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孙俭,洛阳人,原名叫庆明。他家祖上是魏国的分支,姓托拔氏,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,改姓长孙。他高祖是魏国的太尉、北平王嵩。长孙俭从小就为人正直,很有操守,长得高大威猛,神情严肃,即使在家中,也总是规规矩矩的。他不随便和人交往,如果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,即使是达官贵人登门拜访,他也不见。
孝昌年间,他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,跟随尔朱天光攻打陇右。高祖在夏州的时候,任命他为录事,非常器重他。贺拔岳被害后,高祖去平凉,凡是有关战略谋划的事,长孙俭都参与其中。平定侯莫陈悦之后,高祖留下长孙俭担任秦州长史。当时西夏州还没有归顺朝廷,东魏派许和担任刺史,长孙俭用诚信感化了他,许和便率领全州归附。于是,长孙俭被任命为西夏州刺史,统领三夏州。
那时荆州、襄阳刚归顺朝廷,高祖上表称赞长孙俭的功劳很大,应该委以东南地区的重任,于是任命他为荆州刺史、东南道行台仆射。他辖区内的郑县县令泉璨因为被百姓告状,经调查属实。长孙俭就召集所有属下官员说:“这是因为我这个刺史教导不明,没有取得百姓信任,是我的过错,不是泉璨的罪过。”然后就在大堂前脱掉上衣,自己用鞭子抽打自己,而没有追究泉璨的责任。从此,属下的州县都认真谨慎,没有人敢违法乱纪。魏文帝还专门下诏书嘉奖他。高祖也给他写信说:“我听说你因为辖区内县令犯错,就自己打了三十鞭子来警示属下。我以前听说过‘王臣謇謇,匪躬之故’,大概就是指忧国忘私,尽心尽力为公的意思吧。还没有人像你这样,为了教育属下,而自己受罚的。听到这件事,我很感动。”荆州和蛮族地区以前风俗不好,年轻人不尊敬长辈。长孙俭认真劝导他们,风俗有了很大改变。他鼓励大家发展农业和养蚕,同时学习军事技能,所以边境地区没有战乱,百姓安居乐业。官员百姓一起请求为他建造“清德楼”,立碑刻颂,朝廷也批准了。他在荆州一共做了七年刺史。
他被任命为大行台尚书,兼任相府司马。有一次,他和大臣们一起陪着太祖皇帝坐着。等他们退下后,太祖对身边的人说:“这位大人真是清闲雅致啊,每次我和他说话,都感到肃然起敬,生怕有什么失礼的地方。”
过了几天,太祖对这位官员(文中指俭)说:“名声和实际情况必须相符,尚书你既然志向高洁,安于清贫,那就改名叫‘俭’,来彰显你高尚的操守吧。” 之后,他又被任命为行台仆射、荆州刺史。当时梁朝的岳阳王萧詧归顺了朝廷,最初派使者进京,到了荆州。这位官员在厅堂里摆好了军队的仪仗,穿着戎装,以宾主之礼接待使者。他长得高大威猛,声音洪亮,像钟声一样,他用鲜卑话大声说话,派人翻译给客人听。使者吓得不敢抬头看。傍晚,他就换上了便服,请使者到另外的房间喝酒。他趁机向使者解释了梁国战乱的经过以及朝廷招安的用意,说得头头是道。使者非常高兴,临走时说:“我真是无法揣测他的心思啊!”
梁元帝在江陵继位后,表面上和邻国友好相处,暗地里却另有打算。这位官员暗中向太祖皇帝报告,提出了攻打江陵的策略。于是太祖召他进京,询问他的作战计划。他回答说:“现在江陵在江北,离我们不远。湘东王继位已经三年了,看他现在的形势,并不想向东进攻。骨肉相残,百姓早已厌倦了战乱。荆州的军资器械,储备已久,如果大军南下征讨,一定不会缺乏物资。况且,乘弱攻敌是兵家常胜之道。国家已经拥有蜀地,如果再平定江汉地区,安抚百姓,收取赋税,用来供养军队和国家,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不能平定的呢?” 太祖皇帝非常赞同,说:“像你这样有远见的计策,我发现得太晚了!” 他让这位官员回到荆州,暗中做好准备。不久,他命令柱国、燕公于谨率领大军攻打江陵。事情平定后,因为这位官员的功劳,赏赐给他三百个奴婢。太祖皇帝还给他写信说:“攻打江陵的计划,都是你出的主意,现在果然和你说的那样。聪明的人能预见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,真是太神奇了!只是吴地的百姓流离失所,需要招安抚慰,南方边境的重镇,非你莫属啊!” 于是,他让这位官员镇守江陵,晋升为昌宁公,迁任大将军,继续镇守荆州,统管五十二州。
俭旧这个人啊,以前去朝廷办事,赶上大雪,就站在雪地里等回复,从早到晚,一点都没懈怠。他为官勤勉,都是这个样子。天和三年,他因为生病回京。他担任夏州总管的时候去世了,临终前上书给高祖皇帝,请求把他葬在太祖陵墓旁边,并且把朝廷赐给他的宅子还给官府。皇帝都准了他的请求。死后追封他为郐公。荆州的官员赵超等等七百多人,都被俭旧的恩德感动,到朝廷请求为俭旧立庙建碑,皇帝也同意了。建德元年,皇帝下诏说:“以前叔敖辞让肥沃的土地,萧何选择偏僻的乡野,用古代比照现在,他们都不愧对先贤。我寻思着他们的优秀品德,一直记在心里。但是相关部门没有理解大局,竟然把俭旧的房子直接给了别人。现在要把房子还给他的家人。”俭旧的儿子叫隆。
长孙绍远,字师,河南洛阳人,小名叫仁。他父亲长孙稚是魏国的太师、录尚书、上党王。绍远性格宽厚,很有度量,看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,同辈人都不敢对他轻慢。他很喜欢读书,聪明过人。他父亲长孙稚曾经担任寿春的牧守,绍远小时候,才十三岁。长孙稚手下的记室王硕听说绍远记忆力强,心里不太相信。于是就对长孙稚说:“听说世子您儿子聪明过人,是天生的,眼睛看过一遍的东西,就能用嘴说出来。这可是历朝历代少有的啊,我想试试看。”于是就让绍远试试。读了几页《月令》,才读一遍,绍远就能背诵下来,像流水一样流畅。从此王硕就对他非常佩服。
魏孝武帝初期,长孙绍远多次升迁,做到司徒右长史。等到齐神武帝起兵,魏孝武帝西迁的时候,绍远跟着他父亲一起逃亡。他又多次升迁,做到殿中尚书、录尚书事。太祖皇帝经常对大臣们说:“长孙公担任的任何职务,都让人没有后顾之忧。汉朝的萧何、寇准,又算得了什么呢?而且他举止端庄,是当今的楷模。”六官制度建立后,他被任命为大司乐。孝闵帝即位后,封他为上党公。
一开始,绍远担任太常寺卿,他广招工匠,制作乐器,各种材质,土木丝竹,都用得恰到好处。但是,他发现黄钟的音调不和谐,一直为此苦恼。有一次,他下朝后路过韩使君的佛寺,看到佛塔三层上挂着一个鸣铎。突然听到铎声,发现它与宫调非常和谐,于是取下来与其他乐器一起演奏,终于调和了。绍远就向世宗皇帝建议采用这种方法。绍远演奏的乐曲,都是以八音为基础的。
后来,梁朝的黄门侍郎裴正上书皇帝,说古代大舜想听七始之音,一直到周武王,才创造了七音。他认为应该用林钟作为黄钟,作为正调的首音。皇帝下诏让绍远和裴正详细讨论,反复商议,最后还是决定采用八音。绍远因此被授予小司空之职。高祖皇帝读史书时,看到武王灭商后创作了七始之音,就想废除八音而采用七音,并且想取消黄钟作为正宫,用林钟作为调首。绍远进言说:“天子用八音,是从古代先民就开始的,历代帝王都遵循这个制度,几千年都没有改变过。直到周武王,才刚刚修订了七始之音。仔细查阅经书典籍,也没有废除八音的记载。况且黄钟代表君主,象征着天子的正位,现在要废除它,我看不太妥当。”
后来,高祖皇帝最终还是采用了七音。这时绍远得了重病,没能当面陈述自己的意见,他担心有关部门会立刻毁坏乐器,于是写信给乐部官员齐树之,(此处内容缺失)后来病情加重,他又上了一份遗表再次陈述此事,然后去世了。皇帝看到遗表,不禁泪流满面,对绍远的死深感痛惜。
绍远,字士亮。他十岁的时候,司徒李琰看到他,非常惊奇他的才华,就把女儿嫁给了他。十四岁时,他就参加了征讨,表现出卓越的谋略,勇猛超过其他将领。长大后,他相貌魁梧,风度温雅。魏孝武帝即位初期,任命他为征东将军、渭州刺史。
魏文帝那会儿跟曹操还有其他大臣一起喝酒聊天,很随意地说了句:“《孝经》就一卷书,是做人的根本,各位大臣说说你们觉得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吧。” 夏侯澄立刻答道:“‘夙夜匪懈,以事一人’。” 然后其他人也跟着说了句:“匡救其恶。” 等宴会散了,曹操深深感慨夏侯澄回答得贴切,还批评了后面那个回答的人。后来夏侯澄跟着曹操打仗,立了功,升官到骠骑大将军、开府。孝文帝即位后,又升他当大将军,封他为义门公,还让他管玉壁。夏侯澄去世后,孝文帝三次去他家吊唁。 当时主管祭祀的中大夫宇文容劝谏说:“皇帝去臣子家奔丧,是有规定的,您老人家这么多次亲自去,恐怕不合礼制啊!” 但孝文帝没听。
夏侯澄为人清廉,家里一点儿钱都没有。曹操曾经对他说:“我在你身上,什么都不吝啬,你有啥需要尽管说。”夏侯澄回答:“我从头到脚,都是您给的恩惠,现在真的什么都不需要。”夏侯澄待人热情,接待宾客从不觉得累。虽然他不喝酒,但却喜欢看别人喝得高兴。他总是担心客人要走,经常吩咐厨房再做些好菜,留住客人。
兕字(人名,音同“四”),性格机敏,记忆力好,知识渊博,喜欢交朋友,尤其擅长谈论。后来跟着魏孝武帝西迁。天和年间,他一路升迁,最后当上了骠骑大将军、开府,后来又做了绛州刺史。
斛斯征,字士亮,是河南洛阳人。他爸爸斛斯椿,当过太傅、尚书令。斛斯征从小就聪明,五岁就能背诵《孝经》和《周易》,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厉害。长大后,他博览群书,尤其精通《三礼》,还懂音律。他很孝顺,父亲去世后,他每天早上和晚上只吃一碗米饭。凭借他父亲的功劳,他官职也一路升迁,最后当上了太常卿。
魏孝武帝西迁之后,宫廷雅乐就荒废了,后来有人搜集整理遗失的乐谱,参考典籍,进行创新和改进,这才算勉强齐全。还有一种叫錞于的乐器,当时已经失传很久了,有人从蜀地弄到一个,大家都不认识。 这位先生一看就说:“这是錞于!” 大伙儿都不相信他。他就根据干宝《周礼注》里的记载,用芒筒去敲它,声音洪亮无比,大家这才心服口服。于是,他就把这錞于用在了乐队里。
后来他被任命为六官之一的司乐中大夫,后来又升迁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。之后,高祖皇帝觉得他精通经学,有当老师的资格,就下令让他教导太子。到了宣帝当政的时候,他被封为鲁公,他和其他的皇子们一样都穿着青色的衣裳,行束脩之礼,向他学习,大家都尊称他为夫子,儒生们都很敬重他。
宣帝即位后,他又被提升为上大将军、大宗伯。当时高祖皇帝刚去世,梓宫还在停放,皇帝想尽快下葬,就让大臣们商议。他和其他大臣比如内史宇文孝伯等人坚决要求按照礼制,等到七个月之后再下葬,但皇帝最终没听他的。 皇帝当太子的时候,宫尹郑译因为没能用正道来辅佐他,被贬官除名。可是皇帝私下里很喜欢郑译,等到即位后,又重用他做了内史大夫,非常信任他。郑译就献上了一套新乐,一年十二个月,每个月一种乐曲,每种乐曲都用十六支管乐器演奏。皇帝让这位先生和郑译一起商议,他反对这套新乐,并上奏皇帝,皇帝也采纳了他的部分意见。
高祖皇帝下葬后,皇帝想举行祭祀的音乐演奏,又让大臣们商议是否可以举行。这位先生说:“《孝经》上说:‘闻乐不乐’。连听都觉得不合适,更何况是演奏呢?”郑译却说:“既然说‘闻乐’,就说明不是没有音乐,只是听起来不合适,怎么就不能演奏呢?”皇帝最终采纳了郑译的意见。郑译因此记恨上了这位先生。
后来皇帝越来越昏庸暴虐,这位先生感念高祖皇帝的恩情,自己曾经担任过太子的老师,活着的时候不能劝谏皇帝,死了又怎么去见高祖皇帝呢?于是他就上书极力劝谏,指出了皇帝的错误,但皇帝不听。郑译趁机诬陷他,结果他被关进了监狱。狱卒张元很同情他,就用佩刀凿穿了监狱的墙壁,让他逃了出去。张元后来被拷打,却始终没有说出这位先生的下落,最终死去了。后来,这位先生得到赦免,才得以免罪。
隋文帝登基以后,按照惯例恢复了一些官职,然后任命他当太子太傅,还下诏让他负责修撰乐书。开皇年间初期,他就去世了。他的儿子叫谚。后来朝廷征集了他撰写的《乐典》十卷。
就这样,他完成了人生的使命,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 《乐典》十卷,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心血结晶,也为后世研究音乐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 虽然他去世得早,但他的贡献却永远不会被遗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