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闵帝,名叫元觉,字陁罗尼,是北周太祖的第三个儿子。他母亲是元皇后。大统八年,他出生在同州的官舍里。九岁的时候,被封为略阳郡公。那时候有个很擅长看相的人叫史元华,见到小皇子后就私下跟自己熟人说:“这孩子将来会有非常尊贵的身份,只可惜啊,他的寿命不够长,配不上这富贵。”魏恭帝三年三月,元觉被任命为安定公世子。四月,又升任大将军。

十月乙亥,北周太祖死了,丙子日,元觉继承了太师、大冢宰的职位。十二月丁亥,魏恭帝下诏书,把岐阳地区封给元觉,让他当周公。庚子日,魏恭帝禅让皇位给他。诏书上写着:“我听说,皇天上帝的命令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归于有德之人。所以尧禅让给舜,舜禅让给禹,这都是顺应天时的。上天厌弃了我们的魏国,预示着要发生变化,你对此应该很清楚。我虽然治理国家不得法,但又怎敢违抗天命,不去顺应有德之人呢!现在我效仿尧舜的旧例,把皇位禅让给周公,特此昭告天下。”然后派大宗伯赵贵拿着节杖和册书去册封元觉,册书上写着:“咨尔周公,帝王的位子并非永恒不变的,有德行的人才能受命于天,这是天道。我顺应天时,效法尧舜的旧制,承认魏国的国运已尽,天下大小官员都对此心知肚明,难道还能违背天意,不把皇位让给有德之人吗?我咨询了大家的意见,大家都说公公您的父亲文公,功勋卓著,德泽遍及天地,造福百姓,而您本人更是继承了父亲的光辉。因此,上天都显现了祥瑞之兆,百姓们也欢欣鼓舞,这都是天命所归。我怎敢违抗天意呢!所以,我遵照圣典,把皇位禅让给您。您要好好珍惜这份重托,保卫国家,千万要谨慎啊!”魏恭帝在朝堂上,派民部中大夫、济北公元迪送去皇帝的印玺和朝服。元觉坚决推辞。朝中大臣们都劝他接受,太史也报告说出现了祥瑞,于是元觉才接受了禅让。当天,魏恭帝就在大司马府把皇位让了出来。

公元557年正月初一,辛丑日,我登上了天王之位。按照仪式祭告上天,在路门召见百官。追尊我的父亲为文王,母亲为文后。天下大赦。封魏国的皇帝为宋公。这天,槐里献上了四只红色的雀鸟。百官们一起讨论说:“历代帝王兴起,没有不改换历法的,这是昭示受命于天的象征,也是为了改变百姓的习惯。从孔子时代起,就根据阴阳历法推算,实行夏历,历代帝王都没有更改。现在魏朝灭亡,周朝受命,如同以木头承载水,理应遵循夏历,以符合圣贤之道。再说,文王诞生时有祥瑞之气,还有黑水之谶,所以服饰应该用黑色。”我批准了他们的建议。任命大司徒、赵郡公李弼为太师,大宗伯、南阳公赵贵为太傅,大冢宰、大司马、河内公独孤信为太保,柱国、中山公宇文护为大司马。任命大将军宁都公宇文毓、高阳公达奚武、武阳公豆卢宁、小司寇阳平公李远、小司马博陵公贺兰祥、小宗伯魏安公尉迟迥等人为柱国。

辛丑日,我祭祀了圆丘。我下诏说:“我的祖先起源于神农氏,对于圆丘和方丘,理应祭祀。我们的始祖献侯,开拓了辽阔的疆土,奠定了国家的基业,配享南北郊。我的父亲文王德行符合五运之数,受命于天,所以把他供奉在明堂,配享上帝,庙号为太祖。”癸卯日,我祭祀了方丘。甲辰日,我祭祀了太社。当天开始取消市门税。乙巳日,我祭祀了太庙。丁未日,我在乾安殿召见百官,对他们进行赏赐,赏赐各有不同。戊申日,我下诏说:“上天降下旨意,让我推翻魏朝建立周朝,让我一人承受这至高的称号。我深知古代圣王,没有不首先考察民风民俗,了解百姓疾苦,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。更何况我能力有限,又正值创业初期,如果我不重视广泛听取意见,那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?各部门应该分别派人去各地巡视,了解情况。五教之中哪一项没有宣传到位?当前的政务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?有没有德才兼备的人才,却没有被朝廷所知?有没有冤枉受罚、受屈辱的人,却没有被朝廷所重视?有没有孝义贞节的人,没有被官府所表彰?有没有鳏寡孤穷的人,没有被官府所救济?百姓的衣食是否充足,赋税徭役是否繁重,灾害发生的地方,水旱灾情的情况,都应该详细地报告上来。凡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应该给予特别的礼遇和食物。”辛亥日,我祭祀了南郊。壬子日,我册立元氏为皇后。

乙卯日,我下诏说:“天地初开,万物蒙昧,建立国家是为了安定天下。现在可以大力发展诸侯国,作为周朝的屏障。”于是,我封太师李弼为赵国公,太傅赵贵为楚国公,太保独孤信为卫国公,大司寇于谨为燕国公,大司空侯莫陈崇为梁国公,大司马中山公宇文护为晋国公,每人食邑万户。辛酉日,我祭祀了太庙。癸亥日,我亲自耕种籍田。丙寅日,在剑南陵井设置陵州,在武康郡设置资州,在遂宁郡设置遂州。二月癸酉日,我在东郊举行朝日仪式。乙亥日,我改封永昌郡公广为天水郡公。戊寅日,我祭祀了太社。丁亥日,楚国公赵贵谋反,被处死。

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。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“诏曰:”之后的内容。请您提供文本,我将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,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。

我老爸当年跟各位大臣和将军们,齐心协力,一起治理天下。从头到尾,二十三年,大家互相帮助,上上下下都没怨言。所以,你们才把我推上了皇帝这个位置。虽然我能力不行,但这恩情我可没忘。所以,我对各位大臣,同姓的像兄弟一样,不同姓的像舅甥一样亲近。希望咱们一条心,平定天下,让大家子孙后代都能香火不断。可我太没用了,没能把大家团结好,导致楚国公宇文贵对我不满,跟万俟几通、叱奴兴、王龙仁、长孙僧衍这些人暗中勾结,图谋危害国家。结果事情没成功,被开府宇文盛他们告发了。经过调查,他们都认罪了。说到这里,我的心里就像刀绞一样难受。但是,法律是天下的法律,我既然是天下的皇帝,就该遵守法律,怎么能因为私情而废除法律呢?《尚书》上说:“好的行为要影响后世,坏的行为要止于自身。”宇文贵、万俟几通、叱奴兴、王龙仁的罪过只牵连到他们一家,长孙僧衍只牵连到他一房,其他的我都不追究了。希望你们文武百官都能明白这个道理。

太保独孤信有罪,免罪。甲午日,任命大司空、梁国公侯莫陈崇为太保,大司马、晋国公宇文护为大冢宰,柱国、博陵公贺兰祥为大司马,高阳公达奚武为大司寇,大将军、化政公宇文贵为柱国。己亥日,秦州和泾州都献上了连理木。岁星在少微星附近停留了六十天。

三月庚子那一天,皇上召集文武百官,赏赐各有不同。庚子年己酉月,柱国、卫国公独孤信被赐死了。

壬子日,皇上发布诏书说:“浙江去年歉收,百姓饥饿,朕心里很着急。那些还没交完赋税的,全部免除。另外,还要派使者去巡查,凡是穷困挨饿的,都要给予赈济。”癸亥日,朝廷精简六府的官员,裁撤了三分之一。

夏四月己巳日,任命少师、平原公侯莫陈顺为柱国。壬申日,皇上诏令死罪以下的罪犯,都减轻一级。壬午日,皇上祭拜了成陵。乙酉日,皇上回到宫中。丁亥日,皇上祭祀了太庙。

五月癸卯日,岁星犯太微上将,太白星犯轩辕。己酉日,槐里献上了白色的燕子。皇上想在昆明池观赏捕鱼,博士姜须进谏劝阻,皇上就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
秋七月壬寅日,皇上在右寝听讼,对许多案件都给予了宽宥。甲辰日,月亮遮掩了心宿后星。辛亥日,皇上祭祀了太庙。荧惑星犯了东井北端第二星。

八月戊辰日,皇上祭祀了太社。辛未日,皇上发布诏书说:“朕刚刚即位,施政教化还不够完善,导致很多农民都犯了法。现在秋季刑律就要执行,将要进行大规模的处决。朕想到百姓的性命,责任都在朕身上。应该赦免他们的罪过,并予以改过自新的机会。那些该判处死刑的,都减轻为流放;流放以下的罪犯,都减轻一级。不在赦免范围内的,不适用这次减刑。”

甲午日,皇上发布诏书说:“帝王治理天下,应该广泛寻求人才,来治理百姓。现在二十四军,都要举荐贤良、能够治理百姓的人,每军举荐九个人。如果被举荐的人,后来不能胜任其职,举荐他的官员,都要受到处罚。”

九月庚申日,皇上发布诏书说:“朕听说君主治理天下,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做到,而是要靠上下同心。现在文武官员和各军中没有得到爵位封赏的人,都要提升两级。” 同时,把太守改名为郡守。

皇帝性格刚强,看到晋公护执政,心里非常忌惮他。司会李植、军司马孙恒因为是先朝辅佐皇帝登基的人,经常侍奉在皇帝身边,他们也看不惯护专权,于是就和宫伯乙弗凤、贺拔提等人暗中商量,请求皇帝诛杀护。皇帝同意了。又拉上宫伯张光洛一起参与谋划。张光洛偷偷地把这事告诉了护,护就赶紧把李植任命为梁州刺史,孙恒任命为潼州刺史,把他们调离京城。乙弗凤等人见此情况,心里更加不安,又向皇帝告状。皇帝打算召集大臣们进宫,准备借此机会诛杀护。张光洛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护。当时小司马尉迟纲统领着宿卫的军队,护就召集尉迟纲一起密谋废立皇帝。他让尉迟纲进入宫殿,假装喊叫乙弗凤等人来议事。他们到了之后,就依次被抓到护府,都被杀害了。尉迟纲随后解散了禁军,皇帝这才明白过来,身边已经没有侍卫了,独自一人在内殿,只得让宫女拿着武器自保。护又派大司马贺兰祥逼迫皇帝退位。最后把皇帝幽禁在旧宅,一个月后,皇帝被杀害,驾崩了,当时他才十六岁。李植、孙恒等人也都被害死了。

等到武帝诛杀护之后,就下诏说:“谨慎对待事情的开始和结束,这是国家的法典。事情已经过去,但要像事情还在发生一样,这是贤明的君王普遍的做法。重视追念先人,尊崇长辈,这是礼仪的根本。所以略阳公(指孝闵帝)德行纯正,天资聪颖杰出。正值魏朝气数将尽,皇位将要改朝换代,歌颂新朝的歌声已经汇聚,历史的进程也到了这个阶段,上天应验了祥瑞的征兆,下达了改朝换代的旨意。然而祸乱却发生在身边,冲突起源于宫廷内部,如同白色的猛兽咬伤了驾车的马匹,苍鹰飞落在宫殿之上,皇帝受到幽禁和侮辱,皇位被篡夺,百姓冤屈,毒害遍及天下。如今河清海晏,灾难已经消除,追尊他的礼仪,应该提升他的谥号。”于是派遣太师、蜀国公宇文迥在南郊举行仪式,追谥孝闵帝为孝闵皇帝,陵墓名为静陵。

史臣说:孝闵帝继承了安定的大业,正赶上国家兴盛的时机,继承皇位,登基称帝,国内外一片太平,没有异议。即使是黄帝的初年盛德,太始年间的太平盛世,也比不上他。但是,政权掌握在宁氏(指晋公护)手中,皇帝心中充满了疑虑;祭祀时,皇帝称自己为寡人,大臣们也不再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他。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迅速的灾祸,这是必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