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,天地之间,能撑起一片天,横贯四海的,难道不是孝顺吗?能成就大功,名垂青史的,难道不是讲义气吗?为什么这么说呢?孝顺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的,最终才能治理好天下;义气在于合情合理,人人都依靠它来完善道德修养。那些最聪明的人,秉承着自然的天性,中等资质的人也能达到这种美好的境界。

大的方面来说,孝义能光宗耀祖,兴盛国家,功业像江河一样奔流不息;即使要牺牲自己的性命来维护亲人的节操,这种高尚的品格也会像竹柏一样长久地茂盛。小的方面来说,孝义就是为父母温被扇枕,从早到晚不离左右;损己利物,对社会风俗教化有益。所以,尧舜汤武这些帝王,都以至高的德行来教化百姓;孔子、墨子、荀子、孟子这些圣贤,都以正确的道理来激励世风。看看他们的成就,都是源于孝义啊!

可是现在,孝义的源头已经远去,不正之风却越来越盛行。礼仪道德不再被重视,廉洁谦让也无人遵守。你看那些在朝廷里穿着华丽服饰,摆着金玉钟鼎的达官显贵,并非没有一个家族能做到忠孝节义,轻生殉节的,但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。再看看那些家里堆满金银财宝,仓库里粮食满满的富户人家,并非没有一家能做到喜好礼仪,诵读诗书,坚守正道,直到死也不改变的,但这样的人也少之又少。

所以,仁人志士们才会为此叹息,贤明的君主和宰相们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。现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就要大力宣扬教化,用优厚的爵位和赏赐来鼓励做好事,用诚恳的态度引导人们向善,并且长期坚持下去,才能最终取得成效。这样一来,现在看起来很少的事情,就能变成很多;过去看起来很难的事情,就能变得容易。

因此,我广泛收集各种奇闻异事,搜罗那些被遗忘的优秀人物,把他们可以作为后世典范的事迹记录下来,编成《孝义篇》。

李棠,字长卿,是河北蓚县人。他爷爷李伯贵,在北魏宣武帝时期做到鲁郡太守。李伯贵是个孝子,父亲去世时,他悲伤过度,最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。宣武帝很赏识他,追赠他勃海相的官职。李棠的父亲李元胄,官至员外散骑侍郎。李棠从小父母双亡,但他好学,很有志气。十七岁那年,正赶上尔朱荣之乱,他和司空高乾兄弟一起,在信都起兵抗击叛乱。北魏王朝中兴初期,他被征召到卫军府做功曹参军。太昌年间,因为军功被任命为征虏将军,代理东莱郡太守。后来北魏孝武帝西迁,李棠当时在凹北,于是就到东魏效力了。

后来高仲密担任北豫州刺史,邀请李棠当他的幕僚。在此之前,高仲密和吏部郎中崔暹关系不好。崔暹当时受到齐文襄王的重用,高仲密担心崔暹会陷害自己,一直很不安,想办法拉拢李棠。当时东魏又派镇城将军奚寿兴掌管军事,高仲密只管民政。高仲密到州里上任后,就和李棠商量,想抓住奚寿兴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高仲密于是摆酒宴请奚寿兴,暗中埋伏了武士,想趁机抓住他。奚寿兴推辞不去。李棠于是亲自去见奚寿兴,说:“您和高刺史,情同手足。今天这场宴会,以您为首。怎么会有这么多宾客都来了,您却不去呢?恐怕远近的人都会怀疑,会有不好的猜测。”奚寿兴听了李棠的话,就和李棠一起去了宴会,结果被高仲密当场抓住。高仲密于是率领士兵占据城池,派李棠去朝廷请降。北魏太祖皇帝很赏识他,任命李棠为卫将军、右光禄大夫,封他为广宗县公,食邑一千户。

李棠坚决推辞说:“我家世代蒙受朝廷恩泽,理应效忠国家。但是以前因为战乱,没能跟随皇上西巡,深感遗憾。今天能免罪已经万幸了,怎么敢凭借自己微薄的功劳,接受这么高的爵位呢?”他这样推辞了好几次,皇帝才勉强同意。不久,李棠升任给事黄门侍郎,又加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。

公元551年,魏孝武帝在位第二年,跟着魏安公尉迟迥去攻打蜀地。蜀国人一开始不肯投降,有个叫棠的人主动请缨,先去蜀地劝降。进了成都城后,萧撝问棠尉迟迥军队的详细情况,棠不肯说。萧撝就狠狠地打他,羞辱他,想从他嘴里套出情报来。棠说:“你们是亡国的残余势力,不懂得什么是安危。我奉命来劝降你们,你们却这样为难我。我是效忠皇帝的忠臣,就算死也无所谓,我的志向不会因为你们而改变!”萧撝没从棠那里得到任何情报,一气之下就杀了他。棠的儿子敞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柳桧,字季华,是秘书监柳虬的弟弟。他性格刚毅简朴,脾气有点倔,不太喜欢读书写字,但擅长骑射,为人果断。十八岁的时候,他开始在朝廷做官。父亲去世后,他悲痛欲绝,瘦得皮包骨头。守孝期满后,他被任命为阳城郡丞、防城都督。大统四年,他跟随北魏太祖皇帝在河桥作战,率先登城,立下大功,被授予都督的职位,镇守鄯州。八年后,他被任命为浇河郡守,同时主管军事。不久后,他又升任平东将军、太中大夫。吐谷浑入侵他的辖区,当时柳桧兵力很少,大家都害怕。柳桧安慰鼓励大家,士气才稳定下来。他带了数十人率先出击,打得敌人溃不成军,其余士兵乘胜追击,最终大获全胜,吐谷浑军队逃跑了。因为这次战功,他被封为万年县子,食邑三百户。当时吐谷浑势力强大,经常侵犯边境。自从柳桧镇守鄯州以来,每次作战都打败了他们,几年后,吐谷浑再也不敢来侵犯了。十四年,他升任河州别驾,后来又升任帅都督。不久,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、抚军将军、大都督。他做了三年大都督,就被朝廷召回京城了。

那时候,柳桧的哥哥柳虬是秘书丞,弟弟柳庆是尚书左丞。柳桧曾经对兄弟们说:“哥哥掌管文书档案,负责对人的评价;弟弟主管各部门,是朝廷的肱骨之臣。这可以说是非常荣耀了。但是,四方还不平静,战事不断,我只有冒着矢石,经历危险,才能报答国家的恩情啊!”不久,太祖皇帝对柳桧说:“你以前在鄯州,忠勇非常显著。现在西境已经平定,不需要你再经略了。九曲是国家的东部边境,应该由你去镇守。”于是就让柳桧去镇守九曲。

话说大将军王雄去平定上津和魏兴,打赢了仗,之后就让王雄担任魏兴郡守和华阳郡守。结果安康人黄众宝造反了,拉拢了一帮人,打算包围州城。这帮反贼嘀咕着说:“听说柳府君(柳桧)特别勇猛,他的战斗力没法挡。他现在不在州城里,反而成了我们的大麻烦,不如先把他干掉!”于是他们包围了桧郡。桧郡城墙低矮,兵力又少,根本没啥防御措施。打了十多天仗,士兵们都死伤殆尽,城破了。柳桧身中十几刀,被反贼抓住了。

黄众宝他们接着包围了东梁州,把柳桧绑在城下,想让他劝降城里的人。柳桧大声喊:“你们这帮乌合之众,粮食都吃光了,赶紧散了吧,各自保命要紧!”黄众宝气坏了,拿着刀指着柳桧说:“你再好好想想!不然,我就杀了你!”柳桧始终没屈服。最后,黄众宝杀了他,把尸体扔到水里。城里的人都为他哭泣。黄众宝撤兵后,柳桧的侄子柳止戈把柳桧的尸体运回长安,朝廷追赠他东梁州刺史的官位。他的儿子柳斌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柳斌,字伯达,十七岁的时候,齐公宪把他召去当记室。可惜他年纪轻轻就去世了。

柳斌的弟弟柳雄亮,字信诚,从小就有志气,而且特别爱学习。十二岁的时候,父亲去世,他悲痛欲绝,差点儿崩溃。父亲下葬后,他一心想着为父报仇。柱国、蔡国公广钦听说柳雄亮的名声和为人,就让他当记室参军。柳雄亮刚成年,府里的文书工作,很多都交给他处理。后来,他竟然在京城亲手杀了黄众宝。朝野上下都很敬佩他的气节,高祖皇帝特地赦免了他。从此,柳雄亮名声大噪。大象年间末期,他官至宾部下大夫。

杜叔毗,字子弼,祖上是京兆杜陵人,后来搬到襄阳去了。他爷爷杜乾光是齐朝的司徒右长史,他爸爸杜渐是梁朝的边城太守。杜叔毗从小就没了爹,但他特别孝顺他妈,这在当时可是出了名的。他性格豪爽,很有志气,也很努力学习,尤其擅长《左氏春秋》。后来他在梁朝当官,在宜丰侯萧循手下当个参军。

大统十七年,北周太祖派大将军达奚武去攻打汉川地区。第二年,达奚武包围了在南郑的萧循。萧循就派杜叔毗去朝廷求和。北周太祖见了杜叔毗,对他很客气。可还没等杜叔毗回来,萧循手下的参军曹策和参军刘晓就偷偷地把城池献给了达奚武。当时,杜叔毗的哥哥杜君锡是萧循手下的中记室参军,他的堂兄弟杜映是录事参军,杜映的弟弟杜晰是中直兵参军,这哥仨个个文武双全,手下都带了几百号人。曹策他们嫉妒杜家兄弟,怕他们不听自己的,就诬陷他们谋反,还把他们给害了。

萧循后来查出了曹策他们的阴谋,把他们抓了起来,杀了刘晓,放了曹策。萧循投降后,曹策到了长安。杜叔毗每天都哭哭啼啼的,上书告状,申诉冤情。朝廷讨论后认为这件事发生在萧循投降之前,不能再追究责任了。杜叔毗心里憋屈得很,一心想报仇,但是又怕违反朝廷法令,连累到他母亲,所以一直犹豫不决。他母亲知道了他的想法,就对他说:“你哥哥惨死,这痛苦深入骨髓。如果曹策今天死了,我明天死了,我也心甘情愿。你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?”杜叔毗听了母亲的话,更加坚定了决心。

后来,杜叔毗就在大白天里,在京城亲手杀了曹策,砍下他的头,剖开他的肚子,肢解了他的尸体。然后,他双手反绑,主动请朝廷处罚他。北周太祖很欣赏他的勇气,特地赦免了他。

他先是被任命为都督、辅国将军、中散大夫。后来母亲去世,他悲痛欲绝,几乎无法承受丧母之痛。“遭母忧,哀毁骨立,殆不胜丧。” 守孝期满后,晋公护把他提拔为中外府乐曹参军,又加授大都督,后来又升迁为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并让他回原籍担任郡守。因为君锡和宗室等人被曹策害死,尸体还停放在梁州,他上表请求将遗体迎回安葬。高祖皇帝准许了,并下令官府提供葬礼所需的一切。他以前在梁州的田宅,因为外嫁而被别人占有的,也都追还给他,还额外赐给他二百顷田地。不久,他又被任命为硖州刺史。天和二年,他跟随卫国公南征,战败被陈国人俘虏。陈国人想让他投降,但他态度坚决,不肯屈服,“叔毗辞色不挠”,最终被杀害。他的儿子叫廉卿。

荆可,是河东猗氏人。为人质朴,举止与众不同。他非常孝顺,辛勤劳作供养母亲,总是让母亲吃好喝好,从不缺乏生活所需。母亲去世后,他三天滴水未进,“水浆不入口三日”。悲痛欲绝,昏厥过去又苏醒过来好几次。“悲号擗踊,绝而复苏者数四。” 母亲下葬后,他就在墓旁搭了个棚子住下,日夜哭泣,还自己动手搬土堆坟。头发蓬乱,不梳洗打扮,只吃些野菜喝点水而已。他家原来的墓地很大,“茔域极大,榛芜至深”,离家十多里,但他却独自住在那里,和野兽为伍。他的孝行感动了附近的人,乡里人都称赞他。

大统年间,乡里人认为荆可的孝行非常感人,足以教化乡里,于是向朝廷上奏。太祖皇帝下令州县表彰他。守孝期满后,他还像守孝一样生活。大冢宰晋公护听说荆可的孝行,特意召见了他。和荆可交谈后,晋公护对他非常欣赏。晋公护自己也很孝顺,他的母亲阎氏死在敌境,生死不明。“每见可,自伤久乖膝下。” 他非常敬佩荆可的孝心。荆可死后,晋公护仍然怀念他的孝行,把荆可的妻儿接到京城,一直供给他们衣食。

秦族,是上郡洛川人。他的祖父白和父亲雚,都很孝顺,在乡里都很有名。“祖白、父雚,并有至性,闻于闾里。” 魏太和年间,秦白被任命为颍州刺史。大统年间,秦雚被任命为鄜城郡守。

皇甫家族的人特别孝顺,皇甫遐的父亲去世时,他悲伤过度,每次哭泣都让人心酸,路人都被感动。因为母亲还在世,他一直压抑着悲伤的情绪,安慰母亲。家里四季都有美味佳肴,从没缺少过。他和弟弟皇甫荣先兄弟情深,家庭和睦,其乐融融。后来母亲去世,他日夜哭泣,只吃素菜喝水。母亲下葬后,他多年吃素,二十多年没进过自己的房间。乡里人都对他赞叹不已,七十多位乡邻王元达等人为他上书朝廷,朝廷下令表彰他的家门。

他的弟弟皇甫荣先也非常孝顺。母亲去世后,他悲痛欲绝,最终因过度悲伤而死。乡里都被他的孝行所感动。世宗皇帝非常赞赏,下诏说:“孝顺是治国的根本,道德是教化的先导,既符合天理,又符合人伦。荣先居丧期间因悲伤过度而生病,他的哀痛感人至深,他悲痛呼号,不吃不喝,直到身心俱疲。他的孝行是当世楷模,如同照亮黑暗的明镜。这样的人不表彰,还有什么道理可讲?赠予他沧州刺史的官职,以表彰他的孝行。” “孝为政本,德乃化先,既表天经,又明地义。荣先居丧致疾,至感过人,穷号不反,迄乎灭性。行标当世,理镜幽明。此而不显,道将何述。可赠沧州刺史,以旌厥异。”

皇甫遐,字永览,是河东汾阴人。他祖上几代都比较贫寒,但是乡里人都称赞他们家和睦相处。皇甫遐为人纯朴孝顺,从小就失去了父亲,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,名声远扬。保定年间,母亲去世后,他在母亲墓旁搭了个棚子住下,亲自搬土堆坟。后来,他在墓地南边修建了一个禅窟,阴雨天就住在禅窟里,天气晴朗就忙着修整坟墓,从早到晚辛勤劳作,从不间断。日积月累,坟墓堆得很高,足有几丈高,周长五十多步。禅窟有内外两层,共有十二个房间,中间有通道,可以容纳一百人。皇甫遐吃着粗茶淡饭,风吹雨淋,形容憔悴,家人几乎认不出他来了。

刚开始修坟的时候,有两对鸱鸟在他母亲的坟墓旁徘徊悲鸣,始终不离开,好像在帮助他一样,过了一个月才飞走。附近的人都听说他的孝行,纷纷送来米面给他。但他都收下不用,全部用来供奉佛像。郡县向朝廷上报了他的事迹,朝廷下令表彰他的孝行。

张元,字孝始,是河北芮城人。他爷爷张成,曾经代理过平阳郡守的职务。他爸爸张延俊,在州郡做过官,官职做到功曹、主簿。父子俩为人纯正至诚,在乡里很受推崇。张元从小就性格谦逊谨慎,很有孝心。虽然对经史了解不多,但却精通佛经。

六岁那年,夏天特别热,他爷爷想带他去井里洗澡。张元坚决不肯。爷爷以为他贪玩,就用棍子打了他头一下,说:“你为什么不肯洗澡?”张元回答说:“衣服是用来遮盖身体的,是为了不让人看到隐私。我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身体。”爷爷觉得他说的有道理,就打消了这个念头。他们家南边邻居有两棵杏树,杏子熟了,很多都掉到张元家院子里了。其他小孩都抢着捡来吃,而张元捡到的杏子,都送还给了邻居。村里有一条被主人抛弃的狗,张元看到后,就把它捡回家养了起来。他叔叔生气地说:“养它干嘛?”想把狗再扔掉。张元说:“所有有生命的动物,都应该珍惜自己的性命。如果生老病死是天意,那是自然规律。现在这条狗是被主人抛弃而死,这可不是它的本意。如果看到它而不收养,那就太没爱心了。所以我才把它捡回来养。”他叔叔被他的话感动了,就同意了。没过多久,那条狗的妈妈竟然衔着一只死兔子,放在张元面前就走了。

等到张元十六岁的时候,他爷爷眼睛瞎了三年,张元一直很忧愁,哭泣不止,白天黑夜地读佛经,礼拜祈福。后来他读《药师经》,看到经书里说盲人可以复明,于是请了七个和尚,点燃七盏灯,连续七天七夜诵读《药师经》做功德。他一边念经一边说:“天人师啊!我做孙子的不孝顺,导致爷爷眼睛瞎了。我现在用灯光普照法界,希望爷爷的眼睛能复明,我愿意替爷爷承担黑暗。”这样念了七天。那天晚上,他梦见一位老神仙,用金针给他爷爷治眼睛,对他说:“不要悲伤了,三天后,你爷爷的眼睛一定会好起来。”张元在梦里高兴地跳了起来,然后惊醒了,赶紧把这事告诉了家人。三天后,他爷爷的眼睛果然复明了。

后来,他爷爷卧病在床两周,张元一直守在爷爷身边,爷爷吃多少,他就跟着吃多少,衣冠不整,日夜侍候。等爷爷去世后,张元哭得死去活来,甚至昏厥过去又醒过来。后来,他又失去了父亲,三天滴水未进。乡里的人都对他非常敬佩。县里的博士杨轨等人,还有二百多人一起上书朝廷,朝廷下旨表彰张元的家门。

史官说啊,李棠和柳桧两个人啊,都特别勇敢,一点也不害怕危险,把死看得跟回家一样轻松,他们的志向和节操,就像青松和白玉一样高洁!但是呢,柳桧受到的恩宠更多,李棠的待遇就差远了,这周朝的政治,在这件事上就有点不公平了。

雄亮和叔毗,心里都憋着一股为国家蒙受冤屈的怒火,兄弟俩情深义重,拿起刀子就冲了上去,想要在京城为家里报仇雪恨。你看他们的决心,死又算得了什么呢?荆可和秦族那些人,都是老百姓出身,没受过什么教育,可他们凭着良心做好事,孝敬父母,遵守礼仪。要真是全国人都像他们这样,那尧舜禹汤的盛世,还远吗?要说感天动地,孝感动天,张元的事儿就是最好的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