暗中派人送信给长安朝廷。魏孝武帝很欣赏他,任命他为广州长史、襄城郡守。后来齐神武派兵攻打广州,刘志抵挡不住,城池失守,他偷偷逃跑了,才得以保全性命。

公元540年,北周太祖派领军将军独孤信收复洛阳。这时候,宇文护(原名宇文志)正聚集志同道合的朋友,率领广州地区归顺北周。 他被任命为大丞相府墨曹参军,封为华阴县男,食邑二百户。后来官职一路升迁,先后担任大都督、抚军将军,再转到中外府任职,最后做到国子祭酒。

北周世宗出任宜州刺史,太祖让宇文志担任世宗幕府的司录。世宗特别喜欢儒学,非常器重宇文志,大事小情都交给宇文志处理。宇文志为人忠厚谨慎,非常善于辅佐,深得世宗信任。太祖也对他很欣赏,曾经说过:“你的所作所为,总是能符合我的心意。” 于是,太祖赐名宇文志,并在宜州赐给他田宅,让他搬过去住。后来世宗调任岐州,又让宇文志随行。世宗即位后,宇文志被任命为右金紫光禄大夫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晋爵为武乡县公,食邑增加到一千户,并且赐姓宇文氏。 高祖时期,宇文护担任鲁公府司马。

高祖继位后,宇文护被提升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并担任刑部中大夫。他执法公正,深受好评。当时莲芍地区经常有盗匪抢劫过往行商,地方官府都拿他们没办法。于是,朝廷任命宇文护为延寿郡守,负责平定盗匪。宇文护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,那些盗匪纷纷投降自首。宇文护上报朝廷,请求朝廷赦免他们。从此以后,延寿郡境内治安良好,盗匪销声匿迹。 后来,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、成州诸军事、成州刺史。他执政宽厚仁慈,深受百姓和官员的爱戴。天和五年(公元570年),宇文护去世,朝廷追赠他大将军、扬州刺史的官职,谥号为“文”。他的儿子宇文子明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宇文子明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,为人正直。他先后担任右侍上士、大都督、绛州别驾。隋文帝杨坚登基后,宇文子明被任命为行台郎中、顺阳郡守。宇文子明的儿子宇文陵,也做过司右中士、帅都督、凉州别驾。隋开皇初年,他被任命为姑臧郡守,不久后又加封仪同三司。后来,他又担任卫州、蔚州长史、幽州总管府司马、朔州总管府长史等职务。

话说啊,史书上记载:以前有个叫阳货的家伙,他背叛国家,偷偷占领城邑,结果《春秋》里狠狠地批评了他;而韩信背叛项羽,陈平投奔汉朝,史书却对他们大加赞赏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国家安定,君主的道义已经确立,这时候为了个人利益而忘记道义的人,那就是罪过;但如果碰上天下大乱的时候,君臣礼仪还没完全建立起来,这时候能够转危为安的人,那就是可以理解的了。

郑伟、崔彦穆这些人,他们在山东的时候,都凭借着自己不羁的才华,在官场里辗转腾挪,最终都能幡然悔悟,最终获得高官厚禄,他们可真是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啊!而王士良在齐国当官,官位做到上卿,还被派出去当地方长官,结果关键时刻却只顾着自己保命,丢掉了忠义,这简直就是叛徒的行径嘛!

令狐整这个人,能力强,为人正直,在黄河以西地区名望很高,在地方上任职时政绩显著,升到朝廷后更是功劳遍及全国。但他为人谨慎,躲避权贵,最终保全了自己。要是做不到这样,又怎么能立下好名声,得到高官厚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