尉迟迥,字薄居罗,是代郡人。他祖上是魏国的分支,被称为尉迟部,所以就姓尉迟。他爸爸叫尉迟俟兜,性格宽厚,很有见识,娶了太祖的姐姐——昌乐大长公主,生下了尉迟迥和尉迟纲。尉迟俟兜临终前,叫来两个儿子,摸着他们的头说:“你们兄弟俩都有贵人的相貌,只是可惜我不能看到你们发达的那一天了,你们各自都要好好努力啊!”

尉迟迥从小就聪明伶俐,长得也漂亮。长大后,他胸怀大志,喜欢帮助和爱护人才,慢慢地升迁到了大丞相帐内都督的职位。他还娶了魏文帝的女儿金明公主,被封为驸马都尉。他跟随太祖收复弘农,又在沙苑之战中立下战功。后来一步步升迁,做到尚书左仆射,还兼任领军将军。尉迟迥聪明机智,能力很强,虽然同时担任文武职务,却都能胜任,很符合当时的期望。太祖因此对他非常信任和倚重,后来又把他提拔为大将军。

侯景渡江的时候,梁元帝在江陵镇守,因为国内战乱正激烈,就请求和北魏修好。他弟弟武陵王萧纪在蜀地称帝,率领军队东下,准备攻打梁元帝。梁元帝非常害怕,就写信请求北魏救援,同时又请求北魏攻打蜀地。北魏太祖说:“蜀地是可以攻打的。拿下蜀地来控制梁朝,就在此一举了。”于是就和大臣们商议,众将领意见不一。只有韦孝宽认为萧纪已经把精锐部队都带去东下了,蜀地必然空虚,魏军如果进攻,一定能轻易取胜。太祖非常赞同他的意见,对韦孝宽说:“攻打蜀地的这件事,全部交给你负责,你打算怎么办?”

韦孝宽说:“蜀地和中原地区隔绝了一百多年,他们依靠着山川险阻,根本没想到我们会来进攻。应该用精锐的步兵和骑兵,日夜兼程地偷袭他们。平坦的路段就加倍速度前进,险峻的路段就放慢速度逐步推进,出其不意,直捣黄龙。蜀地的人民一看到官军来势汹汹,一定会闻风丧胆,不战自溃的。”于是就命令韦孝宽统领开府元珍、乙弗亚、俟吕陵始、叱奴兴、綦连雄、宇文昇等六支军队,步兵一万二千人,骑兵一万匹马,去攻打蜀地。

魏废帝二年春天,韦孝宽从散关出发,走固道,经过白马,直奔晋寿,开辟了平林旧道。前军到达剑阁,萧纪的安州刺史乐广,率先投降。萧纪的梁州刺史杨乾运当时镇守潼州,也投降了。六月,韦孝宽到达潼州,犒劳将士,然后继续向西进军。萧纪的益州刺史萧撝不敢作战,就坚守城池。韦孝宽的军队包围了益州。一开始,萧纪到达巴郡,听说韦孝宽来进攻,就派谯淹率军回援,作为萧撝的外援。韦孝宽分兵派元珍、乙弗亚等率领轻骑兵击败了谯淹,谯淹也投降了。萧撝前后打了数十次战斗,都被韦孝宽击败。萧撝和萧纪的儿子宜都王萧肃,以及他们的文武官员,都到军营请求投降,韦孝宽礼貌地接待了他们。他们的吏员等,都让他们恢复原来的工作。只收缴了奴仆和储备物资来犒劳将士。军纪严明,军队里没有私下行为。朝廷下诏书任命韦孝宽为大都督,负责益州、潼州等十八州的军事,兼任益州刺史。因为平定蜀地的功劳,封韦孝宽的一个儿子为公爵。从剑阁以南,韦孝宽可以自行任免官员。韦孝宽于是明确赏罚,施恩布威,安抚新征服的地区,招抚尚未归顺的地区,使各个民族都归顺了。

老程啊,那可是个孝子,对母亲特别好,一点儿也不马虎。虽然他不在家,但只要弄到什么新鲜好吃的,都先给老母亲尝尝,自己才敢吃。他母亲,大长公主,年纪大了,还经常生病。程迥在京城当官,每天早朝回来都要去看望母亲,关心她的起居。他那着急上火的样子,都写在脸上了。大长公主每次都笑着劝他吃饭,就为了让他安心。

太祖皇帝知道程迥这孩子孝心十足,就把他召进京城,好让老母亲高兴高兴。还派了大鸿胪官去郊外迎接他,并且赏赐给他一套华丽的朝服。蜀地的人们都很怀念他,还特地立碑歌颂他的孝行。

孝闵帝驾崩后,杨素被提升为柱国大将军。因为他平定蜀地的功劳显著,堪比霍去病的冠军侯,所以被封为宁蜀公,食邑万户。宣帝继位后,任命杨素为大前疑,出任相州总管。宣帝去世,隋文帝杨坚辅政。杨坚考虑到杨素位高权重,担心他会图谋不轨,就派杨素的儿子魏安公杨惇带着诏书去迎接杨素,让他回京参加葬礼,并借此机会让韦孝宽接替杨素担任总管。杨素觉得杨坚想篡夺皇位,于是计划起兵反抗,他没让儿子杨惇回去,拒绝了调任。

杨坚又派使者候正破六韩裒去劝说杨素,同时暗中给总管府长史晋昶等人写信,让他们做好准备。杨素得知此事后,杀了长史晋昶和使者破六韩裒。他召集文武官员和百姓,登上城北的楼台,大声说道:“杨坚不过是个平庸之辈,凭借他老子的势力,挟持幼主统治天下,专权擅势,赏罚不明,他的不臣之心,路人皆知!我身为将相,和皇室是姻亲关系,荣辱与共,本是一家人。先帝让我驻守在此,本意是让我保卫国家安危。现在我想和各位一起,纠合义勇,匡扶国家,保护百姓,成功了就能名垂青史,失败了也能保全臣节。各位觉得如何?”

于是,大家纷纷响应,都表示非常感动。杨素于是自称大总管,自行任命官员。这时,赵王杨招已经入朝,只留下幼子在当地,杨素也向他发布了号令。杨素的弟弟杨勤,当时担任青州总管,也响应了杨素。杨素管辖的相州、卫州、黎州、毛州、洺州、贝州、赵州、冀州、瀛州、沧州,以及杨勤管辖的青州、胶州、光州、莒州等地,都响应了他的号召,总兵力达数十万。荣州刺史邵公宇文胄、申州刺史李惠、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、东潼州刺史曹孝达,也都各自占据州郡响应杨素。杨素还向北结交高宝宁,以联络突厥;向南联络陈朝,答应割让江淮地区。

隋文帝就派兵去打窦毅,任命韦孝宽当大元帅。窦毅带着十万大军到了武德,在沁水东边扎营。韦孝宽他们那些军队隔着河对峙,谁也不肯先动。隋文帝又派高颎快马加鞭地去督战。窦毅把军队摆开二十里长,故意让军队稍微后撤一下,想等韦孝宽的军队过河一半的时候再打。韦孝宽一看他们后撤了,就擂鼓齐进,窦毅被打了个大败。韦孝宽乘胜追击,打到了邺城。

窦毅和他儿子窦惇、窦祐他们又把所有军队,一共十三万人,摆在城南。窦毅另外还指挥着一万人,都戴着绿头巾,穿着锦衣,号称“黄龙兵”。窦勤带着五万大军,从青州赶来支援窦毅,先派了三千骑兵到了。窦毅以前是老军人了,虽然年纪大了,还穿着盔甲亲自上阵指挥。他手下的兵,都是关中人,个个都拼死作战。韦孝宽他们的军队吃了亏,只好后退。邺城里的人,男女老少,都出来看热闹,围得水泄不通。高颎和李询赶紧整顿队伍,先冲散了那些看热闹的人,趁乱发起进攻。窦毅被打了个大败,逃进了邺城。窦毅逃到北城死守,韦孝宽下令包围了北城。李询、贺楼子干带着他们的士兵第一个冲了上去。窦毅爬上城楼,射死了几个人,最后自杀了。窦勤、窦惇他们往东逃,都被追上了抓住了。剩下的那些人,一个月之内都被杀光了。

窦毅晚年年纪大了,又糊涂,被后妻王氏迷惑了,而且他的儿子们关系都不好。他竟然还把开府、小御正崔达弩当长史,其他很多重要职位也都用齐国人。崔达弩是个文人,没啥军事才能,做事经常违反纪律,根本帮不上什么忙。窦毅从起兵造反到失败,一共就六十八天。

武德年间,窦毅的孙子,库部员外郎窦耆福上奏章,请求重新安葬窦毅。朝廷讨论后,认为窦毅忠于周朝,就下诏同意了。

王谦,字敕万,是太保王雄的儿子。他为人很老实,没什么特别的才能。靠着他爸爸的功劳,一路升官,最后当上了骠骑大将军、开府。孝闵帝继位后,王谦被任命为右小武伯。他爸爸王雄跟着晋公李昞去东边打仗,结果被齐国人杀了。朝廷考虑到王谦他爹是战死沙场的,就破格给他很多优待,想让他当柱国大将军。王谦觉得丧期还没过,就坚决推辞不接受这个官职。高祖皇帝亲自下诏书,强行让他接受任命,继承他父亲的庸公爵位,封地有上万户人家。后来,王谦跟着太子去讨伐吐谷浑,打仗很卖力,立下了不少功劳。 那时候高祖皇帝在东边打仗,王谦也在前线拼死作战,最后升任上柱国、益州总管。

隋文帝当政的时候,王谦派司录贺若昂带着奏章去京城。贺若昂回来后,详细地汇报了京城的局势。王谦觉得自家人世代受皇恩,应该想办法恢复大业,于是就举兵起义,任命官员,管辖益州、潼州、新州、始州、龙州、邛州、青州、泸州、戎州、宁州、汶州、陵州、遂州、合州、楚州、资州、眉州、普州这十八个州,还有嘉州、渝州、临州、渠州、蓬州、隆州、通州、兴州、武州、庸州这十个州,很多人都跟着他一起起义。益州总管长史乙弗虔和益州刺史达奚惎劝王谦占据险要地势,先观望一下形势再说。隆州刺史高阿那瑰给王谦出了三个计策,说:“您亲自率领精锐部队,直奔散关,蜀地的人民知道您是为了勤王才起兵的,一定会都来归顺您,这是上策。您也可以出兵梁州、汉州,以此来号召天下,这是中策。或者就守着剑南地区,只发兵自卫,这是下策。”王谦最后采用了中策和下策。

梁睿还没到剑州,杨谦就派兵去镇守始州了。隋文帝马上任命梁睿为行军元帅,然后调集利州、凤州、文州、秦州、成州等地的军队去讨伐他。达奚惎和乙弗虔等人带着十万大军攻打利州,听说梁睿来了,全军溃散。梁睿乘胜追击,深入敌境。达奚惎和乙弗虔偷偷派人去见梁睿,请求里应外合来赎罪。杨谦对此毫不知情,还让他们继续守着成都。杨谦本来就没有什么才能,只是凭借父亲的功劳才得到这么重要的职位。一开始谋划起兵的时候,大家都觉得这里有江山险要作为依仗,打胜仗可以立功,打败仗也可以自保。而且他用的那些人,很多都不是人才。等到听说梁睿的军队突然就到了,杨谦吓得够呛,赶紧带着人去迎战。他还把达奚惎和乙弗虔的儿子安排在左右两军。走了几十里路,军队就哗变叛逃了。杨谦只带着二十个骑兵逃到新都,新都县令王宝把他杀了,然后把他的脑袋送到京城。达奚惎和乙弗虔带着成都投降了,隋文帝因为他们是这场叛乱的首谋,就把他们杀了。高阿那瑰也被处死了。

司马消难,字道融,是河内温县人。他父亲司马如,曾辅佐齐神武帝建立功业,官位做到尚书令。司马消难从小就聪明伶俐,略懂一些经史子集,很会包装自己,以此来博取名声。他一开始当的是著作郎。他父亲司马如在朝中权势很大,司马消难也喜欢结交宾客。刑子才、王元景、魏收、陆仰、崔赡这些人,都是他的座上宾。后来他被任命为驸马都尉、光禄卿,之后又外放担任北豫州刺史。

齐文宣帝后期,越来越昏庸暴虐。消难(萧摩诃)害怕自己也遭殃,一直想着自保,就处处讨好百姓,所以百姓对他还挺拥护的。

后来齐文宣帝在并州,派人紧急召他的弟弟上党王萧涣。萧涣害怕被杀,干脆把使者杀了,就往东边逃跑了。几天之内,邺城到处搜捕他,搞得城里鸡飞狗跳的。最后,萧涣在济州被抓住了。萧涣刚逃跑的时候,朝中大臣私下议论说:“现在上党王叛逃了,好像往成皋去了。如果他和司马消难(司马消难时任北豫州刺史)合谋,那可就成大祸患了!” 这话传到了齐文宣帝耳朵里,文宣帝心里挺怀疑的。消难害怕了,就偷偷派心腹裴藻偷偷去关中,请求举州投降北周。北周晋公宇文护派达奚武和杨忠去迎接他。消难就跟着达奚武一起进京了。 他被封为大将军,荥阳公。后来跟着北周高祖宇文觉东征,升迁为大后丞,还把女儿嫁给了静帝宇文阐为皇后。没多久,他又被外放到云州做总管。

隋文帝杨坚辅政的时候,消难听说蜀公杨迥不肯交出兵权,就想和杨迥联手,也举兵响应。他把开府田广等人当心腹,杀了总管长史侯莫陈杲、云州刺史蔡泽等四十多人。他管辖的云州、随州、温州、应州、土州、顺州、沔州、环州、岳州九州,以及鲁山、甑山、沌阳、应城、平靖、武阳、上明、涢水八镇,都跟着他造反了。他还把儿子萧泳送去陈国当人质,请求陈国支援。隋文帝命令襄州总管王谊为元帅,调集荆州、襄州的军队去讨伐他。八月,消难听说王谊的军队就要到了,就带着手下的人,连夜投奔了陈国。陈宣帝封他为安州、随州九州八镇都督、车骑将军、司空、随国公。

一开始啊,杨忠跟尉迟迥结拜兄弟,感情特别好。隋文帝一直拿叔父的礼节对待尉迟迥。后来打下陈朝,尉迟迥到了京城,皇上特地饶了他一命,让他当乐户。过了二十年才放了他。隋文帝还念着以前的旧情,特意召见了他。没多久,尉迟迥就在家里死了。他这个人啊,贪图享乐,做事轻率,朝秦暮楚。所以,后世那些反复无常的人,都拿尉迟迥来举例。他老婆高氏,是北齐神武帝的女儿。在邺城的时候,尉迟迥对她特别尊敬。可是到了长安以后,就对她很冷淡了。

尉迟迥去云州的时候,把高氏和三个儿子留在京城。高氏就对隋文帝说:“荥阳公(尉迟迥)这个人反复无常,现在又有了新的宠臣跟着他,肯定不会管我们妻子的死活,您可得小心提防着他啊!”尉迟迥投奔陈朝,结果高氏母子因此才免于受牵连。

史官说:尉迟迥的地位尊贵,外戚身份,官职又高,世代蒙受皇恩,一时之间受到重用,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,承担着重要的藩镇职责,却没能尽忠职守,忧虑和责任都在他身上。等到隋朝皇帝威势衰退,王朝将要改朝换代,尉迟迥便改变了效忠对象,改换了信仰,最终决心起兵造反。他还没来得及尽忠报国,就招来了灭顶之灾。仔细想想他的为人,跟翟义、葛诞这些人有什么区别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