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企,字思道,是上洛丰阳人。他家世代经商,在洛阳和商州都有生意。他曾祖父景言,是魏国的建节将军,还被授予宜阳郡守的职位,世袭本县县令,被封为丹水侯。他父亲安志,也当上了建节将军和宜阳郡守,也继承了县令的职位,不过爵位降为了伯。泉企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,他悲伤过度,就像成年人一样。守孝期满后,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。十二岁那年,乡里人皇平、陈合等三百多人跑到州里去请求让泉企当县令。州里就把这事儿上报朝廷。当时吏部尚书郭祚觉得泉企年纪太小,还不能胜任管理百姓的县令,建议另选他人,等过一段时间再让泉企上任。魏宣武帝却下诏说:“泉企之前表现不错,而且乡里百姓都很拥护他,为什么非要放弃世袭的职位,另选他人呢?”于是就同意了乡里的请求。泉企虽然年纪小,但他好学又安静,百姓都很安心。后来因为母亲去世,他辞去了县令的职务。县里的父老乡亲又再次恳切地请求他复职,朝廷也批准了。他重新担任县令,还被加封为讨寇将军。

孝昌初年,他又被加封为龙骧将军、假节,担任洛州别将,不久后又升任上洛郡守。萧宝夤叛乱的时候,派他的同党郭子恢去攻打潼关。泉企率领三千乡兵抵抗,连续作战几天,他的子弟死了二十多人,最终大败郭子恢。因为这次战功,他被封为征虏将军。萧宝寅又派出一万人马进攻青泥,并煽动巴人一起攻打上洛。上洛的泉氏和杜氏两个大族暗中响应萧宝夤。泉企和刺史董绍宗一起秘密埋伏兵马,突然袭击,结果这两个大族的人四散逃窜,萧宝夤的军队也撤退了。之后,泉企被提升为左将军、淅州刺史,另外还被封为泾阳县伯,食邑五百户。

话说永安年间,梁国的将军王玄真带兵攻打荆州。 当时,(主角)被任命为持节都督,领兵去救援。在顺阳跟王玄真打了一仗,大获全胜! 然后,他就升官了,当上了抚军将军、使持节,还被授予假镇南将军、东雍州刺史的官职,最后还被封侯。

他当官期间,有个叫杨羊皮的家伙,是当时大官太保椿的堂弟,仗着椿的权势,欺压百姓,那些地方官都被他欺负得不敢吭声。 (主角)抓了杨羊皮,准备严惩他。 这下杨家的人慌了,赶紧跑到官府求情。 从那以后,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不敢再胡作非为了。 (主角)为人清廉,一点儿也不扰民,在州里五年,都是自己运米过日子。

梁国和魏国的兴郡跟洛州是挨着的,(主角)就上奏朝廷,请求把兴郡划归自己管辖。 朝廷批准了,还任命他为行台尚书,好去安抚那边的百姓。 后来,大行台贺拔岳觉得(主角)以前在东雍州当官时,深受百姓爱戴,就推荐他回去当刺史,朝廷也同意了。 蜀地有个叫张国隽的家伙,拉帮结伙抢劫,地方官拿他没办法,(主角)下令抓了他,还把他杀了,这下蜀地就太平了。 魏孝武帝刚即位的时候,(主角)又升官了,当上了车骑将军、左光禄大夫。

话说高欢独揽大权的时候,魏孝武帝心里老想着往西边跑,想把上洛的事情交给韦企。于是就给他升了官,任命他做洛州刺史、当州都督。没过多久,皇帝就西迁了,高欢带兵到了潼关。韦企派他儿子韦元礼带着五千乡兵,从大谷北上抵挡高欢。高欢一看这架势,不敢轻举妄动。

这时,上洛都督泉岳和他的弟弟猛略,还有拒阳人杜窋等人,密谋要反叛魏朝,响应东魏军队。韦企知道了这事儿,立马把泉岳和猛略给杀了,把他们的脑袋送到朝廷,杜窋则逃跑了,投奔了东魏。因为韦企之前的功劳,朝廷封他为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大统初年,又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,兼任尚书右仆射,晋爵为上洛郡公,食邑增加到一千户。

韦企这个人啊,为人非常清廉谨慎,每次升官都愁眉苦脸的。这次升官后,他多次推辞,魏帝还专门下诏书不准他推辞。三年后,高敖曹带兵围困洛州城,杜窋还当了高敖曹的向导。韦企坚守了十多天,箭矢用尽,援兵也断了,城池最终失守了。韦企被俘后,对高敖曹说:“我韦企虽然战败了,但我的志气可没服输!”

等到窦泰被抓后,高敖曹就撤兵了,韦企也被押解到东魏。临走前,韦企悄悄地嘱咐他的儿子韦元礼和韦仲遵:“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,也就是当个地方官。没想到赶上这乱世,官位做到这么高。现在爵位和俸禄都这么高了,年纪也大了,以后的路,是好是坏,也都能预料到了。你们正值壮年,大有可为,要好好干一番事业。忠于朝廷和孝顺父母,这两者有时候很难兼顾,你们要为自己打算,别为了我跟着我一起冒险。只要你们能为朝廷效力,我就没有遗憾了。千万别因为我在东魏,就对不起魏朝!你们一定要记住我的话!”说完,韦企老泪纵横,再没说什么,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和惋惜。不久,韦企就死在了邺城。

泉州元礼从小就有志气,喜欢骑马射箭,还对书法颇有兴趣,是个有君子风度的翩翩少年。后来他当上了朝请郎,又做了本州的别驾。之后一路升迁,官至员外散骑侍郎、洛州大中正、员外散骑常侍、安东将军、持节都督,还被封为临洮县伯,后来又升任征东将军、金紫光禄大夫,还加散骑常侍的头衔。 洛州城破的时候,他和杜企都被俘虏押往东边。 元礼在路上逃跑了,跑回了家乡。

那时候,杜窋虽然是刺史,但巴州的老百姓一向看不起杜窋,反而很敬重泉家兄弟。元礼回到家乡后,和弟弟仲遵见面了,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,于是暗中和当地有势力的人联络。没过几天,他就带领乡亲们袭击了州城,杀了杜窋,把他的头颅送到了长安。朝廷很赏识他,就封他为卫将军、车骑大将军,还把洛州刺史的职位世袭给了他家。后来他跟随太祖皇帝在沙苑打仗,被流矢射中,不幸战死了。他的儿子泉贞继承了爵位,后来官至仪同三司。

泉仲遵从小就为人谨慎踏实,还读了不少经史子集。十三岁的时候,州里就聘请他当主簿。十四岁,就当上了本县的县令。长大后,他还练就了一身武艺。 天下大乱的时候,他总是跟着哥哥一起征战,以勇敢果决著称。高敖曹攻打洛州的时候,杜企让仲遵带领五百人出战。当时敌众我寡,没办法,只好退回城里,和杜企一起拼死抵抗。箭射光了,就用棍棒来抵挡,结果也被流矢射中了眼睛,没办法再打了。城破之后,士兵们都叹气说:“要是不是二郎受伤了,哪里会落到这个地步啊!” 洛州城破后,杜企被俘虏押走,仲遵因为受伤走不动,没一起被抓。后来他和哥哥一起杀了杜窋,因为立了大功,被封为丰阳县伯,食邑五百户,还被授予征东将军、豫州刺史的官职。 等他哥哥元礼在沙苑战死后,他又被任命为洛州刺史。仲遵一向以才能和谋略出名,深受乡里百姓的爱戴。当上洛州刺史后,也颇受好评。

高仲密这哥们儿,投靠了咱们东魏,当了北豫州刺史。高祖皇帝亲自带兵过去迎接,顺便还派了仲遵跟着于谨去攻打柏谷坞。仲遵打仗可猛了,第一个冲上去,活捉了敌将王显明。柏谷坞拿下后,又跟大军汇合,在邙山打了一仗。过了三年,王思政调到颍川当刺史,让仲遵暂时管管荆州刺史的活儿。又过了两年,仲遵升官了,加封大都督,没多久又升任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

梁朝的司州刺史柳仲礼老是带兵来骚扰边境,高祖皇帝就让仲遵带着乡兵,跟着开府杨忠去收拾他。结果梁朝的随郡守桓和死活不投降。杨忠跟手下将领们商量说:“咱们主要目标是柳仲礼,不是随郡。要是直接攻打随郡,恐怕要打很久,白费力气。不如先拿下柳仲礼,那桓和说不定自己就投降了。你们觉得怎么样?”仲遵说:“柳仲礼就像毒蜂毒蝎一样,不能轻视啊!如果咱们放弃攻打桓和,深入敌境去抓柳仲礼,万一桓和不投降,那咱们就前后受敌了,太危险了!不如先攻打桓和,拿下他轻轻松松的。拿下桓和再前进,就不用担心后顾之忧了。”杨忠听从了他的建议。

仲遵自己想了个计策,第一个冲上城墙,活捉了桓和。然后跟着杨忠去打柳仲礼,也把柳仲礼给抓住了。 接着,仲遵又升官了,当上了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还管着本州的大中正,负责三荆二广、南雍、平信、江随、二郢、淅等十三州的军事,继续代理荆州刺史。没多久,他母亲去世了,他想回家守孝,但皇帝没答应。

大将军王雄去南方平定了上津和魏兴,仲遵带着他的部队跟着王雄一起把叛乱平定了。然后在上津设立了南洛州,任命仲遵当刺史。仲遵对百姓很好,很会安抚他们,大家都很安心,很多逃难的人也陆续回来。

一开始,蛮族首领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,想归顺朝廷。朝廷就根据他实际控制的地区任命他为巴州刺史,还让他归属东梁州都督府管辖。杜清和觉得仲遵很擅长管理地方,就请求归属仲遵管辖。朝廷觉得地理位置不方便,就没同意。结果杜清和就联合安康的首领黄众宝等人,一起造反,包围了东梁州。朝廷又派王雄去平定叛乱。后来把巴州改名叫洵州,归仲遵管辖。之前东梁州刺史刘孟良贪污腐败,老百姓都造反了。仲遵廉洁公正,那些蛮族都服服帖帖的。

仲遵虽然是巴夷人,但他为人正直有方,到哪里做官都以清廉著称。朝廷还因为他父亲临危不惧,忠贞不屈,就让他继承上洛郡公的爵位,原来的爵位也允许他传给一个儿子。魏恭帝刚即位的时候,朝廷征召他担任左卫将军。没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都督金兴等六州诸军事、金州刺史。武成帝刚即位的时候,他去世了,那年他才四十五岁。朝廷追赠他大将军、华洛等三州刺史的官职,谥号为庄。

他的儿子仲暅继承了他的爵位。一开始在本地做县令,后来到朝廷做左侍上士。保定年间,被授予帅都督的职位,多次升迁,做到仪同三司,然后出任纯州防主。建德年间,官至开府仪同大将军。

李迁哲,字孝彦,是安康人。他家世代都是山南地区的大族,祖上在江左为官。他爷爷李方达,在齐朝末年做过本州的治中。他爸爸李元真,在梁朝当过官,做到过东宫左卫率、东梁和衡州刺史、散骑常侍,还被封为沌阳侯。李迁哲从小就很有担当,见识广,为人慷慨,而且善于谋划。他一开始当文德主帅,后来升迁为直阁将军、武贲中郎将。他爸爸当衡州刺史的时候,把他留在老家,让他负责管理军队的事务。那时候他才二十岁,却能很好地管束手下士兵,大家都服他。

大同二年,他被任命为安康郡守。三年后,又升为超武将军。太清二年,他调任魏兴郡,担任都督魏兴、上庸等八郡军事,继承了沌阳侯的爵位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四年后,他又升迁为持节、信武将军、散骑常侍、都督东梁、洵兴等七州诸军事、东梁州刺史。后来侯景造反,各个皇子都争着当皇帝,李迁哲呢,一面抵御边境上的敌人,一面自己坚守不出。

大统十七年,北魏太祖派达奚武、王雄等人攻打山南地区,李迁哲率领他的军队抵抗,结果战败被俘,投降了达奚武。但他依然气度不凡,一点也不慌张。达奚武把他押送到京城。北魏太祖问他:“你为什么不早点归顺朝廷,反而要劳师动众呢?现在成了俘虏,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?”李迁哲回答说:“我家世代受梁朝的恩惠,还没来得及报答,又没能为梁朝而死,这才是我的羞愧之处啊!”北魏太祖非常欣赏他,当场任命他为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散骑常侍,封他为沌阳县伯,食邑一千户。

话说魏恭帝刚上任那会儿,直州有个叫乐炽的,洋州有个叫田越的,金州有个叫黄国的,这三个人勾结起来造反了。咱皇帝老丈人(太祖)就派雁门公田弘去梁汉那边,又派开府贺若敦去直谷。乐炽听说官兵来了,赶紧一把火烧了栈道,死守着直谷,贺若敦的军队根本过不去。

皇帝老丈人觉得迁哲这个人办事靠谱,在山南地区名声很好,就让他和贺若敦一起过去平叛。乐炽他们那伙人,有的投降了,有的被抓了,很快就被平定了。接着,迁哲和贺若敦就继续往南打,平定各地。迁哲先到了巴州,直接进了城。巴州刺史牟安民吓得够呛,赶紧打开城门投降了。 可是牟安民的儿子牟宗彻他们还据守着琵琶城,怎么劝都不投降。迁哲就攻打琵琶城,结果打下来了,抓了九百多个人。

军队到了鹿城,鹿城的城主派人来求饶。迁哲跟他的士兵们说:“接受投降就像面对敌人一样,我看这使者态度还蛮嚣张的,会不会有诈啊?”所以就没答应他们。果然,梁国人在路上设了埋伏,想偷袭迁哲。迁哲带兵打过去,把埋伏的敌人打败了,还把鹿城给端了,抓了一千多俘虏。从那以后,巴州和濮州的老百姓,纷纷来投降。

军队打完仗回来了,皇帝老丈人很高兴,把自己的紫袍、玉带还有坐骑都赏赐给了迁哲,还赏了他三十个奴婢。 然后又提升迁哲当了侍中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还让他当了直州刺史,也就是他原来管的地方。还给他配齐了仪仗队和乐队。最后,皇帝老丈人又让他和田弘一起去讨伐信州。

公元553年正月,军队驻扎在并州。并州刺史杜满主动投降。接着我们包围了叠州,攻克了它,俘虏了刺史冉助国等人。迁哲将军每次都冲锋在前,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。一共攻下了十八个州,拓地三千多里。当时信州被蛮酋向五子王等人围困,弘又派迁哲去救援。等到他赶到的时候,信州已经失守了。向五子王等人听说迁哲来了,吓得赶紧逃跑了。迁哲进驻白帝城。贺若敦等人随后赶到,一起追击向五子王等人,把他们打败了。等田弘撤军后,太祖让迁哲留守白帝城,还给他配了1000士兵和300匹马。信州之前没有粮仓储备,军粮非常匮乏。迁哲就收集葛根做成淀粉,和米一起供应军队。他自己也吃同样的食物。如果有好的食物,他就分给士兵们吃。士兵们要是生病了,他还亲自给他们治病。因此,全军上下都很感动,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命。

黔阳的蛮族田乌度、田都唐等人经常在江中抢掠,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麻烦。迁哲就抓住机会去讨伐他们,杀死了很多,抓获的人也很多。从此,那些蛮族都很害怕他,纷纷送来粮食。还有上千户人家把自己的子弟送来当人质。迁哲就在白帝城外修筑了一座城池来安置他们,又设置了四个镇守点,以维护峡谷地区的安定。从那时起,盗匪抢掠的情况就减少了很多,军粮也供应充足了。

世宗初年,他被任命为都督信临等七州诸军事、信州刺史。当时蛮酋蒲微是邻州的刺史,他举兵叛乱。迁哲准备去讨伐他,其他将领认为路途遥远,都不愿意去。迁哲生气地说:“蒲微不过是个小贼,有什么可怕的?捉住他的办法,我已经想好了。你们连这么点小贼都害怕,以后遇到强大的敌人,还怎么打仗!”于是,他率领七千人进攻蒲微,攻破了他的五个城池,俘虏了两千多人。两年后,他被封为西城县公,食邑增加到两千五百户。武成元年,他到京城朝见皇帝。世宗对他非常礼遇,赏赐了他一套上等盔甲和庄田等。保定年间,他被任命为平州刺史。

公元586年,迁哲升任大将军。第二年,朝廷下令调他率领金州、上等州的军队驻守襄阳。公元588年,陈朝大将章昭达猛攻江陵。梁朝皇帝萧岿向襄州告急,卫公直接命令迁哲前去救援。

迁哲率领部队驻守江陵外城,与陈朝将领程文季交战,我军稍有后退,迁哲亲自冲入敌阵,手刃数名敌人。这时,江陵总管陆腾前来支援,陈军这才撤退。陈军又趁着水位上涨,破坏了龙川宁朔堤,引水灌城,城里的人民都惊慌失措。迁哲首先堵塞了北堤以阻止水流,又招募精兵强将出击,屡次斩获敌军,城中军民士气才稍稍稳定下来。

没过多久,敌人就攻入城内,焚烧民房。迁哲亲自率领骑兵从南门出击,同时命令步兵从北门出击,两军合力夹击敌人,陈军再次溃败,许多士兵跳水而死。当晚,陈军又偷偷地从城西的城墙缺口用云梯攀登城墙,已经有好几百人爬上来了。迁哲再次率领精兵强将抵抗,陈军再次溃败。紧接着,一场大风暴突然袭来,迁哲趁着夜色率军袭击敌营,陈军大乱,死伤无数。陆腾又在西堤击溃了陈军,陈军最终逃跑了。

公元589年,迁哲被晋升为安康郡公。公元591年,他在襄阳去世,享年六十四岁。朝廷追赠他金州总管的官职,谥号为“壮武”。

迁哲祖上几代都是豪杰,在乡里深受人们的敬仰。他本人生活奢侈,很会享受。他的妾侍多达上百人,儿女共有六十九个。在汉水沿岸一千多里的范围内,他的府邸一座接一座。有孩子的妾侍,都分别住在这些府邸里,都有自己的仆人、侍女和看门的守卫。迁哲经常鸣笳导从,往来于这些府邸之间。他放纵地喝酒宴乐,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。即使是自己的儿孙,他有时也会忘记他们的年龄和名字,还要翻阅家谱来核对。

他的长子敬仁,比他先去世了。第六子敬猷继承了他的兵权,起家为大都督。公元595年,他跟随谯王讨伐稽胡有功,升任仪同大将军。迁哲的弟弟迁显,官至上仪同大将军。

杨乾运,字玄邈,是傥城兴势人,家里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豪门望族。他老爸杨天兴,曾经做过齐安康郡守。杨乾运从小就长得高大威猛,很厉害,乡里乡亲都很服他。二十岁出头的时候,州里就请他去做主簿了。孝昌年间,他升官了,当上了宣威将军,还被朝廷授予奉朝请的荣誉称号。没多久,他又当上了本州的治中,后来又升任别驾,最后当上了安康郡守。

大统年间,梁州的百姓皇甫圆和姜晏带头造反,跑到南方去了。梁朝派将军兰钦带兵去打他们,结果汉中就这样被梁朝占领了,杨乾运也跟着投奔了梁朝。梁朝大同元年,杨乾运被封为骠武将军,西益潼州刺史。没过多久,他又升任信武将军,黎州刺史。到了太清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,他又升官了,同时管着潼州和梁州,还多了一个“鼓吹一部”的荣誉称号。

达奚武攻打南郑的时候,武陵王萧纪派乾运带兵去救援,结果被达奚武打败了。那时候萧纪已经称帝了,靠着乾运的威势平定了巴蜀地区,想给他委以重任,于是任命他为车骑将军、十三州诸军事、梁州刺史,让他镇守潼州,封他为万春县公,食邑四千户。 当时萧纪和他哥哥湘东王萧绎为了争夺帝位,一直打仗没停过。

乾运的侄子略劝他说:“自从侯景造反后,江南地区就乱成一锅粥了。现在大乱刚平,老百姓流离失所,应该齐心协力,保卫国家,安定百姓。现在你们兄弟俩却打得不可开交,这是自取灭亡啊!简直是朽木不可雕也,这乱世哪能辅佐得了你们啊!古人说得好:‘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’,又说‘见机而作,不俟终日’,现在咱们不如投奔关中,献上贡品,这样就能名利双收,还能流芳百世!” 乾运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,于是让略带两千人驻守剑阁,又派他的女婿乐广镇守安州。他还特意嘱咐略等人说:“我想投奔关中,但是还没找到机会呢。如果有人来使,你们一定要好好招待。”

正巧这时,北周太祖派乾运的孙子法洛和使者牛伯友等人前来,略立刻趁夜把他们送了过去。乾运又派李若等人入关献上贡品。北周太祖就秘密赐给乾运铁券,任命他为使持节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侍中、梁州刺史、安康郡公。后来尉迟迥派开府侯吕陵为先锋,到达剑阁,略就退到乐广那里,他们合计着要里应外合,反叛。他们怕自己的部将任电等人不同意,就先把任电等人抓了起来,然后才出城去见吕陵。吕陵就进入安州,让乐广、略等人去报告乾运。乾运于是投降了尉迟迥。尉迟迥因此率军攻打成都,几十天就攻下来了。

魏废帝三年,乾运到了长安。北周太祖很欣赏他的忠诚和投降的举动,对他非常优待。不久,乾运在长安去世了,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,又加赠直巴集三州刺史、尚书右仆射。他的儿子乾端继承了他的爵位。朝廷因为乾运归顺的功劳,就任命乾端为梁州刺史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

说起来,略也因为立功归顺朝廷,被封为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经常参与征讨。到建德年间末期,他的官位做到开府仪同大将军,还被封为上庸县伯。乐广也同样被授予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安州刺史的官职,封为安康县公,食邑一千户。

扶猛,字宗略,是上甲黄土人。他所在的部落叫做白兽蛮,祖祖辈辈都是部落首领。梁朝大同年间,扶猛被任命为持节、厉锋将军、青州刺史,后来又升任上庸、新城二郡守、南洛、北司二州刺史,被封为宕渠县男。侯景叛乱的时候,扶猛率领部众自保,并没有投靠任何一方。

魏大统十七年,大将军王雄攻克魏兴,扶猛就率领他的军队依托险要地势修筑堡垒,只是偶尔派人偷偷地送些粮食和财物过去,意思意思。魏废帝元年,魏兴叛乱,王雄将其击溃,扶猛于是率众投降。高祖皇帝考虑到扶猛世世代代都占据着家乡,就对他优待安抚,授予他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的官职,还加封散骑常侍,恢复他宕渠县男的爵位。朝廷把两郡划为罗州,任命扶猛为刺史。后来,朝廷命令扶猛率领他手下的一千人,跟随开府贺若敦南下征讨信州。贺若敦命令扶猛另走一条路,直奔白帝城。那条路根本没有人走过,人迹罕至。扶猛就只好攀山越岭,克服重重困难。雪深七尺,粮草供应不上,扶猛激励士卒,连夜赶路,终于到达了白帝城。信州刺史向镇侯摆开阵势抵抗扶猛,扶猛与他交战,大获全胜,乘胜追击,攻入白帝城。他安抚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,大家都非常高兴,纷纷归附。谯淹与官军作战失败,率领水军沿江东下,想逃回梁朝。扶猛和贺若敦等人拦截追击,将其击溃。这件事记载在《贺若敦传》里。战事结束后,因为立功,扶猛被晋升为开府仪同三司。不久,信州蛮族又叛乱,扶猛再次跟随贺若敦平定了叛乱。他还率领水军在汶阳击败了蛮族首领文子荣。最终,扶猛被晋升为临江县公,食邑增加一千户。

武成年间,陈国的将军侯瑱他们围攻湘州,后来贺若敦去救援,侯瑱被任命为武州刺史。之后跟着贺若敦撤兵回来,又当上了罗州刺史。保定三年,升迁为绥州刺史,跟着卫公一起支援,对抗陈国的将领华皎。当时大军战况不利,只有猛将军的部队完好无损。他还跟着田弘打败了汉南地区的蛮族,前后打了十多次仗,每次都有战功。最后被提升为大将军。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了。

阳雄,字元略,是上洛邑阳人。他们家世代都是豪门大族。他爷爷阳斌,做过上庸太守。他爸爸阳猛,在魏正光年间,万俟丑奴在关中地区造反,朝廷因为阳猛在商洛地区名望很高,就提拔他做了襄威将军、大谷镇将,还兼任胡城县令,用来抵御万俟丑奴。等元颢攻入洛阳后,魏孝庄帝渡过黄河,范阳王诲逃脱后投奔阳猛,阳猛把他藏了起来。等到孝庄帝重新掌权后,阳猛因此出了名。没多久,广陵王恭假装生病,又投奔阳猛,阳猛也把他保护得很好。魏孝武帝即位后,非常欣赏他,授予他征虏将军的职位,代理河北郡守,不久又升任安西将军、华山郡守。他先后管理这两个郡,都有不错的政绩。等到孝武帝西迁,阳猛率领他的部队,转移到潼关驻守。被封为郃阳县伯,食邑七百户。没多久潼关失守了,阳猛在善渚谷设卡阻击,招募义军。被授予征东将军、扬州刺史、大都督、武卫将军的职位,继续镇守善渚。大统三年,被窦泰袭击,阳猛逃脱了。太祖认为兵力悬殊,没有责怪他。仍然给他配属了一千兵马,让他守卫牛尾堡。不久太祖就抓住了窦泰,阳猛也另外抓获了东魏弘农郡守淳于业。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了,死后被追赠为华州、洛州、扬州三州刺史。

话说这位雄将军,一开始官职是奉朝请,后来一路升迁,当上了都督、直后、明威将军、积射将军,厉害吧!他跟着于谨将军打盘豆栅,又跟着李远将军在沙苑打仗,每次都冲锋陷阵,立下不少战功。皇上龙颜大悦,封他为安平县侯,食邑八百户,还加封他为冠军将军、中散大夫,赏赐可不少呢!

后来,他又在洛阳打河桥之战,解了玉壁之围,还迎接高仲密,支援侯景,这些战役里都有他的身影,战功赫赫!皇上又赏赐他增加食邑四百五十户,世袭邑阳郡守,这地位那是蹭蹭往上涨啊! 跟着大将军宇文虬攻克上津后,他又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、大都督,还进爵仪同三司,这官儿越做越大,风光无限! 陈国的将领侯方儿和潘纯陀攻打江陵,雄将军和豆卢宁一起把他们打跑了。之后,他被任命为洵州刺史。洵州这地方,各民族杂居,老百姓大多比较狡猾,但雄将军既能用威严震慑他们,又能用恩惠感化他们,所以治理得井井有条,各民族都安居乐业。

后来,蛮帅文子荣占据了荆州的汶阳郡,还侵占了南郡的当阳、临沮等几个县。朝廷就派开府贺若敦、潘招等人去讨伐,平定叛乱后,朝廷在那儿设立了平州,任命雄将军为刺史。皇上又给他加官进爵,封他为玉城县公,食邑增加到一千六百户,还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这简直是封侯拜相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!那会儿战乱之后,好多老百姓都逃散了,雄将军到任后,好好安抚他们,大家都安定下来了。朝廷又征召他为载师中大夫,后来又任命他为西宁州总管,但他因为生病没就任。之后,他就担任了通洛防主。

雄将军在边疆戍守,一直致力于保卫边境,安抚百姓,对待敌人也真诚守信。齐国的洛州刺史独孤永业非常敬佩他,还写信称赞他呢!后来他回到京城,担任京兆尹,接着又升任民部中大夫,进位大将军,不久又转任中外府长史。之后,他又被任命为江陵总管、四州五防诸军事,还改封为鲁阳县公。宣政元年,他去世了,死在了任上。大象初年,朝廷追封他为鲁阳郡公,食邑三千五百户,还追赠他陈州、曹州、莒州、汴州四州刺史的官职,谥号为“怀”。雄将军很会逢迎上司,又能自己谋划前程,所以才能做到位高权重,保全了自己的爵位和俸禄。他的儿子长宽继承了他的爵位,官至仪同大将军。

席固,字子坚,祖上是安定人。他爷爷衡,因为后秦乱了,就搬到襄阳住下了。后来在晋朝当官,做到建威将军,所以席家成了襄阳的大族。席固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,内心聪明敏捷,外表却质朴老实。梁朝大同年间,他当上了齐兴郡守。碰上侯景渡过长江,梁朝朝廷大乱,席固长期在郡里做官,很多人都跟着他,所以他手下有了一千多亲兵。

梁元帝在江陵继位后,把席固调到兴州做刺史。这时候,慕名跟随他的军民,竟然多达五千多人。席固于是想自己占据一个州,看看局势怎么变化。后来,他担心朝廷派兵来讨伐,就打算归顺朝廷。他悄悄地跟自己最信任的人说:“现在梁朝政府搞砸了,首都都丢了,湘东也没能报仇雪恨,反而兄弟之间自相残杀。宇文丞相正在建立霸业,而且用礼贤下士的方式招揽人才。我想下定决心归顺他,和你们一起成就一番事业。” 手下的人听了席固的话,没人回应。席固又跟他们仔细解释利害关系,大家这才同意。

魏朝大统十六年,席固带着他的地盘归顺了北魏。那时候,北魏太祖正准备南下攻取江陵,西边平定蜀汉,听说席固来了,非常客气地接待他。于是派使者给他授予使持节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大都督、侍中、丰州刺史等官职,封他为新丰县公,食邑二千户。后来又升迁为湖州刺史。席固因为没去朝廷朝见就被授予这么高的官职,心里有点不安,就请求进京朝见。太祖答应了。席固到了之后,太祖和他宴饮,赏赐非常丰厚。又把他封为静安郡公,把食邑增加到三千三百户。不久又任命他为昌归宪三州诸军事、昌州刺史。席固在家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,受到乡里称赞;在任职的地方,也颇有政绩。保定四年,他在州里去世,享年六十一岁。朝廷追赠他大将军、襄唐丰郢复五州刺史的官职,谥号为肃,还在襄州赐给他墓地。他的儿子席世雅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世雅,字彦文,为人正直,从小就以孝顺闻名。一开始凭借军功,被授予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的官职,后来又担任赞城郡守。之后不断升迁,做到开府仪同三司、顺直二州刺史。到了大象年间末期,官位做到大将军。世雅的弟弟世英,也因为军功被授予仪同三司,后来官至上开府仪同大将军。

任果,字静鸾,是南安人。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当地有名望的家族,在江左地区为官。他爷爷任安东,曾任梁州益州别驾、新巴郡守、阆中伯;他父亲任褒,曾任龙骧将军、新巴、南安、广汉三郡守、沙州刺史、新巴县公。

任果为人勇敢果断,一心想要建功立业。魏废帝元年,他率领部下前来投奔北周。周武帝太祖很欣赏他千里迢迢前来投奔的举动,对他礼遇有加。任果还当面献上了攻取蜀地的计策,太祖非常采纳。于是任命他为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大都督、散骑常侍、沙州刺史、南安县公,食邑一千户。

等到尉迟迥攻打蜀地的时候,任果当时正在京城,就派他弟弟任岱和儿子任悛去参军。因为益州还没攻下,太祖又命令任果乘驿车赶回南安,率领两千乡兵,协助尉迟迥作战。不久之后,任果又升任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萧纪派赵拔扈等人率领三万大军来救援成都,任果跟随大军一起打败了他们。成都平定后,任果被任命为始州刺史。在任上没多久,任果请求回朝,太祖同意了。因为任果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名望人物,而且很早就立下了忠诚的节操,所以太祖便将他晋爵为安乐郡公,赐给他铁券,准许世世代代传承袭爵。并且还赐给他车马、驷马以及仪仗队等,以示荣耀。后来,他被刺客杀害,当时五十六岁。

史书上说啊,古人说的仁义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标准呢?践行仁义的就是君子,背弃仁义的就是小人,这话说得真对!泉企长他本来就出身山野,也没什么名气,可关键时刻却能慷慨赴义,展现出做臣子的气节,这难道不是在践行仁义吗?元礼、仲遵他们继承了泉企长的遗志,最终成就了事业,也算是对得起泉企长了。李迁哲、杨乾运、席固这些人,当初都在偏远地区参与战乱,后来都幡然悔悟,归顺朝廷,最终都得到了爵位,善始善终。你看李迁哲跟太祖皇帝对话,言语中充满了正义感;而杨乾运被任命为武陵太守,却违背了为人处世的道理。要说他们谁长谁短,谁优谁劣,那可真是没法放在一起比较了。阳雄这个人文武双全,名声远播,也是个有志向有能力的人啊!

总而言之,史书总结了几个人的不同人生际遇,有的坚持仁义,有的背弃仁义,最终结果大相径庭。 这几个例子说明,仁义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,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。 而个人的才能和品德,也决定了最终的成就和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