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孝穆,字道和,是河南开封人,祖上是魏国的将作大匠浑之,算起来是第十一代孙了。他爷爷郑敬叔做过魏国的颍川和濮阳郡守,还是当地有名的清廉官员。他爸爸郑琼当过范阳郡守,死后还被追封为安东将军、青州刺史。郑孝穆从小就为人谨慎厚道,生活简朴,不到二十岁就读遍了经史子集。他父亲和几个叔叔都英年早逝,他是兄弟几个里最大的,他像亲兄弟一样照顾弟弟们,家里气氛一直很融洽。
魏孝昌年间,他刚开始做官,担任太尉行参军,后来又升任司徒主簿。当时天下大乱,盗贼四起,他就被任命为假节、龙骧将军、别将,带兵打仗,屡立战功。永安年间,他又升任冠军将军、持节、都督。跟着元天穆平定了邢杲的叛乱,之后又升为骠骑将军、左光禄大夫,还当了太师咸阳王的长史。魏孝武帝西迁长安后,他也跟着去了,被任命为司徒左长史,兼任临洮王的老师,还被封为永宁县侯。
大统五年,他被派去武功郡任职,后来又升任使持节、本将军,担任岐州刺史、当州都督。上任没多久,就因为政绩突出而闻名。之后又加官通直散骑常侍。当时王罴担任雍州刺史,非常欣赏郑孝穆的政绩,还特地派人送来信,大力赞扬他。之前,郑孝穆管辖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,加上连年饥荒,大部分人都逃散了,他刚到任的时候,户口只有三千户。但他用心安抚百姓,很快远近的人都回来了,几年之内,户口就增加到四万户。每年考核政绩,他都是全国最好的。皇帝很高兴,还特地写信夸奖他,信里说:“我知道你治理的地方靠近京城,你用心治理,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,以前那些不好的风气都改掉了,百姓都纷纷来投奔你。古时候郭伋治理并州,贾琮治理冀州都很有政绩,和你相比,他们也要自愧不如啊!” 于是,皇帝就把他调到京城,任命他为京兆尹。
十五年的时候,梁雍州刺史、岳阳王萧詧表示臣服,朝廷打算派使者去,就精挑细选合适的官员。皇上仔细考察了朝中内外,觉得没有人比孝穆更合适。
十六年,皇上就让孝穆担任散骑常侍,拿着皇帝的诏书去册封萧詧为梁王。孝穆完成任务回来后,皇上又提升他为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还加封散骑常侍。 同一年,皇上亲率大军东征,任命孝穆为大丞相府右长史,封他为金乡县男,食邑二百户。军队到达潼关的时候,皇上让孝穆和左长史长孙俭、司马杨宽、尚书苏亮、谘议刘孟良等人一起分管军务。 皇上还让孝穆负责接待从关东投奔过来的官员百姓,并且考察他们的才能,然后任用他们。孝穆处理这些事情,都非常得当。大将军达奚武率领军队攻打汉中,皇上任命孝穆为梁州刺史,但是孝穆因为生病没去上任。后来,皇上又任命他为中书令,赐给他宇文氏的姓氏。没多久,他又因为生病辞官了。
孝闵帝即位后,提升孝穆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爵位也升了一级,食邑增加到一千户。晋公宇文护担任雍州牧的时候,邀请孝穆担任他的别驾,但是孝穆因为生病推辞了。武成二年,皇上征召孝穆担任御伯中大夫,后来又调任他为御正。保定三年,他被外放到宜州做刺史,后来又调任华州刺史。五年,他又被任命为虞州刺史,随后又调任陕州刺史。他先后在好几个州担任刺史,都有政绩。后来,他因为病情严重,多次请求退休。最后回到朝廷担任少司空,在任上去世,享年六十岁。朝廷追赠他本官,并加赠郑、梁、北豫三州刺史,谥号为贞。
他的儿子宇文诩继承了他的爵位。宇文诩后来担任纳言,还出使陈国。之后,他又升任开府仪同三司、大将军、邵州刺史。宇文诩的弟弟宇文译,在隋文帝时期立下了功劳。开皇初年,朝廷又追赠孝穆大将军、徐兖等六州刺史的官职,并改谥号为文。
译,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,读了很多书,尤其擅长音乐,当时挺有名气的。皇帝世宗下令让他去辅佐城公办事。等到高祖皇帝登基后,他被任命为都督,后来慢慢升迁到御正下大夫,皇帝挺看重他。东宫建成后,他被任命为宫尹下大夫,太子对他特别亲近。建德二年,他被派去当出使齐国的副使。后来太子西征,做了很多错事,王轨、宇文孝伯等人把这些事都报告给了皇帝。高祖皇帝大怒,宫里跟太子关系亲近的大臣们都受到了处罚,译也被革职了。后来又给他恢复了官职,重新任命他为吏部下大夫。宣帝继位后,授予他开府仪同大将军、内史中大夫的官职,封他为归昌县公,食邑一千户。因为是老臣旧部,皇帝对他非常器重,朝政机密的事情,也都让他参与讨论。没多久,他又升迁为内史大夫,爵位也晋升为沛国公。内史大夫这个官职,是从他开始设立的。等到宣帝病重的时候,御正下大夫刘昉就和译商量,打算让随公留下遗诏辅佐少主。隋文帝执政后,任命他为柱国、大丞相府长史,内史中大夫的官职依旧保留。不久后,他又升迁为上柱国。
崔谦,字士逊,是博陵安平人。他爷爷崔辩,是魏国的平远将军、武邑郡守。他爸爸崔楷,是散骑常侍、光禄大夫、殷州刺史,死后被追赠为侍中、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、骠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冀州刺史。崔谦从小就聪明伶俐,神采奕奕。长大后,为人深沉稳重,很有见识。他广泛阅读经史子集,不拘泥于字句的解释,目标是广泛学习知识。每当看到治理国家、安抚百姓的内容,心里总是很高兴,总是忍不住放下书本叹息一番。孝昌年间,他开始担任著作佐郎。跟随太宰元天穆讨伐邢杲,取得胜利,因为战功被授予辅国将军、太中大夫的官职,后来又升迁为平东将军、尚书殿中郎。
贺拔胜被派去荆州当大官,还带了个副手叫李谦。虽然贺拔胜是老大,但治理地方、管理军队这些事儿,他都交给李谦来办。李谦也确实尽心尽力,帮着贺拔胜把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。贺拔胜在南方名声很好,这都是李谦的功劳。
后来,北魏孝武帝要跑路躲避齐国的进攻,就命令贺拔胜带兵去洛阳。军队到了广州,皇帝已经跑西边去了。贺拔胜犹豫了,想回荆州。李谦劝他说:“以前周朝衰败,诸侯都丢了官位;汉朝不行了,那些藩王都尽忠职守。现在皇家出了大事,皇帝流亡在外,正是忠臣披甲戴盔、义士建功立业的时候!将军您现在身负重任,统领着宛、叶两地的军队,如果能挺身而出,第一个响应勤王号召,天下人都会感动。您应该拿出忠义勇敢的精神,回应远近百姓的期望,日夜兼程赶往关中,去见皇上。然后和宇文行台一起,同心协力,讨伐那些不臣之人。这样一来,就能像桓温、谢安那样建立功勋了!要是您现在退缩,半途而废,恐怕大家都会人心涣散,各怀鬼胎。一旦错过了时机,后悔都来不及了!”贺拔胜没听他的,结果果然人心惶惶,乱成一锅粥。还没到州城,州里的邓诞就引来了侯景的军队,贺拔胜打败了,带着几百骑兵逃到了梁国。李谦也跟着他一起去了。到了梁国后,李谦一直请求梁国出兵救援。梁武帝虽然没出兵,但欣赏他们的忠义,答应让他们回国。于是先让李谦回国,顺便联络一下两国关系。
北魏文帝见到李谦非常高兴,说:“你从万死之中逃生,跑到江外,现在又能回到朝廷,这不是忠贞得到了回报吗?”太祖(高祖)早就听说过李谦的大名,对他非常尊重。于是任命他为征西将军、金紫光禄大夫,封他为千乘县男。贺拔胜回来后,被封为太师,因为李谦有辅佐他的功劳,也授予他太师长史的职位。
公元538年,宇文谦跟着北魏太祖打败了窦泰,又在沙苑之战中立了功,升官加爵,成了太祖的儿子,后来又当上了车骑大将军、右光禄大夫,最后还做了尚书右丞。他为人谦虚,办事认真,处理政务能力强,当时大家都觉得朝廷用对了人。公元539年,他又跟着太祖解了洛阳之围,还在河桥之战中表现出色,官职又升了,成了定州大中正、瀛州刺史。公元550年,他被授予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的官职,又先后在随郡打败了柳仲礼,在魏兴平定了李迁哲的叛乱,屡立战功。之后,他被晋升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直州刺史,还被赐姓宇文氏。
魏恭帝时期,宇文谦调任利州刺史。他性格谦逊,聪明睿智,深谙治国之道,而且勤于政务,即使面对大量的民事诉讼,也从不懈怠,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工作态度。百姓们因此都敬爱他。当时,有个叫贾晃的蜀地人举兵造反,带着他的同伙包围了州城。宇文谦当时手头只有不到一千人,情况紧急,但他立刻组织防御,率军抵抗。等到梁州的援军赶到,他们一起擒获了贾晃,其余叛军也四散逃亡。宇文谦处死了叛乱的首领,对其他人则予以宽大处理。不到十天的时间,利州就恢复了平静。北周武帝即位后,宇文谦被封为唐县公。公元560年,他又升任安州总管,兼管随应等十一州甑山上明鲁山三镇的军事,同时担任安州刺史。公元562年,他被加封为大将军,爵位也升为了武康郡公。
公元563年,宇文谦被任命为江陵总管。三年后,他又升任荆州总管,兼管荆淅等十四州南阳平阳等八防的军事,同时担任荆州刺史。荆州管辖范围广阔,人口众多,既有汉人,也有少数民族,而且南边与陈国接壤,东边与齐国为邻。宇文谦一方面抵御外敌,一方面安抚百姓,使得荆州的社会风气良好,被誉为贤明的牧守。每年考核政绩,他总是名列天下第一,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。宇文谦曾经在荆州跟随贺拔胜,虽然受到贺拔胜的赏识,但官位并不显赫。等到他真正担任荆州总管后,朝野上下都认为这是件非常荣耀的事。公元566年,宇文谦在荆州去世。荆州百姓都非常悲痛,为他建立了祠堂,四季祭祀。他的儿子宇文旷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他为人谦逊孝顺,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父亲,差点就因此消沉下去。但他和弟弟宇文说感情特别好,即使后来兄弟俩年纪都大了,官位也都很高,家里的财产也都是一起共享的,一点儿私心都没有。他们兄弟俩在家都很严肃,做事都遵循礼仪规范。 他(宇文旷)和宇文说的儿子弘度都继承了他们的家风。
宇文旷从小就温文尔雅,心地善良,对谁都好。他做过中书舍人,外府记室。到北周大象年间,官至开府仪同大将军、淅州刺史。
宇文说,原名宇文约,年轻时就为人正直,有担当,很有气概,力气也比常人大得多,尤其擅长骑马射箭。他做过领军府录事,后来升任谘议参军。贺拔胜担任荆州刺史时,任命宇文说为假节、冠军将军、防城都督。后来又跟着贺拔胜投奔了梁朝,又从梁朝回到北周。他被授予卫将军、都督的官职,封安昌县子,食邑三百户。他跟随周太祖攻打弘农,又参加了沙苑之战,都立下了战功。于是被晋爵为侯,食邑增加到八百户,被任命为京兆郡守。他官职一路升迁,先后担任帅都督、抚军将军、通直散骑常侍、大都督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都官尚书、定州大中正,又改封安国县侯,食邑增加到三百户,被赐姓宇文氏,并赐名宇文说。之后他又升任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加侍中,进爵万年县公,食邑总共增加到二千四百户。他被任命为陇州刺史,后来又升任总管凉、甘、瓜三州诸军事、凉州刺史。宇文说在当地为政强硬,老百姓都很敬畏他。齐王宇文宪东征时,任命他为行军长史。战争结束后,他被任命为使持节、崇德安义等十三防熊和中等三州诸军事、崇德防主,加授大将军,改封安平县公。他在建德四年去世,享年六十四岁。死后被追赠为鄜延丹绥长五州刺史,谥号为“壮”。他的儿子宇文弘度,为人勇猛刚毅,继承了他父亲的作风。在大象年间,官至上柱国、武乡郡公。
崔猷,字宣猷,是河北安平人,是汉朝尚书崔寔的第十二代孙。他爷爷崔挺,曾做过魏国的州刺史,死后被追封为辅国将军、幽州刺史,谥号景。他爸爸崔孝芬,官至左光禄大夫、仪同三司,还兼任吏部尚书,可惜后来被齐神武帝害死了。崔猷从小就爱学习,为人风度翩翩,性格正直,而且很有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。
他一开始当了个员外散骑侍郎,后来又担任大行台郎中。没多久,吏部尚书李神俊推荐了他,他就升职当了通直散骑侍郎,还兼管尚书驾部郎中的事情。普泰年间,他又被任命为征虏将军、司徒从事中郎。因为家里遭遇了不幸,他就偷偷地跑到关中去了。
他去拜见魏孝武帝的时候,他悲痛的样子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,皇帝都因此改变了脸色。崔猷离开后,皇帝还目送他,说:“忠孝之道,都集中在这个家族了。”然后就让他以原来的官职参与处理朝廷事务。
太统年间,他又兼任了给事黄门侍郎,被封为平原县伯,食邑八百户。第二年,正式担任黄门侍郎,还加官中军将军。在平定窦泰叛乱,收复弘农,以及沙苑之战中,崔猷都跟着军队,负责文书工作。五年后,他升任司徒左长史,还加官骠骑将军。
当时太庙刚建成,每逢祭祀,都会有杂技表演之类的娱乐活动,而且很多祭祀官员都是兼职的。崔猷多次上书劝谏,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。之后,他又升任京兆尹。当时结婚嫁娶的礼仪都废弛了,办婚礼的时候,很多人都会大操大办,搞些歌舞表演。而且城里的有钱人家,穿衣打扮都很奢侈,甚至还流行织造华丽的丝绸。崔猷又上书请求禁止这些奢侈行为,皇帝也批准了他的请求。他还和卢辩等人一起,改革了六官的制度。十二年后,他被任命为大都督、骠骑将军、淅州刺史,还加官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
十四年的时候,侯景占据了河南地区,表示愿意投降朝廷。朝廷就派行台王思政去处理这件事。高祖皇帝给思政写信说:“崔宣猷这个人,智谋超群,应对能力很强,要是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,可以和他商量商量,看看行不行。”
王思政一开始在襄城驻扎军队,后来想把行台的办公地点设在颍川,就派使者魏仲奉去朝廷说明情况,并且给崔宣猷写信,说明要搬迁行台的想法。崔宣猷回信说:“用兵打仗,关键在于先声夺人,然后再拿出实际行动,这样才能百战百胜,以弱胜强。现在襄城扼守着京洛之间的交通要道,是当今最重要的战略要地,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,很容易互相支援。而颍川呢,紧挨着敌人的地盘,又没有险要的山川作为屏障,要是敌人大举进攻,可以直接杀到城下。依我看,权衡利弊,还是把军队驻扎在襄城,把行台设在襄城比较好,颍川就设个州,派郭贤去镇守。这样里应外合,就能稳住人心,即使有意外情况发生,也不至于造成大麻烦。”
魏仲奉把崔宣猷的意见汇报给了高祖皇帝。高祖皇帝立刻派魏仲奉回去,让王思政按照崔宣猷的计策行事。王思政重新开始行动,请求和朝廷签订协议:如果敌人水攻,请求给朝廷一周的时间来救援;如果是陆地进攻,请求给朝廷三年的时间。在这期间如果发生战事,朝廷不用出兵救援。超过这个期限,就听从朝廷的安排。高祖皇帝觉得王思政既然亲自参与此事,而且再三请求,就答应了他的请求。可是后来颍川失守了,高祖皇帝为此非常后悔。
十六年,王思政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。正赶上朝廷大军东征,高祖皇帝赏赐给他一辆马车,让他跟着军队,参与军队的谋划和决策。十七年,王思政被提升为侍中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本州大中正,并且赐姓宇文氏。
公元366年,太祖皇帝想重新开通梁汉之间的旧路,就派了杨猷(此处应为杨猷,原文“猷”应为其名)带着刘道通、陆腾等五位将军,带领军队修路,凿山填谷,修了五百多里路,一直通到了梁州。然后,就封杨猷为都督梁州、利州等十二州,以及白马、傥城两个军事要塞的军事主官,兼任梁州刺史。
后来太祖皇帝去世了,利州、沙州、兴州等地的一些州郡,就趁机造反了,信州、开州、楚州也跟着叛乱。只有梁州地区,老百姓都忠心耿耿,没有二心。利州刺史崔谦请求杨猷支援,杨猷立刻派了六千兵马过去。信州的粮食吃光了,杨猷又送去了四千斛粮食。这两个地方最终都保住了,这都是杨猷的功劳啊!因此,杨猷被晋升为固安县公,食邑二千户。杨猷深受晋公司马懿的器重,司马懿还把自己的第三个女儿过继给杨猷,封为富平公主。
世宗皇帝继位后,杨猷被任命为御正中大夫。当时朝廷按照《周礼》的制度,称皇帝为天王,也不设立年号。杨猷认为,这天下啊,有盛世也有乱世,国运也是兴衰交替的,所以帝王的称号和年号也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,圣明的君主总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。现在天子称王,不足以震慑天下,应该效仿秦汉,称皇帝,并且设立年号。朝中大臣们都同意了他的意见。到了武成二年,杨猷被任命为司会中大夫,御正中大夫的职位不变。
世宗皇帝去世后,遗诏立高祖为帝。晋公司马懿对杨猷说:“鲁国公(指高祖)性情宽厚仁慈,又是太祖皇帝的儿子中最年长的,现在按照遗诏辅佐他登基,您觉得怎么样?”杨猷回答说:“殷朝推崇尊长,周朝重视亲情,现在朝廷既然遵循《周礼》,就不能违背这个道理。”司马懿说:“天下大事,我担心毕公年纪太小啊。”杨猷说:“当年周公辅佐成王,治理天下,号令诸侯,更何况您老英明神武,贤才众多,只要您效仿周公的做法,就一定不会辜负先帝的托付。”虽然司马懿最终没有采纳杨猷的建议,但当时的人都称赞杨猷坚持正道。保定元年,杨猷再次被任命为总管梁州、利州、开州等十四州,以及白马、傥城两个军事要塞的军事主官,兼任梁州刺史。不久后,他又恢复了司会中大夫的职位。
公元606年,陈朝将领华皎投降了隋朝。晋王杨广想要趁机南下伐陈,朝中大臣谁也不敢反对。只有杨素站出来说:“前年咱们东征,死了伤了一半人马,虽然事后安抚了百姓,但创伤还没恢复呢。最近还出现了彗星,这是上天在警告我们啊!我们应该修德来消除天灾,怎么能穷兵黩武,加重上天的惩罚呢?现在陈朝一心想保境安民,和我们友好相处,咱们怎么能违背盟约,收留他们的叛臣,发动一场没有名义的战争,去抢夺人家的土地呢?看看以前的史书,根本没有这样的先例!” 杨广没听他的。结果后来隋朝的水军真的打败了,副将元定等人就死在了江南。
公元609年,杨素被外派到同州担任司会。公元611年,他被征召回朝,担任小司徒,还被加封为开府仪同大将军。隋文帝杨坚登基后,因为杨素是老臣,就授予他大将军的职位,晋封他为汲郡公,并且增加了他的食邑,前后加起来一共三千户。公元609年杨素去世,谥号为“明”。
他的儿子杨仲方,字不齐,很早就成名了,聪明机智,文采出众。隋炀帝杨广当政的后期,他担任仪同大将军、司玉下大夫。
裴侠,字嵩和,是河东解县人。他爷爷裴思齐,考中了秀才,当上了议郎。他爸爸裴欣,博览经史,做过魏国的昌乐王府司马和西河郡守,死后被追赠为晋州刺史。裴侠从小聪明过人,是个不寻常的孩子。十三岁的时候,父亲去世,他悲痛的样子像个大人一样。后来州里聘请他当主簿,他又考中了秀才。魏正光年间,他辞去官职,到朝廷做朝请郎。慢慢地升迁,做到员外散骑侍郎、义阳郡守。
后来元颢攻入洛阳,裴侠抓住了元颢的使者,还烧掉了元颢的赦书。魏孝庄帝很赏识他,就给他官职轻车将军、东郡太守,还让他兼任防城别将。等到魏孝武帝和北齐神武帝关系紧张的时候,朝廷征调河南的兵力以防备北齐,裴侠就率领他的部队前往洛阳。他又升任建威将军、左中郎将。没过多久,魏孝武帝西迁,而裴侠的妻子儿女还在东郡。荥阳人郑伟劝他说:“现在天下大乱,谁也不知道最终会怎么样。不如先回东郡和家人团聚,再慢慢地寻找出路。”裴侠说:“忠义的大道,怎么能轻易放弃呢!我既然领了朝廷的俸禄,怎么能拿妻子儿女去换取自己的安危呢!”于是他就跟着魏孝武帝入关。 皇上赐给他清河县伯的爵位,又任命他为丞相府士曹参军。
大统三年,裴侠率领乡兵参加沙苑之战,他冲锋陷阵,身先士卒。其实他原来的名字叫裴协,这次作战之后,北周太祖很欣赏他的勇敢果断,说:“仁者必有勇”,于是就下令让他改名为裴侠。因为战功,他被晋升为侯爵,食邑八百户,还被任命为行台郎中。后来王思政镇守玉壁,任命裴侠为长史。没过多久,玉壁被北齐神武帝攻击。神武帝派人给王思政写信招降,王思政让裴侠起草回信,回信辞藻非常雄壮悲壮。北周太祖看到后很称赞他,说:“即使是鲁仲连,也写不出更好的文章了!”
河北郡守的职位,裴侠担任了。他生活简朴,待百姓如亲子,自己吃的只有豆子、麦子、盐和菜。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感激他的。这个郡以前有个规矩,有三十个渔猎人员专门为郡守提供食物。裴侠说:“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役使百姓,这是我做不到的!”于是就把这三十个人全部辞退了。郡里还有三十个民夫,负责郡守的杂役。裴侠也没有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私人佣人,而是按规定支付工钱,然后用这些钱去买马。时间长了,马就多了起来。他离职的时候,什么也没带走。老百姓为他唱道:“肥美的食物不吃,民夫的劳役不用,裴公清廉正直,是世人的榜样。”
有一次,裴侠和其他的地方官一起拜见太祖皇帝。太祖皇帝让裴侠单独站出来,对其他的地方官说:“裴侠清廉谨慎,为官奉公,是天下第一,你们当中有谁像他一样,可以和他一起站出来?”其他人全都沉默不语,没有一个人敢回应。太祖皇帝于是重重赏赐了裴侠。朝野上下都对他敬佩不已,称他为“独立君”。
裴侠还写了九世祖先贞侯裴潜的传记,认为裴氏家族的清廉正直,是从贞侯开始的。他想让后代子孙学习并效仿,于是把传记分发给了宗族里有名望的人。他的堂弟伯凤和世彦,当时都在丞相府做官,他们笑着说:“做官嘛,就得名利双收。你这么清苦,到底图个啥?”裴侠说:“清廉是为官的根本,俭朴是立身的基石。更何况我们裴氏家族,世代都以清廉为荣,所以才能:活着的时候,受到朝廷的赞扬;死后,也能流芳百世。我现在只不过是个普通人,却蒙受了皇帝的恩遇,即使穷困潦倒,也不是为了追求名声。我的志向在于自我修养,害怕玷污祖先的声誉。没想到却被你们嘲笑,我还能说什么呢?”伯凤他们感到羞愧,就离开了。
话说裴侠,九年后进了朝廷当了个大行台郎中。干了几年,被外派到郢州当刺史,还加了个仪同三司的官衔。没多久又调到拓州当刺史,后来又被征召回朝,做了雍州别驾。孝闵帝登基后,裴侠被任命为司农下大夫,又加封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还升了爵位,封公,地盘也扩大了,一共有一千六百户。之后,他又升迁到了民部中大夫。
那时候,有个奸诈的官员负责管理仓库,多年来偷偷藏匿的钱财竟然高达上千万!裴侠上任后,立刻下决心整治这些贪污腐败行为,没过多久,那些奸盗就都被抓了个干净。后来他又升任工部中大夫。 有个大司空,管着钱财的李贵,竟然在府里哭了起来。有人问他怎么回事,他说:“我管的这些东西,开销很大,裴公的名声那么清廉,我怕被他查出来,所以才哭啊!”裴侠听说后,就让他主动坦白。李贵承认私吞了五百多万钱。裴侠打击贪污腐败的例子,多得像这样的。
一开始,裴侠曾经得过一场大病,卧床不起。大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和小司空北海公申徽都来看望他。裴侠住的只是一间简陋的茅草屋,挡不住风吹雨打。宇文贵他们回去后,把这事儿禀报了皇帝。皇帝知道后,很同情他的贫困,就为他建造了一座房子,还赏赐了他十顷良田,以及奴仆、耕牛和粮食,什么都准备齐全了。当时朝中的人都觉得这是件很荣耀的事。武成元年,裴侠在职上去世了。朝廷追赠他太子少师、蒲州刺史的官职,谥号为“贞”。河北郡以前的功曹张回以及当地百姓,都非常怀念裴侠生前的恩德,还专门写了颂文来歌颂他的清廉品德。
他的儿子裴祥,为人忠厚老实,很有处理政务的才能。年轻时当过成都令,虽然清廉不如他父亲,但办事果断却比他父亲强。后来又做了长安令,因为刚正不阿,让那些权贵们都害怕他。之后升任司仓下大夫。裴侠去世后,裴祥因为过度悲伤,也因此去世了。裴侠的弟弟裴肃,为人正直光明,很有才华。天和年间,他考中了秀才,被任命为给事中。后来慢慢升迁到御正大夫,还被封为胡原县子。
薛端,字仁直,是山西汾阴人,原名叫沙陀。他是西魏雍州刺史、汾阴侯薛辨的六世孙,薛家在河东地区是名门望族。他爷爷薛谨,当过泰州刺史,官至内都坐大官,封涪陵公;他曾祖父薛洪隆,做过河东太守。因为薛洪隆的哥哥薛洪阼娶了魏文成帝的女儿西河公主,受封了不少田地,在陕西冯翊,所以薛洪隆的儿子薛麟驹就搬到冯翊的夏阳定居了。薛麟驹考中了秀才,被朝廷任命为中书博士,兼任主客郎中,死后追赠河东太守。薛端的父亲薛英集,官至通直散骑常侍。薛端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操守,父亲去世后,他守孝非常尽心,和弟弟薛裕一起努力学习,不参与世俗事务。十七岁那年,司空高乾看中了他的才能,让他当参军,还赐给他汾阴县男的爵位。但是,因为天下大乱,薛端辞官回家了。
西魏孝武帝西迁长安后,北魏太祖派大都督薛崇礼驻守龙门,并让薛端跟着一起去。后来薛崇礼失守投降了东魏。东魏派行台薛循义、都督乙干贵率领几千兵马西渡黄河,占据杨氏壁。薛端和他的族人、家丁先在杨氏壁里,薛循义却命令士兵逼迫薛端他们渡河投降东魏。正要过河的时候,天快黑了,薛端暗中和他的族人和家丁们商量好了,一起反叛。薛循义派骑兵追赶,薛端边打边跑,最终逃进了石城栅,躲过一劫。石城栅里本来住着百户人家,薛端和他们一起齐心协力防守。乙干贵等人多次来劝降,看到薛端坚决不投降,只好撤兵回河东。
东魏又派将领贺兰懿和南汾州刺史薛琰达去守杨氏壁。薛端带领他的部下,还动员了附近的村民,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他们。贺兰懿等人怀疑有强大的军队来支援薛端,吓得赶紧逃回河东,争抢船只,溺死的人有好几千。薛端收缴了他们的武器装备,又回到了杨氏壁。北魏太祖派南汾州刺史苏景恕驻守杨氏壁,还派人写信慰问薛端,征召他到朝廷任职,让他担任大丞相府户曹参军。
薛端,抓捕窦泰,平定弘农,沙苑之战都立了功。皇上给他加官进爵,一路升迁,官职越来越高。 他为人正直,有什么想法就直言上奏,一点都不怕那些有权有势的人。皇上很欣赏他,还特地赐他名“端”,觉得这名字和他的人品很相符。
薛端负责选拔官员的时候,总是先选那些有才能的人,就算那些是达官贵人的子弟,要是没本事,他也绝不提拔。他经常跟皇上说:“安排官职,是为了国家发展,要是选错人了,还不如空着呢!”皇上对他这话非常赞同。大统十六年,朝廷出兵东征,李弼元帅选了好几天都找不到合适的幕僚。皇上就对李弼说:“要我说,薛端最合适不过了。”李弼一听就说:“真是个合适的人选啊!”于是就派薛端去了。薛端官职又升了一级。
后来,薛端升任吏部尚书,皇上还赐他宇文氏的姓氏。薛端在选拔官员的岗位上待了很久,对人才的鉴别非常有经验,他选拔的人,个个都是人才。 他又升迁为军司马,官职越来越高,爵位也升到了侯爵。
孝闵帝即位后,薛端又升官加爵,封公,还增加了封地。后来,宇文护要废掉皇帝,召集官员商议,薛端对此事表达了不同的意见。宇文护不高兴,就把他外放到蔡州当刺史。薛端在蔡州当官,为政宽厚仁慈,百姓和官员都很爱戴他。后来他又调到基州当刺史。基州靠近梁陈两国,需要稳定边境,总管史宁派人催他快去赴任。蔡州的老百姓有上千人来求他留下,可见他的人缘有多好。薛端到基州后不久就去世了,享年四十三岁。临终前,他嘱咐家人要薄葬,不要接受任何赠礼。朝廷追赠他官职,又加封爵位,谥号为“质”。
他的儿子薛胄,从小就聪明,博览群书,很懂政事。后来也做了大官。
端弟裕,字仁友,从小就因为孝顺和友爱在乡里出了名。一开始他在太学读书,当时学校里大部分都是达官贵人的子弟,真正认真学习的人很少,只有端弟裕特别喜欢学习,而且乐此不疲。 二十岁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丞相的军事参谋。那时候京兆韦敻这个人,一心只想安逸清闲,根本不参与世事。端弟裕很羡慕韦敻的这种淡泊名利的生活,经常带着酒菜去拜访他,一整天都在一起聊天饮酒。后来韦敻就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他。
端弟裕曾经对亲朋好友说过:“一个大丈夫,生活在圣明的时代,却没有什么显著的文治武功的成就,被世人所知晓,即使忙忙碌碌,到头来也只是徒劳无功罢了。像韦居士那样,退隐不入山林,出仕也不在朝堂,安安静静地遵循自己的道,荣辱都置之不理,这才是多么快乐啊!”没多久,端弟裕就生病去世了,那年他才四十一岁。很多有才华的文人都为他写了祭文。太祖皇帝很惋惜他的死,追赠他为洛州刺史。
薛善,字仲良,是河东汾阴人。他爷爷薛瑚,是魏国的河东郡守;他父亲薛和,是南青州刺史。薛善年轻的时候担任司空府的军事参谋,后来升迁为傥城郡守,又调任盐池都将。魏孝武帝西迁后,东魏把河东改名为泰州,任命薛善为别驾。薛善家底殷实,仆人有几百个。他的哥哥薛元信,为人仗义豪爽,生活奢侈,每次吃饭都要摆上好几丈长的桌子,家里总是宾客满座,歌舞不断。而薛善却过着简朴的生活,喜欢清静。
公元540年,北齐神武帝在沙苑之战中战败,留下他堂兄高崇礼镇守河东。北周太祖派李弼率军包围河东。高崇礼死守不出。高善偷偷地对高崇礼说:“高氏(指北齐)的军队违背天命,导致皇上流亡在外。我和兄长不过是沾了高氏的光,享受着国家的恩宠。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,兄长却还要为高氏卖命。如果城池失守,把你的脑袋送到长安,说是叛贼某某的头颅,就算你死了,难道心里不会感到愧疚吗?不如早点投降,虽然不能显示什么忠义,但至少能保住性命。”但是高崇礼还是犹豫不决。
这时,高善的堂弟高馥的妹夫高子信担任防城都督,负责守卫城南。高子信派高馥来见高善,说:“我想打开城门迎接西军,但是担心力量不足。”高善就让他弟弟高济带着几十个门生,和高子信、高馥一起打开城门,迎接李弼的军队进入城内。参与谋划投降的人都被封赏了五等爵位。高善因为背叛投降,觉得这只是臣子的常情,不应该让全家老小都受封,于是他和弟弟高慎一起坚决推辞不受封赏。
周太祖很欣赏他,任命高善为汾阴县令。高善办事能力强,政绩显著,全县都称赞他。太守王罴也很欣赏他,让他兼管六个县的事务。不久,高善被征召为行台郎中。当时朝廷正想大力发展屯田来解决军费问题,于是任命他为司农少卿,负责管理同州夏阳县的二十个屯田。又在夏阳的山区设立铁矿冶炼厂,还让高善担任冶监,每月要调动八千人,制造兵器。高善亲自督促工作,同时又安抚百姓,制造出来的兵器精良,而工人们却都忘记了劳苦。
高善被加封为通直散骑常侍,升迁为大丞相府从事中郎。因为在屯田方面的功劳,被赐爵龙门县子,又升迁为黄门侍郎,加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之后被任命为河东郡守,进爵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赐姓宇文氏。六官制建立后,被任命为工部中大夫,进爵博平县公。不久又升任御正中大夫,然后转任民部中大夫。
晋公护当政的时候,跟仪同齐轨关系很好,曾经劝他说:“国家大事,军队兵权,都应该掌握在皇帝手里,为什么还留在你手里呢?”齐轨听从了他的劝告。后来护杀了齐轨,因为觉得善很忠诚,就把他提拔为中外府司马。后来又升迁为司会中大夫,负责六个部门的事务。之后又加授京兆尹的官职,同时继续负责司会的工作。后来外放到隆州刺史,兼任益州总管府长史。之后被征召回朝,担任少傅。最后在任上去世,享年六十七岁。朝廷追赠他蒲虞勋三州刺史的官衔。高祖皇帝把善劝谏齐轨的事告诉了齐王,追谥善为缪公。他的儿子裒继承了爵位,官至高阳县令。善的弟弟叫慎。
慎字佛护,爱好学习,能写文章,擅长草书。年轻的时候,他和同郡的裴叔逸、裴诹之、柳虬、范阳卢柔、陇西李璨都关系很好,是朋友。他一开始在丞相府做墨曹参军。太祖在行台省设立学校,挑选丞郎和府佐里品德好、聪明能干的人做学生。每天早上让他们处理公务,晚上就学习,先学习《六经》,然后学习子史。太祖又从这些学生里挑选品德高尚的人侍奉自己读书。慎和李璨,还有陇西的李伯良、辛韶,武功的苏衡,谯郡的夏侯裕,安定的梁旷、梁礼,河南的长孙璋,河东的裴举、薛同,荥阳的郑朝,这十二个人都被选上了。太祖还让慎当老师,负责学生的课程。太祖很喜欢谈论佛法,还挑选了一百个有名的和尚和精通玄宗思想的人,在府里讲经说法。他又命令慎等十二个人也学习佛法,让他们内外兼修。因此,全国各地都开始流行大乘佛教。
过了几年,太祖又让慎当宜都公的侍读。后来升迁为丞相府记室。魏国东宫修建好后,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。之后又升迁为庶子,同时兼任舍人。后来又加授通直散骑常侍,兼任中书舍人,之后又升迁为礼部郎中。六官设立后,他被任命为膳部下大夫。慎的哥哥善当时也在工部任职。兄弟俩都位居高官,当时的人都非常敬佩他们。孝闵帝即位后,慎被任命为御正下大夫,之后升迁为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被封为淮南县子,食邑八百户。后来又历任师氏、御伯中大夫。
一开始,薛慎在保定做官,后来被派去湖州当刺史。湖州地界跟一些蛮族地区混杂在一起,那些蛮族经常打家劫舍。薛慎就召集当地有势力的首领们,认真地宣读朝廷的旨意,还规定每个首领每月都要来见他一次,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汇报,也不用等到每月例行的那一天。薛慎每次接见他们,都非常热情地劝导开导,还会请他们喝酒吃饭。
一年下来,蛮族们都改变了态度,纷纷听从他的教化。蛮族们互相说:“今天才知道刺史大人才是我们真正的父母官啊!”大家都非常高兴。从那以后,搬来湖州定居的蛮族家庭,足足有一千多户。蛮族有个风俗,结婚以后,即使父母健在,也要和父母分开住。薛慎就对下面的官员说:“咱们当官的,是来教化百姓的,怎么能让自己的儿子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呢?这不仅是蛮族风俗的坏处,也是我们做官的失职啊!”
于是薛慎亲自出面引导他们,教他们孝顺和慈爱,还让下面的官员也去劝说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蛮族。有几户蛮族人家,之前分开住好几年了,听了薛慎的话后,都回去侍奉父母了,还把自己的食物拿去孝敬父母。薛慎看到他们这么快就改邪归正,非常感动,就上书朝廷汇报了这件事。朝廷下令免除了他们的赋税。从此以后,湖州的风气大变,蛮族也逐渐和汉族一样了。后来薛慎升迁到朝廷做蕃部中大夫,因为生病辞官,最后在家中去世。他留下了文集,在当时很受人们的传诵。
薛善之在河东响应李弼,敬珍、敬祥也率领他们管辖的县城归附。
敬珍,字国宝,是河东蒲坂人,汉朝扬州刺史王韶的十世孙。他爸爸叫伯乐,在州里做主簿,还当过安邑县令。敬珍长得高大英俊,很有侠义之气,而且文武双全,骑射技术都非常厉害,当时很有名气。他堂兄敬祥,也是个慷慨豪迈、志向远大的人,整天忙着结交天下英雄豪杰。敬珍和敬祥兄弟情深,经常一起出去玩。
后来,高欢逼着皇帝跑到关中去了,敬珍对敬祥说:“高欢现在逼着皇帝四处逃窜,跑到关中去了,哪个有识之士不想杀了他?只是我们力量不够啊!现在他又起兵作乱,要干坏事,这正是我们效忠朝廷的好机会,咱们兄弟俩应该好好计划一下。”敬祥听了很高兴,问:“那你说怎么办?”敬珍说:“宇文丞相为人宽厚,有帝王之才,挟天子以令诸侯,已经好几年了。你看他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,将士们都听他的话,虽然高欢兵多,但根本不是宇文丞相的对手。况且高欢的行为违背天道人伦,很快就会自己垮台的。我们如果能招募义勇军,断掉高欢的退路,消灭他的军队,让他有去无回,那不仅能雪洗朝廷的耻辱,还能让我们兄弟俩封侯拜将!”
敬祥非常赞同,于是就和同郡的豪杰张小白、樊昭贤、王玄略等人一起起兵,几天之内,聚集了上万人的队伍。他们准备袭击高欢的后军,还没等军队开拔,高欢就已经战败了。敬珍和敬祥乘胜追击,抓获了不少俘虏。等到李弼的军队到达河东,敬珍和张小白等人率领猗氏、南解、北解、安邑、温泉、虞乡等六个县的十几万户人家归顺朝廷。皇帝很高兴,立刻任命敬珍为平阳太守,兼任永宁防主;任命敬祥为龙骧将军、行台郎中,兼任相里防主,还赏赐他们鼓乐队,以示隆宠。皇帝还拉着敬珍的手说:“国家能保住河东这块地方,全靠你们兄弟俩的功劳!我把河东这块地方交给你,我就不用担心东边了。”过了一段时间,敬珍升迁为绛州刺史,后来因为生病而辞官,在家中去世了。他的儿子敬元约,为人正直,有见识,有学问,官做到布宪中大夫。
张小白等人跟敬珍一起回到京城,皇帝很赏识他们的功劳,都提拔重用了他们。后来他们都做到了郡守、刺史的高位。
史书上记载说:郑孝穆公抚慰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,豳州和岐州有很多背着孩子的难民得到了他的帮助;崔谦镇守边疆,使江汉地区流传着他的清廉之歌。
崔说在家待人接物非常严谨,在官场上则以强硬果断著称;崔猷在朝中辅佐皇帝,总是提出许多好的建议,出任地方官时,又能恩威并施,深得民心。
裴侠对皇帝忠心耿耿,勤于职守,生活俭朴,清正廉洁,下属不敢欺骗他,百姓都感激他的恩德。薛端一生位居显要,以正直刚强闻名于世。薛善处理政务能力强,效率高,名声很好,深受百姓爱戴。他们都是当时优秀的将领。但是善陷齐却阿谀奉承,为了得到权势地位,甚至改了名字,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