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宪,字毗贺突,是太祖皇帝的第五个儿子。他聪明伶俐,很有度量,即使小时候,就显得与众不同,很有气势。一开始被封为涪城县公。年轻的时候,他和父亲一起学习《诗经》和《诗经》的注释,都掌握了其中的精髓,理解了其根本意义。
有一次,太祖皇帝赏赐给儿子们好马,让他们自己挑选。杨宪偏偏选了一匹花斑马。太祖皇帝问他为什么,杨宪回答说:“这匹马颜色与众不同,说不定跑得很快很优秀。如果将来要打仗,也方便区分和管理。”太祖皇帝很高兴,说:“这孩子智谋超群,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!”后来,父子俩一起去陇山打猎,经过官府的马厩,太祖皇帝每次看到那匹花斑马,都会说:“这是我儿子的马!”然后就命令侍卫把马牵来赏赐给他。魏恭帝元年,杨宪被晋封为安城郡公。孝闵帝登基后,他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
世宗皇帝即位后,授予他大将军的职位。武成初年,杨宪被任命为益州总管,负责益州、宁州、巴州、泸州等二十四州的军事,兼任益州刺史,并被晋封为齐国公,食邑万户。平定蜀地之后,太祖皇帝觉得蜀地地理位置重要,不想让老将镇守。于是想从儿子们中选一个合适的。他问了很多人,想看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。还没等别人回答,杨宪就主动请缨。太祖皇帝说:“刺史要安抚百姓,治理地方,这可不是你能够胜任的。按照年龄来安排,应该轮到你哥哥。”杨宪回答说:“能力各有不同,这和年龄大小无关。让我试试,如果不行,我甘愿接受惩罚。”太祖皇帝非常高兴。但因为杨宪年纪还小,所以当时并没有派他去。世宗皇帝遵从先帝的旨意,所以才有了这次任命。杨宪当时只有十六岁,他善于安抚百姓,用心治理政务,处理诉讼案件从早到晚,从不疲倦。蜀地百姓都很怀念他,还为他立碑颂扬他的功德。不久,他又被晋升为柱国。
我在保定的时候,被征召回京,然后被任命为雍州牧。后来晋公护率军东征,任命尉迟迥为先锋,包围了洛阳。我和达奚武、王雄等人驻扎在亡阝山,其他军队分别驻守险要地段。结果,齐军好几万兵马突然出现在我们军队的后方,大家都吓坏了,纷纷溃散。只有我和王雄、达奚武率领军队抵抗。 王雄不幸战死,三军更加惊恐。我亲自督促鼓舞士气,大家这才安定下来。那时候晋公护执政,非常器重我,赏罚之事都让我参与。
天和三年,我被任命为大司马,主管小冢宰的职务,雍州牧的职位也保留着。天和四年,齐将独孤永业来犯,杀害了孔城守将能奔达,夺取了孔城。朝廷命令我和柱国李穆率兵从宜阳出发,修筑了崇德等五个城池,切断敌军的粮道。齐将斛律明月率领四万大军在洛阳南面筑垒。天和五年,我渡过洛水去迎战他,斛律明月逃跑了。我追击他,追到安业,多次交战后才返回。 同一年,斛律明月又在汾河以北筑城,一直修到龙门。晋公护问我:“敌人到处都是,战火连绵不断,导致边境百姓流离失所,苦不堪言。难道我们能坐视不管,任由他们屠杀百姓吗?你有什么好办法?”我说:“我认为,兄长您应该暂时前往同州,以显示我们的实力,我请求率领精兵打头阵,伺机攻取敌军。这样不仅能使边境安定,还能获得其他战果。”晋公护同意了我的建议。
话说六年前,皇帝派尉迟迥率领两万大军,从龙门出发。齐国的将军新蔡王王康德听说尉迟迥的军队到了,赶紧在夜里偷偷撤兵。尉迟迥于是就回师西边去了。他还挖开改道了汾水,把汾水南边的堡垒和城墙都毁了,让汾水重新流回齐国境内。齐国的人战略眼光不够长远,就放松了边防。尉迟迥乘机渡过黄河,攻打齐国的伏龙等四个城池,两天就把它们全拿下了。接着又攻打张壁,也攻克了,缴获了他们的军械物资,夷平了他们的城垒。斛律明月当时正在华谷,没能来救援,于是就向北攻打姚襄城,攻陷了它。这时汾州也被围困很久了,粮食和援军都断了。尉迟迥就派柱国宇文盛运送粮食去救济汾州。尉迟迥自己则进入两乳谷,偷袭攻克了齐国的柏社城,然后进军姚襄。齐国人死守城池。尉迟迥就让柱国、谭公一起修筑石殿城,作为汾州的支援。齐国的平原王段孝先、兰陵王高长恭率领大军赶来,尉迟迥命令将士列阵迎敌。大将军韩欢被齐军打败,逃跑了,尉迟迥亲自督战,齐军渐渐后退。等到天黑了,双方才各自收兵。
后来晋公宇文护被诛杀后,高祖皇帝召尉迟迥进京,尉迟迥脱帽下拜谢恩。皇帝对他说:“这天下是太祖皇帝打下来的,我继承了这祖宗基业,一直担心会失去它。宇文护身为宰相却凌驾于君主之上,图谋不轨,我所以诛杀他,是为了安定国家社稷。你跟他是亲戚,你们之间的祸福荣辱本就相关,这件事与你无关,何必来谢恩呢?”于是皇帝下令让尉迟迥去宇文护府上,收缴兵符和各种簿书文件。不久就任命尉迟迥为大冢宰。当时高祖皇帝刚刚诛杀了宰相,亲自处理朝政,正想用政治来引导朝臣,用刑法来整治朝臣,就连对亲戚也十分严厉刻薄。尉迟迥既然被宇文护委以重任,从天和年间以后,他的权势逐渐强大起来。宇文护想要表达什么意见,大多让尉迟迥向皇帝奏报。其间有时有些事情可以不必奏报,尉迟迥担心主上和丞相之间产生嫌隙,总是委婉地把事情说清楚。高祖皇帝也了解他的心思,所以没有发生什么祸患。然而尉迟迥的权势和名声都太大了,最终还是不能平静相处,虽然遥授他大冢宰的职位,实际上却夺了他的权力。
裴文举,在朝廷里当差,皇上经常把他叫到内宫里去。皇上跟他说:“晋王司马昭篡权的事儿,朝里朝外谁不知道啊?我哭着杀了他,是为了国家安定,为了老百姓好。想当年,魏国末年乱糟糟的,太祖(曹操)辅佐汉献帝;后来周朝建立,晋王司马昭又掌握大权。这些坏习惯都成老传统了,人们就觉得这样理所当然。哪有三十岁的皇帝,还能让人家摆布的道理?再说,最近几十年,又出现了一种坏风气,稍微伺候过一阵子,就对皇帝像对待君主一样。这不过是乱世权宜之计,不是治理国家的长久之策。《诗经》里说:‘夙夜匪解,以事一人。’‘一人’指的就是皇帝。即使陪侍齐王(司马昭),也不能跟君臣一样。再说,太祖(曹操)有十个儿子,难道都能当皇帝吗?你应该好好劝劝他们走正道,教他们讲义气,团结君臣,兄弟和睦,别让兄弟之间互相猜忌。”裴文举磕头谢恩退下,把这事儿告诉了宪宗皇帝。宪宗皇帝摸着桌子,说:“我的想法,你还不清楚吗?咱们就应该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,还有什么好说的呢!”
裴文举,当时在皇帝身边当差,皇上经常把他叫进内宫,单独谈话。皇上对他说:“晋王司马昭谋朝篡位的事,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啊?我之所以痛哭流涕地除掉他,是为了国家安定,为了百姓的福祉。想当初,魏国末年天下大乱,咱们太祖(曹操)还辅佐过汉献帝;后来周朝建立,晋王司马昭又掌握了大权。这些坏毛病积习成俗,大家都觉得理所应当。哪有三十岁的皇帝,还能被别人控制的?而且,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歪风邪气,稍微服侍过一段时间,就摆出一副君臣相待的架势。这不过是乱世权宜之计,不是治理国家的长久之策。《诗经》里说:‘夙夜匪解,以事一人。’‘一人’指的就是皇帝。即使是侍奉齐王(司马昭),也不能跟君臣一样啊!再说,咱们太祖(曹操)有十个儿子,难道都能当皇帝吗?你应该好好规劝他们走正道,以义理相劝,团结君臣,兄弟和睦,千万别让兄弟之间互相猜忌。”裴文举拜谢后离开,把这些话转告给了宪宗皇帝。宪宗皇帝抚摸着桌子,说:“我的想法,你还不清楚吗?我们只要尽忠职守就行了,还有什么好说的呢?”
建德三年,萧宪被封为王。他的朋友刘休徵献上一首《王箴》,萧宪很喜欢。刘休徵后来又把这首《王箴》献给了高祖。高祖当时正在削弱诸位兄弟的势力,非常欣赏这篇文章。萧宪觉得兵书内容繁杂,很难找到重点,于是自己删减整理,编成了五篇《要略》,这时候上表呈献给高祖。高祖看后称赞很好。
那年秋天,高祖去云阳宫,结果病倒了。这时候,卫王萧直在京城起兵造反。高祖召见萧宪,问他:“卫王造反,你知道吗?”萧宪回答说:“我一开始不知道,现在才接到您的命令。如果萧直真的逆天而行,违背常理,那他就是自取灭亡。”高祖说:“你率领前军,我也会随后出兵。”萧直很快就被打败逃跑了。高祖回到京城,萧宪和赵王萧招一起进宫谢恩。高祖说:“管叔和蔡叔被杀,周公辅佐成王,人心各不相同,就像他们的面孔一样。只是我兄弟之间竟然兵戎相见,这让我很惭愧啊。”
一开始,卫王萧直心里很忌惮萧宪,萧宪却暗中忍让,并且因为萧直是皇帝的弟弟,对他总是很友善尊敬。晋公萧护被杀的时候,萧直还请求连萧宪一起杀掉。高祖说:“齐王的心思,我都清楚,不用再怀疑他了。”等文宣皇后去世后,萧直又偷偷地向高祖告状说:“萧宪还照常喝酒吃肉,跟平时没什么两样。”高祖说:“我和齐王都不是嫡子,都是因为我的原因才被封王,现在我们俩的情况一样。你应该感到羞愧,还管这些事情做什么。你是太后的亲生儿子,特别受她宠爱。你现在只需要努力做好自己,不要再搬弄是非了。”萧直这才作罢。
话说,四年的时候,高祖皇帝打算往东边打仗,这事儿呢,只跟内史王谊商量过,其他人啥都不知道。后来,高祖觉得他那些兄弟们,本事都不如高祖的弟弟高宪,于是就把这事儿告诉了高宪。高宪一听,立马表示支持。
大军要出发了,高宪上表献出自己的私产,资助军费。他在表里写道:“臣听说,要抓住时机,顺应天时,才能成功;打仗要看情况,灵活运用策略。陛下您继承了先帝的伟业,又开创了新的盛世,想顺应天意,施展您的雄才大略,让天下统一,百姓安居乐业。现在大军出征,粮草辎重,可能需要补充。以前边疆不安宁的时候,卜式愿意献上家产;江河不平静的时候,卫兹愿意献出私粮。臣虽然能力有限,但不敢忘记这些先贤的榜样。特献上金银财宝等十六件,略尽绵薄之力。” 高祖皇帝没收他的东西,却把高宪的奏章给大臣们看,说:“做臣子的就应该这样,朕看重的是他的心意,难道还缺他这点东西吗?” 然后就下令让高宪率领两万大军当先锋,直奔黎阳。
高祖皇帝亲自带兵围攻河阴,但没攻下来。高宪呢,攻下了武济,接着围攻洛口,把洛口东西两座城都拿下了。因为高祖皇帝生病了,所以大军就撤兵回去了。这一年,朝廷新设立了上柱国这个官职,任命高宪担任。
话说五年前,咱们大规模东征,宪(指宇文宪)将军带着两万精锐骑兵,冲在最前面,驻守在雀鼠谷。高祖(指杨坚)亲自带兵围困晋州。宪将军乘胜追击,攻下了洪同、永安两座城池,准备继续进攻。可是齐国人一把火烧了桥,占据险要地势死守,咱们的军队寸步难行,只好在永安扎营。齐国皇帝听说晋州被围,就亲自带了十万大军来救援。那时候,陈王纯将军的部队驻扎在千里径,永昌公椿将军的部队驻扎在鸡栖原,宇文盛将军守卫着汾水关,他们都听从宪将军的指挥。
宪将军悄悄地对椿将军说:“打仗嘛,讲究的就是个出奇制胜,行踪不定,要看情况随机应变,可不能墨守成规。你现在扎营,别张那些营帐,就砍些柏树,搭个简易的棚子,装装样子就行了。等咱们的兵撤了,敌人还会怀疑咱们是不是还在呢!” 那时候,齐国皇帝把一万兵分派去攻打千里径,又派兵从汾水关进攻,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跟椿将军对峙。宇文盛将军骑马飞奔来报急,说情况危急,宪将军立刻带着一千骑兵前去救援。齐国人远远看见山谷里尘土飞扬,以为咱们的大军杀来了,吓得赶紧撤退。宇文盛将军和侯莫陈芮将军一起渡过汾水追击,杀敌无数,缴获颇丰。
结果没过多久,椿将军又来报,说齐军又开始逼近了,宪将军又调兵回援。正巧这时候,椿将军接到命令要回军,就率领部队趁着夜色撤军了。齐国人还真以为那个柏树棚子是营帐呢,一点儿都没怀疑咱们撤军了,第二天早上才恍然大悟。
话说高祖皇帝已经离开晋州了,留下陈庆之断后抵抗。齐国的皇帝亲自率领大军追赶,一直追到了高梁桥。陈庆之带着两千精锐骑兵,利用河水作为天然屏障,摆开了阵势。齐军的领军将军段畅,直接冲到了桥边。陈庆之隔着河水把段畅叫过来说话,聊完之后,陈庆之问段畅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段畅回答说:“我是领军将军段畅。您又是哪位?”陈庆之说:“我啊,就是个虞候大都督。”段畅说:“看您的说话方式,可不是普通人,今天既然见面了,何必还隐瞒您的身份呢?”当时陈王元纯、梁公侯莫陈芮、内史王谊等人都在陈庆之身边呢。段畅一直追问不止。陈庆之这才说:“我乃天子太弟,齐王也!”然后指着陈王等人,一一报上了他们的官职。
段畅一听,赶紧掉头就跑,陈庆之立刻下令军队撤退。齐军却紧追不舍,气势汹汹,兵器闪闪发光。陈庆之和开府宇文欣各率领一百名精兵殿后抵抗,斩杀了齐军的骁将贺兰豹子和山褥瑰等一百多人,齐军这才退兵。陈庆之渡过汾水,在玉壁追上了高祖皇帝。
话说,皇上又让李宪带着六万兵马,回去支援晋州。李宪立马带兵出发,在涑水安营扎寨。齐国的皇帝死命攻打晋州,昼夜不停歇。回来探听消息的间谍,有的说晋州城都快被攻破了。李宪赶紧派越王盛、尉迟运、宇文神举他们带着一万轻骑兵,趁着夜色赶往晋州。他自己则带着大军占据蒙坑,作为晋州的后援。等探明晋州城还没失守,这才回师涑水。
没过多久,皇上就东行,驻扎在高显。李宪率领自己的部队,抢先赶往晋州。第二天,各路大军集结完毕,一点点逼近城下。齐国人也都倾巢而出,在营地南面摆开阵势。皇上召李宪来,让他去看看敌军的情况。李宪回来后跟皇上说:“这帮人好对付得很,让我打败他们再吃饭!”皇上听了很高兴,说:“只要你能做到,我就放心了!”李宪走后,内史柳虬私下里对李宪说:“敌军人数也不少啊,你怎么能这么轻敌呢?”李宪回答说:“我受命担任先锋,心里装着国家和百姓,消灭这些叛贼,就跟摧枯拉朽一样容易。商朝和周朝的事儿,你也是知道的。敌军虽然人多,又能奈我何?”
结果,各路大军一起进攻,齐军瞬间溃不成军。当晚,齐国的皇帝就逃跑了,李宪轻骑追击。追到永安的时候,皇上也赶到了。齐军残余部队又重新占据了高壁和洛女砦。皇上命令李宪攻打洛女砦,很快就把它攻破了。第二天,大军在介休会合。
这时候,齐国的皇帝已经逃到邺城去了,留下他的堂兄安德王延宗据守并州。延宗这小子还敢冒充皇帝,还带兵抵抗。皇上就带兵围攻并州,李宪负责攻打西面,很快就攻克了。延宗逃跑了,结果被追上抓住了。因为这次立功,李宪的第二个儿子安城公质被封为河间王,第三个儿子賨被任命为大将军。皇上还下令让李宪先带兵去邺城。第二年,邺城也被攻克了。
齐王司马湝和广宁王司马孝珩带着几万兵马,死守在信都城里。高祖皇帝又下诏书,让宪(指豫州刺史王宪)去讨伐他们。 皇帝还亲自给司马湝写信,信上说:“朝廷对你们兄弟一直很好,各位王爷也都平安无事。叔父(指司马湝)你要是放下武器投降,朝廷保证不会亏待你。” 可是司马湝根本不理。 于是朝廷就大张旗鼓地招募士兵,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,甚至连出家的和尚都有好几千人报名参军。
王宪的军队路过赵州的时候,司马湝派了两个间谍去打探军情。结果被王宪的骑兵抓住了,并且把他们带到王宪面前。王宪就把抓到的间谍带到齐国的旧将面前,让他们看看。 然后王宪对他们说:“我打仗的目标很大,跟你们没有关系。现在我放你们回去,你们可以立刻到我这里来当使者。” 接着,王宪又给司马湝写了一封信:
山川有间,每深劳伫,仲春戒节,纳履惟宜。承始届两河,仍图三魏,二者交战,想无亏德。昔魏历云季,海内横流,我太祖抚运乘时,大庇黔首。皇上嗣膺下武,式隆景业,兴稽山之会,总盟津之师。雷骇唐郊,则野无横阵;云腾晋水,则地靡严城。袭伪之酋,既奔窜于草泽;窃号之长,亦委命于旌门。德义振于无垠,威风被于有截。彼朝宿将旧臣,良家戚里,俱升荣宠,皆縻好爵。是使临漳之下,效死争驱;营丘之前,奋身毕命。此岂唯人事,抑亦天时。宜访之道路,无俟傍说。
我这个人不擅长武力,却担任了元帅这么重要的职位,奉命去安定幽州和冀州的边境。那些有名望的城邑和诸侯,没有一个不向我屈服的,我宣扬教化,引导礼仪,大家都得到了安定和幸福。您高氏家族的令王大人,英名早就远播,古往今来的成败兴衰,您都心中有数吧?难道您不知道一根木头撑不起大厦,三次劝谏就能保全性命吗?想想殷商被周朝取代,项伯背叛楚国投靠汉朝这些例子。如果您执迷不悟,继续走老路,那最终家破人亡,成为天下人的笑柄。再说,您的探子已经被我们的骑兵抓住了,军中的真实情况,我都已经知道了。我知道您想用那些弱小的士兵和简陋的武器,来对抗我们强大的军队;想依托破旧的城池,保住自己微不足道的性命。打仗不是上策,不用再犹豫了;坚守也不是下策,但未必能成功。我已经命令军队分路前进,很快就能会师,胜利指日可待。兵戎相见,这是古今兵书上都有记载的常事,用不了多久,您就会明白的。
我到达信都,在城南摆开阵势,我还登上张耳的坟墓眺望敌军。没过多久,叛军将领相愿假装出兵试探,然后就带着部下投降了。相愿是叛军首领湝的心腹,他的投降让叛军非常震惊和恐惧。湝大怒,杀了他妻儿。第二天再次交战,我们很快就打败了他们,俘虏斩杀了三万人,活捉了湝和孝珩等人。我问湝:“任城王何苦要走到这一步呢?”湝回答说:“我是神武皇帝的儿子,兄弟十五人,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了。如今宗庙社稷都被毁了,今天能战死,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了。”我被他这种气概所感动,下令放了他妻儿,还给了他们丰厚的资财。我又问了孝珩。孝珩陈述了国家的危难,说到动情处,泪流满面,但态度始终从容不迫,我也因此对他肃然起敬。
话说这卫宪啊,是个特别会打仗的人,脑子灵活,计策多,尤其擅长安抚将士,用人也很有一套。冲锋陷阵的时候,总是冲在最前面,士兵们都很敬佩他,都愿意为他卖命。齐国的人早就听说过他的威名,没人不害怕他的勇猛和计谋。
那次并州打胜仗,他率军深入敌境,沿途秋毫无犯,不扰民,军队纪律严明,一点儿私心都没有。早些时候,有个叫刘没铎的稽胡人称帝了,皇上还下令让卫宪和赵王一起带兵去平叛,这事儿《稽胡传》里都写着呢。“ 卫宪觉得自己名声越来越大,心里就琢磨着找个机会退隐。后来皇上高祖要亲自去北方打仗,卫宪就借口生病推辞。皇上当时脸色都变了,说:“你要是害怕打仗,那谁还能替我去?”卫宪吓得赶紧说:“皇上,能跟着您那是我的荣幸,可我真生病了,实在带不了兵啊!”皇上这才答应了他。
高祖皇帝驾崩后,宣帝继位。因为宪(指杨宪)地位尊贵,声望很高,宣帝对他非常忌惮。当时高祖还没下葬,诸王都在宫里服丧。司卫长孙览负责统领军队辅佐朝政,而其他的诸王都有各自的小心思,于是宣帝就下令让于智去开府察看他们的动向。等高祖的陵墓修好,诸王都回府邸了,宣帝又命令于智到杨宪家门口守着,借此机会说杨宪图谋不轨。
然后宣帝派小冢宰宇文孝伯去跟杨宪说:“三公的职位,应该给亲近贤能的人。我现在想让你的叔叔当太师,九叔当太傅,十一叔当太保,你对此怎么看?”杨宪说:“我才能轻微,职位却很高,这样盛满了就容易害怕倾覆。三师的职位,我不敢承担。况且太祖皇帝的功臣们更应该担任这些职位。如果只重用我兄弟几个,恐怕会引起非议。”宇文孝伯回去复命,过一会儿又来了,说:“皇上命令王爷您和其他的诸王一起到宫门口来。” 只有杨宪被叫了进去,宣帝事先在侧室藏好了壮士,杨宪进去后就被抓了起来。杨宪的神色态度一点也不慌张,坚持为自己辩解。宣帝让于智来审问杨宪。杨宪目光如炬,和于智对质。有人劝杨宪说:“以您现在的情况,还说那么多干什么?”杨宪说:“我地位尊贵,家族显赫,如今落到这个地步,生死有命,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?只是我老母亲还在家里,恐怕会留下遗憾啊!”说完,杨宪把笏板扔在地上。最后,杨宪被勒死了,那年他才三十五岁。宣帝封于智为柱国,齐国公。他还杀了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、上开府独孤熊、开府豆卢绍等人,都是因为他们和杨宪关系密切。
宣帝杀了杨宪之后,找不到合适的理由,就诬陷王兴等人和杨宪一起谋反,然后把他们也杀了。当时的人都觉得杨宪是冤枉的,都说他们是被冤枉陪着杨宪一起死的。杨宪的生母达步干氏是柔然人,在建德三年被册封为齐国太妃。杨宪非常孝顺,侍奉母亲的事迹非常出名。太妃以前患有风热病,经常复发,杨宪不脱衣服,一直侍奉在母亲身边。杨宪如果外出办事,心里总是很不安,因为他母亲一有病,他就感觉到了,于是立刻派人去探问,结果总是和他预料的一样。杨宪有六个儿子,分别是杨贵、杨质、杨賨、杨贡、杨乾禧、杨乾洽。
话说这位叫贵的小朋友,字乾福,从小就聪明伶俐,博览群书,尤其擅长骑马射箭。他第一次读《孝经》就对别人说:“读懂了这本经书,就足够做人立身的根本了。”天和四年,他才十岁,就被封为安定郡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要知道,太祖当初当丞相的时候,就封了这个郡,从来没借给过别人,直到这时候才给了他。
十一岁那年,他跟着皇上到盐州打猎,一次围猎中,他一个人就射杀了十五头野马和鹿,这狩猎技术,那叫一个厉害!建德二年,他被册立为齐国世子,四年后又升任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接着又外放到豳州当刺史。虽然贵出身皇室,生活在深宫大院里,但他却很关心百姓的事情,而且心思缜密,过目不忘。有一次,他在路上碰到两个人,就对身边的人说:“这两个是县里的党羽,怎么会在这里闲逛?”他身边的人都不认识,但他却能说出那两人的名字,当时在场的人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。还有一次,白兽烽燧被商人烧毁了,烽火台的负责人收了商人的钱,却没上报这件事。后来,这位负责人按例来参加朝会,贵就问他:“商人烧了烽燧,你为什么私下放过了他们?”负责人一听,当场就吓傻了,赶紧承认了错误。可见他观察入微,判断精准。可惜的是,他五年四月就去世了,年仅十七岁,高祖皇帝为此非常痛惜。
接下来说他的兄弟们。他弟弟叫质,字乾佑,一开始被封为安城公,后来因为军功被晋封为河间郡王。另一个弟弟叫賨,字乾礼,官至大将军,封中坝公。还有个弟弟叫贡,后来被封为莒庄公;一个叫乾禧,封安城公;一个叫乾洽,封龙涸公。可惜的是,这几个弟弟都和宪一起被杀害了。
史学家说啊,从汉朝一直到魏晋时期,皇帝的兄弟和儿子那可真是不少。但是呢,真正因为才华横溢、名扬天下的,也就楚元王、河间王、东平王、陈思王这些人,靠着文治武功出名的,只有任城王和琅邪王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从小就身份尊贵,在宫里长大,享受着荣华富贵,日子过得太舒服了,心就变得骄奢淫逸,志气也变得懈怠,所以啊,那些奇才伟人,在他们中间很少见。
齐王刘襄可是个例外,他真是个杰出的人物啊!你看他,凭借着弟弟的身份,却担任着高级将领的要职,智勇双全,打仗就像神仙一样厉害,敌国都把生死存亡寄托在他身上,国家的兴衰成败也取决于他的一举一动。要是跟那些非皇室出身的名将比,像白起、王翦、韩信、李牧这些人,又能比他强到哪里去呢?他手握着能震慑皇帝的权力,偏偏赶上了国家衰败的时候,这样的人却惨遭杀害,所以啊,人们由此就知道周朝的江山是不会长久的了。
想想看啊,以前张耳、陈余他们,只不过是些普通的宾客和仆役,最后都当上了卿相。而齐国的文臣武将和官吏,后来也很多人当上了州牧。不同时代却有着相同的现象,这足以说明齐王刘襄是位贤才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