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这天下啊,老大了,日月照耀的地方,那更是广袤无垠。可是呢,仔细看看,人少动物多,咱们中原地区人口稠密,其他地方就稀稀拉拉的了。你看那些古书上记载的奇闻异事,多得数不清,《山海经》里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,更是数不胜数。周公孔子那些圣贤的话,现在也说法不一,真假难辨。秦始皇横征暴敛,到处打仗;汉朝军队强大,四处征战。匈奴被打败了,国力空虚;西域良马运来了,百姓却受苦。所以说,雁门关、龙堆山,是上天用来隔绝中原和蛮夷的天然屏障;南方炎热地区和北方沙漠,也是大自然用来划分内外区域的界限。更何况现在不是秦汉时期了,咱们可没秦始皇、汉高祖那样的实力和雄心,要是违背天道,想靠蛮力征服天下,那只会劳民伤财,很快就会失败。所以古代圣王都讲究教化,先治理好中原地区,再管那些蛮夷;那些有智慧的先贤们,也都是注重道德修养,而不是盲目扩张领土。就算大禹治水,把治水范围扩展到东到海边,西到沙漠;《周礼·王制》里记载的,从北到南的疆域,也仅仅是到穴居的交趾地区。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深明大义,功德流芳百世吗?
周朝经历了战乱之后,好不容易安定下来,靠着武力平定了四方,靠着策略安抚了边境。赵国、魏国跟北方的游牧民族关系紧张,就和他们联姻;国库空虚的时候,就和西边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。这样一来,赏罚分明,名声远扬。穿着各种服饰,披着毛皮的各族人民,纷纷来朝贡;商人、客商,也络绎不绝地来到驿站。虽然东边没完全征服吴越地区,南边也没完全征服百越地区,但咱们国家的威望已经传遍四方,文化也影响到了很多地方,这已经很了不起了。那些来朝贡的少数民族,我都记录在后面了。至于路途远近,物产风俗,详细情况可以参考以前的史书,可能会有出入。这些都是我根据当时的记载整理的,是为了避免遗漏罢了。
话说高丽啊,它最早是从夫余国那边出来的。他们自己说,他们的祖先是朱蒙,是河伯的女儿被太阳照射怀孕生下来的。朱蒙长大后,又聪明又厉害,结果夫余人讨厌他,把他赶走了。他就跑到纥斗骨城,自立为王,叫高句丽,还给自己姓高。他孙子莫来,把高句丽搞得越来越强大,还打败了夫余,让夫余臣服于他。莫来的后代孙子琏,是第一个跟北魏建交的。
高句丽的地盘,东边到新罗,西边过了辽水两千里地,南边挨着百济,北边跟靺鞨接壤,有一千多里。他们的首都叫平壤城。这城啊,东西长六里,南边靠着浿水河。城里就堆放着粮食和武器装备,只有来了强盗土匪,他们才进城死守。国王呢,另在城边建了个住所,平时不住在城里。城外还有国内城和汉城,也算得上是另外的都城,还有辽东、玄菟等等好几十座城,都设有官吏管理,互相统辖。
高句丽的官职,最大的官叫大对卢,然后依次是太大兄、大兄、小兄、意俟奢、乌拙、太大使者、大使者、小使者、褥奢、翳属、仙人并褥萨,一共十三级,分别掌管内务和外务。这大对卢啊,权力很大,谁厉害谁就抢着当,根本不是国王任命的。他们的法律制度是这样的:谋反和叛乱的人,先用火烧死,再砍头,抄家;偷东西的,要罚款,是偷的东西的十倍以上;要是穷得赔不起,或者欠了公家或私人的债,那就把他们的儿女卖成奴婢来抵债。
男人穿的是宽袖衫、大口裤,系着白色的皮带,脚上穿黄色的皮鞋。帽子叫骨苏帽,大多用紫罗绸做成,还镶嵌着金银饰品。有官职的人,帽子上还会插上两根鸟羽,以示区别。女人穿裙子,衣袖都比较宽大。他们读的书有《五经》、《三史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晋书》。武器有盔甲、弩、弓箭、戟、槊、矛、铤。赋税是绢布和粮食,根据个人情况,按照贫富程度来缴纳。他们的土地贫瘠,生活简朴,但是举止还算文雅。不过,他们很狡诈虚伪,说话粗俗不堪,不分亲疏远近,甚至一起洗澡,同床睡觉。风俗淫乱,他们并不觉得羞耻。有些女子行为放荡,丈夫经常更换。结婚仪式很简单,几乎没有彩礼,如果收了彩礼,就叫卖婢,这在当地是很丢脸的事。父母和丈夫去世,服丧制度和中原地区一样;兄弟去世,只服丧三个月。他们信仰佛教,尤其喜欢淫祀。还有两座神庙:一座供奉夫余神,神像用木头雕刻成女人的样子;一座供奉登高神,说是夫余神的儿子。这两座庙宇都设有官吏看守。据说,这是河伯的女儿和朱蒙的故事。
夫余五世孙成,在北魏大统十二年的时候,曾派使者进贡当地的特产。成死后,他的儿子汤继位。在北魏建德六年,汤又派使者来进贡。高祖皇帝封汤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、辽东郡开国公、辽东王。
百济,它最初是马韩的属国,也是夫余的一个分支。有个叫仇台的人,在带方建立了这个国家。所以,百济的疆域东边与新罗接壤,北边与高句丽接壤,西南面都是大海。东西长四百五十里,南北长九百多里。它的都城在固麻城。此外还有五个地方:中心地区叫古沙城,东边叫得安城,南边叫久知下城,西边叫刀先城,北边叫熊津城。
王先生,姓王,夫余国人,字于罗瑕,老百姓都叫他鞬吉支,汉语里大概就是“并王”的意思吧。他老婆呢,叫于陆,汉语里就是“妃子”的意思。他们国家官职一共十六品。左平,五个人,是一品官;达率,三十个人,是二品官;恩率是三品;德率是四品;扞率是五品;柰率是六品。六品以上的官员,帽子上都装饰着闪亮的银饰。将德是七品,戴紫色的腰带;施德是八品,戴黑色的腰带;固德是九品,戴红色的腰带;季德是十品,戴青色的腰带;对德是十一品,文督是十二品,他们都戴黄色的腰带;武督是十三品,佐军是十四品,振武是十五品,克虞是十六品,这些都戴白色的腰带。从恩率以下的官职,人数都不是固定的,每个官职都有自己管辖的部门,负责不同的事务。
宫里边的官职有:前内部、谷部、肉部、内掠部、外掠部、马部、刀部、功德部、药部、木部、法部、后宫部。宫外的官职有:司军部、司徒部、司空部、司寇部、点口部、客部、外舍部、绸部、日官部、都市部。都城里住着上万户人家,分成五个区,分别是上部、前部、中部、下部、后部,每个区管辖五百兵。五个方位,每个方位都设一个方领,由二品官达率担任;每个方位下辖十个郡,每个郡有三个郡将,由四品官德率担任。每个方位管辖的兵力在一千二百人以下,七百人以上。城里城外的百姓,还有其他的小城,都归他们管辖。
他们的衣服,男的跟高丽差不多。要是上朝祭祀,帽子两边会加个翅膀一样的装饰,打仗的时候就没这个了。拜见长官的礼节,是用双手撑地表示尊敬。女人的衣服像袍子,袖子稍微宽大一些。没结婚的姑娘,头发编好盘在头上,后面垂下一缕作为装饰;结婚了的,就分成两缕了。他们的兵器有弓箭、刀、槊(一种长矛)。他们很重视骑射,也喜欢读史书。那些比较优秀的人,不少会写文章,还懂一些阴阳五行学说。他们用宋朝的《元嘉历》来计算时间,以正月为一年之首。他们也懂医术、卜卦、占卜和看相。他们有投壶、樗蒲之类的游戏,但是最喜欢下棋。寺庙和塔很多,但是没有道士。税收是用布、绢、丝、麻和米之类的,根据每年的丰收情况,收取不同的税额。他们的刑罚是:造反、逃跑和杀人,要斩首;偷东西,要流放,并且没收赃物双倍的罚款;女人犯奸淫,要充入夫家做奴婢。结婚的礼仪,跟我们中原差不多。父母和丈夫死了,要守孝三年;其他的亲戚,等葬礼办完就结束了。那里的土地比较潮湿,气候温暖。五谷杂粮、水果蔬菜、酒、肉、菜、药等等,跟内地差不多。只是没有骆驼、驴、骡子、羊、鹅、鸭这些。他们的国王在春季、夏季、秋季、冬季四个季节的中间月份,要祭祀天地和五帝的神灵。每年还要四次祭祀他们的祖先仇台的庙宇。
晋朝、宋朝、齐朝、梁朝占据江南地区后,北魏占据中原地区,双方都派使者互相称臣,并且接受对方的册封。齐朝势力强大,他们的国王齐王隆也曾派使者来朝贡。齐王隆死后,他的儿子昌继位。到建德六年,齐朝灭亡了,齐王昌才开始派使者进贡宝物。到宣政元年,他们又派使者来进贡了。
蛮人,都是盘瓠的后代。他们人口众多,散居在长江、淮河之间的汝州、豫州等地。他们依仗险要的地势作乱,世代为寇。等到魏国失去控制力后,他们的暴行更加猖獗。其中冉氏、向氏、田氏几个部落最为强大,大的有上万户人家,小的也有上千户。他们互相勾结,僭称王侯,占据三峡,阻断水路,来往荆州和蜀州的人,甚至要向他们缴纳过路费。
太祖平定了伊阙关,他的声威传到了南方,各地的蛮族都害怕他的威严,纷纷归顺。大统五年,蔡阳蛮王鲁超明向朝廷投降,被任命为南雍州刺史,并且世袭这个职位。大统十一年,蛮族首领梅勒特前来进贡当地的特产。不久之后,蛮帅田杜清以及沔州、汉州等地的蛮族又开始作乱,大将军杨忠率兵将其击溃。后来,蛮帅杜青和自称巴州刺史,请求归顺朝廷,朝廷就按照他自称的官职授予了他。可是青和后来又反叛,攻打包围东梁州。与此同时,唐州蛮族田鲁嘉也叛乱,自称豫州伯。王雄、权景宣等人先后平定了他们的叛乱,具体记载在泉仲遵和景宣传中。
魏废帝初年,蛮酋樊舍率领他的部落归顺朝廷,被任命为淮北三州诸军事、淮州刺史、淮安郡公。等到于谨等人平定江陵之后,各地的蛮族又开始骚动,朝廷下令豆卢宁、蔡祐等人前去讨伐,并将其击溃。
魏恭帝二年,蛮酋宜民王田兴彦、北荆州刺史梅季昌等人相继归顺朝廷。朝廷任命兴彦、季昌为开府仪同三司,并加封季昌为洛州刺史,赐爵石台县公。后来,巴西人谯淹煽动各部蛮族,投靠梁朝。蛮帅向镇侯、向白彪等人响应了谯淹。向五子王又攻陷了信州。田乌度、田都唐等人截断了江上的交通要道。文子荣又占据了荆州的汶阳郡,自称仁州刺史。邻近州的刺史蒲微也举兵叛乱。朝廷下令田弘、贺若敦、潘招、李迁哲前去讨伐,并将其击溃。具体的记载在敦、迁哲、阳雄等人的传记中。
话说武则天刚当上皇帝没多久,文州的蛮族就造反了。州里选派军队去平叛,总算把叛乱给压下去了。 结果没过多久,冉令贤和向五子王这些人又来捣乱,他们攻陷了白帝城,还杀了朝廷派去的开府杨长华,然后就带着大家一起造反。
朝廷前后几次派开府元契、赵刚他们带兵去讨伐,虽然杀了不少叛军,但那些主要的罪魁祸首却还没被抓到。
天和元年,朝廷下令让陆腾带兵讨伐叛乱。陆腾带着军队,水陆并进,到达汤口之后,先派人去探探虚实。同时,他还命令令贤加强城防,做好防御准备。 他还让令贤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分别带领族人,在江南险要的地方修建了十座城池,并且和涔阳的蛮族联络,争取他们的支持。令贤则率领精兵强将,死守水逻城。
陆腾召集众将领商议作战计划。大家都想先攻下水逻城,然后再平定江南。陆腾却对大家说:“令贤依仗着水逻城坚固的防御,还有涔阳蛮族的支援,而且粮草充足,武器精良。我们现在远道而来,去攻打他们坚固的城池,万一打不下来,反而会增强他们的士气。不如先驻扎在汤口,先攻打江南,削弱他们的力量,然后再攻打水逻城。这是取胜的关键啊!”大家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。
于是陆腾派开府王亮率领军队渡江,十天之内就攻下了八座城池,叛军四处逃窜。他们抓获了贼帅冉承公,以及三千多俘虏,还有一千多户人家投降。随后,陆腾挑选精兵强将,从几条路同时进攻水逻城。途中经过石壁城,这座城地势险峻,四面都是悬崖峭壁,所以才叫这个名字。只有一条小路,需要攀着梯子才能上去。蛮族人认为这里地势险要,军队根本无法通行。陆腾身先士卒,第一个爬上去,其他士兵紧随其后,克服了重重困难,经过好几个月才找到原来的路。
陆腾以前担任过隆州总管,他知道蛮族首领冉伯犁和冉安西与令贤有矛盾。于是陆腾就招降他们,和他们结为父子,还送给他们很多金银财宝。冉伯犁他们很高兴,就给陆腾带路。水逻城旁边还有一座石胜城,地势也很险要,令贤派他的侄子龙真守卫那里。陆腾又秘密地劝诱龙真说,如果攻下水逻城,就让他代替令贤当官。龙真听了非常高兴,就偷偷派儿子去见陆腾。陆腾热情款待他,送给他很多金银财宝。蛮族人贪婪成性,又想立功,就对陆腾说:“想攻下我守卫的城池,恐怕人手不够。”陆腾答应给他三百兵力支援。结果却派了两千士兵,悄悄地夜里进军。龙真抵挡不住,石胜城就这样被攻下了。
第二天早上,大军到达水逻城,蛮族军队溃败,斩首一万多级,俘虏一万多人。令贤逃跑了,后来被追上抓获,他和他的子孙都被处死了。司马裔又攻下了二十多座城池,抓获了蛮族首领冉三公等人。陆腾把他们的尸骨堆积在水逻城旁边,筑成京观。后来蛮族人看到这些,就大声哭泣。从此以后,他们再也不敢造反了。
话说五子王占据了石默城,他爹还让他儿子宝胜去守着双城。等水逻平定之后,朝廷多次派人劝降五子王,但他就是不听话。没办法,朝廷又派王亮去驻守牢坪,派司马裔去驻守双城,准备来个夹击。朝廷担心双城地势险要,不好攻打,万一敌人弃城逃跑,又不好追捕。于是下令军队在四周设置栅栏,堵住他们的逃跑路线。这下五子王他们可吓坏了!结果朝廷军队一冲锋,就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,五子王在石默城被俘,宝胜在双城被抓,所有参与叛乱的首领都被斩首,还活捉了一万多人。
信州原来的治所是在白帝城。后来,朝廷在刘备的旧宫城南,八阵图的北边,靠近江边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新的城池,把信州治所迁了过去。因为巫县、信陵、秭归这几个地方都是峡谷中的重要险要之地,所以朝廷也在那里修筑城池,设置防卫,作为重要的屏障。
天和六年,蛮渠冉祖喜和冉龙骧又造反了,朝廷就派大将军赵訚去平叛,把他们给平定了。从那以后,那些蛮族都老实多了,不敢再造反了。
獠人,其实是南蛮的一个分支,从汉中一直到邛州、笮州,川蜀之间的山洞里,到处都有他们。他们的风俗习惯很奇怪,很多人都不讲究姓氏,也没有名字,生下来的孩子,只按着出生的先后顺序称呼。男人就叫阿谟、阿段之类的,女人就叫阿夷、阿第之类的,这些都是他们根据顺序起的称呼。他们高兴了就聚在一起,生气了就互相残杀,就算是父子兄弟,也照样下狠手。他们互相掠夺买卖人口,根本不避讳亲戚关系。被卖的人要是反抗逃跑,他们就会把买家指使出来追捕,就像追捕逃亡的叛徒一样,抓到就捆起来。只要被捆过一次,这个人就成了贱民,再也不敢自称良民了。他们很迷信鬼神,特别喜欢搞那些淫祀巫祝活动,甚至有人把自己的兄弟姐妹、妻子儿女都卖掉,就为了供奉祭祀。他们通常推举一个首领当大王,但这个大王也管不了多远的地方。
从长江以南到中原地区,路上经过巴蜀,那地方的人民大多依仗险要的地形不服从朝廷管辖。太祖平定梁州和益州之后,就命令当地官府安抚他们。那些和汉族百姓混居的蛮族,也让他们承担一些赋税徭役。但是,他们的天性就比较暴躁,动不动就闹事。每年朝廷都要派附近州郡的军队去讨伐他们,抓到的蛮族就当作奴隶使用,叫做“压獠”。后来,商人们来往做生意,也把这些蛮族当作货物买卖,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家里,都有不少蛮族奴隶。魏恭帝三年,陵州的木笼蛮族造反,朝廷下令开府陆腾去讨伐,结果陆腾打败了他们,俘虏斩杀了15000人。保定二年,铁山蛮族又造反了,他们还截断了江上的交通要道。陆腾再次出兵,攻破了他们的三座城池,俘虏了3000人,并且有3万户蛮族投降了。这些事迹都记载在《陆腾传》里。
简单来说,就是以前南方巴蜀地区蛮族经常造反,朝廷就派兵平乱,抓到的蛮族就当奴隶用,甚至还被当作货物买卖。后来,陵州和铁山地区的蛮族又先后造反,都被陆腾将军给平定了。
公元700年,梁州的恒棱獠族造反了,赵文表将军奉命前去平叛。军队到了巴州,赵文表想直接带兵进攻。
手下军官们纷纷表示反对:“这帮獠人顽固抵抗很久了,实力很强。以前讨伐他们都是四面围攻,各个击破,削弱他们的力量。现在要是咱们大军直接冲过去,不派些奇兵,他们很可能会集中力量对付我们,咱们不一定能赢。”
赵文表说:“以前的方法既然不管用,那咱们就得换个策略。要是四面出兵,獠人就没了退路,他们肯定会拼死抵抗。如果咱们只走一条路,就能展现我们的威风和恩威并施,派人去跟他们讲道理,该打的打,该安抚的安抚。善恶分明了,就好办多了。事情要灵活处理,干嘛非要墨守成规呢?”
赵文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全军。当时军队里有一些熟悉獠人风俗的向导,他们和恒棱很熟,就把赵文表的计划告诉了恒棱。
恒棱和他的族人们聚在一起商量,还没拿定主意,赵文表的军队就已经到了他们的地界。獠人那边有两条路,一条比较平坦,一条非常险峻。
这时,几个獠人酋长主动来见赵文表,说:“我们担心官兵不熟悉山路,请让我们带路。”
赵文表说:“这条路宽敞平坦,不用带路,你们先回去吧,好好劝劝你们的族人。”然后就把他们打发走了。
赵文表对将士们说:“刚才那些獠人酋长建议我们走平路,肯定是在那儿设伏等着我们呢!咱们走险路,出其不意,獠人自然会溃散。”
于是,赵文表命令军队走险峻的山路前进,遇到路不通的地方就马上修整。登上高处眺望,果然发现了獠人的伏兵。
獠人计策失败,赶紧带着妻儿老小,撤退到险要的地方躲避。赵文表把军队驻扎在大蓬山下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说明利害关系,獠人们纷纷投降。
赵文表安抚了他们,照样收他们的税,没人敢反抗。后来,赵文表被任命为蓬州刺史,在当地取得了獠人的广泛支持。
建德年间,李晖担任梁州总管,梁州的獠人也都归顺了。但是,獠人的数量越来越多,他们依山傍水,躲在深山老林里,行动如履平地,虽然多次派兵征讨,却很难彻底消灭他们。
而且,他们愚昧无知,几乎和禽兽一样,在所有少数民族中,是最难用仁义道德感化的。
宕昌的羌人啊,他们的祖先大概是远古的三苗的后代。周朝的时候,他们跟庸、蜀、微、卢等八个国家一起,跟着武王打败了商朝。汉朝的时候,就有先零、烧当这些羌族部落,一直是边境的麻烦。他们的地盘,东边紧挨着中原地区,西边通往西域,南北绵延几千里。不同的姓氏各自形成部落,各自拥立酋长,都有自己的地盘,互相之间不统属。宕昌就是其中一个部落。他们都是当地的土著居民,住的都是有房顶的房子。房顶是用牦牛尾巴和山羊毛盖的。他们没有法律法规,也没有赋税徭役。只有打仗的时候,他们才会聚集起来;不然的话,大家就各自过自己的日子,很少来往。他们都穿着皮衣和粗布衣服,放牧牦牛、羊和猪,来养活自己。如果父子、兄弟叔伯死了,他们就娶他们的继母、叔母、嫂子或者弟媳为妻。他们没有文字,只根据草木的生长和凋零来记日子。每三年他们聚会一次,杀牛羊祭天。
梁勤这个人,世代担任部落酋长,深得羌族豪强的拥戴,于是就自称王了。他的地盘从仇池往西,东西长达千里,从席水往南,南北宽达八百里。地势多山,人口有两万多户。梁勤的孙子弥忽,开始跟北魏王朝联系,北魏太武帝就根据他自称王的事实,正式封了他为王。
从弥忽到屳定,一共九代,他们一直都按时进贡,关系还不错。后来,因为两魏分裂,屳定这小子就起了反叛之心。永熙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屳定就拉拢吐谷浑来攻打金城。大统初年,他又带着他的族人来入侵。朝廷就派行台赵贵和仪同侯莫陈顺他们带兵去打,把屳定打得落花流水。屳定害怕了,赶紧称臣请罪。高祖皇帝很大度,原谅了他,还封他做抚军将军。过了四年,又把他封为南洮州刺史、要安蕃王。后来又把洮州改名叫岷州,屳定还是刺史。同一年,秦州的浊水羌造反了,州里的军队把他们平定了。
七年后,屳定又带兵来入侵。当时独孤信镇守陇右,朝廷就命令独孤信带兵去讨伐他。还没等军队到,屳定就被自己人给杀了。独孤信带兵过去,把屳定的余党也给剿灭了。朝廷正想安抚这些少数民族呢,就又把屳定的弟弟弥定封为宕昌王。十六年,弥定的族人獠甘抢了他的位置,弥定就逃到朝廷来投奔。在此之前,羌族首领傍乞铁匆他们趁着屳定叛乱的机会,聚集人马占据了渠林川,还跟渭州人郑五丑一起煽动其他羌族人,对抗朝廷的命令。朝廷就派大将军宇文贵、豆卢宁、凉州刺史史宁他们带兵去讨伐獠甘等人,把他们都抓起来杀了,把弥定接了回来。这事儿《宇文贵等传》里都写着呢。后来,羌族首领东念姐、巩廉俱和他们又造反了,大将军豆卢宁、王勇他们前后几次把他们平定了。
保定初年,弥定派人来进贡一些东西。三年后,又派人来进贡一些珍奇异兽。四年后,弥定又去攻打洮州,总管李贤把他打跑了。同一年,弥定又拉拢吐谷浑去攻打石门戍,李贤又把他们打败了。高祖皇帝很生气,就派大将军田弘去彻底消灭他们,把那块地改名叫宕州。
邓至羌是羌族的一个分支。有个叫像舒治的,世代担任白水酋长,自称国王。他们的地界跟宕昌挨着,风俗习惯和物产也跟宕昌差不多。从像舒治到檐桁,一共十一代。魏恭帝元年,檐桁丢了地盘,来投奔朝廷,太祖皇帝就让章武公带兵送他回去,恢复他的统治。
白兰,其实就是羌族的一个分支。他们的地盘东北边挨着吐谷浑,西北到利模徒,南边是那鄂,风俗习惯和物产跟宕昌差不多。公元保定元年的时候,他们还派使者送来了犀牛皮做的盔甲和铁铠甲呢!
氐族,也是西边夷族的一个分支。从夏商周三代开始,他们就有自己的首领了,只不过换朝代的时候,他们的首领也跟着换。所以《诗经》里才说“自彼氐、羌,莫敢不来王”嘛,说的是他们都得听从中原王朝的统治。汉武帝的时候把他们给灭了,把他们的地盘划成了武都郡。从汧水、渭水一直到巴蜀一带,氐族的人口可真不少,种类也很多。汉朝末年,有个氐族首领叫杨驹,最早占据了仇池,地盘有一百多顷,势力非常强大,是当时氐族里最厉害的一个。后来氐族越来越强大,杨驹就自己称王了。到他后代苻坚的时候,被苻坚给灭了。苻坚战败后,氐族人又推举了一个人当王,这个人叫苻定。结果又被乞伏乾归给杀了。苻定的弟弟苻盛,接着又继承了他们的国家,世代接受魏国的封赏,还跟东晋朝廷来往。但是,氐族各部落之间很分散,时而归顺,时而叛乱,在陇山和汉水之间,老是给当地带来麻烦。
话说武兴王集始的后代,咱们就从他开始说起。魏朝封他为武兴王。集始死了以后,他儿子绍先继位,然后就胆大妄为地自立为帝,僭越称帝了。魏国的将军傅竖眼带兵把他给灭了,把绍先押回京城,把他的地盘改成了武兴镇。后来魏朝在洛阳还没完全稳定下来,天下大乱,绍先又逃回武兴,重新自立为王。
等到咱们太祖皇帝平定了秦州、陇州,绍先就向太祖称臣,还把老婆孩子送去当人质。大统元年,绍先请求把妻子女儿接回去,太祖皇帝就奏请魏帝把他们给放了。绍先死了以后,他儿子辟邪继位。
大统四年,南岐州的氐族人苻安寿造反,攻陷了武都,自称太白王。朝廷就下令让大都督侯莫陈顺和渭州刺史长孙澄带兵去讨伐,结果把苻安寿打败了。苻安寿带着他的军队投降了。大统九年,清水的氐族首领李鼠仁依仗险要的地势造反,氐族将领梁道显也叛变,攻打南由。太祖皇帝就派典签赵昶去劝降他们,李鼠仁他们后来都相继投降了,这事儿《赵昶传》里都写着呢。
大统十一年,在武兴设立了东益州,任命辟邪为刺史。大统十五年,安夷氐族又造反了,当时赵昶是郡守,他抓了二十多个首犯杀了他们,剩下的叛乱分子才平息下来。 所以朝廷就让赵昶去代理南秦州的事务。
后来,氐族首领盖闹等人又联合起来造反,盖闹占据了北谷,他的同伙覃洛聚集在洮州,杨兴德、苻双围攻打平氐城,姜樊哙在武阶闹事,西边还勾结了宕昌的羌族和獠族,大家一起推举盖闹当老大。赵昶就分兵遣使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告诉他们造反的后果,然后才带兵去讨伐,抓住了盖闹,其他的叛乱分子也都散了。
兴州的叛乱氐族又来侵犯南岐州,南岐州刺史叱罗协赶紧派人求救,赵昶就带兵去救援,又把他们打了个大败。
一开始,氐族首领杨法深占据阴平,自称王,也是西魏皇室的后代。魏孝昌年间,他率领族人归附北周。从此之后,他一直向朝廷进贡,没断过。废帝元年,杨法深被任命为黎州刺史。两年后,杨辟邪在黎州叛乱,很多氐族人又跟着他造反。朝廷就派叱罗协和赵昶去平叛。然后,北周太祖任命大将军宇文贵为大都督、六州诸军事、兴州刺史。宇文贵的名声早就很响亮了,很多氐族人都很害怕他,对他服服帖帖的。这一年,杨法深跟着尉迟迥平定了蜀地,军队回来后,杨法深就回到阴平镇守。没多久,他和同族人杨崇集、杨陈侳各自率领人马,互相攻打。当时赵昶担任成武沙三州诸军事、成州刺史,他就派使者去调解。杨法深他们听从了调解,于是就把他们的部落分割开来,设立新的州郡来安置他们。
魏恭帝时期,武兴的氐族人叛乱,包围了利州。凤州的固道氐族首领魏天王等人也聚集人马响应叛乱。大将军豆卢宁等人平定了叛乱。
到了北周世宗时期,兴州人段吒以及下辩、柏树两县的百姓造反,他们一起攻破了兰皋戍。氐族首领姜多又率领厨中(地名)的氐族人和蜀地人,攻陷了落丛郡来支援他们。赵昶率领军队平定了下辩、柏树两县,并且斩杀了段吒。但是阴平、卢北两郡的氐族人又经常聚集起来,和厨中的人互相呼应。赵昶就挑选精锐骑兵,出其不意地直捣厨中。到了大竹坪,连续攻破了七个栅栏,杀死了他们的首领,两郡都投降了。赵昶刚回去,厨中的氐族首领又出来抢劫。赵昶又派仪同刘崇义、宇文琦率领军队进入厨中讨伐,大败氐族军队,斩杀了姜多和苻肆王等人。这样,所有的氐族人都被平定了。后来王谦起兵造反,沙州的氐族首领、开府杨永安又占据州城响应王谦,大将军达奚儒平定了叛乱。
稽胡,也叫步落稽,其实是匈奴的一个分支,是刘元海五个部落的后代。也有人说他们是山戎赤狄的后裔。他们居住在离石以西、安定以东,方圆七八百里,住在山谷里,部落众多,人口兴旺。他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原始,但也懂得耕种。因为桑树和蚕比较少,所以麻布比较多。他们的男人穿衣打扮和丧葬习俗跟中原地区差不多。女人们喜欢用贝壳穿成串戴在耳朵和脖子上。他们还跟汉人混居在一起。他们的首领大多认识字。不过他们的语言跟我们不一样,需要翻译才能沟通。他们行为粗鲁无礼,贪婪凶狠。风俗淫乱,尤其处女更是如此。女孩子出嫁的前一天晚上,会跟很多男人发生关系,然后跟他们告别。男方听说这件事,还觉得娶到这样的女人很光荣。结婚以后,虽然也会防着她们,但如果犯了奸淫,也会根据情况进行惩罚。而且,如果兄弟死了,弟媳会被哥哥继承。虽然他们被编入户籍,纳入郡县管理,但赋税徭役比较轻,跟普通百姓不一样。那些住在深山老林里的,更是没怎么服过徭役。他们凶悍又依仗地势险要,经常作乱抢劫。
魏孝昌年间,有个叫刘窟升的人,住在云阳谷,自称天子,还立了年号,设置了百官。当时魏朝政局混乱,无力讨伐他。刘窟升就派兵四处抢劫百姓,汾河、晋水流域,几乎没有一年太平日子。等到北齐神武帝高欢迁都邺城后,就开始秘密计划对付刘窟升,假装答应把女儿嫁给刘窟升的太子。刘窟升信以为真,就派儿子去邺城。高欢隆重地接待了他,却故意拖延婚期。刘窟升因为相信了这门亲事,所以没有防备。大统元年三月,高欢率领军队偷袭了他。
刘窟升带着轻骑兵出去征兵,结果被他的部将北部王给杀了,然后把头颅献给了高欢。他的部下又拥立刘窟升的第三个儿子南海王为首领,抵抗北齐军队。高欢击败了他们,抓住了南海王,还有他的弟弟西海王,以及皇后、夫人、王公大臣等四百多人,全部押解到邺城。
话说住在河西走廊的人,大多仗着地势险要,不服管教。那时候正跟齐国的神武帝争强斗胜呢,没工夫去管他们。太祖就派黄门郎杨扌(音同“披”)去安抚他们。过了五年,黑水地区的各部族率先造反了。又过了七年,夏州刺史刘平伏又占据了上郡起兵反叛。从那以后,北山一带的各部族,年年都来骚扰,抢劫掠夺。太祖先后派李远、于谨、侯莫陈崇、李弼等人前去讨伐,才平定了这些叛乱。
到了武成年间,延州的稽胡人郝阿保和郝狼皮带着他们的族人投靠了齐国。阿保自封为丞相,狼皮自封为柱国,还跟另一个部族的首领刘桑德勾结在一起,势力很大。柱国豆卢宁率领各路军队,和延州刺史高琳一起把他们打败了。两年后,狼皮等人的残余势力又反叛了。朝廷下令大将军韩果去讨伐,俘虏斩杀了很多人。
保定年间,离石的胡人多次侵扰汾河以北地区,勋州刺史韦孝宽在险要的地方修筑城池,储备兵粮,阻止他们的进攻。等到杨忠跟突厥一起攻打齐国的时候,稽胡人等又想趁机作乱,不肯提供粮食。杨忠就骗他们的首领说,等打完突厥就要回兵来讨伐他们。那些首领害怕了,就乖乖地送来了粮食。这事儿记载在《杨忠传》里。后来丹州、绥州、银州等地的胡人,和蒲川的别帅郝三郎等人又多次违抗朝廷的命令。朝廷又先后派达奚震、辛威、于实等人去讨伐,才把他们的部落打散了。
天和二年,延州总管宇文盛率领军队驻守银州,稽胡人白郁久同、乔是罗等人想偷袭宇文盛的军队,结果被宇文盛打败并斩杀。他还打败了他们的另一位首领乔三勿同等人。五年后,开府刘雄从绥州出发,巡视北边川陕一带,稽胡首领乔白郎、乔素勿同等人渡过黄河来作战,又被刘雄打败了。
公元576年,高祖在晋州打败了北齐的军队,一路追击,北齐军队丢弃的盔甲兵器都没来得及收拾。结果,稽胡趁机溜出来,把这些东西都抢走了。他们还立了个叫孙没铎的家伙当皇帝,自称圣武皇帝,年号石平。
公元577年,高祖平定了东夏,准备讨伐稽胡,有人建议彻底端掉他们的老巢。齐王高宪觉得稽胡人多,而且地处山谷,难以攻克,建议先抓住他们的头目,剩下的再安抚一下。高祖同意了这个方案,就派高宪当先锋大元帅,带着赵王、谯王、滕王等一起出征。高宪的军队到了马邑,就分兵前进。孙没铎派他的手下天柱守卫河东,又派大将穆支守卫河西,想利用险要地势来牵制高宪的军队。高宪命令谯王攻打天柱,滕王攻打穆支,两路大军都取得了胜利,斩首上万。赵王还活捉了孙没铎,剩下的稽胡都投降了。
公元581年,汾州的稽胡首领刘受罗千又造反了,越王高盛带兵去平叛,把刘受罗千抓住了。从那以后,盗贼就少了很多。
库莫奚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。他们祖先是慕容晃打败的,逃到了松漠一带。后来人口越来越多,分成了五部:辱纥主部、莫贺弗部、契个部、木昆部、室得部。每部都设一个俟斤(官职)。有个叫阿会氏的人,势力最大,其他五部都听他的指挥。他们有时给突厥当奴隶,有时又和契丹打仗。打胜仗抢到财物就分赏,死了人就用芦苇席裹着尸体,挂在树上。公元539年,他们还派人进贡了一些当地的特产。
史官说:老百姓啊,都像天地一样有形体,都禀受着阴阳之气,聪明和愚笨本来就源于自然,刚强和柔弱取决于水土环境。所以,雨露汇集的地方,风调雨顺的地方,九条大河作为标志,五座大山作为屏障,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原地区。生活在那儿的人民,就容易产生仁义之心。
而像昧谷、嵎夷、孤竹、北户这些地方,被红色的边界和紫色的边塞所限制,被大海和河流所隔断,这就是所谓的边远地区。受到那种地方环境影响的人,就容易滋生凶恶的品性。 那些九夷、八狄,还有七戎、六蛮,他们的部落众多,遍布边疆。虽然他们的风俗习惯不同,喜好也不一样,但是他们都贪得无厌,凶狠好斗,强的时候就联合起来抵抗,弱的时候就俯首称臣,他们的本性都是一样的。这大概都是天意吧,是上天注定要这样的吗?