厍狄峙,祖上是辽东人,原姓段,是段匹磾的后代,因为避难才改了姓氏。后来搬到代郡居住,世代都是当地豪强。他爷爷是武威郡守,他爸爸是上洛郡守。厍狄峙年轻时就因为为人宽厚仁慈而闻名,而且擅长骑射,很有谋略。他在魏朝做官,做到高阳郡守。他为政清廉,老百姓都很喜欢他。孝武帝西迁关中,他就辞官跟着去了。大统元年,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,参与处理机密事务,因为做事认真谨慎而受到称赞,后来升迁为黄门侍郎。
那时候跟东魏经常打仗,战事不断,柔然趁机作乱,多次成为边患。朝廷打算和亲,就派厍狄峙去。厍狄峙长得高大威猛,又很会说话。柔然首领很信任他,从此以后不再来骚扰边境了。北周太祖说:“以前魏绛和戎狄讲和,被载入史册。拿你跟他比,他都要自愧不如啊!”于是封厍狄峙为高邑县公,食邑八百户。后来他又升迁为骠骑将军、岐州刺史,加散骑常侍,食邑增加到一千户,开府仪同三司。恭帝元年,他被征召为侍中。
柔然灭亡后,突厥势力强大,虽然跟周文帝友好往来,但暗地里却和北齐勾结。周太祖又派厍狄峙去劝说突厥。突厥被他说服了,立刻抓住了北齐的使者,送回长安。因为这些功劳,他被封为大将军、安丰郡公,食邑一共两千户。不久又升任小司空。
孝闵帝即位后,他升任小司寇。周世宗初年,他担任都督益潼等三十一州诸军事、益州刺史。厍狄峙为人宽厚温和,崇尚清静无为,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的喜爱。保定四年,他调任宜州刺史。天和三年,回朝任少师。因为年纪大了,他上表请求退休,皇帝下诏准许了。五年后,他去世了,追赠同州刺史,谥号“定”。
他的儿子厍狄嶷继承了他的爵位。厍狄嶷年轻时就很有名气,一开始在吏部做上士。后来历任小内史、小纳言,授予开府的官阶,升迁为职方中大夫,最后担任蔡州刺史。死在任上。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杨荐,字承略,是陕西宁强人。他爸爸杨宝,当过昌平郡守。杨荐从小就没了爹妈,但很早就有了好名声。他为人清廉谨慎,喜怒不形于色,不轻易表露情绪。魏永安年间,他跟着尔朱天光进关中平叛,之后被封为高邑县男。后来,文帝在夏州,任命他为帐内都督。平定侯莫陈悦的叛乱后,文帝派杨荐去洛阳办事。魏孝武帝任命文帝为关西大行台,还让杨荐当了直阁将军。
当时,冯翊长公主守寡,孝武帝想把她嫁给文帝,就派武卫将军元毗去传达旨意。杨荐把这事儿回禀了文帝,文帝又派杨荐去洛阳跟孝武帝商量这事儿。孝武帝最终答应了。后来,孝武帝想回关中,杨荐也支持他的计划。孝武帝说:“你回去告诉大行台,让他来迎接我。”文帝再次派杨荐和长史周惠达出关迎接孝武帝。孝武帝到了长安后,把杨荐的爵位升为清水县子。
大统元年,蠕蠕族想和西魏和亲。文帝派杨荐和杨宽出使蠕蠕,顺便把婚事给办了,两人带着婚约回国了。杨荐因此被晋升为侯爵。之后,文帝又派杨荐去蠕蠕送聘礼。魏文帝的郁久闾皇后去世后,文帝派仆射赵善去蠕蠕再次商议婚事。赵善到了夏州,听说蠕蠕族已经背叛西魏投靠了东魏,怕被抓,就赶紧回来了。文帝没办法,只好再次派杨荐出使,还给了他十斤黄金、三百匹锦缎作为礼物。杨荐到了蠕蠕,严厉指责他们违背承诺,并再次表达了西魏想和亲的意思。蠕蠕族被杨荐说服了,派使者跟着杨荐一起回西魏报信。后来,侯景前来投靠西魏,文帝让杨荐去协助镇压。杨荐看出了侯景这个人反复无常,就请求回朝,并把实情都告诉了文帝。文帝于是秘密派兵去追回支援侯景的军队。没过多久,侯景就叛变了。
大统十六年,西魏大军东征。文帝担心蠕蠕族趁机来抢掠,就又派杨荐去跟他们重新商议和亲,以安抚他们。杨荐官职也升了,被任命为使持节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还加封侍中。
孝闵帝即位后,把御伯大夫的官职给撤了,然后提升姚谷县公的爵位。接着又派他去突厥联姻。突厥可汗的弟弟地头可汗阿史那库头住在东面,跟北齐保持着友好关系,他跟姚谷县公说他哥哥想违背之前的约定。计划已经定下来了,打算用姚谷县公去北齐送礼。姚谷县公知道他的意思,就严肃地责备他,说话慷慨激昂,眼泪哗哗地流。可汗沉默了很久,才说:“还好你没有怀疑我,咱们应该先一起平定东面的叛贼,然后再送我的女儿过去。”于是让姚谷县公先回去报信,并且请求出兵讨伐东面的叛贼。因为姚谷县公奉命办事,办事称职,所以被提升为大将军。保定四年,他又一次向突厥送去了聘礼。回来后,担任小司马,后来又升任大司徒。他跟着陈公纯等人一起从突厥迎娶公主回来,因此被晋升为南安郡公。天和三年,他又升任总管、梁州刺史。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了。
赵刚,字僧庆,是河南洛阳人。他的曾祖父赵蔚,是北魏的并州刺史;祖父赵宁,是高平太守;父亲赵和,在北魏太平年间,担任陵江将军,南下征讨,渡过淮河的时候,听说父亲去世的消息,就立刻返回了。主管官员本来要按照法律处罚他,赵和说:“父母的恩情深重如天,一辈子也报答不完。如果允许我安葬父亲,等祭祀完毕之后再处罚我,我死也无怨。”说完就哭了起来,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。主管官员把这件事上报朝廷,最后就赦免了他。父亲下葬后,赵和被任命为宁远将军。大统年间,追赠他右将军、胶州刺史的官职。
话说这高刚啊,从小就聪明伶俐,能力超群。后来一步步升官,当上了镇东将军、银青光禄大夫,还做过大行台郎中、征东将军,官职越来越高,最后还领了司徒府从事中郎,加了个阁内都督的头衔。
后来呢,魏孝武帝和北齐神武帝闹翻了,高刚奉命去请东荆州刺史冯景昭带兵进京勤王。结果还没等出发,神武帝的军队就已经打到洛阳城下了,孝武帝被迫西迁。冯景昭召集手下文武官员商量对策,有个司马冯道和建议就地驻守,等北方朝廷发话再做决定。高刚一听就急了,他说:“将军您应该赶紧带兵去追随皇上!” 等了好久,也没人说话。高刚一急之下,拔出刀来往地上一扔,大声说:“诸位要是忠臣,就应该杀了冯道和;要是想投降敌人,那就杀了我吧!”冯景昭被高刚这举动给震慑住了,立马决定带兵去关中勤王。
结果倒霉,正赶上侯景围攻穰城,东荆州的杨祖欢等人起兵响应侯景,半路截住了冯景昭的军队。冯景昭打了败仗,高刚也被俘虏了,成了俘虏。后来他赎了身,逃脱了。 他碰到了东魏东荆州刺史李魔怜,李魔怜听了他一番劝说,让他去并州打探消息。高刚到了并州,神武帝还设宴款待了他,还让他带信给荆州。高刚回去后,又劝李魔怜杀了杨祖欢等人,把荆州献给西魏。李魔怜听从了他的建议,让他进京面见皇帝。
大统年间,高刚在霸上见到了西魏太祖,详细地汇报了关东的情况。太祖很赏识他,封他为阳邑县子,食邑三百户,还任命他为车骑将军、左光禄大夫。因为他在收复东荆州方面立下了功劳,又晋升为临汝县伯,食邑五百户。
早些时候,贺拔胜和独孤信因为孝武帝西迁,流落到了江南。这时候,高刚向魏文帝建议,把他们请回来。于是,高刚被任命为兼给事黄门侍郎,出使梁朝,和梁州刺史杜怀宝等人商谈友好邦交,并转达了请贺拔胜等人回来的信件。杜怀宝和高刚盟誓,并把贺拔胜等人送往建康,还派人跟着高刚回魏国报信。同年,朝廷又派高刚出使三荆地区,让他全权处理事务。出使回来后,他因为办事得力,被晋封为武城县侯,任命为大丞相府帐内都督。他又一次出使魏兴,再次转达了之前的命令。不久之后,梁朝就正式送回了贺拔胜和独孤信等人。
过了不久,御史中尉董绍上奏,建议攻打梁州和汉中。朝廷任命董绍担任行台、梁州刺史,率领军队进攻汉中。高欢觉得这个计划不可行,但朝议已经决定了,所以还是出兵了。结果董绍一无所获就回来了,被免职,成了老百姓。高欢被任命为颍川郡守,还加封了通直散骑常侍、卫大将军的官职。
后来他又回到弘农郡。接着被提升为大都督、东道军司,节度开府李延孙等七支军队,攻下了阳城,俘虏了太守王智纳。之后他又调任陈留郡守。东魏行台吉宁率领三万大军攻陷了郡城,高欢率领残兵突围,回到颍川,继续担任郡守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侯景打败了,于是率领剩下的士兵前往洛阳。大行台元海派高欢回郡里征收粮食。这时侯景的军队已经进入颍川,高欢在西边招募了阳翟两万户人家,把粮食运送到洛阳。第二年,洛阳失守了。高欢在敌人的包围中,连续作战,打败了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。这时侯景派陆太、颍川郡守高冲等八千人,袭击襄城等五个郡。高欢只带了五百步骑兵,就大败了高冲等人。开府李延孙被长史杨伯兰杀害,高欢又击杀了杨伯兰。他又攻克了广州,进军阳翟。侯景从叶县进入鲁阳,与高欢交战。打了十多天,高欢撤军到宜阳。当时河南的城邑,一会儿被这方占领,一会儿被那方占领,战事非常激烈。高欢再次出兵伊洛地区,侯景也渡过黄河修筑城池。高欢前后从侯景手中夺回了三个郡,俘虏了一个郡守,还打败了侯景的行台梅迁,斩首一千多人。之后,他被任命为尚书金部郎中。
高仲密率领北豫州的军队来投降,高欢被任命为大行台左丞,持节前往颍川节度义军。军队回师后,高欢又打败了侯景的前锋部队,再次俘虏了两个郡守。
当时有谣言说高欢要叛变投靠东魏,齐神武帝就设计离间计,假装派人迎接他。高欢于是率领骑兵袭击了东魏的下坞,攻破了它,并将情况写在木板上呈报朝廷。高祖知道高欢忠心耿耿,于是重重赏赐了他。他被任命为营州刺史,晋爵为公,增加了二百户的封地,还被加封为大都督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。
话说渭州有个老百姓叫郑五丑,这小子不安分,居然造反了,还跟叛乱的羌族首领铁匆勾结在一起。朝廷派张刚去镇压。张刚要出发了,魏文帝把他叫到内寝,举起酒杯敬他,说:“当年侯景在东边作乱,都被你给平定了,现在这些羌族小喽啰,哪里值得你费心劳神啊!” 那时候郑五丑已经攻占了几个地方,到处都设了关卡。张刚一到,就把这些地方都打下来了,把郑五丑的同伙也都给打散了。郑五丑没办法,只好往西逃到铁匆那里去了。张刚又追过去,攻破了铁匆伪造的广宁郡。
后来,朝廷派宇文贵等人一起西征,又任命张刚负责渭州的军政事务,还给他供应粮草。铁匆被平定了,抓获了一千多羌族士兵,都被编入了张刚的军队,张刚还教他们军事技能,这些羌族士兵都卖力地为他效劳。张刚因此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后来还调回朝廷担任光禄卿。等六部重新设置后,他又被任命为膳部中大夫。
孝闵帝登基后,张刚被晋封为浮阳郡公。之后他又被派去担任利州总管,负责利州、沙州、方州、渠州等地的军事。沙州的氐族人仗着地势险要违抗朝廷的命令,张刚再次出兵,把他们给平定了。方州的獠人,从此开始纳税服役。张刚觉得伪信州地处滨江,地势险要,而且和周围的少数民族联系紧密,那些蛮族又强悍又凶猛,历朝历代都没能让他们臣服,于是上书朝廷请求讨伐。朝廷就命令张刚率领利州、沙州等十四州的军队,并指挥十位仪同、一万多步骑兵前去征讨,还加封他为渠州刺史。
张刚刚到的时候,渠州的那些首领被他的军威震慑住了,纷纷前来投降。可是后来因为张刚的军队在外征战一年多,士兵们都疲惫不堪,结果又有人叛逃了。最终,张刚无功而返。 他还和同僚尹才闹翻了,被朝廷召回问责。 在回京的路上,张刚得了病,不幸去世,享年五十七岁。朝廷追赠他为中、淅、涿三州刺史,谥号为“成”。他的儿子元卿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王庆,字兴庆,是太原祁县人。他爸爸王因,曾经做过魏国的灵州刺史,还被封为怀德县公。王庆从小就聪明过人,很有才干和谋略。刚开始跟着文帝打仗,先后收复了弘农,打败了沙苑的敌人,立了不少战功,每次都有丰厚的赏赐。大统十年,他被任命为殿中将军。孝闵帝登基后,晋公宇文护让他当典签。王庆办事能力强,头脑清晰,判断准确,渐渐得到了宇文护的赏识和重用,后来被任命为大都督。武成元年,因为之前的战功,被封为始安县男。两年后,他担任小宾部官员。
保定二年,他出使吐谷浑,跟他们划分界限,并且商谈友好合作的事宜。吐谷浑的国王很高兴,很服气,还派亲信跟着王庆来进贡。一开始,突厥跟西魏和亲,答应把公主嫁给西魏皇帝做皇后。可是齐国知道了这件事,害怕西魏和突厥联合起来对付自己,也派使者去突厥求婚,送去了很多贵重的礼物。突厥贪图齐国的大笔贿赂,就答应了齐国的求婚。朝廷上有人议论说,魏氏家族以前跟蠕蠕联姻,结果导致国家分裂,现在又担心跟突厥的婚事会变卦,想派使者去跟突厥重新建立友好关系。于是,朝廷任命王庆为左武伯,让他跟杨荐一起出使突厥。那一年,西魏发兵攻打并州。王庆就带领突厥骑兵,和杨忠一起回到太原。因为齐国答应送来皇姑和太皇太后,西魏朝廷就和齐国和好了。
突厥听说这件事后,又开始犹豫和怀疑,于是西魏又派王庆去跟突厥解释。突厥可汗被王庆打动了,两国关系又恢复了从前友好亲密的状态。五年后,西魏又派宇文贵跟突厥交换公主。从此以后,因为王庆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信誉很高,所以经常被派去出使。后来,王庆再次出使突厥,碰巧突厥可汗死了。突厥人对王庆说:“以前出使我们国家,遇到我们国家有人去世的,都会割破脸表示哀悼。何况现在我们两国和亲,你怎么能不做这件事呢?”王庆坚决拒绝了。突厥人看到王庆这么坚持原则,最终不敢强迫他。武帝听说后,非常赞赏他。
因为王庆出使的功劳,朝廷提升他为开府仪同三司、兵部大夫,并且晋升为公爵。他先后担任丹州和中州刺史。他为政严明,官员们都不敢欺上瞒下。大象元年,他被任命为小司徒,又加封大将军,总管汾州、石州两州和五个军事镇的军事,同时担任汾州刺史。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延州总管,官至柱国。开皇元年,被晋升为平昌郡公。最后在任上去世。朝廷追赠他上柱国,谥号庄公。他的儿子王淹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赵昶,字长舒,是天水南安人。他曾祖父赵襄,在魏国当官做到中山郡守,后来就在代地安家了。他祖父赵泓,是广武县令。他父亲赵琛,是上洛郡守。赵昶从小聪明伶俐,很有志气和节操。年轻的时候,就因为才能和力气出名了。孝昌年间,他被朝廷任命为都督,镇守小平津。魏国的北中郎将高千非常敬重他。高千担任兖州刺史时,让赵昶负责临涣郡和北梁郡的事务。大统初年,高千回到陕州镇守,又任命赵昶为长史兼中军都督。 太祖平定弘农后,提拔赵昶担任相府典签。
大统九年,大军在邙山战败,清水的氐族首领李鼠仁趁机从军队逃回老家,凭借险要的地势造反。陇右大都督独孤信多次派兵去讨伐他,都没成功。太祖打算亲自去征讨,但想先派人去看看情况,就问身边的人谁可以胜任这个任务。大家都答不上来。赵昶说:“这不过是个小毛贼罢了,只要展现出朝廷的威严,谁敢不服从?”太祖很欣赏他的胆量,就派赵昶去了。赵昶见到李鼠仁后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说明利害关系。那些叛乱的匪徒们聚在一起商议,有人赞成投降,有人反对。那些反对投降的家伙,还想要杀掉赵昶。但是赵昶神色泰然自若,气势更加强盛。李鼠仁被赵昶的气势所感动,最终率领众人投降。后来,氐族和梁国的首领道显叛乱,进攻南由。太祖再次派赵昶去劝降他们,道显等人也都立刻投降了。东秦州刺史魏光把四十多个氐族首领和他们的部落迁徙到华州,太祖就让赵昶担任都督,负责管理他们。在此之前,汾州的胡人叛乱,朝廷又派赵昶去安抚他们,赵昶都摸清了他们的虚实。等到大军去讨伐时,赵昶作为先锋部队,很快就打败了他们。因为立下战功,赵昶被封为章武县伯,食邑五百户。
十五岁那年,赵昶被任命为安夷郡守,还兼任长蛇镇将。氐族人野蛮粗犷,向来难以管治,大家都说他们不好对付。但赵昶用仁义去感化他们,氐族人都很高兴地臣服了。一年后,就有上千人愿意加入他的军队。朝廷看他治理有方,就升他为帅都督。
这时候正赶上军事紧急,朝廷下令要迅速解决问题,氐族人对朝廷不满,又开始密谋叛乱。赵昶暗中派人去劝说他们,离间他们的关系,利用他们内部的矛盾。等氐族人互相猜忌的时候,赵昶就轻装简从地去见他们。那些氐族人不知道赵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,都来见他。赵昶抓住机会,把二十多个叛乱首领抓起来杀了,剩下的氐族人也就老实了。朝廷很高兴,又升他为大都督,让他负责南秦州的政务。
后来,氐族首领盖闹等人又造反了,赵昶再次出兵,把他们抓了起来。朝廷又升他为抚军将军,还加封他为通直散骑常侍。他还和史宁一起打败了二十多万宕昌羌族和獠人。之后,他又被任命为武州刺史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负责多个州的军事。
魏恭帝刚即位的时候,赵昶又升为骠骑大将军,还加封开府仪同三司。这时,潭水羌族造反,杀了武陵郡和潭水郡的太守。赵昶率领仪同骆天义等人,带着五千骑兵和步兵去平叛,很快就平定了叛乱。
魏世宗刚登基的时候,凤州人仇周贡、魏兴等人造反,自称周公,手下有八千人。他们攻破了广化郡,占领了很多县城,还分兵西进,包围了广业郡和修城郡。广业郡守薛爽和修城郡守杜杲向赵昶求救。赵昶派使者去给杜杲报信,结果使者被周贡的同伙樊伏兴等人抓住了。
伏兴等人知道赵昶就要来了,就解除了对修城郡的包围,占据了泥功岭,设下六个埋伏等着赵昶。赵昶到了之后,果然中了埋伏,双方展开激战,赵昶最终打败了伏兵。广业郡的包围也解除了。赵昶一路追击到泥阳川才返回。后来,兴州人段吒和氐族首领姜多又造反,攻占了很多郡县,赵昶再次出兵,把他们都杀了。这些事都记载在《氐传》里。
赵昶因为屡立战功,被提升到将帅的职位,但他一直很谦虚,很关心下属。他俘虏了氐族和羌族的人,却善待他们,这些人也都为他卖力效命。太祖皇帝经常说:“不用朝廷的军队就能制服氐族和羌族的人,只有赵昶能做到。” 到了这个时候,魏世宗皇帝考虑到赵昶之前的功劳,封他为长道郡公,赐给他宇文氏的姓氏,赏赐非常丰厚。两年后,赵昶被征召为宾部中大夫,负责吏部的事务。不久之后,他就因病去世了。
王悦,字众喜,是陕西蓝田人。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志气,在当地很有名气。魏朝永安年间,尔朱天光西征,带王悦当他的骑兵参军,后来又让他做了石安县令。北周太祖刚开始平定关中和陇右地区的时候,王悦就带领家乡的乡亲们参军,多次立下战功。
大统元年,他被任命为平东将军、相府刑狱参军,被封为蓝田县伯,食邑六百户。四年后,东魏将领侯景攻打围困洛阳,太祖亲自去救援。王悦又率领家乡一千多人,随军赶到洛阳。战斗打响的前一天晚上,王悦拿出自己所有的钱,买牛犒劳将士们。战斗中,王悦的部队拼死作战,斩获很多敌军。六年,他升任通直散骑常侍,然后又升任大行台右丞。十年后,他又升任左丞。他在官场上待了很久,口碑很好,大家都挺认可他。十二年,北齐神武帝亲自率领军队围攻玉壁,大都督韦孝宽坚守了很久,敌人最后撤兵了。朝廷因为韦孝宽战功卓著,派尚书长孙绍远当大使,王悦当副使,去慰劳韦孝宽等人,并且核实他们的功劳。
大统十三年,侯景占据河南地区,向朝廷求援。太祖先派韦法保、贺兰愿德等人带兵去支援他。王悦对太祖说:“侯景和高欢的关系,一开始是同乡之情,后来才成为君臣关系,侯景位居上将,掌管着重要的职位,论及他们的情谊,如同鱼水一般。现在高欢刚死,侯景就背叛了。他难道不知道君臣之道被破坏了,忠义的礼节是不够的吗?因为他图谋很大,不在乎小小的嫌隙。既然他都能背叛高氏,又怎么会对朝廷尽忠呢?现在如果再给他增加实力,给他支援军队,那不仅侯景不会成为池中之物,恐怕朝廷也会成为后人的笑柄啊!”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,就派行台郎中赵士宪去追回韦法保等人,结果侯景果然叛变了。
十四年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雍州大中正、都督,还加封了卫将军、右光禄大夫、都督这些官职。 他带领部队跟着大将军杨忠去征讨随郡和安陆,顺利平定了战乱。当时军队深入敌境,他仔细计算路程,严格约束军队,节省粮食。到了竟陵的时候,很多军队都缺粮了,他就拿出自己准备的六百石米粮分给将士们。高祖听说后很高兴。没多久,他就升任京兆郡守,还加封了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等官职,后来又升迁为大行台尚书。
接下来,他又带领部队跟着达奚武去征讨梁汉地区。军队出发后,达奚武让他去劝降武兴城的城主杨贤。他就给杨贤写了一封信,信里写道:“‘只有德行才能辅助,这是天道的常理;抓住时机采取行动,这是人事的机会。’梁国的皇帝内政腐败,刑罚混乱,对外又没有完善的防御体系,一个普通人举起手来反抗,整个国家都会崩溃。这不仅是因为百姓离心离德,也是因为上天抛弃了他。我们皇上承载着千年的气运,开创了三分天下的基业,他的道义遍布天下,威名远扬。他的教化所及之处,风行草偃;军队所到之处,一切障碍都会清除。这些都是天下人都知道的,不用我多说了。大将军高阳公,拥有深厚的军事谋略,统领着强大的军队,受到朝廷的重用,威震巴汉地区。早早投降的必定受到奖赏,迟迟不肯投降的必定受到惩罚。你兵粮不足,救援无望,想坚守,城池却没有险要的地形;想抵抗,士卒士气低落,随时可能崩溃。这样想求得安稳,我看很难实现。以前韩信背叛项羽,后世都称赞他;黄权投降魏国,史书也记载了他的功绩。事情要根据情况灵活处理,现在正是如此。” 杨贤看完信后,就投降了。
白马要冲,那是必须争夺的地方啊!现在城里守军力量薄弱,很容易拿下。要是蜀国的军队再赶来,那攻打就难了。武帝听了这话,就让韦悦率领七百轻骑兵,直接奔向白马。韦悦先跟他们讲清楚利害关系,梁深那个将领就带着城池投降了。梁武陵王纪果派他的将领任奇率领六千步骑,想先占领白马,结果走到关城附近,听说白马已经投降了,就回去了。梁州平定后,太祖皇帝就让韦悦代理刺史的职务。他招抚新归顺的人民,跟官员们相处融洽,大家都挺安心的。
过了几年,魏废帝二年,韦悦被征召回原先的岗位。正赶上朝廷把行台改成了中外府,尚书的职位被取消了,韦悦就领着兵回老家去了,官职是仪同。韦悦在高位待久了,突然被调回,心里有点不痛快。他在乡里还摆着官架子,跟宗族亲戚的关系也搞僵了。他大儿子韦康,仗着父亲以前的地位,变得骄横跋扈。他手底下的士兵要办婚礼,韦康就无理取闹地羞辱他们。士兵们告状了,韦悦和韦康都被革职,发配到边远地区。后来宇文泰攻打江陵,打胜仗了,韦悦跟着军队去立功,就留在那儿镇守了。
孝闵帝即位后,按照规定恢复了韦悦的官职,让他担任郢州刺史。没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大都督、司水中大夫,还被封为蓝田县侯。后来又升任司宪中大夫,赐姓宇文氏,并且晋爵为河北县公。韦悦为人节俭,不经商置业,虽然位高权重,家里却还是穷得叮当响。世宗皇帝还特地写信慰劳他,赏赐给他六百石粮食。保定元年,韦悦在任上去世了,他的儿子韦康继承了他的爵位,后来官做到司色下大夫。
再说赵文表,他祖籍是天水西边,后来搬到南郑。他家几代都是做二千石的官。他父亲赵江,为人正直严厉,很有气度。他做过东巴州刺史、计部中大夫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御伯中大夫,被封为昌国县伯。死后,朝廷追赠他虞州和绛州刺史的官职,谥号为贞。
文表这个人啊,写文章不多,但字字珠玑,非常讲究;心里装着忠君爱国的志向。他骑射技术一流,左右开弓,百发百中。还喜欢读《左氏春秋》,能抓住书里的主要意思。一开始,他就得到了大祖皇帝的信任。魏恭帝元年,他跟着开府田弘征讨山南,因为立了功,被授予都督的职位。后来又跟着平定了南巴州和信州,升迁为帅都督。之后又跟着许国公宇文贵镇守蜀地,负责昌城郡的事务。官职也一路升迁,加封为中军将军、左金紫光禄大夫。
保定元年,他被任命为许国公府司马,后来又升为大都督。五年后,被授予畿伯下大夫的官职。之后又担任许国公府长史。没多久,就升任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 他还跟着宇文贵出使突厥,去迎接皇后。迎娶皇后的礼仪规范,都是文表负责制定和执行的。文表处理事情非常细致,所有安排都符合礼仪制度。
皇后快要进入国境的时候,突厥人借口马匹疲惫,故意放慢速度。文表担心他们会变卦,就对突厥使者罗莫缘说:“皇后从你们那里出发,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了,路上又经过沙漠,人和马都非常疲劳。而且东边的敌人一直在伺机而动,吐谷浑也可能发生变故。现在您护送可汗的女儿,嫁到我们强大的国家,却一点防备都没有,这哪里是臣子的态度呢?”罗莫缘听了他的话,觉得很有道理,于是就加快速度,几天就赶到了甘州。因为迎接皇后的功劳,文表被另外封为伯阳县伯,食邑六百户。
天和三年,他被任命为梁州总管府长史。他管辖的地方有个叫恒棱的地方,方圆几百里,都是一些蛮夷部落居住的地方,他们依仗地势险要,经常心怀不轨。文表率领军队平定了他们。后来升迁为蓬州刺史,他的政绩以仁慈为首要,那些蛮夷百姓都很敬重他。他又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之后又晋升为大将军,并被封为公爵。
大象年间,我被任命为吴州总管。那时候,开府仪同三司于顗是吴州刺史。等到隋文帝当政的时候,尉迟迥等人起兵造反,全国上下人心惶惶,大家都在观望。于顗觉得自己家族势力庞大,又是朝廷的肱骨之臣,害怕文表会先下手为强,图谋加害于他。于是他就装病不出门。文表亲自去探望他,结果于顗竟然亲手杀死了文表!然后他就命令手下人对外宣称:“文表图谋反叛!” 接着又赶紧上奏朝廷,报告了这件事。
隋文帝因为各地局势还不稳定,担心于顗会生变,就授予他吴州总管的职位,以此来安抚他。后来查明文表并没有反叛的意图,虽然没有追究于顗的罪责,但是允许他的儿子于仁海继承爵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